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29 所属栏目: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一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一: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伽利略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这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伽利略善于思考、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
这节课处理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主线清晰,知识点得以落实。整一节课都围绕“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来展开,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点上,抓住关联词,并在想象伽利略的内心挣扎时,运用这组关联词,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通过比较近义词——“反复”和“重复”,来理解人物行为背后所展现的品质。
二、拓展资料,延伸知识。在讲到伽利略进行公开试验前的艰难处境时,我出示了与伽利略有着相似经历的布鲁诺的资料,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伽利略那种为了追求真理,敢于献身的精神。
三、总结学法。学习这篇课文,还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故此,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请学生归纳方法,并让学生用这些方法进行小练笔,有利于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本课的难点之一在于了解伽利略的疑问是如何产生的,但我仅是请了两个学生用数字来简单说明,可能还有部分同学没能理解,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二、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质疑的机会,如“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可由学生来质疑“反复”和“许多次”之间的联系,体会伽利略的认真严谨。
三、小练笔的内容要求不是很明确,指导还不够到位。
四、对学生回答时出现的口误,没有及时纠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二: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至于原 理,演示一下,学生都会明白。
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
1、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让学生细读通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伽的敢于打破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2、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在演示时,由于高度不够,又几次重新演示,浪费了时间,这其实是课前准备不充分。
3、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三:

本月底学校开展了“新聘教师讲课比赛”的活动,我参赛的课题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虽然在授课之前我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由于经验不足、教法简单机械,所以留下了许多遗憾。现将本堂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朗读少。如何实现有效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前一段时间我们教研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教研活动,大家作了许多探讨,但在教授本课时我依旧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我会更加注重朗读教学,让各种朗读形式发挥各自的作用,使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二、评价单一。面对问题不同,难度不同的回答时,我总是用“好”,“真好”,“真聪明”等几个简单的词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平淡的方式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忽略了学生亲自参加试验的作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用具比较简单,原理也比较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但我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课件作了演示实验,而忽略了学生亲自参加试验的作用,即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板书缺乏灵活性。课文中讲述的三件事情很简短,学生在口述回答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随机灵活板书,但我为了省事,提前写好用纸遮了起来,此举显得很多余。
也许一堂课总是要留下遗憾,但我希望能通过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使这种遗憾越来越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

二 : 地球倒计时

  大家想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吗,如果想知道,就接着读下去吧!

  有一天,大家正在上着信息课。忽然,教室的报警器响了,报告,今晚7点地球将要毁灭,请大家做好准备。大家听了以后,都惊慌失措,个个都想活命。老师打断了我们,说:“谁愿意去去一个外星空去解救整个地球的人类。”“我”答应了,啊,现在已经6点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乘着飞船来到了外空。跟我一起来的人都在忙着植树,我从天极老爷爷那里了解了情况,原来是人类不好好保护环境造成的。6点半了,地球要毁灭了,但还要植100多棵树。太好了,地球又派人来帮忙了,我们又多了几个助手。

  大家用吃奶的的力气又种了几十棵树,还有一分钟,快,快,这是大家们的口号。还有5秒钟,五,四,三,二,一。“太好了!太好了!”大家欢呼着,“我”的心力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地球挽救回来了,从此以后,地球的每一处,都有“爱护环境”的标牌,人们知道了要保护环境。我的故事精彩吧,会不会让你感到些什么呢?

 

    云南昆明拓东一小五年级:金鹭

三 : 带着学生去“淘金”《金子》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读准生字的字音,在朗读感悟和自主探究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人物感情,领悟课文的含义,明白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的道理。
3、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以及全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人物感情,领悟深刻道理。
2、难点:引导学生在获得个性感悟的基础上想象、表达,培养质疑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设疑促思
1、同学们见过金子吗?你认为金子代表了什么?
2、谈话激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金子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的是什么样的“金子”呢?让我们擦亮慧眼,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理解“金子”在常人心中的地位与意义,又以“找金子”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课文中怎么会有“金子”好找呢?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生字词正音(略)
3、交流初读感知情况:

(1)大家饶有兴趣地读了课文,能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个句子吗?
出示:当彼得__________时,他_________。
(2)学生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内容梳理归纳后出示:
当彼得(听说萨文河畔有金子)时,他(也去淘金)。
当彼得(苦干几个月一无所获)时,他(失望透顶,准备离开)。
当彼得(在雨后看到土地上长出绿茸茸的小草)时,他(留了下来)。
当彼得(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养花苗)时,他(实现了梦想)。
(3)、小结明法:有时候,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前后串联起来,也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进行方法“建构”,通过交流、归纳,使学生掌握一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过渡质疑,读完课文,我们都知道了彼得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找到金子)(引读)。那么最后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学情预设:
a、实现了,因为文中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b、没有实现,因为文中说“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
5、诱导发现: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言之有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们对“金子”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让我们跟着彼得,一起去“淘金”,去看看“金子”在文中到底有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此处设计营造了阅读期待,给学生留下“不确定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文本,获得体验。
三、品读,感悟表达
1、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
2、读后交流(指名读句,相机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文语段)
a、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扫兴离去。
(1)指名读,全体齐读。
(2)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彼得一定能找到他想要的那种金子吗?说说你的理解。
(3)满怀希望而来,却扫兴而归,(板书:满怀希望)你能把这段话中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练习朗读)
(4)继续我们的“淘金之旅”,看看文中还有哪里有“金子”。
b、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彼得是个什么样的人?(肯吃苦,有韧劲)
(3)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他的特点的?(“埋头苦干”、“几乎翻遍”)把你的体验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体验)
(4)虽然他那么肯吃苦,但最终仍是一无所获,他终于彻底(失望了)(引读,相机板书)
(5)失望了的彼得会怎么想?你能代他说说心里话吗?(引导学生表达阅读体验)
(6)如果彼得就此离开,那么就没有这个精彩的故事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找“金子”。
c、“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事让他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的?(相机板书:若有所悟)(引读&4)
(2)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可能会想:唉,这块土地里确实不会有金子了,我还是离开吧!可彼得是怎么想的?你能读出彼得当时的心情吗?(练读&5)
(3)以你对彼得的了解来看,他有成功的条件吗?要成功,他必须怎么干?(引导想像彼得翻地、播种子、施肥、浇水、除草、修剪、采摘、出售……)
a、看插图,想情节b、谈感受,表达自己的体验
(5)这更能证明彼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书上插图边写上一句赞美他的话,并读给同桌听。(学生练习写话,表达感悟)
(6)聪明能干的彼得最后成功了吗?用你找到的最后一段文字来告诉大家!
d、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金子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1)这是辛勤的彼得获得成功后所说的话,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谈阅读体验)
(3)此时彼得的心情如何?(板书:不无骄傲)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设计意图】品读以“淘金”为线索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兴趣盎然.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表达形式,融读、说、写等训练于一体,引导学生走近彼得,了解彼得,想象彼得,表达彼得,使学生深刻领会到“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一文章的主旨.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了情感体验,明确了价值观,提高了品赏与领悟能力.
四、研读,探究明理
1、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在找到“金子”的时候,一起学习了以下几个句子,再认真读一读,仔细揣摩揣摩,你发现句子中“金子”的含义了吗?(集中出示a、b、c、d四个语段)
2、彼得没有找到的是什么?找到的又是什么?两者相比,你认为哪种更重要?
3、再来读读彼得最后说的话,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4、看着彼得骄傲的笑容,联系他的经历,我们可以这样说:
(出示)要想________就必须________。
5、刚才同学们通过认真的朗读和探究,体会了“金子”深刻的含义,明白了深奥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这节课上“淘”到的属于自己的“金子”。现在你认为课题“金子”是指什么?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知识的形成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以上环节中,教师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集中出示文本语段,学生通过研读揣摩,容易发现“金子”不同的含义,通过读、说、议等训练,让学生获得更深更真切的体验,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与主旨。
五、延伸,拓展升华
1、“金子”一词的含义如此丰富!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含有“金子”的句子。送给大家自己去读读悟悟。(学生自读自悟)
(屏幕出示)(1)、人们都说他的心像闪光的“金子”.
(2)、这次作文比赛他又得了一等奖,真是我们班的一块“金子”.
(3)、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到课文中去找“金子”.
2、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去追求,去奋斗,那么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许多“金子”。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中“金子”一词的含义后,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总结,回归生活
彼得通过辛勤的劳动找到了“金子”,实现了自己致富的梦想。同学们一定也有梦想,一定非常渴望实现,请用你的笔,把你美好的梦想写下来,谈谈你准备如何实现它!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此处设计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彼此联系,让短短的一节课给学生留下无尽的回味乃至深远的影响。

