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理解与宽容教学反思-《宽容》思维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8-03-03 所属栏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第一中学
              朱汉春






2003年11月4日
  

一、课堂实录(讲读课)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了解了课文的相关知识,通读了课文,大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很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就课文的思想内容来共同探讨,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老师,这篇序言读起来,怎么跟其它序言不一样呢?
教师:你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谈这个问题时,你忙着写笔记,没听到,是吧?(学生笑)刘阳,你来给说说。
学生:《 <宽容> 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很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法既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性散文。文章的写法是多样性的,我觉得这篇序言是采用形象化语言来说理,含蓄,耐人寻味。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临其境的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启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使得这篇序言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
(提问的学生表示同意)
学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文里的先驱者?
教师:你们对这个先驱者有什么看法?
学生: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最后他被守旧老人和山民用乱石砸死了。
学生:那什么是悲剧呢?
学生:就是人死了。(学生笑)反正是结局不好。
教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形成的。悲剧的美学本性,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序言中的先驱者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他具有所有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在那个封闭的山谷社会里,他面对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双重惩罚,他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躲过了大自然的劫难活着回来了,但面对守旧老人的律法,他死在了山民的乱石下,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
学生:那么,先驱者为什么注定是悲剧人物?
教师: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思想先驱者的命运不外乎三种:一种思想是与时代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名声大噪,转眼之间就有可能化作明日黄花;一种思想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旧思想的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剿灭它时,它却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思想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你们能举出一些例证吗?
学生:布鲁诺。当时的人不承认他的学说,尤其是教会的人对他深恶痛绝,所以把他烧死了,但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学说是正确的。
学生:马寅初因为他的《新人口论》,也受到了批判,他的遭遇也可以作为《<宽容>序言》中的一个例证。五十年代初,人们正为人口高速增长而大唱赞歌时,马寅初却以他超前的眼光指出:“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但是《新人口论》生不逢时,在极左思潮的狂热中,在陈伯达、康生一伙的煽动下,全党全民共批之!注定了马寅初及他的《新人口论》的悲剧性结局。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知道许多事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实,大家课下还可以查找一些这方面的事例。我们还应该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学生:环境造成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那是“无知山谷”,周围有“永恒的山脉”,溪谷是“深邃破败”,山脉是“昔日的荒山”,这样恶劣的环境能有什么好事?(大家笑了)
教师:你能结合课文的描述来分析,我真的很佩服你。哦,语文课代表,你来补充一下吧,
学生:课文描写的“无知山谷”是有深刻含义的,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封闭落后,也造就了山民们的愚昧无知,于是他们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可怕的是他们十分满足于这种落后的生活状态,更可怕的是他们迷信于控制他们思想乃至于一切的守旧老人。越闭塞就越是落后,越落后就越是闭塞,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个怪圈。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闭塞是诸恶之源,因为闭塞增添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盲目的对抗性和互伤性……”我觉得正是这种闭塞的环境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学生鼓掌)
学生:老师,那作者是不是希望今后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学生:不对,我在网上查到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它概括的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宽容的政策才能使真理得到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我同意这种说法。
学生:老师,你的看法呢?
教师:我也同意。可以简括为: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学生:那对错误的也宽容吗?
教师:你是不是认为宽容要有分寸,对正确的我们应该宽容,对错误的我们不能宽容?
学生:对呀,错误的我们也宽容,那不乱了吗?
教师:先不要给自己设下思维陷阱:一切都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划分。如果那样的话,正确的不需要宽容,赞成就行了;错误又不能宽容,宽容岂不是没有了对象?那宽容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注意的是:因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因为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你不能够凭自己的标准去判定某一见解是正确的,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难免就会陷入到“无知山谷”中去,成为“无知山谷”中的一员!大家可以听一听胡适在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说的一段话:“因为争自由的惟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者未必真非。争自由的惟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我认为胡适的话是正确的。课文中的“无知山谷”,有一个判断事物的标准,那就是古老的律法。他们凭着这个标准去“公审”,去杀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杀死的是生活的创新者,生命的拯救者,没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还认为自己在做着维护千年律法的伟大事业。这是很可悲的。房龙谈到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尤其不可以凭“正确与否”去判断。你认为呢?
学生:宽容异见,尤其是宽容你认为不正确的意见,宽容你不理解的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吧。
学生:对呀,网上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吗?“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异见者是否宽容,这是专制和文明的分水岭、试金石。让“异见”共存,在争论中辨伪,学会宽容,善待异己,在人生乃至人类进化途中才不至于走向极端与歧途。我们学了近代史知道,民国初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实行“兼容包并”的制校方略,才有了历史上最为生气勃勃的发展;我们中国今天的社会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具包容性,小如言论与学术自由,大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提倡求同存异,提倡多元,才形成了今日之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局面。
教师:你说的真好!
学生:老师,在生活中你能宽容别人对你的伤害吗?
教师: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具体,(大家笑了)我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呢?现在我发给你们一篇文章,选自2003年第5期《散文选刊》,题目是《把伤害留给自己》,大家在课下好好读一读,我的回答就在里面。
二、案例自评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师生围绕着一个话题,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所描写的场面那样,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本着这一点,在学习《<宽容>序言》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谈话式教学方式,设计了通读质疑、查找资料、探讨谈话三个学习步骤,把这篇课文由课内自读课转为讲读课。第一课时安排通读质疑,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在课下,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探讨阐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课堂情况看,完成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方式。房龙的《〈宽容〉序言》, 语言形象,文旨含蓄,所以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先处理一些学生提出的肤浅的或与文旨关系不大的问题,集中有关课文主旨的问题展开谈话讨论。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看热闹”,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是我今后应该抓紧探讨琢磨的问题。
三、问案置疑
1、课堂上的谈话问答式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否需要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师虽然是在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但有的地方还是教师自己讲的过多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分析。
2、教师阐述的内容是否理论性太强了?尤其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样的阐述学生能得到多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深入浅出。
3、课堂只是采取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是否单调了一些?能否采取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同行评议
1、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路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具体体现为:先分析先驱者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讨论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分析环境,这是造成悲剧的外部因素,再分析作者的本意。
2、课文学习重点确定为理解作者的本意(课文的主旨),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房龙提出的宽容的含义。这样的确定与突破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的学习形式是否单调了?几个学生似乎游离于课堂氛围之外,要更多的注重学习形式的真正的实际效果。
五、专家评价
朱汉春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的提问与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应该说教师在这一节课的策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自己对课文的一些问题思考的也是比较深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然后自己深入去思考分析,那么,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当然,这一堂课是否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查到的资料事先交给老师,印出来,发给学生?大家看了或许都能得到提高,资源共享嘛;一味谈话,形式是否单调了一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会更高些?
(评价者:石福田,九三分局教育局教研员;白继昌,九三分局一中教研室主任;林时春,九三分局一中教研室教研员)

