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实施新课程后中考将如何进行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高中新课改

一 : 实施新课程后中考将如何进行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中考改革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4年,第一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就要进行中考了,他们的中考怎么办?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已迫在眉睫。山东潍坊市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未知中探索,在艰难中奋进,积极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推出了一套新的中考招生办法。其中不乏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新的追求,许多“第一次”都出自这里。尽管这套方案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据了解,潍坊市2002年入学实施新课程的初中生,将成为这套新方案的首批实践者。
考试——对毕业生进行全面鉴定 允许学生重考 成绩按等级公布
新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潍坊市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考试内容除必考科目外,还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考试;理、化、生实验考试;音、体、美特长考试。
据潍坊市教研室主任曹红旗介绍,早在1997年,潍坊市就在中考命题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变化:
一是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以考查能力和素质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取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题目,一般不单独考查基础知识,而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追求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考查,重点考查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影响较大的知识与能力。语文考试分阅读理解和写作两部分,阅读理解内容大多取材于教材之外,写作一般不搞命题作文。政治一般不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历史以考主观思辨题为主,同时重视对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查。所有文科命题增加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题目。
三是继续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的考试。外语在完善听力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语交际考试,将考试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依据之一。
四是所有学科考试增加选作题,一种是必选题,即要求考生在给出的若干个题目中必须选出规定数量的题目解答;一种是可选题,即在卷面最后附加10分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选作题成绩记入总分。
随着课改的深入,仅在考试命题方面进行改革,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为此,潍坊市积极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条件。
用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话来解释,就是化整为零,增加机会,尊重选择,分散压力。将以往初三毕业考试的内容分散在三年当中,初一可以参加历史、地理、生物考试;初二可以参加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考试;初三可以参加全部学科考试。这样,把压力分散到不同的年级,每年1月与6月组织两次考试,所有学科都开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决定考试科目和时间。同样地,初中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资源,对课程开设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安排。比如,某一学科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讲授,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结束某些学科。
李希贵局长说,多年来,由于“一卷定终身”,使得考试决定了太多的东西,一次没考好,人似乎就没了价值,没了尊严,没了希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减缓第一次考试的压力,新中考改革方案实行重考制度,学生如果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一个学科允许考两次,毕业时以最好成绩作为录取依据。
各科考试分别按100分表达,但按等级制公布,分别定为A、B、C、D、E、F六级,60分以上每10分一个等级。采用两个标准划分等级,达到90分以上的都确定为A级,但是如果由于题目较难,进入90分以上的考生太少,则可考虑全部考生的15%以上,也确定为A级,以保证每一个等级的均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而使学生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是考试,现在的考试与传统的中考究竟有什么不同?潍坊市教研室副主任潘永庆的一番话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他说,主要是考试内容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过去侧重于选拔,现在侧重于认定,学生拿着这个认定,可以去选择学校。过去主要考知识,现在全面衡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过去是学校规定统一考试,现在是学生自己申请考试,主动权在学生手中。过去单科成绩相加,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的倾向性,而如今把各科成绩分为等级,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一目了然,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倾向。
报名——提供成长记录和综合评价报告 出示社会义务劳动证明
具备初中学生毕业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到高中学校报名申请入学。潍坊市规定,申请入学需持以下证件:学业成绩报告书;学生成长记录和初中学生综合评价报告书(原毕业学校提供);学生本人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工作日证明(由学校证明加附近社区证明);各类竞赛获奖证书(证明)和其他享受奖励政策有关证件(由市教育局有关科室提供);能说明或表达学生本人特长和才能的作品或其他成果;因故在毕业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但确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可聘请两名资深教师分别给自己写出推荐信。总之,学生有什么特长都可以展示出来。这项改革举措,体现了在多元评价方面,与新课程进一步接轨。
仅从报名这一环节,潍坊市改革的决心与力度便可窥见一斑。这一系列的附加条件,令人欣喜、令人信服地看到,“指挥棒”变了,开始导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考改革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沿用了几十年的依据单科成绩相加录取学生的做法,终于宣告结束。
录取——权力下放到高中 学校自定录取方案 全面衡量,等级录取
不仅考试有了重大改革,招生方案也新意迭出,不少业内人士称赞:“变化真不小。”
为了减缓“一考定终身”的压力,潍坊市采用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办法,使学校与学生能够进行真正的“双向选择”。
潍坊市提出,把初中学生毕业的权力下放给初中,把高中录取的权力下放给高中,为高中学校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由各校制定本校录取方案。高中要提前两年公布学校招生的指导思想和初定标准,用以指导学生的自我学习。
