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发布时间:2018-02-26 所属栏目:公输课堂实录

一 : 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紧赶慢赶地上完了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腾出一节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
                课后,好几个学生进办公室要纸,不明所以。
                班队课上,精彩的表演拉开帷幕。先来看一下剧本(课文):
            时间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  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  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
            公仪休  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  (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
            公仪休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
                   就吃光了。
            子明  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幕后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  子明,烦你去看一下,是谁来了?
                  [子明下,一会儿工夫领管家上。管家手提两条大鲤鱼。
            管家  (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说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
                   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
                   必转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
            子明  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
                    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
                    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  (恍然大悟地)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幕落。
            
                
            班队课上,学生表演非常投入,他们用向老师要来的纸画了肥肥的鲤鱼,做了长长的胡须,甚至还有象征地位的官帽。台词上也有了一些改变,尽管课文里管家送鱼只是很简洁地交待,学生表演时,却把这种送礼进的推来推去表现出来,很是形象。台下的观众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看着学生的表演,我不免有了一些想法:
            1、为什么学生演课本剧总是笑场?
               
            这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剧本这种不同于一般的文体,我想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希望让学生演一演的,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所以演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段。可问题是,学生准备得越充分,就越容易笑场。比如学生做的道具吧,因为能力和材料均有限,所以也就只能是意会一下,形、神皆不备,纸做的胡子,不仅不像,还贴不牢;纸做的官帽,实在是容易破碎,才演到一半,帽子就坏了,从头上直落下来;鹅毛扇本是诸葛亮的“形象代言”,而今只因公仪休是宰相易了主;所演的管家越是死缠烂打地送礼,观众就笑得越厉害——不仅学生笑,连我这个老师也跟着笑个不停。我不知道这样笑场到底好不好?如果只是为了激发兴趣,促进实践,肯定是有好处的,不过演是为了悟,在悟的基础上演,在演的基础上深入体悟。学生的笑是没有入境呢?还是入不能深入体悟呢?还是……反正演到现在为止,不管是什么题材,是怎么样的情感氛围,是否使用道具,总之是一笑到底。
            2、为什么学生的动作非常单一?
               
            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书上有几处写清了公仪休或者是子明的动作、表情,学生演得非常到位,但对于课本提示之外的动作,学生要么傻站着,要么就是来回走、原地打转。说实在的,动作是很难演的,要我演,我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动作。但那只是我,一个人,为什么几十个学生,个个都是和我一样呢?难道是我这个老师的影响力太大了?不可能吧?思前想后,只有几种可能:a
            学生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所以想象不到当时人物能做什么,会做什么;b
            学生理解了课文,但生活中不会观察,所以不知道不同身份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表现;c
            学生理解课文,生活中也会观察,但缺乏想象力,所以“演技”平平。d
            怯场,不敢发挥。除此之外,暂时想不到其他。面对这么多种可能,这么多需要靠点滴之功积累培养才能解决的问题,我感觉自己江郎才尽,真是希望有人能给自己支上几招。
            3、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灵活性?)
               
            演的过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场地有限,时间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同学能充当演员,而这些演员之中,又以平时成绩出众、能力较强的孩子为主,那些平平的孩子,最多只能是当当旁白或者在幕后喊一声“某大夫的管家求见!”至于那些比较后进的学生就只有当观众的份了。于是好的学生更出众,差距越拉越大。怎么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呢?怎么样利用这种趣味性极强的教学形式让后进的学生对语文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怎么让中等的学生通过演的过程体会到字、词、句、段的精妙之处,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呢?长久的思考和实践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4、为什么演得活灵活现却在做练习的时候表现出对文章理解肤浅?
               
