一 : 八个真实的案例 讲述互联网运营的生存现状
A5创业项目春季招商 好项目招代理无忧
最近半年,与很多运营朋友交流,我发现虽然大家遇到的具体问题不同,但本质上有很多相似点。
我把这些相似点总结如下,基本上就是目前运营人群的生存现状,欢迎对号入座。
1.老板不懂运营
这个问题最有代表性,能关联出更多分支,整个问题链条是这样的:
老板不懂运营→公司不重视运营→产品/市场/销售/技术领导运营→团队没有运营氛围→不能吸引优秀的运营人才→新人没有成长
如此反复,形成了「越不懂就越弱」的恶性循环,环节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下面用真实案例来说明,只是隐去当事人姓名和公司。
案例一:
聪聪是一个记单词app的运营新人,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老板觉得团队中需要有运营这个角色,但没有具体计划,于是让她找到我。
「用户运营怎么做啊」,聪聪刚见面就抛出这个非常笼统的问题,而且从语气中可以感觉出她对这个概念并不熟悉。
现在回答问题是没用的,所以我打算先了解情况:「你们运营之前是怎么做的呢?」
她叹了口气:「之前没有专职运营,老板把我从客服团队调过来的。现在我就是收集反馈,在群里解答问题。」
「额,这只是运营的一个分支,做这个可不等同于做运营呀。」我好像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是一个「老板不懂运营」的典型案例。首先,老板认为运营不重要,迟迟不建运营团队,或者认为运营和客服是同一工种。其次,运营在团队里没有成长的土壤,从策略制定到具体执行,都只能靠新人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我尽力跟聪聪讲了用户运营的思路框架,但我仍然不认为她能完整的执行起来。不是个人能力的原因,而是如果老板不认同,一名新人肯定无法改变公司的基因,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阻力,导致无法落地。这样的环境,不适合运营生存。
当然,这个产品能做到同行业前三,肯定有自己强大的竞争力,我只是从运营个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案例二:
刘真做过3年的互联网运营,算是有一些经验。为了能更快的提升个人能力,跳槽到这个做团购起家的准巨头,负责一个垂直领域的产品运营。她的目标是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提升新客数,主要实现形式是补贴活动。
由于之前没做过类似的工作,所以刘真觉得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更是很投入的努力工作着,直到分管运营的boss换成了一个销售出身的高管。
「他来以后,团队的氛围都变了,感觉不再像是互联网公司了。」刘真有点焦虑的说。
她接着吐槽说:「我们不再是弹性工作制了,早上要求按照统一时间到岗,并且每天有人查岗;运营的工作内容也偏向销售支持了,很多运营导向的事就没有再做过;居然连工作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开始与销售额挂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名运营了,而是销售助理。」
坦白说,执行层的同事不需要过度关注boss换人这件事,这是公司的决策,凭借我们的视角和信息量,不应做过多评价。
但从个人成长环境的角度去看这件事,运营的定位有变化,重要性被削弱。这样会导致像刘真这样有经验的运营人员,不再有个人成长的空间,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案例三:
刘璐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公司做用户运营,汇报给产品经理。她们团队的工作方式是,由产品经理决定每个版本做什么功能,以什么形式实现;运营负责上线后的拉动和维护工作。
问题在与,运营从没参与过产品决策的讨论,而且对产品的进展长期处于不知情的状态。直到决策已定,甚至原型、交互、设计稿都确定,RD启动开发了,才告知运营。
刘璐很生气的对我说:「运营绝不应该是被告知的角色,而是深度参与决策,去贡献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去快速印证一些不确定问题,去提前为上线后的运营工作做准备!」
运营团队的正常状态是,按照已确定的节奏和规划做事,一步步的培养用户习惯、一次次的对外传播品牌、一个个的引入外部有影响力的资源。但还没从量变走到质变的时候,产品改了,而且运营毫无准备。
这时运营再进行紧急调整,就意味着节奏被打乱,之前的积累几乎白费,用户也会跟着被折腾。
