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散步课堂实录-《散步》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8-05-09 所属栏目:教案

一 : 《散步》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①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反复朗读文章,理解大意,在笔记本上做好词语解释,扫清文字障碍。②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以便对课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师:①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文章可研讨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写景,情节等,但一节课时间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这节课中重点讨论人物,即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讨论过程中立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朗读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所以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朗读。也即是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在分析人物中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总用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家庭当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是家的温馨使我们快乐的生活。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那你们认为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重要吗?(学生回答)好,既然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它,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个和睦友爱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板书课题)
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课前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也让大家朗读了课文,相信你们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先让三个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文章。
二、 抽三个学生朗读,教师评述。[5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个同学的朗读,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故事)
教师: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所以下面老师将配上动情的音乐给大家再次朗诵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三、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配以音乐)[5分钟]
四、 课文讲解[15分钟]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5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五、 播放乐曲[2分钟]
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清新悠扬的乐曲《家》。请同学们闭好眼睛,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一幕幕在脑子中呈现,感觉一下自己从家庭当中得到过的无尽温暖和爱,相信你对“亲情”二字会有更深透的理解的。
思考题:既然说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请同学来告诉我们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学生讨论)[5分钟]

六、 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意韵基础上伴着音乐朗读
[5分钟]
七、教师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的生日。[1分钟]
总结:希望同学回去以后都能问清楚自己父母的生日,把它记在本子上,最好记在心理,每逢父母的生日,都能给他们送上你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二 :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中,教学教案的设计影响到了整个教学课堂的效率的问题的,很多学校都需要要求把预习、研习、练习有机的融合在40分钟的课堂里。下面是一个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浓情对唱《相亲相爱》,展示图片,创设与课文近似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天冷了,我们需要给身体穿上一件温暖的棉袄,更需要给心灵穿上一件温暖的棉袄,在这少有的寒冷中,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步》,寻找来自家庭的温暖。


二、展示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勇担责任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并且学会仿写。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环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选择下列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选择两个词语。(中考题型)
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四川大地震霎时拆散了无数个家庭,无数对情侣,委屈的孩子流着泪,家没了,爸爸妈妈不见了,一切还能找到吗?(王予琪)
小小的嫩芽信服了妈妈的话: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霎时,他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涌了上来,他每年都奋力地生长,最后,它也成了让人敬仰的苍天大树。(卢家熙)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中考题型)
我和家人在田野散步。(廖镕轩)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罗开元)
4、读完课文,你的疑问和困惑。
怎样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多数同学)
我觉得课文的第四段和文章主题没有太大联系,为什么要把它加进文章里?(卢家熙)
(黑色字体是同学预习作业的个例,但又带有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共性,通过展示,通过比较,希望同学们找出自己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四、通过预习的疑问和困惑进入研习环节
(一)侧耳听读
1、请“默契组合”的三个同学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出本文作者想传达给大家的是中华民族的什么传统美德。



2、读完之后,请同学点评。
张善儒:最后一段的语速太快了,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钟东学:第四段的春天的田野一段读得太沉闷了,可以欢快一点。
3、说说听出了文章传达传统美德。
生:尊老爱幼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文章第六段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可以看出尊老;从文章的第七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可以看出爱幼。
师:谢谢尹凯童,她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很规范,思路很清晰。
师:那么请问在爱的天平上,尊老和爱幼哪一方的分量更重?天平倾向于哪一方?
生:尊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可以看出更尊老。
师:你的家庭是这样吗?为什么要更尊老?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壮举。——培根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之际,老师适时打出上列字幕,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
(二)重点细读
1、请允许我向大家展示尊老爱幼的图片,展示老人孩子怡然自乐的图片。



