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母亲·我·大学
??天气渐渐地冷了起来。昨天夜里,我在翻找旧衣服的时候,偶然在旅行包里的角落翻出了两样几年前旧物:一张2002年9月从福建家里到湖南学校的火车票和三粒广州产的“禾穗牌”晕车药。记得它们都是母亲帮我买的,三年前,临行时的欢乐心情与别离时的惆怅失落,让记忆如细丝般,一厘一丝,经由旧物,牵引而出。旧物如新情尤在,岁月无情人有情,苦涩甜蜜其中味,宛然旧梦隔世醒。
??
??母亲买票时说:“你考上大学了,我当然也要去你的学校看一下!”
??
??2002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但还是上了普通本科录取线,我便有机会坐上火车,从闽东出发,横跨江西,直抵湖南湘西,越境三省,到拍“乌龙山剿匪记”的湘西——吉首大学求学。这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有意识”地坐火车,由此也得到了自出生以来的第一张火车票。虽然母亲曾经告诉我,我约一岁的时候就坐过火车了,只是我当时太小,现在想来,终究属于无意识状态,所以什么都记不清了。
??家人商议让母亲送我去学校,母亲也很高兴,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去买火车票的时候,她对我说:“你考上吉首大学了,我当然也要去你的学校看一下!”临行前,母亲已经早早为我准备好了晕车药,将它们塞到我的包里,置入旅行包侧面口袋的底部,还用手拍几拍,压得结结实实的。而当时我极力主张轻装而行,能不多带的就不带,为此还与她争执过一番,把晕车药从包里掏了出来,她当时真的很生气,甚至习惯性地扬起手来,说我这么大了还不懂事,但扬起的手在半空中划个弧线,便归置原处了。那时候的我只吃软的,不吃硬的,为此我在初中高中还打过架,给自己和家人也带来不少麻烦。可是,我还是清楚地记得最后是母亲轻轻的一句嘱咐说服了我:“你向来就怕坐汽车,火车要坐二十多个小时,有点准备,在路上会好受一些。”后来,我们还多带了许多小东西,包括清凉油、厦门产的鱼肝油、感冒药、凉药冲剂(降火药)、指甲剪、以及经过我与母亲几经“斗争”、“妥协”后所允许带的三粒晕车药等等,用了一个特大号的旅行箱,才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下,母亲说:“现在买了这些东西,到学校可以用一段时间,你就不用再花钱时间到街上去买,才能安心念书。”我清楚地知道,家里并不富裕,全家人的生活安排都维系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使一个经济开支十分有限的家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二十多年来,她照顾、培养、并成功地把我们两个兄弟送出家门,去远方锻炼,让一个家始终保持着完整、圆满、温馨、和谐、俭朴而不失大方的形态,单从这一点来说,她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我们便坐火车了。
??
??株洲逛街时母亲对小莉说:“株洲真大,挺漂亮的!”
??
??火车快进入湖南最大的中转站——株洲车站的时候,我对母亲说:“下车后有人接我们,是个女孩子,挺漂亮的,她叫小莉,你不会介意吧?”
??母亲听后严肃起来,脸色也阴沉了许多,或许是经过一夜火车轰鸣声后产生的睡眠疲劳和意识惰性,她没有一下子表现得非常警觉,只是用低沉的嗓子轻声地问:“安仔啊,在高中恋谈爱了?”
??我听后吓了一跳,顷刻间便清醒了不少,毕竟心中有所隐瞒,忙说,“没有,没有,哪有啊,你听谁说的?”
