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课堂情景教学法要点

发布时间:2018-01-21 所属栏目:议论文

一 : 课堂情景教学法要点

  导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简捷、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最佳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

  课堂情景教学法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启发性、敏感性、主动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里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在英语课堂中可以采用创设生活意境的方式,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的内容来自生活,有很大的用处,甚至引起学生产生那种不由自主地想用英语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问题的冲动,教师再给予启发鼓励,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主动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主动地去参与到英语活动中。

  二、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情境

  学习英语关键要有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这种特定情景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教师不应只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培养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好方法。如:学完“She was sitting by the river”(SB3 M6U1),课后学生们反复观看动画《爱丽丝漫游奇境》,同时注意观察演员的一言一行,在活动中以评比的形式进行,评委由教师本人和各表演小组的代表组成,以示公正。表演结束后,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男女演员以及最佳导演,以这样的方式肯定同学们的成绩。这种表演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面对了真实的交际场景,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评选,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巧设导语,融入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采取自然对话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情景对话,导入新课。优美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教师如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导语,如电影导入、音乐导入、随意的英语交谈导入、时事评论导入,甚至真实生活环境中学生或老师故事的导入等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创设的情境中。

  四、 坚持用英语授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某种语言的最佳途径是置身于这种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由于我们学习语言的特定环境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气氛。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用英语表达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善于模仿所闻所见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给与他们这个机会。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对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英语化,教师用准确的英语讲解语言材料,创造活用英语的真实情景,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快捷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英语表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语言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境,它形象生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入到想讲、愿讲、能讲的境界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摆脱母语的束缚,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营造学习氛围,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二 : 课堂教学实录:作文的“入格”与“出格”

作文的“入格”与“出格”

执教:凌宗伟

班级:高三(2)

整理:夏文静(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

凌:你们老师厉害,每次总给老凌出难题,这不,今天要我上作文,还一定要是理科班的作文。没法子,他们比“凌扒皮”还会“扒皮”。上什么,怎么上,还没想好,但我觉得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们这篇关于“随”的作文题目出来以后,有个老师在QQ上跟我讲,这个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怎么改。我说有什么不好写啊。这个“随”,不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嘛?第二天我就在我的博客上给这个“随”做了一些解读,前天《教育时报》发了我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追寻教育的“随缘”境界》,你还是要自己拟一个题目。题目就是我们的观点,我们的主张。我今天跟大家谈的话题是什么,就是作文的“入格”与“出格”。大家说说看,这个“格”是什么意思?

学生1:作文要有文体。

凌:他理解的是文体,其他同学?

学生2:写文字的一种格式。

凌:还有不同意见?

学生3:我也觉得是文体格式。

凌:对,文体是不是格式?所以我们不管写什么文章,都要符合基本的规范,也就是我们同学刚才讲的格式。你写任何文章,它总有一个格式,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格式,记叙文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啊?回忆一下。

学生4:开头。

凌:议论文不要开头?注意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我们不是三年级。

我再提醒一下,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在哪里?

齐:记叙文要叙事。

凌:对,记叙文最关键的是它主要是叙事。要有事。那这个事怎么把它说出来呢?注意,常识问题啊。小学里开始学记叙文,我们就谈了一个术语,记叙文要有什么?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最关键的是事件。这就是我们说的记叙文的四要素。

好,那我们来看左边的这个《水》。我们对照记叙文的四要素看看它是否具备。

除此以外,关键是事件,要把这个事情叙述到位,应该注意什么,这篇文章有没有注意到,大家看看,可以讨论。

然后猜一猜,期末考试时,这篇文章阅卷老师给了多少分。

或者我们换一个思路,跟你相比,写的如何?好,好在哪里,差,差在哪里?

学生5:比我写的好。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到位。

凌:哪些地方的细节呢?

学生5:第四段,母亲的手湿湿的。

凌:高三的同学,心乖追寻教育的“随缘”境界于内,手拙于外。这位同学一下子就看到了细节描写。这就是我要和大家讲的一个关键。记叙文,关键就是要用细节说话。但是你觉得你写的就没有这么好,也就是说你们不知道怎么去写细节。

就这么一处细节吗?

学生5:……

凌:我们就这么随便聊啊。我有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怎么说就怎么写。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昨天在一个座谈会上,谈四星级高中和三星级高中的教学质量。我就问了一下,是不是四星级高中这个学校就有“仙气”啊?我也在四星级中学呆过。怎么说就怎么写,不是听了凌老师今天这堂课,你就会写,关键是要说出来。

学生6:……

凌:好,下面我布置一个作业。大家拿出纸来。

假如说今天要写凌老师。大家要写哪些事。今天看到的可以,平时看到的可以,听人说的可以。大家讨论下,自己写写看。

首先,有哪些细节。有肖像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还有神态细节,服饰细节,与人的穿着和人的性格,人的审美价值是相关的。(脱帽子)老人家,短头发。我想到,前几天开学典礼,凌老师在讲话的时候谈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你准备怎么去写。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是在拓展思路。我们怎么去写人物的细节。

有人说和凌老师相处不长,不了解,没关系,你可以写你熟悉的人。不过都是要注意细节描写的。外貌,神态,动作。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你要把它写的生动,要有序。不是就那么一两句话。

(学生写作)

我让大家写凌老师的细节,其实有一个细节应该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我刚刚在下面转,发现一个同学想到了,但是写得不生动。这个细节在我的心中是很深刻的。就是我每次给大家讲话的时候,大家都会笑。可是有同学写,“凌老师在讲话的时候,当他说到‘今天我在博客上挂了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大家就哄堂一笑”。这就成为细节了吗?

