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我对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7-12-31 所属栏目:创业动态

一 : 我对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理解

以前在网上看到评论谷歌和微软的的评论,说软件公司如何如何、互联网公司如何如何。但我始终觉得评论是乱说的,不管是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不都是写代码、发版本、发补丁,怎么可能存在这么大的区别呢,直到到了这家新的公司之后,才发现,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还真的不一样。

工作计划

上一家公司是软件公司,记得刚来的时候一次开会,会议内容是年度开发计划,基本上是说今年要开发那些功能模块,从年初到年底这些功能模块开发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密密麻麻一个表格。年底的时候觉得公司的开发落实了十之七八。

这家新的公司入职时间不长,我是去年年底入职的到现在半年多了,开会没见过年度开发计划,都是每周有新的维护需求或开发需求,一个接着一个就到了现在。

个人觉得可是是软件公司以维系老客户为主,开发新客户为补,而网络公司则是反过来的,因为任何一个网站的忠实用户总是那么点,开发的东西都是冲着剩下的去的。

版本管理

上一家公司基本上是10天一个版本,一周一个补丁,然后补丁或版本交给测试,大版本一般测试一周,稳定一周就可以给线上部署(线上为体验平台),稳定之后就开始做安装包,做完安装包后测试大概一周的样子,就可以给客户部署,具体不清楚。

刚开始到这家公司,最不习惯的就是自己要给线上的服务器传补丁(心想,上一家公司连ftp都没见过),后来慢慢习惯了,基本上没有版本这么个说法,大部分以补丁为主,有时候一个小时一个补丁有时候一天一个补丁,新的模块或功能的第一次上线应该算版本,之后就是补丁,测试基本上有产品测试。

日志管理

上一家公司写日志写了很多,因为客户那里出了问题,只能拿日志回来了解问题,各种各样的日志,也佩服微软果然nx,能够吧日志做到这个地步,用起来真方便。

其他的网络公司怎么搞日志不太清楚,现在的公司是如果是web层报错,系统会跳到某一个页面,然后记录下这个错误的详细信息,提供查阅,然后项目里写不写日志,没强制要求,不过我写日志写习惯了,给项目后来加进去了日志功能,遗憾的是只有我自己再用。

站点管理

上一家公司是bs项目,和大多书独立应用软件提供商一样,在iis里面创建一个虚拟目录或站点,然后code,随着时间的推移,代码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现在的公司不断的创建虚拟目录,站点,例如一个网站有100的独立的页面,甚至可以做到建立100个虚拟目录,然后每个站点只干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站点越来越多,但复杂度却不会提高。

岗位的管理

软件公司一般都有sa和qa,产品经理提出需求,sa分析能不能实现能实现的交给开发经理,开发完了qa处理,处理完了,上线或发补丁

现在的公司,产品经理拍板了,开发开发完了,产品看了没问题,上线。

.NET版本号

软件公司升级这个跟风,记得mvc刚出来时还是预览版,项目直接就用了,等出1.0时,就给客户部署了。

互联网公司N个集群,N个服务器,一台服务器上跑N个东西,至今还是net2.0, 尽管操作系统是2008的,看来升级版本号无望了。

感觉软件公司是爬楼梯,互联网公司则是做在微积分。

文:java天气

二 : 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宅和产品狗!注意:这不是笑语,这不是笑话!

地狗互联 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宅和产品狗!注意:这不是笑语,这不是笑话!

对于职场故事来说,我最初看的《杜拉拉升职记》,刚来始看完热血沸腾,简直视为职场《葵花宝典》。( www.61k.com ]心里盘算着要是按这套路来,没几年我一准就是另一个杜拉拉啊。其不知,初入职场便被国企老板教育的一塌糊涂。几次过招下来我遍体鳞伤。渐渐的我开始怀疑杜拉拉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可行性。总结原因,杜拉拉是在外企,而我,呵呵!

