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麋鹿》课堂实录
执教者: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一小 蒋军晶
一、开场白:
师:同学们在舞台上上课有经验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老师把我的一点经验传授给大家,好吗?
师:舞台上课要注意什么?第一,因为咱们教室非常大,所以待会说话的时候,我会把话筒递给你,不着急,慢慢地说,好吗?
生:好!
师:然后读课文的时候要抬头挺胸的读,这样声音才会放出来,这是老师第二个经验,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三,你看这个屏幕啊,不是朝咱们这个方向的,不太容易看,待会有一段话在屏幕上,所以后面的同学待会可以站起来侧着身子看,好不好?尽量看清楚,不要怕难为情!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咱们就可以把课上好,我们继续再聊一聊好吗?
生:好。
师:我想了解一下《麋鹿》这篇课文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真的读过啦?听清楚我的话,课文读了至少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示意)
师:都读了至少一遍,很了不起。蒋老师要伸出一个手指来表示对你们的赞成。你们猜猜看我会伸出哪一个手指?来谁来说说,适应一下话筒,来!
生:伸出大拇指。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表扬我们,那么大拇指就是表示说我们很棒!
师:约定俗成的伸出大拇指就是你们真——棒!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你们能读至少一遍。
师:读了至少两遍的请举手。
(全体同学举手)
师:哦,又都举手了,没吹牛吧?
生:没有!
师:伸出两个手指,哪两个?猜猜看,说说你的理由,谁来?
生: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
(全场大笑)
师:想当然,棒棒你真棒对不对?但是不是这两个大拇指,这两个手指出自一只手。
生:伸出食指和中指
师:是这样吗?(师做动作)
生:是!
师:为什么?
生:表示胜利。
师:哦,就是胜利的意思,我们配上我们流行的感叹词,一二三我们喊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1——2——3
(生共同发出——耶!)
师:放松了吧?
生:放松了
师:再最后一次问了啊,读了至少三遍的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手)
师:想想看三个手指,哪三个?有人手要比划一下了,呵!
生:我想应该是中指、无明指、小指。
师:做一下,什么意思?
生:ok!
师:是吗?
生:是!
师:一遍一遍的读书,而且是自觉自愿的,那当然是ok的了!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极个别的学生读了三遍以上)
师:哦,看来有很多同学没有读到三遍以上,读了三遍以上的同学我还得伸出手指,几个?
生:四个、五个……
师:四个、五个、六个 ,请大家伸出十个手指,为这一些同学鼓掌。
(全体鼓掌 )
师:同学们学语文就要反反复复地读书,刚才这些同学坚持做下去我相信有一天他能收获比今天更多的掌声!相信我的话吗?
生:相信!
师: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麋鹿》,(题目早就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我第一感觉这篇课文生字很多,是吧?
生:是!
师:都会读了吗?
生:会!
师:真的?不太相信我想检查一下,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生:有!
师:试试看,我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听明白了吗(生:明白)好,开始!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
师:你们的速度都一样的呀?按照自己的速度读!
(一分半的时间后,基本上的同学都读完了,只有一个学生还在慢慢地读,当听到读书声音没有了,他也停了下来)
师:继续继续。
(师生都听这位同学读完)
师:已逾千头(承接学生读的最后四个字)
师:不错啊,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别管别人,自己还没读完整继续读。给大家一个机会,不会读的字请教一下,有么?
(学生举手)
师:哦,还有不会读的字(同时把话筒递给那个举手的学生)
生:惨遭杀——
(师面朝大家,示意大家告诉他)
生(一齐):戮!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吗?都会读了呀?检查一下。这里面有一个字,它的意思呀——是超过,请问,这个字读——
生:逾(小声)
师:大声点!
生:逾!
师:这个字读——一齐读。
生(一齐):逾
师:再读。
生(一齐):逾
师:刚才把这个字读做yǜ的同学再读——
生(一齐):逾
师:逾,那我打听一下,年纪七十就是古稀之年,那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超过了七十岁
师:对吗?