            从第十课的《同步探究》(苏教版配套习题)中的练习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对于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比如公仪休为什么要拒收礼物,说白了是遵守法纪,公正廉明,但学生在回答时,要么只停留在拒收鱼这件事上,要么就是停留在不收礼物上,至于公正说廉明的为人,只有好的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也引申了,演的时候也有小组涉及到拒收其他礼物,为什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么表面化呢?是与生活实际脱节?是缺乏生活经验?还是其他原因?很值得探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清思路。
            5、演课本剧非常耗时,往往放到语文课后,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但不影响教学效率?
                           演课本剧这种形式的教学是非常耗时的,从学生准备开始到演,至少要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因为你要让他们有分配角色的时间,有准备道具的时间,有配合一遍并进行改进的时间,如此算来,五到十分钟都是非常紧张的。“公演”就更需要时间了,排练得再好,演一遍也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吧?还要学生评价演得优劣与否,改进后再演一遍,一来二去,又是十分钟,所以没有个大半节课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像这篇课文,两课时必须教完,初读、识字、理清脉络、认识文体、抄写生字词就已经去掉一节课了,指导朗读、重难点教学没有一节课也要二十分钟吧?哪里还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演呢?如果只是走过场地演演,那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怎么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习,同时又提高效率,我想不仅是我一个老师要思考和研究的事情,更是编写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手握语文教学指挥棒的权威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吧?
            
               
            尽管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但在演的过程中,我还是很享受的,至少孩子们的那股认真劲儿感染了我,他们那孩童的天真了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表演时和道具的照片:

二 : 《公仪休拒收礼物》文本解读

别忽视了“常识”——《公仪休拒收礼物》文本解读

口削威

有些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往往特别相信文本,相信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也许是因为潜意识里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学生,一个听话的学生,一个不敢轻易提出疑问、困惑的学生。结果文本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擦肩而过。

《公仪休拒收礼物》,独幕剧,改编自《史记·循吏列传》,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课文内容看似浅显,细细品读却回味无穷,处处精彩。

“常识”之问一:为什么说

“一直有鱼吃”?

文中有一段公仪休对弟子子明说的话: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这是文本的核心片段。用心读一读,一个疑问也就出来了,这里公仪休说自己“一直有鱼吃”,可前文中他却说:“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他还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显然,这是前后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这里的“矛盾”呢?

我们不妨再联系公仪休所讲的“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里的“天天有鱼吃”和“一直有鱼吃”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天天有鱼吃”不用解释,而“一直有鱼吃”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这是相对于“犯了法,成了罪人”而言的,想一想因为收了别人的鱼而要违犯国家法纪,成为囚犯,连自己的自由都没有了,还能奢望吃什么呢?再想一想现在自己虽然不能天天吃得上鱼,可过一阵子还是能买来吃的,不也能算是“一直有鱼吃了吗”?这笔账,跟孩子一算,自然容易理解公仪休朴实而又真实的想法。但,若是对这里“常识”性的矛盾熟视无睹,必然错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会,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常识”之问二:为什么说一定

“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

还是这段话,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办事”,可前文却有这样的描述:某大夫的管家提着两条大鲤鱼,满脸堆笑地对公仪休说:“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我们不妨以一直目睹事情发展的子明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位大夫送鱼来只是说给公仪休补补身子,可并没有说让公仪休按他家那位大夫的意思办什么事呀!

也许有人会说,这也算一个问题吗?人家怎么会平白无故送鱼给你呢,现在有人送东西给你,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求你——这不就是个“常识”嘛!的确,从成人角度来看这是个不用再问的问题。可我们别忘了,学习课文的是孩子,是十来岁左右的儿童,在他们纯洁、简单的世界里,收到一些别人送的礼物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再说,送东西的人还说得这么动听,哪里还会想到收了鱼之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其实,要让孩子理解这一点并不难,我在教学中和孩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你们看,这位大夫送鱼时只是说让公仪休补补身子,并没有提什么要求,为什么公仪休还是不能收下这鱼呢?

生:……(回答不出)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公仪休收下了鱼,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我想如果公仪休收了鱼,那么这位大夫可能就会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如果公仪休收了鱼,这位大夫一定会想:这鱼可不能白送,一定要找他办事!

