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不到二十年,公司出现了不少,留下来的不多。其实,互联网公司衰落的原因很多,要是遇到恶劣的商业环境,那属于天灾,谁也避免不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最好的年景里也有人赔钱,最差的年景里也有人赚钱。所以,把互联网公司衰落归结于外部原因,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我这个人,喜欢没事想事,有时候就琢磨,这些衰落的互联网公司到底有哪些共性呢?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看一看说得对不对。
第一类,拷贝国外的商业模式。
早些年,大家都在拷贝美国模式。要是眼快、手快,在美国看到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打个时间差,立马把它带回中国,抢得先发优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美国那边发布一个新网站,我们这边的人很快就能读到对它的相关报道,而且是中文的。还有,包括VC也会把一些好的模式介绍到中国来。国内像腾讯、百度、新浪、搜狐这样的巨头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都密切关注全世界新模式以图谋发展。在模仿的过程中,它们也更有能力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公关。而小公司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把抄袭美国模式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认为这是种非常危险的模式。
再者,美国互联网发展程度跟中国不一样。虽然中国网民基数庞大,但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美国的几亿网民却是中产阶级。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业务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假如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来,也要有所变化。说实话,现在互联网里很多人都存在浓厚的投机心理,盲目地拷贝,不愿意探索,结果拷贝过来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变成了水土不服。这种简单的模仿,成功率一定很低。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得意洋洋地来到中国,带着他们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到最后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创业公司更不要梦想着单凭拷贝国外模式就能做大,你第一没钱,第二没用户,凭什么做大?
第二类,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用户没有价值。
比如,五年前SP大行其道。这种增值服务通过手机收费,实际上是一种微支付。每个用户每个月花五块钱到十块钱。这是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很多SP急功近利,不是考虑着怎么把服务做好,而是把用户当羔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欺诈陷井,很多用户被“订”了很多服务,一点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结运营商从用户账户上强行扣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个行业全给毁掉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像E-mail营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有商业价值,但是后来很多人发垃圾邮件肆无忌惮。结果,发展到最后,用户对做营销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邮件和数据库营销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视用户价值,一定要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这在互联网里面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视用户价值,为了公司一时的商业利益,对用户不是过渡开采,就是做出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最后用户忍无可忍,还是会用脚投票抛弃了你的。
第三类,没有从用户出发,缺乏核心产品。
比如说,纯粹以互联网广告、营销为主的公司。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行业中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有产品,而且产品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样才能创造商业价值。因为你创造了价值才有用户,在用户的基础上,你才能够建立你的营销模式。但是,我见过有些公司缺乏市场模式,不知道怎样细分市场,没有一个用户模式,也不知道瞄准什么样的用户人群。
第四类,没创造什么产品,企图依靠资源获得成功。
一开始他就说,我能搞到什么资源,我就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比如,有的人动辄就讲,我的某个亲戚在做什么,我认识运营商电信的什么领导,他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或者说,原来我跟政府打交道,我可以从政府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你会怦然动心,让人觉得他跟政府、运营商、大国企合作,说不定就能挣出钱来。
这种公司最缺的,是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没有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所以它根本不会形成用户基础。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越复杂,做事情的难度就越大。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见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7天24小时不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坝,它根本无视用户的利益,想通过政府的指令,强行到每个人的电脑里去插扛子。但是绿坝的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第五类,商业模式太过复杂。
有一些商业模式有产品,但是比较复杂。这种商业模式不光要满足用户,还要把产业链上下游联系起来。它处在中间,同时满足上下游企业,这个模式才能做下去。
