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需要几个轮子

发布时间:2018-03-07 所属栏目: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

一 : 需要几个轮子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与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中交流。
(2)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思考。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师:最后我们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二 : 设计图:奥金斧需要奥金锭(20),魔化皮(6),致密砂轮(2)致

设计图:奥金斧

需要奥金锭 (20), 魔化皮 (6), 致密砂轮 (2)致密砂轮 是打怪掉的呢还是可以买到的?我想叫人做一把.


致密砂轮是锻造做的

材料是厚重的石头(瑟银矿的副产品)

4厚重的石头=1致密砂轮

就请帮你做斧头的人贴2个算了,一般人家不会计较的

三 :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处理好几个辨证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做一个现代文明人。

一、主与导
“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自由过多而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却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为了让学生自主,有的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种打着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的旗号的做法,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试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习了《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同学们对比一下,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
生: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已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
师:你说的真好,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在这里,明显的,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范进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的虚伪、圆滑,认识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个人飞黄腾达的人生目标的。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我们老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得真知,述灼见。
所以,那种鼓励学生误读课文,那种鼓励学生任意体验,那种鼓励学生随意探究……的做法,说到底,是老师推卸了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自己应该承担的指导职责。要做到“主”与“导”的和谐统一,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充分吃透文本,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步骤 进行教学,也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放羊式”任由学生乱说一气,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入与出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的透脱,此是出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 出”过程。“入”,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文本解读过程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入”是 “出”的前提,要想得到实效的“出”,首先就必须“入”好,悟透;“出”是“入”的归宿,“见的亲切”是为了“用得透脱”,进入文本的深层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文本。然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老师对大语文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了对文本解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或错过文本,以浅表的课堂活动代替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弱化了课堂教学中深入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听过这样一堂研究课,课型是活动体验课,课题是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者先让学生粗步浏览课文,然后,就让学生仿照文本的步骤,也选五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没有吃透文本中作者选择五样的内在逻辑“生存—生活—生命”,学生就出现了“海选”的现象,选择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如此,活动场面固然是热闹的,然而,远离文本、缺乏“内核”支撑的活动,收效也就甚微了。在接下来的“不断舍弃其中四样”的活动过程 中,教者仍然没有设计深入研读文本的环节,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者在不断舍弃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哪怕舍弃生命,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因为“入”的这个环节没有做透,所以在“出”的时候,就失却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舍弃是随意的,甚至还出现了“首先舍弃亲情友谊,保留金钱”的选择,并且当这个孩子振振有辞地大谈金钱重要的时候,居然还赢得了满堂掌声!这样的课堂,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对文本的曲解乃至不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者应该发挥的导航作用,也未能有效发挥。
如何做好文本解读的“出”与“入”?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谓“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出”的一般形式有 “读出”、“说出”、“写出”等。“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
三、放与收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下面是笔者在执教《孤独之旅》时的一个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孤独之旅》一文中农家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拍成电影,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发挥想象,把这个镜头描绘出来。(这是“放”,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杜小康嘴里嚼着一截芦根,目光追随着鸭子,鸭群渐去渐远,消失在芦荡深处,水面的波纹,渐渐地平静下去……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杜小康追赶鸭子,迷路了,他颓然坐在地上,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芦苇,像山一样包围着他,白白的芦花,使得他的目光有些迷离,一声水鸟的啼叫,打破了芦荡的寂静……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杜小康坐在船头,双手抱膝,任小船在水里漂浮,他的眼前,慢慢浮现出油麻地的小伙伴来,他们一起捉迷藏,一起去偷罗汉豆……(以上是学生的回答,因为“放”了,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发,而且,还因为学生对文学作品不同角度的主观感受,答案就容易精彩纷呈。)
师:同学们设计的镜头,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是,老师感觉到,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这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是“收”,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抓住关键,向着课堂的预设目标牵引。)
生:我觉得,这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用环境来渲染主人公的孤独。
师:恩,那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来渲染孤独呢?(追问,再“收”。)
生:为了表现杜小康在孤独中坚强地成长。(回归主旨,“收”到实效。)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怎么"放"?又怎么水到渠成的"收"呢? 所谓“放”,我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1.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2.课堂上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3.教师还要能设计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阅读又能调动学生前经验的话题。至于“收”,我认为,应该是教师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过渡”而忽视小结;应该是教师机智而艺术的牵引,因为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教师用及时的“收”来纠正和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候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 的达成了。
四、疏与密
古人在论用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进去。联系语文教学,就是:非重点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学得懂的部分,则可以放手让其自学,此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须绘“工笔画”,用浓墨,着重彩,认真描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科学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环节“疏密有致”,如果只密不疏,处处做过细的分析,结果欲密不密,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不见佳;如果只疏不密,处处只做蜻蜓点水式的分析与点评,课堂就显得空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浅尝辄止。
如课文《分马》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分马的欢乐场面,二是积极分子同老王太太换马的场面。对这些内容,如何处理疏与密的问题?我认为,应看这些内容与主题的关系,看它是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郭全海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的活动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毫无疑问,文中有关郭全海的文字应是教学的“工笔”,而对其他人物一般可用“写意”带过。
以上谈的事例,是关于文本解读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疏密关系的,其实,在有些情况下,疏与密的关系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密中有疏”。比如,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品味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密”。但是如果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全文有关重点句子逐一进行分析和赏评,那么到最后,处处是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我觉得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采用“密中有疏”的办法,抓住鲁迅杂文的精髓做文章,设计两个“筋”问题:1、哪些句子是喜笑怒骂成文章的?2、哪些句子是冷嘲热讽为武器的?然后就找这两类句子进行评说,如此,学生解读文本时就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指向明确,真可谓“挈领一顿,百毛皆顺”。
“疏中有密”。比如,上例《分马》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在分析次要人物老孙头的形象时,相对于主要人物郭全海来讲,它应该是“疏”的环节,但是和其他次要人物比起来,老孙头的自私圆滑又对主要人物郭全海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所以,这个环节的处理又应该是“密”的,是“疏”中的“密”。再比如,一些篇幅短小的古诗文,在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用“说读法”、“联读法”、“创编法”……等形式的“密”的思维训练去填补其教学内容单薄的“疏”。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的时候,我是采用联读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从这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边塞诗歌(王翰《凉州词》、王维《使至塞上》、王昌龄《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联起来进行阅读,深切感受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奇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然后进入《渔家傲 秋思》的教学,诵读,品析,研讨,感受诗人的情怀,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从这首词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充分活动,然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究唐宋边塞诗歌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这堂课,因为采取了“疏中有密”的策略,所以蓄势充分,宏阔大气,内容丰厚,情境动人。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辨证关系,除了以上所谈的四个主要方面以外,教师还需要关注解读文本过程中节奏的张与弛、方法的巧与拙、程序的顺与逆、形态的动与静、语言的庄与谐、风格的情与理……等辨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实效,更趋完美。