??“没有就好,那女孩子是怎么认识的?”母亲说话时一直看着我的眼神,看得我心里直发麻,我知道她其实是在揣摩我的心理,就像平时她对我们津津乐道的那样:“你们是我自己生下来的小孩,我不了解你们在想什么,肚子里有几根肠子,那还有谁会知道?”好在我没等母亲揣摩透彻,便直接解释了“所谓的实际情况”,其实七分是真实,三分是隐瞒:小莉是我高中同班女同学小超的好朋友,由于是小超是我后桌,平时交往得好,所以我来湖南念书,小超便让在她在株洲念书的好朋友小莉来接我们了。道理说得真真切切,诚诚恳恳,没有露出任何破绽,说是真话,也算是真话,实际上我还隐去了另外三分:其实我和小超高中交往确实挺多,说话也处得来,层次属于有点好感的那种,用高中生的定义和高中生的眼光来看,应该算是“谈恋爱”了,这是一种大人们不甚了解的状态,他们知道后多半会大加鞭挞,好在母亲不知道,不然,我们也不可能有人接,更不可能认识小莉了。只是我用七分真实严严实实地掩盖了剩下的三分隐瞒,况且我也没有给母亲时间去揣摩。母亲没看能看出什么来,但愿这算是一个真实的、善意的谎言,因为我怎么也不忍心让一个为了孩子任劳任怨的母亲还要为孩子所犯下的种种无知之错而动气发火,而劳心伤神。
??母亲的疑虑释然了,但她还是不忘告诫我,“不能谈恋爱,那样会耽误学业。要是我知道你在谈恋爱,你就不要念书了。”听得我心里惊得一愣一愣的,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
??出站后,小莉来了,她帮我们在签证窗口排队,后来,车站签证员在原车票上盖了一个鲜红签证印章,补发一张由株洲开往吉首的车票,使我们得到了很妥善体贴的安置,逛街时,我在株洲的一个地下鞋城里,看着走在前面的母亲和小莉很聊得来,一路上说个不停,我还听见母亲对小莉说,“株洲真大,挺漂亮的!”我知道,母亲已经忘了先前的疑虑,现在很开心。在一家鞋店,几经还价后,母亲还是放弃了她看中的那双120元的皮鞋,而此前在商业城,她还毫不犹豫地在专卖店里给我买了一件“爱锐利”品牌外套,我当时心里一阵翻江倒海,胸膛里就像有一股气流抵在喉咙结眼上,想爆发却又不能,直想着自己快点毕业,多挣点钱,然后再多挣点钱,给她买十双百双鞋子,一天换一双都可以。
??晚上八点半,小莉送我们登上了去湘西吉首的火车。
??
??我拒绝将存折密码告诉母亲的时候
??
??早晨六点的时候,我们到了吉首,快下车时,母亲用带着睡意、有点嘶哑的声音对我说,“嘿,皓子,小莉还真的挺漂亮呢!人也挺好的!”从语气中,我估计母亲挺喜欢小莉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喜欢,我甚至还幻想过“母亲是否在幻想小莉成了他的儿媳妇?”这个潜意识想法,只不过这是单纯的原始层面的虚幻想法,小莉确实挺漂亮的,但已有男朋友了。不过呢,单看昨日母亲和小莉两个人在株洲逛街时一直聊天的那种默契,我就知道母亲对小莉的好感了,我心里也挺得意的,“那还用说,我的朋友到处都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第一次出门都有人接,你小孩我厉害吧!”母亲欣慰地笑了。
??不过,开心和谐的气氛并没有因为这一路过来的那股顺风而得到延续,早上八点多的时候,我与母亲发生那次全无必要的争执,让我至今都感到十分歉疚,虽说事出有因,但事情还是在我这个环节上出了差错,是我不该,责任还在于我。
??我们到校后要交学费,母亲便让我先去寝室休息,把存折和密码给她上街取钱,以便交费注册,但我始终不肯说出密码,我甚至说出“我也有个人隐私,你无权干涉”之类的话,可是,我说出这些话后就非常地后悔,我发现母亲的脸色“刷”地一下就变了,神情也忧郁了很多,母亲的嘴唇微颤着,似乎要说些什么,但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母亲的眼神很复杂,她不明白,是否是因为母子间的信任在某个层次上出现了裂痕,而这裂痕太深太沉,又太过于隐蔽,就连她自已也没能发现,在这最不经意的时候,刹那间就将母子间的感情就抛入互不信任的谷底?她不明白,即使她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懂事,但对于孩子抱着这种无知态度让母亲十分伤心的言行,却让她感到束手无策、摸不着边际,她困惑了,还是茫然了?她更不明白,在她的意识世界里,孩子原先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但无论如何孩子变成啥模样,母亲都会始终如一地支持孩子、培养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吃的穿的,竭尽全力以赋予孩子她所拥有的一切,她可以为孩子放下脸面,求爷爷告奶奶地凑学费,凑生活费,而孩子又这般伤人心弦,这又是为什么呢?母亲的眼中有伤心、有失望、有困惑,还有更多的茫然……
??对我来说,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训,母亲深爱着他的孩子,一如继往,无怨无悔的支持着孩子,而孩子却在不经意间伤害了母亲。我也想把为什么告诉母亲,我也想当时就向母亲道歉,但是,我终究没能有机会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方把这件事把母亲解释清楚。
??那天,我还是自己去取钱、交学费,办理注册入学手续,然后我陪母亲在学校风雨湖桥畔长微笑着照了几张相片,没来得及将相片取走,她第二天就匆忙坐车回家了。
??几年就下来了。我自己也慢慢适应了大学校园五彩缤纷的生活,也慢慢忘记了“密码风波”。母亲回去后,由于家务和工作的繁忙,也慢慢忘却了这件事,直到现在她都没有重提,每当我得意洋洋地在电话里向她禀报自己在学校取得的一些小小荣誉时,她的喜悦,她的对孩子的深沉的爱,早已将先前她所认定的孩子“无知之错”淹没了,消释了,化解了,取得代之的依旧是母亲那颗永远朝向孩子的灌注了爱的海洋的心。
??现在,我已经毕业工作了,在安静宁谧、民风淳朴、充满人文关怀的大湘西,在吉首大学,我念了四年的中文,认真地读了若干本书,在母亲眼中,我俨然成了一个学过知识的读书人,比起大一刚来大学时的稚嫩,我成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在昏黄的寝室灯光下,火车票和药片在我的手中,它们看上去依然是那么的亲切,它们就像山涧里的泉水,流入我的心海,将岁月长河中的一切浑浊和时光阻隔后的陌生慢慢沉淀,让往事如故,让水落石出,让心镜明亮,让积蓄的感情打湿了我的的眼眶。火车票仍然很新,虽然它已经有三年的历史,车票上盖着“株洲火车站”的鲜红中转站的签章,晕车药是从一整板药上剪下来的,整整齐齐的三粒,铝箔密封完好,就像是刚从药店买回来似的。
