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荷塘月色说课稿范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发布时间:2017-12-08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 :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年7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①满月:圆月。)[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白天虚写,夜晚实写。]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①蓊蓊郁郁: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

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①踱:duó,慢步走着。)[写漫步,悠闲自在。]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感受。“另一个世界”呼应上文“另有一番样子”。]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几句议论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或者称之心理描写,它紧承上段回答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好便好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其中“自由”是主题词,是文眼。由此可知,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来是没有了“自由”,说着不想说却一定要说的话,做着不想做却一定要做的事。]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过渡句。“独处”句煞住议论,“受用”句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下面先写冷静、独处。]

第三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①弥望:充满视野,满眼。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①亭亭: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形体挺拔,成语“亭亭玉立”。)[写荷叶,第一句写整体,第二句写个体。“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茂盛;“像……舞女的裙”是比喻,形容荷叶的舒展,“亭亭”照应“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缀,zhuì。②袅娜:nǐaonuó,柔美的样子。③羞涩:xiūsè,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因而构成比喻,将嗅觉诉之于听觉,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上又叫做“通感”或“移觉”。]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①霎时:极短的时间。霎,shà。)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①宛然:仿佛。②凝碧:深绿色。)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①脉脉:mò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成语“脉脉含情”。②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这里形容荷叶姿态的优美。)[写荷波。为什么说“叶子更见风致了”?这个“更”字是比较而来。上文描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就好像无数的舞女“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是一种静态的美。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波痕”,就像无数翩翩而起的舞女,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所以作者说“更见风致了”。]

第四段,细致描绘荷塘容貌,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接着写荷香,最后写荷波,写荷叶、荷花,状其静态,写荷香、荷波,状其动态,动静结合,表现荷塘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扩展:荷塘月色课文 / 荷塘月色课文原文 / 荷塘月色课文朗读

[上一段写叶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见,这一段写叶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两节之间巧妙地借“流水”一词衔接。]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朱自清怎么描写,又怎么表现它的特征呢?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但只是照应了下一句的“满月”,并未表现出今晚月光的特点,因为前文说过,今晚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怎样描写这“淡淡的月光”呢?朱自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先写雾,后写叶和花,通过它们来表现这“淡淡月光”的朦胧。“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迷迷糊糊,朦朦胧胧。没有一个字写朦胧,但朦胧之景毕现。]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朗照:清晰明朗地照耀。)[分号前的文字承上文而来,交代月色朦胧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是写自己的感受。这里的难点是“酣眠”“小睡”比喻什么?从本句来看,“酣眠”当是比喻“朗照”,“小睡”当是比喻今晚“淡淡的月光”,朦胧的月色。但是从全篇来看,这个句子却是另有深意。作者在第三段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由此可见,“酣眠”指的是永远的“超出”、永远的“自由”;“小睡”则是指短暂的“超出”,“片刻的逍遥”。“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这个句子倒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偷得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①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高低不一。②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③峭楞楞:形容陡直高耸的样子。楞,léng,同“棱”。④倩影:美丽的影子。倩,qiàn。)[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①梵婀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婀,è。)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

第五段文字写月色,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先分写月光,月影,写月光表现其朦胧,写月影,表现其多姿,最后用一个比喻总写月光、月影给人的美感。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①一例:一概,一律。②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①大意:大体的轮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蝉声和蛙声。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作者写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开始,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的宁静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写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重重围住”隐隐透出作者压抑的心情。“阴阴”写色彩的黯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隐隐约约”突出月色的朦胧,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作者情绪低落。“热闹”二字照应了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前文写“荷塘月色”,表现了“冷静”、“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热闹”、“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写巧妙地过渡到了下文。“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欢乐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找不到和鸣的热闹,所以就只好发思古之幽情,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自己的理想。

扩展:荷塘月色课文 / 荷塘月色课文原文 / 荷塘月色课文朗读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①六朝:魏晋南北朝。②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①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①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艳丽。媛女,美女。媛,yuán。②许,默认。)鷁首徐回,兼传羽杯(①鷁首: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鷁,yì,水鸟。②徐回:慢慢地来回游动。回,转。③兼传羽杯:互相传递酒杯。兼,双方。羽杯,饮酒器具,又叫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①櫂:zhào,同“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①尔其:同义虚词复用,那。②迁延:退却的样子。③顾步:一步一回头。顾,回头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①敛裾:liǎnjū,这时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采莲。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情意传。桨板轻摇被水草绊住,船头微动把浮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开。撩水逗乐笑融融,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①消受:享受。)

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复又纷然。于是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抒发他的思古幽情,寻找他的理想世界。作者引述《采莲赋》,写尽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热闹”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享有这样的自由。作者用古代的“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构成强烈的对比。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①《西洲曲》: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①莲子清如水:“莲”,谐音双关,即“怜”,爱;“子”意义双关,即“你”。莲子,暗含“爱你”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样纯清”。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表白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也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www.61k.com)

结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借以由历史又回到了现实:“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的问题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理解。一般认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用以代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回到现实中来呢?原因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暗示怀古幽思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现实中来。

结尾还有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开头写“妻在屋时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有什么用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恐怕不只如此。如果把“我”的“不宁静”、不眠和“妻”的宁静、“睡熟”对比着来思考,那就不难看出,朱自清虽然不满于“不愿说的话一定要说,不愿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宁静,但也不愿如“妻”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是一个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朱自清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静”。朱自清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

扩展:荷塘月色课文 / 荷塘月色课文原文 / 荷塘月色课文朗读

二 : 《荷花》说课稿(语文)

三亚市崖城镇南山小学 黄泽波   获市级二等奖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小朋友能猜出来吗?”“小朋友见过荷花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六、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2.荷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三 :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模板

  一、 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 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说学法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 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

  (4)再次动情朗读。 听完范读后, 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师板书) 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xx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

  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我是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荷塘月色》说课稿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说课稿范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84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