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发布时间:2018-04-17 所属栏目:必修3

一 : 《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
   《雪被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发展语言为主线,注重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脑、动口、动笔”。而这一编排特点也恰好体现了大纲对。
   本教材“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能力”的要求。因而,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是本册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本篇课文是一篇儿童散文,它是继一册《雪娃娃》之后的又一篇有关雪的课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和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在洁净美丽的白雪覆盖下的冬景,一个神奇犹如梦幻般的境界。课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包含着两个自然科学知识:“小雪花给麦苗盖上了雪白的被子”说明厚厚的积雪能保持地温,抵挡寒风和霜冻对庄稼的侵袭;“雪被子下面,麦苗们做了两个快乐的梦”,揭示了“瑞雪兆丰年”的自然规律。这篇课文可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6个生字(麦、苗、盖、呼、淘、哨)教学1—2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第3自然段,进行听说训练,掌握相应的生字新词。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朗读训练。 
   而本课时即第一课时的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线,即让学生做到“三动”,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本课时教学目标
  (1)初谈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麦、苗、盖、呼、淘、哨”6个生字,理解“被子、满天、雪花、麦苗、暖呼呼”的意思。
  (3)读通课文,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明白“雪被子”能保持地温这一科学道理。
  (4)培养合理的想象力。
   学会6个生字,新词;懂得雪被子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长得好而丰收的道理。
  2.教学难点
   麦苗为什么觉得暖呼呼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生字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即集中读拼音,分散教学字义,并运用部件分析法,熟字比较法教学生字字形。运用启发式提问、图文结合、句子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2、学法
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看,生字“淘”的正确书写要重点指导。新词“暖呼呼”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积雪能保持地温,二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一下子明白,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
  4.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思路:
    谈话引题激趣——听录音初感课文——自学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学习课文l、2自然段——复习巩固
  1.谈话引题激趣。
    小朋友,冬天到了,你觉得大自然中什么景色最美?下雪的时候,你们常常干些什么?雪不但洁白、美丽,对庄稼还很有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雪被子》。运用谈话法揭题,自然、简洁、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2.听录音初感课文。
    利用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在—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自学课文生字词。
   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初读课文,利用拼音学习新字;
   (2)划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的意思。
   (3)看出字,说字形。
   (4)想—想:课文写谁喜欢什么?
    这—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让他们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在自己读、看、比较、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字词的音、形、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检查自学情况。
   (1)看卡片读生字。
    学生易读错的字 shào (哨) mèng (梦) fēng (丰),
    多音字jiē(结)多读几次。
   (2)记字形。
    比较法:“麦”与“表”相比较,“苗”与“猫”比较
    动作演示法:盖
    部件分析法:呼——口十乎,哨——口十肖 
    笔顺分析法:“淘”字右半边的笔顺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出示句式:课文主要讲(谁)喜欢(什么)?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让我们教师有重点地查漏补缺,又让学生有充分动口的机会,既掌握了新知,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学习课文l、2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句话。
   (3)比较句子:小雪花飞,落在麦地里。
   小雪花满天飞,轻轻落在麦地里。
   哪句好?运用语句比较,体会语感,启发想象,然后进行朗读指导,“轻轻”应读得轻些,“满天飞”应读重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感受课文的美。
   (4)“暖呼呼”是什么意思?小麦苗为什么会觉得暖呼呼的?利用投影片(抽拉片)讲解科学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更易接受。
   (5)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指导背诵,这样教学体现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学习第二自然段 
   (6)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7)比较句子 可是吹不动可是怎么也吹不动
    运用语句的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淘气”是什么意思?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对雪被子的厚和麦苗喜欢雪被子的理解。
   (9)朗读第二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跟录音读,配乐读,小组赛读,最后齐读,循序渐进,使全班同学都会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复习巩固。
   (1)读生字卡片,复习6个生字的字形,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防止学生在读音、书写上出现错误。
   (2)小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佼学生再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3)作业。
   a.比—比,再组词。
    麦(  ) 苗(  ) 苗(  ) 哨(  )
    表(  ) 猫(  ) 羊(  ) 悄(  )
   b.抄写6个生字。
    这两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字形,提高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熟记生字、新词,理解雪被子能给麦苗保温,使麦子长得好而丰收的道理,我采用了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设计既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 : 《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www.61k.com]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第2段瓦楞wǎléng朱拓tà