??母亲还经常打来电话,天冷了,要加衣服,不要感冒,要照顾好自己。她依然还记得美丽的小莉。我独自来到风雨湖边,湖光涟漪,微波依旧,却再也看不到母亲在风雨桥上的笑容……
二 :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 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深沉的语言,
4、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领会文中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的内容,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 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4、总结全文掌握本文布局特点
四、课时安排
在预习的基础上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
(1)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导入
(2)从作者介绍导入
(3)从对联导入
(4)背景导入法
1944年2月25日,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2、比较
标题《母亲的回忆》与《回忆我的母亲》的优劣
3、作者介绍(可以放在对联中介绍)
(二)、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初读课文让学生利用早读课去完成,教师出几道题一方面检查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溺死
私塾 劳碌 妯娌
衙门
差役 不辍 豪绅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节衣缩食 为富不仁 任劳任怨东挪西借
无可奈何:
3、整体感知:
(1)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
(也许不完整没关系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就行)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并划分层次,结合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两种划分方法都行)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1)
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5)
我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6-17)
(三)教学板块二: 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值得朱德元帅永远回忆呢?从这些事情的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钟太夫人的哪些优秀品质?(先指名几位学生范读第2——15段,然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表格内容)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品质
作者
母亲是个“好劳动”、
勤劳
“整天劳碌着的人。
小时候
桐子榨油、豌豆饭等,
俭朴能干
亲手纺线、“家织布”
每天第一个起身,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相处和睦、周济他人
1885-1890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人的同情朴素的阶级意识
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加强烈。
年前后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
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年
支持、慰勉朱德参
深明大义、有远见
加新军和同盟会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
尤喜纺棉
热爱劳动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表格内容
2、思考:本文谋篇布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表格内容并讨论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们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吗?
讨论明确: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进行选材和组材,虽文章所记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二)探究第14——15两段
学生齐读后提问:作者在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思考:作者的感谢从几个方面来写?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反复,分列为两段。(探讨是否是排比段)
(3)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有什么作用?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16-17段,体会:
1、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节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2、这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考虑)
3、第17段内容是否多此一举?