刘璐举例说:「运营就像百米跑一样,有最初的起跑,有途中的加速,最后才是成功撞线。但很多人忽视前面的起跑和加速,只希望你快点撞线,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外行视角。
我的上级是产品经理,她就是这样的观点。只求最终撞线,不管前两步的积累。看到你还没撞线时,就忍不住开始指挥:步幅可以更大吗、可以关注身边的对手吗、跑姿可以调整吗。。。如果我按照这些琐碎的、未成体系的建议去执行,肯定会摔跟头。更惨的是,摔了以后她还会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
总结一下,刘璐所在公司的情况是,产品经理做决策,运营辅助做边角料的工作。但产品经理对运营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但可怕的是,他们认为这就是运营的全貌。
2.盲目的KPI导向
运营的效果是通过数据来衡量的,这个数据就是运营的KPI。但不能盲目的追求KPI,而忽略了背后的逻辑。
我一直认为,KPI最重要作用是给团队指了一个方向,让大家合力往一个点去努力,不跑偏、不分散,即使最终没达到最初确定的数字,不是最要命的事,去分析具体原因再调整就好。
但有些公司,给运营压KPI,就像给销售压销量一样。最终会导致运营不再关注过程效果,只关注最终数字,这样对产品品质是有很大伤害的。
案例四:
珊珊是一个地图类app的微博运营,也是一个豆瓣红人。被之前的boss从前东家拉到这个产品,期望凭借优秀的文案和创意能力,可以把微博做起来。她试用期的KPI是将15W的粉丝做到50W。可惜她没做到,没转正就走人了。
前两年的微博和这两年的微信公众号类似,在最初的红利期是有很多办法可以快速增粉。如果没抓住这个机会,有个阶段通过送iPhoneiPad也能简单快速的刷来不少粉丝,取关率还可以接受。如果这个阶段也没赶上,微博增粉就很难快速做起来。
希望通过内容的力量,去把微博做起来,并且通过粉丝数和互动数体现出来,这肯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我觉得至少2-3个月。再加上这是一个工具类产品,微博的内容会受到产品定位的制约,运营的难度就更大了。更让人绝望的是,最终目标是初始数据的3倍多,这就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但在珊珊离职2个月后,这个微博的粉丝数被做到了130W,只是转发数还和之前一样,是个位数。
这个剧情走势恰恰印证了我上面的观点,如果公司只是硬性强调KPI,并不关注过程,这就相当于对员工「逼良为娼」,办法总是有的。
案例五:
晓波在BAT的一个工具类app做运营,向产品经理汇报。他们认为只做工具,DAU和用户使用频次上不来,于是增加了社区模块,让晓波负责冷启动。
这位产品经理知道冷启动不容易,也知道知乎成功完成冷启动的原因是李开复那批KOL,所以指导晓波说:找到种子用户很重要,要保证初期内容的优质,要培育好社区的氛围。
晓波点点头,心想:「这个道理恐怕全地球人都知道吧,真正的难点还要看怎么执行。」
产品经理又问:「这周能拉50个核心用户吗?」
晓波:「额,应该能。但这个和你说的优质内容和社区氛围有关系吗?」
产品经理没接茬,又接着问:「你预估一下每天有多少帖子发出来?」
晓波快要爆发了,心想:「去预估冷启动时有多少帖子,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简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没有之前的数据做参考,用户习惯也没形成,暂时也没获得收益,不可能那么听你的话,这怎么预估呢。」
但毕竟是上级,晓波争不过,只能拍脑袋说:「预计每天100个帖子。」
产品经理眼珠子转了一下,歪着头问:「人均每天才2个呀,我半个小时发3个没问题啊。能再多一些吗,120个可以吗?」
晓波叹口气,说:「可以。」他没想到在批发市场的讨价还价也会在这里出现。
后续事情的发展不太顺利,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不高,不能达到每天100个帖子,于是晓波只能自己手动去灌,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当然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用户贡献量还是没有起色。这时产品经理一排桌子说:「去机器去抓竞品的帖子,导入进来不就行了。」
晓波后来离职了,因为自认为无法达到领导的预期。那个社区模块也在导入那批帖子后,氛围全无,在一次次版本迭代中弱化入口,慢慢的退出舞台。
不管每天是100贴还是1000贴,运营都一定可以完成,比如晓波这个案例。但问题在于这是核心数字吗,对最终效果有直接帮助吗,真的要不顾一切去达成吗?