如何把这个细节写的生动一点?大家讨论讨论。合作下。

将来大家聚到一起的时候提到凌老师时,会不会想到这个场景呢?我坚信会。那么你写了这个场景后要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个场景,要让大家看到你写的描写后也会笑起来。这就是功夫。这不仅是“入格”了,还“出格”了。什么叫“出格”?文字要有趣,首先是生动形象,还要幽默,风趣。

这里有篇高二的同学写的文章。我给大家展示下。

大家一起读。

“老凌每天在他的博客上粘贴一则小故事,迄今为止累积九百多则了。几乎每次重要发言,他的开场白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今天,我在我的博客上挂了一个小故事”,之后就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开始了他的励志故事,故事简短却富有哲理。”

大家觉得这个写的怎么样?

齐:好。

凌:大家说好,“你打出来的肯定是好的。”其实不然,这篇文章还没有达到“出格”的境界。也就是缺乏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说当我说今天我挂了一个故事,下面笑的时候,怎么笑的?是哄堂大笑吗?是会心一笑吗?还是无可奈何的一笑?你们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还是毫无准备的?还是早有准备的?

齐:早有准备的。

凌:诶,早有准备的,怎么一笑?哈哈大笑?嘿嘿一笑?嘻嘻一笑?轻轻一笑?……要有这些词语。那么,面对你们的笑,老凌怎么样的呢?有的时候会是无动于衷的,有的时候也会跟大家一起笑出声来。然后慢条斯理的将故事娓娓道来。怎么娓娓道来?有的时候还要结合这个文章的需要,选择个故事复述出来。老凌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怎么走动的,话头怎么变化的,这些你把他写出来,就生动具体了。这些就是我们的记叙文分数上去的一个奥妙所在。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把这个细节写得“出格”一点。刚刚是“入格”,就是把这个事例平淡的叙述出来。现在我们要将之润色。开始。

(学生练笔)

凌:来,我们分享一下。

齐:笑。

凌:我知道你们要笑,这就是我今天另外要讲的一个话题。作文,第一项就是书写。这个书写,给阅卷老师的心理暗示会超过五分。其实这段文字我觉得写得很好。大家来分享一下。

“平时严肃,让人心生畏惧,虽然个儿不高吧,但总觉得他在高处,让我们仰视。戴着帽子,却又不是很端正,帽檐稍稍有些斜的。他也是人,挺随意的。今天的上课,慷慨激昂,现在可能很开心。或许是身为校长,碍于职务的压力,有着平时不苟言笑,但在自己做事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他的诙谐。”

大家平心而论,写得真实不真实?

齐:真实。

凌:形象不形象?

齐:形象。

凌:我们在写细节的时候就要抓住独特的地方。“校长也是人”,这句话说得很好。不是神,没有仙气。他跟我们一样。我跟我们的老师讲,“好”学生哪个不会教?能教“差”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当然这个对你们有点不公,貌似你们都是“差”学生。好与差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记叙文,它的要点,是要用细节说话。要写的生动形象。还要幽默风趣。

这是我们谈记叙文。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刚才看的那篇记叙文,它是属于“入格”的呢?还是已经“出格”了?

齐:入格。

凌:我好像记得这篇文章是47分。我觉得这个老师还是比较宽容的。分数打得比较高。但是除了要幽默风趣以外,记叙文还有一个要领,必须夹叙夹议。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有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议论,我觉得这个“一句话”很重要,“身为校长对于职务的压力,让他平时不苟言笑,但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他的诙谐风趣的性格。”要在描写的基础上有一些议论,这议论必须是画龙点睛的。

当然这个不是一教就会的。还是要大家去体会的。我们应该给他一点鼓励,给他一点掌声。

齐:掌声。

凌:但是友情提醒:字要写得稍微规范一点,清爽一点。

我们再来谈记叙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事件的关键是什么?

齐:细节。

凌:在叙事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什么?

齐:夹叙夹议。

凌:对,夹叙夹议,画龙点睛。这样的作文才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有自己的观察的。才能够得高分。

那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另外一篇文章。

大家看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齐:议论文。

凌:对,是议论文。议论文同样有它的格式和规范。议论文基本的格式和规范是什么?

齐:论点、论据、论证。

凌:你看,他也弄个标题叫《随》,这个《随》我能看出来是什么文体吗?

其实按照他的这个文章,我们该起个什么标题?

齐:随遇而安。

凌:作为议论文的标题,也是有规范的。它必须是论点,或者是论题。大家说说这篇文章谈的是什么?

学生6:他是想说随遇而安。

凌:怎么随遇而安呢?在什么后面随遇而安呢?

