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了么?

发布时间:2018-03-12 所属栏目: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

一 : 互联网泡沫了么?

把握机会还是规避风险?“互联网泡沫”的论调在IPO高发期开始出现。其实,客观地看,泡沫的风险有些言过其实。非要说有泡沫的话,那泡沫并不在产业,而在人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实在是太惊心动魄了。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3月10日5132.52点的峰值暴跌,IT行业的市值在此后的两年内蒸发了5万亿美元。

然而,从2010年年底开始,优酷、当当,一直到奇虎360、人人、网秦、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再加上尚在筹备上市的淘米网、迅雷、土豆网等,毫无疑问,中国互联网企业迎来了第4波上市潮。与此同时,互联网创投方面也屡屡浮现出出手阔绰的投资者,比如京东商城第3轮融资高达15亿美元,拉手网完成1.1亿美元融资。

互联网时隔11年再次受到投资者的如此青睐,不少人开始质疑这次的热潮是否又是泡沫的开始。

那么,互联网是不是已经泡沫了呢?

互联网泡沫之“源头”

客观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何成为追逐的对象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从深层次分析来看,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

毋庸置疑,日本连续10年的零利率,金融危机之后美欧的两轮量化宽松,中国政府激进的财政刺激,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格局从2009年开始愈演愈烈。全世界的物价都在上涨,无论是消费品还是投资产品。有很多“闲钱”却没有好的投资出路的投资者们看到一些有看点的企业便大笔买入,股票价格的上涨也在情理之中。相对于刚引发金融危机的全球房地产行业,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产业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从这个角度看,此轮中国互联网的估值泡沫更像是流动性泛滥的被动选择。如果说有泡沫,也是资本过多导致的,并非是纯粹的盲目投机。

互联网行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期,也是其受追捧的原因之一。互联网行业在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之后,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成为驱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内容消费也从文字和图片向在线视频升级。而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于转换的关键节点。从用户数和网民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网民人口也趋于大龄化,从2006年的19-30岁占55%开始转变到现今的19-30岁占30%、31-40岁占24%的结构,需求也往商务和生活类应用转变。从韩国和美国的经验可看出,互联网渗透率在30%-60%提升的时候,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板块中最大的受益者。电子商务作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的产物,一旦进入增长快点,其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都将远远超过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

从潜在规模来看,中国网络购物渗透率增长空间巨大。在我国4.6亿的互联网用户里,有网购经历的用户占比为35.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概念”的背景下倍受欢迎,主要由于其背靠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同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互联网企业的高增长率和长期成长具有了可持续性。以电子商务为例,中国的电子商务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美国的数倍,而SNS的爆发也是人人、开心能够上市的主要原因。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SNS用户规模将达2.16亿元,市场规模达13.28亿元,增长71%。到2013年,中国SNS用户规模将达4.25亿元,市场规模将达52.98亿元。同样,据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2.84亿人,网民渗透率为62.1%。预期到2012年,网络视频用户将达到5.27亿人。“中国概念”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有机遇就意味着有投机者的存在,良好的市场前景使得这些新兴领域成为泡沫多发区域,从而导致了人们对泡沫的担忧。

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关键因素”

经济泡沫在没有形成泡沫经济之前,是否能持续,何时破裂并不决定于这些企业的盈利性如何,而是取决于其形成泡沫的原因是否能够持续。如上文所说的,导致目前中国概念股热潮的几大原因,由于网民基数不会减少,所以最大的变数在商业模式,以及资金面的支撑上。

从宏观角度来看,就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导火索——美联储加息一样,如果美联储不再“坚守”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泡沫在缺乏支撑下,也是一定会破的。4月27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之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不变,同时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执行到今年6月30日如期结束”。这个决定意味着其将继续“坚守”经济刺激政策,短期内弱势美元的局面不会有所改变,所以近期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投资资金走向来看,能吸引冒险投机者目光的除了股票便是房地产。而刚刚结束的金融危机正是由房地产引发的,人们的心态还没有从失落中恢复,所以资本转向房地产的可能性极低。