3.产品烂或定位错
运营的工作载体是产品,如果产品烂或定位错,对于运营来说本质上都是做无用功,就像你往游泳池里蓄水的同时还开着排水管,留不下什么。
研发资源紧缺、产品有迭代节奏,这些都可以接受,运营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在产品完善的过程中,做好填坑的工作。但我不认为「像屎一样的产品」也要硬着头皮做好运营,这个观点是没有独立思考和项目推进能力的表现,是一种奴性,把自己放在了价值链的最底端。
案例六:
菜菜所在的公司是做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三甲医院的院长和业内顶级专家,盈利方式是通过组织线下研讨会,向药厂等品牌方收取赞助费。
老板希望将这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做了一个app,菜菜负责整体运营。但她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来找我。
我就问她:「互联网医疗的现状是如此这般,你们公司有什么差异化服务呢,能满足医生的什么需求?」
她被我问住了,好像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然后勉强挤出一个卖点:「在我们的app上可以下载会议资料,这个可只是我们才有,算差异化吗?」
我还没来得及反驳她,她紧接着又说:「我们还有资讯、活动、专访,这些够吗?」
一个小时聊下来,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分析用户的需求,也没有考虑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就相当于还没想清楚定位就做了这个产品。目前产品上的几个模块,不仅体验做的很差,而且对用户没有任何价值。
即便菜菜是一个很努力很用心的运营,但面对这样的产品,即使去做一些运营措施,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后来,菜菜离职了。
4.运营产出不易界定
运营群体的生存状况,还有一个「苦逼链条」:工资低→工作枯燥乏味→加班多→产出不易界定。
苦逼之处在于,不仅收入低和工作量大,甚至辛苦耕作好久,最终也不能明确看出哪块地是自己种的。看不到产出,自然地位低、收入少,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七:
小航在一家交易类app做产品运营,最近他的任务是把商品的评论量做上来,属于UGC类的工作。
他通过运营核心用户,以及策划一些活动,去引导用户及时发布优质的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评论量快速的做了起来,每天都有10W用户主动发布评论。
有一天,老板对小航的工作提出了质疑:「通过用户、活动和内容等运营方式带来的评论量,每天最多有1W,在整体的占比为10%,但你和团队共有3个人在做这件事。这么算起来,每位运营同学带来的评论量占比仅为3%,收入产出比很低。」
对此,小航很不服气。老板得出的这个结论,就是在抹杀他们的工作成果。他认为之所以评论量能做到10W,是因为初期核心用户的带动,在每次消费后及时的发布了优质评论,保证了后续未购买商品的用户,无论到哪个长尾商品页,能看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很细节但非常好的体验。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交易型app来说,培养用户贡献内容的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UGC的氛围拉动力也是很重要的。这些收益,都是靠核心用户带来的。
小航打了一个比方给我:「这就像一个金字塔,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每一块砖都是一样的,但组成塔尖的那几块砖价值更大,因为他们代表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
不过,老板不会听这样的道理,每次仍然问他带来的评论量占比多少。虽然小航努力的想尽办法提升量级,但运营手段终归没融入在产品流程中,曝光量和转化率都很低,导致占比始终没有提升。
我个人认同小航的观点,同时也不认为老板只关注投入产出有什么错,这就是这个运营岗的一个坑。在运营把用户习惯和UGC氛围都培养起来之后,或许应该考虑撤掉或缩减运营人员,主要靠优化产品和排序来提升。
案例八:
睿睿是一个O2O产品的运营,主要做大促活动。根据不同的POI,上线不同的活动,关注新客或者交易额。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定策略和上单子。
每次睿睿的活动效果总结,交易额都能增长100%。但有一次她发现,有一个POI没做活动,交易额也有30%的增长。那么,怎么才能判断出运营带来的收益有多少呢?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例会时老板问睿睿:「到底怎么判断一个活动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你说这次增长了100%,但我怎么知道是不是本可以增长120%呢?或者说你不做活动也会有80%的增长呢」
还好这个问题睿睿已经考虑很久了:「咱们做旅游,可以和历史同期做对比,但需要考虑到行业整体的浮动,不过具体数字还是没办法得出。」
这个案例和上面案例二类似,整体大盘的波动很大,而且规律不好找。运营带来的收益,对于整个大盘来讲总是杯水车薪。即使运营做了很多努力,但只要大盘有波动,瞬间秒掉运营的收益。
