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简介,三好学生-历史沿革
三好学生是中国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学生”的评选自1954年开始,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的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三好”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
三好生_三好学生 -简单介绍
三好生_三好学生 -历史沿革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共青团二大主席团时,祝贺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些“青年”,其实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工作的青年,并非青年学生。不过,“三好”一经毛泽东提出,很快就被套用进教育方针。
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自此,“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尤其是1963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
1953年6~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2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始终没有着明确“三好学生”的地位。相反,由于全面否定了中国建国17年的教育战线成果,“三好学生”成了所谓“白专学生”的同位语,取而代之的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榜样形象。拨乱反正重申“三好”目标。在文化革命动乱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学校共青团组织以“三好”为目标开展了各种活动。“三好”被重新提出,并给予重申和肯定。
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2001年1月11日,教育部在通知(教基[2001]1号)中规定:根据《意见》精神,各地各类学校在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享受保送生资格。
三好生_三好学生 -评选标准
各个地区的“三好学生”评选标准略有不同,但大体遵循的还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3个标准。
1、思想品德好。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心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同学中能起模范作用。
2、学习好。即为“四化”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优良(低年级90分以上,中年级85分以上,高年级80分以上)或有显著进步。
3、身体好。即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体育成绩在75分以上(或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三好生_三好学生 -奖励
三好学生奖状
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可以获得荣誉证书。
保送升学资格
2001年1月11日,教育部在通知(教基[2001]1号)中规定:根据《意见》精神,各地各类学校在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享受保送生资格。
三好生_三好学生 -质疑
“三好”制度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深深影响了无数青少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在重庆的一次学术年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2004年他在上海1个教育论坛上再次提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得有被认可被关注被尊重的机会。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表现是有起伏的,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要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够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郭宪刚认为,“德、智、体”三方面,其实就是德字为先,重思想轻学习和健康。
陕西宝鸡一所小学担任校长的翟荣生说:“‘三好’的意义无非证明了你是1个‘听话’的孩子,它的价值就在于在同等条件下你比别人有优先权,比如推荐工作升学等。”
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从科学家素质的角度对这一评选制度提出新的批评理由。他表示:“我讲过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尤其是德智体各方面都是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我倒觉得有一些脾气的学生很有机会。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
201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
三好生_三好学生 -现状
用别的称呼代替“三好学生”
2003年,武汉25中以“阳光少年”代替了“三好学生”评选。抚顺北台小学以十六个单项奖和三个综合奖的设立取代了“三好学生”评选。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以“星级评定”取代“三好学生”评选。
2004年,国家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三好学生’评选应废除”。
而三好生的特殊待遇在中国的多个省市被逐步取消:
2004年,上海市淡化“三好学生”称呼,改称为优秀队员和优秀团员。、
2004年,大连市中小学不再把评“三好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固定内容。
2005年,湖北省“三好学生”在升学时将不再予以加分。
2009年3月,贵阳市教育局出台新规,贵阳市从今年起将不再评选初中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初中阶段仅进行优秀毕业生评选。且区、县级初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将不再享受中考政策性加分。
2012年,北京市实验二小暂停评选三好生,而继续采用“10+1+N”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的综合表现,其中10包括爱心、健康、诚信、合作等诸多奖励,鼓励孩子全面发展。1指孩子的特长或特色,激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西城教委表示实验二小的试点有可能获批,但不会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013年11月,浙江省教育部门表示,从2014年起,浙江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 在此之前,浙江省已有多个市取消了市级“三好学生”的评选,代替以“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
三好生_三好学生 -改进做法
二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历史沿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建于1972年,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占地面积784亩。现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理、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同年,湖北省政府和东风汽车公司签订共建学校的协议,并决定由东风汽车公司与学校共建东风汽车工程师学院。2012年学校通过国家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工作验收,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历史沿革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又被简称“湖北汽院”。始建于1972年,时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人大学。
198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国汽车总公司为主,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孟少农为首任院长。1985年,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学院划归机械工业部管理;1998年,学院管理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领导为主,但人、财、物仍由东风汽车公司管理;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院办学经费采取中央财政、湖北省财政和东风汽车公司“三家抬”的方案。
2006年12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学院移交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学院的发展完全纳入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学院由此进入1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经过35年发展和建设,占地面积784亩,总资产3.2亿元,教学科研设备价值4976万元,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5913m,体育馆面积2966m,图书馆面积5242m,藏书43.9万余册,中外期刊约1500种。学院设有九个系、两个部、一个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9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5%,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2%。现有本专科学生575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389人。开设有二十九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产业)、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自动化(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产业)等五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四个省级重点学科。
[www.61k.com)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院规模
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汉水之滨、旅游胜地武当山的北麓,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院占地面积784亩,建筑面积24万m2,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600余人。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5%,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48%,教授、副教授比例为36%。图书馆藏书5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85亿元;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校设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设有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理学系、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二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商管理等二十五个本科专业;另设数控技术与应用、焊接技术与工程、汽车技术、商务英语等二十一个专科专业。学校拥有车辆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两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国家管理的专业点,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四个省级品牌专业。学校现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有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
图书馆藏书5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85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办有全国公开发行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和《高教研究》等学术研究刊物。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院特色
学院坚持特色兴校,积极推进本科教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教育上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走产学研道路,1987年起,作为全国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学校,开展了“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改试验,创立了“3+2”、“4+1”、“3.5+0.5”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包括上海、深圳在内近百个实习点。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专业实习均在生产一线进行,80%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并采取“双导师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该项教改试验荣获湖北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学科发展
学院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凝聚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逐步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学院以“车辆工程”学科为龙头,并从“汽车动力与传动新技术”、“汽车性能仿真与控制”、“商用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3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学院把其他4个重点学科都调整到围绕着“车辆工程”学科来展开,形成学科链条。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车辆工程”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已显现出来,形成了包括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及东风汽车公司“十五”战略发展项目在内的课题群,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与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已崭露头角。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5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有教职工9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6%,教授、副教授比例为42%。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特色兴校,积极推进本科教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教育上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走产学研道路,1987年起,作为全国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学校,开展了“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改试验,创立了“3+2”、“4+1”、“3.5+0.5”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校外建立了20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包括上海、深圳在内近百个实习点。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专业实习均在生产一线进行,80%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并采取“双导师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该项教改试验荣获湖北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学科方向
