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03-19 所属栏目:心理学试题

一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www.61k.com]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

A学习需要 B认知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第 1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www.61k.com]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

A 4土2个组块 B 5土2个组块 C 6土2个组块 D 7土2个组块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按迁移的性质与效果,可把迁移分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E特殊迁移

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课堂的主要驱力有( )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理想内驱力 E自我价值内驱力

3、表征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有( )

A概念 B规则 C 命题 D命题网络 E图式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 )

A教的心理活动 B学的心理活动 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D学生的差异心理 E教师心理

5、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位教师编制的测验是否好( )

A效度 B信度 C适度 D 难度 E透明度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触类旁通”指的是概念与规则获得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这也是学习迁移现象 。( )

第 2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在心理学中,传统上被称为技能的东西,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被称为陈述性知识。[www.61k.com]( )

3、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属于接受学习。( )

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

5、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 )

6、掌握学习通常要求学生掌握80%-90%的测验项目才能学习下一单元 。( )

7、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 )

8、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

9、练习的相对同一有利于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练习的变化有利于克服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 )

10、客观测验的优点是教师出题方便,批改方便,但不适合测量学生的高层次能力。(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习得性无助

2、最近发展区

3、合作学习

4、认知风格

5、认知结构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第 3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要点。[www.61k.com)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有人说课堂管理就是让学生安安静静听课,老老实实遵守纪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对此你怎么看?(提示:结合课堂管理目标谈)

5、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理论的异同。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 结合你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第 4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王晓刚以中考第五的身份免费进入市重点一中,升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3名,他不服气,努力学习,尤其是临近期中考试更是废寝忘食,希望通过期中考试挽回名誉,然而好运并没有光顾他,期中考试成绩排到31名。[www.61k.com)尤其是数学一塌糊涂,数学老师找他谈话:“你怎么回事呀?我就怀疑你中考的成绩是不是真的?”他沮丧极了,原有的自信与兴趣消失殆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之所以这样是自己笨的缘故,渐渐地开始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王晓刚怎么了?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请用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并回答下面问题:

(1)造成王晓刚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提示: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

(2)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该怎么办好呢?

《教育心理学》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 ABBAD 6—10 BDBAB ; 11—15 DADCD

第 5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评分标准:

本部分每小题1分。[www.61k.com)凡与答案一致的得1分,不一致(含未选)的不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

1.AB;2.ABC ;3.CDE;4.ABCDE;5.ABD

评分标准:

本部分每小题2分。凡与答案一致的得2分,少选但未错选的得1分,错选、多选、不选的不得分。

三、判断题(对的打个“√”,错的打个“×”)(每小题1分,共10分)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1分),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1分),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1分)。

2、最近发展区: 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1分),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1分)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分)。

3、合作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分),小组以合作与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1分),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模式(1分)。

4、认知风格:个体感知、记忆、思维(1分)、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1分)的典型方式(1分)。

5、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1分),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2分)。

评分标准:

本部分每小题3分,只要关键词及表达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第 6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答案要点:

(1) 马斯略将需要分为7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www.61k.com]前四项被称为缺失需要或基本需要,后三者为发展或称成长需要。(2分)

(2)基本观点(2分)

其一,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其二,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降低对人的影响力,使人转而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其三,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该层需要的追求之中,该层需要就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

其四,个体在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如果受到过重或过多的挫折的话,还会使个体返回到较低层次的需要中来,以低级需要的满足来安慰自己。 其五,只有前几层需要都大体满足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永无止境的。

(3) 启示(2分)

学生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获得归属、爱以及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的缺失必将影响认知需要的发展。因此热爱、尊重学生,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依然是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

评分标准:

本部分6分,只要大意正确就即可给分;如果要点缺少,酌情扣分;如果关键词错误,该得分点不得分。

2、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要点。

(1)活动的认知定向阶段(1.5分)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1.5分)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1分)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1分)

(5)内部言语阶段(1分)

评分标准:

本部分6分。如果要点缺少,酌情扣分;如果关键词错误,该得分点不得分。

第 7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境(0.5分)

(2)知识经验(0.5分)

(3)问题表征(0.5分)

(4)功能固着(1分)

(5)心理定势(1分)

(6)动机与情绪状态(1分)

(7)原型启发(0.5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www.61k.com)(1分)

评分标准:

本部分6分,只要答对7点的,就得满分;如果要点缺少,酌情扣分;如果关键词错误,该得分点不得分。

4、有人说课堂管理就是让学生安安静静听课,老老实实遵守纪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对此你怎么看?(提示:结合课堂管理目标谈)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分)

课堂管理确实具有维护课堂纪律,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就完成任务而言应涵盖三个方面:

(1)争取更多时间学习(1分)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2分)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2分)

评分标准:

本部分6分,只要要点答对就得满分;如果要点缺少,酌情扣分;如果关键词错误,该得分点不得分。

5、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理论的异同。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

第 8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原理原则。[www.61k.com)(1分)

接受学习主要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给的知识。(1分)

相同点:(1分)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都强调意义和理解,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

不同点:(3分)

一是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

二是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授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

三是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在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归纳结论,再把结论归纳到认知结构之中。

四是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

评分标准:

本小题6分,各得分点只要意思到位即可得分。

六、论述和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你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

答案要点 :

(1)培养创造意识 (2分)

(2)减轻学生负担,开阔创造空间(2分)

(3)塑造创造性人格(3分)

? 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

? 保护好奇心

? 鼓励学生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分)

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评分标准:

第 9 页 共 10 页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本部分10分,主要观点对就给分。[www.61k.com)要求有述有论,只述不论或者只论不述者,最多给一半分。

2、 答案要点 :

(1) 原因:(5分)

主观原因:

①体验挫折 升入高中第一次摸底考试排名靠后,获得是痛苦的体验。 ②求胜心切 通过努力想在期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求胜心切,动机过强,导致考试焦虑,发挥失常。

③习得无助 连续两次考试落后,导致自信心下降,产生习得无助感。 ④归因偏差 没有考好,归因为自己笨。

客观原因:

? 学校激烈的竞争氛围

? 教师的冷嘲热讽,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2) 措施(5分)

1) 充分利用期望效应

2) 赏识激励,培养自信

3) 加强成就动机训练。

4) 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5)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6) 争取各任课老师以及家长的配合

评分标准:

本题10分,根据参考答案的大意酌情给分,不必局限于答案本身,意思到位即可得分。

第 10 页 共 10 页

二 : 全(2001-201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_在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

A凯洛夫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 ( )

A学习内容 B教学内容 C狭义课程 D.广义课程

3.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C暗示作用D.激励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在()时期提出的。

A一次工业革命B.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

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的要求

A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A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

2.“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教育的演变历程。

5.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6.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1

7.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等4个阶段。

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o

9.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

参考答案:

1.《学记》 2.学科教学3.螺旋循环说4.制度化5.简约化6.继承性

7.方法8.课的结构9.精神文化lO.微型教学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答: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3.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

4.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5.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 3

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利,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4

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意志的交流。在

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3.述评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个体的发展问题上,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5

A.孟子 &格塞尔 C威尔逊 D.华生

2.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布鲁纳 D.亚当·斯密

3.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4.古希腊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自然特点的思想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D.赫拉克里特

5.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互补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6.用测量知识的题目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 ( )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7.随机管理策略多用于( )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学习中。 ( ) A知识 B技能 C概念 D.态度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

A.职业 B专业 C事业 D.以上三者都是

9.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或道德推理( )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D 6.B 7.B 8.B 9.D 10.C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____年。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从做中学”的过程。

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

5.涂尔干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三要素组成。

参考答案:

6

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1985年3.杜威4.儿童5.意志自由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3.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5.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采用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实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美育即艺术教育

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美学和艺术教育学习要广泛得多。

2.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一回事

答:错。活动课程渊于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比课外活动正规化,列人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整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参加,因此,不要把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

3.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7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而教学模式作为

教学理论具体化与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它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5.学生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答:正确。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的认识对其品德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1)内涵;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恢心;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现实意义:

①进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积极鼓励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理想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谈谈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 8

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3.围绕如下问题分析、评论下述案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

(3)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 不过老师还没有来。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____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一张长凳,装作两臂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她现在正卧病在床。许多人开始大笑。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来的老师身上。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

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____”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9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 的人,竟然去攻击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 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着加伦的双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 师的耳旁,不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

③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观点,允 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答:(1)进行如下方面道德教育: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 法制教育。

(2)使用如下道德教育方法;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

(3)该案例反映了如下师生关系: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②师生关系 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注:考生可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200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 )

A.1911年 B.1905年

C.1898年 D.1902年

2.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董仲舒

3.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

A.科学技术状况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价值观念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6.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思想家是 (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10

C.康德 D.卢梭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学参考书

8.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

A.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方法

B.以训练技能为主的方法

B.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9.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 )

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0.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 ( )

A.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

B.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道德影响

C.学校道德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D.以上三者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B. 7.D 8.A 9.A 10.D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____和互补性。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另一条是____。

3.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中的“教学生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____;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11

4.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____原则。

参考答案:

1.个体差异性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活动性作业4.上课5.无歧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程。

5.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答:正确。(2分)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学术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双轨制,两种教育相互隔离。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等影响下,这种相互隔离的状况被逐渐改变,出现了在普通教育中增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普通文化教育的趋势,并出现了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中学。(2分)

12

2.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1分)当前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以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2分)

3.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答:错误。(2分)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1分)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2分)(指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就酌情给分)

4.师生平等。

答:错误。(2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1分)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地位。(1分)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1分)

5.班级集体是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生活的集体。

答:正确。(2分)班级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2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班集体的成员。(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答:(1)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5分)

(2)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全球性流动、国际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等等。(5分)

(3)教育国际化对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难得的机遇、不同的经验和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有独到见解者可酌情加分)

2.论德育目标要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答:(1)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原 13

则之一。根据这条原则,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分) 。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2分)

(3)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1分)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1分)就是要鼓励先进,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1分)

(4)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意义:设定德育目标时,第一,要区分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就有所区别。(2分)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人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分)第三,要鼓励学生,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2分)

(5)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便是在努力实现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一。(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那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了圆心。

14

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与实验的意图想一致的;(5分)

(2)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5分)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得于学生的主动发展。(5分)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____。

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

2.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____。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

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____.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本

5.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____。

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的终身化

6.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____。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7.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____。

15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8.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明确提出“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是____。

A.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C.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以上三个文件

9.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____。

A.“行为习得” B.“模仿学习”

C.“道德学习” D.“强化学习”

1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

A.合作精神 B.正义感

C.同情心 D.意志自由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C. 6.C. 7.A 8.D 9.B 10.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____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____。

3.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____。

4.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一种____评价。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____”这一大类。

参考答案:

1.精神文化2.生产力水平,3.合作学习 4.诊断性 5.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全民教育: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另IJ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 16

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4.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5.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答:正确(2分)。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多

样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分)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误(2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3分)

3.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3分)

4.班集体一定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答:正确(2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3分)

5.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误(2分),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 17

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它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能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分)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答:(1)教育使人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格尊严。(3分)

(2)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3分)

(3)教育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得以发挥。(3分)

(4)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3分)

(5)阐述全面、系统具有独到见解。(3分)

2.联系实际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答:(1)例举和分析学校自然与物质环境、人文与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2)例举和分析学校教育及学校自发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分)

(3)例举和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5分)

(4)其他分析维度,酌情加分,但全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彭老师正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的一只鸟啊!”学生们一下子都把目光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已转到了教室外面那只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呢?”“在那里!:’彭老师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扰,飞走了。学生们快快地回到座位,意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只乌啊?”“因为很少见。”“它长得很大。”“它长着银灰色的羽毛,很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了。下课铃声响了,彭老师笑咪咪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以后每人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上我们一起交流。” 18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这本来是一堂阅读课,由于大鸟干扰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彭老师见机行事,顺势改变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却收到了另一种教学效果。学生围绕大鸟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在观察、听说、写作等方面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训炼,而这此.晗恰指向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5分)

考生进一步作出类似下述评论的,酌情加分,但关于教学目标评论的总得分不得超过5分:尽管如此,彭老师应该适可而止。学生查找资料后的交流活动,宜在科学之类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延伸,不应再占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她和学生要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

(2)彭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大鸟飞经教室窗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彭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适时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不但化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巧妙地将它转化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5分)

(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首先,彭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限制学生观鸟的行为;其次,彭老师对学生观鸟活动进行了引导,并且组织成了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恰当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5分)来

200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一律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笔者不给分。

3、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隋唐以后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

A.1898年 B.1902年 C.1912年 D.1905年

2.卢梭的作品《爱弥尔—教育论》阐述了 教育学说。

19

A.自然主义B.国家注意C.实用主义D.科学主义

3.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科学技术C.文化传统D.政治经济制度

4.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乐观主义是

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B.外铄论C.内发论D.一般发展论

5.19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问题,并大力倡导科学课程的英国教育学家是

A.洛克B.赫胥黎C.斯宾塞D.达尔文

6.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

7.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C.模仿学习和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8.杜威集中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是

A.《道德教育论》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C.《学校与社会》D.《民主主义与教育》

9.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作者是

A.杜威B.柯尔伯格C.班杜拉D.卢梭

10.柯尔伯格认为,当儿童习惯于遵从教师或父母权威的时候,说明他处在道德发展的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 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道德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道德内容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可以分成日常性班级活动和 班级活动两大类。

4.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是 的转变。

5.关于潜伏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 ”、克伯屈的“附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

20

2. 综合课程

3. 道德情感

4. 教学模式

5. 道德内化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2.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

3.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4.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填装、灌输道德概念。

5. 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心在班集体层次上。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合作学习的内涵、功能及实施要求。

2. 请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某地有一所实验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的办学理念。在生活方面,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学生设立了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饮食起居等一切事务,包括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甚至定期、不定期代学生上超市购物。在学习方面,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求老师认真上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如果有三位学生或三位学生的家长给某位老师提意见,该老师将立即被辞退。在师生交往方面,学校要求老师不管在什么情景下都要像空姐那样“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业评价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许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未经学生同意,不许把学生的分数告诉初学生本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

请您就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2005年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2. A 3. D 4. A 5. C 6. B 7. B 8. B 9. C 10.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21

1.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

2. 德育方法

3. 阶段性

4. 学生学习方式

5. 附带学习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3.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

5. 道德内化指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错(2分)。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3分)。

2. 错(2分)。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分)。

3. 对(2分)。相对性评价区别于绝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进行的评价。(3分)

4. 错(2分)。这是柯尔伯格的观点,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3分)

5. 对(2分)。原因在于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3分)

22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3分) 功能:一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4分)

实施要求:首先,任务有一定难度;二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三是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四是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五是小组研讨的民主性和超越性(每一要点1分,共5分)。联系实际(酌情加1—3分)。

2. 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一类是学生参加的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第二类是勤工俭学活动;第三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拥属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6分)

功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9分)。

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

1. 该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为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等都是正确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4分)

2. 该校所秉持的教育观----“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教育即服务”意指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当成“上帝”。因为学生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为这种服务所要求、所制约与改造的对象(4分)。

3.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与文化修养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该校的上述做法有所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4分)。

4. 该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说明该校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上述现代化教育观念。(3分)论述过程中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者,酌情加1—2分,总分不超过15分。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加分。

2006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1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________。

23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 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________。

A. 19世纪末 B. 一战以后

C. 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3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于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有________。

A.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 B.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

C.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 D.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

4 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科学知识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赞可夫 D.卢梭

5合作学习是一种________。

A.情境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6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主要的是要树立________。

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7 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________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________。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0年

9 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是________。

A.《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儿童权利公约》

10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________。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4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和信 息素养(2分)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3分)

2.潜能:指人的发展潜力(1分),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和前提基础(1分)充分意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1分),它主张从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现有经验出发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

4.探究式学习:指借助提供的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或思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1分)特点: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的飞主导性,对研究过程的关注.

