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戴志康:互联网开放平台时代的“孤岛革命”

发布时间:2017-09-29 所属栏目:业界

一 : 戴志康:互联网开放平台时代的“孤岛革命”

61阅读61k.com 5月21日报道:2011第六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暨康盛与落伍者十周年聚会今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走向开放”、“ 共赢开放”、“开放胸怀”为主题,将有近100位各界嘉宾参与演讲、讨论。作为本次大会的支持媒体,61阅读61k.com参与了全程报道。

康盛公司总裁戴志康

以下为戴志康的演讲内容:

戴志康:头一次面对这么多观众演讲有点紧张,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主要话题,关于一个公司加另外一个公司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一个公司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楚,如果我问在座你,或者你,说 1+1 到底能等于多少,大家觉得这个问题一定有诈,一个公司加上一个公司可能等于一个公司,也可能等于两个公司,也可能等于无穷大。所以,我们康盛让在这最近半年多时间一直试图探索一个公司加上另外一家公司到底能创造什么样的想象力。

Discuz!云平台

现在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发现上午嘉宾已经把这个说的很清楚。首先我起一个词叫“孤岛革命”,大家没有听说过没有关系,那是我昨晚刚想起来,在 Google 超越雅虎我们完成第一次孤岛革命,当人通过 Google 查询和检索到那个信息,包括以信息全集和子集,这样人和信息鸿沟就消除掉了。原来我们做网站当我把我的页面放到互联网上的时候,理论上全球人都能看到我网页上写什么,那仅仅是理论上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全球有很多很多的人,有很多很多的网站,用户不知道我们的网站在哪里,也不关心我们的网站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第一次孤岛革命结束了之后,我们就曾认为在此之后,网络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是孤岛了,但其实我们错了。为什么?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人,每一次阻碍人和人之间相连的那些行为都会造成一些孤岛,那些信息,行为,商业交易都是有人作为一个出发点来完成的。

我们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的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是我们在座大家每一个人所做的网站,在现在这种时间里,绝大多数大家都是一个孤岛,99% 都是一个孤岛,这个现实是非常严酷。我们曾经以为连接了搜索引擎,连接大量互联网,我们有电力,有网络信号在我们上空,在我们屋子身边,在我们办公室来进行传播,但是仍然是一座孤岛,有关中国网络结构屏蔽了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使我们人必须通过一个机器带着面具访问其他人,或者其他人所产生的行为。

这个人什么概念?我进到一个网站上注册一个名字叫张三,张三和我旁边一个人注册李四名字之间就产生了一个互动。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李四可能就是我的家邻居,或者就是我的同学。凡是这样割裂了连接方式,我们认为都会造成一座孤岛。我们大家说今天我们网站都是一个孤岛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就像雅虎在当年也不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孤岛一样,雅虎当年认为他是互联网上的权证,能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和全部内容,但是当 Google 超越他的时候,Google 就实现了一个把孤岛和孤岛之间相连的一个伟大使命。所以,我认为第二次孤岛使命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的。

我相信这种孤岛革命会充分改变人们的上网习惯,人们的互联网生活,但是最重要一个起点就在我们现在所讲的。今天上午大家也提到 APP 化,移动化,互联化。我们认为APP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化一种是外化。内化 APP 实际上是说当我们手机作为一个平台,SNS 作为一个平台,微博作为一个平台,QQ 空间作为一个平台的时候,很多互联网上的应用就可以以APP方式植入到平台当中去。传统 APP 我们认为只是一个小的应用程序而已,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把APP当做一个和整个互联网世界相连的一种渠道或者通路,在这个渠道通路里面我们可以自由地获取到好友的关系链,可以自由知道好友的消息,以及知道人和人之间联系。

专题报道:2011第六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

我们在座大多数是站长,小部分是APP开发商,站长在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环节,我们在经营这个网站,一旦与整个世界相连,其他东西相连变成一个外化 APP。指的是我们本身存在于这个体系 SNS 平台之外,我们又和整个互联网人机关系有着一系列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虽然是一个外化 APP 但不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孤岛。同时,我们知道连接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目的,没有人非要跟另外一个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我们通过连接使得我们每个网站都能赢得更多,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才更有价值。

在连接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互联网产生一个巨大技术方面变化,我们发现很多服务会变成云服务,他会变的很透明。云服务用传统意义上讲很高深,很复杂的技术才能实现那些功能,或者哪些特性,可以通过云这样一种打包式,批量的处理方式使得我们运算能力极大地加强,这种云化平台就会成为我们今天很时髦那种云计算,或者云存储,或者云分享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概念和技术理论。

但是到最后我们仍然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理论,会实实在在帮到我们去解决后面的问题。透明化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透明讲的很简单,就是说让你不太懂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但是你又能很好的利用他。你说Discuz!一直在践行开放透明式的发展理念,我们在想如何能让在座的站长花很少的技术力量,或者不花技术力量就可以把所有心思花在网络运营商这也能取得成功,只要这样一种东西服务都变的很透明。所以,未来服务会越来越云化和透明化。

接下来我们就回到分享开始的时候去和大家讲到的,1+1这样的组合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看一点实际,刚才讲的都是概念,这些概念离我们身边好远,离我们生活也好远,到底有什么价值这可能不太清楚。我们康盛团队从去年9月份融合到腾讯之后就一直在尝试如何创造更加透明,更加云化的服务,能够帮助大家逃离孤岛,不再是一座孤岛,我们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赢的更多。

所以,把我们一系列想象力落实这是我们现在,将来,以及更长时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单纯这种想象力是没有价值的,关键我们怎么能把它变成实实在在我们看的见摸的着服务,一种功能,或者一种价值的传递。今天我们只是开的一个很小的头,因为我们进入腾讯体系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我相信大家可以从这些服务就可以看到我们一些发展的理念,或者说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当时你们康盛为什么要加入腾讯呢?这个问题几乎被很多所有熟悉的朋友都问过,对,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当时是经过一个很深思熟虑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想到几点。当这些网站都变得不再是一座孤岛的时候,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最有效和最强大把大家连接起来,当我们用不同的面具登录到各种网站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平台以及他上面的ID信息,用户信息和高质量的关系链信息能够使我们人和人之间不在带着面具,让人和人之间距离变的更近。

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一家公司就是腾讯。这家公司拥有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用户库资源,用户资源,同时有着中国互联网上最优质好友关系链的资源。同时,他还有着中国互联网上最丰富这种应用。其实,我们腾讯和腾讯选择康盛这是两个非常默契的选择,我们认为既然我们要实现平台化,我们就必须选择中国互联网最大一个平台来合作,有了这个最大平台来合作,我们就能充分把这些大平台上的价值和资源充分传导给在座各位站长,于是就实现我们产品云化,透明化,使得我们每个网站不再是孤岛,我们不仅带去用户,带去流量,带去越来越应用。

我们现在除了Discuz!产品之外,还提供一个Discuz!云平台服务,这个服务现在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简单,也有可能觉得很强大,没有关系这只是一个开头。我们首先提供一个和QQ帐号打通的服务,还可以和QQ空间,腾讯微博产生一系列互动,使得我们信息能够分发到微博上,微博信息也可以同步到我们网站上。同时,我们还跟站长QQ群做了一个社区专属QQ群,还有原来一直在运营持续给站长带来收入的平台,还有通过我们发帖体验过来了QQ表情,还有借助腾讯很多云计算能力进行很多深入开发,我们做了全球第一款和社区有关的专用统计分析活动以及我们和搜搜合作做了一个,中国不是第一个,应该是运算能力最强大的一个纵横搜索帮助大家解决站内搜索问题,同时我们还跟腾讯内部很多部门去合作做广告联盟生意。

广告联盟传统意义上讲大家觉得有赚钱,有的不能赚钱,我们为什么看好腾讯广告联盟,因为腾讯有中国最大的用户数据库,每次在互联网上产生一个行为,腾讯都可以根据这个行为计算出用户实际需求。我们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投放广告的时候,广告点击率会更高,以及我们进行一个云安全探索和尝试。QQ也是一个率先推出的服务,我们为了避免每个网站进入孤岛化状态,首先要做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识别什么是这个人,这个人是谁?谁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其他行为,当我们有一个统一身份证很难建立人和人之间有效联系。就像我们今天坐飞机不拿身份证他不知道你到底是谁买不买票。所以,QQ Connect成为一个联通孤岛和整个世界的桥梁。 

在我们测试过程之中有450个站点参与了QQ Connect一期测试,在测试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在这几个月时间里超过500万QQ用户使用这个产品和服务,登录注册到450个站点里,平均在这几个月时间内为450个网站,平均每个网站增加1万名注册用户。同时我们还知道不仅仅是我们提供了一种拉新用户能力,还帮助用户留住用户能力,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有所感觉,有所感知。QQ Connect提供用户60%,原来注册1千个用户,现在开始QQ Connect的时候,因为QQ人群的巨大,所以我们每一天可以注册1400用户,这是至少可以注册的用户。当我们用户多了时候我们服务更具有黏性,我们网站商业价值也会变的更加高。同时,QQ Connect在15天之后仍然在社区活跃50%,在4个月之后活跃的用户是15%,这个数据大家没有比较可能不太清楚。但是,根据我们后台统计和监测普通注册ID和注册帐号注册之后4个月内活跃率只有6-7%,所以QQ Connect更加活跃,可以更加有意愿参加社区各种服务,发帖,回帖,评论等等。

同时,QQ Connect在论坛里发贴量已经超过论坛总发行量的30%,这就意味着仅仅打通ID这一步就为我们网站实现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一个功能。但这仅仅是最开始,我相信在后面腾讯开放平台计划里面,包括腾讯好友关系链,腾讯QQ客户端,腾讯各大SNS平台,包括腾讯空间,腾讯朋友,还有大家耳熟能详腾微博都会提供越来越开放体系和功能。我们今天说打通帐号就相当于获取一个钥匙,打开一扇门就相当于进入一个家,如果住的舒适,创造出更多灵感和价值,这是我们后面会去挖掘的事情。我们在看是不是中国只是腾讯和康盛在做这件事情呢?其实远远不是,我们这个东西也不是原创,美国FaceBook已经在这方面走了2、3年,我们看看国外数据其实令人更加吃惊。FaceBook说他有2500万网站集成了FaceBook的Connect,而且康盛评出美国前100网站里面有80个网站都集成了FaceBook的Connect。另外,超过一半Connect全球100网站也加入了FaceBook的Connect计划。所以,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大的,小的,中的,我们分布在不同领域这些网站都会能够从一种搜索相连使自己变的不再是孤岛,从而顺利完成第二次孤岛革命,使自己步入到国际化,全球化的范畴经营模式里面。

同时,我们还在QQ客户端上进行一些耕耘,传统讲QQ群是站长一个又爱又恨的东西。我们经营的时候把所有用户都引导QQ群里,他就在QQ群里交流不在来我们网站。如果我们不去运营QQ群,那QQ群用户就不受我们组织,我们忠实用户可能也要靠QQ群忠实用户去维系。所以,我们和腾讯通信部门做一种合作,提供一种站长专属QQ群,就解决站长刚才头疼的问题,首先给站长提供很尊贵的感觉,加入这个群的用户就会在他的右侧看到一系列站长这个网站上相关内容,这种相关内容可以由站长随时随地去推送过来的。当我们把用户引导到QQ群,QQ群的用户在里面交流,这些社区忠实用户在里面交流,交流完了会随时随地看到右侧这样一种引导,从而回流到我们网站里来。

所以,我们通过越来越多技术手段去帮助我们站长用户从腾讯平台里面,腾讯即时通讯系统里面获得更多回流的流量。

我们还做了一个小的体验,在QQ里面聊天,很多人会发一些很有趣的表情,或者很有趣的小东西,很搞笑,使得聊天很愉快。现在我们跟SOSO合作,给论坛聊天提供一种一致有序的表情体验。当我们在点这个发贴框的按纽可以随便聊,最近什么火,私奔,你一搜私奔的表情,私奔搞笑的图片都会出来。我们在一点这个表情就会插到帖子里面去,变的非常有意思。

每一个论坛都会经营他自己的表情,而且表情帖也会越来越多。传统的讲论坛里好象以前有10个帖子里面,有1、2个是表情帖,现在做沙发,踩板凳的基本上都是发表情,看图说话的时代已经来了,我们通过表情给大家带来更有趣的发贴。我们在上述聊天,沟通过程体验改善之外,我们还通过这种腾讯云计算能力去构建一系列腾讯的云服务给到大家这些站长,腾讯分析是中国第一款支持以及专用社区的统一分析系统,这个系统是康盛和腾讯数字平台部一起去合作建立了,腾讯有很多数据流量,现在我们愿意把这样一种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在座所有的站长们,让我们自己的网站也能享受到这种专业运维工具和专业分析工具帮助我们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们在腾讯分析里不仅提供类似于传统统计功能,统计在线时长等等,不仅提供这样一种功能。我们还对Discuz!做了一个深层定制,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写的有一个红色标的地方,可能后面同学看不太清楚,大家可以到网上试,都是一些非常特色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调用,特殊分析通过对论坛社区这种结构进行有效分解,来实现一种,比如对你最热主题统计,对你发表最热主题统计,对最热门板块统计,对你的注册用户和游客有什么不同行为统计等等这一系列统计都会包括在腾讯分析里面。

