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论积贮疏原文-《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

发布时间:2018-04-16 所属栏目:论积贮疏原文

一 :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论积贮疏》书影《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名文简单介绍

作者:贾谊
类型:奏章
成文时间:西汉文帝时期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作者小传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西汉洛阳人,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和辞赋家。他青年时就通晓诸子百家之书,被汉文帝诏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主张废除秦朝法令,恢复周代的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曾经多次上疏陈述政见,指责时弊。大臣周勃等人说他年少狂妄,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外任他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转为梁怀王太傅,郁郁不得志,33岁就病死了。司马迁的《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汉书》有《贾谊传》。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原文

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2)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其骨(16)。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编(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注释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1)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他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面的引文见《管子·牧民第一,》。
(2) 这段引文也是管子的话。
(3) 亡:通“无”。屈:穷尽。
(4) 孅:同“纤”,细小。畜:同“蓄”。
(5) 本:古代以农桑生产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残:伤害。此处做名词,意为灾害。
(6)贼:败坏,伤害。
(7) 大命:国家的命运。
(8) 振救:拯救,挽救。
(9) 蹶:竭,尽。
(10) 狼顾:狼生性多疑,害怕来自后面的袭击,走路常回头看,用来比喻人有所顾虑。岁:一年的收成。恶:不好。卖爵子:朝廷卖爵位百姓卖儿女。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故居(11) 为天下:治理天下。阽危:面临危险。
(12) 饥穰:荒年和丰年。
(13) 即:假如,如果。胡:疑问代词,什么。恤:救济。
(14) 卒然:突然。卒,同猝。:以食物供人。这里指饷,军队的供给。
(15) 相乘:相随,相继。乘,趁。衡击:横行抢劫。衡:同“横”。
(16) 罢夫羸老:老弱病残的人。罢:同“疲”,疲困。羸:瘦弱。
(17) 毕通:全都走上轨道。能疑者:僭越造反的人。能字是衍文。疑,通拟,指与皇帝比拟。
(18) 怀:怀柔。古代统治者笼络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称为怀柔,附远:使方的人归附。
(19) 殴民:驱使人们。殴,同“驱”。著:附着。
(20) 末技:古代指工商业。编:同“亩”。
(21) 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廪,同“懔”。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译文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故居管子说:“粮仓装满了,人们才会讲究礼节。”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国家却能够治理好,这种事例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听说过。古人说过这样的话:“1个男性劳动力不耕田种地,就会有人挨饿;1个女性劳动力不养蚕织布,就会有人受冻。”生产粮食等生活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使用起来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就一定会匮乏。古代的君主治理国家,工作细致、考虑周到,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就足以依赖。如今人们放弃农业生产去从事工商业活动,需要国家养活的人很多,这对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害处。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比一天盛行,这也是国家的1个大害。弃农经商、铺张浪费的行为公然流行,没有人出来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倾覆了,没有人来拯救!从事粮食、物资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挥霍浪费的人却很多,1个国家的物资怎么可能不匮乏呢!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图像

