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17-08-07 所属栏目:2013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 :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今天我们要与大家分享的是:3000字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形势与政策论文全文如下:

201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www.61k.com。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整整200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贝多芬于1808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08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三.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

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五.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六.中国将始终不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却始于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已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继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从加强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到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从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到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从中俄、中越边界谈判的进展到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合作政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与全球携手应对眼前的金融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跃然而起。

自强方能自立,自立凝结自信,自信转而推动自强。“自助者天助”,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变化得益于30年来锲而不舍的改革开放进程,其要义在于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自觉。历经难以数计、形形色色的遏制、指责、臆断及误读,中国没有停下自强不息的前进步伐,也因而变得更为自信。

30年来,中国在适应世界对自己的心态变化的同时,也在学会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敢于斗争、善于应对,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种种制裁,遏制了反华浪潮,赢得了尊重。摩擦与碰撞历练了中国人,中国不断加深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一个接一个的“威胁论”、“崩溃论”相继破产后,世界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了中国发展的不同。从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世界看到了13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从北京奥运会,世界体会到了13亿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从中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世界感受到了13亿中国人民的责任感和这种责任感给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带来的信心。不止一个西方学者说过,我们无法再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各国关注中国的变化,也是在关注世界的未来。历史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极少有西方大国不靠殖民掠夺,不靠战争而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感。

以往的历史表明,中国更多的是被动地承受着来自外部世界的撞击,并在撞击中觉醒,在撞击中探索强国之路。21世纪的到来是个伟大的转折点,中国的发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借鉴、学习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宝库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财富。