商业模式的问题已不再是中国概念的问题了。如果说互联网真的有泡沫,那主因一定不在中国概念之上。2011年5月10日,微软宣布以85亿美元天价收购网络电话Skype。对比在2005年eBay收购Skype时才花费25亿美元,并且Skype一直在做亏本生意,不少人认为微软的85亿美元并不值。但微软CEO鲍尔默却说:“通过Skype,微软能赚到更多的钱。”还有尚未实现盈利的Twitter被估值100亿美元左右,同样,Facebook估值一度高达830亿美元。正因为中国赴美的互联网企业均套用海外商业模式,所以这些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前景是否如人们预料的那样,才是真正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关键所在。可以预知,如果Facebook、Tweeter等企业的盈利性被质疑并不符合其高估值之时,无论这个泡泡是否存在或者吹了多大,终究也都会破裂。

导致2000年纳斯达克和所有网络公司崩溃的诱因之一,是大量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10亿美元的卖家碰巧同时在3月10日(周末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星期一)早晨出现。卖出的结果导致纳斯达克3月13日一开盘就从5038点跌到4879点,整整跌了4个百分点。对比来看,11年后的今天,私募股权融资渠道比较充裕,新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以及私有公司股票交易渠道也有了增多。但是,如果一旦出现类似情况,恐怕历史还会重演,因为在投机者眼中,事件往往所预示的趋势可以形成一定的恐慌,从而不顾价值的存在,毕竟股票市场炒得就是预期。

互联网泡沫之“2011 Vs 2001”

对比一下此次互联网热潮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我们发现有诸多不同。首先,截止到2011年3月底,中国互联网4.77亿网民的庞大用户基数是2000年的10倍。其次,从概念的炒作来看,任何时候上市公司的IPO都存在炒作因素存在,这点不必因为其存在而否认其价值,关键在于其概念的可实现性。2000年时的互联网企业所炒作的概念并不以市场为基础,仅靠域名便可上市的企业大有人在,并且大多数企业并无实际的收入。相反,现在上市或拟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较稳定的用户基础和基于实际的市场需求。

此轮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要远高于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美国企业。大部分企业保持了某个领域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子行业里不是数一也是数二。优酷和正在筹备上市的土豆在视频类位于第一及第二;人人、开心是拥有最多用户的SNS社区;奇虎360拥有3.39亿的活跃用户;世纪佳缘与网秦也分别有4020万和7169万的注册用户。与上次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要脚踏实地得多,无非是日子过得好一点和坏一点的区别。

再对比一下两个时期发展阶段。目前令大众对泡沫紧张的一个表象是中国在美上市的科技股在一年内上涨了48.71%,而美国本土的科技股的平均涨幅仅20.49%。同样,虽然中国概念科技股66.8的市盈率也高于美国本土科技股的39.49,但对比国内创业板最高平均市盈率的127.65也相差甚远。回顾一下上次互联网泡沫情况,2001年1月份,美国纳斯达克在2000点指数盘整时,平均市盈率是400倍(当时几乎没有人对美国股市唱空),随后一路狂奔,3个月后达到平均850多倍市盈率。与之相比,今天的情况还离泡沫尚远。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前后对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2000年时期,无论是广告、宽带、物流等都处于发展极不完善阶段,缺乏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今,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比以往更加清晰,比如游戏、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各个聚集到人气的互联网企业获得收益均有方法可依。

当然,中国互联网上一些结构性泡沫是存在的。例如不同于美国互联网行业格局“一头独大”的形式,中国在各细分市场均有几家企业竞争,尤以团购模式为最,2010年以来共有13家企业赴美上市。其中必然会有不少的失败者,但失败者也并不能成为泡沫的依据,因为其仅是各自市场中的对决,有输家必然会有赢家,行业前景才是未来价值判断的源泉。

从现在互联网投机是否狂热来看,似乎也并不是很热,既有忠实的支持者,也有鲜明的反对者。泡沫尚未吹起,互联网泡沫的呼声便已此起彼伏。同时既有优酷(首日涨161.25%),蓝汛(首日涨95.32%),当当(首日涨86.94%),搜房(首日涨72.94%);也有如人人、网秦这些破发的企业,恰恰说明投资者对于企业是否有价值,还是有理性判断的。

流动性过剩及中国概念的互联网企业崛起着实让人们紧张了一把,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的泡沫是我们对比上次泡沫破裂之后、长达10年熊市而得出的。有低迷必有高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其实现在的互联网泡沫仅仅是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反而可说是行业发展的好现象,离泡沫经济还远得很。只要不是急速吹大,短期内尚没有危机的问题存在。

当然,以VC为代表的过度兴奋,以及大量同类模式的竞争中,失败者必然会大量出现。如果非要说泡沫在哪里?或许更客观的说法是“互联网的泡沫并不在产业,而在人心。”(文/赵鑫)

二 : 互联网泡沫论又起!1999年的泡沫狂欢正在重演吗?