学院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凝聚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逐步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学院以“车辆工程”学科为龙头,并从“汽车动力与传动新技术”、“汽车性能仿真与控制”、“商用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3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学院把其他4个重点学科都调整到围绕着“车辆工程”学科来展开,形成学科链条。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车辆工程”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已显现出来,形成了包括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及东风汽车公司“十五”战略发展项目在内的课题群,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与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已崭露头角。
科研水平
学院在面向汽车工业和地方经济的科研理念的指导下,科研工作坚持“3个创新”。在体制创新上,加大学院科研与东风公司科研体系融合的力度,形成从选题、立项、计划到研究、中试、转化一体化的科研体制,科研工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管理创新上,打破以往僵化的管理模式,立足于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创造1种宽松的科研环境。重新修订了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研的政策,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实行了立项、目标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成果创新上,始终坚持从生产一线、学科交叉地带选择科研课题,承担或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一批具有重要价值、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企业战略发展项目。
培养人才途径
学院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清华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五所院校共同承担国家“九五”教育重点课题子课题“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该课题荣获首届全国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3月,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开始自筹资金招收培养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通过上述途径,为中国汽车工业及东风汽车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对外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德国乌尔姆工学院、日本国中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关系,交流访问学者与互派留学生。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先后与德国乌尔姆科技大学、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和日本中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中日本航空专门学校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作与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教师来院进行讲学和任教。
鼓励与鞭策
学院创建以来,得到了中央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王震、姚依林、李岚清等领导曾先后到院视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分别为学院题词。李岚清的题词为:“希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越办越好,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系
概况 机械工程系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两个专科专业。已培养了本科生2079人,专科生1287人,向各类院校输送研究生50余人,2004年底在校生1016人。200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列为教育部控制与管理的本科专业。2001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9人。学科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讲师19人、实验师5人、助教8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29人。先后有十多位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在岗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东风汽车公司学术带头人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3人。我系下设五个教研室(计算机与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工业工程与现代制造技术、机电工程、工业设计),四个研究室(数控技术、CAD/CAM、测控技术、机电工程),两个实验室(机械基础、机制专业),一个资料室。全系实验设备400多台,价值1208余万元,有高档微机80余台,设置两个专用机房,可全天候供学生自由上机。
教科研成果 机械工程系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汽车零部件CAD/CAPP/CAM及集成技术、带传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居高校领先水平,数控技术及应用独具特色。近十年来,完成重要科研课题70余项。获省部级奖14项。如:常治斌等,“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2000年获湖北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常治斌等,“SY-001型汽车散热器水管扭转试验台的研制”,2001年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全系共承担科研项目24项。近年来,参编各类教材4部,参编各类技术手册3部,在国内外技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39余篇。同时,我系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96届刘斌同学的毕业课题“少片簧车间工艺改造方案比较及研究”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1至2004年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代表队分别获得湖北赛区一等奖一次和二等奖三次;T013—5班彭浩、T013—6班金静强同学获2001年“湖北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业作品展”优胜奖;9813—2班李江山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颁发的一级裁判员资格;9813—2班方恩同学获得“湖北省校园歌手擂台赛”二等奖;2003、2004年通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的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的第四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学生参加的第一届中南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001级于炳光同学的“自救式助力器设计”获国家专利。T113-3班杨光同学在“十堰市大学生网页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近三年本学科有20多名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奖。每年考入国家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优势与目标 学院置身于国有特大型企业——东风汽车公司之中,本学科在汽车制造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学科从1987年起卓有成效地参与了“五校一厂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并长期与其它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系与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十六家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签有产学研合作协议,本学科人员所研究的课题直接来源于现代化大企业技术进步的现场和实际的需要,课题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在今后5年内,本学科将培养8~10名教师获博士学位,新增教授8~10人、副教授25人以上。本学科发展思路与目标为:以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以东风汽车公司为工程背景,学产研相结合,强化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力争开办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
现任系主任 常治斌教授 系党总支书记 邹玉
材料工程系
始建于1981年,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含兼职)、副教授17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有硕士学位者27人。拥有热加工实验中心和金相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2907M2,仪器设备价值996.8万元,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真空炉、中频感应电炉、高温坩埚炉、差热分析仪、等离子喷焊机、真空加压烧结炉、注塑机、德国Neophot-32金相显微镜、图像分析仪等各种材料加工及材料结构、性能分析仪器、设备,可用于材料制备、成形加工等多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本系长期以来,以汽车制造中的材料成形新技术及其应用、材料表面强化及金属复合材料为研究重点,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形成了相对稳定,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三年来,共承担了6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九?五”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其中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中国汽车工业进步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东风汽车公司科技进步奖。二000年以来在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37余篇,EI、SCI收录54篇。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有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3个层次,本科有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研究生培养专业材料加工工程,1998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材料成型方面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模具CAD/CAM等。此外,还通过具有特色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能从事材料加工及相关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自动控制、试验研究、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材料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基本能力、技术经济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表面工程、金属材料强韧化及控制、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计算机在金属材料工程中的应用等。毕业生能从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内的试验、设计、控制、生产管理、检测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汽车工程系
成立于1979年,是全国最早设置汽车底盘和汽车发动机2个专业的本科院系之一。现拥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汽车发动机方向)和交通运输(汽车销售与服务工程)3个本科专业。2005年上半年,在校本科学生930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
汽车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34人;现有教授(含研高)15人,副教授(含高工)16人,讲师17人。设有系办公室、学生工作室、汽车教研室、热能与动力教研室、交通运输教研室、测试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实验室有汽车综合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和力学实验室。
汽车电子和电动汽车开发是汽车工程系主要的科研方向。汽车工程系所属电动汽车与传动省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湖北省和东风公司多项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和成果转化率处于全国高校领先水平。此外,汽车工程系的车辆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楚天学者岗位;车辆工程专业属省级品牌专业;《汽车构造》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在学生培养方面,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开设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同时,积极跟进时代发展,增设以单片机、虚拟实验技术为核心的汽车数字技术课程;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以科技小组为主体的创新竞赛活动,成绩显著。在第三和第四届全国MOTOLORA单片机应用大赛中分别取得冠军和季军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机械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汽车工程系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先后与国外多家软件公司合作,拥有UG、Pro/Engineer、CATIA、ANSYS、HyperWorks、Labview等正版软件,成立了Pro/E、UG、Hyperworks和ANSYS软件应用与培训中心,可承担企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的软件培训,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结业证书。汽车工程系还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共同建立了汽车电子与单片机应用实验中心,可承担汽车电子技术的培训和科研任务;近年成立的十堰市工大驾驶培训有限公司(原汽院驾校),是十堰市文明驾校,也是十堰市最早成立的驾校之一。驾校常年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招生,培训合格者可办理由公安交警机关核发的B或C驾驶执照。
管理工程系
创建于1984年,当时全系只设置了1个教研室,仅有7名教师。1986年4月,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与汽车工业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系,工程系合并,组建为新的管理工程系。从1984年至1988年,管理工程系连续招收了五届本科生,先后开办了财务会计、管理工程、工业贸易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1989年至1994年,在人才市场对管理类学生需求缓解的情况下,学院暂停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招生,重点转向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并于1991年与培训部合并,更名为管培部。这一时期,培训教育达到了顶峰,举办了多期厂长、总师、车间主任及青年干部培训班。
1995年,管理工程系与培训部分离,工作重点又转到学历教育上,恢复了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特别是1996年开始,借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的东风,管理工程系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规模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设有工商管理(物流方向)、工商管理(汽车市场营销方向)、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四个教学单位,以及财务模拟一个实验室和两个计算机室,拥有计算机100多台,以及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数码相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教学设备。还设有一个藏书5000余册,专业期刊和报纸50多种的资料室,为全系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现已开设了工商管理(物流方向)、工商管理(汽车市场营销方向)、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学生600余人。