走过30年开放路程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摩擦甚至新冲突。这将是21世纪几代中国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同和谐,共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历史新阶段的一面旗帜。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多的理解与信任,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二 :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答案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2008年5月11日,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表示,越南将准许外国人参加南沙群岛旅游。此前,经过越南当局的谋划,越南海军附属的旅行社组织了包括40名特邀官员在内的130多名游客,首次到南沙群岛旅游。越南当局还表示今后将定期组织同类的旅行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4月16日指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越南的做法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南这是蓄意在南沙搞“主权造势”,包藏着重要的政治企图,想通过把南沙群岛旅游开发成国际旅游线路,慢慢让国际社会认可这些岛屿为越南所有。
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现在,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有驻军外,越南竟然占领29个岛屿、菲律宾占领8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除此之外印尼和文莱也宣称对于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他们都想通过实际占领而达到合法化,进而进一步变为他们的合法领土。
与此同期,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言人5月9日将一艘中国渔船驶入距离钓鱼岛西北部20公里处海域的行为称为“非法进入日本水域”。两天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奋斗7号”到钓鱼岛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日方竟派出巡逻船警告,要“奋斗7号”离开“日本领海”;中国调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逻船就一直跟踪监视。当天,日本政府还就此向中国驻日使馆提出“抗议”。新闻报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最近又大放厥词说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并且和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妄图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把占领钓鱼岛合法化。
专家评论,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钓鱼岛中国就像被点了穴位的人,将会处处受制。
因此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天经地义;“睦邻之道无它,首在自强”,中国要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加快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的突破,加快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步伐。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十五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二00九》首发仪式。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周边海洋形势相对平稳,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是资源之争。在东南亚地区,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没有实质性进展,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中国维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处于相对和平的态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之间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
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事关我国诸多发展利益和重大安全的问题,我们不想称霸世界海洋,但绝不能不重视公约赋予我们的权益。面对我国周边严峻复杂的海洋形势,我们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而且要从国家、军队层面研究对策,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一、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可以说,上述法律法规,覆盖了我国管辖的所有海域,使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其管辖海域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国内立法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区域的军事利用、海洋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内容仍是空白。这些空白让外国军用舰机在我国控制海域的非法军事行动变得肆无忌惮。因此,与海洋联系最为密切的海军,应该积极推动与平时海上军事行动有关的海洋立法。
虽然我国制定了诸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但与美日等海洋强国类似法律相比,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具体实施部门,没有明确海上执法的主体力量,没有明确哪些具体活动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也没有明确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具体处罚措施等等。因此,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否则,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海上安全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加强海洋意识,一是树立海洋安全观,二是树立海洋经济观。首先,一定要像保卫每一寸陆地国土那样保卫每一寸海洋国土。海洋也是国家安全的屏障,现在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主要来自海洋,最可能发生冲突的也是海洋。其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运输成本低,80%以上的对外贸易通过海路。如果海洋安全得不到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障。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也依靠海洋。振兴海洋和振兴国家、振兴整个民族是连在一起的。三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另外要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同步。应该努力提高现有油田采收率和油气资源利用率,还有积极开发可燃冰、潮汐、温差、海流等新的海洋能源。四是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海洋问题上,两岸有很多观点一致、利益一致的地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两岸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可以互补。
海洋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海洋调查工作还远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申请外大陆架的要求。我国东海的地质、底质情况至今不清楚,以目前的进展,我国在未来30年内对东海的考察才能达到日本的水平。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应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由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全面的海洋调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学资料,为进行海洋划界在外交谈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时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
三、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增加,外国船只进入我国管辖海域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而现代高科技探测手段的使用已经使得外国船舶从海上获取沿岸国的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海洋信息变得轻而易举。因此,能够对活动在我国管辖海域的外国舰船实施有效监管,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的海上执法力量还很薄弱,不能够对所管辖海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管。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使命光荣。要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海军担负着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加强海军建设,建设一支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现代海上武装力量,提供远洋投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有关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挑战。
首先,要加强海军建设。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形态是非接触、非对称的,在1000公里乃至2000公里之外就能发起精确打击,因此,战场纵深比过去有了数量级的放大。现代国防观念里必须有“拒敌进入一定的海域”、“扩大海上方向的防御纵深”、“保护国家不断延伸的海外利益”等概念,同时作好相应的力量准备。作为海上军事力量的核心,海军的特征是可以利用海洋抵近别国,强国甚至可以在不进入别国的防御范围就攻击对方的沿海和纵深。几次远距离精确打击的高科技战争都是从海上发起的。这就必须提高中国海军的远洋防御能力。如果短期做不到,中国也必须有震慑对手的手段、办法和能力,发展我们的远距离打击力量,提高我们的远洋作战能力,充分利用谋略思想,以增加对手的战争风险,提高我国的安全系数。
其次,整合现有海上执法队伍,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度使用。目前,我国有海监、渔政、港监、海警、海关等执法队伍,分属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海关等不同部门。各执法队伍各执其法,致使海上行动难以协调。因此,强化政府部门的海洋综合管理和统一海上执法队伍,是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需要,是我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是执行公约、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海上安全的需要。
四、建立综合的海上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安全
应建立防空识别区,加强对沿海海域和空域的警戒和管控。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中防御的需要,在其领空以外划定的邻接其领空的特定空域。现行国际法不禁止各国在其领空附近的国际空域建立防空识别区。迄今为止,美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这种防空识别区。鉴于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特别是海上安全形势,建立我国的防空识别区已经是势在必行。
建立多边合作安全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维护和稳定我国海上安全的重要举措,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一般来说,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前的一种过渡安排,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不意味着任何一方放弃其权利或权利主张,也不得视为承认对方的权利主张。它既不影响有关国家的权利主张,又能以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勘探开发资源,使双方迅速地从商业性石油发现和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利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
加强维权巡航。二00八年,中国已建立全海域维权巡航制度,将三百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纳入定期维权巡航制度管理范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在我管辖海域进行了巡航监管,对我与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了巡航监视。
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l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中,既保卫我国的海洋国土、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又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三 : 形势与政策作业8 喀什师范学院

日本大地震震荡全球经济由于上周五地震发生之时离A股收盘时间颇近,市场尚未得知地震究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因此市场人士多将当日尾盘跳水归结为突发性事件因素的冲击。经历了上周末两天的消息累积,包括东芝及丰田等大型企业停产、核电站泄漏、赴日游受阻等实体经济的受阻讯息迅速在市场扩散,那么,今天以及本周的A股市场是否会出现“余震”?