5.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布道施教和受道修行的统一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的统一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正确)

2.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元化。(错误.指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

3.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错.我国的实践课程是补充,杜威的活动是主题)

4.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简述班级教学优点)

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对。但要注意原则)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25

简述:(1).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要求

(3).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4)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5)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6)结合实际

2.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

简答: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教育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是个动态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六 、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位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萤火虫》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啦?有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的孩子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这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的他的理解。这时老师无法对这些理解给与肯定,因为树上不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不断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一步步地“启发”孩子的出“正

确”的认识,要求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淡然看书,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看”出一个“共同”的认识-----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试从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学生观,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分析。

(1)“唯教材”的教学观

(2)没有处理好生成的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关系

(3)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杜威主张——。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 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

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D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3.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26

4.《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B.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6.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

7.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8.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9.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1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

A.选择性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合作学习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在近代教育史上,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课程理论上的分歧之一是经验论或 。

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 的趋势。

4.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了 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 、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

2.校园文化

3.陶冶教育法

27

4.读书指导法

5.教学策略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3.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4.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5.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实质是强调学生活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2.试分析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改 进对策。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请阅读下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部分摘编)

关于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 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音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发展思路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孳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蓟,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亨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 28

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关于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 “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 %以下。中等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制订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运用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区城市对农村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

——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解决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当地子女的教育问 29

题。重视女童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

依据该文件:1.试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点。

教育学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B 4.D 5.C

6.B 7.C 8.D 9.C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唯理论

2.学—思—行

3.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成熟

5.科学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

1.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1分)o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仇的体力,增强他们体魄和体质(1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分)。

2.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分).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分)。

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1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1分),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分).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2分).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分)

5.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2分)。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的“傻瓜相机”(1分)。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错(2分)教育民主化不仅指教育机会均等,还包括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等选择的民主化(3分).

3.错(2分)o苏霍姆林斯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 30

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3分)。

4.对(2分)。道德内化的过程就转化的过程。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规范变成日常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德内化不可或缺的环节(3分)o

5.错(2分)o杜威这一主张强调的是在问题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体自己经验的改造或改组(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4分)。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4分)。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4分)o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3分)o

2.不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分);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分);未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3分);只关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3分); 提出改进对策(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基本要点:(1)不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之间享有同等教育权利,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

(4)建立统一的教育条件和质量标准,改造薄弱校等等(每一点2分,共8分)o

2.建议部分由学生开放做答。只要实事求是、言之成理、具有可行性就可以考虑给出剩下的分数(7分)。

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答出主要内容即可。提出独特见解的可以适当考虑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 )的功能占中心地位。27

A政治服务 B社会物质生产 C科学文化 D人口因素

2.到了 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28

31

A商代 B春秋战国 C秦代 D汉代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提出者是:33

A《爱弥尔》作者 B《大教学论》作者 C《理想国》作者 D《普通教育学》作者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第2发展阶段是:51

A前运算水平 B感知运算水平 C具体运算水平 D形式运算水平

5.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 的艺术。64

A管理 B组织 C 对话 D教学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基于 角度。73

A修习 B管理 C形态 D学科

7.以常模为参照点的评价是:106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8.巩固新教材是 的基本结构103

A课 B上课 C备课 D综合课

9.《道德教育论》的作者是:117

A涂尔干 B杜威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10.斯宾塞主张学习:71

A百科全书式课程 B实用的科学知识 C进行感官训练 D学科课程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 )"、"建国君民,( )"等观点。32

2.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在人事上具有( )的取向。47

3.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 )的影响。51

4.( )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66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资本储量44

2.白板说34

3.小队教学 100

4.潜在课程72

5.合作教育学117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27

32

2.教育世俗化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30

3.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72

4.德育的开放性是指向国际社会开放。115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是是正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124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53-54页

要点与分值:

学校教育3

学校教育特殊性4

学校教育特殊功能8

2.分析"晓之以礼、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什么德育过程规律?为什么?举例说明。111页

要点与分值:

符合知情意行培养过程规律1

知情意行概念8分

德育过程一般顺序1

德育过程多端性2

举例3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所质量很好的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由学生主讲古文。语文老师坐在最后。下面这节课学生所讲课题为:《察传》、《隆中对》,由四人准备和完成。 8.00.上课。龙和玉合作主讲。

打出屏幕:《吕氏春秋》,别名《吕览》。战国末年编撰,成书约于公元前239年。作者是吕不韦的门客。有12纪,每纪5篇。有8览,每览8篇共64篇。叙做人为君之法。吕不韦简介。

师插话:很详细,记下来。吕不韦是一个杂家,把他的代表作回放一下。 8.08.传话游戏。说明不能轻信传话的道理。

龙说:先做一个游戏:轻声耳语地传话,只说一遍。

师插话:没传到的可以先看看书,别笑,可能会一塌糊涂。

底下的学生显然没有看书的,都在窃窃私语,脸红红的,悄悄地兴奋,笑声时起。

33

8.10.传完。结果是"你不知道猪的饭量"。但第一个人说的原话却是"外面有人传言学生不上课"。大笑。痛快地,结实地。

玉:让大家明白传言的厉害。

师插话:这才31人呢。

8.12.开始阅读和分析课文。四人朗读完毕。回头分析和翻译第一段。

8.16.屏幕上出现"人之与狗则远类",出现狗、猴和人的一组图片。翻译第二段。

学生回答:这一段里有三个传错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者一而足矣-乐王,一足得一人之使-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已亥涉河-晋师涿涉河。 玉:翻译第三段。

8.27.练习。重新打开屏幕复习总结。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讲完了。笑。

8.30.师插话:有什么启发呀。什么都不能轻信,包括练习册和课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请洁和溪讲《隆中对》。

8.30.新的合作开始。

打出图片8张:陈寿像,诸葛亮像,万卷楼图片。两个人无丝毫惧色,忙得不亦乐乎。有双簧的感觉。

师插话:陈寿这人的资料不好找,记下来。南充市风景区的万卷楼是陈寿年少读书的地方。大家知道四史吗?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洁:这是诸葛亮。他有三兄弟,知道是谁吧。蜀得龙,魏得狗,吴得虎。

溪:补充一下。陈寿对诸葛亮有成见,多数比较客观。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处死,亮罢过陈寿的官,有点意见可以理解的。

8.44.大家都看完一遍了吧,征读。

8.45-9.00.下课。课间休息。

9.00.上课。屏幕打出(一)重点字词:屏 岂 屈

师插话:把这几个"遂"勾出来。并归纳一下"怠"的用法。

9.15.讨论,4人一组。翻译。

9.25.讲解课文。第一段。溪问:你不认识诸葛亮的话,对他有什么印象? 学生答:有才华,隐晦。又有点自高自大。

9.28.洁问:诸葛亮怎样回答刘备的问题的?

生:没有直接回答。分析孙权情况,地形挺有利的;刘表无能;不强夺荆益之地;兴汉室之大业。鼓励刘备统一天下。

34

9.35.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只说一个"善"字,何意?刘备这人怎么样? 生:刘备无能,但择善而从可贵。他挺能拉拢人的,诸葛亮、张飞、关羽都对他那么好。"善"非善良之意,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吧。

生:"善"就是好的意思,刘备不知道说什么了,应答一下。

师:我觉得刘备没有动脑子,是不知道问什么了,就说了个"善"字。

9.43.学完《隆中对》的体会。(略)

9.44.师总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四个同学准备的都很充分、丰富,但思考欠缺。建议同学联一下初中的《出师表》。另一个是解释词的意义要熟练。学会本事,不查字典就推敲出来。下周准备《世说新语》。下课。

1. 从现代教学策略是学习方式转变角度分析案例。91-92页

要点与分值:

教学策略2

参与性学习3

自主性学习3

合作学习3

2. 从师生关系人格角度分析案例。66-68页

要点与分值:

师生关系1

三个关系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B 3.B 4.A 5.C 6.B 7.C 8.A 9.A 10.B二、填空题

1.其必由学 教学为先 2. 重功名 3. 个人实践活动 4. 《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本储量入手。

2.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5

3.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4.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5."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其思想早在50年代即已存在。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四、判断题

1.错。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错。教育世俗化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

3.错。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4.错。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5.正确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教育提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劳与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 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36

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人的主观能动性

4.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卢梭 D.夸美纽斯

5.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案

6.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了 的教学规律。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统一

C.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7.当前,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教学 B.合作教学C.分组教学D.自主学习

8.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是 。

A.杜威 B.班杜拉 C.柯尔伯格 D.涂尔干

9.社会学习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实验法 B.案例法 C.观察法D.调查法

10.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是 。

A.单通道授受的关系 B.朋友式友好帮助的关系

C.以儿童为中心的关系 D.放任自由的关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 。

3.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阶段性班级活动,可以分为 和竞赛型两大类。

37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 2.美育 3.核心课程 4.教学评价 5.学校德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未来”是少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3.潜在课程也是真正的课程。

4.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个性化的价值观。

5.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实现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2.试结合实际论述德育过程的结构与主要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给“母亲”一个答复。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走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 38

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张晓风 转引自《现代语文(高中版)2004年第5期)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A 4、D 5、C 6、D 7、A 8、C9、A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问题 2.个别差异性 3.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 4.实践能力 5.工作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3.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种课程。

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对。(1分)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39

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2分)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估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分)

2.错。(1分)“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

3.错。(1分)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这里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索。(2分)它们是以潜移 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 态传递方式。(1分)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1分)

4.错。(1分)教师的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2分)他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2分)

5.错。(1分)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4分)

五、论述题(刨、题15分,共30分)

1.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分)

基本特点:(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分)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分)

(3)学生自主选择;(2分)

(4)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2分)

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5分)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o(4分)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智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1分)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同时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1分)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曼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 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分)

40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实施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分)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分)

根据联系教育实际的论述酌情给分。(1—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3分)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分)

3.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8分)

2010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编是 。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赞科夫 D.凯洛夫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结构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

4.一般说来,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5.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41

A.布鲁纳 B.卢梭 C.赞科夫 D.杜威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是 。

A.领导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7.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论证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的教学方法称为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8.“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9.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

A.道德规范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意志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B.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 D.与课堂教学整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是 ,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4.美国学者 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等级。

5.道德教育过程一般顺序的终点是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

3.教科书

4.教学规律

5.课外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 25分)

1.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一直具有阶级性。

42

2.近墨者未必黑。

3.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回事。

4.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5.学生品德是在其自身与他人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现代教育的特征。

2.试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班长轮换制”的意义,并为班主任实施和推进“班长轮换制”

提供具体建议。

我很推崇我的母校的一个做法——“班长轮换制”。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对于一部分班级骨干来说没有什么两样,但对大部分从未参与过班级管理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值日班长不仅要约束好自己,还要负责好当天班级的各类事情。每个同学都有一天展示自我,还要写工作总结,哪怕是一句话也行,但必须是真实感受。班主任定期组织大家评比“最佳值日班长”,以此激发同学的积极性。我从小学开始一直做班长,很难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轮流班长也总是不屑,但每次看到同学站在讲台上难以抑制的兴奋、自豪和那份令人惊讶的负责,也就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才慢慢明白,这简单做法的背后其实体现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要对人的发展起着波浪式推动作用。为此,我尝试在班级建设中持续推行“班长轮换制”,并总结出“班长”这一职位有多种存在形式。

(1)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由1人任职。

(2)小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每天2人,共 10人,每周循环。

(3)值日小班长:全班同学轮流担任,每天1—2人,每周五确定下周值日小班长人选。

(4)班长+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小班长 2 人 1 天,每周循环,3 人共同负责班级日常生活与活动。

(5)班长+值日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值日小班长每天轮换。

43

2010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A 4.B 5.D

6.C 7.B 8.B 9.C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孔子2.再生产劳动力3.教学4.布卢姆5.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1.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作 (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 D.联想

2.下列心理现象中只有( )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B.兴趣 C能力 D.思维

3.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称为( )知觉。 A。深度B.大小 C形状D.面积

4.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盲从B任性C顽固 D.优柔寡断

5·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驭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同时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 (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集中

6.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 ( )

A。信度 B.常模C效度 D.标准

7.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 )

A。认识 B理智感 C道德感 D.美感

8.视觉属于 ( )

A内受感觉 B本受感觉C机体觉 D.外受感觉

9.长时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 ( )