离开了国企之后,我算是正式告别了杜拉拉时代。我开始看圈子圈套系列,输赢系列,浮沉系列。没错,一水的销售系。销售的智慧和胆识、执着和气魄都是我羡慕的,但我天生害差,所以,我干不了销售。

哦,不要误会,我一直从事人事工作。人事工作,那可是需要72变的,我看销售小说纯粹是为了提升打怪能力。但其实我是看武侠小说长大的,最忍受不了矫情。

在短暂的休息之后,我进入了一家很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做技术部VP的助理。8个月以后,我开始了产品狗的生活。

还是先说说技术宅吧,产品狗工作中不能分开的伙伴。

混互联网的人对技术宅这个称呼都不会陌生,俗称屌丝。

我说的技术宅特指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男生,所以也叫技术男。技术男有相当程度的代码编程能力,大部份是果粉。他们对技术无比热爱并且沉迷。对一切数码产品有兴趣,业余爱好是摄影和看岛国美女。也有喜欢户外运动的,不要误会,我说的是是徒步或骑车。我们这里骑车较多,前一阵子公司几个同事去了趟青海,骑车环青海湖。蛋都磨破了,但也丝豪热情不减,在我们产品狗的眼里,这真真是件蛋疼的事!

其实技术男大部份人都很好,也很好沟通,如果女生穿了件低胸的衣服,你还会发现他们很腼腆。你跟他讲需求要不给他买个可爱多,要不把衣服往下拉拉,裙子往上再提一提,在排期和完成速度上那必须是最高优先级。

如果你当天穿的刚好是牛仔裤,那也没关系,屁股翘一点,嘴巴甜一点,他们也会很乖的按需求去写代码。但如果你遇到的是女技术,请收起你那一套,正常沟通就好,以免事倍功半。

他们的收入大多都还不错,至少在互联网公司是这样的。他们多穿运动装,一般的阿迪,耐克,当然也有凡客。穿tommy的也有,但多被叫做娘炮。

对于吃他们都号称自己是吃货,但其实也没什么讲究,能吃饱就可以。他们多数不会把钱花在吃穿这些方面,因为他们要攒钱买房娶媳妇。嘎嘎。但也不会抠门到让女生买单。

在我与技术男相处的过程中其实都还好,除了最初转过来做产品时什么都不懂,曾发生过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稍后说。

其实我最最无法忍受他们的是,夏天穿着拖鞋四处晃,就像在自家客厅一样随意。如果谁觉得脚痒随时搬起来就能抠抠。这让我每天都精心打扮自己,让自己显的光鲜靓丽毫无意义。唉,真是大煞风景,暴殄天物。

这就是产品狗。

产品狗,这是个自嘲的称呼,就像技术宅都自称屌丝一样。

我想这个自嘲也许出自《大话西游》的最后一部份,至尊宝抱着紫霞立在墙头,看着孙悟空默然转身远去的背影说,你看,那个人好像条狗!

产品狗要看很多人的脸色,老板,设计,ue,技术,销售,财务,用户等等。所以我们像狗一样,我们要忍受许多人的摧残,装的跟孙子一样,心里恨的紧脸上还要陪着笑,亲,设计图给排个期呗,着急呢,请你吃八喜哦。

产品狗有自己独特的品味,而且每个人跟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有人喜欢音乐,但专听国外的,要的是这个音乐氛围和高端大气国际范儿。

有人喜欢旅行,每到一地必拍一张当地很唯美的照片放在微博里,回来后面对同事的艳羡又三缄其口,笑而不语。

产品狗要的就是这与众不同的独特劲,我们管这叫,懂生活。

呵呵,其实就是装B。

但其实产品狗的装B也是有格调的。产品狗这份工作也不是好做的。比如之前微博上流传的产品人员因为屡次改需求引发技术人员不满,进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注意:这不是笑语,这不是笑话。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曾经发生过的那“小小的”不愉快。但其代价还是有一些的。

三 : 互联网公司 产品为王

问题很尖锐,因为目前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不多,也是很多这样公司的产品经理觉得工作开展困难的根源。不好回答,只能通过事实得出几点片面结论:

1. 有一定的门槛和竞争壁垒;
2. 能粘住大量用户创造“社会价值”;
3. 有足够高的“增值服务”转化率。

通俗的理解,非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里,做产品很被动。产品往往就是个支持部门,支持运营,支持销售。做产品则经常沦为“救火队”角色,永远没有时间好好梳理和规划,没有资源认认真真做事,做出来的产品也支离破碎没有成就感。而在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产品部门可以自主立项创新,能够控制好产品节奏并有足够的话语权。毋庸置疑,此时产品部门有着不错的地位,产品部门职位也比较有前(钱)途。

