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29 所属栏目:数学教案

一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f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设计意图:“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二、 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
[设计意图: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出现: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
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
3. 练习。
(1)完成第6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页第5题。
(图序调整)
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 88.3℃。
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
[设计意图: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如1、- 1、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 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教学反思: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
学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湖,可能是印刷的误差吧。
困惑: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
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
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困惑: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可能是印刷的误差吧。

二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能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感受符号的简洁及使用负数的优越性。

4、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师:叙述三个实例

①公交车开到好又多站时上车6人,开到街心公园站时下车6人。

②我们学校三年级本学期转入12人,四年级转出10人。

③张阿姨买股票,二月份赚了8000元,三月份亏了3000元。

(2)尝试

把实例中的数据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关键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懂你要表达的意思。

上、下车情况

转学情况

股票盈亏情况

好又站

三年级

二月份

街心公园站

四年级

三月份

(3)展示交流

展示孩子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出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并感受其优越性。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正、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深刻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方便、科学。】

二、引导探求,体验新知

1、认识正、负数。

师: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上车6人,添上“-”表示下车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师:像“-8”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八。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师: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八。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1)读一读:表格其余四个数。

(2)试一试:小组讨论先列举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然后指名汇报,师生评判。

2、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师:生活中大家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负数与正数,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交流。

② 然后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正、负数的读写法融合在意义的教学中,并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认识分界点“0”。

(1)看一看、读一读。

北京:5℃~—3℃哈尔滨:-10℃~2℃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放大的温度计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圈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大家拿出画有温度计的学习卡,在它上面圈一圈,再指名放在投影上展示。

(3)观察:刚才在温度计上圈温度时,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放大的温度计进行横放。)

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4)小结:“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温度计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结合具体事例,突破难点。】

三、巩固应用,强化新知(课件出示)

1、练习一第一题。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4.(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5、存折上+5000元表示存入5000元,那么-3000元则表示:___________。

6、以小华的身高为标准,小明比小华高3cm,记作+3cm,小强身高记作-2cm表示___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正、负数表示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了解负数的历史

师: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五、课内总结、整理延伸

师: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负数,其实负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尝试、对比过程中理解负数意义,体验新知形成过程。

一、在经历中体验新知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本节课,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叙述了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三个例子,上下车的情况,(上车6人,下车6人),转学情况(转来12人,转走10人),做生意的盈亏情况(赚了8000元,亏了3000元)等;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记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把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产生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最终得出“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最具有数学味,最简洁,最科学”,深刻体会使用负数的优越性。这一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体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二、在对比中建立新知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学生才有对数学知识本质意义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促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多的领悟。本节课借助生活中的盈亏情况、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在开始情境中“上车6人和下车6人”,“转来12人和转出10人”,“赚了8000元和亏了3000元”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显在学生面前,在这一过程中,起初学生的思维可能是欠缺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隐藏着一些创造的成分。通过对比使学生从中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初步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在温度计上圈出北京5℃到-3℃,也就是零下3℃,哈尔滨—10℃到2℃。通过圈一圈,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的比较5℃和-3℃,—10℃和2℃,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通过圈一圈,唤起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三、在应用中强化新知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在练习中呈现大量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1、基础性练习。1、电梯按钮图,城市学生经常接触到。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3、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
  2、形成性练习。1、表示高矮的正负数。以小华的身高为标准,小明比小华高3cm,记作+3cm,小强身高记作-2cm表示__________。存折上+5000元表示存入5000元,那么-3000元则表示:__________。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明确0是表示的意义。]

三 : “认识整十数”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4~26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整十数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能一十一十地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整十数,会读、会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个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

课件出示商店卖东西的情境。

1.小鸭买1捆铅笔: 你知道小鸭买了多少枝铅笔吗?

怎么知道这一捆铅笔是十枝的呢?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投影出示十枝铅笔图)

2.小山羊买2捆铅笔: 你知道小羊买了几捆?是多少枝铅笔呢?

3.小兔买4捆铅笔: 猜一猜这样的4捆铅笔是几十枝?

小朋友猜得真准!当物体的数量比较多时,就要用比较大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这样的数,好吗?(揭示课题:认识整十数)

[说明: 通过创设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猜买的铅笔是几捆,就是多少枝,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很自然地将已有的认数经验与所学新知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例1,感知整十

1.小朋友桌上的篮子里都有许多小棒,我们来做一个捆小棒的比赛,好不好?