学校录取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和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学业成绩为主,综合英语口语交际考查、理化生实验考查、学科竞赛获奖名次、学生个人特长考查等项成绩,统筹兼顾,择优录取。按各项考试、考查的等级录取,不公布学生考试分数。
李希贵局长解释,具体的办法是:成立高中招生录取专家认定委员会,由教代会从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中选举产生,其中学校领导不超过总数的1/3,社会各界人士不低于1/3。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学校录取标准和办法进行认定,对报名学生的证书、证件、作品、成果等进行审核认定,对申请破格录取学生的有关材料(包括推荐信)真实性的认定和是否录取的评审,对提出申诉的学生情况进行复议,对在招生录取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进行调查。
录取的主要依据除考生学业考试及理化生实验的成绩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思想进步,道德品质良好;综合实践活动及学校课程学习必须满30学分;音、体、美考查成绩达合格以上;参加社会义务劳动三年累计满10个工作日。否则,初中不允许毕业,高中不能录取。学生成长记录和学生综合评价报告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说明和表达学生特长和才能的作品和其他成果,可以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也可以直接作为录取的依据。对表现突出和特长明显的学生,学校可根据两名教师的推荐信和调查核实的情况,参考学业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综合评价报告书等破格录取。
为了体现多元录取,潍坊市规定,各高中校根据参考依据录取的学生必须占一定比例,也就是说,高中除了按照学业成绩录取之外,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是通过参考依据录取的。
对各类竞赛获奖和有关奖励政策的体现由学校制定相应政策,对特长加试成绩的使用,由学校从有利于培养个性化学生和创建个性化学校的原则出发自行确定,特长生的录取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
李希贵局长举例,比如,潍坊一中对文科见长的学生,要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有四科达A级,两科达B级,理化生实验加试在D级以上(含D级);对理科见长的学生,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中有四科达A级,两科达B级,理化生实验加试在C级以上(含C级);对音、体、美专业生,要求相应专业成绩在B级以上(含B级),音乐、美术专业生的文化课成绩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有四科达C级,一科达D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实验加试在D级以上(含D级);体育专业生的文化课要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中有四科达C级,两科达D级,其他科目及实验加试在D级以上(含D级)。
对表现突出和特长特别明显,并申请破格录取的少数学生,学校将根据两名以上的教师推荐信,参照学业成绩及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报告书,符合条件者破格录取,文化课成绩原则上应在B级以上。对要求特长加试的学生,学校将单独组织进行特长加试,根据考试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取得等级证书的学生可将其特长等级作为文化等级之一。对各类竞赛获奖和能体现学生能力的作品以及其他成果,学校将采取奖励政策。
这一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录取什么样的学生,高中真正有了自主权。
推荐——对推荐教师进行资格认定 学习能力个性特长重点推介 对推荐信进行公示
什么样的教师具有推荐资格?推荐教师如何产生?
潍坊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具体标准和认定办法。推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市区教育局领导下由初中学校具体负责。先由教师本人申请,然后经过评审认定,最后报教育局批准、备案、发资格证书。
潍坊市要求,推荐教师写推荐信时,必须仔细查阅被推荐学生的成长记录和各类材料,包括能说明学生能力、个性、特长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科技发明的论文和成果等。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专访等方式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表现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同学生本人谈话,了解其志趣、理想、信心、性格、能力等。推荐信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个性特长全面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能力(特别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及个性特长作重点推介。推荐信经公示后作为破格录取的依据,学生被初步录取后,将再次进行公示。
教师推荐信作为录取参考之一,必然带来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即教师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潍坊市决定,建立教育诚信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成立高中招生录取专家认定委员会,负责对推荐信的认定及对推荐过程的监控。如果发现教师在推荐过程中有失实行为,将取消两年的推荐资格,如果有严重失实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将终身取消推荐人的推荐资格。
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实行优秀学生自修制度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
中考改革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初中教育质量的大事,实施这套方案,如何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悬在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打造诚信社会,从教育做起。”李希贵局长一字一顿地说,为配合中考改革,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潍坊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规范程序;二是严肃制度;三是推向社会。要求各个环节必须做到严密、公正、公平,坚决杜绝任何差错,对推荐和录取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将严肃处理。特别是整个录取过程必须有社会参与,从研究方案到具体实施,都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这作为一条硬性规定。录取结果向社会和原毕业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为一周。对提出申诉的学生情况进行复议,复议结果向社会公布。招生期间许多学校将设立举报电话,初中学校设立公示榜,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允许学生申诉等等。这样,使中考改革成为阳光下的行动,让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在阳光下作业 。
李希贵局长还强调,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市成立了中小学学业成绩考试中心,负责组织全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对考试成绩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将定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成绩报告书。
牵住了牛鼻子,走活了一盘棋。中考改革拉动了潍坊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允许学生走班上课。实行优秀学生自修制度,允许优秀生提前参加学科结业考试。实行每学年三个学期,即每年在暑假后增加一个为时三周的小学期(前后两个学期各拿出一周,暑假安排一周),专门用于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推行“朝阳读书计划”,启动个性化学校评估……一项项改革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正如潍坊人所说:“中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改革远不止这些。