师:嗯!那么要是公仪休不答应大夫提出的要求,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这位大夫一定会告诉国王,说公仪休收了他的鱼,让国王免了他的官职。

生:这位大夫还有可能会告诉全城的百姓,说公仪休收了别人的礼物,让他失去全国人民的信任,这样他的官还是做不下去。

你们看,从古到今,真正清正廉洁的人不仅要严于律己,同时还要勇于识破他人的险恶用心!抓住了这一问题,孩子也就能够深度理解公仪休不收鱼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公仪休最后讲的那段话那么简单。看似平淡的一处“常识”,却成为孩子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一把钥匙。

“常识”之问三:为什么说

“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

公仪休对这位大夫送鱼的动机心知肚明,不想收、也不能收他的鱼,他该怎么说“不”呢?让我们来听听公仪休说的这番话: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这位管家有没有听懂公仪休的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管家把这话转告给那位幕后的大夫,他一定彻底明白公仪休的态度了。此时,我们也可以假想一下公仪休和这位大夫进行一次简洁明了的对话:

大夫:宰相大人,我有些事想请大人帮帮忙,这可能不符合一些法纪,但我可以送上您十分爱吃的鱼作为酬劳。

公仪休:一切按国家制度办事,你我都不例外!这些鱼就请你收回去吧!

公仪休当然可以把这位管家连同那位幕后的大夫一起训斥一顿,再叫管家把鱼提回去。可是公仪休没有这样说,他以“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为借口,不仅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也展示了作为一名宰相的气度与涵养。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你们看,公仪休听出了别人甜言蜜语背后的风险,同时也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话本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首先要学会“听”,不仅要听“话”,还要听“音”;还要学会“说”,有些话不好直说,就要想个办法变换一下方式智慧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意思不好直接告诉对方,又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态度。很多人长大了也不会用合适的方式说“不”,结果要么一言不合,拍案而起;要么不明不白,委屈了自己。用生活中的“常识”来解读这一文本,这里潜藏着多(www.61k.com]少说话的艺术呢!

由这篇看似浅显的文本解读,我不由想起近期听到的一则新闻。在2012年全美SAT考试(类似于高考,考试成绩是申请大学的必备条件)中,参加考试的华人学生无论是总分,还是单项分数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唯独在批判性阅读这一项目上的得分却连平均分都没有达到。显然,这与我们长期以来过于相信文本、依赖文本、崇拜文本不无关系。批判性阅读,不妨就从多提几个“常识”性问题开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三 : 课本剧《公输》

第一幕
幕启。(楚国云梯制造地,有二、三个工匠挥舞着工具,正忙碌着。公输般站在场地中央,用手比画着,指挥着工匠。)
匠人甲:(上前)师傅,最后一架云梯就要装配好了。
公输般:(高兴地)好!快去禀告大王,就说云梯全部制造完毕,马上就可以用来攻打宋国了。
(匠人甲退下)
匠人乙:(上来)师傅,外面有人求见。
公输般:谁?
匠人乙:他自称墨翟,说是从鲁国来的。
公输般:他来干什么?快请他进来。
(匠人乙退下)
墨 子:(走上来,施礼。)在下墨翟。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会。
公输般:阁下的大名,在楚国也是如雷贯耳。来人,看座。(一名侍从搬来坐具,墨子坐下。)
先生,这次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
墨 子:实不相瞒,在下确有一事相求:北方有一个人欺侮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般:(听了不高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墨 子:请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
公输般:(面露不悦之色)我坚守道义,杀人的事我绝不会去干。
墨 子:(起身,拜了两拜。)请让我解释一下我的来意。我在北方听说你在楚国制造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可缺少的是人口,牺牲本来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没有罪却去攻打它,算不上仁德。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劝阻,不能说是忠诚;据理力争没有达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口口声声说坚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要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般:(微微点头)阁下说的有理。
墨 子: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
公输般:(很遗憾的语气)可是这件事我已经答应楚王了,要停止攻打宋国,我也无能为力呀!
墨 子:那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般:(犹豫了一会儿)那好吧。
(两人退下)幕闭。