学生6:在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上要随遇而安。

凌:那根据他内容你给他拟个标题吧。

学生6:就随遇而安吧。

凌:大家看看“随遇而安”可不可以作为议论文的标题?

其实这个标题就在第一段当中告诉了大家。

稍微提炼一下就出来了。

学生6:生活不妨随遇而安。

凌:恩,“生活不妨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必须是一个判断句,或者是一个动宾短语。而记叙文就不是这样。记叙文的标题应该是一个物件,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时间,或者一个地点。而这个就是基本的规范。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议论文要有论据和论证。论据就是要有能够证明随遇而安的事情或者理论。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他举了两个事实论据。有理有据。另外,在论述的层次上,随遇而安要有目的。我们不谈他说的对不对。第二,随遇而安,要有方式,随遇而安就是态度。我们仔细看,其实第一个论点是有问题的。既然是随遇而安。它就不应该是有目的的。有了目的的就不可能随遇而安。我们老师也很宽容。这篇文章我印象中是给了他52分。如果说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是矛盾的话,是不可能给你52分的。充其量只会给你48分。因为逻辑混乱。

这点很重要。但是他也是属于入格的文字。基本入格,而不是完全入格。为什么说基本入格?没有标题啊。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标题。就不是文章,而是“文字”。

记叙文的标题用什么来做?

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有时也可以长一点。

比如说飘雪,飘了一场雪。多有诗意。有人只写一个“雪”。人家写过了。而且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你可以超过他吗?不可以。

雪花飘飘飘,但是没有飘下来。体现了一种对于无垠之雪的期望与失望。你写雪花飘飘飘,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雪在不停的飘,但是你叙述的时候它飘了一会却没有了,叫人很失望。这个标题与内容就会让人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标题不能不起,也不能随便起。

议论文的标题我刚才讲了,必须是一个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他必须揭示议论文的论点论题,或者一种取向,一种态度。

我把昨天给大家做的那个开学讲话写了篇博客,发给你们了。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当时我信手写的,也没修改。但这篇文章,我要呈现给大家的目的是什么?我要让大家明白,怎样的文章才叫入格。入格变化才能够出格。所谓的入格,也就是说是一篇议论文,文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必须就在题目中。我们谈的就是认识自己。另外,你是议论文,你就要说道理。不仅仅是用事实,更重要的是阐述道理,论述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我将怎么走下去,认识自己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明白我们的本分是什么。第三个,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潜质在哪里。追求什么。最后,关键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条理要相当清楚,这就叫入格。如果要出格,要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你就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你们的语文老师也在让你们每天关注凌老师每天贴的励志故事。他们如果有想法,就会让你们挑一两个出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但是我要跟同学们讲,这个故事你必须要重新转述。而不是全文照抄。全文照抄,我们考试作文就800字,故事再短,百十来个字是有的吧?长的可能就是三四百。这里我们就要有概括的本领。比如,我对这个故事的概括在哪里,不在前面,在后面,大家有没有找到?最经典的概括就是一句话:由一个商人成了一个流浪者,又成了芝加哥的富翁。这就是故事情节。你无需要把所有的意思展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功夫。就议论文而言,他还必须有引经据典。我在一开始就用了苏格拉底的话。另外还有你所熟知的出名问题的故事。最后一段,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番话,写议论文也有一个奥妙在里面。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主张,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平时要有积累。

我今天就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两句话: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要入格,记叙文就要像记叙文,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题目自拟,关键是要给人一个靓丽的题目。让人看了一眼就感兴趣。入格、出格。就是要在语言上下工夫。但这个东西,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要慢慢的修炼的。要读的多,要想的多。

其实这篇文章在《通州大众》上发的,《时代校园》也要发,她本来是为《中国教育报》写的样稿,后来因为人事变动,这个栏目不开了,本来中国教育报要开个什么栏目呢?《学生眼中的校长》。我在这个当中做了一些修改。当然葛老师前期做了修改,后期我也做了修改。但我的修改,就是使语言变的幽默风趣。比如,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老凌可是很会烧火呀。有的时候适当用些土话是很有意思的。再比如说写到跳校园舞的时候。你看,全校2000多师生在他的带动下“群魔乱舞”,贬义词是可以褒用的,另外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说二啊,囧啊,偶尔,还是可以的。要用的恰到好处。课就上到这里。

作文后面有个你们近期,上学年的一些作文题目。我布置个作业,很简单,也很难。拟标题。还有100来天,我希望我们的作文从拟标题开始。

三 :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admin 师:同学们,看过秋天的雨吗?
生:看过。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秋天的雨景图,师旁白)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说说吧。
生:我看见濛濛的秋雨下起来了,大地就变成五颜六色的了。好漂亮,好漂亮!
生:我看见了黄黄的大菠萝和雪梨,好像闻到了甜甜的气味,我好想咬一口。
生:我看见了小动物,它们准备过冬了。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读课题,亲切地呼唤《秋天的雨》。
(学生齐读课题)
评:学习语文的兴趣,源于学习中学生感受到的情趣。因为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生动直观的秋雨画面,让学生走进一个感受秋雨美,了解秋雨能给大地带来丰收的特定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怀着极强的学习期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师:课文是怎样写秋天的雨呢?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同学们注意了,老师这儿有几个小小的建议,大家先认真看一看,看明白了就开始默读。
出示自学提示:

1、划一划课文中难读的生字词,想办法读会。
2、找一找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你们读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
1、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趁你没注意,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2、黄叶像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3、枫叶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4、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5、秋雨吹起小喇叭,松柏穿上厚衣裳。
师:这些句子中带点的词你能读好吗?自由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把这些词语准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1:(读带点的词语。)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读得声音响亮,但是他把“扇”读成了平舌音。
师:你是个学习很认真的孩子,听得很仔细,“扇”应该读翘舌音,大家一起读,注意读准确。
学生3:我发现“扇子”的“扇”读去声,“扇那扇那”的“扇”读平声。
师:太好了,你说得非常准确,请你带着大家读(学生读)
评: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读书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学生自主地学习,能动地发挥,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同学们,词语你们读准确了。那你们看看有没有难写的字?
生:我觉得“爽”字比较难写。
师:好,请你们举起小手,跟着老师把“爽”字写一写。注意中间这个“大”字的一撇要拖长一点,“捺”写下一点。四个小叉左右对称,还要特别注意,写叉的时候是一撇一点。
师:同学们能把词语读好,我相信课文会读得更棒。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读完了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读书很认真,那谁知道这三个句子分别写什么?出示句子: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3、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三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生1:(读第一句)这个句子写了秋雨的颜色。
生2:(读第二句)这一句写了秋雨的气味。
生3:(读第三句)这一句写了秋雨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真聪明。课文就是从颜色、气味、声音这三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板书:颜色、气味、声音)
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采用读、思、画、想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师:同学们请看课文第二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师巡视聆听)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小朋友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谁愿意来读第一句?
生1:读句子。
师:听你读了,我也想读。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好不好?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你们觉得谁读得好?
生1:老师读得好。
生2: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老师哪个地方读得有感情?你说说。
生2:我觉得“扇那扇那”读得好。我听了以后感觉好舒服,好凉爽。
师:谢谢你,那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学老师再读一遍。
(生1再读句子)
师:这次你读得有进步,给点掌声。谁来挑战他,比他读得更好!
(生举手)
师:你很自信,读吧。
(生3有感情地读)
师:你不仅把“扇那扇那”读好了,“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也读得不错。来,咱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还可以配上动作。
师:读得太好了,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评: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是促使学习者从最佳心境投入学习的有效保证。教师通过巧设范读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当中。这一教学环节带给学生的是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和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师:我想请女同学来读第二句,男同学听一听,看看你能不能听出什么季节走了?什么季节来了?(女同学读)
生:我听出来了,炎热的夏天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吧。
(学生充满激情地读)
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还写了秋雨中的什么景物?赶快读读下面几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自由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说说吧。

扩展: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 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 秋天的雨名师课堂实录


生:我眼前出现了橙红色的果树,果树上的橘子、柿子多得数不清。
生: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菊花,有淡黄的,紫红的,雪白的,好美丽。
生:我好象看见了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小朋友们,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贴出一个美丽的秋天吧。谁愿意来?(请出四个小朋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贴得怎么样?(分发橘子、柿子、苹果、梨的组合图片,学生贴画)
师:好,我们联系课文内容一起来看看,他们贴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课文中说“橘子、柿子你挤我碰的”,可是他贴的橘子、柿子分开了,没有挤也没有碰。
师:我忍不住要为你鼓掌了,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那请你上讲台按照你的理解把它贴好,好吗?
(生重贴橘子、柿子图)
评: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及时肯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赞赏学生独到的见解,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生动教学环境。
师:(指黑板贴画)小朋友们,看,多美的画面:金黄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实,各种颜色的菊花,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1:用“五颜六色”来形容。
生2: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生3:用“五彩缤纷”来形容。
师:对,这就是五彩缤纷的秋天,它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景象。(师板书:五彩缤纷)
师:看到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看到五彩缤纷的秋天,我的心情很快乐。
师: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站起来,把这一段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快乐地边读边做动作)
评:教师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诵读,自主地实践。这样,学生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中,自行发现,自行创造,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自主的学习,为终身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也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秋天的雨滴里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请同学们看课文,自己读读第3段吧。
(学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了第三段可以找你的学习伙伴议一议,有什么疑问?看看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给大家讨论。
生1:香味为什么躲在小雨滴里呢?
生2: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勾住?
生3:气味为什么藏在秋天的雨里?
师:你们真会提问,会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趣,一个“躲”字,一个“藏”字就写出了秋雨的可爱。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些问题吧。
师:讨论好了吗?来说一说,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勾住?
生:我读懂了,小朋友的脚被果实的香味吸引住了,舍不得离开。
师:是啊,秋天丰收的果实太诱人了,它不仅勾住了我们的脚,还勾住了我们的眼睛,鼻子,还有我们的心!
师:小朋友,秋天的雨跟我们捉起迷藏来了,许多香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多有趣啊!来,把这种趣味读出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读,好吗?
师:(引读)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学生接读)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找学习伙伴议,分组讨论辩,展开自由对话,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从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课堂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改变了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师:小朋友们,听,秋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老师带你们一块到秋天的树林里玩玩吧,看看树林里的小伙伴都在忙些什么?孩子们,出发吧!
师:看,小动物都在忙些什么?(播放动画)请小朋友们对照画面,自己读读第4段,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观察画面、读书)
师:你们一定有最喜欢的动物或者植物,你们来演一演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小雨滴看到这些动物和植物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分角色先尝试一下表演吧。
师:(戴上小雨滴头饰)孩子们,小雨滴来了,我想和小伙伴聊聊天,谁是小喜鹊?
生:我是小喜鹊。
师:你好,小喜鹊,你造房子这么辛苦,累不累呀?
生:不累。
师:为什么不累?
生:因为我造了房子,冬天就不冷了,所以我不觉得累。
师:你想得真周到,谢谢你!谁是小松鼠?
生2:我是小松鼠。
师:小松鼠,你好!今年松果的收成怎么样?
生2:收成很好。
师:看到这么多的粮食,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2:我高兴极了。
师:我也为你感到高兴,谢谢你!谁是小青蛙?
生3:我是小青蛙。
师:好,现在谁来扮演小雨滴,跟小青蛙聊聊天吧!
生4:小青蛙,你好!瞧你忙得满头大汗的,休息一会儿再挖吧。生生3:不行。
生4:为什么不行?
生3:因为冬天快要到了,我要忙着挖洞,准备过冬呢!
生4:你真是勤劳的小青蛙,我很佩服你!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棒。小动物都在忙着过冬,植物呢?
生1:松柏穿上了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
生2: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师:是啊,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香甜勾人的气味,欢乐喜悦的声音。秋天的雨还给小动物和植物带来了忙碌,带来了喜悦!让我们怀着对秋雨的感激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合起来读读吧。
(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多好啊!读出了秋雨给我们带来的清凉和温柔(师板书:清凉温柔)读出了秋雨给我们带来的丰收和快乐。(板书:丰收快乐)小朋友们,我们再来赞一赞秋天的雨,把最后一段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评:关注人文精神和加强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再现秋天的实景,倾听秋天自然界的声响,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激活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景的创设,把课本上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扩展: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 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 秋天的雨名师课堂实录