以老牌互联网企业为例,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上演“三国演义”。从他们的财报数据可见,新浪主要收入来自广告,网易主要收入来自游戏,搜狐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和游戏。他们三位的特点,产品同质化严重,并且也不靠“互联网产品”挣钱。难怪有人戏称新浪是个媒体(广告)公司,网易是个游戏公司,收入结构反映的客观事实。

中国互联网网站很长时间内,挣钱的唯一手段是聚人气卖广告,简单而直接。但即使有了不错的广告收入,我认为与“产品”也无关,而是强势影响力导入的广告资源。很多公司有钱后中间也尝试做了很多产品,能够持续运营下来的不多。细数这么多年互联网上的产品形态,除常规的邮箱、相册、网络地图、社会化网络、博客、微博,好像都没有太大创新,而且大部分还是抄的。既然都没太大创新,而且同质化又这么严重(可以互相抄创意),注定产品设计也不会有太大难度。最关键的问题,在公司不受重视以及可怜的待遇,导致从业者相应也没有太高的进取心,同行专业水准长期停滞不前。

在发展过程中,新浪有的“博客”和“微博”两个代表性产品很成功,但我不认为它们设计本身多好,关键这两个产品非常契合新浪“做媒体”的定位。并且新浪提供了足够的运营资源(核心部门)来支持,虽然一如既往的没找到赢利点,但是间接巩固了新浪的大众媒体地位。并且我相信,如果搜狐、网易在新浪之前做,也不会取得现在新浪的成绩。网易比较让同行印象深刻的是“邮箱”产品,曾经投入了很多资源来做,也一度在市场上笑傲江湖。但Gmail的横空出世让用户对邮箱的品味提升了一个量级(Gmail的产品设计把Google的技术实力发挥到了极致),加上QQmail反应过来穷追猛打,很快被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我对个人帐号的意义的分析,认为网易邮箱的败局已定。根本上说,不是网易邮箱的产品设计输给了QQ邮箱,而是中国用户实在离不开QQ,腾讯赢在了产品架构体系上(1+1>2的效果)。搜狐影响力最大的产品应该还是“Chinaren校友录”,可惜没能抓住机会发展成 Facebook,好久没关心,不说这个了。

再看年轻互联网企业,三大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上演“新三国”。从他们的财报数据可见,百度主要收入来自“竞价排名”,阿里巴巴主要收入来自“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腾讯收入主要来自“互联网增值服务”和“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他们三位的特点,产品是异质化竞争,并且完全靠“互联网产品”挣钱。迎合的用户需求足够典型,覆盖的全网用户也保证了增长空间。

其中阿里巴巴和百度做的事情类似,帮企业做营销赚钱,区别在于百度擅长技术(模式单一),阿里巴巴更擅长产品(模式多样)。百度相对比较特殊,也在走百花齐放的产品路线吸引网民,比如“贴吧、知道”两款产品为今天的江湖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阿里巴巴后来拆分出来了“淘宝、支付宝”两位小辈,也各自有独立的产品体系,并形成互相映衬和支撑的产品群,牢牢把控了电子商务的命脉。

腾讯则全部走产品路线,这几年的发展不可小觑,利用庞大的用户基数随便搞点“微支付”就可以大把数钱。前文提到的QQmail只是很小的例子,打上“Made in QQ”商标免费而且优秀的产品,对中国用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前不久《计算机世界》露骨攥文“狗日的”腾讯剑指腾讯“一直在山寨,从未被起诉”。严重打击了创业者的创新热情,我觉得腾讯有时也过分了点,但对恶劣的市场大环境(大家都不守规矩)和竞争同质化严重的常规产品而言,高度集中的个人数据存储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因为不需要跨平台,也可以避免成为各公司圈地运动的牺牲品,我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用户体验”规则。

个人比较看好阿里巴巴和腾讯两位老大,他们都营造了健康的互联网产品“增值服务”生态环境。从战略上讲,阿里巴巴定位于“消费”路线,腾讯定位于 “休闲”路线,直接把网民的刚性需求给切分了。但这两家公司都还需要创新无数个产品来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其实大家也都看出来了,目前国内最优秀的互联网产品从业者的年轻人团体,大半都在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公司(他们的专业产品设计团队是目前最优秀的),江湖上也只是这两家公司在疯狂挖角做人才储备。