所以,今天我认为腾讯分析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可能到明天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大量适用于社区,电子商务等等这些特色统计会越来越多出现在腾讯分析这个系统之下,这些服务全部都是免费的。所以,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分享或者使用这样一种免费的云服务。在进行服务的后端,其实是有腾讯数百台,甚至上千台在支撑着运算能力产生,但是我们愿意拿出这样的成本和资源来给到大家,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状况,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网站,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纵横搜索这也是一个新的名字,是我们搜索部门经过几个昼夜思考才想到这个名字。传统数据库搜索起来速度是非常慢的,Discuz!在很多年以前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技术上解决不了,而是我们没有这样资源帮到站长给到搜索的计算,检索的计算。以前我们经常在社区里,论坛里涉及一些功能,会说如果你用户要搜索要扣10个积分,因为我们不希望用户做太多搜索,他一搜索我们服务就会宕机,访问就会不稳定。今年我们也拿出SOSO全文搜索技术,给大家帮助我们实现一个高质量,高效能站内全文搜索服务。这个全文搜索服务提供一个丝毫不弱于本地数据库搜索的一种体验,如果大家点开搜索按纽旁边高级搜索,可以按时间搜不同各种各样搜法,这些我们都提供。

同时当我们搜一个词的时候可以看到左侧有什么样的板块,包括哪些是精华等等,右边还比数据库搜索多了一些内容摘要,同时关健词也在这里面显示出来,发表的人是谁,发表在什么地方,这些都会成为纵横搜索一个基本标配功能。在这个服务后面为什么腾讯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呢?大家会想的很明白,当我们自己用一个服务来搭建自己搜索的时候,不管多大一个网站都需要单独布一台服务器。经历过云计算之后,我们是一个整体计算平台,每个网站只需耗掉我们所有服务器几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来计算就可以了。当我们把云服务能力打包之后,就会通过一种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手段给到大家更好的搜索体验,而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并不感觉到这个后面是一个搜搜,或者是一个纵横搜索的后台,因为所有的界面,展现都是在我们站长的网站上,数据也是来源于这里。我们几乎在做到不耗费服务器的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就提供这种机遇搜搜技术的纵横搜索,站内搜索服务。

对于哪些垂直网站,尤其一些手机网站,发现搜索很难用,或者一搜就挂,在垂直网站有大量软件,大量信息,大量内容,在那个里面去搜索iPhone应用程序,或者在Gphone上搜索一个Android程序的时候,结果比在百度,搜索上面还要整,因为我们自己网站足够专业,在这个垂直领域没有比我们更加完备,所以纵横搜索在不花费服务器负担负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高效快捷的搜索。

同时,我们也知道除了哪些看的见运营和看的见的功能之外,我们站长也在承受和经历越来越多的苦衷,我党对社区内容管的比较严,我们站长很多时候被半夜叫醒喝茶。当发贴机,恶意违规内容在社区里面乱发,或者人肉发的时候很难阻止它。大家不要忘记腾讯有日发几十亿帖子,日发几千万微博,日记早就已经对腾讯公司造成了困扰。所以,腾讯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规避,如何用更少成本规避违规信息,不良内容给互联网公司造成的影响。

在云安全的模块里面,我们网监发现违规贴告诉服务商,或者联系站长,说2分钟删除,2分钟没删除结果网线一拔服务器关了。用户在发贴的时候通过云平台分享到腾讯安全中心,腾讯安全中心经过行为分析,相似度分析,频率分析,赃字库等等,去筛选出机器认为违规帖子或者不良内容东西,如果不违规就发上去,如果判断违规这个帖子就会删除或者暂时进入到审核状态。我们相信这些云计算能力,可能隐藏在我们很后面,但确实是我们站长每天很焦虑,只要能环节我们一点点焦虑,减轻我们一点点压力,让我们更多资源和能力投入到网站运营里面去,我们认为可能就是有价值的。

同时,漫游开放平台是我们已经经营2、3年开放平台业务,这个平台在过去1年里,每年带去2、3千万分帐收入,成为我们一个不管是游戏类,还是非游戏类的网站去提供最新的搜索平台。进入到腾讯之后,漫游开放平台将会和以前有所不同,因为大家知道腾讯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很多游戏上都抢着要进入腾讯SNS平台里面去,所以我们也在逐步引入腾讯平台里面这些内容,把这些内容逐家分享给网站。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游戏七雄争霸,能够实现很大收入,具体数字不说了,大的有点吓人。在外面看不到这款游戏,通过漫游开放平台像这种腾讯独有的,已经买断的游戏,也能够成为我们网站上提供的服务而实现出来,这种服务不简简单单用户可以在我这玩,咱们说的现实直接一点,用户在我网站上花了钱给大家进行一个有效分帐的。

所以,漫游开放平台会结合腾讯越来越多资源,在互联网上别的地方找不到的内容。以前我们说经常做的几款游戏,武林三国,开心农场,哪都有,我们尽可能做到腾讯上有,Discuz!用户上有就够了,这些好的内容只有稀缺才美,能够更充分挖掘用户ARPU值,愿意让用户付费,付费之后我们自己腰包也鼓了。除了给大家游戏上分帐之外,还在尝试腾讯的广告联盟,基于中国最大用户数据库就可以基于人群投放的广告联盟,基于人群投放什么概念呢?

假定说我有一天聊天我要吃一根香蕉,后来去一个参观团购网站,在QQ团购里下了这样一个订单,我可能买了一束鲜花或者干了一些什么事情,通过一系列用户行为分析抽取挖掘,这个用户到底喜欢什么,年龄怎么样,在什么地方住,有什么样的喜好,根据这些喜好和相关跟踪数据可以有效把广告投放到相关人身上。当我们这个用户进到这个网站上,传统Google,Discuz!是根据这个网页是什么来匹配我可能感兴趣什么。现在我们匹配是根据我是谁,不管我到了什么网站上,他投放给的广告都是针对我这个人的,通过这样一种技术手段,相信在不久将来这种广告点击率和他的商业价值会变的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整合了几个不同腾讯广告平台,比如智胜,管理通,拍拍联盟不仅仅有Google联盟,淘宝联盟,百度联盟这样的模式,同时也给我们内容创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刚才所说这些云服务都在下午金奖发布的Discuz!X2里面集成,升级到Discuz!X2就可以很顺畅使用到上述服务。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帮助大家去脱离现在孤岛的状态,以及对我们所有站长能够创造一些新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由短暂不适应,会有不理解,或者说我们认为他可能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这都没有关系。

之前有一个站长问我一个问题,你们都在做QQ Connect,我的用户可以通过QQ Connect也去到别的网站上,这样我的用户不就少了吗。我告诉他答案确实是,你的用户群势会通过QQ Connect去到别的网站上,但是有更多腾讯用户,其他网站用户通过这个渠道来到您的网站上,这时候能够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服务就变的越来越强壮。所以,本身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一个经营模式。

比方我们做了一个地方网站,我在我的老家哈尔滨做了一个地方网站,大家要知道不管我这个网站有1万个,5万个,还是10个万注册用户,我们在哈尔滨这个地方覆盖率通常情况下一定是低于QQ在这个地区的覆盖率。就像两杯盐水,一杯盐水浓度是10%,一个是50%,当我们把人与人之间鸿沟消除的时候,发现10%的盐水倒到50%的杯子里面我们浓度会变的怎么样呢?假定我们1:1倒的话浓度就会变成30%,相当于用户就是那个盐分从高的地方向低浓度地方进行演进。所以,QQ拿着他自己拥有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数据和用户帐号系统去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只要QQ帐户在我们当地,当充值领域覆盖量比我们网站更大,覆盖率比我们网站更高,用户就会像盐分一样流入到我们网站里面来。

经过过去测试也证明这一点,在这个过程里面给网站带来的一定是利益远远大于弊的,我们的收获比我们的支出要远远高的多。这样我们在衡量一个企业经营利润的时候,是拿我们收入减去成本。假定说我们成本提高了10%,但是收入提高了100%额我们这个企业仍然是非常赚钱的。2008年互联网大会当中有一个嘉宾曾经说过一个会,中国互联网是否正确走向开放,取决于腾讯是否走向开放,这个话说的很对。康盛也是少数一直在鼓吹一定要开放,互联的公司,实际上我们经过这几年发现,当我们平台不够足够开放的时候,我们开放并不能使互联网真正开放,只有当互联网最大,用户量最大,资源最多平台选择开放的时候,互联网产业系统才能真正改变。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尽快升到Discuz!X2这个版本,能够尽享开放带来的互联网盛盛宴。

上述这些QQ Connect,空间/微博同步,专属QQ群都将开放,只要你的网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要求,只要你网站没有恶意非法都可以免费使用上述开放的服务当中去。之前有很多客户觉得你QQ Connect又要限制规模大小,这个审核条件,那个审核条件,不是我们一直在藏着掖着不给大家,我们一直在调试使得我们的服务能力越来越高。很荣幸也很欣喜地告诉大家,从今天开始这些服务可以有效稳定为各位站长服务,所有用户升级到Discuz!X2就可以享受到这些功能。

同时,腾讯分析,纵横搜索这两个都在灰度内测,有些网站能够使用,有些网站暂时还不能够使用。没有关系,我的老板我有一个很尊敬的领导,张智东(音译)先生,刚去腾讯的时候他说如果QQ Connect全部都开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说以咱们公司现在情况全部都开给所有人,好象需要2、3年的时间,但是他就讲这项服务一定会走向全部开放,而且未来越来越多服务也会走向全部开放,现在尽管有门槛限制,也是因为我们技术没有调试好,请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团队就200多号人,进到腾讯适应融合可能花2个多月,在花几个月和兄弟部门合作开放半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相信明年站长大会会更好,同时也能够提供越来越好服务。

同时,因为腾讯网络联盟,我们将在未来某一个时间里开始测试。目前通讯网络联盟也在找一些少数网站进行效果内测,今天可以埋下一个明天种子,我们在明年的时候看看这些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在这届大会里发现是我们康盛Discuz!和落伍者10周年纪念日,我们设计一个LOGO,这个很多朋友是看不懂,好多人也问这个LOGO什么意思,是1OPEN还是什么,我们内部是蛮喜欢的。今年是Discuz!第10周年,有一个10周年意思,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开放元年,是第一个开放元年,所以就被印在我们背包上,各种各样和今年纪念品上。每当我们想起这个时候,都会心潮澎湃,10年都过去了,曙光就在眼前我们还在等什么。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的话题,变局之下的生存智慧。互联网在走向开放,而这种开放是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只要有变化,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当然也孕育着新的挑战,机会是双刃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抓不住就变成一把刀刺痛很难受。真的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看了很多成功故事这个人很厉害不费吹灰之力就建立一个伟大帝国,其实都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真的不是这样。是在于今天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机会,在机会下谁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成为一个英雄。所以,变革孕育着商机,凡是能够参透这个本质就能抓住机会。

30年前在大多数互联网人还没有出生,或者我们很小的时候这场变革开始了。当时很多人就觉得很迷茫,有人下岗,有人失业,有人在国企里但是发现外面有很多诱惑刺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发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给我们生活,给我们的家庭,给我们身边的人所带来巨大变化。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这场变革极大地提升中国的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我们今天互联网上所要产生这场变革,就跟我们30年前改革开放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抱着一个拥抱变化,积极争取机会了态度和心态去经营我们网站的话,可能我们经营了10年网站在这场大的变革里又会抓住很多增长潜力和机会,如果我们不去抓住也许我们可能找到自己的路,也有可能就像当时一直说坚持不去实现自己理想,坚持着拿一个铁饭碗,或者坚持着吃一个大锅饭国企员工一样,若干年之后发现大锅饭也不见了,因为我们下岗了。

所以,变局之下生存机会是非常重要的。05,06年开站长大会的时候大家都说我要建一个中国最大的什么什么失去,收到名片都是如此。其实你会发现以大为美不是那么时髦,你要做一个大而全的公司有可能是低概率事件,做的成是低概率事件。什么是我们抓住的机会,是小而精,当我们把一个细分领域做的非常美非常深入的时候,就能迎来在这个市场迎来我们的发展机会。

以前我们做一个网站都是一个.COM,或者你抢了我的用户,或者我抢了你的用户这两种可能。我们会发现当产业链开始分层的时候,与其我们做地盘竞争还不如找一个差异化平台,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定位,我们的市场空间就变的无比广大。就像有的人在做CPU,有的人在做主板,内存,显示器一样,只要我们置身于这个产业链之中而不是我们要做一个包罗万象,就像雅虎上地球上有的他都想有这样一个网站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是非常有希望的。

