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爱心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6 所属栏目:少年儿童健康教育

一 : 浅谈爱心教育

当代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同情之心缺乏。这已成为普遍性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抵消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现在物质条件也相当丰富,使父母们误以为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使他们吃穿不愁。包揽他们生活上的一切,使他们少动手、少受累、少受委屈、少难过。也就是在“爱”那么充裕的家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的任性、易发脾气、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他们感觉那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说爱祖国、爱集体、爱别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也会表现地漠不关心。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函函。记得第一次家访看到他时,他正在“爬书架”,奶奶则在一旁护着,嘴里不停念叨着“小心,别摔了”。父母亲在饭桌前。说到这,大家可能也大致了解了函函的家庭环境:三代同堂,父母亲工作繁忙,奶奶对宝贝孙子关爱有加,关键人物函函是个调皮好动的角色。自那以后我和函函父母就很少有机会碰面。通常都是奶奶接送孩子。奶奶相当准时,可有一天意外地迟到了。奶奶边跑边喘着粗气见了我不停打招呼“不好意思,今天看病去了。本来算好时间的,可路上塞车,我跑了两站路才赶来的。”接着就对正气乎乎的孙子说“对不起,来晚了,下次注意。”函函委屈地断断续续哭诉“小朋友都回家了,下次不许去看病嘛”不等老师开口,奶奶陪着笑脸拉上孙子往外走“好,一定不去了……”事情过后,我纳闷:平时对老师恭敬有理的孩子在奶奶这却成了霸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实施教育。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要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体会和睦,友爱的气氛
许多宗教信仰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坏事、不吵架、不行骗。这样的环境使这个圈里的人都很善良。这就是氛围的作用。家庭氛围中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之间关系亲密,相互尊重、关怀、照料。孩子置身于这种和睦融洽的气氛中耳闻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与邻里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对于他人的疾痛、困难,乐于相助。即便遇上不公平、不讲理的邻居,也能心平气和。长此以往,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逐渐学会与人和善相处,就会效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总之,在这样和睦、友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既会接受爱,又善于给予爱。
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没有长辈,只有同年龄的小朋友。老师一份爱要分给每一个孩子。孩子往往不适应这种情况。同样的玩具,你想要我也想要,争执通常在这时产生。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在家当惯了“小太阳”,他们始终认为“你们应该让我”。老师作为“法官”只有在这时毫不偏袒地告诉他们:学会谦让才能玩。故事、歌曲都成了很好的阵地。唱着“你帮我来我帮你”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谦让才是爱小朋友的表现。希望小太阳们能互相容忍对方的“光芒”。
二、培养儿童对师长、父母的尊敬
儿童对师长、父母的尊敬、热爱行为的培养,应从儿童早期对其进行浅显、通俗而又细致的教育开始。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离不开父母、长辈。衣食住行处处都必须有家长的关怀、照顾和帮助。要让孩子在享受的同时也学着做家务、了解长辈们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告诉他们长辈们为了抚养孩子,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务劳动。不仅要使儿童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更要培养他们尊敬长辈的情感。千万别让他们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习惯成自然,孩子遇上困难首先想到父母。遇上享受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是“孝子孝女”的现代版――“孝父孝母”。角色的错位使一个家有些不自然。优越的物质条件与养身有道使现在“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不再稀奇。这种家庭中的孙辈往往被宠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即使要实施正面教育,也被老人护着。别说做家务,就连穿衣、梳洗都一概由大人包了。这份沉甸甸的爱也未必会得到回报。因为孩子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一旦生活有所变化,就怨天尤人,毫不在乎家长曾为他们付出了多少。
加强孩子间的体验。孩子之间也会交流,说说爷爷买的奥特曼,奶奶做的狮子头。他们平时享受惯了反而麻木了。在有关敬老的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说说我和爷爷奶奶的小故事。发烧时,奶奶日夜守护。下雨了,爷爷背我回家。在相互交流中体验爷爷奶奶的爱。其次,要让孩子尊敬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来说是神圣的。他们会对家长无礼,但绝不会在老师面前耍赖。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没办法解决的,总会求助于老师。许多家长说“你们老师的话顶用,他们肯听”。老师哪来那么大魅力?这主要也是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严格的。对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告诉他们其中的原因,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可能孩子还不能很好体会到,但这种教育就是为了使孩子能快些懂道理,理解老师。
三、在实践中进行爱的行为的训练
培养[www.61k.com)儿童的爱心,必须在实践中让他们进行爱的行为的练习。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练习。
孩子一般较喜欢小动物,小白兔、小花猫……在玩弄小动物时,适时教育他们对小动物应爱护,引导他们产生保护弱者的意向。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指导孩子在实际行动上做一些具体事。如:父母下班回家,递上拖鞋;当孩子想吃水果、糖时,教育孩子应先发给在场的所有的人,最后才能自己吃。当邻居或亲友的小孩来家时,应让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客人共同游戏,也可将其喜欢的食品分给小朋友共享。当父母做家务时要教育孩子做小帮手。小朋友生病没来时,要予以关心。对能力较差的小朋友应予以帮助。使儿童逐渐养成利他主义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利用点滴机会并设定环境训练儿童表达爱心的行为。如果我们的儿童既被爱,又会付出爱。从爱父母,到爱祖国,爱这个地球。那么,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将不仅是个爱国主义者,而且还将是国际主义者。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美好。