对此,长城证券分析师高星认为,就目前国内A股市场的结构来看,地震尚不足构成影响大盘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但会成为助力空方在博弈中获胜的关键性因素。高星认为,目前A股市场经历阶段性的上涨后,继续冲高压力较大,近期存在调整的需要。具体来看,市场对煤炭、有色等蓝筹板块的估值存在分歧,机构普遍认为蓝筹板块尽管存在估值优势,但缺乏上涨动力;相反,尽管中小盘股面临着高估值压力,但在两会及“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走高动力较强,尤其是各行业龙头,有望成长为明天的蓝筹。

另外,统计局上周五公布的2月份CPI数据高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再次加强,不排除央行近期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加息的可能性,低估值的银行板块近期机会有限;限购令下,权重板块地产股也备受挤压。因此,蓝筹和权重同时受阻,近期沪指站稳3000点的理由并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日本地震的突发性事件就可能成为多空博弈中的关键因素。悲观来看,沪指近期有可能回落至2800点附近有支撑。 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

(一)日本地震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3·11”地震势必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一,短期内地震将抑制日本进出口进而影响全球贸易,中长期日本进口将受灾后需求的强力支撑而逐步恢复。中国、美国和韩国分列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15.4%和8.1%;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日本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分别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9.7%和6.5%。从短期来看,地震引起的大量企业停产及道路港口受损将导致日本部分进出口贸易暂时中断,进而影响全球贸易;但从中长期来看,地震导致的国内生产线停滞、对食物和救灾物品的旺盛需求以及灾后重建开工将使日本进口受到需求的强力支撑而逐步恢复,这将使中国、美国等经济体从中受益。

其二,地震将使日本在产业链中暂时缺位,对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是日本最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中的占比高达36.6%和22.9%。“3·11”地震导致的日本钢铁、汽车、芯片等暂时停止生产,将严重影响分布在全球的相关产业的生产。由于全球产业链的暂时缺失一环,日本生产的中断直接影响到相关国家企业的正常运转,有些企业甚至会被迫中断生产。

(二)大宗商品市场受到冲击明显,但中长期影响偏向正面

从原油方面看,震后避险情绪和日本炼油产能下降对原油价格形成下跌压力。作为世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炼油能力大幅下降将使原油价格短期承压,加之震后市场避险情绪上升,2011年3月11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2.25%;此后连续下跌至15日的97.1美元/桶,累计跌幅达5.6%。但从中长期看,“3·11”地震对原油需求的综合影响是正面的,未来原油价格仍获支撑。伴随日本震后重建,其对原油的需求增加将缓慢上升;核电设施的维修、测试和完成重新商业运行需要时间,原油对于核电在现有的发电设施中具有明显替代作用,将从需求面上支撑油价。

从黄金方面看,日本“3·11”地震刺激市场短期避险需求升温,推动金价小幅上扬。日本地震、欧元区债务问题以及中东与北非局势的动荡令投资者避险意识提高,2011年3月11日,市场避险资金涌入推动黄金价格迅速止跌回升,国际黄金现货当天收盘升至1417.45美元/盎司,较上日上涨0.4%;3月14日(周一)继续高开高走,日间曾一度摸高至1432.68美元/盎司,两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但受黄金高位回调的需要及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影响,此后金价总体呈小幅下跌走势。

从铁矿石方面看,震后日本需求低迷进一步抑制全球铁矿石价格。“3·11”地震以来的一周,亚洲地区铁矿石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至147美元/吨,跌幅约为3.4%。震后日本暂停炼钢和购买铁矿石将更多的铁矿石和钢铁供应推向了全球市场。震前日本进口的工业原材料有价格

下跌的压力,这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上已经反映出来,而日本进口的必需消费品和出口的产品有涨价的动力,总体上呈现下游产品涨价,上游产品价格下跌,这将对全球消费品价格存在短期不利影响,而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钢铁企业可能受益于更便宜的价格和更丰富的供应。

