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7-09-11 所属栏目: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 :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 、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的爱心。再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 www.61k.co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一、发挥多媒体逼真、直观、高效的特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积极性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它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消化新知识,但最终因为我们当前小学教育的水平问题导致收到的效果甚微,这是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直观性不强、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去消化知识的弊端,它很直观地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利用图形,文字和画面情境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简单易懂,操作方便,能够使课本知识点迅速地被学生理解并吸收,例如,《时分———我们赢了》这节课中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或仔细观察过钟表,对钟表的运行规则模棱两可。[www.61k.com)比如时针、分针往哪个方向走,速度如何,教师很难说明、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运用Flash动画的形式很好地将生活实物搬上屏幕,更加形象地将本章的知识点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练习

通过多媒体这个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简单形象,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枯燥单一的讲解,促使知识的学习在师生间充满乐趣的交流中开展。教师通过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练习,运用音响、画面等多重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单纯地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枯燥,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首先出示一幅大海的情景图“,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去过大海边?今天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要带大家去海边捡贝壳,你们愿意吗?”

三、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的情境,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能够使讲述脉络清晰明白,并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高新科技进一步引入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来,使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 www.61k.com

教育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唯有把握好小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枯燥化、抽象化、单一性的教学理念扭转过来,接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新潮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更丰硕的教学成果。[www.61k.com]

三 : 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与传统信息渠道冲击和磨合的时代,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动中能轻而易举地被运用,它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传教学模式的堤岸。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多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本文从利与弊两方面论述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优势;不足;对策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逐渐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它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1]《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多媒体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Multimedia,它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话、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3]但是从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是有利有弊,得失共存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传授给学生。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一些学生己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的出现,使学生对上课又有了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曾经看到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课件:在导入新课时,播放电视剧插曲《枉凝眉》的录音,勾起学生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回忆,营造气氛;介绍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时,用图像画出贾府的示意图,使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路线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红楼梦》影片的剪辑合成,让学生直接感受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晚膳”片段,使学生形象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的性格特点;最后放电视剧插曲《葬花吟》的录音,进一步体会林黛玉性格特点,在欣赏这悦耳的乐曲中,结束本课教学。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描述,可以变得形象直观,化虚为实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些内容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描述,便可以变得形象直观,较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学习《苏州园林》时,传统教学中,去过苏州的老师还好点儿,没身临其境的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真是老师心里犯嘀咕,学生课下真糊涂。如今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们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是“游”了一番苏州,这一遍下来园林的美妙不用多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再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有一位老师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融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容量,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己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融进课堂,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不但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思想感情丰富,而且还涉及到很多其他内容。过去学习这一课,都要用三个甚至四个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用两个课时就可以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之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如果靠传统的板书或印发材料,显然非常费时费力,而多媒体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把大量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的提供给学生,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有关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最初记载,滕子京修建岳阳楼的有关内容,岳阳楼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都可利用多媒体快速地介绍出来。
(四)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之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由于时空造成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不易产生感情共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有的老师剪辑了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课件,进行课前感情导入,播放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灵车缓缓开过,十里长安街两旁站满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痛欲绝;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营造的悲哀氛围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怡红院端阳嬉闹》两篇课,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而不能深入理解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再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大多数在南方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文化内涵了。因此一些老师通过互联网留心搜寻了许多资料,上课时一一展现给学生看:北京最长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及其结构示意图……当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新奇资料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阵阵赞叹声;在“读一练”过程中,有的老师还特意以一段三弦乐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点评课文时能沉浸在浓郁的“京味”当中。通过这些感性材料,学生们对于胡同文化方正、封闭、保守等特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六)借助多媒体,能够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然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在大屏幕前,教师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的摆在学生们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音画时尚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课堂,学生可以看到最赏心悦日的画面,在美的熏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可以听到最悦耳动听的乐曲,乘着音乐的翅膀邀游和畅想。在课件中,即可欣赏到南极的冰天雪地,又可见识美丽的北极旅鼠。在萨克斯的“春风”中,尽情演绎朱自清的《春》;在“光明行”中《谈生命》一边是水草丰茂鸟儿欢唱的天堂,一边是枯木骸骨涸泽断流,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在强烈反差的对比中,痛心疾首地感慨“消逝的罗布泊”……这样的课堂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学生与课件中的视听艺术产尘了共鸣,视频艺术与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空前的统一,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七)精心设计,打破平常文字那单调沉闷的冷面孔,突出文字之美,突出教学重点,唤醒学生的注意
语文课件文字特多,尤其作文课件。如[www.61k.com]果要展示例文,或进行课外延伸教学,那必是文字为主了。课件设计时可将重点内容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它信息区别开来,利用呈现方式增加新奇感和趣味性。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角度来看,书本是文字,练习以读写文字为主,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学生对于文字的有意注意己经显得很疲劳了。而平常文字总是“穿着黑色的外套”,那种单调沉闷,更让学生难以接受。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语文多媒体课件时,一些教师注意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文字多方设计,不厌其烦地从文字的大小、字体的变化、色彩的冷暖浓淡、课件背景的色彩烘托效果等多角度进行考虑,以求打破平常文字那单调沉闷的冷面孔,突出文字之美,唤醒学生的注意。例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窦娥冤》时,一开始就在屏幕上用粗体、大号字醒目地打出一个红色的“冤”字,先声夺人,既鲜明地点出文章的主题,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有一位教师在制作《故都的秋》一文的课件插入关于故都和秋景的图片,制作《再别康桥》的课件时插入康桥的图文介绍,这都能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的感觉。借助具体直观的画面状难绘之景如在眼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学生理解课文就获得了最好不过的钥匙。既省却了许多文字的介绍,又便于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既拉近了学生与内容的关系,又能较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给课堂平添了许多生趣。
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形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它的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从而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有一些教师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认识上和使用中还存有偏差,在使用多媒体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不少误区,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一)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背离教学基本规律
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本中的范文是典范、优美的语言成品,作品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对自然、对社会洞悉入微的认识与描摹,是以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诉诸学生感官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语言信息符号中摄取意义,达到理解,才有可能探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表现特色,也才有可能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与评论。正是在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解码、还原和吟咏的实践中,学生才逐渐地积累了词汇,也积淀了文化,增进了语感,懂得了语言规范,学会了筛选与概括、拓展与创新,学会了赏析与作文,思想得到了充实,思维日臻成熟,同时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即打实了基础,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如果在解读课文时,教师一味地将课文制成动画、影视,以图像取代语言文字,这势必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因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样做,既培养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也培养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有位教师在讲《听潮》一课时,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时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朗读全文的录音,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使用投影仪展示板书。《听潮》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要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的美。老师应该反复示范,学生应该反复练习,朗读指导贯穿全程。不读课文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如何赏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像这位教师那样追求多媒体效果,自己不读课文,学生不读课文,让画面、音乐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

