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共享充电宝的下一个风口 15分钟快充
【61阅读IT新闻频道】最近“共享充电宝”被炒得火热,大家出行带个笨重的充电宝肯定不情愿,可是手机没电要充电又是刚需,在这种情势下共享充电宝开始崭露头角,类似现在风靡的共享单车,充电宝也正悄然进军共享经济领域。
共享充电宝取货机
共享充电宝无疑是给手机充电提供了方便,然而,小编经常发现客户取出来的充电宝的容量只有一格或两格电,听餐厅的营业员说“这个移动电源要充好几个小时才能充满电”。
共享充电宝取货机
共享充电宝是真正的需求,然而想要这个模式真正的方便大众、让用户体验更好的话,15分钟能充满电的充电宝必须成为主流。
现在市面上也有几家15分钟能充满电的充电宝的厂家,比较知名的品牌要属东旭光电和WPG这两家了。一款由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发布的“黑科技产品”吸引了众多眼球,也就是下面这款名为“烯王”二代的石墨烯移动电源。
东旭光电
而另一家公司也走在了快充充电宝的前沿,它就是WPG(上海昂泰实业),见下图。
WPG(上海昂泰实业)
那么这两款有什么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充电只有 15分钟就可以充满了,小编认为,15分钟能充满电的充电宝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的主流,因为只有抓住用户痛点,切实为用户考虑的产品才会真正的占领市场,15分钟能充满电的充电宝正解决了共享充电宝充电慢的缺点,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IT新闻微信公众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
使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
二 : 重走单车路 “共享充电宝”会成为下个风口吗?
摘要:经历过共享单车的洗礼,创投圈对这种“套路”已经相当熟悉:先是创业项目集群出现,然后多家资本闻讯入局,再到各方博弈出现连锁反应。今天“共享充电宝”正重走这个循环,它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共享单车掀起的资本风口还没有过境,打着「共享」大旗的充电宝租赁业务又自带新闻热度席卷而来。根据「来电科技」CEO袁炳松的界定,这个「春天的故事」瞄准的是现代用户特有的「急」——手机没电急,尤其是那种用户在户外时被手机没电所支配的恐惧。
相对应的则是一个相对操作友好的模式,即用户通过一个联网的机柜租借充电设备,并按使用时间计费。
相信经历过共享单车洗礼的创投圈对这种模式的发展「套路」已经相当熟悉:
首先是某个机会促成的创业项目集群出现并进入上升期;
然后资本、市场等众多资源闻讯入局;
再到各方势力博弈以期出现种种连锁反应……
而今天的「共享充电宝」正开始酝酿这个循环,与当年的共享单车可谓如出一辙。
它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共享充电宝」是否是刚需-
在探讨需求之前,有必要先给「共享充电宝」一个界定。
其实,此类项目的本质还是一个硬件租赁业务。虽然名称中带有鲜明的「共享经济」理念,但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并非是公众手中既有的闲置资源利用,其充电设备均系代工厂根据设计加工而成,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设施。
对于用户而言,充电无疑是一个日频需求。根据数据统计,国内目前的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存在巨大缺口,全球充电宝达到千亿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平均25.9%。
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解决这个需求的只有传统的实体充电宝。有资料表明,99 元以内就可以个人拥有充电宝,这或与相对昂贵和大体积的自行车不是同类的问题;「共享」模式动力似乎没那么充足,意味着人们接受一个新习惯的摩擦力会更大。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携带不方便、充电不及时等等原因,传统的实体充电宝设备无法随时随地使用。袁炳松的解释则更加形象且粗暴,「充电宝的本质只是有电的载体;用户与其说需要充电宝,不如说需要的是随时有电。」
于是,「共享充电宝」的概念开始被提出。最具先发优势的也正是有传统充电宝业务基因的团队,行内先行者「来电科技」就是硬件背景业务向互联网创业项目转型的典型。自13年看中共享充电宝业务到15产品投放,「来电科技」率先发掘了这方领域风口。
有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的场景市场,诸如商场、餐馆、咖啡、KTV等,规模不算太大。但是,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便利程度与价格,这样的逻辑已经被外卖、单车、打车等先行者验证。当速度与价格成为共享充电宝市场的主题,必将加速用户放弃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直接转投租赁商的怀抱。
总之,当到处都可以免费充电,用户很有可能会放弃自购充电宝。
-充电宝租赁的商业逻辑-
用一个简单高效的模式锁定一个高频需求,这几乎是所有领域创业者的梦想。正如一位作者所言,任何模式都需要依托科技的发展来不断创造这种「简单高效」,而不是背离科技去做「简单粗暴」。
类比共享单车就可以发现,此类模式的实质依然是产品智能化所带来的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协同升级,这「不仅仅影响最终的收益,同样也影响烧钱的效率。」对于共享充电宝的玩家而言,项目的发展可能性,必须依托有效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如果体验和成本不比自带充电器优化多少,其存续的合理性便很难被验证。