管理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7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经济师1人,讲师10人,实验师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20人,其中有4人在读博士,本科25人,其中有14人在读硕士,出国访问学者和国内访问学者各1人。1人获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称号,4人获东风汽车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青年专家称号。
建系20多年来,管理工程系为东风汽车公司及社会各界输送了35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为东风汽车公司开办各类领导干部培训班5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1600余人次。管理工程系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及学术团体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关系,是中国工业工程学会和湖北省工业工程与物流学会的理事单位,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管理工程系,还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
人文社会科学系
其前身是1978年设立的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1986年更名为社会科学部。1999年为适应学院发展需要,拓展专业门类,扩大办学规模,在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人文社科系是1个综合性强、在营造我院学府氛围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教学单位,是我院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单位。
人文社科系现有法学、旅游管理2个专业门类。本系除承担专业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的教学工作。目前在校学生有 355人。
人文社科系现有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学、旅游管理、文化艺术5个教研室和1个系实训中心。系里设有资料室,有图书资料近7000册。此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人文社科系。
人文社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 32 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 12人,高级心理咨询师1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4 人,在读博士、硕士6人。人文社科系遵循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强系的基本方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旅游管理、法学专业为主干,素质教育公选课为辅助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了系实训中心和优良的实习基地,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认可。
近年来本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13项,另有2项已经申报。发表论文13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7部,在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信息管理系
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努力培养能够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高级专门人才新近创建的教学实体单位。本科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设有电子商务和ERP2个专业方向。现有教职工18人,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人、国外访问学者1人、硕士学位者3人、在读硕士学位者6人。教师中有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1人、东风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
信息管理系自成立以来,按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的思路,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注重教学基本建设,制定了信息管理系“十五”发展规划并努力付诸实施。根据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纲要“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础上,拓展出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电子商务和ERP专业方向;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师资,派出青年教师进修或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进展,把握信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发出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规划、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等一系列新兴课程;为适应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与国内多家著名的IT企业合作建设了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具备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信息管理系的教师坚持以教学为基础,以应用科研为主导,近两年先后承担了3项省级科学研究项目、5项院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东风公司和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学院级和其它奖励8项,撰写学术专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信息管理系下设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三个教研室,数据挖掘与电子商务研究室、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单位和信息工程实验中心。信息管理系技术研究分工与组织构架如下图所示:
汽车设计制造管理中 汽车销售流通管理中的
汽车设计制造管理
3个教研室的基本分工如下:
信息系统教研室:负责信息组织与管理的相关课程,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编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
电子商务教研室:负责信息平台上新型商务模式的相关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与管理”、“企业竞争情报”、“CRM模式与应用”、等课程。
信息技术教研室:负责与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应用”、“ERP平台技术”、“商务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电子信息科学系
成立于2001年7月,是从电气工程系划出部分教师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组建而成的。全系现有教职工28人,专任教师22人,普教本科学生492人。
电子信息科学系现有2个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3个教研室:通信电子教研室、通信技术教研室、信号与系统教研室;6个实验室:通信电子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训练中心、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程控交换机房。
理学部前身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基础课部。理学部现下设数学、大学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教研室和物理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包含物理实验室和光信息实验室。
数学教研室面对全校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等课程。1995年以来,数学教研室还为汽车学院所招收的研究生开设了矩阵论、数值分析、随机过程等课程。数学教研室自2003年起组织我院学生建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了2005年湖北赛区二等奖、2006年湖北赛区一等奖的骄人成绩。
大学物理教研室为工科专业开设大学物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面向文科各专业的文科物理。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要针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固体物理、工程光学、物理光学、激光技术与原理、光纤光学、光纤通信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光电图像处理、光学设计与CAD、光电传感与系统设计等课程。
物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物理实验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实验。物理实验中心现有实验教学面积2400m2,实验仪器设备近2000台(套),固定资产350万元。
理学系
自2005年增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同年面向全国招收新生,目前已有三届在校生。
光电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新兴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在知识经济和产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光电信息产业近几年蓬勃兴起,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并且对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起着越来越大的支持作用,可以预期光电信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和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光电信息产业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通信、电子、材料、器件类行业,发展极为迅速。即使是在汽车工业这样的传统行业,汽车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光信息为基础的汽车自动驾驶、导航已成为汽车工业中的1个亮点。汽车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汽车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I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光电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剧增,掌握了该技术的人才,其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都十分乐观。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光学和物理学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门应用学科。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低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光学、通信原理与系统、光纤通信技术、光纤技术实验、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光学设计与CAD、光电图像处理、光电传感与系统设计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具有扎实的光学和光电技术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并有较强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光器件设计及光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凭借学院的汽车行业背景,使学生能掌握光电技术在汽车制造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毕业生能在信息技术产业、汽车产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图书馆
概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图书室,1972年创办于湖北省十堰市。1991-1996年,先后通过湖北省教委的“读者服务水平”、“办馆条件”和“文献工作水平”评估,并于1995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称号。是全市第一家实现“大流通”管理模式的图书馆。
1988年9月,建筑面积为5242平米的图书馆投入使用。2012年12月,由香港邵氏基金捐资兴建的逸夫图书馆竣工,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馆舍建筑面积2.2万平米,工作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4人,8人取得硕士学位。逐步建立起以工、管、经、文、理、法多学科文献为主体、印刷型和数字化文献多种载体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等多种类型。截止2012年12月,全馆收藏纸质图书64.76万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中华数字书苑、EBSCO等国内外电子资源。2007年,开始进行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我馆承建的“清洁能源汽车特色数据库”2012年获教育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三等奖。
1993年到2012年,图书馆的自动化及网络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从单机版发展到web版,网络服务从无到有,从局域网拓展到互联网,从有线网发展到无线网。2012年,新门户网站投入使用,实现馆藏所有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在本地区图书馆中率先开展了平板外借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初具规模。2012年图书馆门户当年的访问量达到48万页次。
2000年以来,我馆十分重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教育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与国内高校图书馆、东风公司科技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均建立了资源共享关系。所承建的“湖北汽车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本区域汽车企业、科研机构提供了具有本馆特色的汽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正向着现代化、开放式的大学图书馆目标迈进,我馆将以更加先进完备的设施、更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加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各位读者的到来。
方案以“中外汽车发展史”、“立足东风,放眼世界”、“饮水思源”3大主题,为解决我院开阔性广场及运动场地缺乏的问题,对原有山体进行了适当的平整和开挖,利用台地设计消除场地现有的高差,配以开阔运动场的现状,突显逸夫图书馆学府深蕴。
老图书馆后停车场主要是为了满足新区、综合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大型活动时停车及师生活动需求。以缓坡消除场地高差,加上阶梯式停车位,
配合小型的灌乔木进行点缀,规划停车位80个,实现人车分流和功能需求,让景观设计创造场地价值。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
王超:汉族,湖北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共党员,研究员级别。
校长
钟毓宁:男,汉族,江西都昌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1965年12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副校长
罗永革: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主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知名校友