同时,我给大家第二个建议就是要逃离孤岛,连接世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各位有谁觉得自己的观念是落后的?所以,观念的落后往往是自己感觉不到的,你不知道自己的观念落后,我早晨系错一个扣子,来到会场的时候有一个站长就跟我说,你的扣子系错了,我当时无比羞愧,出门之前扣子都系不明白,但问题是如果我在坐车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扣子系错了,我会不把它纠正过来吗,不会的。但是,当我被人发现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窘迫,所以我们自己的观念停留在过去一年,或者过去五年,或者过去十年的时候是不会以后感觉我们落后,我们观念没有更新的时候,我们觉得一切如此舒服,当是当被人指出来的时候可能很窘迫,但是浪费了一个很大市场机会。

我们观念有效更新的话,此时此刻我们同行都在家里想怎么对付我们。所以,外面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就是快速参与变革本质,我们并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快速参透本质来迎接互联网大趋势,在这个趋势当中抓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我们是很有机会和很有把握的。现在也体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当我们看似平常一种东西,一旦加上了社交化,和开放这样两种特性之后,就会变很不一样。就像我们当年玩偷菜或者买奴隶,买奴隶是一个非常社交化和开放产品,假如我给你两个木头人去买奴隶你会感到很无聊,但是你和认识的人,朋友玩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对你无与伦比吸引力,促使你每天乐此不疲把张三买来买去,还在他脸上涂鸦,任何一个产品,包括社区论坛,SNS,增加了开放和社交化属性之后都会变的很以前很不一样。

所以,Discuz!也会不遗余力帮助大家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交化和开放化平台组件,争取帮助大家抢到这个机会,实现我们自己自身的顺利发展。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看到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很古老的村庄里,有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有一天他在树上抓到一只鸟,把鸟抓在手里就去到一个村里老人家,这个老人是村里最聪明的人,大家平时有什么问题都会问他,他会给一个很聪明,很智慧的答案。这个下朋友抓了这只鸟去到老人家里,问这个老人说,你知道我的手里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笑了一下,做了这样一个回答,如果我说它是活的,你一捏就死了,如果我说它是死的呢,你一松手就飞了,老人停顿一下我并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在哪里,掌握在你的手中。就像我们开放今天带来大的趋势,大的互联网变革一样,我们站长机会在哪里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但是真正在第一线去经营我们网站的人,我们机会掌握在你们的手里,谢谢大家。

专题报道:2011第六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

二 : 尚友网,在革谁的命?

2013年12月,中国最大的留学网络推出1个新的服务产品--尚友澳洲零中介服务。该产品在尚友商城一经推出,马上被网友抢购一空,而在1月22号的抢购活动,上线仅14分41秒,所有名额便被席卷一空。很多尚友网的用户感慨称,已经提前半小时坐在电脑前等着抢了,结果还是没抢到。为什么尚友网在如此低调的情况下,却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呢?

零中介并不是1个全新的概念,以前往往只是留学中介吸引客户的1种手段。一方面,通过这种市场促销行为吸引部分客户,然后引导或说服客户转化成付费用户。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坚持选择零中介,留学中介往往会通过收取签证办理的费用获利[www.61k.com)。为了防止申请客户改变主意,收取押金、诚意金等方式也成为所谓零中介服务的必要手段。所以一直以来,并没有人真正将零中介做成1种商业模式。

纵观国际留学中介市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1个采取双向收费的国家,国外基本都是零中介的服务,不向学生收取服务费,仅从学校收取佣金或市场推广经费。在国内实现零中介服务的主要障碍在于:第一,学生签证申请仍然比较复杂,需要收取一部分费用;第二,基于竞争的考虑,如果大家都在收钱,为什么自己不收取一点费用来贴补自己日益高涨的成本呢?第三,没有互联网平台和系统的协助,获取客户的成本过高,也无法通过技术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和增加申请服务的透明度。所以虽然行业内外很多人认为零中介是1个必然的趋势,但过去十几年,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

不过,这一切都将随着尚友网的推动而改变。首先,从客观来讲,近几年各国签证政策都在放宽和简化,签证通过率都明显提高,甚至对很多客户来说,仅仅是填写表格而已,大大降低了用户选择传统中介付费的必要性。二是尚友网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尚友网目前从事澳洲零中介的顾问老师都是行业内最资深的老师,平均拥有5-10年澳洲留学申请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细致的专业服务;在获取资源方面,尚友网目前每天的访问量接近7万,预计2014年可达到15万,其自身流量能带来大量有留学需求且粘性度高的学生用户,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1月22号进行的商城抢购会在15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的原因。同时,尚友网推出系列的留学机会系统来协助零中介业务,例如精准的选校系统和学生自助管理申请系统等,以提高学生对申请进度的控制度以及信息的透明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当然,尚友网还有1个其他竞争对手不具备的要素,就是其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尚友网已获得两轮合计1700万美金的投资,目前的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服务好学生,从而获得口碑和流量,这是其他所有机构不具备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坚信所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留学中介业务必然会走向零中介,同时互联网必将改变这个行业,我对尚友网推出的零中介业务有非常大的信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可以体验到这种服务,因为这些服务不仅超越你在其他留学中介的体验,而且不花费任务服务费。基于自信和对客户负责的理念,尚友网启动了申请不成功就可以获得赔付的政策;如申请成功,还有机会获得尚友网提供的奖学金。尚友网本质上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与留学服务深度结合。从互联网的思维看,如果免费,就应该免费到底,服务到极致,即提供最好的客户体验。因此,极致服务+免费,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是1个难得的机会。

那么,既然并不是为了盈利,尚友网推出这样的服务意义何在呢?互联网本身做的是流量的生意,我们希望通过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吸引绝大部分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成为未来出国留学产业链的服务平台,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和合作方;实际上这是1个抢夺入口的战争,一旦入口抢到了,想象空间巨大。所以,尚友网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革整个中国国际教育产业的命,虽然这一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5年,在这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而改变整个中国国际教育领域的竞争业态和格局。

作者:张超,又叫老查,全球职业规划师,国际教育专家,现任中国最大的留学网络尚友网副总裁。其每星期四在YY语音播出的老查话留学栏目受到业界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联系方式:微博:老查Charles。

三 : 互联网时代 电影正在如何变革?

时代影视网 互联网时代 电影正在如何变革?

在这个朝三暮四、变化万千的互联网时代,电影从制作、发行到营销、放映,每个环节都无一例外地经受着网络大潮的洗礼和改变,拒绝这种变化的导演恐怕都会被out,那么究竟,互联网时代,你的电影应该怎么玩儿?你的机会又在哪里?

制作:网络大电影兴起

网络大电影的概念是相对于院线电影而言的。(www.61k.com)简单的说,就是有一定制作水准,在互联网上播放电影长片(一般要求60分钟以上)。因为网络大电影不以在院线发行为根本目的,因此也跟传统的院线电影不同,对资金、设备和人员的要求相对院线电影低。

传统电影是“豪门”产业,一般的人想打入院线并非易事,想一开始就打入主流院线非常困难,所以对于电影新人,从实践角度看,如果达不到高门槛,就先从低门槛进入练习内功:网络大电影就特别适合想进入影视行业的年轻人。

A 速度快,利于IP养成

与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网络大电影的最大特征就是“快”。这不仅体现在一部网络电影的制作周期上通常只需要1-3个月,跟传统院线电影通常180天的制作周期相比,简直叫神速),也体现在发行和资金回笼的速度上。通常,一部网络大电影从与渠道接触到上线,只需要一周时间,最快甚至可以在2-3天内完成线上发行。而收益回收速度,一般是从上线开始,2-3个月就可结算一次。

在这样快速再生产下,网络大电影的年产数量也远远超过院线电影。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在爱奇艺发布的网络大电影就已达500部,而2014年全年在传统电影院里放映的影片数量也不过300多部。

另一方面,虽然网络大电影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可以直接面向全国6.5亿的网民群体,加之可以快速“繁殖”的制作力,只要形成作品系列,就有机会培养起自己的IP资源。

另外,随着如今点播付费分账模式的日趋成熟,网络大电影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作品的投入也已经完全能够达到像院线电影的体量,从制作质量到演员阵容、从新片发布会的规模到整个宣传发行的流程了。

B 创作自由,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目前,网络大电影创作环境要比做传统影视作品更开放,因为不需要总局直接审查,“想象”空间更大一些,创作的限制更少一些,而且抛开主流类型,还可以对市场细分,让那些不能从电影院里获得满足的观众找到对自己胃口的作品。当然,限于资金的制约,网络大电影很难请到大牌明星,所以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和好的故事就更加关键。

网络大电影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但是年产量过千的激烈竞争也意味着要想在现阶段胜出,不仅需要好内容,也要尽量占领全网络平台和视频渠道做好发行。

发行:互联网时代6种发行模式

电影发行对于电影的意义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回收电影投资成本,获取收入和利润的主要途径。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包括院线,电视台,影视公司等等,然而,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影发行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发行方式的崛起,使发行和放映环节愈发不可分割、融为一体,对传统发行的冲击不可小觑。网络环境下,电影发行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A 视频点播

互联网发行方式中,首当其冲的是网络点播对于传统发行方式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来说,在很难获得院线、电视台、影视公司的青睐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点击率赚取利润是其营销的最重要一环。甚至对于一些大制作电影,除了院线之外,也可以把版权卖给门户视频网站,获得第二桶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视频点播相比传统发行方式更接地气,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你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观看喜欢的影片。

B 互联网影片租赁

关于互联网影片租赁,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成立于1997年的美国网飞公司,如今订阅用户超过5000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影片租赁公司,凭借着《纸牌屋》全球走红。2015年,网飞公司取得了影片《卧虎藏龙2》的独家代理权,网飞公司的用户在电影登陆院线的第一天就可以享受影片。这还只是第一步,网飞公司打算在将来建立包括拍片,发片在内的完成电影产业链条。

C 比特流

比特流(Bit Torrent),是一种内容分发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共享大体积文件,尤其是电影。它采用高效的软件分发系统和点对点技术共享大体积文件分配器或文件的持有者将文件发送给其中一名用户,再由这名用户转发给其它用户,用户之间相互转发自己所拥有的文件部分,直到每个用户的下载都全部完成。这种方法可以使下载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大体积文件的下载请求,而无须占用大量宽带。但由于方便快捷且无偿的相互分享电影,比特流一度被认为是电影业的灭顶之灾。因而很多国家的电影监管部门和政府机构不得不出台政策限制非法的比特流电影分享。

D 电影音像制品的提早发行

一般来说,电影在进入院线以后,票房收入主要集中在前六周,但是在过去,电影的音像制品并不会在六周后就进入市场。现在,随着互联网发行方式的冲击和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倾向于提早发行电影的相关音像制品,比如DVD,蓝光原盘,这也就是说,院线和音像制品之间的间隔周期逐渐缩短,这也是当代电影发行呈现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E 院线独占影片

面对着各种新型发行方式的冲击,院线开始调整传统的发行方式,放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和身段,开始与更多电影公司沟通,享有某些影片的独占权。虽然院线未必有实力吃下诸如《复仇者联盟》这样大片的全部档期,但是他们着眼于某些有潜力的中小成本电影,避免这些优秀的中小成本电影绕过院线走向网络平台,给院线带来难以估量的票房冲击和收益损失。不得不说,电影发行走向了一条竞争激烈但越来越公平公正的新道路。

F 私人订制电影服务

看过冯小刚电影《私人订制》的朋友一定会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享受各种私人订制服务,其实,这一天已经到来。相比于网络带来的随时随地观看电影的便利,很多电影发行公司和院线已经开始致力于私人定制电影服务的探索。比如这两年刚刚兴起的吐槽电影院,满足了时下年轻人对于吐槽的需求。

时代影视网 互联网时代 电影正在如何变革?