上文是讲运营的生存现状,是苦逼艰难的一面。但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运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的人才需求也更大。原因有两点:
1.产品很难差异
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完善,导致互联网行业的相似产品很多,有的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从产品模式到设计交互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哪个产品火了,身后肯定会出现一波类似的产品去效仿。
在美国,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卖点,基本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产品,这也和两个国家不同的创业氛围和法律完善度有关。
所以,靠产品模式新、体验好去拿下市场,简直就是神话。所以,只能靠运营的拉动和传播,去把产品玩转,这就是运营的价值。
2.资源不再稀缺
在北京的创业主题咖啡厅里,随便侧耳,就能听到邻座在说已经有多少投资进来、认识哪些重要人物,感觉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这些都不是稀缺资源,否则都没脸去创业。
所以,资源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怎么更好的运用。如何将资源的效果最大化,更好的去落地到产品,这恰恰是考验运营的功底。
近两年,有很多产品是运营主导,或凭借运营的力量做起来的。最熟悉的两个例子,就是微博和知乎。随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更紧密,运营岗位的作用会更重要,对运营人才数量的需求也更大。
总之,虽然运营人员目前仍会面临很多困难,但从长远来讲,这个岗位、这类人才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在平时工作中做好一点一滴的积累,多思考多总结多交流,不用怀疑这个行业和这个岗位的前景,坚持做下去就能收获果实。
文/韩叙(简书作者)
二 : 银行互联网+创新2016营销案例大盘点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两会媒体见面会上指出,“互联网+金融”之后,传统企业和管理会有一个摇摆的过程(包括微信跟运营商,原来也是担心冲突,最后发现是鱼和水的关系,大家其实是互利的)。“我相信互联网企业和银行未来也是一个鱼水关系的问题,正因为我们有一些发展和新业态,其实还帮助银行在新形态下更好地发展。”银行正在拥抱互联网,未来,银行和互联网要共同把市场做大。银行互联网+培训授课专家刘东明老师表示,作为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的银行业,银行互联网+将重塑未来格局,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就银行互联网营销创新角度,小编盘点了银行互联网创新营销的经典案例,抛砖引玉。
(www.61k.com)案例一、中国工商银行:2人脉挖宝
亮点:多层级分享激励机制锁定传播命脉“人脉挖宝”是工商银行为了推广“工银e支付”业务而组织开展的社会化营销活动。活动基于微信开展,在银行业第一次将社会化传播平台与核心业务系统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从“社会化传播”到“业务开通”的闭环,引导客户从“传播者”向“业务用户”无缝转化。在历时34天的时间里,通过“人脉挖宝”直接营销开动工银e支付的客户数达到15万。活动参与量近2000万人次,活动参与人数近200万人。以活动投入42万元计算,e支付的获客成本约为2元,活动的获客成本约为0.2元。
“人脉挖宝”活动合作商户达到21家,其中,部分商户在不到2周的时间里,因人脉挖宝而产生的订单就接近11000份。“人脉挖宝”在其社会化营销过程中成功运用了“一个挖宝平台”和“两大传播机制”(“多层级分享激励机制”和“抢如意金铲”传播机制),并融入了“三大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平等思维、零门槛参与思维)。
案例二、中国农业银行:“微农行”行无疆
亮点:“手游”模式激发微信功能活跃度微”农行行无疆以趣味赛车小游戏为切入点,采用时下最流行的“手游”模式,将微信银行的银行卡绑定等业务功能以及用户分享植入游戏排行榜,增加用户参与度以及微信功能活跃度,并通过网上银行支付订金的方式带动银行网上银行动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活动点击量达1643万多次,超过100万人参与最强车手游戏,1000名客户通过手机银行支付的购车订金在线预订购车。
案例三、中国民生银行:为梦想起航
亮点:轻APP诠释梦想的宝贵和价值“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史上最大IPO阿里成功上市,“梦想”一词成为大众热议话题。时值广州车展之际,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中国好声音启动大众品牌之夜,发布旗下汽车品牌新品。民生银行联手大众汽车推出“为梦想启航”微信活动,以“人因梦想而伟大”为传播核心点,制作轻APP诠释梦想的宝贵和价值,激励引导微信用户创建分享个性化梦想,传播正能量,并由此提升微信用户关注度。活动期间,用户可从已有梦想海报模板中选择发布,或选择自行填写梦想内容并生成专属海报。梦想海报生成后,用户可将海报转发给朋友,邀请好友为自己的梦想点赞加油。用户通过发布及转发梦想海报获取抽奖机会。
