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

发布时间:2017-08-14 所属栏目:海师大

一 :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

海南师范大学(英文简称:HNNU)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秋的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18个学院,30个科研机构,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点,53个本科专业,各类学生2万多人,专任教师894人,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学校有龙昆南、桂林洋、灵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816.5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3.67万册,电子图书112.02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8个,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在2014最新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84名。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风光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学校之一,其前身是中等专科学校“海南师范学校”,坐落于海口,1949年秋创建,1951年,海南师范学院搬迁到府城镇西北部的私立琼海中学内(今海南中学),范会国任院长。把琼海中学、汇文中学与匹瑾中学等校合并为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何仁楷任主任(校长)。

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归入其他院校,部分教师和一年级学生留在原址成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院系又进行调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1953年9月海南师范专科学院撤销,海南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接收其校址和部分图书、仪器,改建为海南中学。

(www.61k.com)1958年,在海南中学校园内重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在原有的校舍、部分图书设备基础上从海南中学、琼台师范学校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充实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经过筹备,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吴耀南任校长,复办后,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学校开设中文、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俄语、体育七个专业,学制2年,该年招生280人。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风光1962年,全国高校院系再次调整,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工业专科学校、海南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是当时广东省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办。

1984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1978年琼台师范学校创建

1979年琼台师范学校改名为海南教师进修学院

1985年海南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海南教育学院

1986年,学校复办,恢复海南师范学院校名。

1999年,海南师范学院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海南师范学院。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筹建海南师范大学。

200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2008年,学校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同年秋,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经管学院入驻海口市桂林洋大学城。

2010年8月30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政法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

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将学校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2012年7月6日,教育科学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设施建设

学校拥有龙昆南校区、桂林洋校区、灵山3个校区,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9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3.32万平方米。

校区地址邮编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高校区海涛大道校际1号571127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昆南路99号571158海南师范大学灵山校区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大道313号571126

桂林洋校区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风光项目位于海口市的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内,开发区处在琼北沿海城镇规划的龙头位置,北临琼州海峡,东邻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西接海口新市区,南连美兰国际机场(距离4公里),距海口市中心区10公里,琼文高速公路从开发区南部穿过,陆、海、空交通十分便利。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生活设施较完善,已完成了部分的水、电、路、通讯、排污、排水管道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已引进工业,旅游项目一百多家,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人民币,已初步形成繁荣昌盛的海口现代化卫星城。项目所在区域属热带湿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4.3C,年降雨量1760毫米,一年四季风和日丽,冬暖夏凉,气候怡人。

桂林洋高校区第一期已入驻的琼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该校区东侧。与海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将作为第二批学校入驻高校区。

桂林洋校区建设征地面积2505.5亩,校园使用土地面积为1998.8亩,采取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将分三期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一、二期建设,2010年后为第三期建设规划。2006-2008年为第一期建设规划,已征地1515.45亩(含桂林洋农场后勤项目合作用地),预留发展用地990.05亩。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省建设厅批复。一期建设总建筑规模为66696㎡,包括公共教学楼(14189㎡)、信息中心大楼(15750㎡)、文学院教学楼(10344㎡)、外语学院教学楼(10437㎡)、招待所及教师休息用房(6579㎡)、风雨操场(6939㎡)及运动场(2458㎡)6个项目,一期建设项目已按程序审批。一期建设投资估算(含征地)约3亿元。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教学理念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风光六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海南,秉承“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践行“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树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地方本土特色优势,发展成为海南省教师教育中心,重要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海南教育文化对外交流基地,为海南基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校训
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十八个学院,三十个科研机构。现有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十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点,5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三十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2万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52人,全日制本科生16620人,留学生209人。

院系专业

学院专业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教育、舞蹈表演)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装设计、绘画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英语教育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软件工程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推广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业余、脱产、自学考试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旅游与运动康复方向、高尔夫运动与管理方向)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硕博重点