顺便说说创业,就是以创意模式为核心,构建平台来促进模式产生价值。我认为最典型最成功的产品是豆瓣,慢慢成长,实现了把用户和产品紧紧绑在一起。虽然这样的产品模式没有直接挣钱,但创造了很高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也随之滚滚而来。关键一点,腾讯没有模仿豆瓣,我更愿意认为是腾讯自己评估否定——有较高壁垒而无法模仿。相对那些靠复制模式、抄袭创意的所谓草根创业者,我认为豆瓣的创新才是健康向上,值得推崇的典范,也值得创业者们认真思考。

很多非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运营进入正轨后,产品本身做的好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有没有资源来持续支撑这样的模式。比如最近很火的“团购”,我理解是电子商务的模式之一,这门生意我觉得关键在运营能力的渠道上吧?足够吸引用户的商品和价格才是王道。设计此类型产品的门槛很低,在“产品” 角度一点意思都没有。

经过以上阐述,希望各位产品从业者了解在各类型公司创造价值的余地。在不同属性的公司里,必然有核心部门掌控强势资源,“基因”是由公司传统一开始种下的。因为在商业规则里,衡量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产品是否挣钱。

作为谨守创新原则的互联网产品从业者,我一直执着于UCD理论的转化与实践,以及传统行业模式在互联网的落地。我认为只有做这样的工作,产品设计才有挑战,而且才是有意义的“做产品”。

四 : 读书|无印良品的管理经验适用于互联网公司吗?

这篇文章起于年前的一次饭局上,好友老李和倪叔交流的一个问题:

老李14年从某大公司离职创业,现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CEO,因为背靠资本雄厚,百业凋敝的2016年,对于老李的公司来说并无生死之忧,但放眼2017年业绩增长的压力依然不小;

老李企业所作业务,属移动电商,从行业机会角度考虑,2017年暂时没有明显可见的红利与风口可寻;且作为初创企业,又坐标杭州,老李的企业在人才的吸纳上又遇到颇多制肘,面对增长压力似乎只有“强化管理,增强效率”一途;

但老李系程序猿出身,管理并非其强项,为求业绩增长于是四处求教,后得高人指点,得一书名曰:《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由无印良品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三所著,讲述其是如何通过“设制度,建标准,造手册”的改革方法帮助无印良品在2年之内扭亏为盈的管理心得。

吾友老李读后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觉得确实可取甚多,恨不得立马全公司推行,但思前想后又担心照搬会否有水土不服的问题,逐又买了几册分赠身边好友,希望大家基于相同的输入来做一番研讨,助其见心明性,于是就有了与倪叔的饭局之约;

2016年以降,越来越去中心化的流量体系,导致了互联网趋势确实在发生改变——王兴提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概念,点明:上半场尚可依靠红利,下半场需要精耕细作的现象,倪叔深以为然;

而之所以要将此文发上公号,一是对吾友老李有所交代,二亦是希望对所有要向管理要效益的互联网公司有所帮助,以上是为前情

 

《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一书,约209页,1.5-2小时可以看完;

以松井忠三为主角,用第一人称写就,文字简白,对于具体问题均给出了明确可行的执行方案,相比于国内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管理书籍,内容更为令人信服;

全书的脉络也很清晰,倪叔概括为:

要把无印良品从连续赢盈到忽然亏损的组织惯性中解决出来,松井决定要建立一种机制,而这种机制的表现形式是一部厚达2000多页的指南,而全书就围绕这种机制的的产生背景原因,机制运作的原理及方法进行展开。

而松井忠三要阐述的工作机制,其实并不深奥,总结起来可以拆分为:“标准化,制度,执行力”三大关键词;

标准化——将一切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不断予以完善,以避免工作表现受制于经验与直觉,以制作工作手册为方法,提升员工工作的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对工具的反复使用提升参与感;

制度化——建立重细节的管理制度,将过去的经验去芜存菁,最终落实成为企业的最佳操作方法,且借助这些制度来重建企业的组织能力;

执行力—— 想要成功,最先该做的是下定决心踏出第一步,而不是止步不前。策略可以不出众,但是执行力必须是一流—— “策略二流无妨,执行力一流就行,构思策略固然重要,但如果未能付诸实行,就没有任何意义。不管企业的策略或计划再怎么绵密,只要没有付诸实行,就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我认为些许的策略错误,其实可以靠执行力弥补。”

坦率的说,这三者从理念角度而言,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深及细节,你会觉得从执行上同样的理念,被执行出了不同的味道,像极muji的产品——简单而有品质;

而松井忠三作为受命于危的信任社长,在诸多部下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就凭借一卷长达2000的工作手册的制度体系,得以让陷入亏损的无印良品在2年之内扭亏为盈!