师:秋天的雨就是一首歌,你有什么话要送给秋天的雨?
生1:秋天的雨啊,你把美丽送给了人间,我感谢你!
生2:有了你,才有了大地的丰收,我爱你秋天的雨!
生3:秋天的雨好清凉,好温柔,我喜欢你!
师:说得多好啊,感情多真挚啊!小朋友们都想说,那用铅笔在书上写上一两句话送给秋天的雨吧!
师:请写好的同学先读一读吧。
(生读,教师随机点评)
师:听了你们对秋雨的赞美,我很感动,我也写了一首歌词。让我们配上《小雨沙沙》的音乐,一起唱起来,赞一赞秋天的雨好吗?播放《小雨沙沙》音乐,出示《秋雨歌》师生练唱。
评:这是一个拓展迁移的环节,是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再发展的阶段。教师创设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语言交流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完。回家以后选择你感兴趣的作业完成。
出示课件,自选作业: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或剪贴秋天的图画,准备出一期墙报
2、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在班上展览。
3、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自己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评:本环节拓展了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这样的作业设计,加强了课内课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努力促进教学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作业有选择性,又有趣味性,重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

[][

扩展: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 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 秋天的雨名师课堂实录

四 : 13_荷叶母亲_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教学大参考·名师典例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余映潮

时间:2008年11月15日地点: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学生:南京市29中七年级学生

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第一步,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福建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洋溢在她七百万字作品的字里行间。

师:好,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生旁批)

[点评]开课揭题,生动自然,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学生很快进入到活动的姿态,先熟悉课文,再侧重于从“母爱,自然,童心”的角度了解作者。

师:好的,下面有一个静思默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尝试“术语点评”法

师:什么是“术语点评”呢?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这两个字就是术语。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这些都是语文的术语。举一个例子,《荷叶母亲》的第二、三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作者展开了联

点评/达海宁

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思考!

(生长时间地勾画并批注)

师:好的,请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

师:咱们来尝试一下,全班交流。

生1:八、九自然段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触景生情。

师:四个字———触景生情。那就是前面是“景”,后面是“情”,文章里面有一个联想的过程。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中心思想就是歌颂母爱的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叫“升华”。“升华”的含义是我来解释,还是你来解释?

生2:“升华”的意思就是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一个普通的事物上发现、提炼、表达出一个主题来就叫升华,解释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四小节中“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这句话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好,非常旺。

师:有着衬托、烘托的作用,本来有两缸莲花,这个时候白莲谢了,凸显了一个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我想说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它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作者通过对红莲的描写来歌颂母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好的,借物抒情,她又用了一个术语。

生5:大家看第六段,倒数第二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后面那个省略号,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后面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用了展开联想的手法。

师:是啊!这个省略号,现在让我来品味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种惊叹:看见了荷叶倾侧下来,挡住了红

教学大参考·名师典例

莲头上的大雨。你解释了一个省略号,那么,你还要说一下,你用了一个什么术语呢?

