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作文教学案例:快捷观察

发布时间:2017-12-24 所属栏目:教学案例

一 : 作文教学案例:快捷观察

一、课前絮语:为什么要“快捷观察”?

    这几年,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巍峨的楼群把上海的天空划分得小了;考究的轿车把上海的道路挤占得满了;现代的桥梁把浦江的东、西联成一片了;新潮的商场把上海的市容打扮漂亮了……再进一步观察,家里的电视机变大了;口袋里的手机变小了;放进钱包里的“钱”变少了;塞进皮夹里的“卡”变多了……。

    这一切的变化来得是那么快——“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快乐大作文”以记叙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当然应该以快捷的观察速度去捕捉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着的有意义的事。以“快”求“乐”!在“乐”中求“快”!

    怎样才算“快捷观察”呢?我以为,是用比较短的时间去观察比较多的事物,尽可能地把这些事物的性质、属性、特征等都观察准确。“快捷观察”是在一般观察能力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快捷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大凡能力,都是可以训练的;而训练,又是要讲究方法手段的。“快捷观察”是实践性行为,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培养快捷观察能力理所当然地要亲历观察实践。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可以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在短时间里完成一定观察量任务的实践中,掌握快速观察的方法、经验,提高快捷观察的能力。

二、课堂游戏:十秒钟,你能看清什么? 

    正式游戏前,我们先来“热身赛”:请每个同学用五秒钟时间观察周围,然后快速地说出周围的五种事物,且每个同学说得要不一样。在短促的“时间煎逼”下,大家快速运动着眼球,说出的事物果真不一样。

    接着,请大家做的游戏叫做“十秒钟,你能看清什么?”。课前,我已准备了十件小物品。大致分两种类型:一些物品是能“一目了然”的,如铅笔、铅芯、橡皮等等;另一些物品就需要“几目了然”啦,如票据、信用卡、小电器等等。游戏按小组进行,每组六人,便于全班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

游戏的规则是:

1、  十件小物品事先要封闭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在教室后面一角的桌子上;

2、  各小组前去观察时,须背对着大家,观察小物品时,可以动用“眼、鼻、耳、手、嘴”,但是不能发出声音,观察时间十秒钟。

3、    至全班同学观察完,用80秒钟把各自观察到的物品名称记录在纸,然后把记录纸交给同桌。

4、    至全班同学记录完,教师将公示和公布这十件物品及名称。请同桌为你核对“记录”是否准确。记录对八件物品的,可获得全体同学的五次掌声,记录对九件物品的,可获得全体同学的十次掌声;若记录全部物品名称,全体同学奖励他十五次掌声。

    我刚把这些规则说完,教室里立即欢呼起来,“耶——椰”地喊个不停!情绪高涨的第一小组同学踊跃着跑到教室一角观察小盒子里的物品去了。教室里的同学就开始倒计时“10、9、8……1”。十秒钟结束,第一小组同学乖乖回到座位,坐下后还掰着手指念念叨叨着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用这样的方法,所有小组都把小物品观察了一遍。接着,大家都用极快的速度记录着自己所看到的有关物品名称,非常地聚精会神!

    轮着我给大家核对观察“记录”了,教室里的紧张程度骤然上升两级! 

 “铅——笔”我话音刚落,“耶——!”教室里即刻一片欢腾;

    我接着说:“贺年卡——”,“手机—”, “粉笔头——”,“钥匙——”,教室里仍然有一片欢呼声在回应我。

“一段棉线”“一张发票——”“商业银行牡丹卡——”“摩托车驾驶证”我公布这些不常见的物品名称时,欢呼声就明显减弱下来了,显然,观察这些物品有一定难度。

    此时的教室里,仅有两个同学内心一片喜悦,一派“心明眼亮”神色。似乎都胸有成竹地认为自己是金牌得主。

    这最后一件物品到底是什么?这段“压轴”戏是“悲”还是“喜”?先听听这俩同学的的回答吧。

    一个说:“是十元钱。”另一个说:“是外币。”

    回答得对不对?全班同学急不可耐!可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十元新加坡币”!因为这张纸币上方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地写着“新加坡”三个汉字!