二 :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为基本思路推进我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遵循规律,注重创新,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满足教师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求,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我省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二、任务目标(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取得适合我省实际的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我省基础教育实际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和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监管机制;建立新的校本培训机制,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语文课程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完成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发展:1.知识与能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描摹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梳理并掌握教科书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2.过程与方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各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乐于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共同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三、课程设置1.课程结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选修课程分为三类:“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 “选修Ⅰ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ⅠC”是学校视条件在除去选修ⅠA、选修ⅠB的其它模块中选择开设的供学生修习的模块,模块内容和数量由学生、学校视实际情况确定。必修、选修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9]10号)执行。2.教学安排(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2)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在学段组织教学,每个模块36学时,每周一般按4学时安排。(4)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在高一至高二的学段中按模块顺序开设,其中必修1、必修2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必修3、必修4、必修5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选修课程在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起与必修课程并行开设,选修ⅠA、选修ⅠB模块教学的先后顺序由学校自主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3.学分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模块修习并符合相关学分认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第二层次:学生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再修习“选修1A”的两个模块和“选修ⅠB”中的一个模块,再获6个学分,达到16学分的第二层级水平。第三层次: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再选修“选修ⅠC”的若干模块,获得2学分或2学分以上,加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学分,共获得16学分以上,达到第三层次水平。附表: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指导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学段1学段2学段1学段2学段1学段2学段1学段2学段1学段2学段1学段2课程设置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3必修4必修4必修5必修5选修1A、选修1B(模块教学的先后顺序由学校自主确定)学校自主安排选修ⅠC模块教学/复习周学时444(各2学时)4(各2学时)4(各2学时)4(各2学时)4(各2学时)4(各2学时)4444四、教学建议1.实施新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全面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同时还要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在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统摄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2.了解语文新课程的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特点: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五个系列构成,每个系列可以开发出若干个模块。要积极探索选修课教学中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组织好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要把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总体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准确把握必修课程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具体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关于五个系列的具体课程目标。要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即时目标与长效目标等关系。依据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制订和选择课程目标的达成策略。3.认识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能够胜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施水平。4.认真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工作。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育资源,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把握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理解教科书模块之间的联系和各模块的丰富内涵,了解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的关系;把握教科书的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切实做好对学生选用教科书的指导工作。5.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 新课程教学研究重点要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面,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开展教学常规研究,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灵活性、选择性,并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策略的研究,积极进行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等多方面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工作;研究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问题,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组织方式。五、评价建议1.建立新课程评价理念。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高中整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2.进行学习评价,重点研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如,如何确定发展性评价的重点;提供什么样的情景才合适;评分方法如何确定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自信,形成学习能力等等。通过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尝试建立学生语文学科成长记录袋,制定高中学生语文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的实施方案。要十分重视学生模块学业评价工作。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学业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模块学业成绩由学校认定,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负责监控。选修课的评价与必修课的评价应有所不同,要注意选修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评价方式也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可以开卷笔试,也可以采用小论文、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3.开展新课程评价的研究工作,切实解决传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要改变过去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倾向,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要改变过去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倾向,重视体现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要改变传统的笔纸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的做法,重视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要改变过去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的现象,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重心要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做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4.开展对语文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研究。“以学论教” 是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对一堂课的评价,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教学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此外,教师与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而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生活信息、音像资料等也是重要的资源。3.学校应认识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课程资源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认真分析当地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此外,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校际资源的互补与共享。5.各级教研部门要重视新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资源、新教材活动方案的组织实施、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实验水平的不断提高。七、保障措施1.