校友姓名毕业班级现工作单位及职务汪向东7701东风裕隆汽车公司党委书记尹肖彤7812东风装备公司总经理姜建华7921武汉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立7911东风鸿泰武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桂祥8014北京现代技术中心本部长李振华8012原东风公司十堰管理部党委书记郭武8121东风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林8141上海申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康明8131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所长上官文斌814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肖江华8141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院院长杨懿8141厦门金旅公司广东市场部经理吕卫东8212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励822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立新8343三一集团集团副总经理及三一集团电气常务副总经理李建刚8312东风公司财务会计部部长刘忠厚8331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副总沈伟8343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敦明8341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本部副本部长徐大千8313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院党委书记乐懿834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主任陈立8451—2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陈万兴8451东风有限装备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蒋学锋8423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中心长李勍8433华安基金总裁乔阳8423东风公司财务会计总部部长徐天胜8553东风有限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曾力8553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仁民9333东风常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春久9543—2中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咨询总监刘文伟9613—1上海瓦科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文643Wayteam Groups运营总监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_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学院地址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丹江路校区地址:十堰市顾家岗丹江路26号
邮编:442002
三 : 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学院-学校简介,平顶山学院-历史沿革
平顶山学院(PingDingShan University)创建于1977年,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中国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平顶山市,坐落在新城区平西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园地。学院现分为本部和北校区(医学院)两个校区,网络中心是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平顶山市网络接点中心,信息点遍布教学、科研和生活场所,现代化、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正在形成。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确立了“文理渗透,博学专长,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技能统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学院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独创精神,经过良好训练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www.61k.com)【平顶山学院本部】
平顶山学院(英文名:Pingdingshan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该校创建于1977年,现任院长是王文鹏。学校占地面积13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1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6.51亿元,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和教师生活区。学校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现有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学校网络中心是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平顶山市网络接点中心。
平顶山学院地处中原文化发源地的平顶山市,是春秋时期应国都城,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紫云书院、三苏坟,有千年古刹风穴寺,有巍峨峻秀的尧山又名(石人山),还有碧波荡漾的平西湖,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和深邃的人文景观陶冶世代勤劳智慧的平顶山人民,平顶山市先后被文化部和中国曲艺家家协会命名为中原名城、中国曲艺城。
作为平顶山市建立较早的普通高等学校---平顶山学院,在牢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河南省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基本方向不动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现代教师教育,着眼于学校的综合性、国际化的长远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13年起,平顶山学院与郑州大学将在生态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学院为继承与创新华夏传统音乐文明,已建立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在与台湾南华大学就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研究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早在2009年就开始着手筹建平顶山学院雅乐团。2013年5月10日平顶山学院雅乐团成立新闻发布会暨专场演出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这是国内高校成立的首个雅乐团。为此,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专门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雅乐团由乐队、歌队、舞队组成,表演人员100余人,均为该校专业教师和学生。雅乐团秉承“礼乐相和”的精神,融“歌”“舞”“乐”于一体,重点排演具有中原古韵风格的宫廷雅乐。雅乐团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展现千年雅乐风貌,其中包括复仿制的叶县出土的许公宁编钟和建鼓、瑟、古琴、骨笛、埙等古乐器。
【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北校区)】
2013年7月,平顶山学院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基本完成了平顶山卫生学校整体划转并入平顶山学院工作,正式成立了平顶山学院医学院。该院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崇文路,毗邻风景秀丽的平西湖畔,占地面积339.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室面积2.1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6.5万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面积0.56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8万册。建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室9三个,实验设备总值2000万元。拥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以及现代化校园网络,设有国家医学执业资格人机对话考试中心。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历史沿革
平顶山学院的前身为1977年的平顶山师范大专班,1984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平顶山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4月更名为平顶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师资力量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院系设置
学院现有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师范教育学院、政法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护理学院、体育系、音乐系等十七个教学院(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计算中心等教学部(中心)、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现设有60个本(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3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在籍生近10000人。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是平顶山学院最早设立的教学院系之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数学教育专业和综合理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专科学生近900人。
师资力量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4人,其中正副教授9人,讲师16人,博士硕士14人,他们中有曾宪梓教育奖获得者、省市劳动模范、省市优秀教师、省市文明教师、新长征突击手、省学科带头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青年骨干教师、市青年科技专家。
学术成就
全院教师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中学数学教师为目标,教学、科研、管理并重,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现有《解析几何》、《教材教法》、《高等数学》三门省级优秀课程。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教育学报》《生物数学学报》《数学季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2篇,编写出版教材20余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级教研科研课题30余项,20多项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奖励。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曾有2个班级分别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省文明班集体,多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
1.随机人口动力系统问题研究(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2.生物种群发展系统的定性问题研究(1994年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3.林龄结构模型及有关参数的预测研究(1996年河南省教委科技攻关课题)
4.森林病虫害的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1998年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5.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控制系统模型及其定性问题研究(1998年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6.生物种群经济动力学模型与最优捕获控制问题研究(1999年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7.河南省公共人力资本的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基金资助课题)
8.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研究(2002年平顶山市科技攻关课题)
9.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1全国高师数学研究会课题)
10.高师数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研究(河南省教育厅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课题)
等等
学生发展
截至目前,先后有一千三百多名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中有大学教授、领导干部、博士、硕士,更有众多教学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各届毕业生以其良好的素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这里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面向未来,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将广纳贤才,齐心协力铸就更加绚丽的辉煌。
新闻与传播学院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新成立的一所培养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的学院,设有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语言文学4个教研室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现代传媒研究所。
学院现有四年制本科专业两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三年制专科专业一个:新闻与采编。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教职工2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在读博士2人。我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河南电视台、平顶山电视台、平顶山日报社等多家媒体长期合作,并聘请一些资深专家、业内著名人士为兼职教授,同时在相关媒体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510名。
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平顶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文化学”以及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的依托院系之一。几年来,学院教师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已完成学术专著、教材10余种,发表论文近200篇,获省部级、厅级科研奖励20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地厅级社科基金项目30项。
作为平顶山学院最年轻的学院之一,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承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努力探索先进的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政治文化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新一代应用型新闻与传播人才,争创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创建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2个专科专业。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22人),兼职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5人,有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还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人。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漆安慎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鲁公儒教授、兰州大学孔祥忠和王学智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曾应邀先后来院讲学。近年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世行贷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等52项,其中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优秀教学成果奖2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82篇,被SCI、EI、ISTP收录29篇,获地厅级以上奖24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2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3九个实验室,涉及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工电子、电气与控制、通信技术等专业领域,其中光学、过程控制、电工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与微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通信原理、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实验室设备先进,在我院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独立于2005年,其前身是管理科学系,最早创办于1992年的实用人才大专班(财会班)。十余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现设置有4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4个专科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英国联合办学专业2个:市场营销学、商务管理;成人教育有3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余人,成教生300余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近几年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有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四所,立足教学、服务社会,建立有多个实习、见习基地。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6人,助教11人;博士2人,硕士9人,在职硕士10人。