项目学科一级博士点生态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思政)、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体育学、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历史)、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学科教学(数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学科教学(美术)、美术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育(英语)、学科教学(音乐)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基础数学、中国当代文学、有机化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体育学、中国史、美术学、地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小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英语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活动截至2013年,学校有专任教师89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47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3人,具有博士学历367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级各类专家150人。有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十个省级教学团队。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47人,海南省委省政府重点直接联系专家9人,海南省教学名师6人,海南省优秀教师2人,海南省“教学十佳”7人;海南省重点(扶持)学科责任教授5人,海南省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另有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的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33人

郭力华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郭力华教授郭力华,女,汉族,祖籍吉林省吉林市,博士学历,1963年5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长大。1992年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郭力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高师战线上23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她修身律己,1994年获得海南师院十佳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获得海南师范学院为人师表奖;她38岁考取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按期毕业取得学位,为中年女教师树立了自信自强的榜样。她钻研教学,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大学课堂氛围,多次被评为学院“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获得海南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十佳、学院青年教学奖;她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为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付出艰苦努力并收效显著,她主持多项教师培训工作,成绩优异,2003年获海南省级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优秀指导教师;她致力于科学和科普事业,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她义务为全省中小学作科普报告,受到4000余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她任生物系主要领导12年,积极引进、扶持和培养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甘当人梯,形成了优化的学术队伍结构,使生物系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单位,其本人被评为省教育系统以及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近十次。她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多次年度考核为优秀。她关心学生成长,身患重病不忘捐资助学,深受历届学生的爱戴。2007年4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
郭力华老师于8月7日下午4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4岁。在她病重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委托有关部门的同志转达了对郭力华老师的问候,省委书记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方晓宇,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琼瑛,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姜斯宪,副省长林方略等领导亲自到医院看望了郭力华老师。得知郭力华老师去世的噩耗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作了批示:送花圈致哀,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国务委员陈至立来电要求转达:向海南师范大学郭力华教授去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问候,并以她的名义送花圈。告别仪式后,郭力华老师的骨灰被送往三亚,下午四点洒在南山海面。

蔡正聪

蔡正聪先生1978年毕业于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注: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数学系,现任海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在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建设中,蔡正聪慷慨解囊500万元用于兴建化工学院教学楼。蔡正聪化学化工楼2010年1月破土动工,建筑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9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化学化工楼设有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省部共建实验室、海南热带药用植物与香料开发应用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分中心、海南省化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科研和教学平台。
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省部共建实验室现有面积3500平方米,已拥有2580多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以我省的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学科为基础,运用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和现代波谱分析和仪器分析等手段,以海南药谷建设、热带植物和农用植物的开发加工以及绿色海岛建设为主要研究任务,开展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提取和分离工艺的研究。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科研学术

科研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校门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个。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动植物生态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2013年,该校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及横向项目36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各类科研经费2016.49万元;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和科技进步奖励24项。2002-2006年,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53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22篇,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49篇,被国际权威索引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149篇。

学术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重点课程4门。2004年-2013年,该校教师共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49项,校级教改项目84项;在省部级以上多媒体教材(软件)评比中共获奖20项;共主编、参编教材111部,有22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6年,学校启动的面向海南省十一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播种希望”行动计划,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写入2007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将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落户学校,成为国家汉办在中国南方唯一重点建设的基地。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院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是海南省历史最悠久、馆藏丰富、知名度高的图书馆。截至2013年,图书馆坐落于校园中心,总用地面积9637.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790平方米,桂林洋校区图书馆面积2080平方米。馆藏图书307.1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5.1万册,电子图书152.02万册。

●大学学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是海南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由海南师范大学主管和主办的综合学术类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反映海南师范大学和全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刊载具有较高水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述评和综述等学术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教育部“高校学报名栏建设首批入选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全文收录。主要反映该校和全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刊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8]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合作交流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_海师大
海南师范大学-军训学校确立了“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服务定位,充分发挥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的11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互派学者访问讲学,互派学生交流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办学,推进了该校教育国际化进程。2004年-2013年,该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7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63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支持周边国家华文教育;与泰国海南会馆共建育民华文学校。2007年,学校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共同建成了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承担了海外汉语教师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和外派任务,先后派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2批76人次,对外汉语教育蓬勃发展。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校长韩长日副校长林强、温强、杜明娥、史海涛党委书记林北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诚一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校园文化