第二幕
幕启。(王宫里,楚王端坐在王位上,欣赏着歌舞。侍卫左右各一人站在楚王两旁。)
内 臣:大王,鲁国墨翟先生求见。
楚 王:寡人不见。
内 臣:墨先生是公输先生引荐来的,他说此事与楚国关系重大,一定要见陛下。
楚 王:那好吧,让他进来。
(旁 白:传墨翟进殿。)
墨 子:(上前施礼叩拜)墨翟叩见楚大王。
楚 王:墨先生,你有何要事,非见本王不可?
墨 子:其实是小事一桩,烦请大王明鉴。
楚 王:好吧,你说。
墨 子: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舒适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那辆破车;不要自己漂亮的锦绣绸缎,却想去偷邻居的破布烂衣;不吃自己的细粮鱼肉,却想去偷邻居的米糠酒糟。大王,您说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楚 王:(显得很轻松)这还不好说吗?此人一定是患有偷窃病。哈哈。(停顿片刻。)
这怎么会与我楚国有重大关系呢?
墨 子:臣下正要向大王解释这层关系。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象是华丽舒适的车子与破旧的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犀牛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富有的,宋国是人们所说的连野鸡、兔子都没有的穷地方,这就好象是细粮鱼肉与米糠酒糟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楠树、樟树等,宋国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好象是漂亮的锦绣绸缎与破布烂衣相比。大王派兵攻打宋国,与这个患有偷窃病的人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楚 王:(面露尴尬神色)道理虽是这样,但公输般已经给我造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墨 子:大王认为一定会攻下宋国吗?如果大王看了我如何防御公输般攻城的方法,就会改变主意的。
楚 王:真的吗?
墨 子:真的,臣下愿演示给大王一看。不过,需要公输先生演示攻城,臣下的守御之妙才能显示出来。
楚 王:好!宣公输般进宫。
(旁 白:传公输般进殿。)
公输般:(上前施礼叩拜)公输般叩见大王。
楚 王:你不是说你的攻城方法又多又巧,攻下宋国绝无问题吗?
公输般:是的。
楚 王:这位墨先生认为,你不能攻下他防守的宋国城池。二位能否演示一下你们的攻防战术,让陛下看一看?
公输般、墨 子:(齐声)可以。
(公输般、墨 子二人动手比画,演示攻防方法。)
墨 子:(笑着)你攻城的方法用完了吧!我的方法还多着呢,怎么样?认输吧。
公输般:(不服气地)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啦,我不说。
墨 子:我知道,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 王:(不解的)你们还想用什么办法,快说给我听一听。
墨 子:陛下,您有所不知。公输先生的办法不过就是想杀掉我,以为杀了我,宋国就不能防守了。然而他不知道,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着楚国的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杀不完宋国的守城者。
楚 王:(服气的)墨先生,你说的太好了。看来,攻打宋国,我们得不到任何好处。算了,寡人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众人退场)
(旁 白:由于墨子的能言善辩,两国之间已经燃起的战争烽火,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幕闭。

上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下一篇:《公输》课堂实录

四 :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剧本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剧本
 
作者:沈小伟    文章来源:马小在线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回味)

子明:老师,我先告退,您先休息一会儿。

公仪休:好。

[丫环伺候公仪休]

(子明下)在门外遇见管家

管家:在下见过子明先生,请问公仪休大人在家吗

子明:老师在客厅休息。

管家:(对观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对子明)子明,大人是否喜欢吃鱼

子明:是啊!

管家:(暗自得意)这下可好了!(对仆人)来来,快来,把礼物带上来。(仆人手提大鲤鱼上)

子明:请问,孙管家,您这是干吗

管家:我家主人听说你家大人喜欢吃活鲤鱼,特命小的给你家大人送来几条鲤鱼补补身子!