我院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和教研成果显著。其中:编写、出版教材及著作60余部;在《管理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物30篇;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4项),获奖项目及成果30余项。涌现出了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平顶山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一批专家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化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系室之一,也是平顶山市化学化工学会、平顶山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平顶山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所在地。20多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000多人,他们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化学化工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本科专业,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3个专科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2人,兼职教授4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1人,硕士21人,省、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师资队伍强大;有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得李政道奖学金,5人获得省、校课堂教学优秀奖,十余名教师被评为校优质课教师;化学化工学院还有河南省人大代表1人,河南省政协委员1人,平顶山市政协常委1人,平顶山市人大代表1人;河南省"文明教师"2人,省、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专家"5人,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平顶山市"10大女杰"1人,平顶山市"青年岗位能手"2人,社会影响广泛。《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化工工艺专业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新专业",分析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岗",《有机化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被列为校重点建设课程,专业力量雄厚;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现代化大型仪器及完备的基础实验设施,设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教法、化工等学科实验室和研究室,教研条件优越。
多年来,化学化工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不断加强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勤于业务,深入科研,累计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有46篇被SCI、EI、ISTP收录,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30余项。2001年5月,在河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中,平顶山市共获得了七个二等奖,其中就有5项是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的论文。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中,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八个二等奖。学院积极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勤奋好学,勇于争先,形成了"讲纪律、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的健康风尚,曾有两个班级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班级体",2名学生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成绩突出,位居全校前列。1996年化学化工学院党支部被评为平顶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化学化工学院被命名为平顶山市"青年文明号",2001年被命名为平顶山市"巾帼文明示范岗"。
平顶山学院成人教育始于1992年,是河南省高校创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较早的院校之一。平顶山学院成人教育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管理高效的成人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宗旨,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方向。采取以德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严格管理的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校成人教育在师范专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相继开办了网络专升本教育、函授专升本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我校除开展学历教育外,还举办了包括教师继续教育在内的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培养、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已形成了涵盖非师范教育及其它专升本教育、各类培训等在内的多层次办学体系。我院是河南省教育厅命名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2005年被平顶山市人事局批准为“平顶山市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各类成人教育在校生6000多人,专业达3六个。成人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注重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与评估制度,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为提高平顶山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1世纪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时代,平顶山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按照科技兴国的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继续办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学历后的继续教育及各类非学历培训,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2004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软件学院,并于2005年10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离成为学校的二级学院,为软件学院更进1步向正规化、科学化轨道发展搭建了1个良好的平台。作为新兴的IT职业类教育,软件学院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
学生人数从04年的78人,发展到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多人;从04年的2个专业,发展到目前开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影视动画制作五个专科专业,并与2007年成功申办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涵盖数据库技术、网络工程和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3大方向,可进行九个IT岗位的技能型及高级软件应用2个层次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建设的同时,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2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4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24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各2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4人,具有微软、IBM、锐捷网络、Adobe等知名厂商认证讲师资格教师34人。几年来,软件学院教师先后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1项,省教育厅项目15项,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21项,其中,获得市科技奖12项,省科技奖8项。发表各级专业学术论文54篇,其中核心期刊35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1部。初步形成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具有实际项目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
为满足软件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的需求,学校先后投入900余万元进行学院实验教学网络环境的建设工作。先后建成软件实训实验室八个、网络管理实训实验室两个、网络技术实训实验室一个、影视制作实验室一个,动漫制作实验室一个。高性能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品牌计算机等800余台。建立了可同时满足130人训练的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可使学生在校就能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
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软件学院确立了以专业教学为核心、以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两翼的三线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一是通过课程置换方式引进微软、IBM、锐捷网络、Adobe、大洋等知名IT公司的优秀教育资源和认证证书,保证学习技术的先进性,实施“双证”培养模式。二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训环节的专业教学,利用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和毕业实训提高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三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无缝结合。在岗位技能培养方面,通过组织“1-7”课题小组方式,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引进岗位管理流程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的岗位技能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并组织实施“虚拟职场环境”进行学生在校创业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一、2种较为突出的、符合IT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比赛。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IT技术的发展。
外国语学院是我院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现有教师27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6名,中级职称10名,初级职称11名,外籍教师3名。高级职称占教工总人数的25%。同时我院有兼职客座教授3名。教师中出国访问学者1名,国内名校访问学者8名,外国语学院有2名教师被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定为学术带头人。现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24名,全院目前共有教学班3四个,在校生1100余人。我院拥有现代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5座,英语广播发射台2座,仪器设备价值138.42万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培养现代化英语人才,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严格管理,不断开拓进取。全体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硕果累累。外国语学院曾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院室",院党总支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总支",0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教师总共获省级"高校教书育人奖"1人次;省优质课教学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8人次,教学成果奖7人次;校级青年教师课堂优秀奖多次。在全国师范英语专业水平测试中,我院获得全省师专单项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学生在省"园丁杯"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中分别获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获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河南赛区优胜奖2名;在省"教师技能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在学生军训和管理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全方面的锻炼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基本达到90%。
我院教师以科研促教学,已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6项;公开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20余部;荣获河南省教育院统科研奖励著作类一等奖1人次;市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及著作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3人次;中南七省区外语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人次;省级科研先进工作者3人次。
严格的管理带来了良好的院风、班风和学风。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团结一致、奋发向上,高标准、严要求,为把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外国语学院师生正乘着学校第三次创业的东风、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广纳贤才,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齐心协力铸就更加绚丽的辉煌。
政法学院政法学院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政史系,现设法学、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4个本、专科专业。