汉朝立国已经将近四十年了,但国家和私人粮食储备还少得令人心忧!耕种季节的雨水不足,老百姓就有顾虑;农作物收成不好,国家就只好卖爵位、人民就只能卖儿卖女,这些事情大概皇上都听说了吧。1个国家出现这样危急的情况,居上位治理国家的人怎么能不惊慌忧虑呢?农业生产上有歉收,也有丰收,这是自然的规律。夏禹、商汤都遇到过有灾荒的年头。现在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地方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或者突然间边疆有紧急军情,要出动上千、上百万的军队,国家用什么来保证军队的后方供给呢?战事、旱灾相继发生,国家的物资都消耗一空,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只好聚众抢劫,老弱病残的人就只能交换子女来充饥了!国家的治理没有走上正常的轨道,边远地区那些有野心的人就会相继造反。到那时才产生警觉,策划平定的方法,难道还来得及吗?
粮食、物资的储备,是1个国家的血脉。如果1个国家的粮食充足、物资丰富,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的?凭这种优势去进攻别的国家,就会无坚不摧;凭这种优势来抵抗敌人侵扰,就会牢不可破;凭这种优势去抗击敌人,就会战无不胜;凭这种优势去安抚远方的人,又有谁敢不归顺!现在如果能够采取措施,促使老百姓回去从事农业生产,让他们牢固地依附在土地上,使全国的人都自食其力,迫使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和无业游人都回转到农村去从事耕作,那么国家和私人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的储备就会充裕起来,人们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是可以让国家富裕、社会安定的,如今却出现这样令人担忧的情况,我私下为皇上感到可惜!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文章赏析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1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2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1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基础知识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知识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1.句中2个“或”都是无定代词,有人。
2.“受之饥”、“受之寒”都是为动双宾语。动词“受”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受之”即“为之受”,“受之饥”即“为之受饥”,“受之寒”即“为之受寒”。为动关系的“为”,可做“替”讲,也可作“因”讲,这里是“因”的意思。全句译出来是:1个男人不种地,就有人要因此挨饿;1个女人不织布,就有人要因此受冻。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1.“莫之或止”和“莫之振救”,都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2个“莫”是否定性无指代词,没有谁,作主语;“止”和“振救”是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前置。
2.“残贼公行”的“公”,副词,公开地,公然。“莫之或止”的“或”是副词,用在否定句的动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司译为“稍微”、“稍稍”。
3.“大命将泛”的“泛”,通“覂”,倾覆。通假字和本字(被通假字)的读音如果不同,一般应按本字读。“覂”读fěng,故“泛”也应读fěng。
“振救”,拯救,挽救。“振”的本义是“救济”,故“振救”是同义复合词。
全句译出来是:祸害公然地流行,没有谁稍微制止它一下;国家将要覆灭,没有谁去拯救它。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请卖爵子”这一分句,用了“并提”的修辞方式。“请”、“卖”2个动词并提,宾语“爵”和“子”分承,“爵”承“请”、“子”承“卖”。用一般的表述方式,即“请爵卖子”。“请爵”就富者而言。汉代有入粟受爵的制度,即老百姓可以用粮食向朝廷买爵位。“岁恶不入”时富者有存粮,于是就趁国家之急请求爵位。“卖子”就贫者而言,贫者靠卖子女来维持生活。
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
国胡以相恤?……国胡以馈之?
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包括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上边第一组句子里的2个“何”分别作动词“为”和“招”的宾语,前置。“何为”是“干什么”,“何招”是“招抚哪1个”。第二组句子的2个“胡”都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胡以”就是“用什么”。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句中3个“以”都是介词。介词“以”的宾语如果是已见于上文的,往往省略。这几句的上文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一句,“以”后省略的宾语即指“积贮”这个条件。可补充代词“之”来理解和翻译。“以攻则取”可译为“凭借它进攻就能攻取”。余二句仿此。
怀敌附远
可以为富安天下
这里“怀”、“附”是动词用于使动,“富安”是形容词用于使动,它们对宾语都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怀敌”就是“使敌人降顺”(“怀”作“归顺”讲),“附远”就是“使远方的人归附”,“富安天下”就是“使天下富足安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归之农”是使动双宾语。所谓使动双宾语,就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使动关系。“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使他们归向农业。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上疏背景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贾谊井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
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一片凋敝。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米价昂贵,饥馑遍地,人与人相食,物资匮乏,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将相只能乘牛车。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题目《论积贮疏》的意思是:论述有关积贮的重大意义的奏疏。疏,指分条陈述;作为1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1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上疏效果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故居

贾谊上奏此疏后,感动了汉文帝。“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为了号召人们重视农业,汉文帝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进行示范性的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这一举动,也为创造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影响与传播

汉文帝初继位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大批破产流亡,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匮乏,国家卖官爵,百姓卖子孙,甚至出现了“易子而其骨”的惨状发生。贫富悬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贾谊是1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不像世俗之士一样,一味地粉饰太平;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时弊。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贾谊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他的政论却能处处针砭时代症结之所在,明确提出改进的措施,对后世的政治和散文的发展,都起过较大的影响。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专家点评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论积贮疏》课件所谓“积贮”,就是屯积五谷,以防备水旱兵灾。本文首先引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和“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论断,从理论上阐明粮食储蓄对于巩固封建政权的重大政治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接着指出西汉建国近40年,由于“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指出“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国家时有粮食匮乏导致颠覆的危险。紧接着提出积贮以备灾荒的主张,指出不积贮粮食的危害:一旦发生旱灾,国家无以赈灾;万一边境有急,国家无以筹粮;这样“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万一有人聚众作乱,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就从反面论证了为了内安社会,外御强敌,储备充足的物资是必要的。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1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相关词条

贾谊;奏章;西汉;汉文帝;文学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相关资料

《贾谊评传》;《贾谊传》;《贾谊文集》;《贾谊诗赋精选》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词条分类