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然

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嚎háo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

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第79段敛liǎn

第83、87段怔怔zhēngzhēng|咀嚼jǔjué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

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

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zhuì第112段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xù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扩展:鸟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鸟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扩展:鸟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望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鸟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 : 泉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泉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材简析:

《泉城》是国标版第七册教材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二、学生情况简析:

写景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学习这类文章的,往往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品读、想象,徜徉其中,陶醉不已。

三、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优美散文,只要教师创设开放而有效的课堂环境,努力体现一种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读体验,大胆表达,就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语言的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泉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第一自然段的段式并学会迁移,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文本学习,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初步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收集济南的一些旅游知识。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走进文本:

1、同学们很喜欢旅游吧。我们就先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在我们无锡锡惠公园惠山脚下,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那就是“天下第二泉”,到过那里的同学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天下第一泉”在哪里呢?你们有谁知道吗?(学生交流:济南、趵突泉)

随机板书:济南。“济”是生字,左右结构。

追问:你们知道济南吗?(A、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B、济南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泉城;C、济南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等)

随机板书:泉城。“趵突泉”以卡片形式让学生认读。

2、这节课我们将跟作者到济南泉城去游一游。读题,你们最想了解什么?(为什么叫泉城?泉城美不美?泉城有哪些泉水有名?)

3、让我们一起走进泉城吧。

[设计理念: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地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教学时,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抓住无锡的天下第二泉导入新课,非常自然。师生间通过亲切的谈话,创设了一种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既勾起学生对熟识的天下第二泉的美好回忆,又增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课文的生字朋友很多,我们先来认一认它们吧。

(1)生字卡片:一亩其中汇注组成占了大半个公园吊桶一堆白雪

(2)有两个词语老师怎么也读不好,谁来读一读。

卡片示:悬清泉、水声喧腾

(3)在你们读书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你们读这些词语的时候特别认真。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课件示)

白浪翻滚晶莹剔透明珠散落银花盛开

虎啸狮吼秋雨潇潇昼夜不息清清楚楚

*我们认识很多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交流。齐读最后一段。

相机板书:泉水天下闻名

4、是啊,济南是一座以泉水众多而著名的城市,大家看(课件示济南泉水景色图片)市区内天然涌泉百余处,风光秀丽。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本课生字新词较多,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很美。这就既要指导读准,又要读好。为学生进入课文的语言情境打下基础。]

三、精读感悟(第一段),感情表达:

1、近代著名作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一文中所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佳句,就是泉城济南景物的生动写照。怪不得作者一开始就说,引读第一句。

(课件示“说到济南,就自然想起济南的七十二泉。”)

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什么呢?(名气大、泉水多)

2、济南天下闻名的泉水我们都未亲眼所见,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一些资料,想看看吗?(课件)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学家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他提出了学习活动中“闻”、“视”的重要性。电化教育是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闻”、“视”中充分感知,把一些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变抽象为具体,化困难为容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也走进了教室,电教的内涵更为丰富,其效果也更为显著。]

3、济南的泉水美吗?作者又是怎么表现美的泉水的?(课件示“这些泉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秋雨潇潇。”)

(1)读一读这些文字,你喜欢吗?为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想象,提示:读到这儿,我仿佛----------。

(3)作者用了四个“有的”向我们描绘了泉水涌起的形态和声音,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济南的泉水有的---有的---,不仅看到形,还闻其声,仿佛听到济南的泉水有的---有的----。水美,作者的语言文字更美,我们能否读美呢?练读,指读,评读,齐读。配乐读。

