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7-08-25 所属栏目: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一 :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

王磊 报关A1202级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www.61k.com]”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其所处的特定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心里联系。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

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www.61k.com)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www.61k.com]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太嚣张。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2、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间的人际相处很好。[www.61k.com]就如升入大学后与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较少,并不是人际关系消失了,而是不在同一空间交往少了。

(2)态度相似, 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

3、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五、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

1、主要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2)情感障碍是另一常见障碍。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www.61k.com)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主要有: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等。

(3)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2、其主要原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人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1)认知原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2)情感原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3)经济原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其中有两种极端情况——清贫与富足。清贫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人际羞怯、人际逃避等;富足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等。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紧迫,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1)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性格行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任务的影响往往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2)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其自立行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自立的主要因素。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做好事情的能力常持怀疑态度以及包办、代替太多,亦不利于自立意识和自立行为的养成。因此,教育者和抚养者应大胆放手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其做好事情,并对其自立意识和行为进行鼓励、认可和赞赏。同时,学校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除了抓好学习外,也要注重包括自立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尊水平。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判断的感受;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情感体验。两者都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水平:一是教师、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期望、鼓励和赞赏,以代替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多的挑剔、批评和指责;三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把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的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与自己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进步。

(4)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www.61k.com)个体的成就的动机对自强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具有高自强意识。此外,父母抚养方式、家庭气氛对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上,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或者失败体验。可以在归因上进行训练,训练学生把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自身的不努力,把成功归为自身的坚持和勤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完成困难性任务,在实践中养成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所谓“吾日三省乎吾身”,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大学生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其他对策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七、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模块训练》 陈娜、徐颖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人际交往心理学》 刘晓新、毕爱萍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3、《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 姚晓燕 甘肃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03)

4、《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罗建华、梁斌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03年第3期

5、《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 张治库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二 :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

王磊 报关A1202级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其所处的特定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心里联系。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

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太嚣张。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2、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

间的人际相处很好。就如升入大学后与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较少,并不是人际关系消失了,而是不在同一空间交往少了。

(2)态度相似, 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

3、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五、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

1、主要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2)情感障碍是另一常见障碍。

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主要有: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等。

(3)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2、其主要原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人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1)认知原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2)情感原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3)经济原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其中有两种极端情况——清贫与富足。清贫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人际羞怯、人际逃避等;富足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等。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紧迫,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1)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性格行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任务的影响往往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2)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其自立行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自立的主要因素。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做好事情的能力常持怀疑态度以及包办、代替太多,亦不利于自立意识和自立行为的养成。因此,教育者和抚养者应大胆放手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其做好事情,并对其自立意识和行为进行鼓励、认可和赞赏。同时,学校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除了抓好学习外,也要注重包括自立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尊水平。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判断的感受;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情感体验。两者都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水平:一是教师、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期望、鼓励和赞赏,以代替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多的挑剔、批评和指责;三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把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的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与自己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进步。

(4)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

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个体的成就的动机对自强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具有高自强意识。此外,父母抚养方式、家庭气氛对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上,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或者失败体验。可以在归因上进行训练,训练学生把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自身的不努力,把成功归为自身的坚持和勤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完成困难性任务,在实践中养成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所谓“吾日三省乎吾身”,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大学生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其他对策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七、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模块训练》 陈娜、徐颖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人际交往心理学》 刘晓新、毕爱萍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 姚晓燕 甘肃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03)

4、《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罗建华、梁斌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03年第3期

5、《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 张治库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三 : 大学生村官应处理好六种关系增强六种能力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组织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组织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建设农村,给我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近期,中央组织部再发通知,中央确定的今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即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2万名。为使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能够适应农村、安心农村和激情奉献,及早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实践,在此提出“双六诀”,即“处理好六种关系、增强六种能力”,谨供参考。

一是处理好“村民”和“村官”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融合能力。当“村官”,首先要当一个好“村民”,当不好“村民”,就很难当好“村官”,这应该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刻的辩证关系。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要切实做好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要牢固树立一种“落地生根”的思想,多到建设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农家体验生活,多和农民谈心交心,真正心沉身入地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大学毕业生到“村民”,再由“村民”到“村官”的渐进性转变。

二是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增强对角色的变换能力。尽管自己是当之无悔的大学生,是经过国家全日制培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知识向农村实践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自己仍然是个“学生”,而且是“小学生”。在生产技术上,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和信息,指导村民们进行生产实践,并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在组织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强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民朋友请教和学习,切实发挥农村“草根专家”和“实用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

三是处理好“安心”和“尽心”的关系,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我们常说:安心才能尽心,尽心才能做好。农村生活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之后,很可能出现“反差现象”,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心理落差。但不管怎么样,既然选择了,就要“即来之,则安之”,与其后悔不迭,不如安心立本,尽心做事。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派到农村一线之后,要自觉克服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带着对农村的感情和对农民的爱戴,适应生活和面临的工作,切实通过心理调适和对事业的计划安排,不断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处理好“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增强对事业的开拓能力。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同时也是启发更多的有志青年到我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来建功立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要有实现“就业”的满足感,还要有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要有非常明晰的计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中感受责任,在责任中创造辉煌。

五是处理好“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增强对困难的自控能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肯定会遇到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难。但往往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特别是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更是再所难免的。为此,大学生“村官”即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团结能力。控制自己对面临困难的情绪,始终坚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意识,善于发现、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同时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职责范围内,带领群众和村民想发展大计,谋发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

六是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增强对局面的把握能力。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建设一线,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加分、选聘乡镇干部、各种生活和学习保障等等。对此,许多大学生“村官”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增强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村官”书生气太浓,不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指导生产,而是天天伏在“桌头”想后路、忧退路,不是琢磨考公务员,就是一门心思研究考研的事,如此“村官”,村民们意见也不小。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求进取是对的,但要舍本逐末,那就不对了。还是要正确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想大局、顾大局、为大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争得村民和组织的支持,这样,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本文标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0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