[1]

二 : 《学会宽容》教学设计与反思

主题二 学会宽容

高会娟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宽容的力量,培养宽以待人的态度。

能力目标:了解宽容对他人和自己产生的作用。

认知目标:学习宽以待人的基本要求。

课前:

了解本班学生宽以待人的事例。

教学设计:

一、宽容是什么?

1、猜一猜: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什么呢?

是啊,最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2、讨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中明白了什么?

3、理解宽容。

宽容是对他人真诚的谅解,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友善,也是1种积极健康的待人处事态度。

二、 宽容的力量。

过渡:宽容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读《胡佛的故事》思考:

v当胡佛见到那位机械师之际,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v如果当时胡佛不这样做,结果又会如何呢?

v从胡佛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宽容是1种胸怀,也是1种动力,它的力量足以改变1个人的命运。

读《武警的故事》思考:

v假如你就是那个武警,你会怎么做?

v武警宽容了昔日仇人,仇人心里会怎么想呢?

v从这个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小结:宽容是1种动力,它的力量足以改变1个人的命运,宽容也是1种智慧,它能化干戈为玉帛,使人真诚相待。生活中因为宽容而美好。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1、读一读。

2、谈读后体会。

三、故事会

1、请同学们举例说说班上同学宽以待人的事例。

2、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四、案例分析。

v学生排队出校门,学生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乙不顾甲的道歉,破口打骂并举拳要打甲。(请你当当调解员)

v许伟和周新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校,下车后,许伟说:“今天我没买票,逃掉了!你可别告诉别人。”(假如你是周新,你该怎么做?)

v小琴与小娟是好朋友,小琴非常喜欢集邮。这天,小娟的父亲从美国给她寄来了一张明信片小,上面贴着一张非常精美的邮票。小琴说:“这张邮票真漂亮,你能把它送给我吗?”小娟没有回答,只是把明信片放进了书包里。放学时,小娟发现明信片不见了,便断定是小琴拿去了,和她大吵了起来。小琴并没有拿,但是又怎么解释得清楚呢?小琴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琴,你会怎样?假如小娟发现自己误会了小琴,她又会怎么做呢?)