子明:这……

(吴管家上)

吴管家:啊……请问孙管家到此有何贵干

管家:吴管家,麻烦你跟主人通报一下,就说我有事求见。

吴管家:好,请稍候。

(吴管家到客厅)

吴管家:老爷,外面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请。

吴管家:孙管家,我家主人请你进去。

孙管家:谢谢。

孙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孙管家:大人,这鱼可是刚刚从鱼塘里钓上来的,绝对新鲜。

公仪休:谢了,心意我领了。

管家:大人,您若嫌少,我家大人说了,只要你喜欢,我们天天都打鱼来孝敬您。

公仪休: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做呕吐状)

管家:(不解)大人,大人,小的该死,那我回去禀报我家大人。另外给您准备礼物去。

公仪休: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不必了。子明,送客。

(子明出外送客,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此话怎讲

公仪休: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子明:噢,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公仪休: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子明:所以,老师不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五 : 扩编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尝试

扩编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尝试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    潘明哲
                     
              
              1、引言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了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一个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戏剧一向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的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烈,气氛活跃。演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新的活动天地,吸引了他们稚嫩向上的心,他们在表演中相当积极,相当投入。
              2、背景
              我所在的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心小学,XX年晋级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们学校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的特色语文活动,并且各个年级有各个年级的特色,学生已有一定的古典文化积淀。
              3、问题
              在同学们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和研究。(1)为什么学生表演的动作比较单一?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关于书上写清的公仪休或者是子明的神态、动作,学生演得都基本到位,但对于课本提示之外的神态、动作,学生要么傻站着,要么就是来回走、原地打转。而他们自己也觉得演得不够过瘾,不够尽兴。思前想后,有这样几种可能性:a文本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又没能深入理解课文,不会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更谈不上发挥了; b
              学生理解了课文,但平常在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所以不清楚不同身份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表现;c
              学生理解课文,生活中也会观察,但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演技显得平平;d
              人多怯场,发挥不佳。(2)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表演的过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场地有限,时间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充当演员,而这些演员之中,平时成绩优秀、能力较强的孩子当的主角,平平的孩子,最多只能是当当旁白或者在幕后高喊一声“某大夫的管家求见”,至于那些比较后进的学生就只有当观众的份了。于是好的学生更出彩,差一点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
              4.问题的解决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师者要善于挖掘孩子们隐藏的潜力。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师生还可以依托教材,创造性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几番斟酌,我觉得引导和指导学生重新编演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孩子们可以在想象中尽情舒展,可以在创作中快乐成长,可以在表演中不断提高。
              经过我的指导和点拨,同学们观看了不少的古装戏的影视资料,翻阅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资料,沉浸在创作的无穷乐趣中。一个多星期后,新编的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出炉了,和原课文相比,不仅内容丰富多了,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了。可以说是凝聚我们师生自觉、能动、发展、创造、智慧的结晶。
              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热火朝天地排练着新编课本剧,又一个星期后,班上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比赛,同学们分组表演了新编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他们演得是那样的活灵活现,那样的意气飞扬。欣赏着孩子们惟妙惟肖的演出,我深深地沉浸在他们的快乐之中。最终我们新编的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参加了南通市课改特色学校的验收演出,参加了丁堰小学百年校庆的演出,获得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附:
              
              新编公仪休拒收礼物(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公仪府侍卫
                    鲁国李大夫的管家
              
              [ 幕起。客厅内摆设简洁典雅,一只鸟状红铜香炉内,插着几根香,款款流淌着淡蓝的烟气,子明正盘坐在屏风旁的蒲席上温习功课。
              
              子明:(手持竹简,闭目呤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公仪休:(踱着方步从内室上)子明,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好。
              公仪休:(轻摇羽扇)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我刚来了一会儿。
              公仪休:最近功课做得怎么样?
              子明:谨遵老师教诲,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公仪休:那我可要考考你喽。
              子明:老师请指教。
              公仪休:(略作思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子明:(对答如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公仪休:智者乐水,
              子明:仁者乐山。
              公仪休:智者动,
              子明:仁者静。
              公仪休:智者乐,
              子明:仁者寿。
              公仪休:弟子,
              子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公仪休:(满意地捋了捋胡须)哈哈哈,果然大有长进!
              子明:(俏皮地笑了笑)嘿嘿,是老师教得好。(稍作停顿)老师,您吃过饭了吧?
              公仪休:嗯,刚吃过。(回味似的咂了咂嘴)子明 ,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眉飞色舞)是啊!河里的,海里的,南方的,北方的,我是遍尝天下鱼呀!什么草鱼、鲤鱼、鳙鱼、鲫鱼、黑鱼、黄花鱼、鲢鱼、青鱼、带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鳝鱼、甲鱼、泥鳅,煎、炒、蒸、煮起来,那真是人间美味呀。(回味)天天有鱼吃,赛似活神仙啊。
              [ 子明忍俊不禁笑了起来,笑之余,向公仪休请教学识问题。
              