其背后:执行的智慧无数,如提及推进变革,HR岗位出身,颇有心理学功底的松井就会强调:从改变行为下手,不要先想改变员工个性——改变个性动作太大,容易引起员工反噬,而从改变行为入手,员工行为改变后就会逐步改变思维,因为人有自我合理化的本性;

而在全书之中,这样的执行智慧甚多,难怪吾友老李心迷神罪,对其理念有颇多认可,但一旦具体到详细的执行策略方面就会有所挠头,不知道那些可以搬,那些不可以搬——

就以全书作为核心的工作手册一事为例:

老李企业不足五十人规模,加上互联网企业职位划分又多,除客服之外,负责同一职能的团队最多不过5人,日常工作本就以单兵/小团队作业为主,工作信息沟通大多直接以当面沟通完成,完全属于部门里面吼一声从客服到CEO都知道的状态——互联网工作习惯本就以求快为主,除非对外否则很少形成工作文档,这是现在的常态;确实会存在,协同效率不高,一旦人员离职,相关信息就会丢失等弊病;

但在目前现状下,如果将比较多的人力资源抽调用于工作手册的制作,可能又会面临一些尴尬,比如:

因为从事相同职能的人员少,整理沉淀出来的对应工作经验or流程,除开编写者自身和关联度极高的几个小伙伴之外其他的成员并无学习和了解的必要,即写完也是自己看的窘境,而原本做一次的工作,现在要变成做一遍又写一遍,可能导致沟通成本的添加;

而在付出了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固定成本之后,则标准化的持续提升能力就至关重要了,但因为处于同一个位置上的人员基数不大,一个领域的标准也只能由这个领域的几个人来进行自我提升,相当于又做裁判又做球员了,如果没有员工自身对业务的不断钻研及不断成长的话,要想发挥出相应的效力,对手册督造部门的综合能力会有一定的挑战;

而且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不高(低于30%),在这样的情况下,培训新人的方法,究竟是依靠:由上一任编写的手册 还是 人带人的师徒制来的效率高呢,在实行之前确实有点不得而知……

趁着过年公司休息的时机,老李准备再好好想想,同时也听一听倪叔等一干好友的意见,以下就是倪叔对其的回复:

老李吾兄:

承蒙看得起,让我谈几句感受,兄弟纵是才疏学浅,亦不敢推脱,放肆几句,权作抛砖引玉之用,供兄长参考,如有冒犯,权当放屁;

1.天道酬勤:

抓管理就比不抓管理来的好,此为之进步;

2.明确目标:

在提升效率之前,明确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对于一艘没有方向的船而言,任何风都是逆风!抛开目标,谈效率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实战派管理学专家宋新宇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老企业家的儿子问父亲怎么做管理。老企业家拿了一根绳子放在桌上,让儿子把绳子往前推。儿子就从后面往前推这根绳子,但怎么推都不行,一推绳子就弯了。

这时候,老企业家说,你试试从前面去拉这个绳子,看会怎么样?儿子一拉,自然就把绳子拉动了。老企业家说,管理其实非常简单,你需要用目标把大家拉动起来。

而有的时候专攻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就是推绳子的做法,并不能切中要害——就像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是靠996,来实现同行超越的;

事实上,有一些表面看似是管理的问题,其实80%的解决办法要在业务和业务模式上去寻找,而不是在内部管理上找寻。

管理的一个本质任务就是不断帮助公司梳理自己的客户、梳理自己的产品、梳理自己的业务模式,以便最终降低管理对人的要求。

3.改革:学其神,而非学其形:

同一个方法,套用不同的场景,本来就是管理上的一个忌讳,这只是得其形;

要得其神要深入了解:松井忠三是出于何种背景,何种环境,对应什么目标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深度学习其思考方式,才是正道;

而从无印良品到互联网公司,小弟认为有几个差异性,值得兄长注意:

a.时间差异:这本书所写的事情,发生在2001年-2003年左右,也就是说基本是前互联网时代,连无纸化办公亦为其改革项目之一,从技术角度来看,其具体举措和当今社会工作模式之间的差异还是存有的,益多参考其思路,而少照搬其行为;