生(一齐):对
师:所以希望咱们在坐的各位都能年逾古稀!咱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会看一下保质期,假如这个生产日期超过了保质期,用上逾字很简洁地表达可以怎么样表达?
生:逾期。
师:可以吗?
生(一齐):可以
师:就这个意思。这里有两个字,它经常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字读——
生:别墅。
师(吃惊):哦哦,别墅跟山和水怎么结合在一起呢?你的意思就是别墅经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见得到,是不是?
生:是。
(把话筒转给另一个学生)
生:跋涉。
师:一起读——
生(一齐):跋涉。
师:再读。
生:跋涉。
师: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就是——(故意拖长音,叫学生来承接)
生(一齐):跋山涉水
师:就是爬山趟水的意思,是吗?
生:是。
师:这里面有四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故乡意思相接近,但是同时又强调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生:销声匿迹。
师:不对,明确地告诉你,销声匿迹就是它踪迹消失了。
(话筒给另一个学生)
生:颠沛流离(学生把pèi读作了shì)
生(一齐):pèi
师:谁来纠正?
生:颠沛流离。
师:跟她一起读。
生(一齐):颠沛流离。
师:特别要注意要把它记住,再读——
生:颠沛流离。
师:记住了,还要反复地读。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你读出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明白吗?
生:明白
(师在黑板上板书外形)
师:谁来读?
生:读“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师:非常准确,而且这个顿号读得特别好,抑扬顿挫。再写一个。
(师板书传奇经历)
师:看清楚啦!(边写边说)
师:谁敢读?呵呵。
生:读“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大家给她点掌声呀!
(生鼓掌)
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面,这么长一段话,这么多长句子,这么多生字,她能读得这么通顺、流畅,很不简单呀,对不对?
生:恩。
(板书生活习惯)
师:想到读哪一段?
生(一齐):第二段
师:预备读
生(一齐):读“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师:恩,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没有?蒋老师写的这段话跟这整篇课文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
生:用几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段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不起,那谁能更了不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见学生没反应,补充提示)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讲了——(发现有学生举手)哦,你很好,你能概括(把话筒递过去)
生:麋鹿被——
(看学生讲得有点随意,就纠正)
师:这篇课文讲了——
生:这篇课文讲了麋鹿俗称“四不像”,而且它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在惨遭杀戮后又回归到了故土,回归了自然。
师:短多了,能不能更短?这里也有我们讲的——(把手指向黑板刚刚写的板书)
生:这篇课文讲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惯和它的传奇经历。
师:掌声
(生鼓掌)
师: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学们,假如这个时候台上出现一头鹿,你能判断是不是麋鹿吗?
生(一齐):能
师:真的能?
生:能!
(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这是麋鹿吗?
生:……
师:认为它是麋鹿的请举手——
(无同学举手)
师:没有同学举手呀?
(又看了看)
师:啊,有同学举手了,我再增加一点信息,这头鹿,俗称“四不像”,认为它是麋鹿的请举手。
(看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看来同学对它还挺了解的,明确地告诉你们,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它真正的名字叫做——
(听台下有同学讲出了名字)
师:对啦,叫驯鹿(板书驯鹿),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别急着举手,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到课文中去寻找理由,找到一条,请你用笔,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一条,找到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不要讨论,建议单兵作战,静思默想。
(两分半的时间,老师下台指导)
师:好,交流的同学台起头,注意听,注意补充,谁来说第一条?慢慢说,说清楚。
生:这里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那头鹿的角尖指向前方。
师:所以——
生:所以说它不是麋鹿。
师:非常清楚地讲了第一条,你们同意吗?
生(一齐):同意!
师:对,很明显的,显而易见的(板书角),但我得加个顿号,谁来讲第二点?
生:因为我在这里看见它是在草丛中,而那里只是一些杂草,而不是一些茂密的草丛,所以我看见它不是麋鹿。
师:你观察的层次挤不过这个局部的画面,还观察到周围的实际环境,对不对?