校歌
椰风阵阵吹天涯我们相聚在师大

无论今日来自何方这里就是温暖的家
啊刻苦学习为生命注入精华
用墨香书生装扮青春年华
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优良的校风要发扬光大
海南师大美丽如画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海风阵阵鼓天涯我们成长在师大
无论今日走向何方这里仍是心中的家
啊辛勤耕耘开出鲜艳的红花
把文明的种子洒遍海角天涯
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优良的校风要发扬光大
海南师大教育摇篮
我们建筑琼岛
现代化的教育大厦
校训
崇德尚学求是创新
校徽释义
以英文字母为主体,经过艺术处理的字母"H"又似斜拉"N",代表“海南”二字首字母,同时又代表学校类型:Normal(师范);上面则海天一色,代表海南地理特征;云中日出又寓意“海师”蒸蒸日上;下面以字母"N"承托,表示University(大学)。又似人形站在讲台上,突出学校以培养教师为办学特色。红色的"H"又似太阳,折线似海面,蓝色部分则似翱翔的海燕,寓意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追求真知,顽强拼搏的“海师人”。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学校地址

龙昆南校区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昆南路99号
邮编:571158
桂林洋校区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高校区海涛大道校际1号
邮编:571127
灵山校区
地址:海口市琼山大道313号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邮编:571126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相关新闻

海口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落户海南师范大学
2013年10月30日,海口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挂牌仪式在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化学与化工楼前举行,海口市市科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伟与海南师范大学校长韩长日共同为共享中心揭牌。海口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由海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与海口市科工信局联合建立,设于化学与化工学院一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现有总价值近3000万元的设备,包括核磁共振波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大型仪器。

海师大_海南师范大学 -录取情况

学生来源华南:
38.1 %华东:
18.6 %东北:
12.4 %西南:
12.4 %西北:
12.4 %华北:
6.2 %男女比例男生:
45.6 %女生:
54.4 %录取分数线理科江西年份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录取批次2014-500-提前批2011528501474二批2010556514472提前批2009546508470提前批2008552515505提前批2007585548511提前批2006553532511提前批2005---二批

二 :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

大连科技学院2002年7月建校,时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坐落大连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接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南邻黄渤海分界线,沈海高速公路与烟大轮渡在此交汇。学院以开展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现有本科在校生5300余人。2012年秋季开始与国内著名IT企业合作,联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科学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基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软件技术学院(专科)等9个教学单位,设置有34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高职(专科)专业,涉及工、管、文、法、艺等五大学科门类。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大连科技学院坐落在浪漫之都的滨城大连,成立于2002年7月,时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址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内。校区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老铁山北麓延伸带之上,环视渤黄两海,驻足世界和平公园之东,毗邻沈海高速公路与烟大火车轮渡交汇之地。
校园占地面积约36.6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9.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3784.50万元,馆藏图书59万册。建有各类实验室3两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九个。建有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3500多个信息点覆盖全部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的校园网。学院校园正在扩建中,扩建完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1万平方米。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办学条件、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区)的7300余名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科学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基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软件技术学院(专科)等九个教学单位,设置有3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八个高职(专科)专业,涉及工、管、文、法、艺等5大学科门类。
学院拥有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以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学院实行开放的办学模式,已与国内外十几所著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学院注重因材施教,设立“茅以升班”,为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学院还选派优秀毕业生赴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与日本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社会福祉专业方向的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院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013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学院共参与全国各级科技竞赛26项,获得奖项80余个,170多人次获奖。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8%。
大连科技学院将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专科、本科、工程硕士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向着全国同类一流院校的目标迈进。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历史沿革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风光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风光2002年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创建
2004年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1年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改制为大连科技学院
2002年 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
2004年 大连铁道学院更名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随之更名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9月,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旅顺新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旅顺新校区由大连阳光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地14万平方米,建成教学行政用房近5万平方米,建成学生公寓等2万余平方米。2005年10月22日,我院隆重举行新校区落成典礼暨2005级学生开学典礼。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长夏德仁、辽宁省教育厅闫副厅长,旅顺口区委书记张中,旅顺口区区长熊博力,校本部的领导出席了典礼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典礼由学院董事长杨德新教授主持,信息工程学院新校区落成暨2005级新生迎新晚会在美丽的旅顺校区隆重举行。莅临本次晚会的有市领导、各院领导及我信息学院的全体同学们。
2006年4月27日,信息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成立大会在信息工程学院报告厅召开。信息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经过为期6个月的筹备工作,进行了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干部选拔,先后成立了十二个学生社团。信息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学院学生组织的飞速发展和完善,使学院团学工作的有1大突破。9月,我院首届毕业生中有316名学生喜获大连交通大学毕业证书,占06届学生总数的95.76%;其中,有282名学生获得大连交通大学学位证书,占06届学生总数的85.45%。体现了我院办学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9月我院为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学院发展,新增了软件工程、交通运输、工业设计、社会工作4个专业,并已招生200人。拓宽了专业种类,扩大了招生规模。11月下旬,组织参加了东北五校2007届供需见面会开展师资引进工作。该项工作历时十天,所到高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五所高校。
2010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办学成果。
2011年4月,经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经过公示,教育部教发函[2011]第80号同意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大连科技学院。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校生规划发展规模为12000~15000人(普通高等大学),师资发展规划为800~1000人,资产规模扩大一倍以上,总额达15亿元人民币。2012年9月学院二期工程已获旅顺口区地方政府批准立项,拟新建校舍25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力争在未来2~3年内完成全部建设及投资任务。力争在未来5年内发展至30~40个本科专业。在专业设置上适应全国、辽宁省、尤其是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学院设施