              [ 管家从幕后上。
              管家:(手拎两条鲜活红鲤鱼,轻佻地走着八字步,说唱起来)管家我,送鲤鱼,送鲤鱼。送到哪,公仪府,公仪府。鲤鱼肥,鲤鱼鲜,公仪大人乐开怀!
              管家:(发现公仪府门牌,用食指指了指)哦,到了。
              侍卫:(发现来者举止轻佻,大喝一声)来者何人?
              管家:(不慌不忙)我乃李大夫的管家。请问公仪大人在家吗?
              侍卫:我家大人刚刚回府。
              管家:(对观众扮了扮鬼脸)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管家:我有事求见你家大人,烦您通报一声。
              侍卫:好,稍待片刻。
              侍卫:(小跑进客厅)报!李大夫的管家求见。
              公仪休:知道了,下去吧。
              侍卫:是!
              公仪休:子明,烦你去带他进来。
              子明:(轻盈地迈着步子走至前府)请随我来。
              管家:(笑不拢嘴)好好好。
              
                  [ 子明领管家进入客厅。
              管家:(满脸堆笑地施了一个礼)公仪大人好!(稍作停顿)大人,恭喜您荣升鲁国宰相。
              公仪休:谢了。
              管家:(神情谄媚)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尝尝鲜,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我原来是很喜欢吃鱼的,可是现在我一吃鱼浑身就冒许多小红疙瘩,又痒又痛,难受之极。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他的好意我心领了。
              管家:(试探性地诱惑)大人,这可是淮河活鲤鱼,鲜得很咧!
              公仪休:(坚决)不必了。
              管家:(有些焦急)大人,您就收下吧,大人,您不收叫小人怎么回去交差呀!
              公仪休:(义正辞严)子明,送客。
              管家:(心有不甘地喊道)大人,收下吧,大人,大人。
              侍卫:走![子明送管家至公仪府前,管家仍心存一线希望赖着不走,侍卫手按宝剑喝道。
              管家:(沮丧地摇了摇头下)唉!
              
              [ 子明返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公仪休:你想啊,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子明:哦,他们想巴结您,是好让您将来为他们办事啊。所以,老师不肯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 子明,这正是我想对你说的,我们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做一些违反国家法纪的事。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公仪休:(拍拍子明的肩头)哈哈哈,孺子可教也。
               
              [ 幕落。
              
              6、反思: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就课本剧而言,怎样从感兴趣的层面上寻觅到情趣,拾掇到意趣,开拓创新是必要的途径。同学们在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再创作中,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他们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他们考察运用了不少影视资料、网络资料,实现了各类知识的拓展延伸;他们在背景设计、舞台的布置、道具的制作等各个环节,反复考量,培养了一定的审美情趣;他们在创、编、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剧情、人物本质,提升了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一次新的尝试,一次丰收的喜悦,《公仪休拒收礼物》让我们爱上走进“大语文”,在自主创造中一往无前。
              
              
              评   点:
              重体验、重过程、重探究,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课本场景,体验文本蕴涵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对课堂生活化,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表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心里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没有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而,如何把学生的体验引入课堂,将教学的有关内容和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案例“扩编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尝试”仅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自己的做法。本案例展示了扩编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背景和构思,以及学生体验的过程和方法。
              该案例结构完整,引言部分主要描述了案例事件的大致场景,大体介绍了案例可能涉及的主题。
              背景部分介绍了案例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基础。但不足的是仅仅告诉了读者案例发生的时空框架(间接背景),而没有介绍案例事件与教学有关的直接背景。
                  