四 :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一)

2009-9-258:15:50 文章来源:新华网

第1章社会化网络理论变奏曲

第1节社会化网络--未来的新入口

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届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埃里克·施密特GoogleCEO(2006)

社会化网络圆了奥巴马的总统梦

似乎比预言界的传奇人物诺查·丹玛斯?还要神奇。

?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LesPropheties,1555年初版,《诸世纪》为误译)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看到"他对不少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和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的预言。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第一个被授予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因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施密特言中了。时隔三年,2009年奥巴马便因为对互联网的"运用之妙"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并被冠以"互联网总统"的头衔,为全世界的传媒所津津乐道。奥巴马之于互联网,就像1929年的美国总统胡佛之于电话,1933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之于电台,1961年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之于电视。

电话、电台、电视、互联网……无一不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发明创新。回顾这将近百年的历史,一切看似简单而必然,但若将它们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量,却蕴含着变革的伟大力量。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正是这最后7分钟谱写了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却翻开了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的新篇章。

从电话到互联网,从胡佛到奥巴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短短数十年内,传播方式从有线电波到通信卫星,从通信卫星到互联网的不断革新,并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而且还看到了人类社会组成更大更复杂的相互连接的架构的倾向。正如麦克内尔父子?在《人际网络:鸟瞰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些大而复杂的架构最终会压倒更小的、更孤立的人类连接模式,因为它们有助于加强财富的积累和发明创新。

?"父子兵"作家,父亲威廉·麦克内尔,儿子J·R?麦克内尔。父亲是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曾著有《TheRiseoftheWest》(西方的崛起)和《PlaguesandPeoples》(瘟疫和人)。儿子是乔治城大学的环境史学家,曾著有《SomethingNewUndertheSun》(太阳之下新鲜之事)。

?本书对人类历史,包括环境史、社会史、军事史、经济史、技术发展史、宗教、疾病、交通和通信历史等进行了全面的讲解。然而,互联网并不是从奥巴马竞选总统才开始的。小沈阳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都没能有幸获得"互联网总统"的头衔呢?我们不妨再次回顾一下GoogleCEO埃里克·施密特的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届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对,他在说"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互联网的全部潜力呢?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里"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金刚钻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SNS--社会化网络服务。而令奥巴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等社会化网络性质的网站?正是在2006年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本书第2章和第3章会对这些网站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在本书中,社会化网络和SNS所指含义基本相同。什么是社会化网络

"社会化网络"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NetworkingServices,SN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我们往往也以此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化网络,但是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涵盖那些社会化网站(SNS网站)的功能。

然而,这种高度概念性的定义,我们可以不必去理会,因为它看似有些陌生,但实际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接触过的许多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即时通信(QQ、MSN)、交友、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RSS等。

正是因为这些SNS网站的异军突起,互联网正向着组成人类社会更大更复杂的相互连接架构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SNS网站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甚至是未来的新入口。它是光,它是电,它是许多人心中的Superstar!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师罗斯·桑德勒(RossSandler)在一份投资报告中称,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SNS网站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将于2011年或2012年超过无所不能的Google。

SNS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迫使人们去重新了解自以为不陌生的互联网,正如当今最伟大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说的那样:"新知识的浪潮已迫使我们走入日渐细分的专业领域,驱使我们以更快的速度重新修正现实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美国著名风投创始人和管理合作伙伴,曾担任过JupiterMedia公司副总裁,PaulKaganAssociates机构分析师,创业企业AppliedSemantics2003年被谷歌收购,是谷歌Adsense概念创造者之一。现重点投资互联网领域,对中国互联网和网络新媒体有深刻研究。著有《零重力1?0》和《零重力2?0》等畅销书籍。

?"精神三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比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象征勇于打破传统道德的精神,最后的婴儿代表打破传统道德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这一切也使得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计划在2010年开设SNS社交媒体研究生课程班,授予硕士学位,向学生讲授诸如Facebook、Twitter和Bebo之类的社交网站,并且已利用视频形式在该校官网上做了广告宣传。该课程班负责人乔恩·赫克曼(JonHickman)对此声称:"它非常具有关联性和学术性,虽然是一门新课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SNS社交媒体对于市场和传播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类工作所需的一门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个产业。"

尽管SNS的成长速度惊人,但却不能阻止互联网专家史蒂夫·哈蒙?(SteveHarmon)这样认为:SNS社会化网络不过是刚从"受精卵阶段"发展至"婴儿阶段"罢了。是的,婴儿,不过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变"?比喻中的"婴儿"--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最初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SNS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正站在互联网更为精彩的未来的入口之上。

第2节六度之内,玩转世界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社会化网络的前世今生

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闹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样大闹了互联网的天空,那么SNS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SNS从哪里来呢?

通常人们说起SNS,会言必称"六度",奉为圭皋。不过这里的"六度"并非佛经里的"六度"?,这里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论(SixDegreesofSeparation)?,人们一般认为它来自于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连锁信实验。

?印度大乘佛教认为人应当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方法来争取涅槃解脱,称之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因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和对心理学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促成互联网科技的先锋人物,被誉为"互联网之父"。不过世事难料,那时米尔格伦肯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著名实验会与若干年后的SNS产生关系。1964年,ThomasE·Kurtz和JohnKemeny才发布Basic语言的第一个版本;1966年,英格兰国家物理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部主任唐纳德·戴维斯(DonaldDavies)?在这一年向研究人员们展示了信息分组交换技术,该技术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1989年3月,伯纳斯·李发明的超级链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万维网(WorldWideWeb)的诞生。

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尔格伦精心准备了160封信发送给居住在堪萨斯州的卫奇塔和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写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以此类推如法炮制。

结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尔格伦发现尽管有的信需要经过12个中间人到达那位股票经纪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却只需要经过5?5个中间人便可到达目标人物,经过四舍五入,"六度分隔"(SixDegrees)现象横空出世。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其噱头就是,如果你想认识奥巴马、李嘉诚或者孙正义,最多只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实现了。

根据"150定律"?,我们可以维持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约为150。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因此通过6个人可以与世界上任意一个人建立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150定律(RuleOf150)由罗宾·邓巴(RobinDunbar)提出。邓巴是英国61阅读上的每一台电脑、每一个IP,甚至每一个个人空间主页都意味着一个真实肉身的所在。这种人与机器的高度链接乃至融合使我们得以在广阔的世界中穿梭遨游,并迈向未来。而我们不要忘记,尽管互联网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SNS还只是一个婴儿……

之前以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在SNS的世界中,却是以人为王。从早期的自上而下的"人-信息"的Web1?0时代,到自下而上的用户创造信息的"人-信息-人"的Web2?0时代,再到现在"人即信息,信息即人"的时代,这些使得以整理全球信息为己任的搜索之王Google也在"觊觎"SNS,推出iGoogle个性化首页并强化个人互动中心,试图整合用户及旗下众多Web2?0产品。微软则应景地将一个名为"人立方"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推出,Live?com也摇身一变成为社交网络,而依托IM先天强大优势的腾讯则意欲通过SNS矩阵打通腾讯资讯、游戏、电子商务、搜索、邮箱等个人增值服务,尽管互联网上的信息错综复杂,但与人发生关系后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而SNS正是以人为本。

正是如此,全球互联网世界正在为SNS而疯狂,SNS成为全球互联网的趋势。注册用户突破两亿大关,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更是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全面开花:在英国排名第一,在法国排名第一,在土耳其,在西班牙,在欧洲多达十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俨然一副全球一统的面孔。

第4节全球互联网为社会化网络而疯狂

互联网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美国发明,由电脑公司研发,得到军方支持和美国政府资助,创造了电脑使用者与资料库的全球俱乐部。

--利奥·希尔(LeoSheer),1994新媒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下的大众媒体:传送有限的信息给同质的视听大众。

--弗朗索瓦·萨巴,1985有关全球化的想象,有关"世界是平的"的描述似乎一直很美好。最早的SNS社交网站Friendster的副总裁DavidL?Jones便声称,经过四年的跨国实践发现,社交网站不需要本土化,"虽然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不同,但通过SNS都是为了交友,使用同一个系统再配合不同的语言就足够了"。正如此种论调,无论是Facebook,还是MySpace,它们的全球化步伐看上去都是如此凶猛,前者开发出了能将其网站翻译成中文、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挪威语和波兰语等世界各国语言的工具,而后者在包括中国、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分站点。

但是实际上,MySpace和Facebook在韩国和中国都显得无能为力。韩国,有Cyworld独霸天下,中国的SNS市场则被校内网、51?com、开心网、爱情公寓、网友天下、360圈等本土网站所瓜分,这显然并非靠"同一个系统再配合不同的语言就足够了"。

SNS的江湖,有Facebook、MySpace等非常大的门派,但是绝不可能阻止其他小的门派占山为王。2009年4月份尼尔森所公布的全球SNS社交网站数据显示了巴西、德国、日本的SNS网站排名,除巴西的SNS市场被Google旗下的orkut占据之外,德国和日本的社交网站的前三名均为本土网站。所以全球化对互联网而言乃是一种视角,对于SNS网络来说,它就像语言一样是创造人类无阻碍地彼此沟通的一种网络,是继语言之后能够将更多的人彼此链接在一起的伟大发明,除了英语,还可以是中文、德语、葡萄牙语等。SNS社交网络也一样,完全无须全球只此一家,只需一家,正如Google再强大也不能让搜索引擎的领域之下寸草不生。SNS社交网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与本土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网民特征等因素息息相关,且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

?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认为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在国外,除了Facebook和MySpace这两个巨无霸之外,SNS性质的网站多如61阅读的各种服务是应用户需求而产生的,不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将非常难以"生存"下来。前面提及的SNS"DNA"也同样可以用来解析QQ空间的发展,从个人主页到个性化空间,再到极富互动色彩的SNS娱乐应用,QQ空间一步步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自身产品的粘性。

QQ空间产品总经理郑志昊对中国SNS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SNS在中国有着5个突出的趋势:第一,SNS趋于生活化,人们在SNS上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感受,在上面有点评,还有购物的体验;第二,SNS趋于娱乐化,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不管是上班族,还是正在寻找机会的求职者,他们都在寻找更多的快乐;第三,SNS趋于综合化,每一个SNS平台都希望进入更多的领域;第四,SNS趋于细分化,不同的人群可以聚集于不同的社区,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上校友,如果你们是共同爱好者,你可以上Q吧,有很多细分化的需求,包括购物、买车、购房,它满足了人们多维度的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和核心业务需求;第五,SNS趋于无线化,anywhere、anytime、anydevice,你可以上手机QQ空间,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好友买卖。

SNS最根本的魅力还是来自于用户在主动参与、传播、分享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巨大价值。QQ空间仍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贴心的服务,这也是腾讯SNS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QQ空间是MySpace的模仿者,也许有失公允,因为对于这样成功的产品来说,除了模仿,其更多的是创新,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MySpace本身。

与第一波浪潮中的"中国的FriendSter"相比,第二波浪潮中的"中国的MySpace"已经有了关键性的改变。第二波SNS站点传达给用户的不仅仅是"寻找朋友的朋友"这一单纯的概念价值,用户们在其中的角色已经越来越"主体化",他们会考虑在这些SNS网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模板,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家园,他们喜欢花时间在其中写博客、分享照片、交流思想、表达喜好等。部分SNS站点还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装饰网络家园的功能,这对于喜欢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与第一波SNS站点一样,第二波SNS站点也同样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捧。2005年12月,碰碰网获得软银亚洲1250万美元的风投,抛出了"WAP2.0+Web2.0"的概念,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其将于2007年登陆纳斯达克的计划。2006年3月7日,在互联网资本界长袖善舞的陈一舟的领导下,千橡互动也获得GA等的4800万美元的投资,试图将猫扑网打造成中国的MySpace,赴美上市。2006年3月29日,网友天下获得了美国十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的CharlesRiverVentures的300万美元的风投。2006年5月16日,51.com获得红杉资本第一期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庞升东向红杉资本沈南鹏做出的承诺也是"我们要做中国的MySpace"。

然而,一年之后,这波"中国的MySpace"几乎全部遭遇滑铁卢。2006年底,深圳浩天副总裁、碰碰网总经理丁志锋低调离职,转投无线互联网领域;千橡集团陈一舟梦想依托猫扑网赴美国上市的计划也同样受挫;51.com的模仿路则更具中国特色,腾讯QQ成了它的直接学习对象。

国内第二波SNS浪潮受挫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都没有找到SNS站点在国内的盈利模式,这些模仿者们似乎没有耐心去理解国内外互联网环境的差异,从而也就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网络风投资本消耗殆尽之时成了创业者自行宣布溃败的加速器。

3年之后,随着国内SNS领域"MySpace高潮"的退去,最终浮出水面的仅有庞升东和他的51.com。如今,51.com拥有超过1.3亿注册用户,3550万活跃用户,日均PV达3.8亿,已超过搜狐,接近新浪。这证明:51.com在这次战役中获胜了。如今,国内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在为51.com的"看不懂"的成功啧啧赞叹,而"看不懂"正是51.com在摸索道路上寻找到了创新的运营模式。这里我们不妨重新来解读一下51.4com成功的历程。

51.com--我的朋友、我的家

2005年初,51.com创始人通过Donews.com创始人刘韧的牵线搭桥,以98万美元的天价买下"51.com"的域名。那一年,博客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51.com和QQ空间都是这个时候进入博客市场的。随后,由于受MySpace的影响,它们纷纷在博客的基础上增加了交友的功能。

2005年12月15日,决定将51.com打造为"中国的MySpace"的庞升东,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上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大10岁(庞升东当时28岁)的浙江老乡、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庞升东把自己准备做"中国的MySpace"的想法透露给沈南鹏之后,引起了沈南鹏的极大兴趣。庞升东当时拿出的数据也打动了沈南鹏,51.com8月18日推出,12月29日就跃居Alexa全球排名500强,每天固定在线的人数超过20万,日均PV流量120万。经过半年考察和几轮接触之后,51.com顺利拿到红杉400万美元的第一期风险投资。

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对51.com"看不懂"的成功进行过讨论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说法,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网络营销肯定是一个系列成功的营销手段而不是某个单一的营销事件。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51.com的成功可以用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人的基本欲望)、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和自我实现。早期的51.com满足了用户之间"泡与被泡"的交友"性"需求:从生理需求着手,先攻下三路,然后才由下而上,转入社交需要。这走的是"邪路子",但似乎见效很快,这种擦边球的成功,与目前中国转型期社会现状有关系。也有传闻,国内多家相关社交站点都采取过此类营销方式,但随着SNS网站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即使能够引起一时的轰动效应,成功的可能性也会相当低,而且有可能成为监管部门的靶子。