4、济南有七十二泉,泉多水美,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游览,只能到几个著名的地方去领略一下,哪几处呢?作者告诉我们——

(课件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

结合理解“其中”;

5、这就是四大泉水(课件示四大名泉的画面),想去吗?太晚了,我们下节课再去吧。

[设计理念:把阅读与品味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跟泉水进行心灵的“对话”,带着自己个性化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课文,进一步地促进语言的内化。这是一次对语言文字所蕴涵情感的熏陶和积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这样的朗读可以真正发挥积累之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生字,练习描红: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我们来记一记。

描红:济

泉城教案 泉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其亩汇悬

五、丰富积累,课外练笔:

1、小练笔: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学了课文第一段,学生对课文的构段有了了解;再加上课间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这样易于动笔的小练笔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板书设计:泉城泉水天下闻名

(济南)泉多水美

四 :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件评课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叶琴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屯兵、堡垒、瞭望口”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一、创意情境引导读——初识(www.61k.com]长城

师:同学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而我国的长城则是“世界遗产”中最辉煌的景观之一。这节课,叶老师就和大家走进——(生齐读:长城),感受——(生齐:长城);赞美——(生齐:长城)。

二、整体概括感受读——感知长城

1、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通读顺全文,遇到难读的生字新词多读几次,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2、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

1)指名第一小节。师:你从这小节了解到了什么?(随机板书:远看)

2指名第二小节。师:你从这小节了解到了什么?(板书:近看)

3指名第三小节。师:你从这小节了解到了什么?(板书:联想)

4指名第四小节。师:你从这小节了解到了什么?(板书:赞美)

3、师(指着板书):作者从远到近描写长城,联想之后发出赞美——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你在赞叹长城!人多力量大,来,男生一起赞叹一番吧!

2)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为什么说长城气魄雄伟?生2: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奇迹呢?

三、重点赏析感悟读——品味长城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读读划划,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城气魄雄伟?

A、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长城的“长”)

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城气魄雄伟?

预设生1: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很气魄雄伟。(红色课件:长龙)

2)师:长城和长龙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长龙

预设生2:长城很长,长龙也很长。

3)理解:一万三千多里

(地图)这就是东头的山海关,这就是西头的嘉峪关。(评:有个年轻人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才走完长城。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评价: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4)师:还有什么相同之处?理解:蜿蜒盘旋

师:(板书:蜿蜒盘旋)指名读,你能做做动作吗?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师:这就是蜿蜒盘旋的长城,(出示图)你们看这条龙就好象要腾飞起来了。谁来读。

遇到陡峭的山岭,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俯冲直下,这就叫做——蜿蜒盘旋

师:长城是在哪里蜿蜒盘旋?(点击:崇山峻岭)

师:请同学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个词语上,(开火车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字里都是山?

师:崇山是怎样的山,峻是什么意思?——峻:险峻

师:崇山峻岭就是很多高大险峻的山岭。长城就是建造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上,好一个“蜿蜒盘旋”,那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吧!

5)同学们,把长城比作长龙还有一个原因,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啊!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这个比喻是最最恰当的。让我们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准备,指名读、齐读(评价语:真有气势,真不愧是龙的传人)

6)师:“云海苍茫龙长啸回首已是大江东”“奇雾微蒸远山翠神龙见首不见尾”古人这样称赞着长城,而我们就通过背诵将长城的蜿蜒盘旋永远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全体起立,背——

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B、学习第2段(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出示: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生: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知道巨大是多大吗?——生: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师:你一个人有几斤重?——生:4、50斤重

2、师:那么我们全班同学才算一块两三千斤条石重!你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

预设生1: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

生2:古代什么工具都没有,搬这么重的条石到崇山峻岭建造,真是伟大的奇迹。

3、师(指着板书):秦始皇初建长城到现在,千百年过去了,长城仍巍然屹立,长城啊,你真是(高大坚固)!谁来读好这句话!