基于此,目前市场排名靠前的玩家无一例外都在加注自身的竞争筹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品性能
共享充电宝涉及的产品主要包含租赁机器和实体充电宝两个部分。
租赁机型方面,现阶段分为以来电、街电为代表的「机柜模式」充电宝(固定租赁机,出借可带走的实体充电宝),以及以小电为代表的接线式「桌面固定模式」充电宝(到机器端接线使用,无法移动充电)。
对比分析来看,「桌面固定模式」充电宝线机一体、无需押金,好处是成本低、铺设速度快,但对用户充电的空间限制较大,基本只有到店消费的用户才可以享受此项服务。此外,该模式服务人数有限,且因很像商家自带服务而很难收费。
而采用「机柜模式」充电宝,一方面可以使用户的使用度更自由,场景属性更自然;另一方面机柜不需要人工干预,较高的独立性也会使收费变得更加容易。
充电宝产品方面,无论是对其内部的安全性还是对设计的理解方面,都对创业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以出身传统充电宝业务的「来电科技」为例:
其充电宝产品稳定性较好,截止目前的返修率为0;
通过技术识别技术,确保从租赁机柜中提供到用户手中的充电宝至少拥有35%的电量;
即使在泡水等极端情况下损坏,受损设备亦可以被技术识别而无法归还,最终设备损失,由用户从绑定的支付工具中扣款赔付。
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确保设备损耗得到有效控制、用户体验得到稳定提升。
2/ 使用场景
场景的核心意义是抢占设备的流量入口,共享充电宝的场景又区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
大场景指高铁、机场、地铁,大型酒吧、商场和景点等人流量较大的开放场景;而小场景即医院、小商超、餐厅、KTV等客流量较小的封闭场景。
从布放门槛来说,小场景的布放相对容易,由此带来的竞争态势也会快速陷入白热化,伴随几个主要玩家的集中发力,小场景会在短期内厮杀成一片红海;而大场景的布放需要与「大B」进行高难度的合作,合同期限较长,因此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进入壁垒。
从依靠的核心能力来说,小场景侧重的是地推能力,本质是快速「跑马圈地」的运营能力;而大场景则与专利技术挂靠的更为密切,因大场景中的设备生产周期较长,故而在大机器方面通常需要具备专利垄断优势。
从定价来说,不同场景也呈现出鲜明的定价差异。比如,用户逗留时间比较久的大场景相对「充后即走」的小场景,整体价格成本会走低。
目前,基于门槛和商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小场景俨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大场景方面,来电科技因拥有「吸纳式充电」等30余项设备专利,成为目前领域内唯一一家布局者。
-未来行业的风险与发展方向-
准风口当前,资本已开始加速赛道布局。
目前,小电、街电接连宣布了融资,分别是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以及IDG 资本、欣旺达领投(这两家是Anker的老投资人、老朋友了,而街电是Anker孵化的新公司),联新资本等跟投的A轮融资。
日前,「来电」也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行业内最大的融资金额;本轮融资由SIG和红点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跟投。
资本入局之后,可预见的行业竞争或许会更为激进;与此同时,关于行业的风险与趋向猜测也应声而至。
首先是对于快充、无线充电等替代性技术的关注。其作为该类项目的系统性风险,业内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到来尚且遥远,最起码还有5到10年的时间窗口;即使无线充电可以短期内实现小场景充电,也难保能有效覆盖大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其次是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极有可能面临价格战和生产过剩的问题。
故而从长远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最有可能呈现出如下的发展样态——
按照比较理想的预计,共享充电宝未来会发展成场景内的「标配」。不同于「友宝」一类需要缴纳场景租金的售卖型设备,共享充电宝作为服务型设备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减免租金,今后也可能会交由场景工作人员自行维护,降低部分运营成本,最终在品牌竞争中大浪淘沙、一家独大。
据悉,小电目前正欲在小场景「攻城略地」;而「来电」则已拿下博鳌亚洲论坛的独家服务商和芝麻信用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品牌认知力,也是几家龙头目前主要的战略趋向。
在线上流量枯竭的生态下,共享充电宝也完全可以被看作线下时代的工具类入口,今后可以被用于高效流量聚拢,各种应用场景的故事也会随即产生。当租赁机器已经占据了可观的流量入口、拥有足够强的网络效应时,至少向共享租赁平台的演变,不会是一个多难预见的趋势。
虽然共享充电宝的门槛并不高,但客群的持续增长力、公共资源的占用、沉淀资金的监管、高峰时段的需求覆盖等问题会逐渐凸显,成为不断被探究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如今的行业还是一片混沌,会有资本、运营管理、技术研发能力等相继蓄力,打一场硬仗。
天地初开,战争才刚刚开始。
三 : 10天融资3亿 共享充电宝要火了吗?