贾谊;奏章;西汉;赋;文学;艺术;世界历史名文;传世经典文学

论积贮疏_《论积贮疏》 -相关链接



二 : 《论积贮疏》译文

   
论 积 贮 疏 作者:贾谊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这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积蓄贮存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情会作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不来的吗?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积贮不足的)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 2002/01/14

三 : 《论贵粟疏》译文

   
论 贵 粟 疏 作者:晁错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社会上还有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人民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吃的,身子冷弄不到衣服穿,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老百姓的去留,在于君主如何管理。他们追逐利益如同水朝低处流一样,东南西北,不选择方向。珠宝、玉石、金银,饿了是不能吃的,冷了是不能当衣穿的,但是很多人都把它看得很珍贵,这是因为君主使用它的缘故。这些东西,作为财物,轻、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里拿着,走遍全国也不担心受冻挨饿。这样便使臣子轻易背叛君主,使老百姓轻易地离开他的家乡,使盗贼得到鼓励,使逃亡的人可以很轻便地带着生活费用。粟米布帛出产在地里,在一定的时候生长,积聚在一起,要依靠人力,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这些几石重的东西,一般人拿不动,不是坏人所贪图的,但一天得不到它,饥寒就产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把金玉看得很贱。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2002/10/10
论 贵 粟 疏 作者:晁错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现在一个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他家服役的人不会少于二人,他们能耕种的田不会超过一百亩,一百亩田收的粮食不会超过一百石。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收藏,砍柴禾,修建官府的建筑物,服劳役;做这些事春不能躲避风沙尘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热,秋不能躲避阴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冻,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候;又有个人的送往迎来,悼念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小孩等等费用都出在里面。象这样辛勤劳苦,还遭受水旱灾害和官府残酷的压榨,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发出命令,晚上就要得到钱粮。在准备纳税时,手头有粮的,就把粮半价卖出去,手头没有钱粮的只能出加倍的利息向人借钱完税。于是产生了靠卖田卖屋、卖子孙来还债的情况。可是大商人却屯积货物,追求加倍的利润,小商人开设店铺,贩卖货物,他们控制着稀有的货物和余财,天天在都市里走来走去,乘着政府急需的机会,加倍提高物价。所以他们男的不从事农业生产,女的不养蚕织布,但穿的总是华美的锦绣,吃的总是精美的食物,没有经历过农民种田的痛苦,却占有地里出的农产品。凭着财物很多,他们交接王侯,势力比官僚还大,相互争夺利益;还到处游玩,途中彼此能望见对方的帽子和车盖,他们乘着坚固的车子、赶着肥壮的马,脚穿丝鞋、身上拖着丝织的长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现在法律上轻视商人,可是商人已经富贵了;法律上尊重农民,可是农民已经处于贫困、卑贱的境地了。所以一般人所尊贵的,正是君主所轻视的商人;官吏所轻视的,正是法律上所尊重的农民。上下相反,喜欢和讨厌的态度相互抵触,这样希望国家富强、法制建全,是不能实现的。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现在的事情,没有什么事能比使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要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就要在老百姓当中,采取把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现在需要号召全国人民把粮食献给政府,使献粮的人能得到爵位,可以免去罪刑。这样,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也分散了。能够献出粮食得到爵位的人,都是家有余粮的。从有余粮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粮食,供政府使用,那贫穷农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谓损有余,补不足,命令一出,老百姓就会得到好处。这样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处有三点:一是政府需用的物资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田赋少了,三是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法令规定:老百姓有出一匹拉战车的马的,可以免除三人服兵役。车骑,这是国家的军备,所以给献它的人免除兵役。神农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百步长的注满沸水的护城河,以及百万武装部队,可是没有粮食,还是不能守住。”从这看得出来,粮食,是对于君王大有用途的东西,重视粮食是政事中带根本性的大事。教老百姓交纳粮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只不过免除一个人的兵役、劳役罢了。这出粮食和出战马相比,功用就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主专有的东西,皇帝一开口,就可以没有穷尽地授给人爵位。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出在地里也没有穷尽。而得到高的爵位和免除罪刑,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让天下的人将粮食送到边地,用这来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过三年,边防地区的粮食就一定会多起来。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迺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论贵粟疏》 2002/10/10

四 : 《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_贾谊

《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这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蓄贮存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情会作不成?以此

(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不来的吗?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积贮不足的)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

本文标题:论积贮疏原文-《论积贮疏》:《论积贮疏》-名文简介,《论积贮疏》-作者小传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82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