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7-09-27 所属栏目: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一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研究“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学校的研究课题,即运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观察、分析、调控课堂教学,使课堂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三维”之间并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互动的过程。“三维”之间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联系紧密,互动生成的一个立体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过程与方法),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便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语文科的子课题是“研究三维互动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综合渗透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性较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基点来观察、分析、调控其它两个维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发展其他两个维度,最终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
  文本解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根据课程标准和年段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是: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镇定、勇敢、机智,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观察、分析本节课的三个维度,不难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其它两个维度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因为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较为丰富,加上文本内容的历史久远,与学生的背景知识有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体会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要落实好上述教学目标,发展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创设情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选择(过程与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 采用网络广播系统,播放关于战争的电影片段,拉近学生与二战时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采用研读加表演的学习方式——“以读(研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促悟,演中悟——以演促悟”,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
  教学流程
  依据教材特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任务分两个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如下。
  (一)披情入文,拨动情弦
  1.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二战时期法国第厄普市,认识了伯瑙德夫人一家。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面对——
  2.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随情入文,体验情感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1)播放片段,激发情感
  导语:让我们先一起走进战争的残酷场面吧。(播放影片视频)
  激qing:刚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侵略法国的战争场面。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法国人民纷纷起来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光荣行列。文中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就加入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2)创设情境,拉近时空
  伯瑙德夫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想方设法把情报藏好。那么伯瑙德夫人最终把情报藏哪儿了?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屋子并顺手点燃了蜡烛。一旦蜡烛燃烧,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眼睁睁看着这生死攸关的半截蜡烛燃烧,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一:一旦蜡烛燃烧,情报就会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就会死亡。
  生二: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三: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很紧张。
  ……
  [评析]教学充分体现了“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先从过程与方法入手,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再巧妙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当时情况的危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容易投入学习。这样,就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2. 融情入境,情感体验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镇定、勇敢和机智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导语:面对这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又是怎么表现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出示问题:a. 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语句。
  b. 从母子三人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c. 分角色演课本剧。注意抓住人物特点(动作、语言、神态)演读。
  [评析]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但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着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学法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子三人的镇定、勇敢、机智的表现和爱国精神(知识与能力)。
  (3)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感受。
  [评析]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同时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及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在组员互相交流中(过程与方法),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知识与能力),学生从互相交流中获得合作学习的快乐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4)角色演读,师生评价交流,体验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
  导语: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交流讨论,相信大家对母子三人的表现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下面我们就通过同学们的演读来体验人物品质。(学生踊跃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课本剧,最后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看并做好评价记录。)
  学生评价:
  生一:我觉得李楚莹同学演妈妈演得好,从她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表现出妈妈的镇定。
  生二:我觉得演儿子雅克的同学把雅克的勇敢表现出来了。从他慢慢站起来的动作可以看出雅克很从容。
  生三:我觉得演杰奎琳的同学跟军官说话时不够娇声。因为杰奎琳是用娇声说话打动了军官。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生读。(读出了娇声的语气,学生报以掌声。)
  [评析]品词析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高年级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方式,在充分的时间里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学生畅游字里行间品位、咀嚼、感悟,收获的不仅仅是只言片语,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智慧阅读的快感。这一环节教学,通过学生的角色演读——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过程与方法),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而学生的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更凸现对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视。使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中、在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在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品读能力 (知识与能力)。
  三、总结提升,延伸情感
  1. 根据板书总结
  今天我们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经历了三起三伏、惊心动魄的战斗,让我们为这母子三人为了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和机智鼓掌!为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鼓掌!
  [评析]课文的板书是紧紧抓住了课题和课文的中心内容进行设计的,较好地反映了故事的曲折起伏。通过板书总结(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学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创造性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从中体会了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拓展思维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写一写。
  生一: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趴在桌子上。经过刚才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都筋疲力尽了。
  生二:敌人走后,伯瑙德夫人赶紧把情报从蜡烛中取出来,怕敌人又返回来。
  生三:敌人走后,母子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四: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笑了。
  生五:敌人走后,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真棒!”
  ……
  [评析]经过过程方法的改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打开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对母子三人的表现进行了个性化的理解(知识与能力),使三个维度都得到和谐发展。
  3. 课外延伸
  (1)师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像这母子三人一样的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参与反抗法西斯的战争中,正因为有了这股正义的力量,这样残酷的战争终于在1945年结束了。
  但是,战争留下来的惨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只有勇于正视历史,才能时刻警醒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吗?
  (3)推荐阅读: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下面的书籍,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次战争。
  [评析]此设计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加强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 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 阅读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在危急的情况下,法国人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个人冷静,机智地周旋于三哥德寇之间,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