请小朋友每数出10根小棒就捆成一捆,比一比在1分钟时间内谁捆的捆数多。小朋友准备好了没有?现在开始!

2.教师计时,学生活动。

3.反馈: 时间到!请放下手中的小棒。

(1) 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捆了几捆,是多少根。

(2) 还有比他捆得多的吗?给大家看一看。(学生上台前展示)

(3) 请跟他捆得一样多的小朋友举手。你们都是刚才捆小棒比赛的优胜者,请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庆祝一下。

[说明: 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学习潜力。比赛捆小棒的过程,既顾及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融入了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1) 现在请同桌小朋友把两人捆的小棒合在一起,数一数、说一说,你们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是几十根。

(2) 学生活动。

(3) 反馈: 请两个小朋友到台前来说一说,你和你的同桌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是多少根。

5.(1) 像刚才那样,请靠在一起的三位小朋友将你们的小棒合起来,说一说你们三个人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是多少根。

(2) 学生活动。

(3) 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实物投影展示结果。

6.刚才,萝卜、青椒、番茄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比赛捆小棒了,想知道他们三人一共捆了多少捆,多少根吗?

投影出示三个人合在一起的小棒(9捆,90根),我们一起帮他们数一数。青椒还有一个问题呢,你能帮它解决吗?

青椒提问: 我们三人捆了9捆是90根,再添上一捆是多少根?

你能从十起,十根十根地数,数到一百吗?

请小朋友想一想,多少个十是一百?(板书: 10个十是一百)

7.刚才小朋友们三个人一共捆多少根小棒?三个人在一起商量一下,你们捆的小棒再添几捆就是100根?想办法把你们三个人的小棒变成100根。

[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对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

三、 练习巩固,明确认识

小朋友真爱动脑筋,老师真想买点礼品奖励给大家。我们再到刚才的商店去看看。(再现商店场景,货架上放着珠子、方块、玻璃球)瞧,商店里真的有好多的东西呢!

1. “想想做做”第1题。

(1) 小朋友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珠子?(让学生自由数)

(2) 交流: 怎么数出来的?(每串10颗,一共4串,一共40颗,强调10个10个地数)

2. “想想做做”第2题。

3. “想想做做”第3题。

(1) 让学生猜猜有几十颗。

(2) 提出要求,学生圈、数。

(3) 组织交流。

四、 教学例2,认识数位

出示计数器。

1.小朋友认识这是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教师归纳,并在屏幕上出示: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你会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数吗?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拨出四十。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4.再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拨出80,互相说一说,这是几个十,是几十。再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5.还想在计数器上拨数吗?自己在计数器上拨出几十的数,再说一说、写一写。

6.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并写一写。

[说明: 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再一次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领悟读数、写数的方法。]

五、 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小朋友真是棒极了!这里还有一些题想让小朋友试一试,你们愿意吗?

1. “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口答,及时进行评点。2. “想想做做”第6题。

(1) 一个一个从0数到10,再十个十个从0数到100。

(2) 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80是接近100,还是接近30?

3. “想想做做”第7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参加赛跑的各是几号运动员,再在全班交流。

[说明: 练习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 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七、 猜数游戏

1.下面我想和小朋友做一个猜数游戏。我在这张纸上写了一个整十数,请小朋友来猜一猜,我写的是几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提示: 大了或小了)

2.刚才是我写数让小朋友猜的,下面请一位小朋友写一个整十数让我来猜猜看。

3.小朋友,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那好,请同桌的小朋友来玩这个猜数游戏,看谁猜得快,而且猜的次数少。