四 : 语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三合镇中学  刘永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大家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探索中,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语文教学应有情感性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老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鉴于此,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语文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感情。例如∶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要使学生理解作品中描写的祖国遭到敌人蹂躏和侵犯时,人们所表现出现的愤怒与忧虑,正是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充满着亲子之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魏巍的《我的老师》,讴歌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师生之情……用这些爱祖国、爱亲人、爱老师的感情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应有开放性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开放,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由预设的固定程式转向超越目标的即兴创造。语文教育的开放性,一是指教学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课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灵活地处理。比如,适当地旁征博引,适当地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的心灵有一个比较广阔的飞翔空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二是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质疑问难,允许学生保留独立见解。记得一次在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公开课上,执教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大概意思是:在一个苍茫悲凉的黄昏,诗人手持马鞭,挥马南归……话未说完,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何以见得是黄昏呢?”老师说:“从‘白日斜’三个字可以看出。”那位同学又继续问:“老师,早上的太阳也是斜着的,为什么‘白日斜’一定就是黄昏,而不是早上呢?”是啊!“白日斜”为什么一定要指黄昏而不是指早上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深思。语文区别于自然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只有承认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语文教学应有灵活性

新语文课标强调: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面对新教材课文多、容量大,而用于语文教学的课时又相对少的矛盾,灵活地处理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可以以读代讲,有时可以以讲代读;有时可以以背代讲,有时可以以讲促背;有时可以以学生自己整体感知为主,有时可以以老师深入引导为主;有时可以以写为主,有时可以以说为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讲究教学方法。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基本材料,让教材为我所用,主动地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东西,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来自于语文教师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满怀爱的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一定会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本文标题: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需要几个轮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4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