也有人分析说,庞升东早年为个人站长出身,因此熟谙个人网站营销。比如早期的搜狐、hao123等采取的真病毒营销(即利用恶意代码篡改用户浏览器主页或者通过QQ等IM病毒传播)方式也被庞升东应用到51.com以及他的其他站点的传播上,万流归宗,51.com短期内就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此外,个人站点的Alexa排名优势也在51.com早期的发展及融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还有人研究得出,51.com的成功得益于庞升东对史玉柱脑白金营销案例的研究。51.com在早期推广时,采用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策略,重点从三线城市和农村的网吧用户入手。以三线城市和农村用户入手的好处是,这批用户尚未接触过社交类和博客类产品,同时也避开了与其他社交类和博客类网站的正面竞争。在产品设计方面,庞升东也摸透了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个性DIY、秀、操作简易、类QQ的VIP业务(饥渴+特权化营销)、真实照片头像、结交异性等。

一次,庞升东受邀参观腾讯公司总部,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次交流中,庞升东受到了巨大的启发:QQ的产品已经完全渗透到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中,QQ的各条产品线的盈利模式也天衣无缝。从此,QQ成为庞升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QQ的很多功能和应用都被51.com复制到自己的平台上。在交友方面,51.com甚至比QQ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很多备受年轻用户喜爱的创新点,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新闻联播"(newsfeed)等功能。最后,就连QQ的虚拟物品交易和广告商业模式都被庞升东复制到了51.com上。

对于51.com的"看不懂",此上种种皆为猜测,真正能看懂51.com快速增长背后的真相的,估计也只有51.com的营销团队。而不能不提的是,庞升东总结51.com的成功时这样说道:"为什么51.com能起来,为什么能抢到QQ用户,最大的原因是2005年时QQ空间经常打不开。"不管怎么说,51.com的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51.com能成为世界级的SNS网站是值得骄傲的。51.com和QQ空间成为第二轮SNS浪潮中出众的弄潮儿。

一直含蓄低调的腾讯2008年也开始磅礴发力,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间单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28亿,一举超越Facebook的单月1.75亿登录用户数,成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

2009年1月腾讯正式对外发布了其第一个垂直SNS平台产品--QQ校友,新版本的QQ2009也引入了好友印象等SNS元素。同年,备受欢迎的"QQ农场"应用登录Qzone,一举引爆全民种菜的风潮。2009年7月,一个名为"豆瓣读书"的应用出现在部分用户的应用列表当中,同时也标志着腾讯开始逐步开放其平台给有实力的第三方,共同开采其海量的用户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有选择性地引入外部应用的策略,既保证了用户对其平台的粘性和应用的质量,也为更多的第三方厂商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商业机会!

海量的用户群体,强大的平台效应,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腾讯得以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环境中一直保持着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成为这一轮SNS大战中最大的赢家之一!

并提出了于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的上市计划。目前,51.com月均盈利近100万美元。SNS的第二波浪潮随着绝大多数SNS创业者退出"SNS竞赛场",少数SNS创业者脱颖而出而落潮,"概念和资本"的推动并未能使第二波SNS站点开花结果,大部分SNS网站想在中国复制MySpace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51.com和QQ空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三年似乎成了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难过的坎,只有坚持下来,不断创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最终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第3节第三波浪潮:Facebook神话与

校内网的传奇

Facebook的诞生在SNS进化路线中似乎就是那段更佳的基因,这段基因将SNS和普通交友区别开来。社交的概念得到突显,线下真实的人际网络被复制到了线上,低成本人际关系管理成为其核心价值。

如果说MySpace代表着以兴趣交友为主线的社交网络,那么Facebook则代表着以真实朋友关系为主线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与MySpace的价值差别在于,主要用户群体年龄差别和用户群背后所承载的网络人脉关系(是兴趣好友,还是真实朋友)。这个被誉为Google之后出现的具有最伟大创意的网站--Facebook,同样也是因为受到了Friendster的触动。

2008年6月,Facebook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MySpace,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SNS站点。这个由哈佛大学在校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于2004年2月4日创立的网站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SNS网站。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全球排名第5,拥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中近2亿的用户,年收入4亿美元。这期间,几乎每个互联网巨头都曾试图收购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为所动。

人们一致以为,Facebook是最有可能与Google比肩的公司。年轻的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神话。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现今年仅25岁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自身也充满着传奇色彩。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10岁的时候,他拥有了第一台计算机,从此小扎克伯格开始利用电脑演绎着天赋,谱写着传奇。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编程,高中时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在内的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大学。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而他的主要兴趣依然是计算机。虽然心理学专业成了扎克的副业,但是后来Facebook在用户中疯狂传播的营销事实证明了扎克熟谙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成功抓住用户需求的营销和产品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但扎克伯格做到了,他将心理学成功应用于Facebook。之后,扎克伯格的创业成功轨迹似乎"镜像"了比尔·盖茨,两人都在19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因此被称为"盖茨第二"。

Faceboo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比其他的SNS站点更加务实。从最开始(2004年左右)的"Thefacebookisanonlinedirectorythatconnectspeoplethroughsocialnetworksatcolleges.?",到后来(2007年左右)的"Facebookisasocialutilitythatconnectsyouwiththepeoplearoundyou.?",再到目前的"Facebookhelpsyouconnectandsharewiththepeopleinyourlife.?",Facebook的每一次定位调整,都在致力于为主流用户群体存在的现实生活(现实社交生活)提供辅助的网络服务。Facebook并不是在创建一个以前完全不存在的新社区,相反,它是在为已存在的实体社交提供一种更重要的信息交流服务,Facebook的目的是借助网络取代传统的社交平台。

当时"Facebook"还叫做"Thefacebook"。译为:"The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大家可以通过高校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

译为:Facebook是一个连接你与你周围的人的社会化工具。

译为:Facebook帮助你与你生活中的人取得联系并分享信息。

?2008年上半年,开心网成功模仿了Facebook,采取了以朋友名义的亲切言辞内容的邮件营销:"我的几个朋友开发了一个好玩的网站,叫开心网,现在正在进行内测。我的几个好友已经在上面注册了。如果你在开心网成为我的好友,你可以……有很多好玩的功能",因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Facebook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一切都完美地抓住了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需求,没超之一分,也没少之一毫,用户的心理似乎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2004年2月,扎克伯格用亲切言辞的电子邮件营销?将Facebook传播给了每一位在校的哈佛学生。随后,Facebook被口口相传至毗邻的大学,然后是常春藤联合会的名牌大学。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得不排队等候,因为扎克伯格要通过从其他大学的学生收取注册申请表,然后按照申请数量来选择开放学校的优先顺序?。后来,Facebook面向高中生开放,同样也抓住了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需求,采取了适当的"饥渴营销"推广。

这种模式同样被本书后续要讲到的校内网所复制,校内网在2006年网站上线初期的高校推广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Facebook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相应采取的种种策略都注定Facebook将引领SNS网站的第三波浪潮,并将这波浪潮推向至高的巅峰。以Facebook、YouTube(社会化视频分享网站)、Twitter(社会化迷你博客)、校内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SNS网站的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的互联网革命。这次浪潮让更多的国内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欢欣鼓舞,同时也让SNS真正进入了中国主流互联网人群市场。

Facebook的成功无疑又给国内很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打了一针兴奋剂,连续近4年来,Facebook的模仿者前赴后继。2005年12月,校内网创始人王兴在仔细研究了Facebook的模式之后,完善和改进了多多友的基本功能,把原来以结交陌生人为主的模式改成了以线下大学生真实人际关系为主的模式,同时移植了Facebook的界面和产品体验,于是校内网诞生了。

校内网上线不久,国内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大批Facebook的模仿者,如5Q校园网、占座网、亿聚网、底片网、导读网、课间操等。在这次竞赛中,校内网不仅在产品设计上几乎与Facebook如出一辙,而且在营销方式上也吸收了Facebook的所有经验。笔者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接触校内网时,它当时只对清华、北大、人大等顶尖知名高校开放,无奈笔者所在的高校虽属首批211工程大学?,但依然无法进入校内网,只能申请等候批准。后来,有幸收到王兴通过邮件发来的体验账号,如获珍宝。由于整个高校校园环境的信息相对非常畅通,校内网很快从名校传播开去,其他仍未开通校内网的高校学生只能"翘首期盼"。一时间,上校内网成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和骄傲。

校内网(人人网)--每一次改变都是携手成长

校内网的创新最终让校内网从Facebook的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与扎克伯格通过一封网站开通邮件获得先锋种子用户不同,校内网是通过在2006年春节前举办的用大巴送注册用户去火车站的活动迎来了第一批用户。这样一次贴近用户需求的活动让校内网在口碑的力量下迅速传播开去。随后,校内网推出"校内大使"的创新推广方式:各高校分别设立一个"校内大使","校内大使"每拉得一位校友注册就可以获得5毛钱的提成。这种创新推广方式让校内网一年内"吸收"了200万用户。

同一时期内,同样关注SNS市场的陈一舟组建了一个团队,花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将猫扑空间(hi.mop.com)的陌生人网络模式改成了熟生人网络模式--5Q校园网(www.5Q.com)。此时,笔者加入了千橡5Q校园网团队,经历了5Q校园网与校内网长达半年多时间的鏖战,目睹了千橡收购校内网以及5Q校园网与校内网合并为新的校内网的整个过程。一年后,5Q校园网与校内网完全融为一体。

在5Q校园网和校内网激烈的校园争夺战中,校内网先入为主并成功学习了Facebook的营销方式,于是它在国内顶尖院校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全国10余所重点大学)占据了绝对优势。5Q校园网则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等南方知名院校打下了一片江山。不过,陈一舟希望通过收购校内网来达到一统校园市场的目的,最初遭到了王兴的拒绝。

2006年暑假,5Q校园网和校内网发生了激烈的用户争夺战。在营销方式上,5Q校园网除了将校内网的"校内大使"改为了"校园大使"外,还推出了"注册5Q校园网用户送甜筒、鸡腿"等活动。一时之间,双方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之后的情况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王兴在融资上遇到了困难,陷入了"断粮"数月的困境。2006年10月,王兴被迫接受陈一舟的邀约,同意200万美元出售校内网。事后,王兴在日志中流露出了当时的无奈:"当我们公司已经欠下了相当于我个人100个月工资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选择。"

在并购校内网之后,5Q校园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与校内网进行整合。陈一舟再三衡量二者的优势后,最终决定将5Q校园网的用户导入校内网。因为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网站的用户基础校内网都更胜一筹。合并后的校内网在校园市场迅速地拉开了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距离,下一步准备进军白领市场。后来带领校内网"奔前程"的领导者则是陈一舟在Chinaren时代就一直追随左右,并且在搜狐并购Chinaren之后出任过搜狐技术总监的互联网老将--许朝军。许朝军在千橡也曾参与过猫扑的重构以及猫扑的"MySpace计划",在SNS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许朝军,笔者个人是非常敬佩的,作为千橡互动集团的副总裁、校内网负责人,虽身居高位,但仍能手把手指导下面的产品经理(笔者也是其中幸运的一个)认认真真进行产品规划和用户体验设计。这确实很难得,即使是在创业型的公司。王兴离开校内网后,许朝军带着数十人的小团队,以校内网和5Q合并后不超过200万用户的基础,开始了新校内网的艰苦创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之后,许朝军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而陈一舟也高调宣称"国内SNS社区的战斗已经结束"。校内网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目前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已超过了7000万,日PV流量达5.2亿,日登录用户达3200万,活跃用户高达80%,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第三波SNS浪潮的领跑者。

离开校内网后,王兴先后创立了饭否网和海内网,重新进军SNS领域。除了之前的占座网、底片网、花名册、亿聚网、ChinaY(大旗网旗下网站)等,后来又出现了由新浪前CTO程炳皓创立的开心网,互联网老兵、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创办的一起网,国内知名博客keso创办的5Gme,麦田创办的蚂蚁网等SNS网站。

与此同时,国内外一系列的开源SNS系统也日益盛行,例如UCHome(康盛旗下)、ThinkSNS、OpenPNE、CommunityServer、insoshi、AROUNDMe、PHPizabi等。这些系统大大降低了进军SNS领域的门槛,一时间,SNS似乎成了社区建站的标配,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垂直性、娱乐性的SNS社区纷纷涌现。这让第三波SNS浪潮冲向平民化,有人说SNS的用户数量正在无限接近互联网的用户数量。

在第三波SNS浪潮中,国内创业者的目标都是要成为"中国的Facebook"。然而,似乎互联网行业的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尤其是SNS领域,变化才刚刚开始。在国内的第三波SNS浪潮中,只有校内网脱颖而出,其他的竞争者们都日渐式微,甚至是销声匿迹。互联网行业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达尔文进化论"……

第4节第三浪后续:开心网的盛行与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的窥探

开心网在国内的出现绝对是个特例,它将第三波SNS浪潮的中国波段引向了更高的高潮。也许正是因为开心网的诞生才让SNS为更多的中国网民所熟知。

2008年4月,陈一舟凭借校内网的神话拿到日本软银领投的4.3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这原本是中国SNS竞赛中的圆满句号。凭借千橡集团雄厚的资金储备、校内网庞大的高校用户基数,以及校内网知名的SNS品牌,校内网的竞争优势已经无可撼动,其他竞争者在这一领域似乎已经基本无法再有所作为,海内网、一起网、占座网等竞争对手最终都被校内网击败,沦落为偏安一隅的追随者。原本试图在大学生市场分得一杯羹的腾讯公司的QQCampus和QQ大学(uu.qq.com)等产品的研发速度似乎也放慢了很多,内测一年也未能正式上线。