[说明: 猜数游戏中,教师要求一方能以最少的提示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数。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 一年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
一、 故事导入  。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听一个小故事。
(教师点击播放小故事: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孩子急着说:“怎么只有这么少的钱呀?”爷爷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人民币)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清净,以故事导入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 课件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
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电脑课件分类或利用实物分类)
3、 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来分类。)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4、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呢?
5、 看看屏幕上展示的人民币,按每种面值一张来计算,这些人民币共有几元几角几分?(让学生算一算)
6、 现在你知道爷爷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了吗?
7、 观察硬币的另一面,你看到了什么图案?(国徽)
8、出示P62页的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连一连,再拿一拿。
9、出示P62页的想想做做第二题,指名回答,添书。
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养成热爱人民币的习惯】
(二)、人民币的进率。
1、过不久,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小朋友想买一块1角钱的橡皮。用这些(屏幕出示1分、2分、5分面值的硬币和纸币若干)钱币,你会怎样付钱来买这块橡皮呢?你有哪些不同的付法?(请学生上来演示不同的付法和学生在组内演示不同的付法,领会10分就是1角。)
2、通过付钱买橡皮你知道了什么?板书:1角=10分
考考大家:
2角=(    )分 5角=(    )分 9角=(    )分
10分=(    )角 40分=(    )角 90分=(    )角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3、一会儿,小朋友又看中了一本一元的本子,用右边的这些角币,
你该怎样付钱就可以买到这本本子了?(屏幕上出示1角、2角、5角面值的纸币获硬币若干)
a)学生上来演示付1元的不同方法,大家领会1元=10角。
通过付钱买本子,你又知道了什么?
b)通过1元=10角,你还能想到哪些?2元=?角 8元=?角 20角=?元 70角=?元……
4、你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请你想一想,1元=?分 你是怎么知道的?
5、通过学习,你能给元、角、分三个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个队吗?你是怎么知道最大,分最小,角在中间的?
【设计意图:通过购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冉。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增长见识】
(三)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购物游戏。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导小小商店,进行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吧!
1、示货架。
谁能给大家介绍货架上的商品和商品的价格呢?
2、你想买那些商品?
3、 只给你20元钱,你打算买哪些物品呢?
小组内讨论,学生汇报,教师先示范1~2种买的方法。确认按“成交”,看看自己所购商品的总价格有没有超过20元。
4、 学生在组内进行购物的操作。或请组长记录下购物的方案,指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 总结。
今天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学习这些,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学生各抒己见)

五 : 一年数学下《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上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目标 :
1、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渗透估算等数学思想.
3、培养时间观念、小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这是谁啊?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在干什么?(课件呈现图片).
1、早上她起床准备上学去。
2、早上她背着书包来到学校。
3、下午她回到家在看动画片。
4、晚上她上床睡觉了。
二、引导探究。
1、起床、到校、看动画片、睡觉这四个时刻分别是几时几分呢?拿出练习纸你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同桌可以交流,有困难的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生写,教师指导,请学生把四个时刻写到黑板上)
2、反馈。
(1)我们先来看看起床的时间。(6时;6:00)还有不同的写法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看这个钟面的?(板书: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00)写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大家以前都学得不错。
(2)我们再来研究到校的时间。(7时5分;7:5;7:05)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怎么认的吗?
①时针走过7是7时多,分针指着1,就是7时5分。
②为什么分针指着1就是5分呢?走一大格就是5分。为什么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呢?1大格里有5小格,一小格是1分,5小格就是5分。
③7:5;7:05这两种写法哪一种比较好呢?我们通常都写作7:05。在写的时候先写7,在写:,最后写05。:前面的表示几时,后面的表示几分。
④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2是几时几分呢?3、4、5、6、7、8、9、10、11、12呢?(模型演示)
(3)她又是什么时候看动画片的呢?谁来说说认的方法?
①时针走过5,在5和6中间,分针指着6,所以是5时半。
②为什么分针指着6就是30分呢?
③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12一共走了多少?(一圈)如果再让分针走一圈,请你观察时针从几走到几?(6走到7)走了多少?(一大格)如果再让时针从7走到8 ,请你仔细观察分针走了多少?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同桌讨论)发现时针走一大格的同时分针正好走一圈。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所以1小时=60分。(模型演示)
(4)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钟面。你对哪些答案有意见?8:34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看的?(3种)8:33和8:35的同学你们的眼光也不错。
三、小结。
   刚才我们又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时间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你能说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应用。
1、我会连线
  吃中饭时间       4时5分        快8时        7:10
2、
车次  始发站 始发时间 到达站 到达时间
K28 杭州 7:03 上海 9:31
K59 杭州 5:53 上海 8:10
K62 杭州 10:13 上海 12:36
① 看了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②哪辆火车从杭州出发的时间最迟?
哪车火车到达上海的时间最早?
③李老师一早就要到上海开会,坐哪辆火车比较好?
④如果老师乘坐K59次火车,你认为我几点钟到火车站比较好呢?
板书设计 :
                        认识时间
                时针            分针
指着6          指着12    6:00    
走过7          指着1     7:05    
走过5          指着6     5:30   
一大格        一圈(60小格)
 1小时     =     60分
起 床        到 校        看动画片      睡 觉
6:00        7:05         5:30        8:34
6时         7时5分      5时30分     8时34分

本文标题: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74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