(四)教学板块三: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提问: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明确: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朴实而深刻(朴实中风真情、平实中风哲理)
结合课后练习二,具体见《教师用书》102页
(五)教学板块四:总结全文掌握本文艺术特点
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布局巧妙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
3、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完成《语文学案》此课相关作业
3、课外延伸
(1)摘抄几句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
(2)说几个感人的表现母爱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优秀品质 勤劳俭朴的习惯 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情
怀念赞扬
崇敬 悲痛
语言
质朴而深沉
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布局巧妙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
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调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分析: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分析: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4.本文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分析: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等。《回忆我的母亲》的布局就很巧妙。
(l)确定顺序。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现在”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选择材料。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安排详略。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以议为主,结合抒情。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4)前后照应。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向发展和事件的横向联系合理交叉,以及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相互渗透和对“我”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把“回忆”的内容同“我”的感受和谐地统一成整体,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
(5)过渡衔接。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课文的第七段最后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至关重要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其中“勤劳俭朴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不赘述了。值得注意的是“宽厚仁慈的态度”,这一点在前段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时提及。如母亲“从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更应该重视的是,作者在“同清贫穷的人”后面特意用破折号说明“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从而揭示了“宽厚仁慈”的实质,即中国劳动人民的与勤劳紧密相连的优良品质——善良。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第七段后内容纲目的钥匙。封建地主阶级深重剥削压迫所造成的血的事实,母亲勉力维持的大家庭被迫破产、分离,严酷的生活现实使母亲经历了“最悲惨”的日子。从此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更强烈了”,不仅满怀着“对穷苦农民的同情”,而且产生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质朴的善良,发展为朦胧的爱憎,并且开始对社会发出了不平的呼声,常有“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正因为这样,母亲才下决心“节衣缩食”,以备培养出个“支撑门户”的“读书人”,来解脱生活给她带来的重压。可是,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我”,由于不愿向落后反动的势力、保守因袭的意识妥协,终于远走他乡,并未给家庭带来什么益处,更没能“支撑门户”。希望的破灭,儿子的遭遇,促使母亲进一步觉醒,认识提高了,爱憎分明了。所以,当母亲得知“我”参加新军、同盟会等组织时,对这些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母亲非但不责怪、反对,反而给以不少“慰勉”。一个身处偏远山村的农妇能有这样的识见是难能可贵的。而当“我”参加革命并已居于高级领导岗位时,母亲仍甘于“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并“不脱离劳动”,这更是令人钦佩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是贯串课文第七段后内容的主线,它确凿无误地反映了母亲逐步觉醒的过程。抓住这根主线,那些看来纷繁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便昭然若揭了。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对于本文的语言,初教者与初学者往往只看到它朴实的一面,而忽视它深刻的一面,认识不到它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的特色。这是讲解与学习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再如:“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8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5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干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呵!
再如:“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快速精读测试。
在速读全篇的基础上,快速归纳1~8自然段的段意,并概括全文第二部分第一层(2~8)的层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层意:
测试记录:
快速归纳段(层)意速度(10段?时间):______________段/每分钟
快速归纳段(层)意正确率:___________%
快速归纳段(层)意效率:___________段/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关于“构架与思路”。
下面是本文内容提纲。如果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每段用序号代替)哪项更准确?
总叙?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分叙:记叙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美德,感谢母亲养育之恩。
《回忆我的母亲》 1. 回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性格。
2. 写母亲同情和支持作者参加革命。
3. 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结叙一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思的决心。
结构示意图:
总叙?1
?2 3 4 5 6 7 8
A: 分叙 ? 9 10 11 12 13
?14 15
结叙 16 17
总叙? 1
2 3 4 5 6 7 8
B: 分叙
10 11 12 13 14 15
结叙?16 17
总叙?1
2 3 4 5 6 7 8
C: 分叙
9 10 11 12 13
结叙 14 15 16 17 18
2.关于“训词与析问”。
辨析下列各组两个词的不同含义,井口头造句,掌握其用法。
①勤劳 ②记忆 ③管束 ④期望 ⑤家庭
勤苦 回忆 管教 希望 家境
⑥和睦 ⑦周济 ⑧ 隔绝 ⑨滋味 ⑩悄悄
和蔼 救济 断绝 风味 默默
?哀痛
悲痛
3.关干“鉴赏与评价”。
(l)第9至13自然段写母亲同情和支持参加革命,这部分内容中有许多与前面呼应的,试举出几个例子。
答:
(2)第14、15段的内容,与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答:
(4)本文与一般回忆性文章比,在立意、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
(5)点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4.关于“概括与提炼”。
(l)本文点明全文中心的是哪一句?
