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一:二 : 地球倒计时
大家想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吗,如果想知道,就接着读下去吧!
有一天,大家正在上着信息课。忽然,教室的报警器响了,报告,今晚7点地球将要毁灭,请大家做好准备。大家听了以后,都惊慌失措,个个都想活命。老师打断了我们,说:“谁愿意去去一个外星空去解救整个地球的人类。”“我”答应了,啊,现在已经6点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乘着飞船来到了外空。跟我一起来的人都在忙着植树,我从天极老爷爷那里了解了情况,原来是人类不好好保护环境造成的。6点半了,地球要毁灭了,但还要植100多棵树。太好了,地球又派人来帮忙了,我们又多了几个助手。
大家用吃奶的的力气又种了几十棵树,还有一分钟,快,快,这是大家们的口号。还有5秒钟,五,四,三,二,一。“太好了!太好了!”大家欢呼着,“我”的心力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地球挽救回来了,从此以后,地球的每一处,都有“爱护环境”的标牌,人们知道了要保护环境。我的故事精彩吧,会不会让你感到些什么呢?
云南昆明拓东一小五年级:金鹭
三 : 带着学生去“淘金”《金子》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读准生字的字音,在朗读感悟和自主探究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人物感情,领悟课文的含义,明白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的道理。
3、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以及全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人物感情,领悟深刻道理。
2、难点:引导学生在获得个性感悟的基础上想象、表达,培养质疑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设疑促思
1、同学们见过金子吗?你认为金子代表了什么?
2、谈话激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金子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的是什么样的“金子”呢?让我们擦亮慧眼,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理解“金子”在常人心中的地位与意义,又以“找金子”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课文中怎么会有“金子”好找呢?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生字词正音(略)
3、交流初读感知情况:
(1)大家饶有兴趣地读了课文,能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个句子吗?
出示:当彼得__________时,他_________。
(2)学生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内容梳理归纳后出示:
当彼得(听说萨文河畔有金子)时,他(也去淘金)。
当彼得(苦干几个月一无所获)时,他(失望透顶,准备离开)。
当彼得(在雨后看到土地上长出绿茸茸的小草)时,他(留了下来)。
当彼得(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养花苗)时,他(实现了梦想)。
(3)、小结明法:有时候,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前后串联起来,也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进行方法“建构”,通过交流、归纳,使学生掌握一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过渡质疑,读完课文,我们都知道了彼得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找到金子)(引读)。那么最后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学情预设:
a、实现了,因为文中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b、没有实现,因为文中说“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
5、诱导发现: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言之有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们对“金子”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让我们跟着彼得,一起去“淘金”,去看看“金子”在文中到底有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此处设计营造了阅读期待,给学生留下“不确定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文本,获得体验。
三、品读,感悟表达
1、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
2、读后交流(指名读句,相机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文语段)
a、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扫兴离去。
(1)指名读,全体齐读。
(2)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彼得一定能找到他想要的那种金子吗?说说你的理解。
(3)满怀希望而来,却扫兴而归,(板书:满怀希望)你能把这段话中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练习朗读)
(4)继续我们的“淘金之旅”,看看文中还有哪里有“金子”。
b、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彼得是个什么样的人?(肯吃苦,有韧劲)
(3)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他的特点的?(“埋头苦干”、“几乎翻遍”)把你的体验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体验)
(4)虽然他那么肯吃苦,但最终仍是一无所获,他终于彻底(失望了)(引读,相机板书)
(5)失望了的彼得会怎么想?你能代他说说心里话吗?(引导学生表达阅读体验)
(6)如果彼得就此离开,那么就没有这个精彩的故事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找“金子”。
c、“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事让他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的?(相机板书:若有所悟)(引读&4)
(2)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可能会想:唉,这块土地里确实不会有金子了,我还是离开吧!可彼得是怎么想的?你能读出彼得当时的心情吗?(练读&5)
(3)以你对彼得的了解来看,他有成功的条件吗?要成功,他必须怎么干?(引导想像彼得翻地、播种子、施肥、浇水、除草、修剪、采摘、出售……)
a、看插图,想情节b、谈感受,表达自己的体验
(5)这更能证明彼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书上插图边写上一句赞美他的话,并读给同桌听。(学生练习写话,表达感悟)
(6)聪明能干的彼得最后成功了吗?用你找到的最后一段文字来告诉大家!
d、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金子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1)这是辛勤的彼得获得成功后所说的话,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谈阅读体验)
(3)此时彼得的心情如何?(板书:不无骄傲)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设计意图】品读以“淘金”为线索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兴趣盎然.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表达形式,融读、说、写等训练于一体,引导学生走近彼得,了解彼得,想象彼得,表达彼得,使学生深刻领会到“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一文章的主旨.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了情感体验,明确了价值观,提高了品赏与领悟能力.
四、研读,探究明理
1、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在找到“金子”的时候,一起学习了以下几个句子,再认真读一读,仔细揣摩揣摩,你发现句子中“金子”的含义了吗?(集中出示a、b、c、d四个语段)
2、彼得没有找到的是什么?找到的又是什么?两者相比,你认为哪种更重要?
