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数轴和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案例分析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第二课时教学正负数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然后借助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在教学的我采用了一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现将每一步的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作如下陈述。
一、亲身经历,将生活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
首先,出示教材例3,小红和小明从大树出发,一个向东走了2米,记作+2米,另一个同学向西走了4米,记作-4米。你能将他们运动后的位置用一幅图表示出来吗?这一探究过程是一个有理有序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加以辅导,首先我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来表示这一段路?(直线),然后我们又该确定什么呢?(大树的位置),师:大树的位置是两个同学出发前共同所在的位置,我们把它称作原点,那么确定原点以后,你认为那边的方向应该表示“东”,也就是正方向了?如何表示?(箭头);小明向东行走2千米,小红向西行走4米,又怎么表示呢?(小红在0的右边2格,小东在0的左边4格)师:每一格的长度应怎样呢?你觉得每一格要画多长呢?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格的长度要相等,画多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师:这一格我们把它叫做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的长度一样。
(评: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画数轴的方法和步骤,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画?)
二、画龙点睛,教师揭示数轴的概念。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陌生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尽量全面细致得明白概念的内涵。因此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在此郑重其事的揭示概念。通过前面的动手操作,学生亲身经历了将生活中的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揭示: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就叫做数轴。并用板书加以梳理和强化。
(反思:很遗憾我在教学之前没有想到预设这一环节,这是夷陵区教研室的杨万英老师听了我的课后,提出的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专家的见地确实很专业,谢谢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中的不足。)
三、展开想象,学生在头脑中将数形结合。
在揭示了数轴的概念以后,观察数轴,说一说向东行1米、2米、…..的位置在原点的什么方向?向西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小东向东走了5米在什么位置?小会向西走了10米,在什么位置?再观察+1.5米和-1.5米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跟着老师在数轴上来回的“走”了几趟以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就会把数轴上的点与正数、负数对应起来。
(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来回的“走”,这些走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数轴上的数和数轴的形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闭上眼睛是引导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观察发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数轴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利用数轴,帮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我们先将例4未来一周的最低温度表示在数轴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温度的经验,将未来一周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在教学时,我首先让一个学生来模仿天气预报员,预报某地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学生特别感兴趣,模仿的头头是道,很有意思,同时我也注意到个别学生还是不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讲一讲,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意思,并说一说为什么天气预报要这样预报呢?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后,我再让学生将未来一周的最低气温表示在数轴上,然后按照从地到高依次排列起来,排列好了,再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数,从左往右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负数和正数比结果怎样?0和负数比结果怎样?负数和负数比又会怎样呢?
(评:这一环节学生借助上节课学习的有关负数的知识,通过温度高低的比较,形成比较数的大小的直接经验,经验是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体现。)
五、思考解题策略,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有了初步印象以后,下面是巩固练习比较数的大小,在比较之前,先让学生想一想,“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将要比较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看哪一个数在左边,那个数在右边?左边的数始终比右边的数小;也可以根据我们自己总结的经验来判断,正数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右边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反而小。学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评: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因此,学习方法的教学应该每一堂课中进行渗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预设方面,注意考虑到了这样几点:一是力求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二是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从直观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又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三是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预设是一个方面,还要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实时调控,注意课堂生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 :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把课上的精彩、上的高效率,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准备中重中之重便是对学情分析。我认为要做好学情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学习基础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课时,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上有所收获。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才能更好的设计教案。
3、了解学生的预知能力。老师要在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课上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讲的知识哪些是他们一看就会,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讲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会的不讲、难的重点讲”,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4、了解学生对这节内容能预知那些,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认识水准,能理解哪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具备判断哪些是非观念等,作为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要分析。学情分析还有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 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5、.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所任教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与老师配合比较好,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www.61k.com)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对学生个体差异也应分析,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6、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学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学情分析是1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1个大局意识,统筹观念,并要具备坚强的毅力,做到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总结。
三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四 : 《小数乘小数》例1的教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这道例题在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基础上,教学小数乘小数,初步形成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法则是通过3.6×2.8(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和2.8×1.15(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两次计算实践概括出来的。可见,教材设计的学习方式是‘探索发现’。即先感受具体的计算,然后归纳出计算策略、步骤以及在积里点小数点的规律。
(2)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规律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到的。学生在小数乘整数时已经能够把小数乘法先当作整数乘法计算,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重点都是‘积里的小数点在哪里’。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演绎推理为主的思维活动,比较抽象,有些难度。所以例题呈现了推理的过程,带领学生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体会两个乘数是怎样变化的,积跟着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把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试一试’比例题开放一点,为学生准备了‘转化’的框架,让他们按框架开展转化活动,并回归到原来的积上。
(4)教材要求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计算策略、计算步骤、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学生总结的法则既和人类已有的计算法则一致,有不机械接受文本法则,具有儿童色彩。
(5)‘练一练’的设计是有层次的。根据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是教学重点,第1题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突出了重点。在学生学会点小数点以后,才让他们做第2题,完整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6)配合例1的是练习十五第1、2、3题,也是有层次的:学会正确计算——识别并改正错误——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的估计,一方面教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把小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数,利用整数乘法的口算估计小数乘法的积大约是多少),另方面利用估算判断笔算结果的合理性。
二.学生分析
(1)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会带到小数乘小数里来,看到小数乘小数,会想到看作整数乘法计算。
(2)在学习例题之前,一般不知道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即使知道方法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是必须教学的知识!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是比较难的,没有外界(教材和教师)的帮助,很难独立经历推理过程,很难形成推理结论。
如果学生在教材引领下完成例题里的推理,那么继续进行‘试一试’的推理是有可能的。
(4)学生计算小数乘法会算错,错误根源一般在整数乘法上。如果‘练一练’直接进入第2题,那么学生错误主要不在新知识上,会给教学评价带来被动。
(5)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会有话可说,但未必说得很好,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三.教学活动设计
(1)3.6×2.8的笔算不是学生看看教科书就能过去的,更不是让学生独立计算和交流评价就能过去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以及教师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和估计得数以后:
可以让学生说出计算策略——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看成哪一个整数乘法?——36×28。教师在 3.6 的右边写出 3 6 完成整数乘法
×2.8 ×2 8
比较小数乘法竖式和整数乘法竖式,一个乘数的变化;另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这些变化要连贯起来让学生完整地说清楚。
讨论怎样从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的积,明白‘积÷10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也就是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回顾这个小数乘法的计算,小结这题的计算策略、计算方法。具体地突出两点,一是看成整数乘法36×28相乘;二是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由于两个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里也点出两位小数。
在黑板上计算3.6×2.8
(2)2.8×1.15的教学可以放手一点,让学生联系例题里的体会,主动研究新的计算。
列出算式、写出竖式 1.15 以后:
×2.8
让学生说说计算策略,应该看成怎样的整数乘法?