生:对。
(把话筒递给另外一个学生)
生: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上面的鹿尾巴很短,所以我断定——
(学生无法讲下去)
师:它不是——
生:它不是麋鹿
师:可以用断定这个词,因为它的尾巴短得几乎怎么样?看不到,是不是?
(板书尾)
师:有第三条理由吗?
生:因为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而图片上这头麋鹿,我看它蹄子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看他不是麋鹿。
师:好的,你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判断(板书蹄),从它的蹄子观察越来越细致,还有什么?
生:因为麋鹿夏天身上的毛是棕红色的,而它身上的毛不是棕红色的,所以我断定它不是麋鹿。
师:更严谨地说它也不是棕灰色的,所以它肯定不是麋鹿。从毛色上来判断。
(板书毛色)
师:还有没有?(看有同学举手),还有啊?
生:还有是面似马的,它面不像马。
师:你要求还挺严格的,它是“四不像”,差不多了,跟马还有一点像的,好的,请坐。
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判定它不是麋鹿,那想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
生:想!
师:当看到真正的麋鹿,你也要像讲解员一样,把它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大家听,行不行?
生:行!
师:答应我啦!
生:恩。
(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马上说这是麋鹿吗?
生:不是!
师:不是,看看它尾巴就知道了,对不对?这也是驯鹿,不是中国的,是外国的驯鹿。
(多媒体出示另一头鹿)
师:这才是真正的麋鹿,是头幼年的麋鹿,这尾巴呢有点模糊,它基本上要拖到地面上,看不太清楚,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自己准备一下,待会上来把它的主要特征讲解一下,来,自己准备。
(生自己准备五十秒左右,教师下台指导)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当讲解员?来向大家讲解一下这麋鹿的特点,外形的(看有人举手),好男同学来。
(看男同学在台下讲)
师:你上来,话筒交给你了,好不好?
(看男同学讲的比较匆忙)
师:慢慢说,慢慢说!
生: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
师:没啦!
生:体重可达200千克,(感觉不对,就又改正)200公斤!
师:好的,差不多把所讲的意思讲完了。只是讲得的太快了一点,另外公斤与千克是一个意思。你改得很好,千克太学术化了,别人听不明白。
师:这是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但是我说他只能当一级讲解员,还不能当高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这个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要你能自如的应对参观者的提问,那你就是高级讲解员了,来,谁想来当高级讲解员。好,来!
师:好,我就参观者,小姐贵姓?
生:我姓方。
师:哦,方小姐、方导!今天我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园我很高兴,我听说啊这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是吗?(生:是)所以特别想知道,不知在座得各位想不想?
生(一齐):想!
师:我还没有说你们就想呢!
师: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生: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适合驱赶蚊苍,所以他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哦我明白了,湿地环境中苍蝇蚊子特别多是吧?还有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被称为“四不像”。而且它的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麋鹿站的时候,他的角各尖都指向——
师:停停停,你前面讲的跟湿地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讲它身上那些特点适合在湿地环境中生存,还有吗?(生迟疑)
师:好,再想一想,先下去,那为同学有补充吗?
生:因为麋鹿的脚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比较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去或者跳过去。
师:讲得非常好,我指正一下,不是脚似牛,而是蹄似牛,好吧?
师:因为它的蹄子宽大,所以横渡长江易如反掌,蹄似牛很重要啊?还有补充吗?
(生无反应)
师:蒋老师补充一点,它身材很高大所以既可以吃树上的树叶,也可以吃地上的草,还有想当高级讲解员的吗?怕了?呵呵!谁来试一试?好男同学上来。
师:这位先生贵姓?
生:姓林。
师:姓林是吧,林导。哦!一不小心当领导了。握握手,哈哈!