44

A。1分钟 B.10分钟 C.1小时D.1天

lO.强一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多血质C胆汁质D.粘液质

参考答案

BDAAC BBD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

1.由出乎意料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________。

2.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称为________能力。

4.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________阶段。

5.根据功能特性,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________神经元。 参考答案

1.应激 2.技能的迁移 3.认知 4.思维萌芽 5.联络

三、名词解释

1.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结合,其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4.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5.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刻人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45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简述运动知觉及种类。

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3.简述联想的规律。

答:联想有如下种规律:

(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

(2)类似律:如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

(3)对比律:如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

(4)多因律: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

(5)强因律: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

(6)近因律: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

4.简述荣格的内、外倾说。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日常经验来说,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外倾者的活动主要是由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和支配。这种人随环境而改变其心境,也就是较多地按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来活动。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自己的心理,由自己的心理支配自己的活动,常常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解释来活动。

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而内倾者的活动,则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起点。 内、外倾的另一种明显的标志是内倾者喜独处,而外倾者喜社交。

5.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答: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出影响。

46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6.简述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一方面要经常性的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教师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避免先人为主。

人的知觉的整体有时会命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制先人为主的倾向。

(2)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热的 47

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确定适当的动机强度。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个性差异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与发展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所其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48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3.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答: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 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4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

指定的位置上。)

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

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法。

A。问卷 &产品分析C谈话 D.个案

2.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外 B.超限 C消退 D.分化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知觉

A。运动 B.空间 C方位 D.时间

4.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 )。

A再现 &识记 C回忆 D.保持

5.看到天上的白云,将它们想象成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 ( )

A。有意 B.再造C创造 D.无意想象

6.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

A。盲目性B.散漫性C顽固性 D.果断性

7.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对象的数目是注意的 ( )。 A。范围 B.稳定性C分配 D.转移

8.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 )的变化。

A。灵活性 B.自动化 C准确性 D.熟练化

9.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少依赖文化知识,主要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称

为( )能力。

A晶体 B.流体 c.模仿 D.创造

10.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

A。能力 &气质C性格 D.意志

参考答案

1.C 2.A3.D 4.B 5.D 6.A 7.A 8.C 9·B 10·C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50

1.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而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______。

3.情绪是以______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4.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是______。

5.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特把人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______、胆汁质、抑 郁质四种。

参考答案

1.差异性 2.语言 3.需要 4.执行决定 5.粘液质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性反应,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心理。

3·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程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回忆或再认。 4·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的差别感觉能力,其大小用差别感觉阈限来量。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觉得水也甜。

51

2.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答: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贮存,并在一定条件上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品质有:

(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材料,有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人则可以迅速记住。人们这种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人们对这种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性,即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以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讯速的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力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动来培养。

3.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护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作用更准确地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实际操作的很重要的心理条件。

5.举例说明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52

答: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机会与条件。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1)识别课题类型。(2)把握住全部情况。(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

6.判断能力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能力测验的好坏,主要是以信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用前后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重测信度。

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施测同一群体,两套题上的得分越一致,表明信度高。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信度叫做折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如果测验在程度上正确验证了编制测验的理论构想,就可以说测验有较高的构想度;测验题目着在很在程度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说明测验的预测效度就较高。

能力测验的得分通常与常模相比较来确定其意义。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特定测验标准化样本群体的平均分,就是该测验的常模。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等。

五、论述题:

1.根据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结果中,教师中启发学生去同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 53

学,物理,化学作业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参性,培养其他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或思维和聚合式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攻式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以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不通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介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和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

2.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内容影响。它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一贯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动力特点.气质的差异给人的全部活动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对个体的行为起推动作用,是外显的动力特点。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气质更多地受到神经系统特性的影响,具有先天性,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在人的心理特征中,气质并不直接决定人的活动效率,所以它不是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心理条件。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它影响个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气质型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另一种相关能力的发展。

54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征,对生活、工作、学习,特别是对因材施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多血质的人感情丰富,待人和气、但又易于轻浮、易变和精力分散,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既可以是良好的性格和突出才能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逐渐开始利用心理学工作都进行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个人也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及职业要求,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迈出时代发展的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同时也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不利一面的影响。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十分很需要的,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不可能很不一样,这就是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同时,气质也在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3.联系实际,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

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所具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特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

(2)环境和教育。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和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55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在地起的作用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和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期。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验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和浓度不同造成的。

(4)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200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

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2.下列能力中,( )能力是一般能力。

久运动 &绘画 C音乐 D.观察

3.神经元具有( )的机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4.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是( )感觉。

A.外受 B内受 C本受 D.皮肤

5.工作记忆的3个组成成分是 ( )。

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56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6.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牲,以揭示事物本质

特征,即为 ( )

A.日常概念 B变式C下定义 D.概念获得

7.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故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 )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C语词逻辑 D.动作

8.“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心态是动机冲突形式中的( )冲

突。

A.双避&趋避 C双趋 D.单趋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 )。

A.安全 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 D.尊重

10.人类行为的特征是由( )决定的。

A.性格 &气质 C能力 D.人格

参考答案

DDACA BDCC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

1.研究学生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因素与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2.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______,没有这个前提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3.叶克斯一道德生定律说明了_____与激奋水平的关系。

4.凡是新活动与旧活动刺激相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______迁移。

5.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划分为:______ 思维和创造思维。

参考答案1.心理 2.遗传素质 3.作业效率 4.负 5.常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10分)

1.似动知觉:指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物

的现象。

2.认识过程: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3.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57

4.智力技能: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5.思维的批判性: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30分)

1.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1)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2分)

(2)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1分)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1分)

(3)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1分)

2.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

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儿童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分)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注重教学决定儿童智力的发展、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注重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1分)

3.简述知觉的理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1)指人在知觉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1分)(2)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1分)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1分) ;(3)与语词有着重要影响,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2分)

4.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1分) (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1分) (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分)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1分)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1分)

(3)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人成年期液态能力发展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发展逐渐趋于平缓。(1分)

(4)成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1分)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1分)

58

6.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答:(1)因素源,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2分)

(2)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分)

(3)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30分) ?

1.阐述遗忘理论.并解释下列现象:学习一个由25个双字词组成的词单,开头和结尾部分较为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答:(1)遗忘的概念。(2分)

(2)衰退理论。(4分)

(3)干扰理论。(4分)

(4)用干扰理论解释此现象。(5分)

2、结合教学实践。试析学生如何掌握科学概念。

答:(1)过去经验。(2分)

(2)变式。(2分)

(3)词语的运用。(2分)

(4)定义。(2分)

(5)结合实际论述。(7分)

3.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1分)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1分)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1分)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1分)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1分)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分)

(7)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论述。(9分)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1.对单一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

A.个案法 B.调查法C测验法 D.实验法

59

2.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感情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

A.概括B.抽象 C概念 D.综合

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原因

A.不稳定的 B.可控的 C外在的D.内在的

5.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是 ( )

A.深度知觉B.方位知觉C大小知觉D.形状知觉

6.费希纳提出( )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

7.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是 ( )

A.特殊能力 B.认识能力

C创造能力 D.液态能力

8.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存储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I D.编码与加工

9.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 ( )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评估说 D.机体——分化理论

10.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反映。

A概括 B.抽象 C直接 D.具体

参考答案

ABCDA CDBC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5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 。

2.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60

3.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

4.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

5.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

参考答案

1.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2.条件反射 3.发散式思维

4.关系 5、高原现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

2.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4.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5.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

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四、简答题:(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1)思维的广阔性。(1分) (2)思维的批判性。(1分)

(3)思维的深刻性。(1分) (4)思维的敏捷性。(1分)

(5)思维的灵活性。(1分)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依赖因素。

答:(1)运动知觉定义。(1分)

(2)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1分)

(3)客观因素。(2分) (4)主观因素。(1分)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答:(1)共同点。(2分) (2)不同点。(3分)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分)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1分)

61

(3)识记方法。(1分)

(4)材料的数量与性质。(1分)

5.简述三元智力理论。

答:(1)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1分)

(2)成分性智力: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1分)

(3)经验性智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分)

(4)情境性智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2分)

6.简述注意的双重加工理论。

答:(1)信息加工方式有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2分)

(2)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2分)

(3)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3分)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分)

(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3分)

(4)联系实际。(6分)

2.根据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谈谈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答:(1)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3分)

(2)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模仿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则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仍会出现。(3分)

(3)传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在原理上与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共通的。(3分)

(4)联系实际:(6分)

3.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

62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2分)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地,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可以使个体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3分)

(3)心理发展的动力,即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看法是: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3分)

(4)联系实际。(6分)

2005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称为( )。

A.习惯 B.技能 C.能力倾向 D.爱好

2.(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归纳与概括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有促进作用,这体现了( )对概念掌握的影响。

A.定义 B.定势 C.过去经验 D.词语的运用

4.情绪的“认识—评估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詹姆士 B.阿诺德C.凯农 D.汤姆金斯

5.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 )水平的关系。

A.激奋 B.活动 C.感知 D.体验

6.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 )。

A.目的性 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7.强、平衡、灵活特性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活泼型B.安静型 C.弱型D.不可遏制型

8.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即稳定性和( )。

63

A.直觉性B.求实性C.创造性D.分析性

9.“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起伏

10.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 )。

A.需要 B.期望 C.驱力 D.诱因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__________迁移。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成__________关系。

3.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__________。

4.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来看,是大脑皮层上__________的转移。

5.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似动知觉

2.注意

3.聚合式思维

4.心境

5.场依存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边缘系统的功能。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4.简述测评性格的方法。

5.简述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05年心理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

A B C B A D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64

1.正 2.反比 3.自我效能感 4.优势兴奋中心 5.根源特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3.聚合式思维又称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和条件朝向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

4.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5.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的性格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边缘系统的功能。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1分)

它的功能是: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1分)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1分)③参与记忆活动,(1分)④感觉的整合。(1分)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1分)、理解性(1分)、整体性(1分)和恒常性(1分)。 对四个基本特性的简单解释。(1分)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分)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1分)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分)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2分)

4.简述测评性格的方法:

(1)行为评定法;(1分)

(2)访谈法;(1分)

(3)问卷法;(1分)

(4)投射法;(1分)

(5)对以上方法的简单解释。(1分)

5.简述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1)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2分)

65

(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3分)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1)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2分)

(2)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3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2分)

(2)保持持久性;(2分)

(3)记忆的正确性;(2分)

(4)记忆的准备性;(2分)

(5)联系实际。(7分) .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渗透。(3分)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分)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2分)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2分)

(5)联系实际。(6分)

3.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1)所属的范围不同;(2分)

(2)生理机制不同;(2分)

(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3分)

(4)迁移的范围不同;(3分)

(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5分)

2006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反射弧B.神经元C.突触 D.神经纤维

66

2.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 )抑制。

A.分化 B.外 C.超限 D.内

3.社会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伊扎德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 )记忆。

A.形象 B.词语 C.情绪 D.动作

5.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储存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工 D.输入与存储

6.概念是思维的基本( )之一。

A.过程 B.环节 C.阶段 D.形式

7.人类学习语言就象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与( )观点一致。

A.斯金纳B.乔姆斯基 C.卡特尔D.弗洛姆

8. ( )智力不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类型。

A.音乐 B.内省 C.空间 D.操作

9.智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 )。

A.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驱动力

10.思维的主要特性是( )。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间接与概括 D.深刻与灵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_______和思维萌芽阶段。

2.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__________。

3.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__的过程。

4.协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__________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__________指标。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同化2.记忆表象3.内部言语

4.动作思维5.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67

2.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

5.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

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

( )。

A.观察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2.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

A.独立B.敏捷 C.直觉 D.求实

3.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型。

A.独立 B.经济 C.理论 D.意志

4.不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是( )语言。

A.内部 B.书面 C.口头 D.独白

5.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 )反映。

A.深刻 B.间接 C.抽象 D.综合

6.主要颁布于头、面部,并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的神经是( )神经。

A.植物性 B.脑 C.脊 D.自主

7.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心理学。

A.构造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 D.精神分析

8.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这是知觉的( )性。

A.恒常B.选择 C.理解 D.整体

9.其它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68

A.消退B.超限 C.外 D.分化

10.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练习 B.正迁移 C.示范 D.反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从刺激的来源分,感觉可以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__________感觉。

2.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__________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

4.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是__________心理学。

5.班杜拉的人格学习理论称为__________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性格2.想象3.暗适应4.实验法5.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皮亚杰关于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主要类型。

3.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主要观点。

4.简述韦纳的归因三维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6.简述气质的激素理论。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联系实际,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条件。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3.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意义。

心理学试卷B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出题1分。共10分)

1.C 2.D 3.D 4.A 5.B

6.B 7.D. 8.B 9.C lO.A

二、填空题(每办题1分。共5分)

1.本受(或:本体) 2.信号系统

3.概念 4.人本主义 5.社会学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lO分)

1.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69

特征。

2.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暗适应: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常常用暗适应曲线来表示。

4.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测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成熟。(2分) (2)联系和习得经验。(1分) (3)社会经验。(1分) 平衡。(1分)

2.(1)运动知觉的概念。(3分)

(2)真动知觉。(1分)

(3)似动知觉。(1分)

3.(1)知觉。(1分)

(2)表象。(2分)

(3)语词符号。(2分)

4.(1)因素源(或:内部矽f、部,原因源)。(1分)

(2)稳定性。(2分)

(3)可控性。(2分)

5.(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分)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2分)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1分)

6.(1)气质特点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所致。(3分)

(2)可以依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不同的气质类型。(2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1)先天素质。(2分)

(2)环境和教育。(2分)

(3)实践活动的影响。(2分)

(4)主观能动性。(2分)

(5)联系实际。(7分)

2.(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分)

70 (4)

(3)锻炼身体。(2分)

(4)培养幽默感。(2分)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2分)

(6)结合实际。(5分)

3.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1)外显记忆的内涵。(程分)

(2)内隐记忆的内涵。(4分)

(3)结合实际谈在教学密的意义。(7分)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灵感出现在创造活动的( B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2.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心理学家是( A )。

A.弗洛伊德 B.达尔文 c.詹姆斯 D.麦独孤

3.一般说来,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D )。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4.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B )。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

5.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 A )。

A.位置 B.高度 C.方向 D.关系

6.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D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 B )。

A.同化 B.动作 C.适应 D.成熟

9.熟悉英语的人,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可以一目十行,这是知觉的 71

(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 体,这种现象叫( C)。

A.真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动知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3.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功能固定—。