省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及各市州相应的专业支持机构,各级教学科研专业机构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科教学推进方案,指导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指导、服务和决策咨询等工作,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估和检查,在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考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各级专业支持机构要依托样本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培养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各级语文教研员,要以学校为基点,以课程改革研究为中心,统筹安排语文的教研活动,特别要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我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服务。2.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教研与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指导机构,形成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并主动寻求专业支持,以解决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把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贯穿到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3.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评估,定期跟踪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引领调整。结合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优化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研究。4.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加快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硬件建设,努力开发有利于语文学科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资源,特别要解决目前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5.提高语文课程管理的科学性。学校要建立与课程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机制,从课程支持、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实施对课程的相应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八、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1.重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过渡和衔接问题。一是观念上的衔接,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形,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二是高中教学本身的衔接,要研究高中新课程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教师要做好大纲教材教学与课标教材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2.大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采取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种教学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因为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而导致时间严重不足的矛盾。3.教材容量大,体例新,综合性强,专题性突出,教师要对教科书做全面了解,系统把握,防止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要注重课标教材模块中各板块教学的均衡性。4.课标教材教学要解放思想,在资源利用、教材处理、策略选择和学习评价等问题上逐渐克服习惯的影响,把新课程理念变成生动有效的教学实践。九、研究专题依据新课程的特点和实施的需要,湖北省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专家指导组提出下列课题供学校、教师开展研究。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标教材研究(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比较研究(2) 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研究专题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究(1) 语文知识及其教学研究(2) 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3) 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内容研究(5) 选修课教学内容研究(6) 模块中各板块教学内容研究专题三: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研究(1) 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研究与实践(2) 体现“过程与方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3)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4)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5) 新课程课型设计研究与实践(6) 基于模块和学段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践专题四: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研究(1) 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研究(2) 语文学习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3) 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4) 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5) 作文教学及其评价研究与实践(6) 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研究专题五: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1) 语文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研究(2) 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和路径研究(3) 语文学科建设研究(4) 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研究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导我省普通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现结合我省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实际,提出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让教师明确新课程对高中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夯实语言基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高中生在毕业时都具有基本的英语素养,能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基础性。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体现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性。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不仅能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或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还能据此逐渐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倾向,从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体现出高中英语新课程的选择性和拓展性。二、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注重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承载着培养公民外语素养的重要任务,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要,为毕业升学、就业和未来发展做准备,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二)课程目标结构图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图所示:课程目标结构(三)课程重点在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相比较,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重点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听说读写的体验和实践中培养语感,奠定语言知识基础并获得初步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高中阶段则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同时,通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四)课程分级目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五级(一至五)分级目标的基础上,高中英语新课程共提出四个级别(六至九)的分级目标要求。湖北省根据全省各地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将七级定为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即毕业要求,将八级定为高中阶段达到的较高级别要求,九级则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六至九级课程目标详细内容参见《课标》第三部分)。三、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高中英语属于“语言与文学”学习领域中的外语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选修又分为选修I系列与选修II系列,其中必修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模块1至模块5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在个人兴趣和发展方面的需要,进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或升学深造提供机会和条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按水平分为六、七、八、九共4个等级,水平等级与年级没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课程结构见表一。表一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结构表级 别必修课程(10学分 )选修课程系列Ⅰ顺序选修课程系列Ⅱ任意选修课程模块名称周学时学分模块名称周学时学分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九级
八级