案例四、中国银行:幸运刮刮乐
亮点:“刮豆”引发的社交媒体人际传亮播旋风
粉丝在中行微银行“微生活-幸运抽奖”页面参加“刮刮乐”活动,每日有3次刮奖机会,每次刮奖可随机获得一定量的“微豆”奖励。每日刮奖机会用完后,粉丝可将活动页面转发给朋友,请朋友帮忙刮豆。每个参与活动的粉丝在帮助朋友刮“微豆”的同时,自己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微豆”奖励。粉丝刮出的“微豆”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即可兑换相应的奖品。“刮刮乐”活动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互助分享的特征,成功激发了微信粉丝的参与热情。在活动期间,中国银行微银行粉丝数增长超过12万户。
案例五、建设银行:15载有我在
亮点:分享走过的历程激发小伙伴的心理共鸣客户登录个人网银后,可通过将本人网银历程分享到指定社交媒体或完成指定交易的方式参与活动,赢取善融商务代金券、数码产品、手机话费等奖品。分享环节中,建行个人网银会与客户共同回顾彼此携手走过的历程,客户可重温签约网银时间、通过网银首次缴费、投资理财等过往经历。期间,累计有1301万人次客户访问了游戏页面,626万人次客户参加了历程回顾,1778万人次客户完成了指定交易,23万人次客户赢取了丰厚礼品;活动专题页面浏览量达到623万次,微信群发消息累计送达人数2亿。
案例六:徽商银行:点时成金新品上市移动整合营销
亮点:DSP+移动整合营销
徽商银行是全国首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安徽省内具备较高的知名度。2015年10月12日,徽商银行直销银行徽常有财推出了一款最新的理财产品--点时成金,这是一款面向社会中坚力量的理财产品,具有方便、安全、收益高的特征。
作为一款新推出的理财产品,点时成金在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流行,其高收益的特点拉高了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期许;二是面临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兴业等其他大型银行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激烈竞争。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如何打响点时成金产品在市场上的第一枪就变得非常重要,迅速实现产品曝光,扩大产品知名度,塑造产品良好的品牌形象就成了重要课题。徽商银行点时成金产品通过DSP广告投放、微信朋友圈扩散传播、网络新闻扩散,总曝光量达到996万次,共有260万受众人群浏览了营销信息,吸引27万受众人群点击参与H5互动页面,并对品牌产品产生了认知,成为点时成金理财的兴趣人群。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的二次裂变传播扩散,间接影响人群众多,效果还将持续增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移动营销的迅速变革。在实际营销活动中,我们发现单一模式的移动营销影响力在下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移动端整合多种营销模式来进行营销活动。在本次营销中,点时成金与点媒尝试整合DSP、社交媒体、新闻媒体进行同步营销,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刘东明老师曾培训服务中国平安保险、PICC中国人保财险(6次)、泰康人寿、上投摩根基金、国泰君安证券、招商银行、中国银联、中国互联网金融大会、中国互联网金融联盟、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国泰君安证券、中国产权市场互联网论坛、ING保险(世界500强)、中金在线、泰达荷银基金公司、宝瑞通典当行、英大长安、蚂蚁微股、交通银行、中金联、上海中国银联、上海证券、四平民间借贷、中石油昆仑信托、中国平安(5次)、银行家大讲堂、融金智略银行培训中心、金智东博(北京)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金融保险类客户。
刘东明老师是清华、北大网络营销总裁班授课专家,中韩营销协会上海教育院常务院长、北大电商总课题组网络营销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客座教授,中国化肥助剂第一股富邦科技董事(股票代码:300387,市值33亿)、东阿阿胶顾问、互联网养车第一品牌车发发顾问(车发发A轮融资3000万估值3个亿)、酒仙网品牌专家顾问团顾问。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EMBA、MBA授课专家,中国第一届网络营销硕士专业——北航互联网营销与管理硕士专业特聘教授。刘东明老师还担任腾讯智慧营销研究院专家、新浪内容营销奖评委、搜狐营销堂专家、网易中国汽车数字营销总评榜评委、淘宝创想营销盛典评委,韩国釜山国际广告节弘报大使,美国艾菲国际奖、台湾金手指奖、时报华文金像奖(台湾)、金鼠标奖、金麦奖、虎啸奖、中国移动互联网APP大赛、亚洲旅游营销节(韩国)、中国新媒体节评委。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首席电子商务官联盟联合发起人、电商邦创始人。中国互联网金融大会顾问、中国市场经济管理论坛、中国网络营销大会、中国电子商务品牌大会、中国市场经济管理论坛、中国服装大会嘉宾。