4.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第二信号系统—。

5.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准化测验

2.知觉

3.再造想象

4.技能

5.液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分析。

3.简述观察及其品质。

4.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6.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根据遗忘的两种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识别学生情绪以及如何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 调节。

3.根据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谈谈如何根据气 质类型因材施教。

72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lO分)

1.B 2.A 3.D 4.B 5.A 6.D 7.C 8.B 9.C 10.C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意志过程2.语言3.功能固定(功能固着) 4.第二信号系统

5.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lO分)

1.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2.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4.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5.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兴奋过程(2分);

(2)抑制过程(2分);

(3)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分)。

2.(1)最近发展区(2分);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2分);

(3)学习的最佳期限(1分)。

3.(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分);

(2)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4分)。

4.(1)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所掌握的是日常概念 或前科学概念(2分);

(2)通过课堂教学(包括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 内涵与外延,这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3分)。

5.(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3分);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2分)。

6.(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分);

73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2分);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衰退理论(4分);

(2)干扰理论(4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分)。

2.(1)教师良好情绪标准的掌握(5分);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5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5分)。

3.(1)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每种类型的描述2分,

共8分);

(2)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分)。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强调将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是( )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2.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训兽师期望的动作,训兽师就会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 )。

A.消退 B.泛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3.下列不属于脑干的是( )。

A.延脑 B.脑桥 C.中脑 D.小脑

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

5.对两个刺激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叫(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叫( )。

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7.练习曲线中两次上升之间出现的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是( )现象的体现。

A.抑制B.高原 C.疲劳 D.适应

74

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先天决定论B.强化学说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9.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安静型B.弱型 C.不可遏制型D.活泼型

10.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认知特征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为________________知觉。

4.“人云亦云”的人,往往缺乏思维的_______________性。

5.威特金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和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观察法 2.感觉对比 3.气质 4.智力技能 5.抽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

2.简述空间知觉及其主要的类型。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简述动机的功能。

5.简述注意的品质。

6.简述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联系学习动机的培养实际,阐述并评价伊扎德提出的“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根据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及其关系,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BCD A C C B A D B

75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主观能动 2.第二信号系统 3.时间 4.批判 5,场依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感觉对比: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动力特征。

4.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5.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它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1分)

(2)反对体罚儿童;(1分)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1分)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1分)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1分)

2.(1)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征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3分)

(2)空间知觉主要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2分)

3.(1)人的知觉特点;(1分)(2)定势;(2分)(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1分)(4)个性差异。(1分)

4.(1)激发功能;(1分)(2)选择和指向功能;(2分)(3)维持和调节功能。(2分)

5.(1)注意的范围;(1分)(2)注意的分配;(1分)

(3)注意的稳定性;(1.5分)(4)注意的转移。(1.5分)

6.(1)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2分)

(2)特质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基本成分。(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机械识记的概念及特点;(5分)

(2)意义识记的概念及特点;(5分)

(3)二者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合理应用。(5分)

76

2.(1)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情绪是动机系统的核心;(5分)

(2)对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的评价;(5分)

(3)合理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实际。(5分)

3.(1)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需的;(3分)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3分)

(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3分)

(4)联系实际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6分)

2010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10 分)

1.心理反映形式发生的标志是( )做出反应。

A.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

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D.对无条件刺激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种类是( )记忆。

A.语词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3.在创造力测验中,多数测验都将( )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批判思维

4.情绪、情感是( )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5.某师范生为了今后能成为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

A.长远的、概括的 B.短暂的、具体的

C.长远的、具体的 D.短暂的、概括的

6.下列有关情绪特点的叙述中,错误 .. 的是( )。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情境性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长期性

7.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A.确定行动目的 B.执行决定 C.做出行动决定 D.制定行动计划

8.过滤器理论解释的主要是注意的( )。

A.集中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9.根据研究,记忆效果较好的学习程度是( )。

77

A.33% B.75% C.100% D.150%

10.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其中不 . 包括( )。

A.评价 B.内容 C.产品 D.操作

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 5分)

1.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要 复习。

3.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 性所引起的反射。

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 10分)

1.反映2.联想3.理智感4.有意注意

5.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 分)

1.简述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2.简述斯金纳提出的五种强化时程表。

3.简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

4.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

5.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

6.简述能力测验的标准化。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 45 分)

1.联系实际,谈谈知觉的基本特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010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 10 分)

1.B 2.D 3.C 4.C 5.A

6.D 7.B 8.B 9.D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 5分)

。 心理特征。 78

1.最近发展区2.及时

3.诱因4.新异5.个性

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提前:解释遗传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解释:教育可以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影响 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和环境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结合实际论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他将教学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儿童过过活动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 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交际形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他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来决定的。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一个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儿童是不利的,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心理既能形成的前面。

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2011年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听觉中枢位于( )

79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3、( )提出关于心理发展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5、人的大脑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这是指思维的( ) 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敏捷性

6、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是(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7、学生临考时的怯场属于( )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8、教师在上课时不能让学生处于同样强度的注意在( )分钟以上。 a、10分钟

b、20分钟

80

c、45分钟

d、30分钟

9、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 )

a、阿特鑫森

b、培因

c、艾森克

d、卡特尔

10、英国心理学家学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结构论称为( )

a、二因素说

b、群因素说

c、智力结构三维模型

d、独立因素论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现象可以从_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按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_______的需要。

3、观察的品质包括:观察的目的性、__________、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4、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________、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______。

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机 2.听觉性失语症 3.效度 4.感受性 5.自然实验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2、简述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简述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表现

5、简述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的表现。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81

1、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2、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论述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通过实例说明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a 6、c 7、c 8、b 9、b 10、a

二、填空题

1、心理过程 2、自我实现 3、观察的客观性 4、夸张 5、发散式思维

三、名词解释

1.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理想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2.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语言混乱而格列;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3.效度:效度使之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有:构想效度,内容消毒和预测效度。

4.感受性:感受性是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使用感觉界限来度量的。

5.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四、筒答题

1、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 的。所以,可按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把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 参照体系,这类人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 系,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并且认 82

为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现出 来。也就是说,在知觉上可以表现出渗透于各种认识中的这种认识特点。因此。可以借考察 人的知觉而把这两种类型考察出来。

2、简述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 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人的知觉 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同,知 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 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 提高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 极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 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此 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 来的过程。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 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分析的材料将 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 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面,从而导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 加深化。(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4、简述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表现。

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比如,在强度 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 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情还表现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 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 起满 83

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视等消极的内心体验。增力作用和减 力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情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 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 增力作用。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情绪 和情感的减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 灰心失望等。

5、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停顿的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 因主要有:(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 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 劳;(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 勇气和信心;(7)自满情绪;(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并 且有其规律性。如能力在量上的差异遵循正态分布;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结构不同。能力发展 的个别差异表现为结构不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中,能 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以智力为例,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智力滞后。(2)表现早晚 的差异。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3)结构的 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也 是个体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了解了这些差异,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论述题

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答:(1)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人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着传人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把经过加工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以发生反应(肌肉收缩 84

或腺体分泌)。(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特殊通路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这种由一定刺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通路。传到中枢后还要传出,即经过中枢连接传到身体的某一条肌肉上去。身体某一条肌肉跟脑的哪一部位连接也是对应的。这种连接叫特殊的传出通路。它调节特定的骨骼肌肉。群产生特定的随意运动。特殊的传入通路和特殊的传出通路由特定的中枢部位连接,这就形成反射弧的特殊通路。这条特殊通路保证了人们反射的准确性。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传入神经有侧枝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把神经冲动传播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保证机体的清醒状态。传出神经的侧枝经网状结构的转接,传到身体许多部位,保证一定的姿势,协调肌肉的活动,配合特定的随意运动。(3)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人或传出,以致高、低级中枢之间都有来回往返。信息在感受器与中枢间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是把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还要把中枢的变化反馈到感受器,来调节感受器的活动,使它更好地接受刺激。信息在中枢与效应器之间也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把中枢的信息传到效应器,还要把效应器的变化情况反馈到中枢,中枢神经系统据此对效应器进行再调节。由于信息在高、低级中枢之间多次往返.有时很短时间的刺激,在中枢可以反复地兜圈子,其所用的时间可能比接受刺激的时间长很多倍。2、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论述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 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3、通过实例说明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85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性格的形成发生影响,但在性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实践。(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在性格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性格受遗传的作用较小,它主要是由成长的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特征非常接近,但性格特征却迥然不同;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分开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别也越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只在某些不正常的性格的形成上,才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遗传因素的作用。(2)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责任感的父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性格,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来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相反,那些纵容型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性格的培养,或只顾自己的事情,结果使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而对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都产生不良影响。家庭气氛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人,通常性格完善,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自暴自弃。当家庭气 氛冷漠、死气沉沉时,儿童会养成待人冷淡,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的消极性格。出生顺序对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对长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发现,长子的性格多偏于保守、进取心较差、缺乏自信、易受人暗示、不善于表达情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在我国,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容易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若家长对其过于娇生惯养,会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点。(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 与儿童入学时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在学校里,儿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逐渐形成世界观,从而影响到特定性格的形成。儿童所处的学校班集体对性格形成有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儿童逐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形成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的性格不是简单被动地决定于环境。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因此对性格起决定作用 86

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他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2012年在职研究生全国联考

(教育硕士)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

A、协调学生干部与群众关系 B、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C、开展日常班级活动 D、组织课外活动

2、主张“情感”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涂尔干 C、科尔伯格 D、马卡连柯

3、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特朗普制 C、文纳特卡制 D、道尔顿制

4、为了查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而实施的考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5、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普及教育 B、普通教育 C、基础教育 D、义务教育

7、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A、《大学》 B、《学记》 C、《中庸》 D、《论语》

8、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人口 C、文化 D、生产力

9、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这属于()

A、实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活动中心论 D、儿童中心论

10、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方面起重要作用,因为教学具有()

A、交往性 B、生成性 C、教育性 D、间接性

二、名词解释

1、体育

2、班级教学

3、德育内容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3、简述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四、论述题

阐述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要求

五、材料分析题

1、超女为什么深受学生喜爱?

87

2、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归因论

2、粘液质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神经系统

5、马斯洛需要

二、名词解释

1、感应性

2、应激

3、注意的分配

4、高原现象

三、简答题

1、知觉恒常性及其意义

2、创造思维的过程

3、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四、论述题

1、何如组织教学提高识记效果

2、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别差异

2013年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综合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隐性课程是( )

A通过课堂式教学方式实施 B始终围绕教学就行 C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影响 D具有可控性

2、借助结构化的材料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是( )

A探究式学生 B发现式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参与性学习

3、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或出租暴力、凶杀等图书、报刊、音响制品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受尊重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生存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4、下列表述中属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点的是( )

A道德教育应该讲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B运用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

C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

D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

5、道德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88

A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C德育目标与德育评价之间的矛盾

D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

A中庸 B论语 C大学 D学记

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这一论断的教育家是( )A康德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8、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9、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的“科学”、“艺术”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10、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探究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教育目的

2、绝对性评价

3、日常性班级活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

3、简述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

四、论述题(15分)

试联系实际论述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建设五、案例分析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评价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杜郎口中学时位于山东偏远农村的一所初级中学,通过教改迅速成为教学改革的先进典范,其主要经验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第一个三是指整体性教学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是指自主学习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是指展示模块的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具体表现为“10+35”,即在一节课中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

第二部分 心理学

11、"艺高人胆大"是指个体具有较高的( )

A动机 B意志 C自我监控能力 D自我效能感

12、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其中1-3岁属于( )

A学习信任 B成为自主者 C发展主动性 D建立个人同一性

13、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充分检验的特征,是思维的( )性。

A批判 B灵感 C深刻 D广阔

1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兴趣 B习惯 C能力 D人格

15、把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 )

A内信号系统 B外信号系统 C第一信号系统 D第二信号系统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工20分)

1、实验法

2、技能

89

3、发散式思维

4、特殊能力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工30分)

1、简述记忆的品质

2、简述注意的双重加工理论

3、简述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教育学

2绝对性评价是一种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教学评价类型。绝对评价的结果成偏态分布。

3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

三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2.“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中,“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而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则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

1、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90

2、开好主题班队会。。

3、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实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除了学校,家庭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4、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坚信,不懂关爱学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

心理学

1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是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开放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1(一)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二)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生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三)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四)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2双重加工理论

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3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表面和根源

91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体质和环境

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动力、能力和气质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1、要指导学生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明确的观察目的是提高观察效率,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目的就好比“靶子”,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正中“靶心”,抓住事物的精华。

2、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观察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语言和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而知觉的一大特性就是其理解性,即人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的,因此观察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

3、要有周密的计划。周密的计划是观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4、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

(1)建立适当的需要。

(2)寻找乐趣。

(3)自信。

(4)多与人交流。

92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

(1)宣泄调控。

(2)遗忘调控。

(3)转移调控。

93

三 :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2001-20


2001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 A 凯洛夫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 ( ) A 学习内容 B 教学内容 C 狭义课程 D.广义课程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

在()时期提出的。 A 一次工业革命 B.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 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这主要体现( )的要求 A 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 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6、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 ) A 替代强化作用 B 示范作用 C 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5.C 二、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 2.“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为目标。 3.近 20 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 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教育的演变历程。 5.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主要方式 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6.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7.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等 4 个阶段。 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o 9.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是校园 文化的核心。 10.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 参考答案: 1.《学记》 2.学科教学 3.螺旋循环说 4.制度化 5.简约化 6.继承性 7.方法 8.课的结构 9.精神文化 lO.微型教学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 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 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 践活动。 5.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 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 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25 分)。 1.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 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 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 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1

答: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 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 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 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 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3.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 育的总和,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 4.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 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 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 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 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 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5.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 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 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 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 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 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 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 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利,技进步、 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 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 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 易于被掌握。 (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4)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 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 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 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 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 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
2