2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3可以看出小女儿机智勇敢,可爱。

4以烛光为线索,展开对本文的描写。

1.C

2.(1)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秘密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3.你可以不用蜡烛 凶恶

4.(1)比喻和夸张 (2)害怕又憎恨

5.勇敢、智慧、镇定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烛光里的妈妈”歌颂伟大的母爱。

三 : 58《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听了《生死攸关的烛光》,别开生面,拓宽了乡校教师的视野。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她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把握妈妈、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张弛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齐读,默读,个人有感情地读等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

四、指导朗读,进1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点评】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总之,整个片断精彩。 (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

==============================================================

从内容及方法2个维度——《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

何以老师贴出了个实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1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

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

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不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

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策略。

如果不是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把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1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此课缺少这样的“知识”,就意味着缺少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样的方法的确是很新颖也很有效果的,因为从实录描述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此方法的实质是“从词语的细节中体会人物心理”。但直接提要求,学生缺少动力,给“要求”戴1个面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游戏,这样戴面具的游戏学生想来也是喜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何以解忧老师这种给“方法”戴面具的创新精神值得夸赞。

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

但这个方法在此处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用这个方法实施达成的教学内容不够合适,即,“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合宜的,至少是不完全合宜。原因就是难度不够,更合宜的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进行文章意义的提取。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前进1步,体会言语的表达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也是教师应该着力考虑的地方。

有了好的方法,假如再有好的内容,相信一定是节好的语文课。

===================================================

老师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1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我看(一)

此教学环节最大的亮色当是心电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方法新,再则确有效果,为大家展示了游戏语文的可能。学生的思索围绕心电图展开,思考也很见个人色彩。但我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丢弃了对词句的考究,对文章主题的追问。事实上,您抓住了面,而忽视了点,学生到头来只是记住了语文课上的游戏、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路线。

我看(二)

第四环节指导朗读,单独拎出来,虽说是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仍有强而为之的痕迹,猜想解忧老师在预设的时候,应该发现了读的不足,因而设计的。我在思考,怎么才能将方法融入教学,而非解忧老师这样,让方法左右了自己。是不是可以借最后一副心电图的“猜”,介入教师的引,从而抓点带面。 我看(三)

我在胡说的时候,查了些资料,这是我查的教学目标之一中的一条:“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和解忧老师商议的是,学生在用心电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是从我看的角度来理解文章,

少了“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没有入境,何来深入。

我看(四)

这是北师版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文章,单元主题:“危急时刻”。解忧老师让学生动了起来,进而得出“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论,但感觉这个结论是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得出的,更确切的结论应该是“情如看山不喜平”,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与语言范式的和谐统一。

解忧老师在教学上的锐意进取,我自愧不如,一节课难有完美的谢幕。如果是我,未必能上出这样的水平和效果,向您学习。

--------------==============================================老师的反思

聊课的初衷与“读学分开”的教学尝试

——反思《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拜读了几位网友的评课,感动之余,再次回顾了自己设计这节课的过程,反思了这节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在这里和大家做进1步交流。

