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13)

发布时间:2018-05-04 所属栏目: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

一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13)

内容提要
第八章  土地法制与监察
第一节  土地法与土地法律关系
第二节土地法律责任
重点难点
土地法的概念及特征
土地法的层次
各种违法行为的土地法律责任
内容讲解

第八章  土地法制与监察
第一节  土地法与土地法律关系
一、 土地法
 土地法的概念及特征 
1.土地法的概念
土地法是调整以土地为客体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说,土地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实施,以民法或行政法调整因确认土地所有权、取得或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其它与土地相关的他项权利,及因开发利用土地、规划管理土地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土地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法,仅指以土地法命名的法律规范。广义的土地法,不仅包括以土地法命名的法律规范,而且包括其它以调整土地关系为内容的法律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法一般是指广义的土地法。
2.土地法的特征
(1)土地法既包括财产法规范,又包括行政法规范。
(2)土地法既包括实体法规范,又包括程序法规范。
(3)土地法既包括强制性规范,又包括任意性规范。
例题:土地法的特征包括:
a. 土地法既包括财产法规范,又包括行政法规范。
b. 土地法既包括实体法规范,又包括程序法规范。
c. 土地法既包括强制性规范,又包括任意性规范。
d. 土地法包括强制性规范,不包括任意性规范。
答案:a.b.c.
 (二)土地法的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
土地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法律之一。这不仅是由于土地法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且由于土地立法原则、调整方法及其内容和体系,都是取决于土地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1。土地法的调整对象
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以符合生态规律为前提,旨在维护长远、完善的生态系统;二是以国家为主体,直接行使土地管理权的社会关系,是以国民经济综合体为其核心,旨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和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三是不以国家为主体,间接参与土地管理的社会关系,是以土地的商品属性为基础,旨在发挥土地的资本功能,以促进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通过行政管理间接地参与这类土地关系。土地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
例题:判断土地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r)
2.土地法的调整方法
土地法的调整方法取决于土地法的调整对象。
(1)民事调整方法。所谓民事调整方法是指在调整土地财产法律关系时适用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法律调整手段。
(2)行政调整方法。所谓行政调整方法是指在调整土地行政法律关系时适用的管理、监督的法律调整手段。这类调整方法表现为:
①在土地行政法律关系中,土地行政管理机关有权依法对被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被管理者不得拒绝接受。
②土地行政管理机关有权根据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命令或指令被管理者从事某些行为或限制某些行为,被管理者必须服从。
③土地行政管理机关依照行政职权要求被管理者从事某些行为时,不必付任何代价。

二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2)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内容提要

土地经济理论

重点难点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地租的概念. 性质. 形式.
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内容讲解