比如说,现在出现不少做城市生活社区的搜索网站。首先,它要说服商家跟它合作。但商家却关心它的用户数量多不多,你用户多我才愿意跟你合作。同时它还要鼓励用户上线,用户却说,你都没有什么商家,我上来找什么东西呢?所以,它们就变成了两线作战。
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失败率相当高,因为这对他的企业资源和运营有高标准,严要求。它永远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而实际上,真正能成功的模式,都是要单线作战。最终我可能要搞定几方,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能解决一方。
比如说美国的团购网站,也是城市生活、电子商务,但是它不需要搞定用户,只需要搞定商家,因为商家的折扣只要足够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真实的,就一定能吸引到很多人。所以,他不需要花钱打很多广告就把用户拉过来了。
第六类,是我自己领悟的,就是太早挣钱的模式不容易成功。
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模式一定看不清。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
如果有些商业模式一出来就有明确的收入,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业模式确实很好,但是模仿者众多,巨头也会模仿。比如说,帮商家卖电子打折券。一些门户巨头们都不用多想,毫不犹豫就冲进来了,这种模式就不太容易成功。另一种情况是,早期挣到钱之后,容易让团队产生小富即安的感觉,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小盆景——能挣小钱但是做不大。
相反,有些看不清模式的,像当年的QQ、搜索,今天的微博,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他们一旦聚集了巨大的用户群,很容易建立挣钱的机会。
二 : 20年后的互联网
随着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里的内容也越来越奇妙。
2024年,我先进入了互联网,然后点击了“虚拟世界网”,刚一点我就被电脑吸了进去,来到虚拟世界网里,我惊奇的发现这里有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有来自遥远的美国的,也有来自法国的……现在我不仅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相貌,还能“足不出户”就能与他们玩耍、交谈,即使他们在天南海北,也让人觉得近在咫尺,我真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然后我和我的小伙伴去了游戏世界,这里的游戏内容十分健康、精彩,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游戏可以让你作为游戏中的主角真正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参加了“大富翁”这个游戏,和一个叫“萨沙”的小女孩对战。大家可不要误会,这只是一个小比赛罢了。
接着我们来到了克隆世界,在克隆大楼第20240层楼上,虚拟克隆教授本本先生知道了我要克隆一个自己后剪下我的一根头发,放进克隆机里只需要短短几秒钟,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就出来了,我跟她相处了几天,觉得十分有意思。你也许会问了难道我有那么充裕的时间来玩电脑吗?其实你不用担心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一分钟,等于虚拟世界里的一小时,大大提高了玩耍的效率。
网络虚拟世界是人们课余时间的好去处,因为,不管是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还是在冬天刺骨的寒风中,大家都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的进入网络虚拟世界,网络虚拟世界是冬暖夏凉,四季调温的,而且,20年后的网络世界内容健康、新颖、有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 : 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不到二十年,公司出现了不少,留下来的不多。其实,互联网公司衰落的原因很多,要是遇到恶劣的商业环境,那属于天灾,谁也避免不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最好的年景里也有人赔钱,最差的年景里也有人赚钱。所以,把互联网公司衰落归结于外部原因,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我这个人,喜欢没事想事,有时候就琢磨,这些衰落的互联网公司到底有哪些共性呢?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看一看说得对不对。
第一类,拷贝国外的商业模式。
早些年,大家都在拷贝美国模式。要是眼快、手快,在美国看到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打个时间差,立马把它带回中国,抢得先发优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美国那边发布一个新网站,我们这边的人很快就能读到对它的相关报道,而且是中文的。还有,包括VC也会把一些好的模式介绍到中国来。国内像腾讯、百度、新浪、搜狐这样的巨头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都密切关注全世界新模式以图谋发展。在模仿的过程中,它们也更有能力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公关。而小公司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把抄袭美国模式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我认为这是种非常危险的模式。
再者,美国互联网发展程度跟中国不一样。虽然中国网民基数庞大,但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美国的几亿网民却是中产阶级。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业务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假如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来,也要有所变化。说实话,现在互联网里很多人都存在浓厚的投机心理,盲目地拷贝,不愿意探索,结果拷贝过来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变成了水土不服。这种简单的模仿,成功率一定很低。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得意洋洋地来到中国,带着他们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到最后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创业公司更不要梦想着单凭拷贝国外模式就能做大,你第一没钱,第二没用户,凭什么做大?
