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前两天释缘向大家介绍了手相先天三纹的智慧线,今天向大家介绍生命线。[www.61k.com)顾名思义,生命线体现的是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大家都知道健康是基础,生命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判断生命线好坏的时候,基本原则仍然是以深长清秀为准,如果浅短甚至岛纹中断,则身体容易出毛病。
1.看起点:正常的生命线应该与智慧线一样,起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位置,起点过高则野心大,好指挥别人,而起点过低则具有攻击性、脾气不好。释缘看纹路通常都会观察这一点,非常准确。
2.看弧度:生命线通常都会圈住手掌的一偏厚实的区域,这部分叫做金星丘。金星丘越大,越有爱心,人越乐观;反之、金星丘越小,生命线的弧度就越小,则人就比较冷漠。金星丘等概念属于西方掌相学,以后释缘以后还会专门介绍。
3.生命线本身的纹路:锁链状,标明身体长时间处于不健康状态;中断和岛纹,必然曾发生大病;这一点一望便知,也非常好理解。
4.看长短:生命线短,并不意味着短寿,而只是标明身体机能正逐渐衰退,如果不坚持调养身体,则真有健康之忧。如果长且清晰,目前身体状况非常好。
5.第二生命线,也就是生命线旁边有一条近乎平行的生命线,这个也叫做生命辅助线。如果你的生命线出现中断,但旁边正好有这么一条辅助线,则必然可以逢凶化吉。
6.中断或叉纹:生命线莫名中断或出现叉纹,大凶之兆,意外事故。可以根据掌相流年来判断时间。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注意流年是从手指这一方开始算来判断时间。
生命线的主要观察原则释缘先介绍到这里,当然,还有些比较少见的特殊纹路现象,这个我们以后会另作专题介绍。
二 :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的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没有消除等各方面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表现,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0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拉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构成了21世纪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振兴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www.61k.com)。然而当代大学生心理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困扰,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心理在承受机体和外界环境时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并不是完美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各地区高校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4年马加爵事件更是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至2009年,在对200位学生作的随机调查表明,有35%对人际关系敏感,20%人有敌对情绪,忧虑占18%,焦虑占12%,心理压抑沮丧占15%;就全国大学生而言,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伴有自卑和懦弱的特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低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灰心丧气,没有进取心,受到批评就会萌发报复心理,甚至有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铤而走险而发生意外。同时在各大高校出现了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压力跳楼自杀等偏激现象。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甚至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各界都应积极面对和重视的客观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1.当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多数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对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表示振奋,对国家“三农”政策及成效感到满意,也能正确对待当前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学校发展等。为适应和迎接当前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努力学习,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自立自强,克服了独生子女的娇气和依赖心理,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勇敢选择自主创业。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关注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心理调查活动,认真填写心理调查问卷,对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或征文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期望能身心健康地完成大学学业。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属于一般性的心理发展问题,少数属于障碍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不成熟、不适应,只有极少数是精神疾病,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子们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折磨,容易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攻击、自杀等过激行为。
3.当前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难度增加,社会负面影响扩大。例如,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甚至国外媒体都给予了大量报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生活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后一般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相对于以往的小学、初中、高中而言他们算是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熟悉的环境。某些学生习惯了父母帮忙打理好一切,过惯公主少爷的日子,在进入陌生的新环境时表现得极为不适应,如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无法下手,甚至有不知道怎样有效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这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出现了大批父母、亲人陪同入学报到的场景。尽管大学生入校后情况出现好转,但在遇到生活突发事件时仍表现出心理脆弱现象。
2.社交障碍。许多大学生在习惯了原有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环境后,一时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面对大量的社团活动和社交圈不愿去尝试和面对,习惯网上和陌生人交流聊天。而真正到现实生活中需要交流的时候,总会觉得开口很难,产生沟通困难,无法让人真正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因而出现了交流困惑、压抑、苦闷等现象,甚至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排斥某些看似无法和其深交的同学,而且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化特征强烈。正常的男女生之间交流出现很多问题,如女生会害怕和男生接触,有意识地回避和男生的交流等。
3.情感问题不稳定和性需求的道德冲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摆脱了往日的枯燥无味的学习,同时,由于在家依恋惯了父母,离开父母后情感上出现了一定的真空,因而在情感上有强烈的被关怀、照顾的愿望,在这种强烈预期下,年龄相近的同学之间很容易单纯地步入他们所谓的爱情。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对性知识认识的不足,又有性冲动等问题,把爱情简单化,自然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而当他们面对现实情况时,却产生了很多矛盾和考验,失恋情况就在所难免。此时有些大学生就犹如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失去一切,终日无所事事,久之,变得悲观、失望到自闭,不愿交流,情绪极其低落,个别甚者抱有轻生的想法。
4.就业问题。在大学扩招和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中,使大学生最有压力的便是就业市场的饱和与激烈竞争。然而在面对严峻就业情况时,有的大学生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过重,他们不是积极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去接受社会挑选,而是高期望,做大城市梦、沿海梦。如有的学生脱离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向父母提出要出国深造,希望将来成为海归,回国找个好工作。当他们这种高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怨天尤人,对家庭和社会喋喋不休的抱怨,他们对于现实就业与理想工作存在明显的差距产生的困惑、迷茫和自卑等心理问题也就不奇怪。越临近毕业,心理上就越表现为焦躁和不安。
三 : 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我是先生》开课心理学
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我是先生》开课心理学
据【搜狐网9月6日讯息】本星期七晚,《我是先生》舞台上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直指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现场开课“幸福心理学”,传授幸福秘籍。除了这堂心理课,最美[www.61k.com)汉语老师程秧秧、“蝴蝶教授”李朝晖、国学“狂师“徐晋如、杂技严师侯世芳、西南大学附中最牛班主任张万国也将纷纷登台,为观众精彩开课!