观摩了南昌教学大赛,结合平时的观课以及自己平日的教学,越发感受到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始终处于1种强势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距离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也就日益远去。反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能力,越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聊课就成了我近期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1种把握。这也是1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

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须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正像前面阿牛兄所言,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1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意挑选了一位极普通的孩子,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1个发言。之所以叫她,是因为我在巡视中发现她画出了事情经过的基本架构,并询问了她关于转折点处的概括。给她1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孩子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孩子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部分,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孩子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

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孩子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测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测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浸在文字中,不沉浸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而阅读的本领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孩子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孩子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孩子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常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部分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策略带给孩子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是聊表达方法。“问道”在评课里认为是“情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我没有学会传图,无法让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所画的折线图。不过,“问道”可以试着画一画,这个“情”的变化是因何而来呢?正是因为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此处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在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上,清楚地教给他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讲故事、写文章的方法。(而且,这种折线图在某些内容的写作中,还可以做为更简洁的提纲,帮助学生迅速理清写

作思路)

关于“问道”所说的点和面的问题,想在这里简单说说我的看法。“问道”所言之“点”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确实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如纲领一般,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情感至关重要。但就此篇文章来讲,我以为却不合适。一是本课是以情节扣人心弦,关键词语有限,且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及结构之把握;再是如果于聊课中引入分析理解词语,必显琐碎,且易扰乱学生于课文之理解;三是本课教学时,于板书课题时即理解“生死攸关”,于朗读指导时即体会“不堪设想”、“摇曳”。所谓“点”面结合,愚以为未必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时还阅读以读的面貌,训练时还训练以巧妙扎实。对于有些课文而言,将此二者(阅读与训练)分解处理效果可能更好。(我在“评王春燕《猴王出世》一课”中曾提及)

这其实也是我将朗读单独作为1个独立环节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位,这种理解能否化为朗读外显出来?这时,再对文章中最能表现紧张氛围的一段话加以指导,体会作者对紧张氛围营造处笔墨之妙处,既不破坏阅读理解之连贯,又为下文感受人物品质做进1步铺垫。(附: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里的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紧张的心里化在摇曳的烛光里,化在烛光背后墙上幻化为恶狼的影像上,于此处入情入境的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之用。比起泛泛读应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最后谈谈颁奖词的设计,这里的读写结合是与评析人物紧密结合的。这篇文章中人物品质之可贵,关键在于面对危急时刻、生死关头,能够保持镇静,机智化解危机。这是大智大勇。勋章颁给谁?这里有意设置1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探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勋章颁给小女儿,认为是她最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而忽略了这种勇敢与机智其实还有妈妈、哥哥给予她的影响。在辨析中,学生才有可能认识到一家人所共同拥有的可贵品质——危急时刻的沉着、勇敢、机智。如何辨析呢?此处才是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1步体会其品质。也正因为有前面环节对危急的理解,此处对人物品质的辨析才会更加深刻。而剧本改编则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等语言的综合检验。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然后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从整体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 “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本课教学时在这一环节用时过多,虽说学生兴趣很高,但有些偏离教学核心。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

但同样的,这个方法取得了学生的喜欢却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把握上。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才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一些形式上的花哨,削弱了淡化了真正的教学核心内容,强调力度还是弱了些。

上本课时,学生没有预习,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练习册中),把握妈妈、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从这里,我领悟到: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过一两篇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以感受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如:在读到“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我提出问题:此时的情形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十分危急。以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围绕这一点我又提出:在这危机关头,伯瑞德夫

58《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_生死攸关的烛光

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伯瑙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学生深入理解了母子三人在敌人面前的表现,感悟了到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由于课堂前半部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较多,因此后半部教学有些紧促。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文中写到伯瑙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办法来保护情报,反映出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他们三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采用范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从而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但在处理课后第二题时,没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叙述后再书写,于是导致检测题的第二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多叙述,多表达,在此基础上练习写。

本文标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01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