(二)课件上的无关内容,分散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媒体都会有干扰因素,信息越,干扰因素越多。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左右,感官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甚至丧失判断力。作课件过程中,如果刻意追求表面上彩色的背景、立体的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等东西,看起来热闹闹、新颖刺激,似乎让学生大开了眼界,实际上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静下心深入思考。学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却在无意中被忽略了,什么都见识过,却什么都不知道,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等充其量只是“调味品”,不是“主食”。
(三)教师忙于操作,阻碍师生交流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我们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辩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四)课前设计,课堂不能灵活修改,教学比较机械
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和答案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犹如火车的铁轨早已铺设,火车只能沿着铁轨行驶。按课件上课的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课堂很难灵活修改,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面对已有的“标准”答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势必会受抑,岂不成传统灌注式教学的翻版?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如有教师在上《装在套子中的人》一课时,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柯瓦连柯及自己的矛盾冲突画成一张蜘蛛网,课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见解,甚至是同一见解只是语言表达不同,教师因为板书已固定无法更改而被弄得狼狈不堪,最后教师自己倒成了不折不扣的套中人。与此同时,教师还不甘心,拼命地将学生也往套子中拽,企图让学生也变成套中人。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被教师所取代,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丧失殆尽。
(五)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对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限制,扼杀了想象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用语言来造就美的学科。特别是新大纲的颁布,更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中学语文新教材也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这些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通过作者笔下富有灵性与流动美的语言呈现给学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不断品味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不断升华、开发,最后得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文本都会有着自身的感悟。这样的感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4]然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对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限制。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纵使电脑工程师调动多少画家,画它千万张画,也不能替代学生心目中的想象,因为它是个体的。比如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可以通过作者对林黛玉外貌的描写反复咀嚼品味其中语言的精妙,获得语言的感悟,从而展开自己的想象,构筑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可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活生生”的林妹妹一下子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形象性、直观性不能说不强,但与此同时,内心深处的林妹妹形象就此划上个句号,这样一来,学生还能够更进一步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吗?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思考
(一)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性质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他,而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往往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牲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
(二)要摆正多媒体的地位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新课程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注 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3] 吴建荔.多媒体与语文教学[J].厦门.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 刘双.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三思而后行”[J]. 广西.语文学刊,2001.5