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 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 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 荣辱感、 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 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 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 意志的交流。在 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 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 学习的动力。 3.述评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答: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 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 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 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 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02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在个体的发展问题上,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格塞尔 C 威尔逊 D.华生 2.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互补性 B 个体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顺序性 3.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4.古希腊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自然特点的思想家是 (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斯多德 D.赫拉克里特 5.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 A.舒尔茨 B 斯特鲁米林 C 布鲁纳 D.亚当·斯密 6.用测量知识的题目去测量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测验显然缺乏 ( ) A.难度 B 信度 C 效度 D.区分度 7.教科文组织在 1966 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 A.职业 B 专业 C 事业 D.以上三者都是 8..随机管理策略多用于( )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学习中。 ( ) A 知识 B 技能 C 概念 D.态度联合国 9.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学设施中活动。”明 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或道德推理( ) A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 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D 6.B 7.B 8.B 9.D 10.C 二、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____年。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___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从做中学”的过程。 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
3

5.涂尔干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三要素组成。 参考答案: 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1985 年 3.杜威 4.儿童 5.意志自由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 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3.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 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 5.观察学习: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 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采用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实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 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25 分) 1.美育即艺术教育 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 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美学和艺术教育学习要广泛得多。 2.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一回事 答:错。活动课程渊于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比课外活动正规化,列人教学计划; 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整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以自由 选择内容参加,因此,不要把我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 3.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 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而教学模式作为 教学理论具体化与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它有利于我 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 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 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 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5.学生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答:正确。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学 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外界的认识对其品德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 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1)内涵;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恢心;提出解决 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现实意义: ①进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积极鼓励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理想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 挫折。 2.谈谈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4

答: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 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对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 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3.围绕如下问题分析、评论下述案例。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 (3)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 不过老师还没有来。 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____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 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 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 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一张长凳,装作两臂 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 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 她现在正卧病在床。 许多人开始大笑。 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 来的老师身上。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 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____”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 的人,竟然去攻击 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 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着加伦的双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 师的耳旁,不 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 ③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观点,允 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 同见解。 答:(1)进行如下方面道德教育: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 法制教育。 (2)使用如下道德教育方法;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 (3)该案例反映了如 下师生关系: 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②师生关系 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注: 考生可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2003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 ) A.1911 年 B.1905 年 C.1898 年 D.1902 年 2.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董仲舒 3.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 A.科学技术状况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价值观念 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 )
5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6.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思想家是 (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卢梭 7.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 ( ) A.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 B.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道德影响 C.学校道德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D.以上三者 8.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 A.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方法 B.以训练技能为主的方法 B.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9.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 ) 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0.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学参考书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B. 7.D 8.A 9.A 10.D 二、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____和互补性。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另一条是 ____。 3.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中的“教学生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 ____;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 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____原则。 参考答案: 1.个体差异性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活动性作业 4.上课 5.无歧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 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教育民主化:是 20 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 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 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 识的方法。 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 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程。 5.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 个成员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25 分)
6

1.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答:正确。(2 分)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学术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 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 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普 遍实行双轨制,两种教育相互隔离。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等影响下,这种相互隔离的状况被 逐渐改变,出现了在普通教育中增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普通文化教育的趋势,并出现了将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中学。(2 分) 2.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 分)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1 分)当前 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而不是以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 (2 分) 3.教学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答:错误。(2 分)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1 分)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 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2 分)(指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 程,就酌情给分) 4.师生平等。 答:错误。(2 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这 个意义上,师生平等的论断是正确的。(1 分)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上多于学生,在智力上比学生发达, 在社会经验上比学生丰富。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 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以消除这种心智 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地位。(1 分)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 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的不均等。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却 没有为教师服务,对教师负责的义务。(1 分) 5.班级集体是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生活的集体。 答:正确。(2 分)班级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2 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班集体的成员。(1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答:(1)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5 分) (2)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全 球性流动、国际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位、学分的 相互承认等等。(5 分) (3)教育国际化对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难得的机遇、不同的经验和 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有独到见解者可酌情加分) 2.论德育目标要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答:(1)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原则之一。根据这条原则, 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 分) 。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 高理想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 要求结合起来, 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 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2 分) (3)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 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1 分)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 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 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1 分)就是要鼓励先进,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道德。(1 分) (4)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意义:设定德育目标时,第一,要区分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 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就有所区 别。(2 分)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人手,循序渐进地 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 分)第三,要鼓励学生,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 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2 分) (5)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
7

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 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便是在努力实现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 一。(3 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那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 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 “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 到了圆心。 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与实验的意图想一致的;(5 分) (2)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肯定的;(5 分)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 法,则更有得于学生的主动发展。(5 分)

2004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____。 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的终身化 2.17 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____。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 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4.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明确提出“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是____。 A.1986 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1996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C.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以上三个文件 5.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____。 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 6.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____。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7.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____。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8.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____.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9.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____。 A.“行为习得” B.“模仿学习” C.“道德学习” D.“强化学习” 1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____。 A.合作精神 B.正义感 C.同情心 D.意志自由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C. 6.C. 7.A 8.D 9.B 10.D
8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____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____。 3.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____。 4.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一种____评价。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____”这一大类。 参考答案: 1.精神文化 2.生产力水平,3.合作学习 4.诊断性 5.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 三、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全民教育:近 10 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另 IJ 是 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1920 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 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 师辅导。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4.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 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 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 者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5.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 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 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答:正确(2 分)。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多 样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 分)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误(2 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 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 评价。(3 分) 3.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 分)。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 求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3 分) 4.班集体一定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答:正确(2 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3 分) 5.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误(2 分),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 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 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 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它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 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 也可能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者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或者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进而实现学生道 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 分) 五、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答:(1)教育使人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人格尊严。(3 分) (2)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3 分) (3)教育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得以发挥。(3 分) (4)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3 分) (5)阐述全面、系统具有独到见解。(3 分) 2.联系实际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答:(1)例举和分析学校自然与物质环境、人文与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 分)
9

(2)例举和分析学校教育及学校自发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影响。(5 分) (3)例举和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5 分) (4)其他分析维度,酌情加分,但全题总得分不得超过 15 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彭老师正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上阅读课。忽然,有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哇,好大的一只鸟啊!”学 生们一下子都把目光移向了窗外,好奇地问:“在哪儿啊?”显然,他们的注意力已转到了教室外面那只 大鸟上。彭老师见机一动,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问:“在哪里呢?”“在那里!:’彭老师顺 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只漂亮的大鸟。大鸟受了惊扰,飞走了。学生们快快地回到座位,意 犹未尽。彭老师见状打开了话题:“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只乌啊?”“因为很少见。”“它长 得很大。”“它长着银灰色的羽毛,很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顿时又变得兴趣盎然了。 下课铃声响了,彭老师笑咪咪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晚上的抄写作业取消了,回家以后每人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们看到的那只大鸟,并把自己看鸟的心情写进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明天在课 上我们一起交流。”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这本来是一堂阅读课,由于大鸟干扰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彭老师见 机行事, 顺势改变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却收到了另一种教学效果。 学生围绕大鸟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 在观察、听说、写作等方面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训炼,而这此.晗恰指向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5 分) 考生进一步作出类似下述评论的, 酌情加分, 但关于教学目标评论的总得分不得超过 5 分: 尽管如此, 彭老师应该适可而止。学生查找资料后的交流活动,宜在科学之类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延伸,不应再占用语 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她和学生要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 (2)彭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大鸟飞经教室窗口,分散了 学生的注意力,本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彭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适时地改变 教学内容和进程,不但化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巧妙地将它转化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 程资源。(5 分) (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首先,彭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限制学生观鸟 的行为;其次,彭老师对学生观鸟活动进行了引导,并且组织成了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恰当地发挥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 性和主动性。(5 分)来 2005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一律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笔者不给分。 3、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 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科学技术 C.文化传统 D.政治经济制度 2.卢梭的作品《爱弥尔—教育论》阐述了 教育学说。 A.自然主义 B.国家注意 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 3. .隋唐以后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 A.1898 年 B.1902 年 C.1912 年 D.1905 年 4.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乐观主义是 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B.外铄论 C.内发论 D.一般发展论 5.19 世纪中叶,提出“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问题,并大力倡导科学课程的英国教育学家是 A.洛克 B.赫胥黎 C.斯宾塞 D.达尔文 6.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7. 杜威集中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是 A.《道德教育论》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C.《学校与社会》D.《民主主义与教育》 8. 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
10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 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C.模仿学习和探索学习 D.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9.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作者是 A.杜威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卢梭 10.柯尔伯格认为,当儿童习惯于遵从教师或父母权威的时候,说明他处在道德发展的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 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道德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道德内容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可以分成日常性班级活动和 班级活动两大类。 4.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是 的转变。 5.关于潜伏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 ”、克伯屈的“附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 三、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 2. 综合课程 3. 道德情感 4. 教学模式 5. 道德内化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 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2. 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 3.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4.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填装、灌输道德概 念。 5. 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心在班集体层次上。 五、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合作学习的内涵、功能及实施要求。 2. 请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某地有一所实验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的办学理念。在生 活方面,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学生设立了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饮食起居等一切事 务,包括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甚至定期、不定期代学生上超市 购物。在学习方面,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求 老师认真上课, 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 如果有三位学生或三位学生的家长给某位老师提意见, 该老师将立即被辞退。在师生交往方面,学校要求老师不管在什么情景下都要像空姐那样“始终微笑着” 面对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业评价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许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未经学生同意,不许把学生的分数告诉初学生本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 请您就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2005 年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D 2. A 3. D 4. A 5. C 6. B 7. B 8. B 9. C 10. D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 2. 德育方法 3. 阶段性 4. 学生学习方式 5. 附带学习 三、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 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 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3.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 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1

4.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 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 5. 道德内化指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 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 错(2 分)。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 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3 分)。 2. 错(2 分)。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 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 分)。 3. 对(2 分)。相对性评价区别于绝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进行的评 价。(3 分) 4. 错(2 分)。这是柯尔伯格的观点,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3 分) 5. 对(2 分)。原因在于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只有提 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3 分) 五、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3 分) 功能:一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4 分) 实施要求:首先,任务有一定难度;二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三是强调学生自主 性学习的质量;四是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五是小组研讨的民主性和超越性(每一要点 1 分, 共 5 分)。联系实际(酌情加 1—3 分)。 2. 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一类是学生参加的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第二类是勤工俭学活动;第三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拥属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参观访问活动)。(6 分) 功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 际工作的能力(9 分)。 六、案例分析(本题 15 分) 1. 该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为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尊重学 生的人格”等都是正确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4 分) 2. 该校所秉持的教育观----“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教育 即服务”意指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当成“上帝”。因为学生不仅是教育服务的 对象,也是为这种服务所要求、所制约与改造的对象(4 分)。 3.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政治思想素质、 道德品德与文化修养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该校的上述做法有所偏颇,不利于学生 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4 分)。 4. 该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说明该校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上述现代化教育观念。(3 分)论述过程 中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者,酌情加 1—2 分,总分不超过 15 分。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只要 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加分。 2006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 1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________。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 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________。 A. 19 世纪末 B. 一战以后 C. 二战以后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3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于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有________。 A.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 B.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 C.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 D.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 4 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科学知识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赞可夫 D.卢梭 5 合作学习是一种________。 A.情境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6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主要的是要树立________。
12

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 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7 自 1983 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 大纲,并具体运用________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 是在________。 A.1966 年 B.1976 年 C.1986 年 D.1990 年 9 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是________。 A.《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儿童权利公约》 10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________。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三、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和信 息素养(2 分)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3 分) 2.潜能:指人的发展潜力(1 分),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熟的人, 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和前提基础(1 分)充分意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使学生潜 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1 分),它主张从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现有经验出发 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 过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 4.探究式学习:指借助提供的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或思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1 分)特 点: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的飞主导性,对研究过程的关注. 5.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布道施教和受道修行的统一过程,是 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 的统一过程.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正确) 2.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元化。(错误.指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 3.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错.我国的实践课程是补充,杜威 的活动是主题) 4.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简述班级教学优点) 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对。但要注意原则) 五、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简述:(1).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要求(3).当代教育改革实践 的要求(4)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5)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6)结合实际 2.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 简答: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教育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是个动态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研 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六 、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一位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萤火虫》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啦? 有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的孩子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这只是 一种生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的他的理解。这时老师无法对这些理解给与肯定,因为树上不 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不断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 智,想办法一步步地“启发”孩子的出“正确”的认识,要求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淡 然看书,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看”出一个“共同”的认识-----萤火虫燃 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试从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学生观,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分析。
13

(1)“唯教材”的教学观 (2)没有处理好生成的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关系 (3)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007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2.杜威主张——。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 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 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D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4.《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B.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5.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6.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 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8.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9.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1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 A.选择性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合作学习 1.A 2.A 3.B 4.D 5.C 6.B 7.C 8.D 9.C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在近代教育史上,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课程理论上的分歧之一是经验论或 。 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 阶段出现了 的趋势。 4.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了 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 、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体育 2.校园文化 3.陶冶教育法 4.读书指导法 5.教学策略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3.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4.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5.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实质是强调学生活动。
14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2.试分析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改 进对策。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请阅读下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部分摘编) 关于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 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音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 献。 关于发展思路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 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孳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 新与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蓟,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亨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 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 平。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关于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乡、 区域教育更加协调, 义务教育趋于均衡。 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完成 “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 4 %以下。中等职业教育较 快发展,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 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 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 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 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制订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 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 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运用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 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区城市对农村学校的对口支 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中小学民汉“双语”教 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 ——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解决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 入学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当地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女童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让每 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 依据该文件:1.试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点。 教育学试卷 B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唯理论 2.学—思—行
15

