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评课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长方体的认识

一 :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

61阅读/ www.61k.ne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认为这节课许老师做的好的方面。

一、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问题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感觉很舒服。

二、课始,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不但让学生把两种图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揭示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前让学生独立归纳总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展示汇报,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一环节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有法。

建议:

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缺乏知识。可以做实验,土豆通过一刀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面,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一刀,让学生有了对顶点的认识,实验加深了学生形象直观认识。

2、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但发言面不广,优等生发言的机会多。

二 : (现场研讨课)一等奖: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张丽娟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瓦拉干学校
指导:于爱凤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
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听见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约20分钟)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把一个土豆切成长方体,需要切几刀?怎样切?同组的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上台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切法。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切萝卜演示。切一刀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有一个面)问:出现边时,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有一条边)问:这条边是怎样产生的?(生答)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出现顶点时,问:这个点是怎样产生的?(生答)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要求学生自备牙膏盒、化妆盒等长方体物体)
师: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剪、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
将长方体放到桌面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质疑:为什么看到的结果不同呢?教师揭示原因,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分别有三个面和六个面)。
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a、让学生找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
b、讨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
c、告诉学生: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d、将长方体框架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
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2)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约14分钟)
1、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一量,它的长是(  ),宽是(   ),高是(   );再测量一个正方体的实物,它的棱长是(    )。
2、完成教材15页练习第2—4题。
3、拓展练习: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1)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有效信息,变式拓展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灵活应变能力。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约3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设计意图]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 : 长方体的认识(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后回答:

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2、出示第19页图中的各个实物,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什么?

(空间,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③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④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说)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二)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

提问:

1、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分?

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把长度相等的棱分为一组.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四、巩固练习.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展开图,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度量的结果,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
 

3、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注意搞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模型,量一量长、宽、高,然后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棱: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8个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长、宽、高.

四 : 长方体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本文标题: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评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86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