(此时全场大笑,师生握手。)
师:我刚才了解了很多知识啊,我现在又特别想知道,我听说麋鹿和其他鹿不一样,有很多鹿中之最,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麋鹿和其他鹿不一样的地方,讲出鹿中之最。
生:它的鹿中之最就是它的尾巴、蹄子、面都和其他鹿科动物不一样。
师:哪不一样呢?一条一条慢慢道来。
生:一般的鹿尾巴非常的小,可麋鹿的尾巴却非常的长,可以驱赶蚊虫。一般的鹿的脚十分细、短,而麋鹿的脚却十分粗厚,可以横渡长江。
师:活学活用了, 不是脚而是蹄子。
(生笑)
生:其他鹿的角一般指向前方,而它却指向后方。似乎就想头领一样指挥战士,冲向前方,披阵杀敌!
师:哦呦!给他点掌声(学生鼓掌)你看他会自由发挥,有潜力有潜力啊!既然有潜力老师就要严格要求了,你说尾巴特别的小,那对应小的应该是大,所以应该是尾巴特别的短!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
生:想!
师:在座的老师都想当特级老师,不过是特别难的。我们可以准备一下,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我一看这字我到认识,但是古文我不理解它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来,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来讲解!
(学生自由讨论,师巡视指导,一分钟)
(媒体出示)
[1] [2] 下一页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为泥,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好,这个讲解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特级,谁想来当当特级,来就近吧!
生:第一句海陵县多麋,就是说明海陵县这个地方养殖了有很多麋鹿;而千百为群,则说明麋鹿是群居的动物;掘食草根,说明麋鹿喜欢吃草根;其处为泥,说明麋鹿喜欢潮湿之地;不者有角,说明(师插话:是牡者有角)牡者有角,说明雄母它(师插话:别雄母啊是雄鹿啊)啊说明雄鹿他有角,而雌鹿它没有角;麋喜泽,说明麋鹿喜欢沼泽之地;冬至解角,说明(师插话:这里有个多音字应该是冬至解xiè角)说明到了冬季雄鹿的角会脱 发,(全场大笑)哦,是脱落;麋似鹿而色青黑,说明麋鹿虽然是鹿而色泽却是青黑的颜色;大如小牛,说明麋鹿的体型很大,跟小牛差不多。
师:恩,掌声掌声!
(全场鼓掌)
师:鹿脱角可以再生,而人脱 发不能再生了啊!真不错,咱们对麋鹿了解了吗?(生:了解)作者真不简单啊,短短一段话,废话不多,就是抓住麋鹿的最主要的特点来写。不多说了,请你把相关的段落再好好地读一读,把这种印象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读吧。
(生读相关的段落一分钟左右)
师:好,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就是这样一种珍惜的动物,但是它的经历却是十分的坎坷。蒋老师通过课文来给大家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我相信大家听了之后,一定会有些问题问我,大胆举手,蒋老师能当场解答的就当场解答,但是蒋老师解决不了的请大家去查资料,好吗?(生:好)
(出示多媒体资料,接下来师讲的就是多媒体的资料)
师:同学们,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几乎销声匿迹,这条说明了这一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逾千头。(师插话:很高兴的告诉大家,现在已经达到了2000多头)。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师插话:课文的开头这一部分,描写的就是大丰自然保护区的景象)。
师:同学们,听了它的经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我想问,应该汉朝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
师:你们有同样的疑问吗?
生:有。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是皇权的象征。他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生长在皇家园林里。我们典型的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就因为这样,所以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明白了吗?还有想知道的吗?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在北京南郊发现了麋鹿?
(场下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我感觉别人为什么不写,是他呢?
师:为什么他独具慧眼呢?还有想知道这个问题的同学吗?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你们为什么想知道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罪魁祸首归结于这个人对吗?(学生:恩)哦,你们都这么认为。
那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所以他独具慧眼。他是向当时的慈禧太后申请,慈禧太后不同意,所以在国外,麋鹿不叫麋鹿,他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以他的名字命名,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还有问题想知道吗?
生:为什么英国的麋鹿生长良好,而其它的地方相继死去?
师:更确切的说,为什么贝福特公爵的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头麋鹿生长良好,而其他地方的麋鹿却相继死去,对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刚才麋鹿的特点来猜测。你们猜为什么那里的麋鹿生长良好?