答:
(2)本文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
(三)精读引导。
第1题:“关于构架与思路”,难点在于14、15段的作用,它们是对全文的总结,还是对第二层意思的总结。
第2题:关于“训词与桥句”,目的在辨析同义词,要善于抓住不同的语系进行辨析。
第3题:关于“鉴赏与评价”。
(1)(2)两小题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本文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题目的在于体会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及其特点。
(4)(5)两小题着重体会本文在立意、选材、组材,利用线索等方面的特色。可以参照一般回忆文章来对比着理解本文的高明之处。
(四)疑难讨论。
第1题:A
第2题:(略)
第3题:
(l)第9段写母亲借债送子读书,第10和12段写母亲同情、支持革命,都与第8段写母亲的反抗意识以及她坚强不屈的性格相照应。第11、12和13段写母亲坚持劳动,与第4、7段相照应。
(2)第14、15段的内容是对第二部分(母亲对“我”教育和影响)的概括。
(3)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中蕴涵的意义提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其特点是以议论为基础,饱含感情。
(4)本文立意新,组材巧,围绕表现母亲优秀品德这个中心选材、组材。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立意的突出特点,是一般的回忆母亲的文章所不可企及的。
(5)她勤劳一生。
第4题:
(1)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
(2)我爱我母亲。
“快速精读测试”参考答案:
第1自然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2自然段:我家是佃农,世代为地主耕种。
第3自然段:交代身世,为写母亲做铺垫。
第4自然段:母亲是个好劳力。
第5自然段:写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劳动教育。
第6自然段:写母亲俭朴。
第7自然段:写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优良品德的熏陶(宽厚、仁慈、教子严)。
第8自然段:写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受到母亲反抗意识的启发。
第二部分第一层(2~8段)层意:回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性格。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Ⅱ”)
王、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板书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同志的母亲于 1944年逝世。朱德同志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回延安《解放日报》上。
延安《解放日报》曾于1944年5月4日刊登《朱母钟太夫人传略》一文。延安的《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朱德同志生平简介:
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土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届人大后,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
(1)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佃(dn)籍(n)陇(旧ng)溺(nT)碌(IO)
塾(sho)溅(陋n)衙(yd)蛮(mdn)辍(chud)
尝(oh6ng)妇嫂(zh6ulT)和睦出息 mo)差役(chdi yi)
(2)朗读课文。
指定学生分段朗读,注意朗读的感情和一些词语的读音。
(3)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本文开头段概述作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和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这一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她勤劳一生”。
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爱我母亲”。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这一层,先简要介绍家世、家境和社会地位:“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后迁移到四川。“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连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接着转入写母亲。
母亲的勤劳俭朴:“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总是天不亮就起床”;除轮班煮饭外,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勤俭持家,佃户家庭生活虽然艰苦,“也勉强过得下去”;杂粮饭“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纺出线,请人织成“家织布”,做成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
作者上私塾时,常跟着母亲劳动,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态度宽厚仁慈:“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大家庭里,和“长幼、叔伯、袖理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另一好品质是“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最后,作者在段末把上面所写的母亲的特点和品质,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小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层(第8~13段),退佃搬家和天灾。我家遭到这次最悲惨遭遇,母亲“没有灰心”,
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反映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阶级觉悟的提高。
支持我读书。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变,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反映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
同情革命。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对我的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支持革命。抗战以后,“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永远想念着我”,’“甚望”见我“一面”,但因我献身党的革命事业,竟未实现。这表现了母亲对党的困难的体谅、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坚持劳动。“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作者曾接父母出来,但因“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后来又回家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母亲“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她年老时,“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有三个方面: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涯中再没感到困难过,没被困难吓倒”;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种知识和意志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第三部分(第I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思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再次表达了失去母亲无法补救的极其哀痛的心情,因“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之后着重说明: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赞颂母亲的高贵品质和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结合在一起。这样自然地把作者热爱母亲的深厚情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不仅是一般的母子之情,而且它同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一段的抒情和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深化了主题,把文章推向了高潮。
最后,写作者以实际的行动来纪念和报答母亲的深思,结束全文。这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感情。
