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发布时间:2018-02-24 所属栏目:与朱元思书

一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二 :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字词基础

一)、生字注音:

韵yùn柯kē 飘piāo荡 轩xuān 邈miǎo泠líng嘤yīng 缥piǎo碧横héng 柯kē窥kui鸢yuān 和hè鸣戾lì天急tuān

二)、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三)、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名作动,往东往西2、负势竞上名作动,向上3、横柯上蔽名作状,在上面四)、一词多义:1、息:望峰息心/息事宁人( 平息)奄奄一息(气息 )生生不息(停止 )2、相:好鸟相鸣( 互相 )相提并论(并列)吉人天相(辅助)相机而行( 察看 )3、穷:千转不穷/理屈词穷(穷尽、尽)穷凶极恶(极度、非常)穷山恶水(环境恶劣荒僻)4:沿溯阻绝/络绎不绝/弹尽粮绝(断绝)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山献多生怪柏(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以为妙绝(极,极点)身怀绝技(高超)绝无仅有/天下独绝(独一无二)5、许: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6、从:从流飘荡(顺、随) 力不从心(顺从)坦白从宽(采取某种方针或态度)7、奔: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奔走呼告/奔走相告:奔跑东奔西窜(逃跑)8、经纶:经纶世务者(筹划) 满腹经纶(才能、学问)9、负:[www.61k.com]负势竞上(凭借)负荆请罪(背)10、属: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属(zhǔ)引凄异(连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1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12、具:百废具兴(通“俱”,全,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1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14、备: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德才兼备(具备、具有)攻其不备(防备)关怀备至(表示完全)15、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一鼓作气(第一次)16、微:微斯人(没有)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17、归:吾谁与归(归依)归根结底(归结)18、薄:薄暮冥冥/日薄西山(迫近)妄自菲薄/厚此薄彼(轻视、看不起)19、国: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国家兴亡(国家)20、乃: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乃悟前狼假寐(才)21、为: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迁客骚人的2种览物之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对,表对象)22、异:或异二者之为(不同)属引凄异(怪异)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23、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24、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初极狭(很,非常)25、景: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四时之景不同(风景)26、胜:以少胜多(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优美)27、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顺利)北通巫峡(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精通书法(通晓)28、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

二、逐层分析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提示: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8个字4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

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

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2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提示: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4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B,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就可以表明水清

②动态: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7、《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直接描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

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2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昏: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

2、语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4种。
4、文中所描绘的是1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

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1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5、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示: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6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称呢?
明确: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三、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明确: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四、写法探求:结构浑然一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

③动静互见 ④骈散相间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三 : 《与朱元思书》教案 1-4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    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 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  (语言要简洁)
三、 检查预习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 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 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 初步感知课文:
1. 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 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 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 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 设计情境(一)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学生准备2分钟)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4.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六、 总结:
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
七、 作业:
写一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树:负势竞上、争
奇  泉水:                    天
        好鸟:    声
山  蝉:      音         感   下
        猿:
                             悟
    异  清澈                       独
        急
    水  猛                         绝

教后记:
(1) 学生课前必须充分的预习课文。
(2)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课的情境设计,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与朱元思书》教案
吴均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 (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 “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     水清 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 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
3.预习下一课

四 : 《与朱元思书》教案 5-7

教学要点

1、   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  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  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  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五)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文体知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积累名篇,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全文和识记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章表层意思;通过具体的情境活动,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感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奇美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通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教学难点: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情境教学法 品析研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艺文类聚》是欧阳修、令狐德等十余人奉唐高祖诏令所编撰。自武德五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始编成,其中引用书籍达1431种,经史子集皆有辑录。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在旅游途中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介绍沿途所见美景。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完整的信件,但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所以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这篇山水小品虽仅114个字,却短小隽永而又层次井然,以四言句式为主,多用骈句,骈散相间,韵律感很强。全文融情于景,于骈丽中透出清新之气。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作者融于景中的对自然的热爱、向往并非难事,然而要准确、全面把握文章主旨则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士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并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把握作者含蓄表露的厌弃尘俗的情绪及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前必须先解读作者,解读时代。
本文标题: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22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