法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及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电子政务方向)主要面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管理等部门培养既懂得现代管理理论,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公务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事政务工作,适应21世纪国际化、现代化管理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政务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初中政治、历史教师和市、县文化系统工作人员以及少量其他行业人员。
多年来,政法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不断加强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政法学院师资队伍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现有专兼职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硕士学位(含在读)的12人。教师队伍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中南五省、河南省教委以及其他单位组织编写的教材二十余部,独著、参编专著30多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四百篇,完成省地级科研项目20多个。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曾宪梓教育基金以及省、市各级奖励十余人次。
平顶山学院高度重视政法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平顶山市检察院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先后在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和县(市)区检察院建立“平顶山学院法学教学科研基地”、“平顶山学院法学教育实习基地”,组织开展法学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有计划安排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既活跃了学术气氛,又加强了我政法学院与法学界的联系。
政法学院学生勤奋好学,勇于争先,逐渐形成了“讲纪律、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学风,学生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常走在全校前列,有十五个班级先后获得“河南省先进班集体”和36名学生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年坚持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经过10多年来努力,政法学院不仅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各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今后政法学院师生定会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就,开创1个更新的局面。
环境与地理科学系(原地理系)始建于1985年。现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旅游管理"3个专业,分别培养地理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为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旅游开发、管理及导游的中高级适用人才。建系以来,为社会输送人才1000多人,毕业生中多人获硕士学位,一人获博士学位。
师资力量:全系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12人。研究生15人,在读博士1人,10人先后到重点大学作国内访问学者。外聘客座教授2名,其中一名为中科院院士刘嘉祺先生。经常邀请专家院士作学术报告,举办或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办学特色:狠抓质量、勇于改革、注重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专业课程方案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校等多项教研改革项目,形成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辐射的课程方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地球概论、地图与遥感、地质学基础、土壤与生物、气象气候学基础、水文地貌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变化、地理学研究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从2000年起,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该系与政史系互开设辅修专业,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注重实践教学:探索教育见习、实习、当代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研的新模式,提高学生从师的教学素养。各门课程的野外实习各具特色,已建立了嵩山地质实习基地、石人山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及舞钢市、南街村等区域地理实习基地,石人山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叶县县衙导游实习基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拥有较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建有地质地貌、天文气象、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餐饮、客房等实验室。经过多年来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名学生获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获省第二届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为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使该系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多个重点高中领导慕名而来,以优厚条件聘用本系毕业生。
学术成果丰硕:设立于该系的"平顶山学院经济研究中心"承担了多项市、校级科研项目,直接承担了"平顶山市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的部分编制任务,为平顶山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设立于该系的"平顶山市地理学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联系和团结全市广大地理工作者,为促进平顶山市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科技的繁荣与发展、地理科教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作贡献。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教师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篇,编著教材8部,参研课题项目40多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世界银行贷款资助项目"地理图解化教学研究"获省教委改革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1人获"河南省高校百名师德标兵"称号。5人分别获平顶山市第二、三、四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学生社团:该系现有“天文爱好者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根与芽小组”、“旅游协会”等学生社团。
音乐系创建于1997年,现设有四年制音乐学本科,三年制音乐教育专科2个全日制学历教育层次。有专职教师20余人,高级职称5人,客座教授3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研究生9人,先后有多人次赴国内名牌音乐学院进修深造,为音乐系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以来,提出了把音乐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专业主课围绕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特色,确立了本系的学科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基础训练,突出创作实践,关注就业需求,鼓励个性发展。往届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教学能力与实践成果已初见成效。
音乐系现有专用教学大楼一幢。内设音乐教室、琴房、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教室、小型演奏厅、舞蹈房等。全体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科研、音乐创作和艺术表演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市科研项目9项,6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
音乐系全体师生将全面落实“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导向”的方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决心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团结拼搏,努力工作,为发展平顶山学院音乐学科贡献力量。
美术系成立于1992年,现设有广告学和艺术设计2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200余人,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副教授3人,客座教授2人,讲师12人,助教10人,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者7人,并有多人赴全国美院学习深造,建系以来,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
我系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作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完成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多人在全国以及省市书画展中获奖。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共有100余幅学生作品获奖,获奖奖次和人数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自建系以来,严格教学管理,注重学科建设,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组织学生野外写生和艺术考察,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学生作品展览,展示教学成果,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美术系逐渐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平顶山学院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随着学院的发展,美术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平顶山学院广播电台始建于1985年,是院党委宣传部下属的宣传机构之一,也是学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自建立以来,广播电台始终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上级及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办丰富多彩的节目,努力发挥宣传政策、传播信息、陶冶情操、倡导新风、架设学校与师生联系的桥梁作用。
在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广播电台在积极宣传学院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台还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电台每天以各种栏目形式向师生介绍校内和校外各类重大新闻和时事报道;还有文学、体育、音乐、电脑等文化现象和时尚休闲的栏目,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午间及周末特别节目为广大学子提供互动点歌服务。
广播电台同时也是培养播音员和写作人才的基地,是学生锻炼能力、增强交流的重要阵地。从我台走出的播音员和记者编辑们都得到了很扎实的基本功锻炼,有很多播音员在毕业以后也走上了专业播音的道路。
院广播电台现有广播功率1200瓦,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将逐步改善提高各种软、硬件条件,努力为全院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院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的热情支持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广播电台正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道路走下去。创新是我们的追求,精彩是我们的原则,热情是我们的动力,效率是我们的特色。您的关心,我的信心,你我同心,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有声世界,无限风光!这就是平顶山学院广播电台!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合作办学
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校园文化
校歌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许青云,党委书记,硕士、教授,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平顶山学院教务处_平顶山学院 -学校地址
地址:新城区未来路南段四 : 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学校概况,忻州师范学院-历史沿革
忻州师范学院(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成立于1958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温泉之乡——山西省忻州市,有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经高速公路60分钟即可抵达省会太原。学院本部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有23个教学系部,32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院本部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16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人。
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学校概况
忻州师范学院(Xinzhou Teachers College)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温泉之乡——山西省忻州市,有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经高速公路35分钟就可以抵达省会太原。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普
通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为教育部确定的“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获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称号的9所师范类院校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获此称号的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教育部确定的第一、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物理化学学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院本部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有二十三个教学系部,3两个本科专业,二十七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院本部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53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人。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沿革
[www.61k.com)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58)省文中字第604号文件”批准,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学制2年,开设语文、数学、生化三个专业,四个班,在校学生146名。1959年9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与大同师院合并组建为晋北师专。学校经费由山西省教育厅拨发,行政业务由晋北专署文教局领导,学制2年,在校学生550名。1962年7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2)晋教王字第276号文件”批准,晋北师专裁撤。
⒉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