  虎嗅注:原文来自 Medium,作者 Andrew Wilkinson,虎嗅编译。

  “伙计,凯文•斯特姆 (Kevin Systrom) 把 Instagram 才卖了 10 亿美元,真是玩砸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坐在旧金山机场 (SFO),正要准备乘飞机回家去,一位坐在我后面的哥们儿大声对他那不住点头的朋友说。在科技领域最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正在发生:10 亿美元真的不再让人觉得是很多钱了。就在几年前,如果有一家创业公司以 2500 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我们的下巴都要啪啪往下掉了。现在呢,不过 10 亿美元级别的交易,人们甚至都不瞥一眼。

  可能 10 亿美元变成了新的“百万美元标准”。毕竟,这个世界正在以加速度的节奏变化着。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已经成为了主流,看起来一个新的爆发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每天,创业者们都在逼着出租车巨头和酒店大亨们下台,不过靠的是智能手机和一种对旧有体制的轻视态度而已。在这个疯狂的新世界,看起来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打造下一个价值 1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无论是干洗领域的 Uber 也好,或是为宠物狗服务的 AirBnb 也罢。

  如果这一幕令人似曾相识的话,那是因为它的确曾经发生过。1999 年,就在互联网泡沫最鼎盛的时期,每周都有数十亿美元 IPO 和并购在发生,交易对象通常都是那些没有可存活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靠的就是“眼球” (eyeballs) 和“黏性” (stickiness)。谁能忘记雅虎像蠢蛋一样以 35.7 亿美元收购了 Geocities,谁又能忘记 Broadcast.com 价值 57 亿美元的交易呢?还有做食品快递的创业公司 WebVan,营收只有 500 万美元,利润是负的,成功上市并且达到了超过 80 亿美元的市值。但是两年之后即迅速衰落,宣布破产。

  这次的情况有点不一样。这批公司当中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营收。一些公司甚至还有少量的赢利。争着去 IPO的公司少了,更多公司坚持更长时间的私有化。但是从许多层面来说,现在开始像是 1999 年我们狂欢时的感觉了。可能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可能不会以同样的形式发生,但是一些问题几乎肯定是在发酵当中。正如马克•吐温 (Mark Twain) 曾经说的,“历史并不会重复,但却有着同样的韵律。”

  这里有几点有趣的事实:

  • 今年,超级碗的新广告投放客户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最多的,其中许多都是风险资本投资的科技创业公司。

  • 现在,VC 投资的创业公司中有 114 家的估值已经超过了十亿美元。一年前达到这个规模的只有 40 家。而且低利润的食品快递服务又来了,那些业务营收来自创业公司的企业正纷纷获得很高的估值。

  

t.png

 

  估值超过十亿美元创业公司的数量 (2015 年的目前数量比制图时还多出 44 家)

  • 仅仅在过去一年当中,《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 (The Rich List) 就新增加了 23 位来自科技行业的亿万富翁。

  • 旧金山的租金价格急剧飙升。一居室的平均成本超过了 3000 美元/月 (而且还在继续涨),过去一年上涨了 15%。

  • 旧金山地区一个普通程序员的薪水达到了 13 万美元/年的价格水平,这还不算股票期权和奖金。但这都是毛毛雨,一些顶尖程序员太过抢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经纪人。

  • 像比尔•盖利 (Bill Gurley) 和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en) 这样声名大噪的投资者——两个人都是在上一次互联网大潮中起家——都认为创业公司烧钱太快,估值也太高,告戒要警惕:

  “无论是硅谷整体或是 VC 圈、创业圈,都正在冒巨大的风险。从 1999 年以来史无前例。从某些方面看不像 99 年时候那么愚蠢,从其他方面来看要比那时候更蠢。没人有恐惧,每个人都如此贪婪,一切终将结束。”