              问题部分描述了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但对问题的分析显得有些肤浅,学生表演动作比较单一,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的言行缺乏认识和理解,更主要是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尤其是价值观缺少体验和认识。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的重点不是要培养学生的表演与合作能力,而是要通过“导读”、“导演”、“导评”、“导创”来传授和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了是非、善恶,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问题的解决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和方法。但这部分显得单薄。如何解决问题是案例研究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记录,更不能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要深入剖析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以及对初步成效的描述。
              由于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深刻,反思部分并没有能结合课改的理念来阐述案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袁  玥)
              
              
              相关链接: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姜瑛俐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应定位在接近教育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真相。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总之,写教育叙事实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
              写好教育叙事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还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写好教育叙事还与我们教师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有关。如果有了明确的追求,又有不断反思的精神并确实是想追问自己,当教师这些年来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过什么样的良知与信念,有过什么样的痛苦与喜悦,总之,一旦教师想要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无疑就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什么上面布置的任务,或为了其他名利,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四)优秀教育叙事的标准
              丁刚教授曾经对好的教育叙事给出过最高标准,他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在此我们就给出个一般标准吧,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
              3、叙述清晰, 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
              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五)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没有人物的内心活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六)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经常有意识地随时收集让你感到有趣或震撼的教育教学事件资料或存在新问题的教育事件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你个人经历或别人经历的;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对学生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在学校活动、学习工作中自己发展中遇到的事。
              2、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教育教学事件资料。如记日记、写教学日志、做听课观察记录、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日记可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日志可提供对事件的回顾,如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反思和评价。
              事件观察记录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或拍摄录相,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或拍摄录相。事件观察记录主要纪录了,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当事人的态度、情绪与行为反应,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课观察记录可提供描述性记录、理论备忘录(由观察而联想到的相关理论观点)、观点摘录、一己之见和推论等。
              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可通过与参与者的对话,了解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深入揭示许多关于他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信息。
              3、注意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与所叙事相关的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这对于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图片资料与反映事件结果的实物和文字资料。与所叙事主题或问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注意思考和寻找身边平常事件中蕴含的规律、问题、新观念和真理,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对与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观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
              5、注意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每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6、写作时,首先要能够提出问题,明确你所研究和希望表述的问题。其次,要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这一主线,将问题细化,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第三,要对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的重点方面进行重点描写。
              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一)什么是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报告由教育叙事+反思构成。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反思的目的。反思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是对叙述教故事所提供的意义进行诠释,是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提升原有的经验,思考修正行动的计划,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促使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工作根据有科学性。反思的内容一般有:
              (1)反思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恰当性、科学性、合理性、新颖性、独创性。
              (2)反思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恰当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改进方法。
              (3)反思教育教学方法、策略与学生实际、内容、目标之间的匹配性、可行性,使用过程中的感悟、对在后续教学中运用的想法,
              (4)反思成功或失败之处及原因。可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心理、学生成长,教师成长等方面分析原因。
              (5)反思事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有了素材后,要对这些叙事素材进行提取、分析并界定这些叙事事件是如何形成、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三要素
              1.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
              2.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
              3.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中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三)好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
              1.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
              2.反映了教师心路历程,并能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
              3.叙述对教育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三、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校本研究内容分有:培训案例、课堂教学案例、学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校本研究案例八类。按案例性质可分为理论方法运用性的和问题解决性的两类。按案例内容可分为:单一性的、综合性的、专题性的。按教育科学领域可分为:教育方法、教育艺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五类。按学科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案例。
              无论是哪类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 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1)
              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2)
              案例问题事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通过情景与细节的描述,对案例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是案例反映主题所包含的各种问题的事件。
              (3)问题解决的效果。案例不仅要说明问题的产生、解决的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4)
              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分析与受到的启示。作者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诠释与研究是在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可有感而发,它能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5)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
              (二)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目的与作用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为了提供学习运用某种理论的实例,则案例写作的范围就确定在该理论能够运用的条件范围内,重点写体现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的。如果是为了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经验进行梳理,则重点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或几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案例的撰写可以依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写作侧重点,如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作为学校教师撰写教育案例,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写作目的。
              1、提供学习运用某种理论实例。经过书本学习,我们或许对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如何将所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这几年来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具体成功例子写出来,并作一番分析,就为大家提供了有助于这以问题解决的案例。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往那种单纯学习理论的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将这些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为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将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经过梳理的经验更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也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并在实践中再运用。
                 