七级六级英语1142英语1042英语942英语842英语742英语642英语542英语442英语342英语242英语142注:义务教育阶段为一至五级(二)模块与学分模块1至模块5为必修课程,顺序开设,计为10个学分。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可以自主选修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中的系列Ⅰ是在必修课程模块1至模块5的基础上顺序开设的课程,共有6个模块(模块6至模块11),每个模块2个学分。依据《课标》,结合湖北省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与现状,湖北省高中学生须完成模块1至模块5的学习,达到7级标准,即《课标》要求的英语学科毕业水平。学生完成模块6至模块8的学习,可达到八级目标要求。完成模块9至模块11的学习则可以达到九级目标要求。所有高中学校要保证开设模块6至模块8,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模块9至模块11。选修课程中的系列Ⅱ分为三类: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应用和语言欣赏。系列Ⅱ中的选修课程不规定学生选修的门类和顺序。学校可依据各自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条件选择开设1至2个模块,随着办学条件改善,争取开设更多的系列Ⅱ课程供学生选修。以下课程可供学校开设系列Ⅱ选修课程时参考: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初级英语语法、英语演讲与辩论、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口语教程等。语言应用类——初级经贸英语、初级旅游英语、信息技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秘英语、湖北旅游英语等。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歌曲欣赏、英语戏剧表演欣赏等。(三)内容与标准《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各个级别的目标所描述的能力都需要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中五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课标》精神,贯彻《课标》理念,不断探索符合湖北省高中英语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帮助学生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课程分级描述的详细内容标准参看《课标》第三部分。1.语言技能《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和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言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实践活动,教师应通过创设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将来的真实语言交际打好基础。2.语言知识依据《课标》,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基础之上的语音、词汇、语法、功能项目和话题的拓展。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高中阶段需要学习掌握的语篇语用知识、交际策略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掌握语言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3.情感态度《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是否始终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是形成性评价方式,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的不良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具有关爱生命、回馈社会、善待自然的品格,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克服过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过分关注学生智力发展而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的弊端。4.学习策略为提高英语学习或使用语言的效率,我们需要在学习或使用语言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步骤,《课标》将这些方法与步骤定义为学习策略。具体地说英语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交际策略是指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策略;资源策略是指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对高中生十分重要,有了好的学习策略,才能有好的学习结果。由于高中生已接近成年,人际交往和社会体验的机会逐渐增加,因此应鼓励高中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使用英语,在使用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自身的交际策略。同时高中生还应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资源策略,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和资料,并能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达到扩展知识,开阔视野,自觉规划自己人生的目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学习策略,并能依据学习进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5.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和学习他国文化的过程。《课标》要求的英语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而做到能够尊重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教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与范围。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语言学习的持久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认识到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1世纪的人才应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政治体制[www.61k.com]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学生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社会与文化的大门,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异国文化与社会,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并在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教师还应认识到中外文化对比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比能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并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能帮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回避禁忌、避免尴尬,能得体地表达自己并与国际友人沟通,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教学建议(一)教学原则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必修课是为每一位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中英语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为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和标准,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1.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同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高中英语课程的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素养,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关注将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生在智力、习惯、兴趣、性格、态度、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上也参差不齐。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差异,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选择意向,鼓励学习选修课程高中新课程重要内容之一是给学生留有自主规划、自主选择的空间。高中英语选修课是为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达到更高水平而开设的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存在差异,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不尽相同,因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显。选修课程的开设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愿望以及学校条件,逐步开设和完善,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把选修课程开设成应试的复习课或必修课的补习课,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层面的选修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选修课程,教师要依据学校选修课制度,编写英语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调查、问访、咨询、讲座、答疑等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教师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选好选修系列I模块。系列Ⅱ选修课程可以由本校本学科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学校有责任实施完备的过程管理。如需外聘教师或校际间合作开设系列Ⅱ选修课,则应当在教材准备、教学计划制定、备课准备、作业批改、教学实施和考查评价等环节上把好关,提出明确要求,检查督促落实,以确保教学质量。3.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会对他们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形成、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促进、保障作用。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4.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应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是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方式,教师要研究初中英语教学特点,注重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精心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适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相互交流,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5.确立全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高中英语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注重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分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和提高。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应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学习过程以及学生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用英语的渠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构建真实的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听觉、视觉、触觉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课堂教与学;要利用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建议《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对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至关重要。现分别提出以下建议:1.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它们又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各专项技能训练,也要重视综合技能训练,尽可能将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1)听力技能的教学。听力技能是指获取有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点的事实细节、隐含的意义、言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听说、听读、听写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听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听觉灵敏程度。