4、师: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具体有哪些构造?

出示课件:

作者走近长城,先写了城墙顶上的(),再写了城墙外沿的()、()、(),最后写了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的()。

(生答出示词卡贴黑板):方砖垛子 瞭望口 射口城台

5、师:谁愿意上台把这些构造放在正确的位置?(生边说,边上黑板贴)

6、师:我们走近长城,其构造一目了然,但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甚至写具体的呢?再默读课文,完成练习纸,你会有新的发现。

出示:

填一填: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城墙外沿有()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的瞭望口和射口。城墙顶上,每隔()就有一座()的城台。

议一议:填上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很宽的马路两米多高方形三百多米 方形

填空:1)使句子更生动、更具体。2)数字和形状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7、师:作者用上具体的数字、描写形状的词语能让句子更具体更形象,下面这句话更加值得我们研究研究。

出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1)比较: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

2)师:你觉得怎么样?一匹马只有我们两个小朋友这么宽?五六匹马不过就只有十一二个小朋友并排这么宽?

3)师:作者拿什么和什么作比较?方砖——马路

4)师:马路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读起来使我们更清楚,更明白!

8、谁来猜猜这些设计有什么作用呢?

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教师补充:同学们,在古代的时候,长城是北方的一道重要屏障,它抵御了无数次外敌的侵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军事工程。

9、长城用它巧妙的设计,高大坚固的身躯,一次次保卫着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时当你站在这样的方砖上,你想说点什么?

(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10、师:带着这种赞美之情,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小节。

五、观察领略模仿写——远近故宫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两幅插图送回课文,这是——第一小节!远看长城

师:这是——第二小节!走近长城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作者由远及近,不同观察点介绍长城,接下来我们看着这两幅图,当当小导游,观察有序地介绍介绍长城,好吗?

生练习。

师:远看长城,它像长龙蜿蜒盘旋,走近长城,它高大坚固,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走进长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长城》评课

杨继峰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叶琴文老师执教的《长城》一课,我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而我是被深深吸引了。当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叶老师那婀娜多姿的苗条身段,更是叶老师那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和她那饱满的教学热情。我们知道《长城》一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语言平实,大多趋于理性和严谨,这样课文在我感觉来看是不好教的。因为理性、严谨的语言往往会缺乏一定趣味性,学生学起来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我们的叶老师课堂上却能让她的学生学的那么投入,整个课堂里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真的不容易啊。

下面,我们先来看叶老师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作者将长城比作长龙,贴切,形象!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贴切和形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奥秘之处呢?叶老师独具匠心的引领孩子,从长城的长度(1300多里)、姿态(蜿蜒盘旋)、气魄(崇山峻岭之间)以及内在精神(龙中华民族的象征)等方面,来感悟长城和长龙之间诸多异同。经叶老师这么层层剥笋般一点拨,学生都能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长城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我们再看叶老师对课文第2段的教学。这段文字从全文篇幅来看,所用笔墨最多,却最平实,在上这一课时候,对这一段我读了好几遍,总是感觉平淡无味。但叶老师巧妙地运用了版画这一教学手段,就那样轻轻松松地把“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等这些长城构造介绍的有条不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不仅从这平淡无味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了浓浓的兴趣,更是感受到了这段语言的精准、严谨。同时,长城的这些构造还处处暗合了长城的历史作用。你看垛子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观察敌情,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城台则可以用于屯兵。这么绝妙的设计,经叶老师的版画一贴,非常直观的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孩子深深感受到:长城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当然,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我水平有限,只能看到这些。最后,我建议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叶老师。

五 :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设计示例一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北京五中 索冬梅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

2.思想教育: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能力培养: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历史资料和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要点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和同为一家