参 考 文 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6
[2] 胡安红.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J].江苏.语文教学研究.2001.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4] 吴建荔.多媒体与语文教学[J].厦门.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4
[5]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58

四 : 教学体会:不如意的课堂

我对自己的课堂评价总是由感性入手。如果一节课下来,自己没有获得一种愉悦的满足感,基本上就被否定了。向来,我是不挑剔学生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可以挑剔的。课堂出了问题,学生没有因为这节课而感到快乐与充实,没有新的发现或惊喜,责任一定在我自己身上。实践告诉我,即使“随心随性”的课堂很少规划的痕迹,即时生成的智慧更加亮眼,但课前没有在心中进行逻辑严密的主问题和主线索的设计,就会缺少课感,课堂往往走不远。

我一直是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去展现自己,挑战自己。经常会发现,哪怕是教师觉得学生可能很难解答的问题,却总会有学生带来惊喜。并且,如此得来的答案,不知比教师反复启发或不厌其烦地讲解得来的要强多少倍。今天有学生读古诗《山行》时,将诗人杜牧读成了“杜甫”,我想藉此机会涉及一点“李杜”和“小李杜”的知识,但又不希望从我的口中生硬地讲出来,便这样引出话题:“这位同学不小心将杜牧读成了杜甫,说明在他的心中杜甫比杜牧更有名气。说到杜甫我不自觉地就想到了李白……”我边说边观察孩子们的动态,就在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准备取其下策时,一个女孩开口了:“我好像读到过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杜牧和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她发言的时候,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肯定,如果这句话是从我的口中讲出来的,学生不过是听天书而已。

让学生自己从具体的文本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是我在课堂上践行的观点。例如,像《我们爱你,中国》这样的现代诗,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谓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诗歌表达的情感,哪怕忽略了具体的诗句与诗歌形象,题目也直白地告诉了读者。关键在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诗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的——直接作用于听觉的节奏、韵律、对仗更显得感性。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该如何引导他们去发现呢?我通过范读和有意改变韵脚的方式,鼓励学生边听边感受,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果然,不仅有学孩子发现了押韵,还有孩子发现了对仗。

但是,这貌似成功的课堂并没有让我找到成就感。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觉得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并不流畅,无谓的干扰太多。这些干扰虽有来自孩子们的,而更多的却是来自我自己。什么样的干扰呢?自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一个可执行的愿景作为课堂行走的向导。这些日子,忙忙碌碌,且欠缺章法,很少能为哪一节课精心准备,常有心不在焉之感。