三 : 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
网友金鹏远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1、西门子和老罗的战役,社交网络民众挑战估计大企业。
2、1984李宇春。凡客利用互联网重新诠释明星效应。
3、小米手机。模仿apple手机和魅族的一些成功方式组合营销,后期犯了愚蠢的错误。
4、杜蕾斯雨夜鞋套,给微博这个新平台带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案例
5、新快报爆料巨头餐饮,海底捞和俏江南反应不一。
6、中小企业借助社交网络营销改变传统的方式。
其他的。。。我再想想
网友张从宽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雷军在小米手机的营销手法,令人叹服。非常成功的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关注。让我想起来了史玉柱。这也再次证明在中国,大众是非常愚蠢的。理解人性,如何利用大众的愚蠢来获取成功是个学问。
网友duck_1984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王佩卖枣
http://wangpei.info/post/12486129421
http://www.61k.comquestion/19878593
网友刘肖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最近准备上映的失恋33天,网络上面的视频都要传疯了~应该会吸引很多人,在神棍节这种特殊节日的票房。
网友卢文轩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1.小米 手机2.怕上火和王老吉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4,失恋33天。5送化肥下乡6.凡客。7鹿鼎记 步步惊心 7.海底捞,8.人魔网等 太多了
网友snow对[互联网营销案例]2011 你印象最深的互联网营销案例是什么,为什么?给出的答复:
海底捞、杜蕾斯、失恋33天~
四 : 互联新营销神案例分析:蓝翔如何挤下汪峰霸占头条?
一、简单粗暴的广告语
有人归结为其24年没变过的广告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它气势雄浑,语调铿锵,最重要的是简单粗暴。在其广告的狂轰乱炸之下,很多人如今再听到这话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脑补起唐国强竖大拇指的场景。这就像濡染多了神曲《小苹果》后,再听到“你是我的......”时,会本能地续上“小呀小苹果”一样。尽管NewEast的“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嫁了吧”,也习得此道,但气场上终究逊了一筹。
二、“彪悍实力”
有人归因于蓝翔的彪悍实力:蓝翔是全国首家荣获驰名商标的职业院校;率先推行“把工厂搬进学校”教学模式;率先独立编写“零距离就业一体化”教材......这固然称得上是niubility,可把“一流”“名牌”挂脖子上炫耀,未必就受待见。再说了,有些先进模式、成功经验也是吹出来的,就像“贴膜的”偏把自己说成是“智能高端数字通讯设备表面高分子化合物线性处理”一样,玩的不过是唬人的那套。
三、中国社会正处专业技术人才畸缺时期
还有人说蓝翔暴得大名,是因恰逢其时——中国刚好处在高校、职校发展不均衡,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畸缺的时期,作为培训界“黄埔军校”的蓝翔,充当了补缺的先行者,享到了人才红利。
四、纽约时报的免费广告
应该说,这些都是蓝翔“翱翔”的重要原因,但若只是依靠明星出镜打广告,或秀“实力”肌肉,那蓝翔或许跟北方汽修学校、鸡公山武校等,仍处在同个层次,很难脱颖而出。
蓝翔最终能“脱颖而出”,还得感谢《纽约时报》的免费广告——2009年,Google等美国公司被曝遭遇黑客攻击。彼时《纽约时报》撰文指出,黑客攻击与中国山东济南的蓝翔技校有关。文中还刻意强调了其“军方”背景,称其是由军方支持建立等等。
五、社会化网络传播的助推
在民粹与屌丝基因当道的网络文化下,蓝翔天然具备的气质,很契合网民恶搞与解构的需要,最典型的流行语——“问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许多调侃性的段子、视频,把蓝翔被“黑出翔”,并在网上形成病毒性传播;而影视作品为了制造笑点,也动辄会植入蓝翔元素,如电影《失恋33天》里,王小贱要给黄小仙剪刘海,黄小仙皱着眉头问:“你有蓝翔技校的美容美发毕业证吗?”
六、跟清华北大蹭关系
今年8月,网上还盛传蓝翔校长荣兰祥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同学们,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尽管荣兰祥事后否认提到清华北大,可这不妨碍“嘲他式”语体——“蓝翔体”流行。好多网民据此造句:“同学们,咱们北大清华就是牛X哄哄的做精英,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文学创作就把莫言干掉,你学经济金融就把王思聪娶到,咱们清华北大如果不踏踏实实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那跟蓝翔技校还有什么区别?”
本文标题:互联网营销案例-八个真实的案例 讲述互联网运营的生存现状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