大昭寺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诗句为标题,讲述了唐朝时期周边主要五个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突厥在六、七世纪形成了强大的帝国,入侵中原,唐朝集中兵力打败东西突厥,解决了北部边患,建立了对西北的有效统治。继之而起的回纥明智地与唐朝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东北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祥荣接受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形成“海东盛国”。云南的南诏受唐朝册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千寻塔成为历史的见证。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向唐朝求婚,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的两次联姻使双方“和同为一家”。

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回纥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于是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2)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大的努力。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同于一般的和亲,而是传播友谊与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使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难点:(1)概括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共同之处。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物产和风土人情也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2)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列表法。

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时期。为什么说它们是非常强盛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请看地图《唐朝前期的疆域》。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匈奴、柔然、鲜卑

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显示突厥的政权和经济状况。)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直到唐太宗即位后,还上演了一次“兵临城下”。唐太宗即位的第二十天,颉利可汗率兵偷袭,竟然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旁,还派了使者到城里打探虚实。当时长安城里的兵力不多,因此人心惶惶。该怎么办呢?(显示突厥的首领)

唐太宗临危不乱,他果断地扣押了东突厥的使者,只带了六个骑兵出了玄武门,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相对。他义正词严地责备颉利,使颉利可汗理屈词穷。另一方面,唐太宗派将领整顿军队,列队而出,表示决一死战。颉利可汗摸不清唐朝的实力,看到唐军队伍严整,不敢贸然进攻,只好退兵,这真是一出惊险的“空城计”。

兵退以后,唐太宗亲自训练大量骑兵,每天召集几百人练习弓箭。他对将士们说:“无事之时,朕当你们的教师;突厥来犯,便做你们的将军。”这样奋发图强,唐军的战斗力很快提高了。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怎样对待他们呢?请看材料——

学生回答: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显示突厥与唐朝的关系)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请看地图。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藏族

对。其实他们的祖先在秦汉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了,被称为唐旄发羌,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藏族在血缘上属于黄种人华南族群,与华夏族很接近;在语言上属汉藏语系,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人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

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

(显示材料二,学生回答问题,把吐蕃一栏完成)

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填充回纥一栏)

为了体现本民族的勇猛彪悍,回纥改名为回鹘。后来由于内部混乱和自然灾害,回鹘政权解体。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四、“车书本一家”的靺鞨和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在唐朝的周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民族呢?请看书查找。

学生回答:靺鞨和南诏。

现在请大家对照课本,把这两个民族的情况在表格中完成,由我来填写。

(学生阅读,几个学生阐述,屏幕出现相应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学习完了,大家会发现唐朝和这几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那么谁来归纳一下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看屏幕,一是在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指出各民族生活的地区。二是唐朝的族名和现在的族名用线连起来。(显示演示文稿的十五、十六页)

做课后练习

附录 POWERPOINT演示文稿大纲:

第一页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红色美术字)

第二页(地图)《隋朝的疆域》和《唐朝前期的疆域》(闪烁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名称)

(突出突厥汗国的地域范围)

第三页(逐项填写表格突厥一栏,中间穿插插图《渭水之盟》)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第四页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是什么态度?

这样的态度对唐朝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第五页 唐朝前期疆域图(添加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点击青藏高原,出现

吐蕃及其范围)

第六页《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第七页《步辇图》和《文成公主像》

第八页 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

第九页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

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

提问:吐蕃人认为唐朝和吐蕃是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第十页(填表吐蕃一栏)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和同为一家

大昭寺

第十一页 唐朝后期疆域图(点击回纥)

第十二页 (填表回纥一栏)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第十三页 (填表靺鞨和南诏部分)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第十四页《渤海石灯塔》和《千寻塔》

第十五页(要求学生在空白的《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标出吐蕃、回纥、靺鞨和南诏的居住地区,并及时显示)

第十六页(要求学生把唐朝的族名和现代的族名用线连起来)

回纥 藏族

靺鞨 白族、彝族

吐蕃 维吾尔族

南诏 满族

附录二 《隋朝的疆域》(图略)

本文标题: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344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