要特别注意培养获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理解主旨大意的能力以及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做出简单推断的能力。(2)口语技能的教学。口语技能是指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话、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等技巧和能力。教师应结合听、读的教学,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组织说的活动,提高学生说的流利性、连贯性、准确性和得体性,增强语感。(3)阅读技能的教学。阅读技能是指获取信息、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理解主旨大意、事实细节,推理结论,猜测词义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选材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时代性,培养阅读策略、语感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写作技能的教学。写作技能是指用英语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的能力,内容包括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态度,根据课文写摘要,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等。教师应结合范文指导学生篇章布局、规范文体、选用恰当语句,提高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的能力,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2.语言知识高中阶段的英语语言知识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内容。(1)语音。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强调语音、语调以及重音变化在实际口语交流中的运用,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语音教学的选材要真实、多样,手段要丰富,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2)词汇。《课标》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对高中各级别(六至九级)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七级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学会使用3300--35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九级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要求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应当处理好词汇量的扩充和常用词用法深化这二者的关系。词汇教学应注意:在特定生活情景和话题中,认知并巩固词汇;注重在真实语境中领悟词汇的深层意义;掌握特定词汇在特定句型中的习惯用法;在有意义的活动中,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词汇;重视词汇在特定语篇中的具体用法。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和记忆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单词的学习都需要经过初步识记,反复操练,多次提取,不断校正等过程,才能长久记忆并真正掌握。(3)语法。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语法意识。以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法,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加以巩固。语法教学可以采用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等方式进行,避免单纯讲解传授的做法。要注意语法知识教学的适度循环、反复、巩固和加深,不宜“一次清”,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4.语篇。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语篇理解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准确理解语篇内涵、作者思想和把握篇章结构需要读者整合并运用自己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参与,学习并运用语言;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使他们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应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单边、双边、多边活动,积极思考,把语篇学习过程变成训练学生思维、培养个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三)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围绕《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进行教学的设计:1.在模块框架内,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本单元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单元内容在模块中的地位,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分课时课堂教学活动的各项任务,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心理基础,也为他们自主学习搭建平台。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教、批、辅、导、评)上遵循以下原则:英语课堂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既要按学时备课,也要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备课不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应有学生的参与,师生一起完成,共同构建民主、和谐和公平的课堂教学环境;新型课堂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和学生与网络的互动、学生和家庭的互动以及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倡导学生之间的连动,从而进行大量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师生共同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共享学习成就的快乐。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策划与实施应着力于六个方面的转变:(1)从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演绎、提炼转变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体验、感悟;(2)从教“应试英语”变为教“应用英语”;(3)从满堂灌的传授转变为开放式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4)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不改变教材体系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资源;(5)从单一的听(课)中学、(阅)读中学转变为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学习;(6) 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教学评价转变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不断探索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评价手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4.对不同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应用英语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或电子阅览室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组织辩论赛、英语角和英语晚会等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也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黑板、挂图和录音机等教具以及书刊杂志等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基础。对确因基础差,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困难的班级或学生,教师应该依据课程的要求积极设立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校本课程,并对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学生的水平做适当的删减、替换。同时,课堂教学应积极推进合作性学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进步。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数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2)多数时间里,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3)教师不是简单、直截了当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4)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5)学生不是整齐划一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五、评价建议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应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语言体验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要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性、自主性、多元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成性。(二)学生学习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试、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搜集和积累反映学习进步的数据和资料等,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以实现评价方式的过程化;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以实现评价反馈的动态化。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学段课程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等定量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项目报告、小论文、表演或演示等形式,力争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考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要努力做到: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评价要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着重考查学生在经过一阶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测试之后,根据目标要求,仔细分析、认真总结、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进步和不足,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努力方向。在学期和学年总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他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除了给学生一定的学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并用适当的方式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三)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用A、B、C、D的等级进行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