本文通过对母亲的勤劳一生的回忆,热情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清贫苦人,支持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对我的教育影响,表达了作者要尽忠于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来报答母亲深思的决心。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方法。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按时间顺序列表说明: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98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 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持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四)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精心的选材,巧妙的布局。
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她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是很多的。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以下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袖理和睦相处。这些典型事例,表现出母亲“整日劳碌”,是个“好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她“勤劳一生”,“一直到最后”。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五)语言简练平实,感情真挚。
这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小资料】
一、朱母钟太夫人传略。
朱总司令的母亲,86岁的钟太夫人逝世了!我们表示痛切的哀悼!我们永远纪念她的功绩——她给我们民族教养出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徙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7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农家日常工作如挑水、担粪、种菜、喂猪、养蚕、纺棉、缝衣,事无大小她都(www.61k.com)亲自动手,数十年如一日。此外,她还得做一家20人的饭。农民生产的是白米,吃的却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和杂粮饭,这些也就是钟太夫人食谱里的主要材料。
但是钟太夫人的辛苦还不止此。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在那样的家境里,这个负担是深重的。但是太夫人没有被困难压倒。她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两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个有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的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而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
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这样,人们接近她就像接近温暖的太阳光一样。
庚予(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荒旱,农民破产无法生活,被逼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某次官兵追杀一群六七百的穷苦农民,四五十里内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甲辰( 1904)那一年,厄运来到总司令家里,地主因增收佃租不遂,天除夕夜强逼总司令全家搬走,不让继续承佃。一家人都哭了。连夜分散到两处住,因为人手减少,生活更加困苦。恰恰接着又是一年旱灾。惯于忧患、惯于勤劳、惯于忍耐的钟太夫人,虽然仍以她惊人的毅力领导全家来与险恶的环境搏斗,但是究竟谁把农民投入这个贫困的深渊中,她也愈加看清了。
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终于排除万难,送总司介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今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总司令是永远挂念着慈母的,但是总司令决心向全中国的人民尽地的大孝通,他要消灭那使母亲(以及千百万的母亲们)被侮辱和损害的社会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继续奋斗追求,三十余年间他不曾回家过一次。总司今最后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时也遭到了一连串的艰难危险,但是太夫人和总司令一样,对这个命运是泰然的。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据去年的家信说,她还在纺着棉花。
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朱德同志的母亲,就是这样生活的!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几万万善良劳动人民的本色!
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毕竟是不可磨灭的!太夫人送总司令上学和慰勉总司令参加革命活动,对于总司令的丰业固然有重大的意义,而太夫人与困难斗争的精神,她的勤劳仁爱的美德,屯在总司令身上继续和发展。中国的人民看到总司令在前方领导战争,在后方领导生产,看到总司令鞠躬尽瘁百折不挠的革命忠诚,看到总司今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恢宏风度,将不能忘记辛勤养育总司令的钟太夫人。愿太夫人的名字永垂不朽!(摘自1944年3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悼念朱德母亲的挽联。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 1944年 2月 25日病逝, 3月25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等同志的挽联,尤为引人注目,现介绍如下,有助于对朱德同志此文的理解。
党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上联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种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诸同志的挽联是: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谢觉哉同志的挽联是:
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
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
此联使用了一般挽母联的生贵子、魂灵升天的习语,正是基于钟太夫人又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这样写更能兼顾一般群众对钟太夫人的无比敬爱之情。“子舍”是指朱德同志诞生之屋,“光子舍”是说生了一个大孝为国的儿子,传名盖世。澹(),本指波浪起伏,此指空阔。漫天晴波,犹言满天晴空。慈辉即慈母。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三 :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的母亲冯顺娣,教师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话。
2、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三、解读探究
1、找一找:找出文中语句说说我为什么要感谢母亲?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说一说: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性,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典型事例来说一说。(教师可从“母亲对我的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母亲对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导概括并赏析语句)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作者简介
(四)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 ,如果 ,如果 ,我都得感谢 。)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2、 母亲节快到了,请同学们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四 :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的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
(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⑵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⑶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① 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投影)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⑵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投影)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三十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二十三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十三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他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和我的总是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我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胡适母亲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胡适十三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十九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请同学们结合补充材料,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个性化的评论。