设计理念:                                  
    《金子》可称得上是一个励志故事,通过彼得淘金无果改种花草最终实现梦想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这一道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把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将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用“双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是以彼得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结合人物****或情绪描写的词句进行品读,并加以适当的想像,体会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和成功的道理;二是以“淘金”为线索,让学生在研读中找出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在思辨中明白文中“真金”的含义及“金子”一词在文中的不同内涵。

四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外读本。
  2、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
  3、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伽俐略、亚里士多德生平。
【教学过程】
一、读悟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指名一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出示探究任务: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探究解疑
  1、阅读第一段。
  2、阅读第二段。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比比读读:
     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⑵ 指名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⑶ 指点: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突出:如果……就……;但是,如果……就……)
   ⑷ 齐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4~6)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做,都证明,总是,才,已经)
   ⑵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指点:
    ① 在教师里做一个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试验。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③ 请大家作准备,谁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来?
   ⑷ 各自准备讲述。
   ⑸ 同座对述。
   ⑹ 指名描述。
   ⑺ 齐读全段。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想──说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展开创造性设想。
三、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1、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五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板块:温故引新,定向导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齐读课题)请大家注意“着地”的读音。(正音)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他的哪些事?
生:主人公是伽利略,写了他质疑,自己试验、公开试验。(师相机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些事例,靠近伽利略,领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风采!(生打开书第120页)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划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感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生读文)
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哇,相信你们心中已有了答案。谁来说说:
生1:我觉得伽利略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说说理由。
生1:因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不思考就不会有怀疑。
师:回答得真棒,送给他掌声。 那么亚里士多德说了句什么话呢?你能读读吗?生1: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出示这句话)请同学们快速读读,亚里士多德举了个什么例子? 他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观点?
师:我们先看演示图,
生:亚里士多德准备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并同时从高处丢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对于这样一句话,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写伽利略思考的句子(课件显示),想想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即”这两个铁球”“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的结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2:”这两个铁球“指那个10磅重的铁球和那个1磅重的铁球(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师:“一个事实”指什么呢?
(老师画出示意图)
生3:这个事实就是11磅重的铁球和10磅重的铁球比。
师:“两个相反的结论”又指什么?
生4:一种是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种是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快。( 师出示演示图)
师:为什么会慢呢?为什么会快呢?
生1:因为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先着地,所以11磅重的铁球落地快。
师:分析得真好,但为什么会慢呢?
生2:因为这个11磅重的铁球是由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1磅重的铁球一定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所以这个11磅重的铁球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慢。
师:一个事实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不合乎情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肯定有问题。所以,伽利略在思考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5:不相信,我从“如果”一词中看出的,“如果”表示假设。
师:刚才我们仔细地分析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他的思考真是深入呀。(板书:善于思考)
师:从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这件事,我们体会到了伽利略善于思考,从这件事,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6:我还觉得他很勇敢。因为他敢怀疑亚里士多德。
师:是的,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课文中对他作了介绍,你找到了吗?
生: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相信到了什么程度呢?用这句话里的词语来说是——
生:信奉。
师:“信奉”是不是相信?
生:“信奉”有相信的意思,但又不单是相信。
师:有相信的意思,还有什么意思,这个"奉"怎么去理解?
生:听从的意思。
师:只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相信,还用去思考吗?
生:不用思考!
师:这就是尊奉!这就是信奉!
生:再读这个词语。
师:是呀,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神,是权威,他的话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是怀疑,会怎样呢?
生:受到责备。我们要用责备的语气读这句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生1: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语气较平淡)
师:这不是责备,而是善意的提醒。
生2:读。
师:有一点责备的语气,但还是温柔。
生3:读。
师:假如我就是那个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你读时两眼怒视着我,读吧。
生3:再读,读出了厉声责备的语气。
师:这种语气就叫责备。大家一起对着我说!(生齐读)
师:一个人怀疑,多少人责备?
生:所有人!
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谁要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受到的不仅仅是责备,甚至是辱骂和天主教会的逮捕、监禁!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如此地步!我们齐读这段话,读出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吧。
师:在这种情况下,25岁的伽利略敢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他的什么?
生:勇敢。(板书:勇敢)

本文标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823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