2、师:请问在你的家里,是谁的努力才让老人孩子怡然自乐,幸福的生活着?
生:爸爸妈妈
3、师:如果爸爸妈妈做了逃兵,你能想象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爷爷奶奶会无衣无食,我们会没有书读。
生:也许会寄养在亲戚的家里。
生:也许会沦落街头成为乞儿。
……
4、师:让我们感谢父母,你准备把文章的那一段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请用最深情的朗读表达我们的感谢。
生:最后一段
5、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6、师:请问为什么选择这一段?
生:我从“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中感觉到了爸爸妈妈肩膀上的责任。
……
生:我感觉到这个责任很重大,因为文中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正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不能让这个世界坍塌了,不能让这个家破了。
师: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了吗?希望你们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要让父母为你伤心了,好吗?
生:点头
师:二十年后,当你们变成今天爸爸妈妈的年龄的那一天,你也会承担这个重大的责任,你会做逃兵吗?你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吗?老师也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那一天做好准备。
(三)语言品读
1、正因为本文想表达中年一代的父母在家庭里肩负者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所以它的语言具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是什么特点。
2、范例: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请找出文中的类似句式。
生:我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4、这种句式给你带来什么美感?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句式?
生:觉得爸爸妈妈就站在中间,既要考虑老人,又要考虑孩子。
生:这就是承上启下吧
师:请给这种特点的语言改一个名字吧。
生:过渡性的语言
生:承上启下的语言
……
师:这种语言让你想起了数学里的哪一种图形没有?
生:轴对称图形(异口同声)
生:我明白了,这种语言可以改名叫对称性的语言。
师:本文为什么要用这种对称性的语言呢?
生:是由文章的主题决定的。因为文章想表达尊老爱幼,也想表达中年人的承上启下的重大责任感,所以决定了使用这种特点的语言。
生:原来不同的文章会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啊,我过去都不知道。
师:对啊,就像今天去参加晚会穿什么样的衣服,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今天的晚会主题决定。
生: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可以穿活泼一点。
生:参加长辈的寿宴,要穿正规一点。
……
(七嘴八舌,教室里满是笑声)
五、练习环节
1、师:下面我们尝试一下我们会使用这种对称性的语言吗?
2、展示题目:
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只想得到一点温暖,你却让我陷入爱的海洋;
,;,。
3、练笔(三分钟)
4、展示成果:
李桉涛:我只想得到一只蝴蝶,你却给我带来了整个春天。
谭凯文:我只想得到一本童话故事,你却给了我童话般的生活。
鲜锐:我只想得到一顿可口的饭菜,你却给了我一桌满汉全席。
……
方曦:我只想得到一点照顾,你却让我陷入了爱的牢笼。
余建威:我想得到一片的天空,你却给了我一方天花板。
5、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1)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在你的心中是什么呢?
(2)出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的对家的理解: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也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3)抛砖引玉,同时也回答预习疑问:我觉得课文的第四段和文章主题没有太大联系,为什么要把它加进文章里?(卢家熙)
家,更是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幼年,生命就象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师:文章的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其实是生命的象征。
生:(迫不及待的要说话)老师,我明白了,母亲“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是因为前文中说“今天的春天来的太迟了,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表现母亲对生命的向往,我们为母亲熬过严冬而高兴。
(掌声)
……
(4)练笔(3分钟)
(5)展示成果
谢昀珊:家,是一本泛黄的相册,有欢乐有悲伤,满是深沉的记忆。
张洁莹:家,是温暖的火炉,在寒冷的冬季给我温暖。
师:所以呢,我们在这么寒冷的冬季仍然洋溢着微笑,谢谢我们都有一个家。
……
张善儒:家,是一顿温馨的晚餐,虽然不豪华,但是很长久。
(下课铃声响了)
师:祝愿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长长久久,快快乐乐,幸幸福福。
谢谢同学们,下课!

三 : 特级教师孙建锋《散步》课堂实录

一、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认识一下好吗?

生:好!

师:我想知道,你们来自哪所学校?

(生作答)

师:我还想知道,你的尊姓大名?

(生作答)

师:我更希望了解,你们一家人的业余生活。

(生作答)

师:你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

闲暇散步,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项内容。能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经历与感受吗?

(生说经历与感受)

师:聆听了你们家的散步,分享了你们家的温馨与幸福,真美好!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作家莫怀

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悟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亲情。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过渡]1985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先生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一个在发达国度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却如获至宝、津津乐道?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1.练习读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轻声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语。)

(生朗读课文)

2.检查指导。

(1)听写词语。

各得其所、水波粼粼、嫩芽、信服

(2)读通课文。

师:全文共8节,每个同学都拥有相同的读书机会,抓住机会很重要,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师:珍惜读书的机会,争取主动读书,大胆站起来,精神可嘉!每人读一节。从课文的题目开始——

生:散步。

师:散步的时候,身体是——

生:放松的。

师:心情是——

生:愉快的。

师:读书的基调,就是——

生:轻松、愉快!