第二类,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用户没有价值。
比如,五年前SP大行其道。这种增值服务通过手机收费,实际上是一种微支付。每个用户每个月花五块钱到十块钱。这是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很多SP急功近利,不是考虑着怎么把服务做好,而是把用户当羔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欺诈陷井,很多用户被“订”了很多服务,一点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结运营商从用户账户上强行扣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个行业全给毁掉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像E-mail营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有商业价值,但是后来很多人发垃圾邮件肆无忌惮。结果,发展到最后,用户对做营销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邮件和数据库营销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视用户价值,一定要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这在互联网里面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视用户价值,为了公司一时的商业利益,对用户不是过渡开采,就是做出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最后用户忍无可忍,还是会用脚投票抛弃了你的。
第三类,没有从用户出发,缺乏核心产品。
比如说,纯粹以互联网广告、营销为主的公司。我一直认为,互联网行业中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有产品,而且产品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这样才能创造商业价值。因为你创造了价值才有用户,在用户的基础上,你才能够建立你的营销模式。但是,我见过有些公司缺乏市场模式,不知道怎样细分市场,没有一个用户模式,也不知道瞄准什么样的用户人群。
第四类,没创造什么产品,企图依靠资源获得成功。
一开始他就说,我能搞到什么资源,我就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比如,有的人动辄就讲,我的某个亲戚在做什么,我认识运营商电信的什么领导,他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或者说,原来我跟政府打交道,我可以从政府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你会怦然动心,让人觉得他跟政府、运营商、大国企合作,说不定就能挣出钱来。
这种公司最缺的,是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没有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所以它根本不会形成用户基础。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越复杂,做事情的难度就越大。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见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7天24小时不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坝,它根本无视用户的利益,想通过政府的指令,强行到每个人的电脑里去插扛子。但是绿坝的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第五类,商业模式太过复杂。
有一些商业模式有产品,但是比较复杂。这种商业模式不光要满足用户,还要把产业链上下游联系起来。它处在中间,同时满足上下游企业,这个模式才能做下去。
比如说,现在出现不少做城市生活社区的搜索网站。首先,它要说服商家跟它合作。但商家却关心它的用户数量多不多,你用户多我才愿意跟你合作。同时它还要鼓励用户上线,用户却说,你都没有什么商家,我上来找什么东西呢?所以,它们就变成了两线作战。
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失败率相当高,因为这对他的企业资源和运营有高标准,严要求。它永远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而实际上,真正能成功的模式,都是要单线作战。最终我可能要搞定几方,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能解决一方。
比如说美国的团购网站,也是城市生活、电子商务,但是它不需要搞定用户,只需要搞定商家,因为商家的折扣只要足够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真实的,就一定能吸引到很多人。所以,他不需要花钱打很多广告就把用户拉过来了。
第六类,是我自己领悟的,就是太早挣钱的模式不容易成功。
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模式一定看不清。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
如果有些商业模式一出来就有明确的收入,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业模式确实很好,但是模仿者众多,巨头也会模仿。比如说,帮商家卖电子打折券。一些门户巨头们都不用多想,毫不犹豫就冲进来了,这种模式就不太容易成功。另一种情况是,早期挣到钱之后,容易让团队产生小富即安的感觉,很可能就变成一个小盆景——能挣小钱但是做不大。
相反,有些看不清模式的,像当年的QQ、搜索,今天的微博,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他们一旦聚集了巨大的用户群,很容易建立挣钱的机会。
四 : 瑞星杀毒:中国曾经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为何十几年后还在为上新三板苦
近日,老牌杀毒公司瑞星以冲击新三板的方式重新回归业界视线。[www.61k.com)拖了十几年的上市梦,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个曾经的霸主感到唏嘘,对于瑞星人来说,或许这是个胜利,也是个解脱。
瑞星杀毒软件是一代人的记忆。
冲击新三板,吹响回归号角,瑞星就像当年电脑桌面的小狮子,冒失又唐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让人唏嘘的是,作为同行业后来者,奇虎360已稳坐国内杀毒软件的头把交椅,在纽交所走过一圈;金山软件也登陆港交所,杀毒业务摇身变为猎豹移动,成为国际化表现最佳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周鸿祎和傅盛更是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指点业界江山。
而回到瑞星创始人王莘身上,没有聚光灯,也没有喝彩。摆在他眼前的是两个现实:一个过气的生活在PC端的公司,以及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江湖。
狮子老矣,尚能饭否?