学院校园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电技术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高级语音室、ERP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工业设计专业教室和模型陈列室等教学设施,数量充足,利用充分,能够满足各类学生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学院建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场,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建设和课余活动的需要。学院食堂、浴池、卫生所、洗衣房、学生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并建有全国最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院系设置

(www.61k.com]管理单位

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单位一览表
处级机构名称下设机构院长办公室秘书科行政科人事科安全稳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教务处教务科实践教学科教学建设与质量管理科学生处学生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考研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就业办公室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计财处后勤保障部由大连阳光世纪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置

教学单位

大连科技学院教学单位一览表
序号机构名称专业设置教研(实验)室设置1机械工程系机械基础教研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教研室机械电子工程机械电子教研室工业工程工业工程教研室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教研室汽车服务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科)机械工程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2电气工程系电子电路教研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教研室自动化自动化教研室信息工程信息工程教研室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3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教研室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教研室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科学实验中心4管理工程系会计学会计学教研室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教研室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教研室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教研室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研室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福祉中心管理工程实验中心5外语系英语专业英语教研室日语专业日语教研室应用日语(IT方向)(专科)6艺术系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研室动画专业动画教研室6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社科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物理实验室7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机械制造第二英语教研室计算机国际交流办公室自动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4+0信息工程专业出国留学预科班工商管理类8软件技术学院(专科)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系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风光机械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双专业)等本科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专业,在校本科生1670多人。现有专职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29人、助教8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
全系教师主持(参与)了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共计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5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3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9部,编写校内教材和讲义13部;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本系建有校级工程训练中心一个、专业机房两个,以及机电控制实训室、数控技能实训室、液压控制实验室、交通运输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工业工程基础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等十九个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69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690余万元。