师:找到了读书的感觉,酝酿一下感情,可以开始了吗?

(生读课文)

3.概括内容。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够读得让人身临其境。掌声鼓励自己,肯定自己。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家三口在公园散步的情景。

生:不是。

师:那是——

生:初春的一天,母亲、妻子、儿子和我,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师:读得真仔细,说得很详细。原来,我说错了。老师记性不太好,长了记不住,只能记住一句话,难为同学们了,想办法让我记住,好吗?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概括的好。哎,这句话好像很眼熟啊,在哪儿见过?

生:课文开头的句子。

师:哦,一起读一读!

三、熟读感悟

(—)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句话,读起来,怎么有点别扭。你们看,这样写――“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行不行?

生:这样写当然可以。

师:那为什么非要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这样既交代了“我们在田野散步”,又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师:听你一说,我很受启发。如杲你是摄影师,让你拍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镜头,你先拍摄一个远镜头是——

生: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黑点在移动。

师:接着镜头慢慢拉近,再来四个特写镜头,分别是——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看来,会读书,也会摄影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有意思,能使人想到这样一组镜头:先是一个整体的远镜头———望无际的回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人在散步,接着镜头由远拉近,来个特写——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再读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的流动,体会“冒号”的灵动:突出、强调。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二)

师:瞧,这一家子!三代,四口,两对母子。多么可爱!

我们先来欣赏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

师: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

生:天真、可爱!

生:聪明、伶俐!

师: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师:对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孩子出言不凡、语惊四座,小孩子的奶奶,会这样夸他——

生:我的乖乖!(笑)

师:孩子的妈妈,会说—— -

生:宝贝,真能!

师:孩子的爸爸,会说——

生:了不起的发现!

师: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板书:聪明可爱)

师:对孩子的最大的赏识,最大肯定,莫过于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猛然间发现“规律”的喜悦与激动。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聪明、活泼。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童真、童趣。

(三)

师:喜欢课文中“妻子”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听从丈夫,夫唱妇随!

师:表现在——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

生:不一定听我的。

师: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

生:面子。

师: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

生:有别!

师:课文中是在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

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没说一句话,做了四个动作——“听、蹲、背、走”,你对这位妻子有何评价?

生:文中的她是个一言未发,默默去做的贤妻良母!

(板书:贤妻良母)

(四)

师:我们再来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喜欢母亲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按先后顺序,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个现场表演,我扮演母亲,你扮演儿子。你来说服我到外面散步,好吗?

生:(扮儿子)妈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到外面散散步吧!

师:(扮母亲)儿子,妈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了,再说,妈妈身体不好,哮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看,还是你们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扮儿子)妈!您都一冬天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扮母亲)儿子的一片孝心,妈妈晓得。我准备准备。

生:(扮儿子)春寒料峭,还是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扮母亲)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我这就去取外套。

师: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课文中有句说得好——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师: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请你读一下。

生: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对我说。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生: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这就是对孙子的——

生:疼爱。

师:疼孙子,爱儿子!这种疼爱之情,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的语言都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师:“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眺望的地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有美景。

但是,在抵达美景的小路上,想心也潜在着路障,母亲是过来人,她具有前瞻的眼光,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语段)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读出爱抚的动作。

(生再读语段)

师: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儿的“小脑瓜”上来……·

(生读语段)

师:“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师:你体会得很到位。读读!

(生读)

师:读出母亲的眺望——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读出菜花的色彩——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师:读出桑树的姿态——

生:“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读出鱼塘水面的动感与光感——

生: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推向目之所及的远方——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注意,扣住“望去”,视觉开始出发,经过“菜花、桑树”,抵达小路尽头的 “鱼塘”,逐渐把视线拉远,拉到极限——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

(生再读)

师: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师范读课文)

师:多么慈祥的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板书:疼爱孙子)

(五)

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生:他很孝敬母亲。

师:哪里看得出来?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

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是埋怨春天——

生:埋怨春天来得太晚了。

师:这里用了两个“太迟”,是不是重复了?