二 :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www.61k.com)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

三 :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 :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创)

曾经在报纸上登过这样的一些新闻:一些学生因为考试不合格,或因为和父母,同学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师批评了,或者考试成绩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有距离,然后就选择了自杀。如浙江金华市中学生徐立因其母的“专横”“唠叨”而弑母;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个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记得我读大二那年,有一个高考没考到大学的19岁的男孩子跑到我们大学宿舍楼自杀。

        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都为那些早逝的花一样的生命而感到痛惜,为那些孩子仅仅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生感到震惊。孩子们的心怎么变得那么脆弱,孩子们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放弃生命,孩子怎么会变得那么残忍?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中,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着严重失衡和错位。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 有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情况较多的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比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现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⑴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能正确处理同学、师生和家庭间的关系,具备初步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⑵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有充满朝气的情绪;⑶智力、人格、个性发展和谐。然而许多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不相信别人,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中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种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当今的应试教育是紧密关联的。

       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现在的升学激烈竞争一点也不夸张,升学的压力使中学生肩负了重大的压力,所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从而所遭受的困难与挫折也就越多,同时,由于中学生又正处生理和心理说成熟又未成熟的时期,除了要承受来自升学的压力,成绩的压力,家庭经济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父母,老师的期望的压力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压力,在这些层层的压力之下,学生的心理变得躁动不安,复杂,不知所措,如果没有人及时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正确地对待压力和舒缓压力,就容易产生各种触目惊心的问题,如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厌学、逃学、出走、自杀、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等,他们用不正确的方法来摆脱和舒缓身上的压力。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心灵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愈加扭曲,产生了更严重的学习障碍。因此,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问题,是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当前我国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也说到了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学生的负担主要有三种形式: 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三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注意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个工作,首先需要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的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总是缓慢而微小的一个量变,我们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是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量变。每个人在最后做出某种行为之前,他总是有个心理变化过程。所以,与其在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早早做好预防工作: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反常行为,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压力和烦恼。

      其次:学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并把理论变成实际

       教育者在师范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每个人的行为,语言和表情总是表达出当事人的一种思想和心情,传达出一种信息。教育者应该关注这些信息,去捕捉这些信息,以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相同,所以我们既要“齐攻”,还要“个个击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在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时,对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说教和开导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众多的学生,情貌不一,情感心理问题又深隐于内心,为他人所不知,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曾察觉过。那么,如何才能知悉其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察言观色,观之所行,是有可能了解到他们内心存在的障碍,然后通过谈话,加以确证。问话和说教开导时教育者应该掌握住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⑴偏激型——个性暴躁、易怒、好胜;⑵孤癖型──个性孤癖,沉默寡言,自尊心强;⑶敏感型──个性脆弱,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情绪变化无常;⑷迟钝型──个性温和、思维迟钝、不善言辞、健忘;⑸顽皮型──个性刚强、好动、固执,常常铤而走险。掌握了特点,就可以更加明确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导转化。例如,孤癖型的学生在集体中往往独来独往,虽不爱说话,但很介意别人对他的评论,自尊心强,要教育好这一类学生,需真心,耐心地关心他,处处注意保留他的面子,以真诚来打动和教育他们。

       心理辅导是教育者根据自己对学习要领和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实际情况的各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面对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压力是学生的最大的压力,据心航网站做的一项名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显示,45%的学生“痛恨”学习,这些学生既有学习困难的,也有成绩优秀的。可见学习的压力对于学生而言就如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所以我们要着重对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生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讲授如何订学习计划,记课堂笔记,如何向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复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向学生讲如何面对成绩的进退,如何增强信心,如何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得失,如何对待考试,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从失败,失落和自卑中走出来等等,帮助学生培养坚强面对一切的勇气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倾诉、行为纠正、放松等自我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逐渐排除心理障碍。

       我经常和学生谈话,他们流露出对学习成绩的担心,他们害怕退步,他们害怕自己考不好,他们害怕老师和父母的责备,他们害怕同学的嘲笑……为了使考试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我经常在每一次考试前和后都及时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成绩,增强学生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每一次的考试都不是最后的结果。这样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和惧怕感就少了很多,而且对于考得差和退步较大的学生要个人谈心,帮助他们找原因,树立他们的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聪明的学生来看待时,就会采用夸奖、鼓励、欣赏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就会设计一套训练聪明的学生的方法,而这些学生也会确实变得比较聪明,当学生自己确信自己是聪明的, 有这个自信,就会产生更好的效应。教育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服装,学校的教学环境都会给学生以某种暗示或自我暗示。不良的暗示会使人产生自卑的情结,自卑的极限反动也可能变成自负,这种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重复和内模拟的方式影响人,是造成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差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暗示、启发和正面教育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塑起强者的心理素质。所以,重建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关键。