其实如果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实行,无印良品在中国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如果真有模仿借鉴之心,兄长不妨延请对方的人来进行沟通交流,以保证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管理方法,而非书本上的固化经验;

b.行业背景的差异:松井忠三虽然是在无印良品从盈利走向亏损的时候,临危受命担负起革新无印良品的使命,但从本质来讲,无印良品的商业模式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有之前的10年盈利,问题出在内部效率的低下将原本的赚钱的生意做成了不赚钱的生意,因此改革效率是其当务之急;

而老兄你所从事的互联网行业,与制造业零售不同,这几年又正处于变动期,提振效率的同时,找准战略目标,厘清战术动作,组织成员集中力量做有价值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c. 组织形态的差异:无印良品是制造品牌+门店零售的基因,其门店型的业务形态,决定了其有大量的人在从事相同的职位,并且出于零售的特点,他们大部分具有不低的流动性,而这些情况决定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制作手册是非常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让做相同岗位之间的人可以统一化标准化工作流程,也方便应对高流动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帮助人员熟悉基础工作;

但是若是原封不动直接照搬到老兄你的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块之中,思路是可以借鉴的,但在具体的执行当中,要十分注意和现有的工作流程之间的耦合,而不是在现有的工作流程之外另起一套系统——哪些做哪些不做,哪些做了是提升效率,哪些做了是形式主义,要分外小心划分清楚,才能保证整个事情是对于组织而言有真正效率上的提升;

d.团队状态的差异:在松井忠三的描述下,虽然无印良品当时正值亏损时期,但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到,品牌过往的光辉还在,在日本普遍的终身雇用制的用人环境之下,一线员工都保持了要拼命做好的想法,只是整体管理有些混乱,导致了他说的大家都是有很多想要做好的心而因为缺乏合适的方法导致最终没有做好,因此推行改革的基石是在的,且推行改革的方针也多重于技术;

而老兄的企业,做为初创公司而言,在无印良品的基础之上,还要在成员的团结上多费心思,增强凝聚力,以保改革得以事半功倍;

书籍的第三章,第四章内容虽然散落,且与手册制作无关,但其中谈及的改善企业内环境的诸多方法,还是颇有其价值,可多留心;

4.教员工做正确的事情,而非只是督促他们正确的做事:

以管理学学科的方法论来划分,此书中所描述的无印良品的管理理念内核依然是:丰田精益管理体系;

丰田精益管理体系,始创于丰田汽车的生产线,是一套基于生产企业流程管理的牛逼方法,但其核心在于:将整个生产过程流水线化;

最能代表这种管理思路的一句话,叫做:我明明只需要雇佣一双手,却不得不雇佣一个人;

很显然,这种思想把人作为一种生产成本来看待的,而自德鲁克以降的现代管理学是把人作为一个资源来看待的,在德鲁克的看法里:人对企业的贡献是有其弹性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好的组织方式+激励会导致资源增值,这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开始,也是管理学的基础,而精益管理体系是诞生于这些理念之前的,他们适用于管理工人,而不适用于管理知识分子;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在段话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和效能,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诀就是,每一个麦肯锡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先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

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问题。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好的理论说完了,如果老兄觉得表抽象的话,直接以老兄公司的岗位为例,我猜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我们需要制作一个:长达两千页的指南。

程序员:现在都提倡Scrum,直接看代码就行了啊。那么多的工程文档哪些人去看?

客服:就是,要每个动作都讲的详详细细,别让大家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 情愿不要满分店铺,而是让所有店铺达到80~90分的状态,反而更能强化一个团队。

程序员:Are you kidding me?!每个工程师当然要尽自己所能的做到最好啊。

客服:恩,先让大家都达到80分再说,那些能满分的再来单独聊下看怎么发挥。

|| 不应该从别的地方拉拢优秀人才,而应该在组织中一点点培养起来。

程序员:知不知道一个好的工程师培养时间要多长?等培养起来了市场早就错过了吧。

客服:确实,还是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人来培养吧,反正业务都是从头学,好的人还贵。

我相信老兄能看到这中间的差别,程序员的价值大不是因为程序员更听话,而是程序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事情,论听话没有一个团队比得过客服团队,但没有一个公司是靠客服团队取胜的;

5.勿忘初心

老兄你学习无印良品的初衷是为了给大家提效率,核心是做减法,在相同人力下做更重要的事情,在执行过程之中,切记勿忘初心;

弟 小倪敬上

 

作者:倪叔 我的微信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nishu-think)

 

本文标题: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我对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31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