三 : 《高中新课改选课指导》

前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应试教育仍然在相当的范围内产生着负面影响,如何促进我国的应试教育尽快地向素质教育转型,始终困扰着教育界。肇始于2003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被认为是改变应试教育最有力的举措,如今,它已走过了6个年头,并逐步地向全国推行,目前来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只有语数外理化生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的传统格局,引进了更多的知识(如科学、技术、艺术、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设置必修、选修课,并赋予每门课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才可以毕业。这对于一切都按照老师、学校或家长的安排来学习的学生来说,就面临着新的问题,即选择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修满学分,同时又能选择到适合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课程?这不仅对于学生,同时,对于整个中学教育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我们的改革事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个人权利不断扩张的过程,权利对于个人不仅是选择的自由,更在于背后的责任,及行使权利后对结果的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以争取自己的利益,将不仅是学生,而且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具体到这里,就是学生如何行使自己的选择权才是科学的,才是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于是就产生了学业规划的问题,即原来学业也是需要规划的。只有通过科学规划,选择到适于自己发展的课程,才能确保学生顺利地考入合适的大学,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本书正是在学业规划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专门为高中学生编写的选课指导类图书。它可以供高中的选课指导教师,高中学生及家长使用,希望它能为各位高中教师、学生及其他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对学生选课有不同的规定,但本书所提出的选课策略并没有遵从某一具体省份的规定,而是根据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来提出,所以不同省份的学生除了参考本书的内容外,还应该遵守各省自行规定的选课方案。

由于时间仓促及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也会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张恒亮

2009 09 30

目 录

第一章 选课指导初步知识... 7

第一节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7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8