一个前无古人的传奇
先把时间拉到更远,重回那个没有变天的武林。
90年代的中关村还不大,那时候的创业圈子也很小。在这个基数小的地方,很少有失败的英雄,也很少有摔倒仍能爬起来的人。但王莘是个例外。
1993年是王莘事业的第一个顶点,当时他开发的防病毒卡意外的风靡市场,日销量近1000套,毛利润达到20多万元,这些数字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业,是一个十足震撼的记录,瑞星电脑科技公司更是在200多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王莘也成了中国反病毒市场开启者之一。
随后,因为生病,王莘隐退了三年,直到1998年的春天,王莘才再度“出山”。回归的王莘惊讶的发现,之前甜蜜的市场已经时过境迁,瑞星主打的防病毒卡产品的销量几乎为零,甚至因为防病毒卡给瑞星打上的烙印太过显眼,推出近3年的杀病毒软件也无人问津。
王莘很着急,老套路肯定不是办法。他分析了市场之后,首先进行营销模式的改变,“过去广告加零售的营销模式推广速度太慢”,王莘想到一个取巧的办法,“和联想、同创和方正等硬件厂家签下合作合同,把瑞星杀毒软件当作原始设备置入电脑中,用户会认为既然联想、方正等知名公司都选择了瑞星,那么瑞星的技术肯定也没错。”通过这种“寄生”的方式,瑞星不但免费打了广告,还极大的扩张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进行的还有还刺激分销渠道的计划。在三个月时间里,有能力的分销商可以用成本价进货,成本价和正常进货价之间的差价,全部返还给分销商用作广告促销。得到瑞星这样的支持,分销商们也干劲十足。
万事俱备,打入市场就差一款好产品了。凭借技术优势,瑞星杀毒软件8.0迅速上市,杀出中关村,走向全国。瑞星8.0第一个清除了电脑宏病毒,第二年,CIH病毒又在全球大爆发,瑞星同样成为第一个解决问题的杀毒软件,两次事件奠定了瑞星在杀软界的地位。刘旭出技术,田亚葵跑市场,王莘出资统筹全局,三位合伙人各司其职,那时候是瑞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在国内肆虐的瑞星,仅仅一年时间,软件月销量就突破10万套,最鼎盛时,瑞星一年靠软件能卖7亿元,个人级产品几乎垄断当时的市场。而在这场疯狂之前,瑞星账上仅仅只剩10万元资金,还欠着15万元广告费。
不得不说瑞星制造了当时的互联网神话。“中国最牛的互联网公司”、“中关村的英雄”,这些标签都贴在了瑞星和志得意满的王莘身上。
一对割袍断义的兄弟
在瑞星的发展历程中,不得不提王莘和刘旭两位创始人的恩怨。
两人曾经并肩作战,开疆扩土,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好兄弟。但后来却成了暗暗较劲,不容彼此的竞争对手。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因金山毒霸低价促销而引发瑞星内部对应对策略的争议。当时刘旭主张以技术提升对抗金山,王莘却偏向降价应对之,虽然主战派的刘旭取得了胜利,但随后付出连续四个月亏损的代价,瑞星上市计划搁浅,王刘二人彻底交恶。
2003年,躬耕瑞星十几年的刘旭宣布离开公司,瑞星内部亲刘派也被逐渐清除,话语权牢牢掌握在王莘手上。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离开后的刘旭创办了东方微点,依靠他的技术,东方微点研发出一款主动防御软件,专门针对瑞星的产品。
受到威胁的王莘对刘旭恨得咬牙,随后,两人的个人恩怨似乎上升了“高度”。
2005年7月,在刘旭的微点新产品即将上市之际,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以“传播病毒”的理由调查了微点并禁止面市。
微点落难,对手得利。瑞星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迎来了“鼎盛时期”,瑞星的杀毒软件卖的火爆,甚至一度又传出瑞星要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
然而剧情在2008年来了大反转。北京警方查明“东方微点造毒传毒”案系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原处长于兵收受瑞星420余万元“好处费”,指使下属捏造的一起假案。
这场被称为“中国计算机杀毒业界最大的丑闻”的事件曝光后,瑞星不仅遭到了业界诟病,更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微点主动防御软件因此被封杀两年半,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最终两败俱伤。