摘要:本质上,共享充电宝是线下无人设施的一种,和那些迷你KTV、自动售饮机等没太大差别。
赶不上共享单车这个风口,不如我们造一个风口吧。
近日,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亿元级别A轮融资,IDG资本、欣旺达参与领投;同时,充电宝租赁企业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称“小电”)已获得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共计千万元天使投资;同处一个赛道的来电科技也于几天前完成A轮融资,该公司创始人更是豪言“要在三个月花光一个亿”;昨日,“小电”传来Pre-A轮融资消息,在新一轮融资名单中,赫然可见腾讯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10天,共享充电宝企业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
那么,充电宝到底有没有共享的价值?有没有成为新的风口的可能性?又是不是伪风口呢?
一
我们不妨拿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对比,两者都是「共享」概念,但共享单车的使用频次远高于共享充电宝,根据数据显示,摩拜用户每天使用次数超过8次,小蓝单车也接近6次。单个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显然不会达到这个次数,正常情况下,租赁一个充电宝至少可以使用一天。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提到,“单车一天也就收入1块5到两块,我们一天平均0.7-0.8次,一个充电宝每天收入4块多”。
2017年初,来电科技线下有1000个点,日租借次数2万次,那么,大概可以估算出这种共享充电宝每日流水有多少了。#这是考虑来电科技在共享充电宝赛道前列,且不排除披露数据有水份的情况下得出的内容。
可见,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虽然没有共享单车那么高,但它的盈利能力显然强于共享单车。只是,和共享单车拼盈利能力,本身意义并不大。
但不能否认,充电宝在关键时刻还是非常有用的,这种感觉,就像在火车站、汽车站外面摊位卖的充电宝,你明知道质量一般般,但还是会选择购买。毕竟在城市生活中,手机、笔记本等设备没电,对生活和工作都影响很大。
所以,充电宝有共享的价值,但这个价值的上限在哪里,很值得思考。本质上它是线下无人设施的一种,和那些迷你KTV、自动售饮机等没太大差别。
二
目前奔跑在这条赛道的公司有十多家,但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完成融资。在赛道前列的平台主要有来电、街电、畅充和小电这四家,融资均达到千万级别以上。总的来看,大家都还在天使轮、A轮的阶段,产品还在打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你会看到共享充电宝现在是资本驱动,不得不靠烧钱抢占市场。为什么要抢占?因为它和共享单车不太一样,共享单车是全程流动的,共享充电宝必须要有一个定点取拿。这就很关键的。
你的定点放在哪里,是否属于市区高级商圈,是否属于旅游景点,是否在高级办公楼下,这都直接影响到充电宝的使用率。
与当年的外卖大战类似,现在大规模烧钱就是抢点,前面我们说了,共享充电宝的价值有上限,理论上同一个商圈并不需要两个以上品牌的共享充电宝,那么,谁先抢先入驻人流量大的商圈,谁就将取得优势。当然,率先入驻的充电宝租赁平台还可以与商城签订排他协议,保证自己在这个商城的市场占有率。
这样一来,共享充电宝领域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试水投资中等偏下实力的共享充电宝平台,就要注意了,也许会死得很快。
三
这种企业的护城河在哪,有没有技术壁垒?当年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摩拜赶紧说自己是技术公司,但也没有提高共享单车的入场门槛。相比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更低,甚至是无。
我们拆开来看,每一次租赁交易,都涉及到充电宝、平台和用户。充电宝不是平台生产的。比如来电科技获得设备商飞毛腿的支持,街电科技获得海翼的支持。平台很依赖设备商,理论上制造充电宝的技术难度比单车要高很多,平台自主生产的可能性不高,相反还有可能被设备商「截糊」。就像,要是飞毛腿和海翼对共享充电宝有想法,它们也可以自己来做。也就是说,这种共享充电宝行业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的。
但它有护城河。在强大资本驱动下,谁先抢占到足够份额的市场,谁就可以站稳脚根,这就是它们的护城河。现阶段,可以说是比拼线下渠道扩展能力,也可以说是筑建护城河的阶段。
关于共享充电宝,还有几个小建议
1、现阶段比拼的是线下渠道扩展能力,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去找找当年O2O大战、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留存下来的线下推广「勇士」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看摩拜找来前UBER的上海总经理,现在多么生猛。
2、虽然充电宝的取还都要在一个固定点,但我建议可以考虑和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取」还是在固定的点取,但「还」的地点,建议多样化。参考类似出国使用的WIFI租赁服务。
3、作为投资者,不要过多地被「共享」概念迷惑。遵循价值投资的原则,现在的共享充电宝实质上是无人设施的一种,但「是否无人设施」只是一种交易方式,重点是产品好不好,有没有人买。
本文标题: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下一个风口 15分钟快充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