1965年2月,忻县地委、忻县专署筹办耕读师专。耕读师专附设在忻县师范,共招收学生92名。1966年5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6)晋教复字75号文件”批准,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学制3年,开设政治与汉语、数学与物理两个专业。1966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6)晋教字164号文件”批准,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纳入国家计划,从9月1日起由省核定编制,经费列入省高教事业支出项。1969年11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县师范等7所区直学校合并组建为“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⒊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2年1月,经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撤销“忻县地区五七学校”,成立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学制2年,开设中文、理化、数学、英语四个专业。在校学生440名,教职工总数170名。1973年9月,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忻县地区高级中学。
⒋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
1978年1月,经山西省计划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附设在忻县师范,开设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数学五个班。1981年1月,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与忻县师范分离,设立独立的财务帐目。
⒌忻县师范专科学校
198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82)教计事字215号文件”批准,
⒍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学生规模900人。建校之初,开设中文、英语、政史、数学、物理、化学六个教学系(专业),后陆续设置体育、计算机、电子等教学系(专业)。 至1998年9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规模1200人,共设置中文等八个教学系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等十个专业。
⒎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教发(1998)15号文件”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1998)127号文件”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忻州分校合并组建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内,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普通专科学校——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山西省政府领导,山西省教委管理,学生规模3500人,其中普通专科学生2500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人,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从1999年起由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学校设置中文等八个教学系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等二十个专业。
⒏忻州师范学院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教发(2000)23号文件”批准,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建制同时撤销。2000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2000)117号文件”批准,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建制同时撤销。忻州师范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学院发展所需经费由山西省统筹解决。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尤其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承担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学院近期本、专科教育并重,逐步扩大本科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6000人。2000年9月,忻州师范学院首次招收六个本科专业的学生。
2006年6月1日,山西省教育厅下发“晋教发[2006]25号”文件,批准学院到2008年院本部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至2008年1月,忻州师范学院设置汉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4八个,其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等本科专业二十一个。
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王秋生
男,1954年9月生,中 共党员,大学本科。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68年1月至1979年10月在原平市阎庄镇插队;1979年10月至1984年6月在忻州地区农业银行工作,历任:政工干部、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调入忻州师专,历任:总务处副处长、处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书记;2000年3月任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2000年4月任忻州师范学院筹备工作协调领导组组长;2000年10月至今任现职。
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办学规模
学院建设
学院本部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有二十三个教学系部,3两个本科专业,二十七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2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1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近5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院本部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16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人。
系部设置
中文系
外语系
政治系
历史系
数学系
物理系
电子系
化学系
生物系
计算机系
地理系
旅游管理系
教育系
经济管理系
法律系
美术系
舞蹈系
音乐系
体育系
公共外语教学部
政教部
基础部
研究机构
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
五台山文化研究所
五台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
陶行知研究会
元好问研究所
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础教育研究所
忻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忻州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研究所
生化分析材料研究所
区域规划发展研究与开发中心
重点学科
理学学科
物理化学学科(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文化研究学科
省级精品课程
《力学》
《中国近代史》
《有机化学》
《现代语文》
《物理化学及实验》
《高等数学》
《人文地理》
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五台山文化研究,是我院的特色科研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就建在我院,该领域的研究积极服务于我省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我院还与忻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建立了忻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
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物理学等五个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史、计算机导论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两个学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中心、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六个实验室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8大中心之一,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
附属学校
学院设有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为初、高中均为十六轨的完全中学,目前在校初、高中学生5000余人,教师310多人,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1%,市级和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2004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在全市参考的362所学校中位居均分、及格率、优生率三项综合排名第一名,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六项指标综合权重在全市参考的42所高中中排名第二,被评为优质高中教育学校。2005年至今,附中中考优生率、高考达线率及达线数增幅率每年均位居全市各中学前三名。学院设有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均为独立法人单位,人、财、物均由地方政府管理,教学业务均由学院统一管理,招生计划由学院编制,毕业证由学院发放。目前,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座落在忻州市区,教职工近300名,在校生3300多名。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座落在忻州市五寨县,教职工近200人,在校生2800多人。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校训
厚学启智、修德树人
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院校荣誉
我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受国务院表彰荣获全国高校唯一的“全国‘两基’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我院喜获“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扶贫支教
多年来,学院把“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愿意服务基础教育的合格教师和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此统领各项工作,长期主动为山老贫困地区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1997年以来,学院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组织学生在校期间用1个学期分期分批到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至今已连续组织22批、8500余名本、专科生,到原平、五台等十一个县(市、区)的560多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受到了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地方党委政府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校的好评。2006年12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1步总结推广。”忻州学院_忻州师范学院 -学校发展
多年来,学院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校园、节约型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基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2年5月起,学院在山西省高校率先组织开展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活动,至今已累计捐献1600人份造血干细胞和45万元善款,是山西省捐赠人数最多、捐款数额最大的单位,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山西省模范单位”等省级以上表彰奖励40多次,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4万多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及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项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机蓬勃的大好局面。
目前,学院正抓住高教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17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2006—2010年发展规划》,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效益,艰苦创业,扎实工作,积极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努力建设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本科学校,为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愿意服务基础教育的合格教师和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 : 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概况,常熟理工学院-历史沿革
常熟理工学院(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概况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历史沿革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院系设置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学术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教学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校风校训
[www.61k.com)学校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为校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近四年已经结题和在研的校级教改项目41项,省级教改项目25项,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建设,重视学生学风建设,严格学生的教育管理,被列为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专业介绍
历史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基础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方法,热爱教育事业的中学历史骨干教师,以及能从事行政机关、旅游文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古与文物鉴赏、中外关系史、中学历史教学法、社会学、基础写作、中外文化名著选读、现代秘书学、江苏旅游文化研究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学历史课教学,从事旅游、文化、文博及其他社会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数学事业,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创新能力,有发展后劲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概率统计、中数解题研究、普通心理学、数学教育学、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哲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也可在其他教育部门从事数学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统计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与统计相关的开发、应用、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相关经济、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概论、会计学、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适合在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信息与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资产定价数量分析、投资决策等管理工作,或在教育机构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英语(国际贸易)(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与商务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掌握一定的外贸及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国际贸易、涉外经济法、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管理、市场学。