一场失势失利的战争
而另一场战争,更是瑞星的滑铁卢。
2006年,不按套路出牌的奇虎360安全卫士推出“永久免费”策略,一条鲶鱼迅速搅动并颠覆杀软市场。瑞星、江民、金山和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厂商的反应是抗拒的,瑞星更是带着老大哥式的傲慢:“看不清楚免费模式要怎么生存。”
面对竞争对手,瑞星只是打击而不学习,不断领着一帮收费杀软和奇虎360打公关口水战。
接着,“我行我素”的奇虎360推行免费杀毒,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抢占了市场,4个月时间就把瑞星拉下冠军宝座。
让人看不懂的奇虎360,其实是走了互联网思维的捷径。在免费策略的轰炸下,360用户数快速突破3亿,从而成为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安全软件厂商。更要命的是,抓住用户流量的奇虎360凭借渠道能力打造PC端的“产品生命线”,先后拓展出了浏览器、导航和搜索等带来现金的产品。
瑞星反应太慢,没有针对市场进行调整,更没有对产品进行升级。直到2011年3月,瑞星才认识到大势已去,只能跟随360的宣布免费策略。
而这背后还有王莘的一部分原因。刘旭出走后,王莘将瑞星的战略方向由产品研发换位为市场推广,和360对掐、微点案和3Q大战,用于公关和广告的费用数目惊人,这期间推出的产品却鲜有精品。没有技术支撑和产品思维的瑞星,个人级产品还一直受到诟病,甚至有用户戏谑:“360由流氓变身为守护者,瑞星由守护者变身为流氓,医生和屠夫来了一次华丽的互换。瑞星这几年一直跟在360后面,360出一个它抄一个,而且抄的速度比金山还慢。”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左一雷军、右一王莘)
一位江湖已远的老炮儿
如今,瑞星也做一点“副业”来赚钱,比如浏览器、网址导航和游戏联运等业务,但这些业务贡献的收入并不大。瑞星现在的“生命线”是企业级产品,但关注度减少,近年来几乎销声匿迹,王莘似乎也蛰伏了起来。
早在2010年,王莘就确定了瑞星发展的三个战略性方向:企业级安全领域、企业移动安全管理系统和个人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目前在企业级安全领域,瑞星共有13款企业级产品,用户近9万家,终端总数近1500万。而在个人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方面,主力产品——瑞星杀毒软件V16+和个人防火墙V16月活跃量分别为7800万和1500万。从公布的招股书可以看出,2015年上半年营收为8265万元,其中超过六成的收入来自PC端的网址导航和游戏运营。反观竞争对手,仅在移动端,360手机卫士已累积7.88亿用户量,二季度营达到28亿元。如今瑞星同360的差距已是天壤之别。
委曲求全显然不能令“中关村英雄”王莘满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此时冲击新三板,接轨资本,瑞星还有机会扳回一城吗?
有人说:“和个人网络安全相比,企业级安全需要一对一的服务,从服务成本上看,公司在企业安全市场的技术成本是可以复制的,维护成本也比个人安全产品低,有利于瑞星扭转亏损。”
又有人说:“企业级产品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处在发力阶段,没有显著的壁垒,而且目前企业级安全已是巨头林立,没有资源支撑的瑞星很难支撑。”
对于外界的声音,王莘从来没有回应过。他就像一头沉默的狮子,把瑞星牢牢护在怀里。
中关村的中科大厦,多年前曾是中关村的第一楼。瑞星现在仍然在这里办公,待了10年左右还没搬走,听说这里风水好,但是如今在周围鼎好和海龙等高楼掩盖下,容易被人忽略。瑞星在行业的处境和这栋楼有点像,显得黯淡无光。
前一段时间,周鸿祎托人找他,希望收购瑞星。王莘回绝了,他回答:“这不是钱的事。”对于周鸿祎,王莘很不服气,他不和“流氓谈恋爱”,要有点“中关村英雄”的气概。他说:“雷军成功了,我很高兴。互联网的时代,中关村的老人总算没有全军覆没。”
可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再谈互联网,那都是旧社会。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瑞星也许还是那个瑞星。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15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