生5:展开联想。

师:展开联想,或者说让我们发挥想象。

生6: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为后文写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了伏笔。

师:伏笔。红莲出现了,但是大雨也来了。这儿还可以用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是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的形象。好,谢谢!

生7: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句写出了作者对母爱的歌颂。

师:读一下这句话。生7:(朗读)

师:解释一下你的术语。生7: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同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别急,“心中的雨点”,心中怎么会有雨点呢?

生7:比喻。师:对了,谢谢你!

生8:请大家看第三段,“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这句话写出了花瑞人祥,为下文以花喻人做了铺垫。

师:在这儿出现了一个比喻,就是以花来比人,后面也都是以花来比人。说得很好,发现得很好。

生9:我想讲的是第一段,这段虽然很短,但它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引起下文。还可用一个术语,作者一开始就写莲花……

生9:开门见山。

师:开门见山。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什么?篇末点什么?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很明显的结构摆放在这里。

生10: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里写了白莲已谢,红莲将要盛开,两者进行对比,显得红莲更具生机,同时也为下文蓄势。

师:作了“蓄势”。她这个词用得太高雅了。你们猜猜是哪两个字?“蓄势”,“蓄”字怎么写,比划一下!

(众生比划)师:NO!

生10:一个草字头,一个“牲畜”的“畜”,“势”是

“形势”的“势”。

师:所谓“蓄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好好地写,细细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之后,然后点题。“蓄势”就是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行,谢谢你!

师:好,老师小结一下: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

《荷叶母亲》以物喻人融情于景开门见山巧妙穿插

写物抒情一线串珠卒章显旨生动照应

从全篇文章来看,这篇课文的整体构思是“以物喻人”,手法是“写物抒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这是“融情入景”。还有一个是你们没有说到的,一个很新的术语———“一线串珠”,也就是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有什么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穿全文。如果还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文章的主要部分。然后从结构上来看,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卒章显旨”就是在文章的最后把主题给点出来。第二、三两段是“巧妙的穿插”。“生动的照应”同学们都已分析到了。老师强调一下,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见到任何文章,你打开的时候,你都可以这样去想、这样去看。

[点评]“术语点评”,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奇妙一笔,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教学活动旨在立足全篇,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欣赏、品读课文,如作者行文的构思,全文的结构、笔法等。它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探求精神,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教师有着精要的讲析,或示范点评指导学生学习,或解释术语使学生会意,或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阐释……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感受。

师:我们完成了第一个学习活动。下面继续第二个学习活动: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先看要求,再来读书。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

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下面内容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并朗读。

……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

教学大参考·名师典例

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请从课文的四、五、六、七段里面,选出句子而且组合起来,放在这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就是“课文集美”。简言之,就是把课文里最好的句子集中起来,便于我们学习。好,我们再来读课文,这次从第四段读起。读冰心文章的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

(生齐读)

师:还要读,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不是我们的快读能够体会出来的。

师:(范读“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样一种调子,这样一种柔情。大家读起来,从第四段读起。

(生齐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来体会一下,放慢速度。“我心中深深……”比你们慢吧。“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很抒情、很轻柔。好,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好的,下面的动作就是拿起笔勾画句子,和我们刚才朗读的八、九两段连起来。好,开始!

(生独立活动,勾画。)

师:好的,根据老师的提示再修正一下。第一,以雨中的红莲为主积累句子,那么描写白莲的内容就不需要进入这里面了;第二,句与句之间尽量地联系紧一点,这样就不至于突然地跳跃。好,再看一遍。我们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她的创作。

生1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设计———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

景。从全篇短文来看,保持着原文的思路和手法。

生1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两位同学读的,我听了一下,思路差不多,选的地方也差不多。表扬一下,就是比老师选的要好,好在哪里呢?你们注意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的没有。你们看,轻声地读,一起来。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

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看,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把它浓缩为这么短的篇章,这就是“课文集美”。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你们摘抄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文章集美的活动。

[点评]“课文集美”,又是奇妙的一笔。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焦”,既实践了学习方法,又进行了思维训练,还让学生欣赏了课文语言的精华。这一教学活动层次明晰,铺垫到位,教师以深情范读、巧妙导读和反复练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充分地感受文中的美句。朗读感受充足了之后再让学生勾画,并根据学生勾画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

师:好。我们完成了第二个学习活动。开始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

屏显:

教学大参考·名师典例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三品一品最后一句话的美妙。

师:就是欣赏的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句话或者说最后一段话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开始思考!

(生思考,动笔写。)

师:真好啊!都在写。好,咱们现在就来说说妙在何处,美在何处,好在何处。

生13:最后一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还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你说的是修辞手法用的好,有比喻,有反问。生14: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一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语气。

师:语气也非常好。

生15:我觉得这段话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圣洁的母爱都可以说。这段话其实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里妙在歌颂了母爱。

生16:它通过三个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把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比作心中的雨点。最后一个反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赞美,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师:你的阐释我很满意。层次很明晰,表达很细腻,谢谢!