3.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成熟 5.科学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 1.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1 分)o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仇的 体力,增强他们体魄和体质(1 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 分)。 2.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 分).校 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 分)。 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1 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1 分),使 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 分).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2 分). 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 分) 5.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情境, 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2 分)。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 的“傻瓜相机”(1 分)。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错(2 分)教育民主化不仅指教育机会均等,还包括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 、教育 内容等选择的民主化(3 分). 3.错(2 分)o 苏霍姆林斯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 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3 分)。 4.对(2 分)。道德内化的过程就转化的过程。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规范变成日常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是道 德内化不可或缺的环节(3 分)o 5.错(2 分)o 杜威这一主张强调的是在问题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 体自己经验的改造或改组(3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4 分)。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4 分)。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4 分)o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3 分)o 2.不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 分);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 分);未体现学生的自主 选择(3 分);只关注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3 分); 提出改进对策(3 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1.基本要点:(1)不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之间享有同等教育权利,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倾斜; (4)建立统一的教育条件和质量标准,改造薄弱校等等(每一点 2 分,共 8 分)o 2. 建议部分由学生开放做答。 只要实事求是、 言之成理、 具有可行性就可以考虑给出剩下的分数(7 分)。 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答出主要内容即可。提出独特见解的可以适当考虑加分,总分不超过 15 分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第 2 发展阶段是:51 A 前运算水平 B 感知运算水平 C 具体运算水平 D 形式运算水平 2.到了 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 28 A 商代 B 春秋战国 C 秦代 D 汉代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提出者是:33 A《爱弥尔》作者 B《大教学论》作者 C《理想国》作者 D《普通教育学》作者 4.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 )的功能占中心地位。 A 政治服务 B 社会物质生产 C 科学文化 D 人口因素 5.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 的艺术。64 A 管理 B 组织 C 对话 D 教学
16

6.斯宾塞主张学习:71 A 百科全书式课程 B 实用的科学知识 C 进行感官训练 D 学科课程 7.以常模为参照点的评价是:106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相对性评价 D 绝对性评价 8.巩固新教材是 的基本结构 103 A 课 B 上课 C 备课 D 综合课 9.《道德教育论》的作者是:117 A 涂尔干 B 杜威 C 马卡连柯 D 苏霍姆林斯基 10.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基于 角度。73 A 修习 B 管理 C 形态 D 学科 1. A 2.B 3.B 4.A 5.C 6.B 7.C 8.A 9.A 10.B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 )"、"建国君民,( )"等观点。 2.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在人事上具有( )的取向。 3.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 )的影响。 4.( )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 成年人。 三、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教育资本储量 44 2.白板说 34 3.小队教学 100 4.潜在课程 72 5.合作教育学 117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27 2.教育世俗化是 20 世纪以后的事情。30 3.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72 4.德育的开放性是指向国际社会开放。115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是是正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124 五、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53-54 页 要点与分值: 学校教育 3 学校教育特殊性 4 学校教育特殊功能 8 2.分析"晓之以礼、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什么德育过程规律?为什么?举例说明。111 页 要点与分值: 符合知情意行培养过程规律 1 知情意行概念 8 分 德育过程一般顺序 1 德育过程多端性 2 举例 3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一所质量很好的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由学生主讲古文。 语文老师坐在最后。 下面这节课学生所讲课题为: 《察 传》、《隆中对》,由四人准备和完成。 8.00.上课。龙和玉合作主讲。 打出屏幕:《吕氏春秋》,别名《吕览》。战国末年编撰,成书约于公元前 239 年。作者是吕不韦的门客。 有 12 纪,每纪 5 篇。有 8 览,每览 8 篇共 64 篇。叙做人为君之法。吕不韦简介。 师插话:很详细,记下来。吕不韦是一个杂家,把他的代表作回放一下。 8.08.传话游戏。说明不能轻信传话的道理。 龙说:先做一个游戏:轻声耳语地传话,只说一遍。 师插话:没传到的可以先看看书,别笑,可能会一塌糊涂。 底下的学生显然没有看书的,都在窃窃私语,脸红红的,悄悄地兴奋,笑声时起。
17

8.10.传完。结果是"你不知道猪的饭量"。但第一个人说的原话却是"外面有人传言学生不上课"。大笑。 痛快地,结实地。 玉:让大家明白传言的厉害。 师插话:这才 31 人呢。 8.12.开始阅读和分析课文。四人朗读完毕。回头分析和翻译第一段。 8.16.屏幕上出现"人之与狗则远类",出现狗、猴和人的一组图片。翻译第二段。 学生回答:这一段里有三个传错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者一而足矣 -乐王,一足得一人 之使-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已亥涉河-晋师涿涉河。 玉:翻译第三段。 8.27.练习。重新打开屏幕复习总结。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讲完了。笑。 8.30.师插话:有什么启发呀。什么都不能轻信,包括练习册和课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 的思考。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请洁和溪讲《隆中对》。 8.30.新的合作开始。 打出图片 8 张:陈寿像,诸葛亮像,万卷楼图片。两个人无丝毫惧色,忙得不亦乐乎。有双簧的感觉。 师插话:陈寿这人的资料不好找,记下来。南充市风景区的万卷楼是陈寿年少读书的地方。大家知道四史 吗?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洁:这是诸葛亮。他有三兄弟,知道是谁吧。蜀得龙,魏得狗,吴得虎。 溪:补充一下。陈寿对诸葛亮有成见,多数比较客观。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处死,亮罢过陈寿的官,有点 意见可以理解的。 8.44.大家都看完一遍了吧,征读。 8.45-9.00.下课。课间休息。 9.00.上课。屏幕打出(一)重点字词:屏 岂 屈 师插话:把这几个"遂"勾出来。并归纳一下"怠"的用法。 9.15.讨论,4 人一组。翻译。 9.25.讲解课文。第一段。溪问:你不认识诸葛亮的话,对他有什么印象? 学生答:有才华,隐晦。又有点自高自大。 9.28.洁问:诸葛亮怎样回答刘备的问题的? 生:没有直接回答。分析孙权情况,地形挺有利的;刘表无能;不强夺荆益之地;兴汉室之大业。鼓励刘 备统一天下。 9.35.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只说一个"善"字,何意?刘备这人怎么样? 生:刘备无能,但择善而从可贵。他挺能拉拢人的,诸葛亮、张飞、关羽都对他那么好。"善"非善良之意, 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吧。 生:"善"就是好的意思,刘备不知道说什么了,应答一下。 师:我觉得刘备没有动脑子,是不知道问什么了,就说了个"善"字。 9.43.学完《隆中对》的体会。(略) 9.44.师总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四个同学准备的都很充分、丰富,但思考欠缺。建议同学联 一下初中的《出师表》。另一个是解释词的意义要熟练。学会本事,不查字典就推敲出来。下周准备《世 说新语》。下课。 1. 从现代教学策略是学习方式转变角度分析案例。91-92 页 要点与分值: 教学策略 2 参与性学习 3 自主性学习 3 合作学习 3 2. 从师生关系人格角度分析案例。66-68 页 要点与分值: 师生关系 1 三个关系 3 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B 3.B 4.A 5.C 6.B 7.C 8.A 9.A 10.B 二、填空题 1.其必由学 教学为先 2. 重功名 3. 个人实践活动 4. 《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名词解释
18

1.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 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本储量入手。 2.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 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4.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潜 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 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 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5."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 80 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 师和学者提出的。其思想早在 50 年代即已存在。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 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四、判断题 1.错。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错。教育世俗化是 19 世纪以后的事情。 3.错。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4.错。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5.正确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教育提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劳与逸结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009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 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人的主观能动性 4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 了 的教学规律。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统一 C.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5.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案 6.17 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卢梭 D.夸美纽斯 7.社会学习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实验法 B.案例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8.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是 。 A.杜威 B.班杜拉 C.柯尔伯格 D.涂尔干 9. 当前,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教学 B.合作教学 C.分组教学 D.自主学习 10.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是 。 A.单通道授受的关系 B.朋友式友好帮助的关系 C.以儿童为中心的关系 D.放任自由的关系 1、C 2、B 3、A 4、D 5、C 6、D 7、A 8、C9、A 10、B
19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 。 3 . 体 现 了 国 家 对 学 校 的统 一 要 求 , 由 教 育 主 管部 门 制 订 的 有 关 学 校 教育 教 学 工 作 的 指 导 性 文件 是 。 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5.阶段性班级活动,可以分为 和竞赛型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义务教育 2.美育 3.核心课程

4.教学评价

5.学校德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未来”是少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3.潜在课程也是真正的课程。 4.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个性化的价值观。 5.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实现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2.试结合实际论述德育过程的结构与主要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给“母亲”一个答复。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走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 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 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 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 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 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 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 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 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 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 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 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张晓风 转引自《现代语文(高中版)2004 年第 5 期)

2009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C 2、B 3、A 4、D 5、C 6、D 7、A 8、C9、A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教育问题 2.个别差异性 3.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 4.实践能力

5.工作型
2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 教育。 3.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种课程。 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 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25 分) 1.对。(1 分)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2 分)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 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估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 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 分) 2.错。(1 分)“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 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 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 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 分) 3.错。(1 分)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这里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 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索。(2 分)它们是以潜移 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 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 态传递方式。(1 分)它在学校情境中 以内隐的方式存在。(1 分) 4.错。(1 分)教师的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2 分)他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主 流价值,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2 分) 5.错。(1 分)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4 分) 五、论述题(刨、题 15 分,共 30 分) 1.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 分) 基本特点:(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 分)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 分) (3)学生自主选择;(2 分) (4)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2 分) 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5 分)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o(4 分)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智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1 分)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同时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1 分)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曼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 习、修养和内 在化的客体。(1 分)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实施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 分)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 分) 根据联系教育实际的论述酌情给分。(1—3 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 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3 分)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 分) 3.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8 分)

2010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2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编是 。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赞科夫 D.凯洛夫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结构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 4.一般说来,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5.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卢梭 C.赞科夫 D.杜威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是 。 A.领导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7.“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8.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论证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的教学方法称为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9.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 A.道德规范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意志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B.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 D.与课堂教学整合 1.B 2.D 3.A 4.B 5.D 6.C 7.B 8.B 9.C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是 ,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4.美国学者 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等级。 5.道德教育过程一般顺序的终点是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学校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 3.教科书 4.教学规律 5.课外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一直具有阶级性。 2.近墨者未必黑。 3.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回事。 4.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 和作用。 5.学生品德是在其自身与他人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现代教育的特征。
22

2.试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班长轮换制”的意义,并为班主任实施和推进“班长轮换制” 提供具体建议。 我很推崇我的母校的一个做法——“班长轮换制”。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对于一部分班级骨干来 说没有什么两样,但对大部分从未参与过班级管理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值日班长不仅要约束好 自己,还要负责好当天班级的各类事情。每个同学都有一天展示自我,还要写工作总结,哪怕是一句话也 行,但必须是真实感受。班主任定期组织大家评比“最佳值日班长”,以此激发同学的积极性。我从小学 开始一直做班长,很难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轮流班长也总是不屑,但每次看到同学站在讲台上难以 抑制的兴奋、自豪和那份令人惊讶的负责,也就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才 慢慢明白,这简单做法的背后其实体现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这 些高级需要对人的发展起着波浪式推动作用。为此,我尝试在班级建设中持续推行“班长轮换制”,并总 结出“班长”这一职位有多种存在形式。 (1)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由 1 人任职。 (2)小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每天 2 人,共 10 人,每周循环。 (3)值日小班长:全班同学轮流担任,每天 1—2 人,每周五确定下周值日小班长人选。 (4)班长+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小班长 2 人 1 天,每周循环,3 人共同负责班级日常生活与活 动。 (5)班长+值日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值日小班长每天轮换。

2010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B 2.D 3.A 4.B 5.D 6.C 7.B 8.B 9.C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孔子 2.再生产劳动力 3.教学 4.布卢姆 5.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001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 10 分) 1.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作 (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 无意想象 D.联想 2.下列心理现象中只有( )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 B.兴趣 C 能力 D.思维 3.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称为( )知觉。 A。深度 B.大小 C 形状 D.面积 4.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盲从 B 任性 C 顽固 D.优柔寡断 5· 一 名 熟 练 的 汽 车 驾 驭 员 在 开 车 过 程 中 , 一 面 观 察 道 路 的 情 况 , 同 时 操 纵 方 向 盘 , 这 种 现 象 属 于 ( ) A 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集中 6.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 ( ) A。信度 B.常模 C 效度 D.标准 7.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 ) A。认识 B 理智感 C 道德感 D.美感 8.视觉属于 ( ) A 内受感觉 B 本受感觉 C 机体觉 D.外受感觉 9.长时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 ( ) A。1 分钟 B.10 分钟 C.1 小时 D.1 天 lO.强一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气质类型。
23

A。抑郁质 B.多血质 C 胆汁质 D.粘液质 参考答案 BDAAC BBDA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 5 分) 1.由出乎意料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________。 2.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称为________能力。 4.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________阶段。 5.根据功能特性,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________神经元。 参考答案 1.应激 2.技能的迁移 3.认知 4.思维萌芽 5.联络 三、名词解释 1.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 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 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结合,其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 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4.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5.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刻人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简述运动知觉及种类。 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 一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3.简述联想的规律。 答:联想有如下种规律: (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 个。 (2)类似律:如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 (3)对比律:如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 (4)多因律: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 (5)强因律: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 (6)近因律: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 4.简述荣格的内、外倾说。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日常经验来说,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 快的那类人。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外倾者的活动主要是由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和支配。这种人随环境而改变其 心境,也就是较多地按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来活动。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自己的心理,由自己的心理支 配自己的活动,常常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解释来活动。 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而内倾者的活动,则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起点。 内、外倾的另一种明 显的标志是内倾者喜独处,而外倾者喜社交。 5.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24

答: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出影 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 人的情绪、 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 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 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 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 况。 6.简述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一方面要经常性的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 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 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本大题共 45 分) 1.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教师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避免先人为主。 人的知觉的整体有时会命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制先人为主的倾向。 (2)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 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 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热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确定适当的动机强度。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 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 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 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 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个性差异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 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 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 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学生,问题 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 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与发展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 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所其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 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 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 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25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 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 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 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 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 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 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 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 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 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3.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答:在本世纪 20 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 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 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 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 1 到达丘脑(Th),再通过 D 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 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 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 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 2 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 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 4 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 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2002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 10 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 指定的位置上。) 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 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法。 A。问卷 &产品分析 C 谈话 D.个案 2.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外 B.超限 C 消退 D.分化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知觉 A。运动 B.空间 C 方位 D.时间 4.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 )。 A 再现 &识记 C 回忆 D.保持 5.看到天上的白云,将它们想象成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 ( ) A。有意 B.再造 C 创造 D.无意想象 6.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对象的数目是注意的 ( )。 A。范围 B.稳定性 C 分配 D.转移 7.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 A。盲目性 B.散漫性 C 顽固性 D.果断性 8.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 )的变化。 A。灵活性 B.自动化 C 准确性 D.熟练化 9.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少依赖文化知识,主要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称 为( )能力。 A 晶体 B.流体 c.模仿 D.创造 10.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 A。能力 &气质 C 性格 D.意志 参考答案 1.C 2.A3.D 4.B 5.D 6.A 7.A 8.C 9·B 10·C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 5 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6