生:因为英国贝福特公爵他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发生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他们得知中国也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这是原因之一。猜测得很准确,还有吗?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生:对)所以它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己的问题。唉,当我们了解麋鹿的背景知识之后,同学们,我们再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惊讶、悲伤、高兴、忧虑、愤恨、感动……),我相信大家有不一样的感受,有可能你读着,读着,心里有点惊讶,也有可能非常的悲伤,也有可能高兴、忧虑,很愤恨,甚至也有一些感动。请大家读相关的段落,待会请大家交流,读吧。
(生读相关段落一分钟多)
师:好,同学们,每次上课我最期盼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我想对你们来说也是一样的。谁来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慢慢说。
生:我的感受就是我很悲伤。
师:悲从何来?
生:因为大部分的麋鹿都相继死去了。
师:你觉得它们的身世很可怜是吗?她觉得悲伤,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课文中的一句句话,你从中读出了愤怒,你愤怒他们的强盗行径,对吗?其实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叫维克多雨果,他发现了两个强盗,他们叫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是法国有名的文学家,这是他的愤恨,还有吗?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它们这些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师:你高兴的是圆满的结局,有很多像麋鹿一样的珍惜动物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麋鹿还是值得庆幸的。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把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
师:你欣慰的是人类当中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你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觉醒了,对吗?最后一个还有谁?
生:我觉得很忧虑。如果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话,我想生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的麋鹿也会遭毒手,更何况现在,大家都知道麋鹿已经成为珍惜动物,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偷猎者去捕捉麋鹿。
师:我们感动,他的话题已经涉及了战争,涉及了环保,同学们,他的这个疑问也引出了我的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麋鹿还会迷路吗?”(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后面的“迷路”你们意思明白吗?
生:明白。
师:可以让你们老师带你们讨论,或开一个班级辩论会,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二 :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鳌江十二小 林凤秋
今天,我们听课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渗透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鹿和狼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鹿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而道理深刻,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梁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在短短一个课时内,还狼以公道,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道理。下面谈谈我对本课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积极倡导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梁老师的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
梁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两组词语: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和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奸、狼嚎鬼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把第一组词送给了鹿,把第二组词送给了狼,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设置悬念: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从而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地参与探究。
二)巧列小标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初步理解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梁老师就一步一步引导深入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梁老师很有层次地先示范给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加小标题,然后让学生照样子给其他阶段加小标题。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概括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
列完小标题之后,通过列表格,抓关键字词,[www.61k.com)理解课文怎样把林毁鹿亡这一个过程给写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写法的表达效果,扎扎实实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积极关注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贯穿课堂始末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方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理念。《鹿和狼的故事》的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在举手发言时,老师会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以载道,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中教师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单纯的说哪一方是善良或凶恶都是不对的,狼和鹿只是表现自己的本性,关键是人类不能插手其间。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标要求一课时学完。今天这堂课看起来非常匆忙,那么每一个环节,怎样做到精处理,是否还值得商榷呢?以上只是我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012年10月25日
三 :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沙华中
教学意图
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基于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要不断地接受思维和认识活动的挑战,使教学过程不断在爬坡。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不断地点燃、激发。若此,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本节课是借班上课,学生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带领下已学了一课时。本人中午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学生产生了新问题,又自主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带进了课堂。于是,我的教学就是基于此而展开。在教学中,问题不断地得以解决,又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就感不断得到彰显。
本节课的教学,还与课本的写法相一致。一是抓住三次“克噜——克哩”的叫声,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内涵。二是本文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写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非童话、寓言。通过教学,学生对生命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一、引导提问
(师生问好后)师:《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同学们已学习了一节课。中午,我到班上(是借班上课)问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要求同学们研究解决。现在我们又上课了,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还不大明白,请举手。
生:天鹅为什么是扑在冰上?
生:为什么是老天鹅第一个冲上去?
师:把这个问题重新问一下,就是——(生)为什么是老天鹅第一个扑上去?
生:老天鹅难道不怕疼吗?
师:你说怕不怕?
生:怕。
师:你把这个问题重新问一下。
生:老天鹅怕不怕疼?