开心网(kaixin001.com)--我们每天都在开心地进步着

然而,就在陈一舟话音未落众议四起的刹那,2008年3月,开心网(kaixin001.com)低调上线。短短几个月时间,开心网凭借"朋友买卖"、"争车位"、"咬人"等几个简单的游戏和病毒式的营销推广,kaixin001.com的域名Alexa排名超过了xiaonei.com,开心网的注册用户数如今已经接近4000万。开心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短短几个月内风靡整个互联网,成为SNS领域的一匹黑马,让陈一舟、王兴和谢文神情紧张。

开心网的爆发式发展让国内的SNS格局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也让互联网巨头甚至是移动运营商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开心网异军突起,让已经稍显沉闷的博客出现了新躁动,网友把注意力转向SNS网站,这一度让专业的博客网站和门户的博客频道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

在国内的几大门户中,新浪首先低调推出了新浪空间,将博客、相册、播客等一系列现有产品整合到新浪空间中,实现了SNS的自然融合。当然,新浪空间也不免落入"俗套"--"争车位"、"好友印象"等游戏成了新浪空间试图再现开心网辉煌的"杀手锏"。

2008年8月8日,一个全世界将目光投向北京奥运会的日子,门户中的第二个SNS站点--雅虎口碑诞生了。雅虎口碑定位于"打造生活服务人际社交网络"的雅虎关系。雅虎口碑与其他SNS服务的差异化在于:它不依靠网页游戏聚集人气,而是依靠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网络平台雅虎口碑,立足于朋友之间生活服务信息的传播。然而,从目前来看,网页游戏依旧是其增强用户粘性、增加用户互动性,以及帮助用户拓展人际关系网络的绝佳工具。

2008年,三大门户之一的网易也陆续在其博客中增加了很多SNS元素。同年10月30日,网易博客完成了一次全面改版,改版后延续了开心网的游戏策略,博客、相册、网页游戏成为其主要功能。网易博客的SNS化标志着网易已经投入SNS战役。

如果说2008年是开心网的SNS年,那么2009年将是开心模式百花齐放的一年。2009年1月6日,QQ校友的上线预示着腾讯正式进军SNS领域。QQ空间总经理郑志昊表示:"腾讯一直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但用户的类聚和群分一直做得不够理想,随着SNS的普及和发展,用户群细分的迫切性会越来越突现,用户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刀切的服务,而是具有针对性,更加贴心的服务。SNS的核心就是关系链,而这也是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以腾讯多年的运营经验和对业界的观察,我们发现成功的关系链应用和社区都有其特定的场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用户的成熟,用户需求正在走向精细化,分场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解。在场景的细分上,腾讯看重校园、工作人群和城市三个具有清晰物理属性的细分场景,腾讯更倾向于把这些场景搭建成SNS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是腾讯一直追求的目标。"

SNS的本质是人,把具有一定相同属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并提供他们所喜欢的环境和功能,在这样的场景下无论是针对性强的增值服务还是蕴含的广告价值都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潜力,而且对于腾讯整体在线生活战略而言,细分SNS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能更好地衔接IM和社区服务,可以更好地为腾讯的整体商业目标和价值服务。

此后,国内的大型社区--天涯社区(tianya.cn)完成了它的SNS改版,淘宝网SNS--淘江湖?公测上线,中国移动SNS--139社区?全面开放注册,搜狐网SNS--白社会如火如荼,这些站点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开心网的SNS模式。传说中的中国联通UP新势力SNS社区、华为SNS社区,以及阿里旺旺的互动平台等SNS站点将会带来哪些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创新呢?2009年,国内的SNS站点将走向何方?

最后,我们来再次回顾一下SNS大体经历的发展过程,梳理SNS进化的DNA:早期概念化--SixDegrees代表的初探六度分隔理论阶段;结交陌生人--Friendster帮用户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社会化实践价值的阶段;娱乐社交化--MySpace创造的丰富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年轻人注意力的阶段;真实社交化--Facebook帮助用户将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搬到线上,实现现实世界之外的社交阶段。

当我们回顾SNS的发展历史时,也同时顺带回顾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短暂的互联网发展史中,与用户自身最为相关的需求就是社交需求。国外有互联网专家戏称"色情网站的辉煌战绩已经被SNS网站所取代,年轻用户花大量时间在SNS网站上,根本没时间看成人网站"。

随着网络硬件、软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SNS的发展趋向复杂化,越来越丰富多彩,虚拟社交将会与现实交往出现交叉。当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越来越大时,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甚至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一切都可以搬到SNS网站上来,改变甚至是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方方面面。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着,一场由SNS掀起的互联网革命即将爆发,你准备好了吗?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二)

2009-9-258:36:22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第4章社会化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1节社会化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日的沟通与昔日沟通的最大差异:由于科技的介入,"沟通"已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权力与阶级的围墙。

--吉佛德翰威特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总裁

免费环游世界

2002年,留英MBA朱兆瑞完成了一次环球旅行,历时77天,周游了四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环球旅行通常都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朱兆瑞的神奇之处在于这次环球旅行他仅花费了3305.27美元,靠的就是利用各种SNS工具"嗅到"优惠机票的气味。他把自己的这段特别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这本书迅速流行开来,让经济旅行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朱兆瑞也一下子红了起来。

但是,现在有人不花一分钱就周游了世界,你相信吗?这个还真不假,确有其人其事。现年33岁的英国作家保罗·史密斯,成功畅游欧洲、美国和新西兰30天,但全程却不花一分钱!这一切源于他突发奇想的一项利用SNS网络社交的大胆试验。看上去他不过是坐在电脑前,在键盘上敲了一些字发在一个网站上,他声称自己想环游世界,需要大家帮助,然后便搞定了。消息发出后,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地网友的回应,有人向他提供免费机票,有人提供免费火车票,还有人向他提供免费的旅馆房间……

就这样,从2009年3月1日起,保罗正式开始了他的环游世界之旅。先是靠着网友提供的免费火车票从他的家乡纽卡斯尔市出发来到伦敦,然后又凭借另一位网友提供的船票,搭轮船经北海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接着他又分别来到了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然后靠从网友那里"化缘"来的机票,第5天他飞至美国纽约,第7天来到华盛顿,第20天来到洛杉矶……最后到达预定的终点站--距新西兰南岛南方700公里的坎贝尔岛。

自始至终,保罗都未曾花过一分钱,全部靠他从一个SNS网站上从世界各地的网友那儿获得的免费帮助,将"交友满天下"的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除了免费环游世界外,保罗此行还为非营利慈善组织募款,并且募到的款项超过1万美元。当新西兰观光局得知他"免费环游世界"的壮举之后,甚至还主动赞助他到新西兰旅游。

就是这么匪夷所思,而那个帮助保罗"交友满天下"并完成环球旅行的网站正是大名鼎鼎的、已是全球第三大SNS社交网络的Twitter。尽管它每次最多只能发送140个字符的信息,和手机短信差不多,但却是当前最火的SNS网站,人们能便捷地通过它把生活、观点、感受的只言片语记录和分享。在国内,已经有诸如叽歪、饭否、滴、嘀咕以及腾讯的滔滔等一大批模仿者。

SNS网络社交的力量正在于此,同样的周游世界,与朱兆瑞依赖"信息"不同的是,保罗依赖的是人脉。其实,像保罗这种拥有广泛人脉的好处,还不止于此。有长期的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拥有广泛社会接触面的人,不仅死亡率低,能获得更快的晋升,获得较高的工资,甚至还能对感冒病毒有更强的抵抗力。

SNS社会化网络毫无疑问以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沟通,已经影响甚至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发挥着邮件、电话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而今"沟通"的确早已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是权力与阶级的围墙。

"大鲨鱼"奥尼尔与Twitter的故事

像保罗一样,以"物理攻击模式"著称的4届NBA总冠军得主、拥有MBA学位的超级中锋"大鲨鱼"奥尼尔也是Twitter的用户,尽管后来能够确认他在Twitter上的账号正是THE_REAL_SHAQ,但是之前却有不少人将信将疑。虽然从语言风格上看起来有点像,但是没准又是哪个家伙在冒名顶替呢?于是乎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奥尼尔更新了Twitter,说他在一家名叫5&DINER的餐厅用餐。两位软件工程师比尔登和尼登想,反正也不远,闲着也是闲着,便赶到那家餐厅去碰碰运气,琢磨着就算不能碰到自己的偶像,也可以打打假。然而,他们竟然真的看到了奥尼尔,这位7英尺高、320磅重的著名大个子正坐在角落的包厢里,鼓捣着手机,十有八九是在用手机上Twitter。

在真的见到自己的偶像后,两位哥们却踌躇不前了,觉得直接冲上去未免有些太唐突,于是便在离奥尼尔不远处的一张桌子坐下,商量要不要去和他搭话。"我们想装得酷一点,"比尔登说,"但我猜大鲨鱼听到我们的声音了。"就是那么微妙,才一会儿的功夫,他们看到了大鲨鱼新发布的一条Twitter消息:"我感觉周围有Twitter上的朋友,如果在5&DINER看到我的话,说句话吧。"

意思是:"Twitter上的朋友们,如果你们在公共场合遇见我,可以过来和我打个招呼,我们与Twitter上的芸芸众生不一样了,我们之间算是有了联系。"

这正中他们下怀,于是这两位哥们大胆向前,结识了"大鲨鱼"奥尼尔并与他们的偶像拍照留念。"大鲨鱼的手和熊掌一样,"他俩笑道。事后,"大鲨鱼"奥尼尔还在他的Twitter上这样说道:"Toalltwitterers,ifucmenpubliccomesayhi,wernotthesamewerfromtwitteronia,weconnect"?。那时,奥尼尔的Twitter有三十多万跟随者,而到现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短短三个月不到,这个数字已经激增到124万。

寻人记

对,weconnect。SNS不仅使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真实可靠,还使得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大增。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名叫艾薇儿(AvrilGrube)的母亲在Facebook上找到了失散27年的儿子。据这位母亲回忆,1982年她与丈夫离婚,儿子被判归属自己,但是却被丈夫(前夫)以带儿子逛动物园为由骗走,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

为了找回自己的儿子,她当时想尽了各种办法,使用了各种手段,例如向当地的使馆求助,甚至是向撒切尔夫人哭诉此事,但是最终都没有结果。久而久之,她彻底与儿子Gavin失去了联系。直到2008年10月,艾薇儿的妹妹偶然在Google搜索中输入了Gavin的名字,在搜索结果中发现了一个与Gavin同名的家伙在Facebook上的主页。经过多方确认,这个"家伙"正是她姐姐失散了27年的儿子。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很多人通过Facebook、校内网、开心网、Twitter等SNS网站找到了自己失去联系多年的老同学和老朋友。由于人们都以自己的真实身份"生活"在这些SNS社区,因此比较容易通过SNS的手段找到他们。在产品经理Frank眼里,SNS成了找人的最方便工具,他说:"我想了解一个公司,在LinkedIN上找到了这家公司的员工,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CEO的简历和Facebook,再加上他分享了他在YouTube上的视频,还有Flickr上的照片,就这样,一位来自英国的陌生人就和我链接起来了。"

"助产士"的故事

来自英格兰康沃尔郡的造船工程师马克·斯蒂芬斯(MarcStephens)也亲身体验了SNS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一天,他的妻子突然临产,杀他个措手不及,而他的妻子分娩的速度又奇快(根据之前3个孩子的分娩经验),在医生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马克只好急中生智,打开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SNS网站)上有关助产士如何为孕妇接生的视频现学现用,最后帮助妻子顺利地把孩子给生了下来。

事后,马克的妻子表示:"自己丝毫不感到紧张,而且这是她四次分娩中最享受的一次。"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当然,没人会建议你以这样的方式去成为一位伟大的父亲。但是,像SNS这样的网络新工具和新技术已经出现并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采用,我们也应该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

SNS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帮助和便利的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看到这一代人中的弄潮儿一个个痴迷于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等SNS网站……"?