1.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而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______。 3.情绪是以______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4.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是______。 5.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特把人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______、胆汁质、抑 郁质四种。 参考答案 1.差异性 2.语言 3.需要 4.执行决定 5.粘液质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 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 一个刺激的信号性反应,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心理。 3·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程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回忆或再认。 4·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的差别感觉能力,其大小用差别感觉阈限来量。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 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 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 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 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 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 水觉得水也甜。 2.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答: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 复习而予以贮存,并在一定条件上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品质有: (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材料,有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人则可以迅速记住。人们这种识记速度的 快慢,即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人们对这种识 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性,即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以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讯速的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 题。 总之, 记忆的四种品质有机联系, 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力好坏。 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 践活动动来培养。 3.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 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护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作用更准确地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 动实际操作的很重要的心理条件。 5.举例说明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27

答: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形成的。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 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机会与条件。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1)识别课题类型。(2)把握住全部情况。(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 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 6.判断能力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能力测验的好坏,主要是以信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称作可靠 度,用前后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重测信度。 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施测同一群体,两套题上的得分越一致, 表明信度高。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信度叫做折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如果测验在程度上正确验证了编制测验的理论构想,就可以说 测验有较高的构想度;测验题目着在很在程度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说明测验的预测效度就 较高。 能力测验的得分通常与常模相比较来确定其意义。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 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特定测验标准化样本群体的平均分,就是该测验的常模。常见的有年龄常 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等。 五、论述题: 1.根据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 会使自己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 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结果中,教师中启发 学生去同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学,物理,化学作业题时,启发 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参性,培养其他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或思维和聚合式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攻式思维能 力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 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 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也不以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不通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 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 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介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 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 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 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和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 2.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 内容影响。它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一贯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动力特点.气质的差异给人的全部活动涂上一 层独特的色彩。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对个体的行为起推动作用,是外显的动力特点。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气质更多地受到神经系统特性的影响,具有先天性,是比较 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在人的心理特征中,气质并不直接决定人的活动效率,所以它不是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心理条件。气质是 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它影响个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气质型 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另一种相关能力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征,对生活、工作、 学习,特别是对因材施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既有其积极的一 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多血质的人感情丰富,待人和气、但又易于轻浮、易变和精力分散,所以, 任何一种气质都既可以是良好的性格和突出才能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28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当前,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 一方面. 用 人单位逐渐开始利用心理学工作都进行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个人也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及职业要 求,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迈出时代发展的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 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同时也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不利一面的影响。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 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十分很需要的,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 果不可能很不一样,这就是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同时,气质也在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 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 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 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3.联系实际,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 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所具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 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特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 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 (2)环境和教育。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和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 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在地起的作用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和知识和 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期。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 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 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验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 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和浓度不同造成的。 (4)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 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 深的发展。

2003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 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 系统性 D.教育性 2.下列能力中,( )能力是一般能力。 久运动 &绘画 C 音乐 D.观察 3.神经元具有( )的机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 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4.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是( )感觉。 A.外受 B 内受 C 本受 D.皮肤 5.工作记忆的 3 个组成成分是 ( )。 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B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 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6.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牲,以揭示事物本质 特征,即为 ( ) A.日常概念 B 变式 C 下定义 D.概念获得
29

7.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故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 )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 C 语词逻辑 D.动作 8.“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心态是动机冲突形式中的( )冲 突。 A.双避&趋避 C 双趋 D.单趋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 )。 A.安全 B 爱与归属 C 自我实现 D.尊重 10.人类行为的特征是由( )决定的。 A.性格 &气质 C 能力 D.人格 参考答案 DDACA BDCCB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 5 分) 1.研究学生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因素与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2.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______,没有这个前提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3.叶克斯一道德生定律说明了_____与激奋水平的关系。 4.凡是新活动与旧活动刺激相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______迁移。 5.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划分为:______ 思维和创造思维。 参考答案 1.心理 2.遗传素质 3.作业效率 4.负 5.常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本大题 10 分) 1.似动知觉:指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物 的现象。 2.认识过程: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3.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4.智力技能: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5.思维的批判性: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本大题 30 分) 1.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1)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2 分) (2)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1 分)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1 分) (3)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1 分) 2.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 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儿童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2 分)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注重教学决定儿童智力的发展、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注重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1 分) 3.简述知觉的理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答:(1)指人在知觉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 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1 分)(2)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1 分)知识 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1 分) ;(3)与语词有着重要影响,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 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2 分) 4.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 分)(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 强度的反应。(1 分) (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1 分) (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 分)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1 分) (2)人的智力在 18--25 岁之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1 分) (3)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人成年期液态能力发展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发展逐渐趋于 平缓。(1 分) (4)成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1 分)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1 分) 6.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答:(1)因素源,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2 分) (2)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 分)
30

(3)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1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本大题共 30 分) ? 1.阐述遗忘理论.并解释下列现象:学习一个由 25 个双字词组成的词单,开头和结尾部分较为容易记住, 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答:(1)遗忘的概念。(2 分) (2)衰退理论。(4 分) (3)干扰理论。(4 分) (4)用干扰理论解释此现象。(5 分) 2、结合教学实践。试析学生如何掌握科学概念。 答:(1)过去经验。(2 分) (2)变式。(2 分) (3)词语的运用。(2 分) (4)定义。(2 分) (5)结合实际论述。(7 分) 3.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1 分)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1 分)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1 分)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1 分)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1 分)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 分) (7)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论述。(9 分)

2004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 10 分) 1.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A 概括 B.抽象 C 直接 D.具体 2.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感情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 A.概括 B.抽象 C 概念 D.综合 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原因 A.不稳定的 B.可控的 C 外在的 D.内在的 5.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是 (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 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6.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 ( )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评估说 D.机体——分化理论 7.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 ( ) A.特殊能力 B.认识能力 C 创造能力 D.液态能力 8.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存储 B 加工与存储 C 提取与加 I D.编码与加工 9.费希纳提出( )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 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 10.对单一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 测验法 D.实验法 参考答案 ABCDA CDBCA )反映。 ( )

31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 5 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 。 2.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3.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 4.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 5.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 参考答案 1.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2.条件反射 3.发散式思维 4.关系 5、高原现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本大题共 10 分) 1.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 2.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4.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5.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 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四、简答题:(每题 5 分.本大题共 30 分)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1)思维的广阔性。(1 分) (2)思维的批判性。(1 分) (3)思维的深刻性。(1 分) (4)思维的敏捷性。(1 分) (5)思维的灵活性。(1 分)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依赖因素。 答:(1)运动知觉定义。(1 分) (2)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1 分) (3)客观因素。(2 分) (4)主观因素。(1 分)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答:(1)共同点。(2 分) (2)不同点。(3 分)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 分)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1 分) (3)识记方法。(1 分) (4)材料的数量与性质。(1 分) 5.简述三元智力理论。 答:(1)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1 分) (2)成分性智力: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1 分) (3)经验性智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 分) (4)情境性智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2 分) 6.简述注意的双重加工理论。 答:(1)信息加工方式有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2 分) (2)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2 分) (3)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1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本大题共 45 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3 分)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 分) (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3 分) (4)联系实际。(6 分) 2.根据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谈谈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答:(1)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 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3 分) (2)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 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模仿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则获
32

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仍会出现。 (3 分) (3)传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在原理上与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共通的。(3 分) (4)联系实际:(6 分) 3.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2 分)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 地,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可以使个体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3 分) (3)心理发展的动力,即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看法是:在个体不断 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 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3 分) (4)联系实际。(6 分)

2005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称为( )。 A.习惯 B.技能 C.能力倾向 D.爱好 2.情绪的“认识—评估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詹姆士 B.阿诺德 C.凯农 D.汤姆金斯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有促进作用,这体现了( 握的影响。 A.定义 B.定势 C.过去经验 D.词语的运用 4.(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归纳与概括 5.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 )水平的关系。 A.激奋 B.活动 C.感知 D.体验 6.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 )。 A.目的性 B.客观性 C.精细性 D.敏锐性 7.强、平衡、灵活特性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活泼型 B.安静型 C.弱型 D.不可遏制型 8.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即稳定性和( )。 A.直觉性 B.求实性 C.创造性 D.分析性 9.“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起伏 10.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 )。 A.需要 B.期望 C.驱力 D.诱因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__________迁移。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成__________关系。 3.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__________。 4.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来看,是大脑皮层上__________的转移。 5.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似动知觉 2.注意 3.聚合式思维 4.心境 5.场依存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边缘系统的功能。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对概念掌

33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4.简述测评性格的方法。 5.简述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05 年心理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 10 分) A B C B A D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正 2.反比 3.自我效能感 4.优势兴奋中心 5.根源特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3.聚合式思维又称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和条件朝向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到一个正 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 4.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5.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的性格类型。 四、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边缘系统的功能。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 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1 分) 它的功能是: 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 (1 分)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1 分)③参与记忆活动, (1 分)④ 感觉的整合。(1 分)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1 分)、理解性(1 分)、整体性(1 分)和恒常性(1 分)。 对四个基本特性的简单解释。(1 分)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1 分)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 岁);(1 分)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1 分)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2 分) 4.简述测评性格的方法: (1)行为评定法;(1 分) (2)访谈法;(1 分) (3)问卷法;(1 分) (4)投射法;(1 分) (5)对以上方法的简单解释。(1 分) 5.简述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1)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2 分) (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3 分)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1)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2 分) (2)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 需要。(3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2 分) (2)保持持久性;(2 分) (3)记忆的正确性;(2 分)
34

(4)记忆的准备性;(2 分) (5)联系实际。(7 分) .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渗透。(3 分)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 分)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2 分)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2 分) (5)联系实际。(6 分) 3.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1)所属的范围不同;(2 分) (2)生理机制不同;(2 分) (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3 分) (4)迁移的范围不同;(3 分) (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5 分)

2006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反射弧 B.神经元 C.突触 D.神经纤维 2.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 )抑制。 A.分化 B.外 C.超限 D.内 3.社会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伊扎德 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 )记忆。 A.形象 B.词语 C.情绪 D.动作 5.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储存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工 D.输入与存储 6.概念是思维的基本( )之一。 A.过程 B.环节 C.阶段 D.形式 7.人类学习语言就象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与( )观点一致。 A.斯金纳 B.乔姆斯基 C.卡特尔 D.弗洛姆 8. ( )智力不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类型。 A.音乐 B.内省 C.空间 D.操作 9.智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 )。 A.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驱动力 10.思维的主要特性是( )。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间接与概括 D.深刻与灵活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_______和思维萌芽阶段。 2.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 __________。 3.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__________的过程。 4.协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__________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__________指标。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同化 2.记忆表象 3.内部言语 4.动作思维 5.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2.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35

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 5.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 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

2007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 )。 A.观察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2.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型。 A.独立 B.经济 C.理论 D.意志 3.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 A.独立 B.敏捷 C.直觉 D.求实 4.不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是( )语言。 A.内部 B.书面 C.口头 D.独白 5.主要颁布于头、面部,并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的神经是( )神经。 A.植物性 B.脑 C.脊 D.自主 6.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 )反映。 A.深刻 B.间接 C.抽象 D.综合 7.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心理学。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 D.精神分析 8.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这是知觉的( A.恒常 B.选择 C.理解 D.整体 9.其它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消退 B.超限 C.外 D.分化 10.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练习 B.正迁移 C.示范 D.反馈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从刺激的来源分,感觉可以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__________感觉。 2.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__________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 4.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是__________心理学。 5.班杜拉的人格学习理论称为__________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性格 2.想象 3.暗适应 4.实验法 5.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皮亚杰关于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主要类型。 3.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主要观点。 4.简述韦纳的归因三维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6.简述气质的激素理论。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联系实际,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条件。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 3.联系实际,论述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意义。 心理学试卷 B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出题 1 分。共 10 分) 1.C 2.D 3.D 4.A 5.B

)性。

36

6.B 7.D. 8.B 9.C lO.A 二、填空题(每办题 1 分。共 5 分) 1.本受(或:本体) 2.信号系统 3.概念 4.人本主义 5.社会学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lO 分) 1.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暗适应: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常常用 暗适应曲线来表示。 4.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测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 分析研究的方法。 5.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1)成熟。(2 分) (2)联系和习得经验。(1 分) (3)社会经验。(1 分) (4)平衡。(1 分) 2.(1)运动知觉的概念。(3 分) (2)真动知觉。(1 分) (3)似动知觉。(1 分) 3.(1)知觉。(1 分) (2)表象。(2 分) (3)语词符号。(2 分) 4.(1)因素源(或:内部矽 f、部,原因源)。(1 分) (2)稳定性。(2 分) (3)可控性。(2 分) 5.(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 分)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2 分)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1 分) 6.(1)气质特点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所致。(3 分) (2)可以依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不同的气质类型。(2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1)先天素质。(2 分) (2)环境和教育。(2 分) (3)实践活动的影响。(2 分) (4)主观能动性。(2 分) (5)联系实际。(7 分) 2.(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 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 分) (3)锻炼身体。(2 分) (4)培养幽默感。(2 分)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2 分) (6)结合实际。(5 分) 3.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1)外显记忆的内涵。(程分) (2)内隐记忆的内涵。(4 分) (3)结合实际谈在教学密的意义。(7 分)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灵感出现在创造活动的( B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2.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心理学 家是( A )。 A.弗洛伊德 B.达尔文 c.詹姆斯 D.麦独孤
37

3.一般说来,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 个体的行为动机( D )。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4.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B )。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 5.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 A )。 A.位置 B.高度 C.方向 D.关系 6.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D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 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 B )。 A.同化 B.动作 C.适应 D.成熟 9.熟悉英语的人,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可以一目十行,这是知觉的 (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 体,这种现象叫( C)。 A.真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动知觉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3.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功能固定—。 4.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第二信号系统—。 5.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标准化测验 2.知觉 3.再造想象 4.技能 5.液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分析。 3.简述观察及其品质。 4.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6.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根据遗忘的两种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识别学生情绪以及如何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 调节。 3.根据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谈谈如何根据气 质类型因材施教。