3、再来读读彼得最后说的话,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4、看着彼得骄傲的笑容,联系他的经历,我们可以这样说:
(出示)要想________就必须________。
5、刚才同学们通过认真的朗读和探究,体会了“金子”深刻的含义,明白了深奥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这节课上“淘”到的属于自己的“金子”。现在你认为课题“金子”是指什么?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知识的形成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以上环节中,教师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集中出示文本语段,学生通过研读揣摩,容易发现“金子”不同的含义,通过读、说、议等训练,让学生获得更深更真切的体验,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与主旨。
五、延伸,拓展升华
1、“金子”一词的含义如此丰富!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含有“金子”的句子。送给大家自己去读读悟悟。(学生自读自悟)
(屏幕出示)(1)、人们都说他的心像闪光的“金子”.
(2)、这次作文比赛他又得了一等奖,真是我们班的一块“金子”.
(3)、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到课文中去找“金子”.
2、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去追求,去奋斗,那么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许多“金子”。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中“金子”一词的含义后,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总结,回归生活
彼得通过辛勤的劳动找到了“金子”,实现了自己致富的梦想。同学们一定也有梦想,一定非常渴望实现,请用你的笔,把你美好的梦想写下来,谈谈你准备如何实现它!
【设计意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此处设计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彼此联系,让短短的一节课给学生留下无尽的回味乃至深远的影响。
设计理念:
《金子》可称得上是一个励志故事,通过彼得淘金无果改种花草最终实现梦想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这一道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把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将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用“双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是以彼得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结合人物****或情绪描写的词句进行品读,并加以适当的想像,体会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和成功的道理;二是以“淘金”为线索,让学生在研读中找出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在思辨中明白文中“真金”的含义及“金子”一词在文中的不同内涵。
四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五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板块:温故引新,定向导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齐读课题)请大家注意“着地”的读音。(正音)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他的哪些事?
生:主人公是伽利略,写了他质疑,自己试验、公开试验。(师相机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些事例,靠近伽利略,领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风采!(生打开书第120页)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划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感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生读文)
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哇,相信你们心中已有了答案。谁来说说:
生1:我觉得伽利略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说说理由。
生1:因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不思考就不会有怀疑。
师:回答得真棒,送给他掌声。 那么亚里士多德说了句什么话呢?你能读读吗?生1: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出示这句话)请同学们快速读读,亚里士多德举了个什么例子? 他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观点?
师:我们先看演示图,
生:亚里士多德准备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并同时从高处丢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对于这样一句话,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写伽利略思考的句子(课件显示),想想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即”这两个铁球”“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的结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2:”这两个铁球“指那个10磅重的铁球和那个1磅重的铁球(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师:“一个事实”指什么呢?
(老师画出示意图)
生3:这个事实就是11磅重的铁球和10磅重的铁球比。
师:“两个相反的结论”又指什么?
生4:一种是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种是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快。( 师出示演示图)
师:为什么会慢呢?为什么会快呢?
生1:因为11磅重的铁球比10磅重的铁球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先着地,所以11磅重的铁球落地快。
师:分析得真好,但为什么会慢呢?
生2:因为这个11磅重的铁球是由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1磅重的铁球一定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所以这个11磅重的铁球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慢。
师:一个事实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不合乎情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肯定有问题。所以,伽利略在思考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5:不相信,我从“如果”一词中看出的,“如果”表示假设。
师:刚才我们仔细地分析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他的思考真是深入呀。(板书:善于思考)
师:从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这件事,我们体会到了伽利略善于思考,从这件事,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6:我还觉得他很勇敢。因为他敢怀疑亚里士多德。
师:是的,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课文中对他作了介绍,你找到了吗?
生: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相信到了什么程度呢?用这句话里的词语来说是——
生:信奉。
师:“信奉”是不是相信?
生:“信奉”有相信的意思,但又不单是相信。
师:有相信的意思,还有什么意思,这个"奉"怎么去理解?
生:听从的意思。
师:只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相信,还用去思考吗?
生:不用思考!
师:这就是尊奉!这就是信奉!
生:再读这个词语。
师:是呀,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神,是权威,他的话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是怀疑,会怎样呢?
生:受到责备。我们要用责备的语气读这句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生1: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语气较平淡)
师:这不是责备,而是善意的提醒。
生2:读。
师:有一点责备的语气,但还是温柔。
生3:读。
师:假如我就是那个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你读时两眼怒视着我,读吧。
生3:再读,读出了厉声责备的语气。
师:这种语气就叫责备。大家一起对着我说!(生齐读)
师:一个人怀疑,多少人责备?
生:所有人!
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谁要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受到的不仅仅是责备,甚至是辱骂和天主教会的逮捕、监禁!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如此地步!我们齐读这段话,读出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吧。
师:在这种情况下,25岁的伽利略敢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他的什么?
生:勇敢。(板书:勇敢)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