每年国人由于心理问题自杀数据惊人,清华心理学泰斗支招“说给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在人们追求幸福感生活日益迫切的今天,本周《我是先生》的课堂上也迎来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为大家揭开幸福的奥义。
作为联合国幸福日大会上唯一被邀请的中国科学家,彭凯平教授在心理学领域可谓是泰斗级的人物,曾任教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2008年,受海外高级人才引进计划,俗称“千人计划”的邀请,彭教授回国工作。当年,他就立下心愿,要帮助清华大学恢复曾经辉煌过的心理学系,建设1个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平台,目前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大家猜一猜,我们中国是死于车祸的人多一些,还是因为内心不快乐不幸福跳楼自杀的人多一些?“节目开场,彭凯平教授就抛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我告诉大家数据,2013年中国有65000人死于车祸,有将近25万人由于心理不开心自杀身亡。”每年国内由于心理问题自杀的人数竟然是车祸死亡人数的近4倍,这样的数据令人大感意外,国人迫在眉睫需要补课“幸福心理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相信科学的方法。”彭凯平教授提出要用科学方法调节心理健康。他举例说,猩猩和人的1大区别就在于行走的方式,猩猩低头,人类抬头,而抬头挺胸这一行为即是人类六千万年演化历史中1种科学的幸福方法。因此在心情不好之际可以尝试抬头挺胸,听音乐或者锻炼身体。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帮助大脑分泌出积极的神经化学激素,从而使人变得积极快乐。
不过彭凯平教授的这番“幸福奥义”却遭到了李咏的质疑:“我觉得这个把幸福搞得很简单了。如果我挣的钱不多,你让我怎么幸福呢?”“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有1个幸福拐点。”面对李咏的提问,彭教授给出了专业的回答,“过了拐点以后,收入的增加和幸福就没有关系了。届时社会环境、人权、以及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则更大。”彭教授同时指出,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关于获取幸福的方法自古有之:“我们中国人有1个智慧,就是经常讲要放下。当你专心致志欣赏最喜欢的事情,也就什么都放下了。”
四 :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从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门一次全国大规模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中,第一位疾病是肝炎,第二位是心理疾病。”[1]国家教委80年代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90年代初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递增到25.29%。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从近几年来各种研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 2%左右,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不断凸现的心理障碍已经明显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
近年来频繁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大学生恶性案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系统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系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模式的思考。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严峻的现实呼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连年攀升,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但也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所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及时把握我校学生在新形势下心理层面基本情况,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对我校部分学生就心理方面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收回率为91%,个别访谈18人次。调查范围涉及我校20个专业,十个省市,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对象男生316人,女生230人,大一136人,大二185人,大三113人,大四112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五部分涉及到的大约50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水平上看,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基本吻合,呈现出良好、务实、积极进取的特点,同时,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和问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
1.1关于学习动力。从总体上看,尽管我校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较高,学习兴趣较浓。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很重要”的学生占67.6%,这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天职;在看待学习的态度上,74.8%的学生认为“学习要主动,不能被动地去学习”,可以推断我校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较强的主动性,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但是持“现在学习,以后未必会用得上”观点的同学占19.9%,这部分学生对以后的出路感到很迷茫,看不到未来,没有理想;在“有无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有26%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具体目标计划。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方面女同学较男同学要好一些;许多同学不善于合理分配时间:“将大多数时间花在专业课上,不想在考试中挂课”,并且缺乏学习耐心,不能恒久地坚持学习计划。有2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压力太大,并且许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许多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四级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时间要比花在专业课上的要多。
1.2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我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可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回答“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信心也有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能否适应大学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方法”问题上,大一新生回答“不适应”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级。调查显示,76.4%的学生认为,无论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相反,环境的不同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这部分同学大多属于性格开朗、大方、生活态度乐观的群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批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那些自理能力不强、基础差底子薄、有性格缺陷的学生,他们感到自卑、不知所措。
1.3关于恋爱心理。恋爱是五彩斑澜的大学生活中的亮丽一色,是大学生既向往、又很难正确处理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所谓“爱情”,是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是催人奋进的,应该慎重”,但是有一大批学生的恋爱动机简单,很少考虑将来。26.7%的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消除寂寞,39.8%同学认为恋爱的目的并不在婚姻,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对恋爱也没有明确态度,只为追求一份年轻时的浪漫。恋爱的“从众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自己没有会觉得抬不起头”,分不清友谊和爱情,往往误把好感当作爱情。选择恋爱伴侣时多持“漂亮(帅气)第一”的观点,交往注重外貌,感情基础不深厚,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恋爱观。
1.4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大学生渴望理解、友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4%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重要,应该提高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十分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一般以何种方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时,有88.6%的学生认为当学生会干部或者参加学生社团可以提高自信心。在调查中显示,4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并反映当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心理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表达能力);交友范围狭窄,部分同学的交往仅仅限于老乡和宿舍成员,并不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当小范围的交往出现矛盾时,就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技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了解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在交往过程中较少注意自己的外表、语言、行为举止,没有标准,盲目交往。
5.5自我意识。“价值观念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性问题、恋爱问题,是最能代表青年心理特点的三个问题。其中,自我意识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2]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涉及“我怎么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性格、心理有一定的客观认识,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涉及“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的自我感觉如何”等情绪体验的问题上,认为“对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占53.2%,“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占15.1%。在“是否经常克制、约束自己”、“是否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可以“自我监督”、“自我说服”、并不需要外来的干预。
