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君子于役阅读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8-01-19 所属栏目:语文教案

一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10.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1.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6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译文:

答案

8 D 绝:横渡

9 C 并列,其余是修饰连词。

10 C. “知”通“智” “生”通“性” “有”通“又”

11 D “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2


二 :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应注意什么?请概括回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2分)

答:



(2)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要沉稳、坦诚、观颜察色。(2分)

(2) 孔子认为言行要一致,要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2分)人要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因为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1分)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多说少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文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②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③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④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⑤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三 :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阅读答案

。(2分)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要沉稳、坦诚、观颜察色。(2分)

。”

四 : 《君子于役》教案

教学目的
1 初识《诗经》中“风”的特点。
2 了解“诗”的反复叠唱。
教学设想
《诗经》中的诗,学生开始接触,《诗经》,“国风”,应给学生作一简要介绍。
课文中的词语、诗句,应逐一讲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理解本诗的内容和特点。
用30分钟讲完本篇。
教学重点
1 《诗经》简介,“国风”的特点。
2 本篇诵读的节奏。
3 反复叠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诗经》简介。
教师:《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有周代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包括15个地区的诗歌。周王朝的都城原先在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周平生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称洛邑为王城,“王风”就是洛邑地区的诗歌。“风”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些诗歌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范读课文。
三、正音
曷(hé) 埘(shí) 佸(huó) 桀(jié)
四、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基本上是两字一逗)先叫一名同学朗读,然后让全班齐读。
五、讲解课文。

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于”:在。“役”:服兵役,戍守边疆。“其期”:指丈夫服役戍边的期。“曷至哉”:什么时候才回来呢;“曷”,何时,“哉”,表疑问。
提问:这几句描写什么?
讲解:这几句描写妻子思念自己服役戍边的丈夫,企盼丈夫能早日归来的心情。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栖”(qī):鸟类歇息。“于”:到。“埘”:鸡窝。“日”:天,一昼夜。“夕”:傍晚。“下来”:意为回来。
提问:这几句写什么?
讲解:这几句写她看到天傍晚,鸡回窝,牛羊归家,不由得涌起思念丈夫之情。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如之何”:如何,怎么。“勿”:不。“思”:想念。
提问:结尾写什么?
讲解:结尾这两句直接写出妻子想念戍边在外的丈夫的心理。

第二章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不日不月”:不计日月,没有期限。“佸”:相会。这几句也是描写妻子思念长久戍边在外的丈夫,企盼丈夫能够早日归来相聚的心情。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佸。”“桀”:小木桩。“括”:到来,会合,这几句也是描写天傍晚,鸡回窝,牛羊归家,妻子不由得涌起思念丈夫之情。
“君子于役,苟于饥渴?”“苟”:或许,也许。结尾 这两句直接描写妻子惦念戍边在外的丈夫之情,他默默祝愿丈夫在外不要受饥受渴。
写作特点
提问:这首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讲解:这首诗以反复叠唱的表达方式,抒发妻子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君子于役”,各章开头,结尾反复重唱,两章反复叠唱;久役在外,天已傍晚,想念丈夫,这些意思两章反复加以表达。

本文标题:君子于役阅读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阅读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73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