(三)地震加剧金融市场波动,日元呈短期走强态势

受日本“3·11”地震引发的市场恐慌和避险情绪影响,全球主要股市经历大幅下跌,相关企业债波动明显。从股票市场看,2011年3月14日,日经225指数跳空低开,收盘下跌6.18%;3月15日,由于对日本地震的恐慌升级及对日本核泄漏恐惧升温,日经225指数重挫10.55%。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全球主要股市普遍大幅下跌,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3月11日到16日,累计下跌3.1%;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下跌2.95%。从债券市场看,日本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受地震影响不显著,东京电力公司等部分直接受到地震冲击企业的企业债券变动较为明显,东京电力公司因核电厂受损严重,其信用利差大幅展宽90bps,其他公司如丰田汽车因工厂停产,其信用利差展宽约15bps。

震后日元波动剧烈,贬值后呈短期走强态势。震后恐慌情绪主导市场,2011年3月11日,市场交易以抛售为主,引发日元贬值,美元兑日元一度上探至83.3日元/美元;随后,由于市场预期灾后重建资金将回流日本,同时“3·11”强震也促使日本保险商抛售海外资产,将资金转向国内以支付赔偿。在本土资金回流的推动下,日元大幅走高,16日收盘于77.47日元/美元,17日亚洲市场早盘日元对美元更是一度急升至76.51日元/美元,达“二战”以来最高水平。但是,我们认为日元长期不具备升值基础。3月18日,七国集团(G7)发表联合声明干预外汇市场,使日元对美元汇率有所下降,超买势头趋缓;同日日本央行坚定表示将推行强有力的宽松货币政策,截至21日,日本央行宣布的注资额度已经高达51.8万亿日元。受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拖累,以及日本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影响,预计中期日元仍将维持贬值格局。 对中日双边贸易投资的影响

(一)日本地震对中日双边贸易影响有限

总体来看,日本“3·11”地震对中国经济贸易影响有限。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经济体,也是中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但由于中国进出口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美国和欧洲,且日本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集中于与贸易相关的几个行业,对中国经济贸易整体影响有限。

从出口方面看,短期内日本“3·11”地震对我国出口影响不大。2010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总额为12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占我国出口总值7.8%,并且我国的贸易出口国主要为欧洲地区和美国,地震对我国出口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震后重建将对我国消费品和建筑类商品出口起到拉动作用。随着日本灾后重建重建工作的启动,其内需将随之扩大,将更多地进口我国的产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和建筑用水泥、钢材、建材等。

从进口方面看,日本“3·11”地震将在短期内造成我国商品进口减少。2010年,我国从日本进口额为1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我国进口总值12.7%。在2010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商品结构排名中,机电产品占43.9%、贱金属及制品占11.5%、运输设备占10.3%、化工产品占8.3%、光学及钟表和医疗设备占6.6%、塑料和橡胶占6.5%。总体来看,地震将在短期内减少我国对机电产品和汽车等产品的进口,对相关产业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引起的对日贸易逆差的减少或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地震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或大幅下滑,而灾后重建将使日本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扩大,因此地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贸易顺差局面,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日本地震对中日双边投资有利有弊

日本“3·11”地震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减少,但预计整体影响有限。日本灾后重建需大量资金,日本在中国的部分投资可能出现撤资现象,进而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FDI减少,也将对部分日资企业及涉日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有限。一方面,2010年日本对中国投资为42.42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前十经济体中位居第四,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33%。比较而言,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占比并不大,即使日本因地震

减少对华投资,其对中国FDI的影响也有限。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地震后日本可能会

把部分产业和工厂外移,因此中国可能将承接部分日本企业的外迁,进而部分抵消地震引起

的FDI减少。

与此同时,日本震后重建或将降低中资企业赴日投资门槛,进而增加中国对日投资。2009

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日本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6亿美元,仅为

同期在美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5.8%;中国公司在日本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1.8亿美

元,仅为同期在美国承包工程营业额的21%,中国在日本投资额历来较少,而日本震后重建

或将降低中资企业赴日投资门槛,进而增加中国对日投资额,并为中资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