  ——比尔•盖利,Bechmark Capital

  • 从几乎每一种可以想象的标准来判断,股票市场的估值过高现象都是很严重的,希勒市盈率 (Shiller P/E) 达到了 27,已经和 1929 年、2007 年的水平一致,只比 1999 年低。公司们没有利润,却争着要上市。1999 年,80% 上市的公司都没有实现赢利。去年,这一数字是 71%,2012 年是 46%。这对未来投资人的回报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 不去选择上市——审计和监管都是麻烦事——许多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私募,计算方法却让人十分怀疑。许多上市的创业公司在骄傲地到处吹嘘它们的盈利能力,但是基于通用会计准则 (GAAP) 这些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赚钱。尽管如此,这些公司仍旧在以很高的市盈率 (P/E) 在交易,销售额翻倍,又进一步驱动了私募融资。

  • 每天都有数百家新创业公司成立,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有一些创业公司专门做追踪这些公司消息的事情。其中一家类似的创业公司在最近的融资中估值达到 2200 万美元。许多此类创业公司靠的是其他创业公司和创业者,来获取营收。

  别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热爱创业和科技,抛开所有这些,我看到有许多令人惊奇的事情在发生。人工智能出现了生命的迹象。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行驶。无人机可能很快就会负责快递牙刷服务。毫无疑问有许许多多的创新正在发生。

  我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创业公司所做的事情就一定是不好的,只不过其背后的金融市场制造了这样一种局面,很可能会导致一次市场“矫正”现象的出现。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创新生机勃勃——但是我担心这些估值完全不可持续,而且许多投资者、创业者和成百上千万就业者们,在未来几年会遭到巨大打击。

  但是谁知道呢?可能历史不会重复,爆发性的科技增长就此到来。可能 Uber 的确值 5000 亿美元。可能五年之后我再看这篇文章时会找个地儿藏起来。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穿裤子了。

  你只有在潮落时才知道谁没穿裤子。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附录 A:防守手册

  那么,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创业公司可能有风险的话,别慌张。这里有几个步骤供你参考,撑过任何可能的暴风雨:

  一、将客户群多样化

  如果你的营收大部分来自拿风投的创业公司,告诉你的销售团队 (或者调整你的推广资源) 专注在发展晚期、安全的、长效的公司客户上面。

  二、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增长

  在许多商业模式当中,都会将现金重新投入到获取客户和业务增长。弗莱德•威尔逊 (Fred WIlson) 最近写了一篇很棒的文章,他分享了一个烧钱公式:年度同比增长率加上税前营业利润率应该至少达到 40%。结果可能是“裁员/预算控制”和“破产清算”之间的天壤之别。

  三、小心固定成本

  雇员可以解聘,但是租金每月 10 万美元,包含游戏室,餐厅有执行主厨的办公楼一租就要五年,雷打不动。花在固定成本上的每一分钱,都减弱了你在危机到来时做出躲避动作的能力。在“发展空间和吸引新员工”与“实际需要来维持业务”两者之间,需要做出一个平衡。

  四、现金为王

  如果你运作业务时想着随时都能再融一轮的话,可能要考虑起草一份备用方案了。试想一下:如果你永远无法融到下一轮,你的公司会发生什么?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低烧钱速率会帮你度过难关,看着你的竞争对手花完了手里的钱。如果你想要的话,在破产清算时买下他们的技术,价钱就是个零头。把你的银行资产负债想象为城堡周围的护城河,它能够保护你不受山那边野蛮人的入侵。

  如上的许多内容都是常识性的商业基础,但是我对于科技界关注这些常识的人如此之少总是感到非常惊讶。过去七年是创业公司的好年份——持续不断的高歌猛进。很容易就会落入到一种思维模式中:一轮规模庞大的融资、利润丰厚的并购,或者是转眼就到跟前的 IPO。而真正有助益的是:思考当音乐停止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三 : 时隔十五年的互联网泡沫会不会在今夏来临?

  原标题:十五年了,泡沫什么时候再来啊?