毫无疑问,成就学生自主地位的课堂,不仅需要理念的支撑,还需要行动上的运筹帷幄。

五 : 《美丽的丹顶鹤》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及教研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今天,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的动物朋友的名字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想欣赏它的的照片吗? 我要给掌握好生字词的孩子欣赏。
2、检查生词的认读。指导书写:遥、虑。
3、师:丹顶鹤留给你什么印象啊?
生:漂亮
生:美丽
师:是呀,这就是美丽的丹顶鹤。(再次揭示板书——美丽的)
带着你感情和表情用心读出美。
生:(齐读)美丽的丹顶鹤。
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丹顶鹤那与众不同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听老师来朗读这篇课文。找到描写丹顶鹤美丽的段落。 (配乐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丹顶鹤美丽的词语。
     师:你找到了哪些词语?
(1)生:我找到了:鲜红鲜红。
师:红得像什么?
生:红宝石。
师:红的让你怎样?
生:特别喜欢。
师:读出你的感情。
生:朗读(略)。
师:你找得准,读得也不错,特别是这个生词(点出“嵌着”)非常难读,能读准真了不起!那就请你来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次。
   师:那什么是嵌着呢?
   生:“嵌着”不是贴着。
   生:“嵌着”就是咬得紧紧的……
   师: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丹顶鹤名字的来历。指明“丹”就是红的意思。
   师:还有那些词语写出了丹顶鹤的美。
(2)生:我找到了:洁白。黑
    师:丹顶鹤的羽毛白的是那么纯洁,黑的是那么高雅,这两种色彩搭配在一起,多和谐,多美丽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互评互读)
 师:真美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丹顶鹤。
    师:(生读后)经过你这么一读,我们发现丹顶鹤全身的颜色真美。(揭示板书颜色美)这么美的丹顶鹤,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这一段。
2、师:小朋友有没有真正读懂了,请出身边的“丹顶鹤”给它打扮打扮。
  ( 两生兴高采烈地涂色,一生朗读)
  四、精读第三段:
1、 师:丹顶鹤不仅颜色美,它的姿态,体型也很美。
师:指名读,其他思考那些句子写出了这种美?
生: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
它这样的体型,让你想到的哪种人? 每一只丹顶鹤都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模特,怎能不逗人喜爱?
师:(小结)丹顶鹤的体型有三长。所以它不论是在——还是——。
生:展翅飞翔、引吭高歌。
师:丹顶鹤“引吭高歌”、“展翅飞翔”时是什么样子呢?看……(出示课件)谈谈理解,做做动作。丹顶鹤的叫声可以传到2、3千米以外的地方呢?想听吗?他的叫声,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嘹亮。
   师:丹顶鹤想高歌什么呢?
   生:这里的景色真美!
   生:我展翅飞翔多潇洒啊!
   生:你看我多高雅啊……
   师:地上的丹顶鹤在——,天上的丹顶鹤在——。 是呀,我们的丹顶鹤真的很高雅啊。
师:不光小朋友们喜欢,连神仙也喜欢它呢!读到这一句时,我们想起了哪些神话传说?
   生:我在《西游记》里看过。
   生:《哪吒传奇》里太乙真人骑着它飞……
   师: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
   师:“逗人喜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能换成其他词语吗?
生:我想换成“惹人喜爱”、“让人喜爱”、“令人喜爱”,但总觉得没有“逗人喜爱”能写出丹顶鹤的美丽和可爱。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在比较中自己发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真不简单!(小结板书)这段介绍了丹顶鹤的姿态美、逗人喜爱。
2、师:学习第二段时,我们看画面记住了丹顶鹤的颜色美。怎样记住第三段呢?教你一招,边做动作边记课文。
 3、师:这么美丽的丹顶鹤全世界仅剩2000来只,可喜的是其中有800多只生活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生:黄海之滨。
师:这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那它们的第一故乡在哪里?出示课件中国地图,标出黑龙江齐齐哈尔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师:丹顶鹤跋山涉水,越过千山万水,来到黄海之滨过冬。请读读它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生: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它们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要在这度过整整一个冬天。
   师:(看教材上的插图)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练习说话。
   生:它们有的在散步,有的捕捉鱼虾,还有的跳着双人舞。
   生:它们有的在唱歌,有的教孩子学知识,还有的在练习展翅飞翔……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啊!
   师:什么是无忧无虑呢?(板书)
   生:就是没有什么忧愁,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师:对了,“虑”就是担心、烦心啊。它是一个生字,上方是个虎字头。
六、欣赏感悟:
师:走进走进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紧紧吸引我们视线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雕像:年轻的徐秀娟阿姨亭亭玉立,两只丹顶鹤欢快地飞舞着,亲密地围绕着她! (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从那天起,一群群丹顶鹤在她落水的地方,久久地盘旋着,鸣叫着!在人们心灵深处,尊贵美丽的丹顶鹤就是她的化身!
师:(小结)正是有这样一群用生命来呵护丹顶鹤的人,所以它们才能生活得如此“无忧无虑”!(指标语)是呀,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听后评课:
金璐老师:任老师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得扎实。在让学生涂色的环节,我建议可以让三个孩子来图一只丹顶鹤,可以节约时间。
马静老师:任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运用非常恰当。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图片特别好,让学生一目了然,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丹顶鹤的姿态美。课件运用娴熟,很实用。每一张图片都是精挑细选的。
穆文静:任老师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郭亚丽老师:请你先说说备课的过程吧。
任雪莹老师:选择这一课之后,我想,要讲好这一课,首先老师要非常了解丹顶鹤。才能讲好它。所以,我就上网查有关丹顶鹤的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有关丹顶鹤的栖息地、生活习性等资料,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它;其次,我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教法;接着,我就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情。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最后,制作多媒体课件。
郭老师:可以看出来,任老师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下了不少的功夫,课件是自己做得,用起来得心应手。那些图片于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缺点是:“虑”字书写的笔顺要注意。还有指导学生朗读还可以再细致一些。理解“嵌着”,是教学的难点,没有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整节课还是非常完整,非常成功的。
郭坤老师:您是自己制作的课件吧!
任雪莹老师:是的。
郭坤老师:您的教学安排与课件的使用非常合适,您用得得心应手。特别好。希望与大家分享你的课件。
任雪莹老师:好的。我还有一点困惑,其实有几个词,我自己也没有吃透,如:逗人喜爱,还有嘹亮的理解指导没有进行。
郭老师:不必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就可以了。这样就不错了。

本文标题: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8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