就业方向:能从事进出口业务、商务管理、国际运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城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综合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应用统计、现代管理方法、西方经济学、管理文秘、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战略管理、行政法、公共政策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公益团体及社会中介等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投资学、项目评估。
就业方向: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工作。
物理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与现代教育技能,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适应21世纪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普物实验、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数理方法、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固体物理、VB等。
就业方向:能够从事中学、中等学校、职业高中的物理学及计算机教学工作,亦可到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还可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等行业和部门担任技术业务和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敬业精神,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质量监督、设备维护、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信息网络、信息论与编码。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质量监督、设备维护工作,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所需的、在现代制造业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
生物科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即能胜任中学科学课程教育、又有较扎实专业知识、能胜任生物分科教育、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中学基础教学师资。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中学生物教学法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科学学教学和科研及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也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产品和食品的流通、进出口、加工、质量检验等领域,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质量检测、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质量研究、质量教育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等。
就业方向:主要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领域内(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和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营养分析、安全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督、品质控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及管理监督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知识牢固、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初步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硬件系统设计与调试,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系统集成,系统管理、应用及维护,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等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教学与出版、新闻、影视等文化媒体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培养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 、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动画原理与设计、艺术设计概论、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与欣赏、流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
应用化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实验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位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化工工艺学等。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医药、环境、材料、食品、生物等企业单位从事化工生产、科技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小学教育(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崇高职业理想,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适应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汉语通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计算机辅助教学、音乐、美术、书法等。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现代小学语文、数学及英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在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种儿童教育康复机构、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初等教育及相关科研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音乐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崇高职业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和声学、声乐、钢琴、舞蹈、复调、中外音乐史、曲式、合唱与指挥、古琴及其他器乐、音乐教育学。
就业方向: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艺术团体及文广系统音乐工作者及管理者。
美术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美术教师素质又有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广泛而坚实的专业与理论基础,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素质,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和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美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国画、油画等)、 摄影、书法与篆刻、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概论、美学、美术教法、中外美术史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美术教师、广告装潢行业、商业美术行业等。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能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策划、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设计概论、工艺美术史、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文字与符号设计、包装装潢设计、设计与印刷、CIS设计、广告创意与表现、展示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设计、书籍装帧。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策划宣传、产品包装、出版印刷)、专业设计部门(媒体艺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科研单位(研究所、学校)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现任领导
朱林生 ,男,1962年11月出生,汉族,江苏吴江人。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南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1年晋升教授,现为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副主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助理等职,2004年12月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2003年被聘为学院“基础数学学科”学科带头人。是常熟市人大代表,常熟市科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李代数及其表示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教改项目1项.在《以色列数学杂志》、《数学物理杂志》(美)、《代数学杂志》(美)、《代数通讯》(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12篇被SCI检索。
朱林生教授在1998、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996、2000年两次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09获天津市科委颁发的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本人为第三完成人;1998和1999年分别获得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特等奖和一等奖;1998年获苏州市政府颁发的“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00年被聘为德国《数学文摘》与美国《数学评论》的特约评论员;2001年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科研奖——“兴业奖”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竹繁,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197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1978年2月至1997年3月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期间1989年至1990年曾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1993年主持东南大学科技处工作。1997年4月任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2000年2月至2001年4月间兼任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处长。2005年12月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
陈建华,男,1956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大丰人,1982年2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浙江大学硅酸盐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0年6月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
1988年9月任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建材系硅酸盐工程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7月任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2000年9月任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2004年8月任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处长,2006年2月至今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1995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授予“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特种玻璃、新型陶瓷、无机功能材料、新型涂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加或主持建设的课程获得江苏省1类、二类精品课程各1门;主持“钛酸铝结合莫来石高温材料的研究”等7项省、市(厅)级科研项目,其中4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在《硅酸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篇获得市级优秀学术论文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主编《玻璃制造工艺》,并副主编、参编教材2部。
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江苏省建材工业协会理事,《粉煤灰综合利用》杂志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丁晓原,男,1958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博士后,2000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党支部副书记、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人文系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人文社会科学系系主任。2007年5月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常熟理工学院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苏州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有2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等转载、复印、摘要;CSSCI收录论文30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显示,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先后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等专著4部,主编《20世纪中国各体文学理论批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2006)年纪实文学》、《新闻阅读与写作》等著作(作品)6部。是中国研究报告文学的主要学者和重要的散文研究学者。
1992至1996年连续三次被江苏省教委授予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1998至2003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1994年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三等奖。1996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江苏省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2003年被中共苏州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科研成果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就业情况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资助情况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对外交流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学报简单介绍
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_常熟理工学院 -校园文化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