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源于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科不断完善。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六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
电气工程系设立了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电路、轨道交通信号五个教研室,一个实验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95%。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主持(参与)了各级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
信息科学系大连科技学院信息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日语、软件工程(金融软件方向)、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和电子商务等八个本科专业或方向。信息科学系成立以来,在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团结努力、锐意进取,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不断完善。
信息科学系现有在校生768人,已毕业1400余人。 信息科学系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相对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任课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其余均获得硕士学位。近几年先后承担了省部级、市级项目12项,获市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获奖10余项,出版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为进1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信息科学系聘请了两位校外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教师队伍形成了2个学术研究团队,围绕学科前沿问题展开研究,为学科提升层次积累素材。
管理工程系管理类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 2011年6月,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为大连科技学院后,管理系更名为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下设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6个专业,涉及管理学和法学2大门类。现有在校生1618人,已向国家输送21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遍及各行各业,其中陈曦、张晓蕾等多名毕业生被知名大企业录用,蓝清、王宁等多名同学考入了211院校的研究生。
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风光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是大连科技学院9个系(院/部)之一,是我院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组建而成的,是大连科技学院为出国、就业以及考研而设置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系(院)。办学十多年来,大连科技学院已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荷晶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3年,最初的莱特国际学院依托大连科技学院对外合作交流的资源,大力拓展合作院校正式更名为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学院深入落实“关爱每1个学生”的办学理念,根据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位就业、考研或者出国读研的同学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跨国文化知识,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大连科技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拥有优良的师资力量,每年都有通过严格审核的国外优秀教师团队来我院授课,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来我院交流学习,让学生真正接受高品质原汁原味的西式教育。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学到西式文化知识,更能亲身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通过与国际接轨,将我院学生努力培养成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新、创新能力强的开拓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外语系外语系成立于2008年,设有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日语(IT方向)高职(专科)专业,在校生400多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6人。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多名教师具有行业经验,是一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
外语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较强交际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规范,注重学风建设,学术气氛浓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就业、考研、外语过级考试、外语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许多学生分别考入了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四、八级和日语一、二级通过率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艺术系艺术系现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画3个本科专业,在校生506人。专任教教师29人。全系教师主持(参与)了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共计12项,其中国家专利5项、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5项、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2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30余篇。本系建有模型制作实验室2间、创意实验室2间、油泥实验室、专业机房2间、三维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动画创作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沙动画实验室等实验室12间,专业画室4间,专业教室10间。实验室总面积4800多平方米。
软件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学院是培养专科层次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网络测试与维护以及动漫技术等方面人才的科院二级学院。2004年起,学院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年艰苦摸索,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定制培养与升本留学相结合、适合专科层次发展需求的2+1合训分流培养模式。即学生入校后前两年进行专业基础和外语强化训练,第三年根据学生定向需要,分别进行企业定制培训、升本专项指导和出国留学强化等分流培养。这一模式较好的兼顾了专科学生眼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有利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取向,也为就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保证。学院与日本学校法人麻生塾、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美国荷晶大学等院校建有校际合作关系,为专科学生升本读研开辟了多种留学渠道。近几年来,学院专升本录取率一直稳定在70%左右,出国留学生人数达8%,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基础部大连科技学院基础部成立于2005年,下设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社科教研室、体育教研室。授课教师4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7人、助教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33人,占总人数的80%。数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均有硕士以上学位。承担全院《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建模》等课程教学任务。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学院教学

教学特色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校园风光分层次、分模块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训技能教授委员会探索专家治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茅以升班”为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毕业生赴英美澳多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形成围绕“社会福祉/养老服务”为特色的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证书说明

普通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证书,达到大连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大连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信息工程(中外合作)专业,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证书,达到大连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大连科技学院工学学士学位证书,达到莱特州立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的按照莱特州立大学学位管理规定颁发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中职升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并注明“中职升本”字样,达到大连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大连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高职(专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大连科技学院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奖学金设置

院长奖学金、董事长奖学金,综合奖学金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等

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新扩建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馆藏书59万册,设有多个电子阅览室查询、借阅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学生科技创新

大连科技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2013年参与全国各级科技竞赛26项,获得奖项80余个,170多人次获奖。2011年,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一举囊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项等8个奖项。2012年“第四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荣获“C/C++程序设计选拔赛”辽宁省一等奖荣获“JAVA软件 开发选拔赛”辽宁省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2013年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国际合作交流

大连科技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设置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已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斯旺西大学、切斯特大学,美国莱特州立大学、荷晶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大连科技学院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强强联合举办信息工程4+0项目,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第一批计划内本科生。我院是2013年唯一一所获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省属本科高校,为大连科技学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_大连科技学院 -学院领导

董事长 高智

大连科技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学校简介,大连科技学院-历史沿革_大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
大连科技学院 -logo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旅顺口区工商联副会长,大连阳光世纪投资集团董事长;阳光世纪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阳光世纪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出资举办了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现大连科技学院)。2006年曾获得大连市劳动模范,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