带来机遇。

对中资银行的启示及策略建议

(一)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小,未来还将继续接受考验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总体受灾害影

响较小。目前,日本地震灾难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未来走向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中资银行

在日分支机构还将继续接受考验。随着地震救助及灾后重建的逐步展开,中日双边贸易、投

资均可能出现新变化,也会相应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需求。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应进一步

提高贸易金融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在日本地震灾后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日本“3·11”地震对全球产业链造成较大冲击,我国钢材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可

能面临新的机遇,中资银行境外分行也应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分行的合作,充分发

挥身处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优势、产品优势和本地化优势,与境内分行共同构建对跨境客户

上下游产业链和交易链全面覆盖的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二)日本地震警示国别风险,中资银行应加大研究力度,逐步建立国别风险管理制度与

应急处理机制

近年来,不断扩张的海外经营版图对中资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

一步加大对国别风险的研究力度,除需继续重视和关注经济金融风险外,还需要重视和关注

灾害和政治等风险,逐步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机制,以保障中资

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 地震当天,亚洲股市全面回落。日经指数下跌1.7%,至五周以来低点。中国A股市场冲高

回落,上证股指下跌0.79%。香港、韩国、台湾等市场也纷纷下探。后续开盘的欧洲股市也

普遍下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下跌。美元对日元汇率一度上扬,但随后小幅回落。日本国债

期货价格一度飙升,稍晚有所回落。

市场分析人士预测,由于地震在周末发生,随后各国金融市场休盘。从14日(周一)之后,

金融市场开盘后多空之间会有分歧和博弈,将依据已公布的灾情严重程度展开新一轮的调整

和波动。

从实体经济看,日本东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等支柱行业。地震的确

给这些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日产汽车、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三家日系汽车企业,

鉴于在灾区的工厂受损,目前运输情况还不能恢复,都宣布暂时实施停产。 据

不完全统计,三井化学、三菱化工、JFE制铁公司、住友金属工业、丸善石油公司等20多家

日本大企业,其位于灾区的多处工厂因遭灾或停电等因素停工。 最受关注的

是,东京电力公司位于福岛县的核电站受到重创。当地已对周边民众实施疏散。同时,火

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功能也部分受损。 据悉,日本电力供应有很

大比重依靠核电。目前日本有56座核反应堆,供应电力比重约占20%。本次灾害造成11座核

反应堆关闭,出问题的多是运转多年的老电厂。如果东北部这些核电设施短期内不能恢复运

行,将对日本电力供应构成很大压力。日本经济产业官员已在呼吁,希望国民尽可能地节约

用电。据称,东京电力公司将有计划地在部分地区实施轮流停电。 日本

一直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在半导体、平板产业、电视及数码电子

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东芝公司已宣布关闭了位于震区的一家

闪存芯片厂,其官方人士表示,如果物流体系瘫痪,也会影响产品出货。据统计,日本的芯

片公司收入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五分之一。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关键配件

都由日本公司配套。以东芝为首的日本公司在全球闪存营收中约占35%。 分析人士预测,全球IT市场可能在过度渲染的危机效应中产生波动。据称,内存芯片价格

上涨言论正在业内快速传播。

索尼公司可能成为地震中受损最大的日本电子巨头。它的工厂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部,距震中较近。地震发生后,该公司关闭了6家工厂,其日本市场大部分业务活动处于暂停,目前正在评估损失情况。

不过,同样作为全球重要的内存芯片生产基地,地震对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IT企业产生的影响反而可能是正面的。分析人士称,三星、海力士整体实力名列韩国前两大,台湾地区则有力晶与茂德两大实力企业。当东芝宣布关闭一座工厂时,三星表示,公司未受任何影响。微软、任天堂可能借索尼受困之机,提升游戏机出货量。韩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行业也有望在夏普等日资企业受困之时获得一些市场机会。

此外,除了汽车产业之外,日本东北部工业区在高质量钢材和其他金属材料,如特种玻璃、发动机、微型轴承等领域,也是全球的主要供应商。据称,该地区生产的微型轴承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70%。如果灾害严重而影响生产,对世界经济将构成不利影响。 “产业链”优势令日本经济无忧