生:不是重复,是强调春天来得太迟了。

师:埋怨春天来得“太迟了”,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

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师:听我读——“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不是“度”。

师:听得真仔细,我改正——“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熬”与“度”,不一样吗?

生:“熬”字,可以想见母亲挺过严冬十分艰难;“度”则显平淡。

生:从“熬”字,可见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若换成了“度”,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生:“熬”,是熬煎,是难过,是痛苦,是不容易;而“度”,比较中性,日子好过、歹过,都可以用“度”。

师:说得好!

生命多么脆弱!严冬,对于身体羸弱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坎儿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怎能不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新的生机,“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一-

生:“这南方初春的回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请你读一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色彩,那是新生命的诞生,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是新生命的希望。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体会新绿的“随意”,那是新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铺着。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感受新绿的“浓淡”,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地上,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呢?接着读——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一个个嫩芽密布枝头,读出嫩芽的急不可耐——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刚刚抽出的嫩芽。读出“二月初惊见嫩芽”的惊喜一-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再看那水里一-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起着水泡”的动态——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咕咕地的声音——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自在和愉快!

生: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这段话写得真美!田野铺着新绿,枝头抽着嫩芽,水中冒着气泡,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胎动,生命在勃发。

生命真美啊!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

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这个愿望还能留到明年春天兑现吗?

【幻灯】

毕淑敏说——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茬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诈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全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勺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师: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决定——

生:“走大路”。

师:读出这种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板书:孝敬母亲)

师:“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六)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

生: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

生:母亲。

师:“她背上的”是——

生: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

生:母亲加儿子。

师:母亲加儿子,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

生: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

生:延续。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再读最后一节——

生:“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上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生:背(爱、家、和、美、心、亲、加)。

师:两个字呢?

生:母子(春晖、示范、延续、早春、背负、责任、生命、中年、血脉、温馨、和谐、亲情、人性)。

师:三个宇呢?

生:寸草心(三春晖、一家亲、母与子、母子情、天地人、老中幼、人性美、背世界)。

师:四个字呢?

生:尊老爱幼(整个世界、其乐融融、爱的延续、责无旁贷、人到中年、继往开来、和和美美、一路走好、春天来了、传统美德)。

师:五个字呢?

生:瞧这一家子(成熟的生命、生命的过程、三辈四口人、最美的风景、春天的故事、家和万事兴、文化的精髓、人间第一情、沉重的责任)。

师:六个字呢?

生:上有老下有小(背小的背老的,幼小成熟衰老)。

师:请把你们的“命名”写到黑板上。

(生上讲台写“命名”)

师:(语言渲染)

瞧这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 : 课堂三步曲

  我们班上每一节课同学们都是千姿百态。

  就拿这周五的作文课来说吧。同学们有聚精会神听老师点评的,有偶尔窃窃私语的,有爬在桌子上偷着找乐的,还有背靠椅子挺直身子出神的。

  你看,在篮球场上神气活现的罗逸韬,现在一副病蔫蔫的样子。他把额头靠在桌子边上,两腿叉开,眼睛盯着地面,偶尔见他的手在桌子下不停地舞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搞小动作!

  还有那只“顽皮猴子”李海。看样子,他已听得不耐烦了。一开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钢笔,后来索性和唐子焱讲起话来。唐子焱本来听得很专心,可经不住李海的诱惑,也讲起话来。我猜,李海作文不见长进,大概就是因为老师讲评时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吧!

  而罗瑾怡对其他同学的作文不太感兴趣。她专心致志地欣赏着自己的作文,是那么专心,好像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事能使她分心了。

  王博海本来听得很认真,可不知怎么的,他和张宇豪开始交头接耳。但过了一会儿,他变得旁若无人了。

  还有不时转过身与后面的同学嘀嘀咕咕,或许正说一些有趣的语句,有时还会小声地笑起来;还有趁机扮鬼脸的、还有抓耳挠腮的……每个同学都各具情态。

  “叮铃铃”,一堂课结束了。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费尽心血讲课,可是有几个人在认真接受呢?

 

本文标题:散步课堂实录-《散步》教学实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827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