       再次,教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好生活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压力除了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我们还要做好学生的生活心理辅导。

      学生的叛逆性很强,个性化也很强,不再是那个大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乖孩子”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然而由于年少,由于社会经验少,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但他们却总认为自己长大了,总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一切问题了,因此他们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喜欢放在心里,不轻易地向父母和老师倾诉,问题多了,就压在他们心上,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思想。

       作为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当一个乐观的学生变得消沉,当一个遵纪守法的学生变得故意捣蛋,当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变得上课走神,那说明学生的心理有了一块大石头。但学生不喜欢大道理,他们认为大道理解决不了小问题,所以我通常会采取以自己和朋友的例子来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他们学习以外的问题。也让学生以信件形式直抒自己的心理问题,我认真细致解答,以书面形式回答给学生。

        中学生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积极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技能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交往沟通能力等。我们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和教育。如向学生讲授“放松训练”以缓解紧张心态,学会“自我暗示法”,学会“阿Q”精神法来笑对人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和心理障碍,积极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是有个量化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爆发出来,而等学生的问题爆发出来再去解决,我们教育者面对的难度就大了,工作量也多了,要转化学生思想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了,所以预防和早早地做好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学生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个影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比如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讲授课文时可以适当地灌输一些思想品德教育,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比如我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就注重引导学生要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在学李白的《行路难》就注重引导学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向上和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学《麦琪的礼物》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爱情观……总之善于利用课文和课堂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还会和学生讲社会的新闻和现象,讲一些鼓励学生的小故事,读一些积极向上的美文,也会在课堂上去讨论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事无大小,内容广泛,就是想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的种种意外和挫折,有坚定的信念,学会勇敢和坚强地生活,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会自理、自立、自律、自觉为主。

      当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和调整心态的时候,那么许多压力也就能自己解决了。

       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更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学生的教育的主体,我们国家的未来,一个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健康的人格。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别再让那些脆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别再让那些悲剧再发生在我们纯净的校园。

五 : 浅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山西介休裕华小学 万建萍

这几天通过在南师大的专业培训,收获颇多,对专家们所讲的一些课题也感触良多,可以说《品德与社会》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是单靠课堂上讲讲课,考试出份卷子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真正关注到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以及心理的建设。(www.61k.com]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也确实发现了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几乎都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分析造成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探寻有效的对策,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少年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份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生,自觉性与幼稚型并存,他们一方面要求独立自主,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另一方面又表现的非常幼稚,缺乏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表现的不稳定,这个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性格倾向和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少年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另有部分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3、学校教育缺陷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少年儿童心理上的疲劳和情绪上的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而且,在教育方式上,有的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为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的能力越来越多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而现状是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喊得很响,却没有具体贯彻落实在行动上,而应试教育却搞得扎扎实实。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腐朽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对少年儿童的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不良文化的影响,都会给少年儿童带来严

重的精神污染,导致心理障碍。[www.61k.com)

二、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帮助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少年儿童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思想不成熟,不能

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问题,思想往往偏激。同时,又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导

向能力,不能自觉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意识的影响,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不正确

的认识,因而感到苦恼、彷徨,甚至悲观失望。所以,帮助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促进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反应失常的首要条件。

2、减轻学业负担,合理安排少年儿童的生活

学校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他们每天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和8

小时睡眠时间,做到有条不紊、张弛结合、有劳有逸,让少年儿童成为学习的主

人。这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重视健康的情感生活和良好性格的培养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少年儿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培养少年儿童乐观愉快地

主导心理,让少年儿童有成功的机会,帮助少年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消极情感。

同时,教师要引导少年儿童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有意识

地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少年儿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使少年儿童的智力、

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少年儿童开

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能独立地解决生活中的挫折和心

理冲突,减轻内心的不安,恢复稳定的情绪,维护心理平衡。

5、加强人际关系指导,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通过口头指导、角色扮演和正向行为强化等方法,教育少年儿童关心

人、帮助人、尊重人,对人热情、诚恳、宽容、守信用,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

系。同时,教师在管理班级、指导教学中,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修养,

尊重少年儿童的感情和人格,尊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自觉保护少年儿童

的身心健康。

6、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为此,学校应该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学校要充分发

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向家长传授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常与孩子沟

通,让孩子适当参议家庭事情,增进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感,让孩子深深感受自己

也是家庭一员。家爱我,我爱家,心中充满阳光才能走出一条生命的阳光大道。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以上所述,实为肤浅之见。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需要社会各界

共同努力。要想更好的进行《品德与社会》甚至其他科目的教学,那么首先必须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我相信,只要坚

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地发展教育,在爱的阳光普照下,广大少年儿童将

会越来越阳光。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爱心教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6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