师:你其实想问的问题是:既然老天鹅怕疼,为什么还要扑上去?
生:老爷爷为什么不打天鹅,天鹅有几百只呢,一打就能打到。
师:老爷爷的名字你知道吗?一齐说。
生(齐):斯杰潘老人。
师:斯杰潘老人为什么不打天鹅,而且——(生)而且多少年没有动过猎枪?
师:还有问题吗?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要向我讲这个故事?
师:各人记住自己的问题,这节课学好了,这些问题自己就会明白的。
【教学因“疑”而起。这一部分充分让学生提问,且要把问题提好。还要用准确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疑问。这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二、导学第一次“叫声”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是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生:冰封湖面,天鹅没有吃的。
生:起因是老人去打猎,但是天冷了,湖面结冰了,鸟儿没有吃的。
师:是的,就是冰封湖面,(鸟儿)无食可吃。于是就传来了天鹅那清脆的声音。请打开课本,谁来模仿这个声音。(三位学生读:“克噜——克哩!”)
师:“克噜——克哩!”有标点。有两个标点。第一标点是——(生)破折号。第二个标点是——(生)感叹号。
师:破折号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因为它是连起来叫的。
师:如果我这样叫:“克噜,克哩”(很短促),能不能用破折号?
生:不能。
师:如果这样叫“克噜——克哩”(教师有意拉长),能不能用破折号?
生:能。
师:这个破折号就表示——(生)声音的拖延。我把它称为声音的延长。再齐读这个声音。
生:“克噜——克哩”(读得延长了)
师:如果不用破折号,用逗号怎么读?
生(齐):“克噜,克哩”(很短促)
师: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那就是感叹号。为什么用上感叹号呢?为什么不用句号呢?
生:冰封湖面,找不到吃的,天鹅紧张。
师:你用紧张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师:他感受到了紧张,你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惊讶。因为本来以为这里有吃的,但冰封湖面,却没有吃的。
师:你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着急。因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呢?所以着急。
师:你用着急的语气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生气。怎么没有吃的呢?
师:你生气地读一读。(生读“克噜——克哩!”)
生:扫兴。因为初春到了,它们飞来了,本来以为有吃的,而现在冰封湖面,什么吃的也没有,所以扫兴。
师:你扫兴地读一下吧。(生读“克噜——克哩!”)
生:害怕。因为它们怕自己会饿死。
师:你读一下。(生读“克噜——克哩!”)
生:担心。
师:是的,老师还读出了一种犹豫。为什么还读出了犹豫呢?
师:天鹅发现其他的鸟儿看到冰封湖面,就飞走了。我们这一群天鹅是留下来,还是——(生)飞走呢?那就是两个字——(生)犹豫。
师:谁来读一下呢?读出犹豫的语气。(生读“克噜——克哩!”)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也许是着急,也许是担心,也许是犹豫,也许是害怕——(生读“克噜——克哩!”)
师:冰封湖面,一群天鹅飞来了,它们的叫声传来了,那就是——(生齐读“克噜——克哩!”)
【这里用两个标点来点拨,一是让学生体会了天鹅的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下天鹅的内心。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意思,连标点符号都有丰富的内涵。语文魅力无穷。】
三、感受老天鹅的伟大
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只天鹅飞起来了。一只怎样的天鹅?
生:一只老天鹅。
师:上课开始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老天鹅先扑在冰面上呢?
生:想给天鹅群做一个榜样。
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一般是小孩先上,还是大人先上?你们觉得呢?
生:大人先上。
师:为什么不让小孩儿先上呢?本文中,为什么不是小天鹅先扑呢?
生:大人经验多一些。
生:因为老天鹅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想为小天鹅们做些贡献。
师:它具有牺牲精神,你说得多好啊!
生:因为它觉得比小天鹅快一些,它先动起来,小天鹅也才会学着以身作则。
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死,也要先死年长的,总不能先从小的死起吧!(生笑)
师:这一自然段,我们要好好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谁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一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你读到哪个地方,让你心灵为之一颤?