              3、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首先,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非常有益。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师自我培训的过程。撰写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的审视,对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思考,必须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理论对接,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如何客观地观察和纪录自己与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学习掌握一定的观察反思方法,学习相关的理论。
              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进行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是教师自我进行学习研究的过程。通常教学案例由案例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和案例问题四部分构成。故教学案例撰写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的过程,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对教育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论提升的过程。它能将教师内在的感性经验显性化,将成功的实践过程固化,供其他教师共享。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围绕确定的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以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为靶子,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研讨,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启发,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结合研究的问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对对未来的共同发展愿景,使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1、有鲜明的案例主题。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案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这个主题应当给人启示,能引人深思。
              2、有清晰的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具体、明确地表达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还可放入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思路。
              3、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它是教育教学记叙文,有有关人物特点方面的材料,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与解决的结果,特别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复杂的内在心理活动。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在呈现事件发生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片段、教育教学措施产生的即时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感受、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情况时,又不是简单的概括性的论述,而是以对人物、事件发生的情节、处理事件中存在的一定冲突和问题情境鲜活而有趣的描写展示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4、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作者的案例分析或反思应能简要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应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应通过案例分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规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应阐述通过此案例所受到的启迪。
              5、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案例中应有作者对主题中某些问题的反思性研究,提出与案例事件和主题有关的治的继续研究,仍感困惑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的尝试与讨论研究。
              (四)案例主题的确定与提炼
              案例主题就是这个案例将要反映什么,如是想说明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作者在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1、确立鲜明、深刻、有现实意义的案例主题。案例主题一般都要涉及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困扰事件。主题要鲜明、深刻、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要符合时代特征。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案例事件可以是一件小事,但透过现象所反映的主题并不小,能够以小见大。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育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教师作用的发挥、新教育教学原理的运用、新家学技能与方法、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选择与实现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2、案例主题的提炼。案例主题的提炼要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提炼主题。提炼的主题要新颖,要反映当前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符合课改的需要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高的需要;反映新课程理念、新教育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组织实施方法、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提炼的主题要体现出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规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3、案例主题与问题。案例是由围绕案例主题展开的体现几个案例问题的事件。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或者说是案例的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例如围绕
              “如何处理好放与牵的关系”这一案例主题可以写以下案例问题:如放的时机、方式、放的时间与度的把握,如何能“放”的恰到好处,如何通过“放”创设宽松的氛围,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问题,如何在放的同时,适度有效地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活学生的有效思维”等。通过阅读这个案例,其他教师可能就会围绕如何处理好“放”与“牵”这个主题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观察,进行教学叙事,再对教学叙事进行整理,将他们串成一串反映解决这一主题多个问题的案例。
              (五)案例背景的撰写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关于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生,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你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清晰准确的描述和分析,目标的提出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学科共通能力以及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下面例子中提供的案例背景就从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思路、教师情况、学生学习基础、案例问题所属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交待。
              案例背景示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的活动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经过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体验合作交流,才能集思广义、有所提升。在执教《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设计了“故事导入、信息交流、操作感知、方法探究、练习反馈”几个教学环节。经专家引领和对新课标理念的反复思索,我进行了多次设计与实践,教学效果一次比一次显著,现将本节课中“方法探究”这一环节的几次实践情况实录如下: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把人民币分别按硬币、纸币;分币、角币、元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梳理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整体的认识。本环节要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总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六)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1、凸显主题。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事件,都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所以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是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比如撰写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案例事件时,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性细节写清楚。而把“方法”的介绍一笔带过,对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只简单的叙述,着重围绕如何使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这一关键问题,叙述处理过程,描述具体措施,在相似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了什么不同处理方式?为什么采取这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等。

              2、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o:p


 

本文标题: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1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