说说从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乘数的变化、积的变化;
说说怎样从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的积?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再次经历转化与回归的思维和计算
让学生说说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2.8×1.15
(3)总结小数乘法法则
回顾例题的计算: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是怎样计算的?
回顾‘试一试’的计算: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是怎样计算的?
比较两次计算的相同与不同:都看成整数乘法计算,都在积里点小数点,都根据乘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由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积的小数位数不同。
归纳计算法则:
先看成整数乘法计算,再在积里点小数点;
根据两个乘数一共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4)组织练习
按教科书练习编排的线索,适当修改、调整、变化。
先练习在得数里点小数点,再完整笔算小数乘小数,然后识别并改正错误。
五 :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作者:三堡实验小学 王广阔 |
教学内容 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师板书:分解质因数) 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师板书:直接相乘) 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样? 生4:很简单。 生5: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对的,但求其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不一定对了。如10与20,10×20=200,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0。 师:看来你的方法不能完全成立。 生3:很多时候我的方法是对的。 师:所以老师建议你课后继续研究:什么时候?你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 生6:我认为可以用短乘法。(学生都很好奇。) 师:短乘法!我们还真实第一次听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该生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如10与20都2得20与40,再乘3得60与120,(板书如下) 2 × 10 20 3 × 20 40 60 120 生(很多):永远求不出来。 生6茫然 师:你的方法很有创意,但是…… 生7:干脆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用这种方法求出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4的倍数:4、8、12、16、20…… 6的倍数:6、12、18、24、30……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集体订正后,师问:用集合圈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板书如下: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6 18 16 20 12 24 30 … … ↑ 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皱眉:仔细看一看。 生:中间交叉的地方不能只填最小公倍数,它们公有的地方应填它们的公倍数。还要填24 36… 师:对!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准确!(板书:24 36…) 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正是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 公倍数。 生6: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仍能用短乘法。(生6不服气的走上讲台,边板演边讲。) 2× 4 6 ←只用6乘 3× 4 12 ←只用4乘 12 12 师:恭喜你!你终于研究出来了。 生:他是已知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又瞎凑的。(其他同学异口同声。) 生:似乎有这种嫌疑。(生笑)但我们评价别人,要指出不足,更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用4乘3,而用6乘2呢?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4=2×2,6=2×3,比较4与6的质因数我们发现4比6少了一个质因数3,,因此用4去乘它缺少的3。6比4少了一个质因数2,而用6去乘它缺少的2。 师: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讲得再慢一点吗? 生:我能很形象的讲清楚。(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4与6的最小公倍数肯定要4与6所有的质因数,4=2×2,6=2×3,所以4与6的最小公倍数应含有两个2,一个3,也就是2×2×3=12。因此要求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只要用(2×2)×3或2×(2×3)。(学生露出会意的笑容,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师: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就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找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质因数,然后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去乘它们独有的质因数就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板书如下) 4=2 ×2 6=2 × 3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提问:为什么用2×3×5×7?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短除法。 出示例2:求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板演并讲解: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再用3去除,3与5互质。所以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生讲解师板书) 公有的质因数→ 2 18 30 公有的质因数→ 3 9 15 3 5 ←互质数 师提问:用什么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把哪些数相乘?为什么? 做一做 用短除法求30与42的最小公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解答过程。 绪高昂,不时有惊人的发现。教师是如何使这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想主要是实现以下“四化”:1、探索自主化。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而且利用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算理很难理解。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2、教学情感化。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3、师生平等化。教师只是先生—先于学生生成知识,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处在同一互动平台,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平等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主动的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也才会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调整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4、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利于学生反思元认知,学生互评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因此学生能评价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但学生评价有时会片面、肤浅甚至偏激。这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始终围绕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这节课教师正式调动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者。) 练习十五第二题前4题 第三题第四题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二题后4题 |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