生:它舍己为人。
生:它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破冰。
师:大家称它为——(生)破冰勇士。
师:“破冰勇士”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字。这个字是——(生)“勇”。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的“勇”?(生沉默)
师:我读着读着,老师觉得有一个词最重要,你觉得是哪个词?为什么?
生:扑打。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特别地用力。
师:为什么用“扑”而不用“拍”?这个地方能改为“拍”吗?我想让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扑”的动作与“拍”的动作。(一生到前面演示)
师:你为什么这样演示?
生:因为“扑”的力量大,危险大,而“拍”力量小,危险也小一点。
师:所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词——“拍马屁”,能不能用“扑马屁”呀?(生笑)。如果用“扑马屁”,那屁股就要——(生)开花了。(生笑)
师:所以“扑”速度快,力量大。从这个“扑”我们体到会——
生:老天鹅的勇敢。
生:老天鹅毫不犹豫。
生:老天鹅做出了一个杰出的榜样。
生:其实,这段中其他的词语也有了这种“扑”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重重”。因为如果不重的话,冰面就不可能裂开。
生:我从“腾空而起”体会到。因为不是腾空而起,扑打冰面的力量就不大。
师:不腾空而起,那就不能用“扑”,而只能用——(生)“拍”了。
生:“沉重的一击”,这个词能显出它用的力气很大。
生:“震”。因为力量大才能把冰面震得颤动起来。
师:听老师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猛地,它收起了翅膀,“呼——”(声音渐强)“笃!”(戛然而止)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下落的声音像飞机起飞的声音。
师:像飞机起飞的声音,它飞走了,不回来了?请改一下。
生:把“起飞”改为“落下”。
师:那是飞机下沉的、下坠的声音,那是“呼——”。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笃!”
师:从这个象声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老天鹅有牺牲精神。
生:我感到这一击很重。
生:我感受到老天鹅很疼。
师:老天鹅哪些地方疼啊!
生:胸脯和翅膀。
师:难道仅仅是胸脯和翅膀疼吗?
生:身体,各个关节。
师:所以,文章里用了一个字——(生)“震”。
师:全身都——(生)震疼痛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生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第二次。不仅是第二次,还有第三次。(两位同学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尽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生齐)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
【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重点段的教学要灵活,方法要多样。这一段的教学努力体现着这一点。教师先让学生抓关键词,接着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老天鹅之“勇”。在其中,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四、读懂第二次“叫声”
师:难道震疼的仅仅是老天鹅吗?还有——
生:还有其他的天鹅。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一位老人,有可能会受重伤的。
师:所以,你这位小天鹅,心也震疼了。请坐。还有——
生:因为它们被老天鹅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震撼了。
师:你这个小男天鹅心也疼了。(回答的是一位男生)还有——
生:因为老天鹅是伴着它们长大的,就像它们的亲人一样一直陪在它们身边。
师:你的心也——(生)很伤心。还有——
生:斯杰潘的心也很疼。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看到老天鹅舍己为人的情景,被感动了。
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要放下猎枪?为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感动。
师:这时,他已经被感动了。不仅感动了一群天鹅,也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于是,所有天鹅都加入到——(生)破冰当中。
师:他们都腾空而起,可是——(他们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经过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生)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于是,冰面就逐步逐步地裂开了。它们是那样的——(生)齐心,那样的——(生)欢快!
师:疼吗?
生(齐):疼。
师:为什么还欢快呢?
生:因为它们终于把冰破了,所以非常开心。
生:因为它们把冰破了,可以吃东西了。所以再疼,也值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齐读。从“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一直到这一自然段末。)
师:这里的“克噜——克哩——克哩”是犹豫吗?(生:不是)是紧张吗?(生:不是)是担心吗?(生:不是)有害怕吗?(生:没有)而是——(生)高兴;而是——(生)快乐;而是——(生)开心;而是——(生)非常兴奋。谁来读这样的叫声呢?