巨大的灾害使刚刚有所恢复的日本经济蒙上阴影。自去年秋天以来,日本经济整体都处于低迷状态。而大地震迫使很多企业停止生产,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影响职工收入,降低消费意愿。

悲观的分析认为,这会进一步加剧日本经济的通缩,对日本当前疲弱的经济复苏极为不利。有人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为例,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震后受到消费低迷,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当年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本来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成长率就是-1.3%,今年第一季度刚刚扭转为增长2.0%,主要依靠汽车、材料和半导体产品的出口拉动。新加坡的经济分析人士预期,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恢复期可能需要一年。

《华尔街日报》引述的观点认为,灾后重建会为日本带来更多的财政负担,日本今年的通胀率将从此前的1.2%下降0.2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占全球GDP总量的2.2%,总体来说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

日本央行表示,为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调剂的稳定,日本央行将采取包括扩大流动性在内的做法,以期保证日本经济稳定。

乐观的看法认为,灾难对经济的冲击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表现不同,灾难损毁一国财富的存量部分,但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是一年的增量。国家未来重建毁损的道路、机场等,都是创造GDP。重建创造的GDP,与灾难扰乱企业运营所损失的GDP,两者之差,大体就是灾难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净冲击”。分析认为,这个“净冲击”一般不会太大。

社科院日本经济研究所主任张季风表示,受灾较重的仙台地区,其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只有零星布局。虽然丰田在此组建汽车制造厂,但规模相对不大。

长期追踪日本产业变迁的经济学家白益民表示,日本长期以来贯彻“产业立国”政策,掌握着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利润丰厚,因此像地震海啸这种灾害对日本肌体的影响只是“皮肉伤”,只要后续灾情稳定,恢复起来会很快。

他分析,日本经济的海外投资非常巨大,其产业扩散在全球各地,虽然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看上去不高,但GNP(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在经济上,已在全球打造了一个“海外日本”。

同时,日本经济着力构建了“雁行形态”,就是在“产业链”上把握住高端制造领域,本土企业为雁头,掌握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而韩国、台湾地区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中国很多企业在产业链上只是给日本经济做“雁尾”,搞组装,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比如在电子产品领域,东芝一家灾区的芯片工厂停工,而这些芯片多用于更高端的产品如手机、闪存、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如果下游代理企业拿不到货,就会囤积惜售。如果工厂不能很快恢复生产,市场中又没有替代者,全球芯片价格肯定会涨。

对中国企业而言,白益民提醒,那些为日本企业做代工或者关键零部件受控于日本企业的公司,应注意上游产品供应不足的风险。

强健的日本实体经济也许不会被地震和海啸击垮,但却有可能因金融动荡而遭受冲击。安邦咨询的分析师称,由于日本债务总水平很高,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总量的200%,在灾害的恐慌中,日本债市有可能影响全球市场,造成连锁反应。该机构还提醒,中国金融应该进入警戒状态。

白益民强调,关键要警惕国际对冲基金及操纵“热钱”的炒家,通过制造舆论,夸大灾害损失,制造金融动荡,进而对整个亚太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这样,不但日本经济而且整个亚太地区的产业关联体,都可能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利比亚人权VS主权

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近日,西方对利比亚的空袭使人权是否高于主权的争论再起。“人权”和“主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是有密切联系的。从理论上说,西方社会主权的概念先于人权概念而