2我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0~2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的3%。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情感、行为活动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和强迫倾向等。患有情感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有行为活动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极易冲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的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差。这部分学生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很难从错误中、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此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2.2心理问题的发生群体存在差异。在年级、专业、城乡间从总体上看,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三年级次之,四年级及研究生最少;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环境适应心理危机,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以及突然独立的生活,对大学生活既充满无限的好奇,又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大二学生多表现为人际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恋爱受挫而表现的沉闷、郁郁寡欢、消极萎靡;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和求职择业的压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人数较多。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多。
2.3自我意识存在偏差,漠视心理知识的学习。尽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心理世界,仅有极小部分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前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校团委、学生会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讲座,举办《心灵对话》栏目等,但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如预期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甚至有人认为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心理有问题的,于是不屑一顾。
近几年对于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任其发展或自行治疗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次调查显示,尽管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之中,但一些同学还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学习忧虑,自我封闭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一旦伴随其它外界因素(如考试压力大、就业困难、失恋等)就会诱发一些思想问题。以往的学生工作经验表明,高校校园出现的系列问题往往同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我校已明确提出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大力关注的学生工作思路,相信这项工作会取得好的效果。
3 对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 各自的教育途径互相独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又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包揽一切的万能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学校可以发挥家庭、社会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大学生人生宝贵的大学四年中施加影响,提供各种服务、各种机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3.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真正从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出发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应当建立一个完善和务实的领导机制,建立学校和家长、社会密切联系的制度,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用科学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3]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的效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无论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 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都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稳定的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一般有班主任、辅导员来做,而且是面对面地交谈,这样不便于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状况。学生与心理咨询员素不相识,不会担心心理深处的东西被熟悉的人知道,易于把自己的困惑吐露出来,这样便于咨询员了解事实,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行治疗。
3.3实行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过程关怀。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3.4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 潜能能够得到正常开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绩和得到发展的。所以,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舞台中塑造性格,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的德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客观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
。从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门一次全国大规模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中,第一位疾病是肝炎,第二位是心理疾病。”[1]国家教委80年代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90年代初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递增到25.29%。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从近几年来各种研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 2%左右,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不断凸现的心理障碍已经明显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
近年来频繁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大学生恶性案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系统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系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模式的思考。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严峻的现实呼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连年攀升,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但也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所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及时把握我校学生在新形势下心理层面基本情况,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对我校部分学生就心理方面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收回率为91%,个别访谈18人次。调查范围涉及我校20个专业,十个省市,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对象男生316人,女生230人,大一136人,大二185人,大三113人,大四112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五部分涉及到的大约50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水平上看,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基本吻合,呈现出良好、务实、积极进取的特点,同时,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和问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
1.1关于学习动力。从总体上看,尽管我校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较高,学习兴趣较浓。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很重要”的学生占67.6%,这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天职;在看待学习的态度上,74.8%的学生认为“学习要主动,不能被动地去学习”,可以推断我校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较强的主动性,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但是持“现在学习,以后未必会用得上”观点的同学占19.9%,这部分学生对以后的出路感到很迷茫,看不到未来,没有理想;在“有无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有26%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具体目标计划。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方面女同学较男同学要好一些;许多同学不善于合理分配时间:“将大多数时间花在专业课上,不想在考试中挂课”,并且缺乏学习耐心,不能恒久地坚持学习计划。有2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压力太大,并且许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许多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四级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时间要比花在专业课上的要多。