生:“克噜——克哩——克哩”(读出了兴奋的语气)。
师: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号子——(生)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这里抓住“震疼”来展开,让学生领悟到一群天鹅是怎样被感染、感动,以至投入到破冰之中的。教学中,又巧妙地链接到斯杰潘老人的视角,这也是老人放下猎枪的重要因素。】
四、理解第三次“叫声”
师(读):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它们——(生)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胜利的声音。
师:这里还写出了胜利欢呼的姿态。哪些词?
生:昂着头,挺着胸。
师:谁来昂着头,挺着胸地读“克噜——克哩——克哩!”(数名学生)“克噜——克哩——克哩!”
师:让我们一起来:它们昂着头,挺着胸——(生)“克噜——克哩——克哩!”
师:于是斯杰潘老人想着这样美好的画面,边说着,边喝茶,然后——(生)深情地说——(生读。从“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一直读到最后。)
师: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可爱在何处呢?
生:团结一致。
生:勇敢奉献。
师:后面的两个字是他比大家都理解得到位的,是哪两个字?
生:奉献。
师:是在老天鹅奉献举动的感动下,群体天鹅团结一致。老天鹅的可爱,小天鹅的可爱,不在它们的——(生)外表,而在于它们的——(生)心灵。让我们深情地说——(生)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因有了前文学习的基础,这一处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胜利的激昂。鸟儿的可爱就在这里。】
五、激发敬畏生命之情
师:学到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自己所提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我还有。为什么把枪一挂就是30年呢?
生:这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天鹅的启发,从此以后就不打猎了。
生:天鹅不是不通人性的,它们也懂得团结一致。
师:31年,枪会拿下来吗?
生(齐):不会,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件事情铭刻在“我”的心中。
师:也就是说,这个枪不仅挂在墙上,也挂在了——(生)心中。
师:不是挂了一年两年,而是挂了——(生)30年。将来还会——(生)继续挂下去。
师:这支猎枪不打天鹅,会打野鸭吗?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知道所有动物都会有这种团结的精神。
生;他不想伤害动物。
师:将动物换一下——(生)生命。
师:和我一起写“生命”。你们写在书上,我写在黑板上。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两个字。
生(齐):生命。
师:不要那么苍白,不要那么无力,不要那么无情。读:生——命!
师: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写法上很特别。无论是起因,无论是经过,无论是结果,都伴随着天鹅的——(生)叫声,这叫声把整篇课文都带动起来了。(让学生读贯穿文中的三次叫声,且读出相应的语气。)
师:这种写法非常精妙。
师:还有一个问题。这是大家都没有提到过的问题。《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斯杰潘老人讲故事”呢?
生:因为是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的。
师:这四个字很重要。亲眼目睹,就说明这个故事不是童话,而是——(生)真实的,不是虚构的。所以“生命”不是虚无的,而是真实的。
师:这一群天鹅感动了斯杰潘老人,还感动了——(生)我们,还感动了写这篇文章的——(生)作者。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就意味着他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师生齐)——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重生命,敬畏生命!
师: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一天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脚前有一只小甲虫,你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故事吗?
生:天鹅的故事。
师:为什么呢?为什么老师会想到“天鹅的故事”呢?
生:因为甲虫和天鹅都是动物。
师:都有——(生)生命。因为在甲虫身上也许也发生了像天鹅一样的展示生命色彩的壮烈的故事、动人的故事。于是,老师把脚挪开了。
师:假如有一天,你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只野鸭在天上飞,你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生)天鹅的故事,也许在它身上也——(生)发生过天鹅这样的故事,动人的故事。
师:让我们把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好好地读一读,希望这支枪不仅挂在墙头,也挂在我们的——(生)心中。让我们齐读: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生读至文末)。
师:从此,我们的心头也挂着一支——(生齐)猎枪,我们永远不去——(生齐)动它。
师:下课。
【课文为什么要写斯杰潘老人讲故事呢,其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明白了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这是主题的升华,这种教化不留痕迹。学生已由对天鹅的敬畏,发展为对所有生命的敬畏。课堂教学的感觉真好!】
四 : 《鹿和狼的故事》课堂实录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