2008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lO 分) 1.B 2.A 3.D 4.B 5.A 6.D 7.C 8.B 9.C 10.C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意志过程 2.语言 3.功能固定(功能固着) 4.第二信号系统
38

5.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lO 分) 1.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2.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 的直接反映。 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4.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 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5.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1)兴奋过程(2 分); (2)抑制过程(2 分); (3)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 分)。 2.(1)最近发展区(2 分);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2 分); (3)学习的最佳期限(1 分)。 3.(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 分); (2)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4 分)。 4.(1)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所掌握的是日常概念 或前科学概念(2 分); (2)通过课堂教学(包括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 内涵与外延,这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3 分)。 5.(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3 分);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2 分)。 6.(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 分);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2 分);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1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1)衰退理论(4 分); (2)干扰理论(4 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 分)。 2.(1)教师良好情绪标准的掌握(5 分);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5 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5 分)。 3.(1)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每种类型的描述 2 分, 共 8 分); (2)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 分)。

2009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强调将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是( )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2.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训兽师期望的动作,训兽师就会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 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 )。 A.消退 B.泛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 3.下列不属于脑干的是( )。 A.延脑 B.脑桥 C.中脑 D.小脑 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 5.对两个刺激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叫( )。
39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6.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叫( )。 A.幻想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练习曲线中两次上升之间出现的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是( )现象的体现。 A.抑制 B.高原 C.疲劳 D.适应 8.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 )。 A.先天决定论 B.强化学说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9.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 A.安静型 B.弱型 C.不可遏制型 D.活泼型 10.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认知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为________________知觉。 4.“人云亦云”的人,往往缺乏思维的_______________性。 5.威特金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和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观察法 2.感觉对比 3.气质 4.智力技能 5.抽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 2.简述空间知觉及其主要的类型。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简述动机的功能。 5.简述注意的品质。 6.简述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谈谈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联系学习动机的培养实际,阐述并评价伊扎德提出的“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根据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及其关系,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009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BCD A C C B A D B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主观能动 2.第二信号系统 3.时间 4.批判 5,场依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 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感觉对比: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动力特征。 4.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5.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它属性、特征分离 开来的思维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1 分) (2)反对体罚儿童;(1 分)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1 分)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1 分)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1 分) 2.(1)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征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3 分)
40

(2)空间知觉主要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2 分) 3.(1)人的知觉特点;(1 分)(2)定势;(2 分)(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1 分)(4)个性差异。(1 分) 4.(1)激发功能;(1 分)(2)选择和指向功能;(2 分)(3)维持和调节功能。(2 分) 5.(1)注意的范围;(1 分)(2)注意的分配;(1 分) (3)注意的稳定性;(1.5 分)(4)注意的转移。(1.5 分) 6.(1)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2 分) (2)特质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基本成分。(3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1)机械识记的概念及特点;(5 分) (2)意义识记的概念及特点;(5 分) (3)二者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合理应用。(5 分) 2.(1)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情绪是动机系统的核心;(5 分) (2)对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的评价;(5 分) (3)合理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实际。(5 分) 3.(1)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需的;(3 分)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3 分) (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3 分) (4)联系实际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6 分)

2010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心理反映形式发生的标志是( )做出反应。 A.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 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D.对无条件刺激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种类是( )记忆。 A.语词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3.在创造力测验中,多数测验都将( )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批判思维 4.情绪、情感是( )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5.某师范生为了今后能成为优秀教师而努力学习,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 A.长远的、概括的 B.短暂的、具体的 C.长远的、具体的 D.短暂的、概括的 6.下列有关情绪特点的叙述中,错误 .. 的是( )。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情境性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长期性 7.过滤器理论解释的主要是注意的( )。 A.集中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8.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A.确定行动目的 B.执行决定 C.做出行动决定 D.制定行动计划 9.根据研究,记忆效果较好的学习程度是( )。 A.33% B.75% C.100% D.150% 10.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其中不 . 包括( )。 A.评价 B.内容 C.产品 D.操作 1.B 2.D 3.C 4.C 5.A 6.D 7.B 8.B 9.D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2.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要 复习。 3.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 。 4.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 性所引起的反射。 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 心理特征。
41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反映 2.联想 3.理智感 4.有意注意 5.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2.简述斯金纳提出的五种强化时程表。 3.简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 4.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 5.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 6.简述能力测验的标准化。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联系实际,谈谈知觉的基本特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010 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心理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B 2.D 3.C 4.C 5.A 6.D 7.B 8.B 9.D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最近发展区 2.及时 3.诱因 4.新异 5.个性 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提前:解释遗传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解释:教育可以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影响 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和环境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 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也就是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结合实际论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他将教学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儿童过过活动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 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 的交际形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 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他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之间 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来决定的。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一个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 看对儿童是不利的,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心理既能形成的前面。 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2011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

教育学试卷

42

A.直接经验 B.课堂教学 C.生活常识 D.社会实践 5.美国人华虚朋于 1919 年在芝加哥一所中学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6.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史上,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的学派是 。 A.主知主义学派 B.行动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文主义学派 7.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与名次,确定其成绩属于“优”、“良”、“中”、“差”。这种 评价被称为 。 A.主观性评价 B.客观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 D.目标参照性评价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 A.保护儿童的生命权 B.维护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 C.提升儿童的生命价值 D.为儿童发展创造条件 9.真正的师生关系是 。 A.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 B.教与学的关系 C.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D.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 10.杜威与其他教育理论家的“发展观”的不同之处是 。 A.将发展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B.主张发展要尊重儿童道德人格 C.强调发展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 D.认为发展就是经验的改造 二、 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教育产生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人类的 。 2.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 3.广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等活动。 4.教学的一般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 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 的目标要求。 5.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教育学 2.外铄论 3.课程标准 4.教学组织形式 5.道德情感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智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教育。 3.形成性评价要求考试越多越好。 4.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5.班集体建设初期的重点是确立班级分工。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试举例说明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试根据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分析下面的材料。 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 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 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 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 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氓”的原因之一。

2011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答案
43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A 6.D 2.C 7.C 3.B 8.B 4.A 9.B 5.C l0.D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生产劳动 2.舒尔茨 3.社会实践 4.教学价值取向 5.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 和学校的教育等。 3.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5.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对。(2 分)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 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3 分) 2.错。(2 分)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 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 分) 3.错。(2 分)形成性评价是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实施的评价,与考试的次数没有必然联 系。(3 分) 4.错。(2 分)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3 分) 5.错。(2 分)班集体建设初期的重点是建制(或建立规章制度)。(3 分) 五、 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 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每个要点 2.5 分;结合实际论述者酌情给 l--5 分)
44

2.答案要点: (1)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 师和学生; (3)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 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每个要点 3 分;举例说明者酌情给 l 一 6 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 答案要点: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每个要点 1 分,共 5 分):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 (5)积极性高。 依据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对材料进行分析酌情给 l—lO 分。

2011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教育硕士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lO 分) 1.外部言语可以分为口头言语和( )言语。 A.书面 B.独白 C.交际 D.对话 2.关于知、情、意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的情感不影响意志活动 B.意志不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C.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D.意志活动是认识过程的前提 3.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这是知觉的( )。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4.仰望天空,自然而然将白云想象成羊群,这是( )想象。 A.创造 B.有意 C.再造 D.无意 5.最简单的行为模式是一个刺激引起一个自动反应,这类反射一般发生在( )水平。 A.脊髓 B.效应器 C.神经元 D.大脑皮层 6.大约 97%的右利手者,其语言中枢在( )。 A.右脑 B.额叶 C.枕叶 D.左脑 7.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个体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反应的气质类型是 (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8.艾森克性格理论的三个维度是( )。 A.内外倾、稳定性、求实性 B.求实性、独立性、灵活性 C.内外倾、稳定性、独立性 D.稳定性、求实性、灵活性 9.已掌握的技能对以后的技能学习产生影响,这是技能的( )。 A.泛化 B.迁移 C.改善 D.干扰 l0.以下现象中,表明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而提高的是( )。 A.吃糖之后再吃橘子,觉得橘子酸 B.卖糖果的售货员用手抓糖,重量较准确 C.从亮处到暗处,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
45

D.洗热水澡时开始觉得水热,稍后觉得不那么热了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个体行为的动力特性是由其 决定的。 2.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物与 刺激物在时间上反复结合的过程。 3.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 的反映。 4.个体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表明他具有观察的 。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 的、概括的反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言语 2.性格 3.个案法 4.绝对感受性 5.定势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个体的动机冲突形式。 2.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3.简述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4.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动力的观点。 5.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产生的条件。 6.简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熊不害怕,而在森林里看到熊却很害怕。请运用情绪的认知--评估说 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2.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使其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2011 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心理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l0 分) 1.A 2.C 3.B 4.D 5.A 6.D 7.C 8.A 9.B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气质 2.中性(无关) 3.客观现实 4.敏锐性 5.间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言语: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2.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3.个案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4.绝对感受性:人感觉最小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5.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简述个体的动机冲突形式。 (1)双趋冲突;(2 分) (2)双避冲突;(1.5 分) (3)趋避冲突。(1.5 分) 2.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 分) (2)合理性的活动;(1.5 分) (3)培养间接兴趣。(1.5 分) 3.简述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1)活泼型;(1 分) (2)安静型;(1 分) (3)弱型;(1.5 分) (4)不可遏制型。(1.5 分) 4.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动力的观点。 (1)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2 分) (2)适应有三种方式:①同化,②顺应,③平衡。(3 分) 5.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产生的条件。 (1)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 协同活动而实现的;(3 分) (2)产生的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 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2 分) 6.简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1)过去经验;(1 分) (2)变式;(1 分) (3)词语的运用;(1 分) (4)定义。(2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1)大脑皮层对刺激的评估,影响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3 分) (2)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3 分) (3)情绪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3 分)
46

(4)结合实际恰当。(6 分) 2.(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间时复习;(3 分)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3 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复习结合学习材料长度;(3 分)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新旧材料加以对比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所学 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等。(答出任意合理的两点即可得 6 分) 3.(1)所属范畴不同;(2 分) (2)生理机制不同;(2 分) (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2 分) (4)迁移范围不同;(2 分) (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2 分) (6)结合实际恰当。(5 分)

2012 年在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案-教育学 第一部分 教育学综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 () A、协调学生干部与群众关系 B、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C、开展日常班级活动 D、组织课外活动 2、主张“情感”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涂尔干 C、科尔伯格 D、马卡连柯 3、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特朗普制 C、文纳特卡制 D、道尔顿制 4、为了查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而实施的考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自身评价 5、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普及教育 B、普通教育 C、基础教育 D、义务教育 7、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A、《大学》 B、《学记》 C、《中庸》 D、《论语》 8、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人口 C、文化 D、生产力 9、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 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活动中心论 D、儿童中心论 10、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方面起重要作用 ) A、交往性 B、生成性 C、教育性 D、间接性 二、名词解释(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体育: 2、班级教学: 3、德育内容: 三、简答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3、简述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四、论述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阐述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要求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 20 分)——这部分题没有标准答案 1、超女为什么深受学生喜爱 2、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A、实

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47

1、归因论 2、粘液质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神经系统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感应性: 2、应激 : 3、注意的分配 : 4、高原现象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知觉恒常性及其意义。 2、创造思维的过程: 3、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如何组织教学提高识记效果 2、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别差异。

2012 年在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案-教育学
一 ACBBD DBDAC 二、名词解释 1、体育: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2、班级教学: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 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简答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 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优点:(1)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2)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制的课程便于教师的 教学;(3)按科目组织课程易于编订教材,可以使学习材料清楚地列出,并易于评价。 缺点:(1)不利于课程改革;(2)容易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习内容远离学习者的现实生活,阻碍 其全面发展;(3)学科课程把知识切割成为零碎而孤立的科目,忽视了生活是一个整体,使学习者很难 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也与当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不相 适应;(4)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也习惯于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 3、简述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答:“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2012 年在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案-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归因论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研究这个过程规律的理论就叫归 因论。) 2、粘液质 (粘液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 反应速度慢且不灵活。
48

粘液质的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 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粘液质的典型表现: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 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 动因而分心。粘液质的人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 流露情感,能自治,也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人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其 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他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 不足。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德,以及性格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粘液质的行为表现:粘液质的人在面临压力时,不但不会主动应对,反而容易采取回避。压力越大,他们 越容易通过各种消极形式来放松自己,比如玩游戏聊天等等。粘液质的人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去做。当然 你不能把粘液质作为不主动争取的借口。比如如果两门课 AB 要考,B 在 A 后面一天考,粘液质的人有时候 会在 A 考前一天一直复习 A,而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急匆匆去复习 B。)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 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4、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 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 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 求之间。)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 力。 2、应激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 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 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2)有赖于同时 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 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 4、高原现象: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 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在总复习的初期,每一个同 学都很有信心,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 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有的同学的复习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什么 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 容,性情易急躁烦闷。尤其是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整天无精打采,精神萎蘼,食无味, 睡不香,课堂听课效果差,甚至有的同学几乎失去了进取的信心。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知觉恒常性及其意义。 答:知觉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即知觉恒常性。 恒常性的种类: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例如远处的一个人向你走近时,他在你视网 膜中的图像会越来越大,但你感知到他的身材却没有什么变化),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 性(例如绿色的东西无论在红光条件下还是绿光条件下或者白光条件下,你眼中的它都是绿色的)。 2、创造思维的过程:即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第二,酝酿阶段 ——问题的求解;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第四,验证阶段— 成果证明、检验。
49

3、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心理学中的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先天的,一般说来分了四种——粘液 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比如说在工作中,粘液质和抑郁质对要求细致的工作较容易适应,效率也 较高,而胆汁质和多血质的较难适应细致的工作,比较马虎,影响工作效率。不过胆汁质和多血质对一些 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比较适应。同理对学习来说,不同的气质导致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教 育工作者就要因材施教。 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如何组织教学提高识记效果 答:(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 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 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 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 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 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 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 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 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 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 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 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 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 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9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