院长 杨德新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大连科技学院院长。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8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至2005任大连交通大学校长。

党委书记 肖羽洁
1951年出生,1968年9月参加工作。高级政工师职称。1975年开始担任开原县庆云堡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长期从事党务工作、人事管理工作。
1997年开始,先后担任辽宁省供销社、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巡视员。从2011年6月开始 ,担任大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辽宁省教育厅督导专员。曾先后被辽宁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共辽宁省委命名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三 :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建校50多年来,培养了数万名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其他国家主干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及重点企业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各门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电力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开放式的多科性大学。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历史沿革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10月,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多年来,主要经历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五个发展期。
上海电业学校的创建(1951.10—1952.11)
1951年初,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全国电力工业会议“适应电业发
展,培养电业干部”的精神,指示上海电力公司筹建上海电业学校,首批320名新生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调配到位并正式开学上课,由此翻开了学校办学历史的第一页。
7月9日,上海电力公司召开上海电业学校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
1951年8月25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和上海中学工科班等职校共320名学生调到电业学校,租用上海扬子江饭店(申江饭店)作为临时集中校舍。上海电力公司选派了20多名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到校工作,由蔡敦基临时负责,同时选定隆昌路371号作为校址。
1951年9月16日,全部师生从扬子江饭店迁入到隆昌路新校舍。
1951年10月初,上海电力公司任命李汉杰兼任上海电业学校校长。
1951年10月15日,学生分机电、机械2个专业,6个班正式开学上课。
1952年l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后,相继经历了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电力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转换。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2.11—1953.11)
1952年6月7日,华东工业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决定由上海电业学校负责筹建一所中等电力技术学校。
1952年7月25日,学校正式建立了筹备处。
1952年9月13日,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停办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将该校平凉路2103号校舍和眉州路家属宿舍由上海电业学校接管,作为开办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之用。
1952年9月15日,上海电业学校以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的名义招生,规定招生对象为上海电业职工子弟,在职的市政工人等。
1952年10月9日,华东工业部决定学校隶属该部领导,校名定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1952年10月15日,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阐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三年)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
1952年11月3日,786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正式上课,当时共有教职工90名,其中教师49名。
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1953.11—1959.8)
电力学校的中专教育,在教学上基本是照抄苏联的中专模式,学生业余负担过重,体质下降。
1955年春,决定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的苏联模式。
1957年秋,根据电力工业部通知,学校将三年制学制改为四年制。
1958年,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式。
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
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0.8—1985.1)
1960年5月,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
7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两校合并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9月,国家水利总局所属上海水电学校停办,所有房产、设备、财务、教职工及134名学生并入电力学校。从此,电力学校进入了大专和中专兼容的新阶段,学制为三年。
1960年8月起,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进入了以大专为主、兼有中专的办学层次。
1964年秋学校招收77名高中毕业生,缩短学制为两年半,作为培养中专生的试点。
1965年秋,根据水电部指示,学校终止了招收中专生,校名又改为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设5个专业,学制四年。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课、停止招生。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机学院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事业迈出新的步伐,进入了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同时还将学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
9月,在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招招收新生330名,共分8个班级,4个专业,学制三年。
1979年2月1日,水电部发文明确电力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2]
上海电力学院(1985.1--2006)
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12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86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
1989年3月,学院首批3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8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
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5年12月5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
1996年10月16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
1996年11月11日,该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
1998年3月2日,该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
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
2003年,该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2004年6月1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学校占地面积将近1000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
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
2006年学校初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学校概况

(www.61k.com)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设两个校区,其中,杨浦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黄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南汇学海路校区地处南汇科教园区,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城和科教园区的“2+2+x”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一所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学校另在杨浦区国顺东路设有教学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一千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办学五十余年来,上海电力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 的优良学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华东电力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机学院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验收,成绩优秀。
学校实行全面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在五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1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3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始终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各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在校党政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
目前学校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学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学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学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学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同时各电力企业如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学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1步。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电力行业和上海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地址
平凉校区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2103号
邮编:200090
南汇校区
地址:上海市南汇区学海路28号
邮编:201300
国东校区
地址:上海杨浦区国顺东路25号
邮编:200433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办学理念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机学院自195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技术教育”,致力于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累积经验、形成特色。从1958年刘少奇来校指示“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到20世纪60年代“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蔡德泰教学法;从1985年在全国首批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到2002年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学校一直在矢志不渝、锐意改革,积极探索中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之路,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学校走上了实施本科教育的新征程。针对定位问题,学校明确提出以举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体,深化内涵建设,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确立为办学方略。2010年,学校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又进1步将“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培养“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2013年,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学校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实现由合格本科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当前,“本科技术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已经深深植入学校发展血脉,其中:

办学类型定位——坚持举办高等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教学型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以工学为主,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技术学科专业群,联动发展生产服务学科专业群和技术文化学科专业群。
层次与规模定位——以本科技术教育为主体,适量保留专科教育,适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的办学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控制在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左右的规模,逐步调整招生结构。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有创新素质,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组织机构

管理部门
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纪检委办公室;工会;团委
行政部门
院长办公室;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杨浦校区综合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教学评估工作办;科研处;后勤保障处;学生处;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审计处;实验室管理与装备处;保卫处
辅助部门
信息化办公室;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分院;图书馆;工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培训处继续教育学院;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
校产
上海昂电实业有限公司
其它部门
后勤服务中心;《电世界》杂志社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五个学科门类,二十七个本科专业(新增物联网工程、能源经济)
专业硕士

工程硕士(电气工程领域风电方向)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三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海市特色专业专业六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三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六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两个

国家级电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装备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两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六个
大锻件材料加工工程、电机与智能电器、计算机应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国际贸易学、能源装备制造管理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两个
英语语言文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基础会计学、自动检测技术
上海市精品课程16门、
重点课程35门、全英语课程4门
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四个


现任领导

校长夏建国同志党委书记:郝建平
校长:夏建国
党委副书记:宦秀芳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机学院副校长:黄兴华徐余法焦斌杨若凡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全国电气工程学科共有41所高校参评,在其中有二十六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四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参评的情况下,该院电气工程学科获得全国第29名的良好成绩(与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2个博士点学科并列),在硕士层次学科中、仅次于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排在全国第二位,成绩高于部分博士点学科。
学校曾参与或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科研基金、国家航天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高水平纵向课题4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05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接近4000万元,有3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近420篇,其中核心期刊180多篇,获省(市)部级科技进步6项。
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1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3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76.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4.4万册,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书目检索管理系统。
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九大实验中心、3五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十二个研究室,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五十余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1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该校是国家正式确定的二十五个产学研教育试点单位之一。
实验中心
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技术研究中心
学术交流
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该校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该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该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该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该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具体介绍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23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管、文、理、经5大类别。学校还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厂集控运行、工商管理等多个高职专业。学校在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3个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4个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力经济与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共10大实验中心,有三1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1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八十二万余册,电子图书百万余册。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师资力量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周光耀
校长曹家麟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石奇光
副校长万峰
副校长姚秀平
副校长张浩
党委副书记李国荣
师资规模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学校概况_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上海电机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近千人,专任教师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近80%,博士比例达到2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近40%,其中数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这支队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另外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师资介绍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3000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名,教职工9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临港校区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打造技术应用型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副高以上教师为37.5%,硕士以上教师比为80%。拥有东方学者、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及上海市育才奖教师等一批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
导师
夏建国、徐余法、焦斌、于忠海、汤学华、王耀明、项湜伍、曾宪文、陈国初、刘军、王淮亭、马慧民、王致杰、刘三明、刘天羽、刘文红、孙强、连志刚、吴斌、邹海荣、辛绍杰、迟长春、迟冬祥、张延迟、张向锋、张晓红、陈国初、赵朝会、贾铁军、徐漫涛、高桂革、傅晓锦。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学校荣誉

学校连续四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
学校分别荣获了原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
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2010年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的企事业单位。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_上海电力学院 -收费标准

学费

一般专业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5000元。
高职教育一般专业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7500元。
中外合作专业本科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5000元、中外合作专业高职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8000元。
住宿费
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500元。

本文标题: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海南师范大学-设施建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5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