第二章  土地经济理论
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一、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储量的总和。土地的供给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个方面。
例题:判断题: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不包括已利用的资源储量。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土地自然固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土地是一种非再生资源,自然供给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是无弹性的。地球面积约5.1亿k㎡,其中海洋占70.8%,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2%,目前真正能供人类使用的土地约7000万k㎡。
制约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交通运输条件。
(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土地的自然供给量。②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③交通运输条件。④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般来说利用集约程度愈高的土地,其经济供给亦随之增加。⑤社会需求。
二、土地的需求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房等。土地的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需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于对土地产品的需求才有对土地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人口变动。②经济发展状况。③人类利用土地的知识和科技水平。
 三、土地供求关系
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来增加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 
土地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一样,在自由竞争情况下,供求关系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的供求关系。
由于土地的短期供给在特定区域内为一定值,其短期的供求关系如教材图2-1所示。
土地市场的供求机制是决定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供不应求,地价上涨,供过于求,地价下跌。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量,体现了土地的生产力。为了考察劳动与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及边际报酬的变动趋势和规律。各种类型的报酬定义如下:
①总报酬,即总产量,可记为tp;②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可记为ap;③以劳动(l)为例(下同),边际报酬,即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可记为:mp=△tp/△l或dtp/dl,它是生产函数关于劳动上的一阶偏导数。边际报酬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教材表2-1列出了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劳动投入量的变动与农产品变动的关系。如果将上表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可得到教材图2—3中的三条曲线: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
二、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报酬三阶段分析
1.总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
从几何上说,边际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边际报酬最大的点对应总报酬曲线的点为拐点[转向点]边际报酬为零,此时总报酬最大。
2.总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在几何上,平均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当原点与总报酬曲线上某一点的连线恰好是总报酬曲线的切线时,斜率最大,从而平均报酬最高。
3.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具有上升趋势;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平均报酬最高。根据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我们可以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平均报酬从上升转为下降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先升后降,劳动投入量达到一定量时达到最高点,与之相对应的点叫转向点。在边际报酬达到最高之前,总报酬曲线向下凸的一段是报酬递增阶段,其生产弹性大于1;从边际报酬最高点起总报酬曲线开始向上凸出而进入报酬递减阶段,生产弹性自转向点之后开始递减,当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相交时,边际报酬与平均报酬相等,此后,边际报酬低于平均报酬。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此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人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3)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重点难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与修编
内容讲解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例题:判断题: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r ]
就社会关系而言,土地利用反映了人与人,人与地的种种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土地的生产性利用,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活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
土地的非生产利用,则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
二、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衡量标准如下:
1.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部
2.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
3. 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直接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2.经济因素.因素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的物质基础,而不同的经济因素则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如何利用。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
3.社会因素.制度、人口、法规、政策、教育、技术乃至风俗和宗教都对土地利用构成较大的影响。其中,土地制度、人口和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尤其明显。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四个方面。
1.控制.为了保持人口与土地,特别是人口与耕地的平衡关系,国家必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部门、行业的用地结构和规模,对土地利用实行有效的控制。
2.协调.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一方面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用地量的合理分配,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土地需求的矛盾,保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3.组织.组织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规划最基本的功能。
4.监督.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对各部门的土地保护、利用、开发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以便取得一个比单纯的私人或企业开发利用土地要高得多的综合效益。为此,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完成以下基本任务。
1.分析土地利用问题规划始于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必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对土地供需状况进行科学预测,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估算区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从而明确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并形成问题报告书。
2.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
土地利用目标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努力方向和要求达到的目的。它具有概括性、全局性、约束性、时效性。
例题:土地利用目标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努力方向和要求达到的目的。它具有[   ]。
a.概括性
b.全局性
c.约束性
d.时效性
答案:a。b。c。d
目标可分为战略的和具体的两大类。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和宏观指导性的特征。
3.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的拟定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上级下达的控制性指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这一指标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退耕还林面积等。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它主要包括①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规模,规划期内各类用地增减变化的指标调整;②调整后各类土地利用指标在空间上的落实,编制规划图。
5.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目标与政策及措施之间的关系,分析采取何种政策、措施能更有效地实现规划的目标和方案,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七、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取决于规划的类型及其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但一般说来,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调查。
(2)土地评价。
(3)土地供求预测。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5)土地利用布局。
(6)建设用地规划。
(7)农用地规划。
(8)未利用地开发规划。
(9)土地整理规划。
(10)土地整治规划。
(11)土地保护规划。
(12)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编制。
(14)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例题:判断题: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取决于规划的类型及其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r  ]

四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4)

内容提要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重点难点
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任务和内容
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查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审查
内容讲解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
一、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1)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对规划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规划
 (2)局部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3)实用性。
例题: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a.针对性     b.局部性     c.实用性      d.整体性
答案:a。b。c。
二、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化。
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作用来看,有两种类型,即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地方政府为规范和控制土地使用者的微观土地利用行为而编制的规划,它详细规定了各类土地的使用范围、使用界线、使用强度、利用要求、限制条件等。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则是为了指导某一地段、地块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具体规划。
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情况,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主要有以下类型:
1.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地确定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定各地段各种用途的具体用地范围、用地强度、用地要求和用地限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内容。
2.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城市(镇)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域进行的,乡村土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兼有一定的村庄居民点用地、工业小区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与城市(镇)土地不同,乡村土地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构成,它侧重于利用土地的生产功能。土地的利用方式受制于土地的适宜性。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地安排各类用地,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详细编定各地块的具体用途,并对各类用地的要求,限制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以便能够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控制性的乡村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重点应是保护农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
例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情况,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主要有以下类型:[  ]
a.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
b.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c.国家土地利用规划
d.省级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a。b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及途径
(一)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完成编制规划任务之后,能否很好地组织规划的实施,就成为实现规划目标、发挥规划作用的决定性环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全过程包括编制和实施两个阶段,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衡量标准
1.各规划项目是否落实到地、到位。
2.各类用地变更的界线、位置、用途、面积是否符合规划。
3.土地利用、保护、整治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4.土地资金投入是否按规划进度完成
5.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是否取得显著效益。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途径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
(2)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订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规划公告可采用在报纸上公布、张贴布告和设立公告牌等方式。
(4)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土地管理部门预审。   
 (5)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6)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   
 (7)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查制度。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二、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

(一)土地利用计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二)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任务和内容
1.目前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实际上就是指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其具体任务有:(1)通过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2)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计划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和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3)研究制定用地计划的政策措施,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本文标题: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13)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1846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