第三节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9

第二章 选课指导的理论基础... 10

第一节学业规划概述... 10

第二节学业规划的意义... 12

第三节学业规划原理... 14

第四节学业规划方法... 24

第五节世界各国学业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 27

第三章 学业规划指导下的课程选择... 29

第一节选择课程的基本步骤... 29

第二节认识自我... 30

3.2.1职业倾向心理测评认识自我... 31

3.2.2实践观察认识自我... 52

3.2.3自我反思、互相交流认识自我... 54

第三节 认识职业... 56

3.3.1 职业概述... 56

3.3.2 实际体验认识职业... 61

第四节 确定职业理想... 61

第五节 社会经济形势及人才市场供求状况... 64

第六节 确定就业目标... 67

第七节 认识学业路线... 68

3.7.1 学业路线分析... 68

3.7.2 实事求是识专业... 71

3.7.3 专业、职业关系解析... 72

第八节 本科院校的学业路线解析... 73

3.8.1 专业、职业多对一关系分析... 73

3.8.2 专业职业多对多方向分析... 76

3.8.2.1 哲学... 76

3.8.2.1.1 哲学类... 76

3.8.2.2 经济学... 81

3.8.2.2.1 经济学类... 81

3.8.2.3法学... 87

3.8.2.3.1 法学类... 87

3.8.2.3.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89

3.8.2.3.3 社会学类... 91

3.8.2.3.4政治学类... 93

3.8.2.3.5 公安学类... 94

3.8.2.4 教育学... 95

3.8.2.4.1教育学类... 95

3.8.2.4.2 体育学类... 96

3.8.2.4.3职业技术教育类... 97

3.8.2.5 文学... 98

3.8.2.5.1中国语言文学类... 98

3.8.2.5.2 外国语言文学类... 99

3.8.2.5.3新闻传播学类... 102

3.8.2.5.4艺术类... 103

3.8.2.6历史学... 105

3.8.2.6.1历史学类... 105

3.8.2.7 理学... 106

3.8.2.7.1 数学类... 106

3.8.2.7.2 物理学类... 107

3.8.2.7.3 化学类... 108

3.8.2.7.4 生物科学类... 109

3.8.2.7.5 天文学类... 110

3.8.2.7.6 地质学类... 111

3.8.2.7.7 地理科学类... 112

3.8.2.7.8地球物理学类... 114

3.8.2.7.9 大气科学类... 114

3.8.2.7.10 海洋科学类... 115

3.8.2.7.11 力学类... 116

3.8.2.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117

3.8.2.7.13 材料科学类... 117

3.8.2.7.14环境科学类... 118

3.8.2.7.15 心理学类... 119

3.8.2.7.16 统计学类... 120

3.8.2.8工学... 121

3.8.2.8.1 地矿类... 121

3.8.2.8.2 材料类... 122

3.8.2.8.3 机械类... 123

3.8.2.8.4仪器仪表类... 124

3.8.2.8.5 能源动力类... 125

3.8.2.8.6 电气信息类... 126

3.8.2.8.7 土建类... 127

3.8.2.8.8 水利类... 129

3.8.2.8.9 测绘类... 130

3.8.2.8.10 环境与安全类... 131

3.8.2.8.11化工及制药类... 133

3.8.2.8.12交通运输类... 133

3.8.2.8.13 海洋工程类... 136

3.8.2.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137

3.8.2.8.15航空航天类... 139

3.8.2.8.16 武器类... 140

3.8.2.8.17工程力学类... 141

3.8.2.8.18生物工程类... 142

3.8.2.8.19农业工程类... 143

3.8.2.8.20 林业工程类... 144

3.8.2.8.21公安技术类... 145

3.8.2.9农学... 146

3.8.2.9.1植物生产类... 146

3.8.2.9.2森林资源类... 147

3.8.2.9.3森林生产类... 148

3.8.2.9.4动物生产类... 148

3.8.2.9.5动物医学类... 149

3.8.2.9.6水产类... 150

3.8.2.10 医学... 151

3.8.2.10.1基础医学类... 151

3.8.2.10.2预防医学类... 151

3.8.2.10.3 临床医学类... 152

3.8.2.10.4口腔医学类... 153

3.8.2.10.5中医学类... 154

3.8.2.10.6 法医学... 155

3.8.2.10.7护理学类... 156

3.8.2.10.8 药学类... 157

3.8.2.10.9 中药学类... 158

3.8.2.11 管理学... 158

3.8.2.11.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58

3.8.2.11.2 工商管理类... 159

3.8.2.11.3公共管理类... 161

3.8.2.11.4农业经济管理类... 162

3.8.2.11.5图书管理类... 163

第九节 高职院校的学业路线解析... 164

第十节 选择学业路线及课程... 170

第四章 德、智、体全面发展... 171

第一节理想的召唤... 171

第二节 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 171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养生之道... 172

第五章 科学决策升学志愿... 174

第一节 高考录取的原则和程序... 174

第二节 高考志愿决策要素分析... 176

第三节 高考志愿决策方略... 178

5.3.1 高考填志愿,怎样才算不浪费分数... 178

5.3.2 决策高考志愿须有战略和哲学思维... 180

5.3.3 似是而非的观点:专业冷热搭配... 182

5.3.4 高考志愿决策流程图... 183

第四节 高考志愿填报宏观政策前瞻... 184

四 : 成都东湖新增教育设施 “北改”工程道路拓宽

【新闻眼】

东湖片区:

昨日(8月31日),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局获悉,东湖片区将新增一处小学用地。[www.61k.com]为完善东湖片区的教育配套设施,成都市规划局拟对东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范围为30.49公顷。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增的小学用地位于五桂街与华润街之间。此外还将原规划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幼儿园。同时还将新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一处。

“北改”工程:

8月31日,记者获悉,为推动“北改”工程顺利进行,提升片区域市形象,同时为解决荷花池汽车站搬迁后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成都市规划局将对成都市三十三中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此次修改的范围由北站东二路、成渝铁路、北星高架、二环路北三段围合而成,用地面积为4.65公顷。

记者还了解到,北星高架底层道路将向西拓宽至12米。同时,北星高架底层道路与二环路北三段交叉口处将进行局部拓宽。此外,原规划北站东二路部分拓宽至40米。

熊猫新闻客户端 王默志 综合编辑

如果广大网友有什么好的新闻线索,可通过以下方式告诉我们:

方式一:

方式二:

通过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或点击安装“熊猫新闻”。进入报料频道,上传您所要报料的信息,支持手机上的图片音频视频上传。

责任编辑:严珊

成都市北改规划图 成都东湖新增教育设施 “北改”工程道路拓宽

本文标题: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实施新课程后中考将如何进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9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