  在Google、Amazon、Facebook相继发布财报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冲破5048点,创造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的新高。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纳指正在朝5200点进发。

  上个月底,WSJ援引道琼斯的数据,2015年1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157亿美元,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新高。如果按照以往资本市场的规律,四季度投资额一般比一季度高大约30%,那么今年四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也很有机会超过历史峰值:2000年四季度的197亿美元。

  对于这一代的创业者来说,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实在是有些太遥远了,远得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Image title

 

  God Save the Queen

  互联网泡沫当年的幸存者,无论是把ViaWeb卖了5000万美元提前上岸的Paul Graham,还是在寒冬到来之前拿到融资的PayPal Mafia,都已经成为创投领域的icon和传奇。

  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互联网泡沫里身败名裂的人,比如Mary Meeker、Henry Blodget还有Quattrone,WSJ认为他们某种意义上是制造了互联网泡沫的人,现在已经重新恢复了声誉,并且再一次受到追捧。

  在去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出现在纽交所,庆祝Lending Club在IPO的首日即大涨56%。2012年她主导了KPCB对Lending Club的投资并进入董事会。

  Henry Blodget在2003年被SEC秋后算账,发布欺诈性分析报告的罪名落实。之前他供职的高盛、美林和花旗由于误导投资者被罚款8.75亿美元。他本人在赔偿了400万美元之后还被永久驱逐出股票经纪和投资分析行业。

  现在他重新出现在电视机屏幕上,和贝佐斯谈笑风生。Amazon是他在互联网泡沫前一手捧红的股票,当他被迫离开华尔街创办Business Insider的时候,贝佐斯反过来拉了他一把。

  

Image title

 

  图片来自WSJ

  这个夏天会是泡沫之夏吗?

  无论是WSJ、彭博、还是《纽约时报》,都认为互联网泡沫不大可能再次到来。因为和15年前相比,互联网公司已经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且已经具有了很多成熟的商业模式。

  人们讨论泡沫的时候,通常会想到巴菲特的那句话,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但是巴菲特对互联网行业没有指导性,因为“股神”承认自己不懂互联网,因此也不投。

  懂互联网的人,比如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去年认为寒冬即将到来,现在他的观点变成了“总觉得估值上有一定的泡沫存在,但我从来没有觉得泡沫会很快跌破”,“这个圈子里融资有泡沫,确实有不少公司和不少创业者,拿到了让我吃惊的金额。”

  是的,很多投资人即使觉得有泡沫,也是别人家投出来的。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觉得O2O投资已经过剩,2B才是五年内最大的机会。

  身在一级市场的张颖觉得,泡沫传导到了二级市场。

  A股现在已经有了市盈率超过700倍的全通教育。乐视网的市盈率是285倍,暴风影音289倍。

  但是A股还在往上走,政府对“互联网+”充满期待。地方政府争夺优质创业项目的竞争还在升温,暴走漫画刚刚从西安搬到了上海。上个月底在上海,某家政公司告诉36氪,在政府的资助下,他们几乎免费入驻了南京路的豪华办公区,办公室的楼面价格比他们公司值钱。

  张颖还透露,经纬旗下有40家公司正在拆VIE结构,冲击A股上市。如果你在创投圈消息灵通的话,肯定知道准备冲击新三板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最近我聊到了一家创业公司,月销售额不到5万,告诉我他们计划明年上新三板。

  十五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999到2000年互联网公司集中上市潮,他们的股票解禁之后,大量的抛售行为引发灾难性的价格跳水。

  预测总是困难的

  历史上,能让硅谷晃动起来的,除了互联网泡沫,还有来自南北横穿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下发生的地震。

  198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震学家W. H. Bakun发表了一篇论文。他根据1857年以来圣安德列斯断层的地震记录,认为平均22年会发生一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并且推断1988年到1993年之间,位于加州中部的Parkfield有95%的概率会发生下一次6级以上地震。

  

Image title

 

  USGS

  USGS为此划拨了数千万美元的预算,大量的地球物理仪器被布设在Parkfied小镇,这里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互联网向外实时传输地震监测数据的地区。1988年来了,1993年过去了,没有地震发生。在此期间有很多次,地震学家甚至发现一些指标有异常,符合某些地震前兆的描述。但是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于是研究小组们离开了Parkfield,当地政府也松了一口气。但是地震监测网络还是保留了下来为长期的研究服务。直到2004年,这里终于发生了6.0级地震。

  但是,震前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异常。

  所以,预测一个事件会发生是容易的,预测它何时发生是困难的。

本文标题: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了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64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