    我真不知道该这样描写此时大家的失落之情。教室里,有叫喊的,有喃喃自语的,有拍着手跺脚的,还有跑到我眼前再仔细地看一遍这张“爱恨交加”的钱币,真有“想说爱你也不容易”的感觉。

    “快捷观察”似乎以全体“失败”告终。然而,失败也是有价值的。我请大家检点检点自己的观察方法。有的说:“我只观察了表面上的物品,把内部底下的好几件物品都丢落了。”有的说:“为了追求快速观察,我对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一眼扫过,一些不常见的东西没有仔细地去看。”有的说:“我观察时,一心想着奖励,心不在焉地出错了。”还有的说:“观察时间实在太短,一点没有经验。”

    为此,我们一起总结了“快捷观察”的方法:1、观察要静心细心,不要三心两意;2、观察物品要分清主、次、难、易,不要平均使用观察时间;3、观察要全面,不要丢三落四。

    接着,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又兴高采烈地来了一次“快捷观察”游戏,这回,多数同学都观察得八九不离十了。看来,“快捷观察”的游戏应该多次进行。

三、出什么题目好?

    今天的作文,我认为可在两种文体中选择之一,若是写记叙文,就把这次游戏的过程或某个片段写下来;若是写议论文,就可针对这次的游戏谈谈看法。最后,大家的意见集中到以下几个题目:

记叙文类:《快捷观察》、《观察十秒钟》;

议论文类:《我看“快捷观察”》、《观察,能不能做到“快捷”?》

四、赏读同学们写下的文章:

“快 捷 观 察”

                    六年级   王顺达

    “快捷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很快地观察。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开场戏”就是请每个同学在五秒钟内说出周围的五件事物,大家说的还要不一样。我们都很紧张,到底还是东张西望地把周围的事物全“挖”出来。

    老师又要举行第二次“快捷观察”比赛。规则是:老师把放有10件物品的小盒子放在教室一角。我们每个小组只能用十秒钟观察,还要把看到的物品名字写下来,交给同桌。老师将公布这些物品名称,有同桌帮助核对,如果观察对8件以上就可以获得奖励。

    我们既高兴又紧张。轮到我观察时,我翻开那小盒子一看:一个手机、铅笔、一段布条、信用卡……可是从我背后传过来的数数声“10、9 、8、……4……”使我不由得万分紧张起来,还只有3秒了!天!我还没观察完呢!

    “时间到!”老师一声喊,我只得停止观察,静静的在座位上回想刚才看到的那些东西。等老师让我们把看到的物品记录到纸上时,我却有好些东西记不住也写不出来。结果我没得奖。

    开始第三抡“快捷观察”比赛了,回我是最后一个观察。我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把心情平静下来,对陌生的新东西要都用几秒钟观察,不自以为是的。我先一眼把容易看见的东西记住:短尺,布条、粉笔头、橡皮筋、夹子;再用比较多的时间把难记的东西记着:名片、外币、一段金属丝、会员卡、……我每看到一件东西,就使劲把它记到心里,好象刀子刻过一样。

    老师要公布物品名称和我们的观察记录核对了。我心嘣嘣跳,特希望能得奖。最后,我记录对了八件物品!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

五、下课前,再听老师说几句:

    用十秒钟观察十件物品,确实需要极快的观察速度和极强的观察能力。

    首次进行这样的观察,没能完成全部任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表面上看,游戏好象是“失败”了,实际上,这“失败”是有价值的。首先,它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快速观察训练的实践,既是实践,就会有经验和教训;其次,它是一个创新的观察游戏,既是创新,就会有一些新思想和新方法;再其次,它是一次集体的游戏活动,每个同学都在这个游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你就能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取长补短”。

    如果你在文章中能把这些“价值”写进去,那你的文章肯定也是有“价值”的啦!