教师点拨: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礼,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的缘故。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七、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3年中考试题)阅读肖复兴的《母亲》,完成文后习题。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3、去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阅读画线句子,联系上文,体会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5、作者把母亲比作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作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参考答案〗
1、赞美、感激、怀念(写出三点或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⑴ 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
⑵ 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让“我”和弟弟吃饱饭,妈妈远嫁亲生女儿。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
4、⑴ 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⑵ 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略(比喻贴切,表述清楚即可)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并简短点评、编辑成册,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2、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3、阅读短文《母爱》,回答问题: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⑵ 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
A、父亲
B、母亲
C、先生
D、“我”
⑶ 这段文字重点是表现( )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⑷ 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3、⑴ “我”十岁那年年底的一个夜里 “我”家中
⑵ B
⑶ C
⑷ “饮泣吞声”是因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名人背后的母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龙、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并非都是最聪明、最富创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父亲是个百依百顺的男子。是母亲帮助儿子树立雄心壮志,并为他们的成功倾注了全部精力。
〖《美国丽人》导演让母亲感受欢呼〗
当《美国丽人》的导演山姆·门德斯3月26日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时,他的右手牢牢抓着奥斯卡金像奖,而左手则扶着他母亲瓦莱丽的肩,因为他要让母亲和他一起接受人们的欢呼。门德斯激动地说,是母亲让他树立了坚持不懈的决心,是母亲的无尽推动力使他成为最优秀的导演。
出生在英国的门德斯5岁时父母离异,是母亲抚育他长大成人。他深情地回忆说,当他请求担任电影导演的70封申请遭到拒绝时,是母亲聆听了他近乎绝望的痛苦诉说,鼓励他更加努力,继续应试。门德斯的同事、导演蒂姆·弗思说:“他的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风港、他信心的创造者。”
〖国际象棋大师母亲是他的参谋长〗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罗夫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罗夫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罗夫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走向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
〖克林顿母亲要他自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顿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娅是上夜校成为一名护士的,她下决心要使儿子不但有个好职业,而且要上升得很快。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让克林顿住大房间,在他3岁时就开始教他读写。克林顿上小学时,弗吉尼娅每天接送他上学,为此克林顿被同学们讥笑为“胆小鬼”。上高中时,克林顿是同学中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学生,是他母亲从小给他存钱买的。后来克林顿到牛津上学时,弗吉尼娅要求他每星期给她写一封信,并审查他结交的新朋友,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我做不到’”。
〖单亲家庭同样能出人才〗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谈到那些渴望成功并取得成功的人们时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英国皇家医院心理学家悉尼·克朗认为,确保一个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最佳之路仍然是传统之路──一个父母相亲相爱的稳定家庭。但历史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和事业成功者中,一些人却生长在单亲家庭。如果引导得当,母亲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够产生时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二、时文超市
妈妈,我答应您
毕淑敏
母亲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年轻时十分美丽。我小的时候,尽管她对我发着脾气,面色很难看,但在我看来,她依旧是美丽的。这甚至影响了我一生中对女子的审美观,我一直以为像我的母亲那样,白皙端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人,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
我觉得我的父亲离开北京以后,我的母亲才真正地长大。尽管在这以前,她已经有了3个孩子,还经受了一次下乡的锻炼。现在,她一向依傍的肩膀断然离开,在漫长的中蒙边境建设中国铁的边防。三个孩子像蚂蟥一样吸在她的身上,汲取她的力量。
我更深刻地认识母亲则是在我的父亲患重病之后,母亲的天塌了,我知道这对于她是怎样沉重痛苦的打击。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安慰着我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安慰的正是她自己啊。父亲在最后的痛苦中,对我说:我很幸福。有你妈妈有你们……
父亲去世后,母亲曾对我说,你爸爸到远处去了。你们小的时候,你爸爸就经常到远处去,这一次不过走得更长久些。我们终会到你父亲所在的地方去,我们还会团圆。在没有远行之前,我们仍像以前你父亲不在的时候,一道好好过日子,好吗?
好的,妈妈,我答应您。
爸爸妈妈,无论天上人间,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的母亲
老 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提示: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可算是这方面的杰作。
作品平铺直叙之文声声有泪。文中关于母亲“送子上学,送女出嫁,除夕夜送子返校”三件事的叙述,既鲜明地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的性格特征,也渗透出“我”对母亲不尽的疼爱。
朴实无华之词字字有情。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可谓独具匠心。如关于除夕夜里母亲的神态描写,用了“笑”“愣”“叹”三个动词,其中蕴蓄着感彻肺腑的深情:这一“笑”,分明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回家而万分高兴;这一“愣”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又要离去而十分惊讶;一“叹”则形象地表达了母子不能共度除夕的哀伤。
结尾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本文标题: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母亲·我·大学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