生17:这段话是借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且这一段也是篇末点题。

师:“篇末点题”,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生18:这段话首先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然后卒章显旨。连用三个比喻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师:整个这一段,还表现出句式很美妙的特点。你们看“母亲啊”这三个字应该加上一个什么样的术语啊?旁批两个字———“呼告”。“母亲啊”,这是呼告。然后后面是比喻,然后是反问。还有一个地方———“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个“你”字,人称变化,直接对母亲说话。这也是一妙。

生19:最后一段里面,直接用了第二人称的抒写手法,更便于直接抒情。因为用了第二人称直接抒情的

手法,所以感情升华得淋漓尽致。

师:她阐释了人称变化的好处。还有吗?好,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20:在下雨的时候,勇敢慈怜的荷叶保护着红莲,正如母亲保护着我们一样。作者借荷叶来赞美伟大的母爱,最后一段画龙点睛。

师:他又用了一个术语,这段话在全文里是“画龙点睛”之笔。

师:要说这段话的妙处,多得很。我们来小结一下。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三比喻之美抒情之美升华之美

句式之美点题之美虚实之美

师:最直观的就是比喻之美,然后从句式来看,也是很精美的。抒情之美,那是不用说了。点题之美表现出这句话的作用。借用我们刚才有位同学的发言是“升华之美”。最后四个字———“虚实之美”,我给大家讲析一下。

什么是“虚”呢?有些事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是虚的。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够感受到,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摸不到,这就是“虚”。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来比喻伟大的母爱。把母爱这种情感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虚实之美”。

[点评]“妙点揣摩”,深入而又美好的一笔。这里不仅是“妙点揣摩”,而且是“选点深入”。教师将学生欣赏品析活动的视点集中在一段话中,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学生品悟出了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丰厚的内涵。

师:好,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屏显:

这节课我们所做的事全篇局部细处

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

从全篇文章来讲,我们尝试了一下用“术语点评”的方法读课文;从文中的主要部位来讲,我们学习了用“课文集美”的方法来读课文;从文章的细部来讲,我们实践了用“妙点揣摩”的方法来读课文。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用。谢谢,下课!

[点评]这是课堂教学的收束,同样简洁明了。既回顾本课学习活动,也总结了阅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大参考·名师典例

【总评】

这是一堂充满着浓厚语文味的课。所谓“语文味”,是指余老师在教学中教给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读课文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妙的品读

从外在形式而言,“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三个教学板块依次完成了对课文全篇、局部、细处的学习。然而从内在的设计线索、设计思想而言,这三个教学板块则是有序深入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欣赏。既是“欣赏”,教学的重心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喜欢并领略课文的美妙。“术语点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欣赏、品读行文的特点;“课文集美”是将课文中美好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让学生在积累中感受品析语言的精华;“妙点揣摩”把欣赏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将语言品味集中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中。于是好词、佳句、巧妙的修辞、特殊的表达……在细腻地咀嚼揣摩中美不胜收,把玩不尽。

二、精细的朗读

用语文的方式读课文离不开对课文充分到位的朗读。余老师在教学中既能针对课文的特点提出符合本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又能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予以及

市宁海中学分校]时的引导和示范。

如,学生初读《荷叶母亲》时,余老师要求“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在“课文集美”时,余老师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冰心的文章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并且针对学生朗读语速过快的特点,多次纠正并示范朗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冰心的文章中“水一样的柔情”。

三、精要的小结

余老师在《荷叶母亲》的三个教学板块中都进行了非常精要的课中小结。这些条理清晰的课中小结,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又一次示范;既表达了教师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教学中“过渡”手法的运用;既是课堂活动的小结,也是对学习内容的精要讲析。这种教学技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引导着学生,在课文、语言、知识、情感、方法之中遨游,这是一节美不胜收的语文课。

(整理:达海宁)

[作者通联:余映潮,湖北荆州教科院;达海宁,南京

(上接第35页)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1)审题准确、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题中出一些常用的、似乎很浅显的词语,其实往往内涵相当丰富,优秀的考生会对考题的“提示语”进行推敲、慎思、深思,尽可能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提出更为深刻入理、更有理论才情的独特见解。

(2)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优秀的高考作文无一不是以真善美为精神底色的文章,作者关心现实生活中的微波和大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几乎都能听到他们的赤子心跳,体察到作者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通,他们叙写自己关注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讴歌亲情、友情,赞颂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忧国忧民等人类崇高的情感。

(3)紧扣中心,构思巧妙

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行文时,他们都会在文体规范的基础上,处处围绕中心展开,在文中多次点

题。他们讲究构思的独特巧妙,在慎重选择切合题意的素材后,采用独特的视角来诠释作文题目,收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4)讲究文采,灵活表达

优秀作文的语言往往让人回味无穷,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只有文字基本功扎实,才能用有内涵的文采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显示出一种水到渠成、不事张扬的机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还需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笔者认为这样的写作指导是系统有序的,成效是明显的,三年来,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八十多篇,其中一人在省级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两人获得二等奖。做这样的总结旨在和同仁们分享笔者的写作教学实践的有效做法,毕竟做语文老师太辛苦!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五 : 《梅花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梅花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漂泊、颇负盛名、气节、欺凌、珍藏、顶天立地、秉性、眷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爱梅花更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板书:花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我最喜欢茉莉花,因为它芳香扑鼻。

生2:我最喜欢菊花,因为它开放于金秋时节,象征着淡泊名利,显得那么清高。

生3:我最喜欢梅花,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坚强,学到了如何做人!