改写自金斯堡名诗《嚎叫》,原诗为:"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庐舍"是英文Loser的谐音,"网络庐舍"是指每天在网上耗费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沉迷于虚拟社交类网页游戏和各大论坛等与工作毫不相关的事情,无进取心、得过且过的上网一族,尤其是工作白领,这个联盟将开心网作为主要的打击对象。

第2节要Happy,要SocialGame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会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什么是开心?开心就是抢你车位、偷你菜,买你为奴慢慢耍。"你肯定知道这个流行一时的段子说的是什么,没错,说的正是开心网,说的是开心网上风靡一时的组件"朋友买卖"、"争车位"以及"买房子"。

这些看上去不过是很简单也很无聊的网页游戏罢了,但是却让非常多的人乐此不疲,投注了极大的热情,甚至于沉迷,以至于引起了一股反开心网的浪潮,从而出现了像"反庐舍联盟"?这样的反开心网组织。看到这里,作为开心网上的老鸟,你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会嗤之以鼻:"我早已不玩了。"对这些游戏不感冒,或者是根本没有上过开心网的朋友会觉得不知所云。

在没有上开心网之前,笔者曾经看到一位开心网的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昨晚我定了3点的闹钟起来偷一位朋友的人参,结果我来迟了2秒钟,人参被另外一位朋友偷走了……"随后笔者又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很多痴迷于开心网的白领,为了晚上起来偷菜,经常给自己上闹钟;或者是,晚上起来上厕所时,总忍不住打开电脑看看又有哪家的菜成熟了,又有哪家的动物产仔了;再或者是,每天早早起床,先在所有好友的菜地和牧场里偷个遍,然后再去上班……当时笔者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直到自己接触了这些游戏后,才真正理解了这些朋友的近于疯狂的举动。

可不要小瞧这些游戏,正是这些游戏将几千万的网友粘在了开心网上,每天"逼"着你上网,因为你的车随时都会被贴条,你的农场中的农产品随时都可能被偷。凭借这些吸引人的小游戏和成功的运营,仅仅15个月的时间,开心网便从最初的300个种子用户发展到现在的4000万用户。

开心网(kaixin001.com)--花园菜地

周鹏就是被逼上开心网的。在开心网刚火起来那会儿,周鹏很奇怪MSN邮箱里每天都收到几封来自不同朋友的邀请信,主题都是"×××邀请你加入开心网",开始他还以为是某个无良网站自动发送的垃圾邮件,后来终于忍不住了,在MSN上问了一位邀请过他的朋友才知道,这些还真是朋友的邀请,并且这位朋友还神秘兮兮地告诉他:"赶快进来吧,熟人×××都在,进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于是他加入了开心网,但是刚一加入就变成了那位朋友的奴隶。

周鹏自然不甘心被买为奴隶,于是赶紧将那位朋友提到的"×××"这些熟人加为好友,打算把他们买为奴隶,可是一看傻眼了,人家的身价都比他的原始资产还高。于是周鹏赶紧忽悠一位同事加入进来,并将之买为奴隶,并接着邀请更多的朋友进来,将朋友买卖的生意越做越大。周鹏说:"大家都想在朋友排行中身价最高、资产最多,并且还可以随心情将×××恶搞一下,'送他去挖煤','派他去扫厕所8小时','在大街上把他当马骑','关小黑屋一天','惩罚他倒插门嫁给芙蓉姐姐',等等;恶搞完之后,还可以进行安抚,刚开始是'为他泡上一杯菊花茶',当朋友被我买卖到一定的次数时,还可以'带他去香港购物'、'背他上楼',等等。"

在周鹏看来,这不仅是朋友买卖,他还意外地碰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碰到以前的同事,甚至意外发现他的两个朋友竟然早就互相认识了。以前要靠推杯换盏才能搞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开心网上的小游戏就能很容易地就消除长期没有联系的朋友之间的隔阂。

随后开心网又推出了"争车位"的游戏,周鹏又开始争起车位来。"争车位"无非是把自己的车停在朋友的车位上"赚钱",然后利用赚到的钱买更多的车,进而赚更多的钱,然后再买更多更好的车……可是,把自己的车停在朋友的车位上就会有被朋友开罚单(贴条)没收掉"钱"的风险。还是很简单,无非是升级,但是随着周鹏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开心网之后,他更加乐此不疲,甚至于半夜起来方便时也要上网"挪车位",他自己注册了十几个"马甲",而他朋友的朋友甚至注册了100多个马甲,以让不同马甲可以相互停车,自己不会开自己的罚单,从而赚钱更加迅速。这样就能买到现实生活中想都不敢想的兰博基尼,甚至组建庞大的豪华车队。这些小游戏使得开心网更像是一场24小时无休的盛大狂欢社交派对。

所以,也就无怪于"反庐舍联盟"将开心网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将其浪费时间耽误工作渲染得那么严重。然而,这不过是因噎废食的新版本,大众传媒的又一次集体无意识地言过其实,就像当初对网络游戏口诛笔伐那样,却无法阻挡其大势所趋。

游戏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就像在我们永不消逝的童年记忆当中,除了变形金刚,我们还记得任天堂经典的红白游戏机,以及沙罗曼蛇、魂斗罗、赤色要塞、绿色兵团、超级玛丽等游戏。我们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为足球发狂,熬夜看世界杯,因为足球不仅是11个人的游戏,而且还是成千上万人的"想象共同体",我们为它哭,为它笑,只因它寄托了我们的情感,而这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SocialGame不也寄托了我们的情感,满足了我们玩游戏的天性,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成为我们的"想象共同体"吗?

在Feedsky创始人吕欣欣的一篇名为《再见了,一个时代》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昨晚,中学时最好的一位朋友给我发来短信:'快看意甲,伴随我们的那一代球员今天最后一场告别赛。'"是啊,昨天菲戈、内德维德和马尔蒂尼告别了我们,告别了我们的年轻时代……我回了短信,说:"现在已经是梅西和C罗的时代了。这样的时代,热闹,但是仿佛总是和我无关一样。而我看球,也越来越没有当年的乐趣了。"也许到了若干年后,今天上网的80后、90后一代会为"朋友买卖"、"争车位"这些SocialGame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为他们未来更为精彩的SNS生活正是从这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SocialGame上开始的。

其实,SNS并没有改变游戏,只是改变了玩游戏的方式。在2009年的E3大展上,微软将让Xbox360成为一台网络功能强大的游戏主机,玩家可以登录自己的Facebook账户,在电视上与自己的好友一起玩Xbox360的高质量游戏,而不只是"朋友买卖"、"争车位"、"开心农场"这样的小游戏。

如今在SNS网络中火爆的SocialGame与其说是一种娱乐,不如说是一种"欲令人佛智,先以欲勾牵"的营销策略,就像当初人们因木子美、竹叶青瞳熟悉了博客一样,很多人也因为"朋友买卖"、"争车位"、"开心农场"这样的SocialGame熟悉了SNS。

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的多人加入SNS网络,并非只是为玩那些小游戏,他们上校内网与老同学交流,上开心网与现在的同事沟通,上Twitter获取一些即时信息,上Facebook了解国外朋友的动态,去若邻网、5Gme等专业SNS网站与业内人士联络……左手维护熟人关系,右手开拓陌生人关系。

可是,有时我仍然不得不感叹,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许多方面与过去的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大部分人对新技术的利用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少数极客?能够尝试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这些新技术使人与人以及人与信息沟通的方式,甚至是思想都是如此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因此越来越大,很多人仿佛并非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极客"是"Geek"一词的翻译,又译作"奇客"。以前是对那些残忍的马戏表演者和令人厌恶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计算机狂热分子的老式称谓,用以形容他们的自由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计算机嬉皮士的形象。现在,国外普遍用Geek指代那些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生活的人。

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乔布斯的iPod、iPhone,还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模式,它们都很伟大。商业就是让好的创造发明普及开来为更多人所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所以商业一开始就具有伟大的基因。自由市场促使和加速了商业的进化,所以自由市场同样也很伟大。也正是如此,我们并不担心SNS如此之多,多得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在伟大的互联网自由市场中,伟大的SNS必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进化,从而更好、更深入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3节SNS式美丽新世界

SNS的本质就是人,关系中的人,商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数字化呈现。

--keso著名IT博客/5Gme.com创始人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肯定对美国鬼才导演大卫·芬奇?不陌生。对,他就是执导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杀手》《异形3》《返老还童》等经典电影的天才导演,他今年更是凭借着《本杰明·巴顿奇事》斩获了13项奥斯卡奖提名。知道大卫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莫非跟SNS有点关系?

没错,大卫即将开拍的下一部电影正是讲述全球SNS社交网站领头羊--Facebook的崛起史,而名字就叫《社会化网络》(TheSocialNetwork)。故事讲述的是生于1984年的"美国80后"马克·扎克伯格与SNS式美丽新世界的那点事儿。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扎克伯格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六年级时开始编程,进入名校哈佛,大学二年级时选择退学创业,创建了用户数量超过2亿的Facebook,被称为"比尔·盖茨第二"。

无独有偶,除了Facebook将触"电"之外,还有Twitter。与Facebook不一样的是,它联合了两个节目制造商ReveilleProductions和BrillsteinEntertainmentPartners准备打造一部电视剧,想"通过一种革命性的方式让平凡人体验名人的生活轨迹",并且"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把Twitter上正在发生的即时生活搬到电视上"。

毫无疑问,人们会对Facebook和Twitter的这些新鲜事感兴趣,不仅因为它们本身非常新潮,前所未有,更因为我们将感同身受--从中感受到SNS式美丽新世界中的点点滴滴。

QiQi便非常期待大卫·芬奇的这部新片《社会化网络》,因为她是Facebook上最早的一拨中国用户,由于很多好友关系都积淀在Facebook上,所以几乎不上开心网。QiQi是一家社区网站的市场总监,作为已经泡了N年Party的白领,谈起Facebook的最大感受是:"有很多国外不常见面的朋友,可以在上面保持联系,大家可以分享最近的照片,可以互相评论和留言,上面的好玩插件很多,而且一直在更新。"这不正是"SNS存知己,世界若比邻"的真实写照吗?

QiQi还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她和几个女性朋友结伴去香港玩,在那里结识了新的女性朋友,然后互相留了Facebook,并把一起拍的照片上传并加上标签(tag),引以为乐。当她偶然看到她在香港认识的这位朋友在Party上的照片时,居然发现有她们共同认识的朋友--一位在北京的美籍华人。这让QiQi不由得感慨"世界太小了"。其实这样的事儿一点也不罕见,时常在SNS网络上发生。

但是,通过SNS这种社交网络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我们过去使用互联网拉近彼此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呢?QQ、MSN让我们无远弗届,我们收发E?mail,我们在BBS中讨论、交流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我们互相访问博客……很早的一篇报道便这样形容MSN对一个人生活的改变:"他的MSN名单上已有百余人,这些人基本上囊括了他的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他的工作、娱乐、休闲、基本上都与这些人有关,他们构成了他完整的生活。"如果将MSN换成Facebook,这种说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你敢说你每天都与自己MSN上的百余个熟人、朋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吗?不错,你当然能跟他们联系,而且不用面对面,但就是打开一个个的MSN对话窗口,向每人问个好,抑或是告诉他们你更新了一篇博客,也都是浩大的工程。除非你有件天大的喜事,有告诉每一个人的冲动,你愿意不辞劳苦,不嫌麻烦,但这样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最早的时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此也很困惑。你的好友每天都会在个人主页频繁更新,比如写了一篇日记,上传了一些旅途中的照片等。但是,除非你每天把所有好友的主页都访问一遍,否则你可能要过几天乃至几周才会发现这些新闻,甚至可能完全与之失之交臂,你根本没有时间每天不停地关注每一个人。

但是扎克伯格后来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这个妙招,不仅让Facebook更上一层楼,也让SNS从此脱胎换骨,全世界都在学。扎克伯格的这个妙招就是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NewsFeed"。于是Facebook的用户们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朋友的一举一动了,全天不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即时地与朋友分享相片、音乐和电影,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快乐。

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在这以后,Facebook便开启了突飞猛进的神话,直至今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SNS社交网络。2008年,《纽约时报》在采访扎克伯格时问起此事,他认为这是Facebook成功的核心所在。

然而,这样一来,每天那么多好友的那么多更新,使我们处在不间断的信息流中。我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假如你有200个好友(这并不算多),他们每人每天更新5条信息,你就需要关注1000条信息。如果之前因为无法及时关注所有好友的信息而烦恼,那么现在可能会因为信息太多无法一一关注而烦恼了。可微妙的是,很多人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是乐在其中,流连忘返。难道他们真能关注得过来?