1.2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我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可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回答“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信心也有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能否适应大学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方法”问题上,大一新生回答“不适应”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级。调查显示,76.4%的学生认为,无论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相反,环境的不同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这部分同学大多属于性格开朗、大方、生活态度乐观的群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批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那些自理能力不强、基础差底子薄、有性格缺陷的学生,他们感到自卑、不知所措。
1.3关于恋爱心理。恋爱是五彩斑澜的大学生活中的亮丽一色,是大学生既向往、又很难正确处理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所谓“爱情”,是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是催人奋进的,应该慎重”,但是有一大批学生的恋爱动机简单,很少考虑将来。26.7%的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消除寂寞,39.8%同学认为恋爱的目的并不在婚姻,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对恋爱也没有明确态度,只为追求一份年轻时的浪漫。恋爱的“从众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自己没有会觉得抬不起头”,分不清友谊和爱情,往往误把好感当作爱情。选择恋爱伴侣时多持“漂亮(帅气)第一”的观点,交往注重外貌,感情基础不深厚,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恋爱观。
1.4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大学生渴望理解、友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4%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重要,应该提高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十分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一般以何种方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时,有88.6%的学生认为当学生会干部或者参加学生社团可以提高自信心。在调查中显示,4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并反映当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心理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表达能力);交友范围狭窄,部分同学的交往仅仅限于老乡和宿舍成员,并不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当小范围的交往出现矛盾时,就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技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了解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在交往过程中较少注意自己的外表、语言、行为举止,没有标准,盲目交往。
5.5自我意识。“价值观念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性问题、恋爱问题,是最能代表青年心理特点的三个问题。其中,自我意识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2]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涉及“我怎么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性格、心理有一定的客观认识,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涉及“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的自我感觉如何”等情绪体验的问题上,认为“对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占53.2%,“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占15.1%。在“是否经常克制、约束自己”、“是否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可以“自我监督”、“自我说服”、并不需要外来的干预。
2我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0~2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的3%。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情感、行为活动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和强迫倾向等。患有情感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有行为活动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极易冲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的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差。这部分学生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很难从错误中、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此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2.2心理问题的发生群体存在差异。在年级、专业、城乡间从总体上看,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三年级次之,四年级及研究生最少;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环境适应心理危机,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以及突然独立的生活,对大学生活既充满无限的好奇,又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大二学生多表现为人际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恋爱受挫而表现的沉闷、郁郁寡欢、消极萎靡;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和求职择业的压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人数较多。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多。
2.3自我意识存在偏差,漠视心理知识的学习。尽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心理世界,仅有极小部分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前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校团委、学生会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讲座,举办《心灵对话》栏目等,但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如预期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甚至有人认为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心理有问题的,于是不屑一顾。
近几年对于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任其发展或自行治疗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次调查显示,尽管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之中,但一些同学还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学习忧虑,自我封闭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一旦伴随其它外界因素(如考试压力大、就业困难、失恋等)就会诱发一些思想问题。以往的学生工作经验表明,高校校园出现的系列问题往往同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我校已明确提出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大力关注的学生工作思路,相信这项工作会取得好的效果。
3 对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 各自的教育途径互相独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又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包揽一切的万能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学校可以发挥家庭、社会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大学生人生宝贵的大学四年中施加影响,提供各种服务、各种机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3.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真正从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出发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应当建立一个完善和务实的领导机制,建立学校和家长、社会密切联系的制度,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用科学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3]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的效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无论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 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都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稳定的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一般有班主任、辅导员来做,而且是面对面地交谈,这样不便于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状况。学生与心理咨询员素不相识,不会担心心理深处的东西被熟悉的人知道,易于把自己的困惑吐露出来,这样便于咨询员了解事实,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行治疗。
3.3实行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过程关怀。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3.4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 潜能能够得到正常开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绩和得到发展的。所以,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舞台中塑造性格,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的德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客观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
五 :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