师:(惊喜地,像找到了知音,赶紧顺着话上)有这样一位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他生前也和你一样对梅花也特殊的钟爱。(板书:梅)同学们可以背诵出你们知道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吗?

生:(一齐背诵)《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墨梅》“我家洗砚……”

师:梅花自古以来就以它高洁、傲霜的品格历经岁月的风霜而愈加引人向往,那么课文中的这位华侨老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这么喜欢梅花呢?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梅花魂》就明白了。(红色笔板书:魂)

【点评】

通过启发学生谈话,使学生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显得水到渠成。

二、引导探索,合作求知。

(一)读题,揭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齐读题目。

生:(高声齐读)梅花魂。

师:有谁知道“魂”是什么意思?

生1:指灵魂。

生2:指品格。

生3: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生4:我认为在课文中“魂”应理解为精神。

师:对,“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中华魂”,“民族魂”的“魂”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梅花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深入学习课文。

【点评】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爱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师:幻灯出示思考题: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后汇报:课文围绕梅花写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

师:哪五件?

生:(互相补充完成)第一件事是写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是写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第三件事是写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第四件事是写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作者;第五件事是写外祖父送绣梅手绢给作者。

【点评】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借助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通过自学,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品味课文。

师:同学们说得多具体,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同学们再深入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幻灯中的思考题,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理解。幻灯出示:1、文中的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了解自学情况。

(生汇报)

生1: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的人。

生2: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充分体现了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爱国的人呢?让人感动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外祖父因年迈无法回归祖国的伤心。

师: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用一种伤心的口气读一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外祖父无法回归的伤心之情。

生:读得很投入,进入了文中的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呢?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外祖父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梅的钟爱,“清白”一词更点出了梅的品格。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深入,还有吗?

生:我觉得课文中“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最让你感动呢?

生:因为我被外祖父这种爱国之情感动了。

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中体会到的。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经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师:体会得很深刻。那么这些诗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生:用凄愁的语气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凄愁的口气读一读这些诗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动情,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外祖父流泪的吗?

生:外祖父在外孙女临行回国送绣梅手绢给外孙女的时候,外祖父泪眼蒙眬了。

师:外祖父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归,老人家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还有特殊让人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觉的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特殊让人感动,因为这段话借梅花寄托了老人家的感情。

师:哦?让我们去看看。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外孙女。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象白发苍苍的外祖父正对着他的外孙女郑重地、深情地讲这番话。谁来读读这一段话呢?

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大家在听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茫茫雪原,此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苍莽的雪海中,所有的花都瑟缩着不敢开放,只有梅花不怕,它反而开得更精神更秀气了。

师:哦!想象得太好了!这就是“梅花魂”。这梅花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板书:梅花中国花)这梅花外祖父把它作为什么的象征呢?

生:作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师: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什么?

生:中华民族的气节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想一想,你所了解的民族人物中谁有这样的气节?

生1:江姐。

生2:吉鸿昌。

生3:文天祥。

生4:屈原。

生5:苏武。

生6:钱学森。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多少这样的气节人物真是数不胜数,是他们凝成了我们不朽的民族之魂!(板书:梅花魂民族魂)此刻,大家的心情肯定跟老师一样激情澎湃,那就放开声音将你对梅花的敬佩和对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崇敬之情读出来吧!

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

师:这一段话的确让人特殊的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当初外祖父为什么要保存这幅墨梅图吗?(指导看书本插图——墨梅图)现在为什么又把它送给外孙女呢?

生:当初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寄托他的爱国之情,同时也使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这种秉性,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师:从《梅花魂》中我们体会到这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侨居海外的千千万万游子的一片赤子之情啊!这首歌就是他们的心声,这首歌就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请听《我的中国心》。(欣赏下载好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板书:赤子心、爱国情。)

生:非常专注地倾听,陷进了意境中。

【点评】

小学生喜欢新奇、民主、自由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选择,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关注学生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自由选取自己认为受感动的地方说说,老师鼓励学生个性的感悟,包容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让学生既可通过独立自主,又可通过小组合作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恰当地把歌曲引进课堂,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学法灵活多样,教师引导得当,课堂效果显著。

三、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师:同学们,落叶是应该归根的,但身在异国的外祖父最后却葬身异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的后代却遵照他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你想象一下,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面对外祖父的遗照会说些什么呢?(幻灯出示问题)

生:亲爱的外祖父,现在故乡的梅花又盛开了!而我们一家人也遵照你的遗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你曾经把你的思乡情、爱国心都寄托在那清白的梅花上,你一直保持着梅花的秉性,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而我也渐而默化地从你的身上受到了教育,我也会像你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身在异国他乡的你,安息吧!

生:……

【点评】让学生想象对外祖父说的话,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梅花魂》读后感。

【点评】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读后的体会,既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又是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升华,让学生通过读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评】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有如下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导”。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方案。这节课从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到作业的布置,每一环节都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的“导”更是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入情入境地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显著。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内指导学生自学,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扫清障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以往繁琐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并尊重了学生个性的选择,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深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三维目标。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课堂情景教学法要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97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