以Twitter为例,尽管你的好友们每天可能在上面更新数千条信息,但是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它们并不是真正指向你一个人,它们是可以快速浏览的,就像浏览报纸一样,你不必逐字地细读,你会忽略一部分。QiQi每天都关注Twitter上的数百个好友,但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取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环境知觉"(ambientawareness),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某个人距离很近,可以用眼角余光观察他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肢体语言、叹气、无意中的嘀咕等,并借此了解这个人的情绪,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注意力。

中国网友对Twitter用户的称呼。

在Twitter上每天都要过滤掉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有人会说昨天晚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早餐吃什么,有人抱怨今天办公室的空调坏了,有人把自己家里宠物的那点事儿说个没完,有趣新闻链接、音乐推荐,等等。有人则拼命转好友们发的信息,你可能又会嫌弃这些"杂七杂八"的信息过于琐碎或太平淡无奇……可是,当你关注上一天,这些信息开始有点儿像篇短文了;关注一个月,它们就变成了一部小说。不要小瞧一位整天说自己做的各色菜肴的"推客"?,当你把她在Twitter上发的消息连在一起看时,会发现这就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私房菜谱。

QiQi通过Twitter渐渐发现了许多朋友生活当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一个看上去很"闷"的同事--按QiQi的话说就是"反正就是看不出是Party动物,平时几乎不怎么联系"--居然也常去酒吧玩Party,于是在Twitter上她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她打算去哪个酒吧玩或正在哪个酒吧玩,于是她们常常结伴一起去,有好的Party互通有无,关系超过了一般同事,并且也得以扩展各自的社交圈子,认识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

SNS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尽管难免有很多鸡毛蒜皮的事,但是这并非毫无必要,就像日本社会学家伊藤瑞子在手机用户中注意的现象:在不同城市工作的情侣常常会整夜互发短信,汇报自己的点滴动态:"我在喝红酒"、"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打几个小时的手机既不舒服也不经济,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也发现这种来来回回的短消息比通电话更能让人感觉亲密无间。在某种程度上,SNS社交网络已经大大降低了我们使用短信和IM的频率。

有时,加入SNS社交网络圈子就像是加入一个酒会,你零距离感受着与你相似的人,与你不同的人,同行或者非同行,善于表达的人或者不善于表达的人,在快速的对话中,一个微小的情绪,你都能比通过其他方式对他了解得更多、更直观。此前IM、E?mail都是一对一的关系,BBS是以话题为中心,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而SNS以人的关系为中心,它把网络发展前期所出现的E?mail、BBS、博客、论坛、即时通信等社交工具的功能整合在了一起。

这种整合爆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力量,从改变生活进而改变世界。比如,在Twitter上的短短140个字符的信息,究竟能有多大能量?前不久,伊朗因总统选举被指舞弊而引发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当局采取强硬手段进行封杀,阻止境内外的信息流通,Twitter于是成为了民众向外发布信息的工具:一方面让外界及时知道这场流血冲突,另一方面寻求获得国际支持。人们猛然发现,140个字符其实已足以撼动整个世界。

美国流行歌曲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前不久离开了我们,他去世的消息首先通过一家名人网站爆出,然后通过Facebook、Twitter等SNS社交网络迅速地"一传十、十传百"。按照知名博客SEOMoz的观察记录,在清晨5∶30,拥有200万跟随者的"CNNBrk"在Twitter上公布迈克尔·杰克逊被送到医院,一分钟之后他Twitter上的好友几乎全部都知道了!清晨6∶34,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在Twitter上已经讨论到发热,平均每分钟被提及2000次,相当于在当时发出的所有讯息中,有20%是与杰克逊相关的。杰克逊在Facebook上的主页已经吸引了650万歌迷前来访问,成为Facebook上最热门的"粉丝主页"。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大学一直关注SNS社交网络的哲学教授香农·瓦勒表示:"人们第一个去阅读的是SNS社交网站,而不是传统媒体。许多人将传统媒体作为获悉消息之后获得更多详细内容的一个渠道。"

在前SNS时代,"网络使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网络共和国》),这就造成了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所担忧的那样,对互联网的依赖,"在'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傻瓜的围墙'"。"网络也使得人们减少了与他人见面的次数,还缩小了人们活动的范围,从而将真实的世界缩小了。换句话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原本就已经很狭小,如今则面临着将变得更小的'危险'"。

而现在的情况则是,SNS社交网络让这种担忧看上去好像是多余的,通过社交来获取信息,不仅强化了我们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而且使我们很容易就跨出了自己的圈子获得多样化的信息。人们通过SNS社交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渐渐承担起一个媒体的角色,这种基于用户关系形成的信息流已经需要我们将自己的大脑调整到一个新的节奏,来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这些SNS网站也被称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原因。

新一届的美国国务院便全面拥抱这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视其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不仅将前总统小布什执政时期的国务院网站升级改版,而且也像奥巴马竞选时所做的那样充分利用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Flickr等SNS网站宣传美国外交政策,重塑白宫形象。美国陆、海、空军也将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SNS社交网络当作他们的"网络征兵站",为此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在线社会媒体部",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传递信息、招募新兵的新渠道。

第4节SNS达人的小众生活圈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萧伯纳

倘若你要寻找变异人。

对,现在你已撕开电影大屏幕,身在《X战警》的世界之中,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也许你有千奇百怪的方法,但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肯定是先找到变异人所在的圈子,比如X教授创建的那个变种人学校,那里有金刚狼、凤凰女、暴风女、激光眼帅哥……全都是清一色的变种人。寻找某类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寻找到某类人所处的圈子,这也是为何传统媒体更多的是通过豆瓣网?联系上李力,而不是通过他的博客。

对于李力而言,SNS社交网络带给了草根大众更多的机会,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李力是北京一家动漫公司的CEO,也是豆瓣网上的活跃用户,已经发布超过300多篇关于书籍、电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给他带来了不少机会。最近的一次是《城市画报》约他写"天使与魔鬼"的影评,"尽管我的评论也都会在我的博客中更新,但是他们好像更喜欢通过豆瓣联系我",他解释道,"有很多传统媒体人士会在豆瓣上物色一些对象,或作为采访对象,或邀请撰稿。"李力甚至还上了一期CCTV的《小崔说事》,源于他对《逝去的武林》一书发表的评论,当时崔永元正好在做这本书的读书栏目,于是就被编导请去当嘉宾。

Fenny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上海壹周》的城市版记者,她需要经常介绍各方面的城市达人,而这就要求她要在寻找达人方面非常在行,而豆瓣就是她的法宝之一。在《上海壹周》某一期的达人栏目中,Fenny一口气介绍了一组人物,几乎都是她从豆瓣上找到的,其中有一位叫"幻魔师"。

"幻魔师"是朱宁宁在豆瓣上的ID,她在豆瓣上创建了"手工分享达人"小组。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圈子,她通过这个小组聚集同好者,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手工制作,分享自己整理的各种手工DIY教程,甚至还将关系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在自己家里开办小型的家庭聚会,亲自教爱好者们手工制作。于是乎,当Fenny在豆瓣上以"手工"为关键词搜索小组的时候,一眼就发现了这个有4000多人的"手工分享达人"小组,进而通过站内消息--豆邮联系上了其创建者"幻魔师",果不其然,她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手工达人,5岁就会用缝纫机的她自己做手帕、包包、手机套、手机挂件……只要能用布做的,她都在尝试。

尽管"幻魔师"戏称参加她举办的家庭聚会的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来学手工,而是来看她家那只著名的34斤的"加菲猫"。但是掩饰不了她的开心,因为有了豆瓣上的这个小组,能与许多同好者建立联系,她的宅女"生活从此变得不再乏味"。而且她还通过淘宝网店以及一些实体店铺售卖自己的手工制作,"现在也还没赚钱,但是主要是做得很开心。我虽然很小众,但是绝不孤独。"

在豆瓣上,已经形成了以相同爱好来构建的种种圈子,人们以对某本书、某部电影、某张唱片的共同兴趣集结,每个人表现出鲜活的自我,然后在互相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圈子。豆瓣上有网友自发建立的各式各样的圈子(即兴趣小组),除了刚提到的"手工分享达人",还有"喜欢裸睡""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文艺青年婚介中心""豆瓣观光团""自制力差""假装情侣""恋本癖",等等,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可谓是"网站大了,什么圈子都有"。在豆瓣上,这样的兴趣小组多达十几万,有的小组(如"异装癖")组员有90人,而像"爱看电影"这样的圈子则高达数十万。在这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展现无遗,哪怕是最小众的趣味,你在这里都能找到同好,并集结为圈子。

与开心网的那种以熟人关系为主打的SNS网站不同的是,豆瓣网则是以兴趣为基础串联起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为此推波助澜:只要你在豆瓣看过超过8本书或电影,豆瓣就会向你推荐趣味相投的朋友,让你们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组成群体,形成圈子。

?中国魏晋时期(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事实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圈子的方式存在的,哪怕是与世无争的隐士也会有所谓的隐士圈,比如魏晋时代七个找不到工作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弹琴、吟诗,从而形成了负有盛名的名士圈--竹林七贤?。有很多圈子往往只能存在概念上,是隐性的,而没有办法将圈子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没法相互认识,相互联系,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我不知道你好这一口,你也不知道我好这一口,他们虽然可以说是一个圈子的人,但是他们并不在一个具体的圈子之中,直到SNS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轻易地通过圈子承载。

不仅是在豆瓣,几乎在各种SNS网站都能发现五花八门的圈子,如Facebook、百度贴吧等。从这些圈子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一个《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所称的"一个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曾经有一篇名为《新媒体研究》的重磅文章,把安德森所称的"一个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描述为"参与时代",并称其创造力如同5.3亿年前催生了物种多样性的"寒武纪爆炸"一般不可小觑。的确如此,依赖于互联网,依赖于SNS社会化网络,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了圈子这个更好的容器,因此也有了无数的圈子。

相对于豆瓣小组那样的圈子,马克·安德烈森(MarcAndreessen)于2004年创建的自助式社交网络建站平台--宁(Ning)形成的圈子更为复杂,因为人们在此申请建立的圈子,其实就是一个在功能和MySpace、Facebook几乎一样的社交网站。从2007年1月正式发布以来,宁(Ning)就一直以几何级数自动增长,到6月份时有6万个自助式社交网络站点在Ning平台上产生,而到8月份时已达到8万个,到2007年年底的时候达到了15万个,如今已经有超过100万个社交网站建立在宁(Ning)平台之上。目前宁(Ning)平台上建立的社交网络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从色情狂到同性恋群体,从母婴圈子到汽车俱乐部,无所不包,用户也包括艺术家、音乐人、作家、记者、学生等各种各样的群体。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圈子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变得更加彻底,所以便有SNS网站一开始就瞄准了特殊的小众群体,打起了他们的主意。试想一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英国名模"黑珍珠"、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尔特、帕里斯·希尔顿、被称为"全球最性感的美女首富"的伊万卡·特朗普……以及投资银行家等非富则贵的社会上层人士聚集成一个圈子,将会如何呢?

aSmallWorld就这样做了,虽然在功能上与普通SNS网站没有什么两样,但是门槛却非常高,看看他们讨论的话题你就能想象得到--他们不是在说:"有2000万美元如何投资";"我想租20辆超级豪华的跑车,只能是法拉利、阿斯顿·马丁";"如果有人想买私人小岛,我在斐济刚好有一座要卖"之类,就是讲在苏格兰打高尔夫,或是飞到巴黎吃晚餐等--玩的就是尊贵感觉。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必须获邀或由会员推荐,再经审查小组通过。个人财富难以查核,就按教育背景、职业等来决定是否有资格加入,并且一旦成为会员,也不是谁都有权发出邀请,只有10%的会员才享有邀请外人加入的特权,这一切使得aSmallWorld看上去就像一个富豪网上俱乐部。

P1的思路也是如此,与aSmallWorld瞄准富豪名流不同,P1所瞄准的是像桃之11、中国桃、COCA、甘鹏这样的城市时尚一族。在2006年的时候,上海活跃着这么四个年轻人,他们穿着前卫入时,出入各种社交场所,是上海玩乐的活地图,这四人便是桃之11、中国桃、COCA、甘鹏,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是公认的达人,各有各的传奇。COCA是业内知名的摄影达人,甘鹏是娱乐记者,桃之11不仅是80后作家,撰写专栏无数,也是中国最早的知名博客,中国桃先后做过国际导游、野外生存教练,也出书写专栏,还正儿八经地经营着大宗的跨国生意。

当时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国会有一个名为P1的SNS网站就像是为他们定制的。他们成立了一个"四勃疯汇"的小团体,一年间,他们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寿宁路的小龙虾、老沪闵路的"我型我秀"摄影棚、电视机里热播的超女、新乐路上小资最爱的布那咖啡等,K歌、饭局、搞怪作秀……而这一切都呈现在他们四人的博客当中,他们的博客自然也引来无数的潮男潮女前来观瞻,后来他们还出了一张同名的明信片公开售卖,被许多文艺杂志报道。

桃之11说,如果当时就有一个P1这样的网站,那么他们四人可能会玩得更疯。因为他们四个人的博客上的"观光客"来来去去,很容易散掉。而在P1上,他们四个人组成的核心圈子,肯定很容易找到共同兴趣的人,别人可以加入他们,他们也能加入别人的圈子一起玩,并且也比博客更容易保持联系。

为了保证会员群体的纯粹性,P1邀请会员的方式也非常独特,"通过筛选,接受邀请,加入并成为会员",它雇用了一大批穿梭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各大商场、酒吧、高档会所的摄影师们,身背相机、手拿P1黑白标志的宣传册,专门拦住过往穿着时髦的潮男潮女,拍摄下他们时尚的身影,然后将附有他们自己照片的邮件以及一封加入P1的邀请函发到他们的Email邮箱,以至于P1网站上80%的会员不是通过网络注册而是通过P1摄影师这样的街拍邀请获得的。

回头对着镜子再看看你自己,你也是小众吗?在《新周刊》上的一篇名为《发现小众:e时代的市场观》的封面文章上有一句这样的话:"互联网真正释放的是那些不遗余力创造和展现个人趣味的人,它因为小众的上位而升级。"请记住,你最好找到并加入你所属于的小众圈子。
本文标题: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戴志康:互联网开放平台时代的“孤岛革命”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78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