产生,但在两者都已比较成熟的今天,单独突出、强调任何一个,都是不妥的。

说人权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是一句没有意义的废话,对此不做理论上的讨论。退一步说,就算人权是“天生拥有”的,也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靠个人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权吗?当人们说,要用法律制度来保护人权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要用主权来保护人权。当今世界上,没有国籍的人,就可以看作是没有主权保护的人,没有国籍的人能否将“天生拥有”的人权在自己身上兑现,绝对是令人怀疑的。因此,人权的保护和兑现,绝对离不开主权。换句话说,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的存在是保护人权的前提。西方社会之所以在主权概念出现之后才出现人权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因。而且,西方的殖民地历史也清楚地从反面给出了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主权国家的确在侵犯人权,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应该怎么办?最现实、最实际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让它变成保护人权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应该分辨,侵犯人权的具体原因。我认为,侵犯本国人权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国内统治阶层的私利,二是国内统治阶层成为国外势力的傀儡和附庸。更多的情况是上述两种状况的结合。因此,要让本国的主权变成本国公民人权最坚定的保护者,本国主权的真正独立并且强大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否则的话,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主权,永远不可能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只能成为替外国势力侵犯本国人权的帮凶。

那么,在“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下,借助外国势力来保护本国的人权有没有可能?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仅存在于理论。现实证明,借助外国势力来保护本国的人权,必定要付出代价。以伊拉克为例,这一代价已经到了伊拉克无法承受的地步。当今伊拉克民众的生活水平,比萨达姆时期已经大大下降。虽然伊拉克的石油还在开采,但是,它已经不完全属于伊拉克。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美国的贪婪之下,伊拉克由外国人来“保护”本国人权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了,这一极高的代价,甚至超出了萨达姆时期对本国人权的侵犯。

同时,还应看看是谁在说“人权高于主权”。环顾当今世界不难发现,正是某些高喊“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在不断侵犯人权。主权高于一切的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某些人又创造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时,他们从来不把这个口号针对自己,而是只把它变成干涉别国主权的工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依然是主权高于一切,他们从不允许别人用人权来妨碍他们的主权。

因此,当西方国家说“人权高于主权”时,它一定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能让西方获利。当我们看清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才能保障本国的人权。没有强大的主权,就没有完善的人权,这是当今世界的真理。

利比亚,全称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69年卡扎菲推翻其前身利比亚王国的国王统治,执政至今。

卡扎菲的统治走到今天,国内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的民主呼声。无论卡扎菲的统治是否具有政治合法性,无论其政绩如何,也无论其国民是否要求政治改革,都是其内政。民主社会尽可大兴舆论,人权组织也可大加挞伐,但,联合国没有干预的立场。

卡扎菲的反对派,在利比亚的政治生态里,最终只能成为反政府力量。卡扎菲对反对派的镇压,实际上成就了反政府政治力量的集结。而政府对反政府力量的镇压,客观上构成了对人权的加害,因而国际社会有义务对这个政府釆取相应的约束措施。

联合国1973号决议,即可视为国际社会对其釆取的约束措施。要求卡扎菲政府(当局)不得动用军亊力量“袭击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实际上是反对派和反对派聚集区)。

基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国际社会可釆取的约束措施只能到此为止。问题实际纠结于:联

合国若细化对“保护”二字的具体规定,游戏规则不允许。

三、关于利比亚问题的政治解读

就国际法而言,迄今为止,以他国人权问题为由出兵他国,尚无依据,所以,没有那个国家会因此而发动对他国的战争。

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组织,不是人权组织。具政治合法性的国家,是人权的结果,是主权国家。但,未具政治合法性的国家,也是主权国家。所以,联合国也没有立场以某国人权问题为由授权他国釆取军事行动。

人权问题一旦演化为政府的暴力镇压,国际社会就将得到生命保护的人道救援义务。但,具体釆取军事行动的,是愿意且有条件的国家,而不是“国际社会”。

所谓愿意,包括愿意承担义务和在某个特定区域愿意承担义务二层意思;且,愿意是建立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的。而所谓有条件,一定是出兵国的国家意志,可以有人权的考量,但更多的必然是自身利益。否则,庞大的军事开支从何而来。

理论上,联合国是可以制定出更具保护意义限制军事打击的行动准则,但这势必也令出兵囯的国家意志受限,最终将导致连最基本的目的都无法实现。这就是游戏规则。

以人道救援为理由,落实人权保护义务,既要考虑具体措施,还得看对象。同样的事若发生在中国,情况就将完全不同了。

本文标题: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8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