五、总结。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不要为别人的态度斤斤计较,不对别人的不当做法耿耿于怀,不因自己吃一点点亏而烦恼。我们要宽厚待人,乐观对己,把目光投向更高远处,广交挚友。

教学反思:

几经易稿,这堂课在反反复复的更改中终于定稿,关于环节设计,所需素材,教师应注意的细节都在一次一次的反复推敲中成型,经过昨天的课堂实践,我觉得有收获也有遗憾。

1、本堂课围绕“学会宽容”这条主线设计了4个环节“宽容是什么”、“宽容的力量”、“宽容小故事”、“我来帮帮他”,设计科学恰当、结构严谨、逐层递进,各环节间联系密切、过渡自然。

2、本堂课教学手段恰当,从书本中的小故事入手,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很好的达成了课堂目标。

3、在课堂中,语言表达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在学生回答中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在上课中,可能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自己显得比较紧张,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缺乏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时候我都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后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课堂最后的环节,案例分析中,学生都能明白怎么做,都帮忙出了很多好注意,当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都能像在课堂所说的那样去做吗?这不得让我有些担心。我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1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所以课后也应该关注某一些学生的生活动态。

三 : 友谊、理解与宽容

“到底是谁,自己站出来。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承担。”老师的语气显然有些生气,因为这已经是他第3次重复这句话了,然而仍旧没人出来承认。

“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承担。”这句话每个字都重重的扣在李翔的心头。他双拳紧紧的握着都握出汗了,后背上那补了又补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双手以每秒几十下的速度颤抖着,眼睛根本不敢正视老师而是盯着桌子时不时的重重眨一下,显出很犹豫不决的样子。

有些事情真的要是可以重来该多好啊!那是发生在昨天晚上的事情。班级里只有李翔和他好友王志新,他们本来在班级里好好的。但不知怎么的忽然发生了点矛盾,结果越闹越大,最后两人竟然拿起了扫把相互打起来。结果一个不小心,李翔的扫把击在了教室的窗户上——哗啦啦的,闪着奇异光辉的玻璃碎片洒落一地,好不壮观!……………………

此刻他的内心陷入了一片挣扎——勇敢的站起来承认错误,还是做一个懦夫。其实,他多么想大胆的站起来向老师承认错误啊。但他不行,他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父母好不容易才次凑足钱让他读书,一块玻璃的钱抵得上他家几礼拜的开支费,要是老师让他赔的话,他父母非剥了他的皮不可,而且他实在不愿意看到父母伤心的表情。

班级里的气氛有些沉重与安静,大部分的同学都抱着一种好奇、看热闹的心理等着看到底谁会是那“凶手”。而有的人根本不在意,自顾自的做着事,好像一切都与他无关。老师一双带着怒气的眼睛,左右环视,期待着“毛遂”的“自荐”。

就在李翔陷如痛苦的思想挣扎的时候,寂静的教室忽然被一熟悉的声音所打破——“老师,那块玻璃是我打破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震惊,无比的震惊。李翔用惊讶,疑惑的眼神看着“王新”,而王新也望着他,对他微微一笑。李翔的心像被什么狠狠的触动了一下,在老师还没说话的短短几秒钟里,他的内心想了很多很多。

就在老师刚想询问王新的时候,又一声音响起——“不,老师那块玻璃是我打破的。”

王新也惊讶而疑惑的望着李翔,显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而李翔也看着他,微微一笑。

同样的表情,同样的人物。只是位置变化了一下而已,但都表现出同样的含义与感情——友谊。

老师和其它同学都有些疑惑,到底怎么回事。看热闹的人兴致被调的更高了,而一开始不在意的人也开始认真听到地怎么回事了。

老师有点惊讶而疑惑并略显欣慰的问到:“到底怎么回事,说清楚,到底是谁打破的。”

王新没有说什么,因为他明白了李翔此刻的心情。

于是李翔把事情说了一遍,结果老师非但没有怪他,还赞扬他诚实。而王新虽然说了谎,但他知道朋友有困难,而真诚帮助朋友的友谊也值得学习,所以老师也并没有怪他。

全班同学都陷入一片疑惑——那窗户的事怎么办?难道承认错误就等于解决错误了吗,那太不可思议了吧。李翔和王新也为老师的话感到不解。

就在全部都一片迷茫的时候,老师忽然神秘一笑,顿了顿说到:“其实学校决定下星期就把全校的窗户都换掉,所以李翔同学打破的那块玻璃本来也是要拿掉的,而且他还帮装修工人们省了些力气呢。”

顿时,讲台桌下响起了无数液体摩擦食道所发出的声音……

本文标题:理解与宽容教学反思-《宽容》思维教学案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58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