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19 所属栏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一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人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二 :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理解逆命题的正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性质及其逆命题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与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结论

将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重合,观察等腰三角形:底边分成的两部分,底边与折痕所成的角以及顶角被分成的两部分,有什么发现?

学生归纳出(1)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2) ADB =∠ADC=90°, 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 ∠BAD=∠CAF ,AD为顶角平分线

说明AD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线,还是顶角平分线,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顶角平分线这三条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练习:运用三线合一的性质填空

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应该如何应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也可以知道另外两个。并写出它的几何推理形式。

2、请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分解为三个命题:

(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平分底边,平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平分顶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底边,平分顶角。

如果学生无法说出,可以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也可以知道另外两个。并写出它的几何推理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三个命题的逆命题,若能说出语言表达,则是

① 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角的角平分线和它所对边的中线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角的角平分线和它所对边的高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边的中线和这条边上的高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上面三个命题中的(1)有难度,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判断其正确性,另两个一般。

3、归纳总结,提升思维

对以上涉及的6个命题借助图形和符号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4个条件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只要有2个成立,则令个也一定成立。

反思

等腰三角形在初中几何里很基础也很常见,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的应用中非常普遍,尤其是“三线合一”这一重要定理.不少教案中都是把它和等边对等角放在一起讲,我觉得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在初中几何证明和计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既需要知道她的由来,还要知道它的用途,还应在图形不全的情况下补全三线合一所在的基本图形,老师如果把握好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在辅助线教学中的应用,把握好化归思想方法的渗透,将有助于让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突破解题的难点,探明解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性质的[www.61k.com]逆定理在证明中的直接和间接地应用也不亚于这个性质的直接应用,可以作为解决与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因此我就把它的逆命题放在一起讲,有的学生不见得当堂全部理解,但至少有这样一个印象:三线合一及其逆命题都是正确的,以后再强化加深印象。

我这节课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如对6个命题的总结就是思维的提升,但忽视了中等以下学生的接受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我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很少个别提问学生,大都是集体回答,大多数人跟着吆喝,下课时自我感觉很良好,听课的教师的话却让我冷静了下来,她问我:你的后十几名学生会不会,你知道吗?把他们扔了太可惜了!是啊,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学生无法大量跟进,都不是有效地教学,唯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现状设计的教学才是合适的,鞋子是否合脚,自己要清楚,课堂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 : 数学教案-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斜 边

45°

直角边

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

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 角 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2、把刚才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对折,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3、展开后把4个三角形都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4、取出其中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指出已有的底和高。

提问:“斜边上的高你能不能画出来?”

出示探究要求:

①动手画出斜边上的高,同桌互相检验。

②量出斜边和斜边上高的长度,填在表格里。

③根据表格里的数据,小组讨论,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交流发现。

5、电脑演示并出示结论。

学生齐读: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6、拼图游戏

(1)拿出2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2)拿出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3)电脑演示拼成的没学过的平面图形。

三、合作交流,探求一题多解。

1、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

角边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

20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一生板演,说说理由。)

2、出示题目: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长是20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0厘米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剪下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拼一拼、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想法。

教师板书各种解法。

四、

20厘米

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1、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连接

每边的中点,又得到一个正方形,求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互相探讨,交流解法。)

 

20厘米

2、再连接空白部分正方形每边的中点,

所得的小正方形面积与空白正方形面

积有什么联系?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说想法。)

 

3、依次连接正方形每边的中点,每次得

到的新正方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

么联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回忆所学,谈谈收获。

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 :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

9.3章等腰三角形教案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 )

∴∠B=∠C( )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 ,引导预习:

P86 习题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本文标题: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50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