二 : 作文教学案例:打开真情的闸门

作文教学案例 :         打开真情的闸门

            

案例陈述:

一、情境导入  :

师(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同学们,很高兴本学期我能担任你们班的语文老师,说明我们也很有缘份。此时此刻,我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地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以文会友。

(适时契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鼓励):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奉献给大家。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交还学生自主)

十分钟后,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同学帮助的呢?

生提出: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结果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跑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三、一周后,我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四、情况反馈及评价

情况反馈:

1、作文题目耳目一新:《这个年龄的我有点怪》《我是个“小气鬼”》、《我的代码——名字》《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你眼里的我》

《我长得很黑》、《泪水,我》《唐诗宋词,我不变的兴趣》

2、内容、语言富有个性,流露真情实感。

如生一:题目:我——一道风景线

……我们家老少爷们中就数我人最瘦,气力最小,胆子也最小,因此,被大家看作一棵“盆景”,人家看我性格平和,其实,这丝毫掩饰不住我那性格中的“猴性”与“邪劲”……

3、写作形式创新:

一生用文言文写作,勇气可嘉;

一生用书信体写作:写给自己的情书;

五生用小标题写作;

一生还用数学公式:已知……

                  求证:我不是个坏小孩

                  ………………

评价:本次作文全班40位学生,15篇为满分,18篇为90分以上,10篇为80分以上每篇文章后我适时引导,让他们要持之以恒关注生活,作文就是生活啊。

案例分析:

一、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开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 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 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如何融化中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案例中我在这些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我又从下面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巴金”。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题目松绑,教师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案例中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3、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文题选得好,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方向,浮想联翩,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因为写自己,学生才有得写了。

4、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情感,训练思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

(二)、调动真情实感,明确写作的灵魂和恒久生命力

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这个作文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真情源于真心的撞击和交流,实感生于实事的触发与反思。案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我,酝酿出介绍自我的真实需求。正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充奋,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结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如文章《我长得很黑》《我的吉它梦》等,因为他们以“吾手写吾心”,文章自然生动感人,富有个性。

(三)、关注写作方式、过程。案例中较注意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文教学方式,真正做到见木又见林,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由“献血者”转换为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以自我意识主宰文章的“造血者”。作文以高度综合性与思想性,使任何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注定要遭受失败,因此,不要把作文课上成“理论指导课”,也不要把作文变成一种硬式的模式要学生去套。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献血,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不断造血,才能使作文教育保持先进与活力。

1、打破作文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寓文于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2、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酝酿情感渲泄的需要,写作技巧的需要。

(四)、评价要创新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评价中要以激励学生作文热情为主,“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能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都要肯定,以赢学生对于写作短时间的势能为长久性功能。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去开启学生思想的汪洋大海,使作文教育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很好的载体。  

                                                  小行行

杭州师范学院

                                                   2005、1、20

 

 

三 : 细微之处显真情 ——亲情作文教学案例

细微之处显真情

                                         ——亲情作文教学案例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蓝翠英

[案例背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写一篇表现“我爱我家”的亲情作文。针对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从平常的生活中选择材料表现自己想抒发的情感的状况,我进行了一堂亲情作文指导课。

[案例描述]

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古今往来,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亲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请你说说看,除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外,你还阅读过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说:朱自清的《背影》、刘恒的《生命中的伞》、刘燕敏的《母爱是一条河》、孟郊的《游子吟》、古代的《孟母三迁》等等。

我又问:在《散步》和《背影》这两篇文章中最打动读者的是什么?

学生说:《散步》中最打动读者的是“文中的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在小路上散步”这一细节;《背影》中最打动读者的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路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

于是我又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对自己父母及长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从不知道感恩。叫他写表现亲情的文章,总觉得无话可说,事实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就能打动读者。但是细节描写能不能编呢?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不能编吗?

学生说:那样不真实、不感人、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得很对,老师这里有这样一段话,请你们想一想作者想用这一细节描写来表现什么,评一评这一细节写得好不好?

“母亲要动手术,我被允许呆在手术室里,我看着医生忙碌着,嘴里一直唱着那首歌,歌词敲打在我的心坎上,也敲打在母亲的心坎上。至少我们还有梦,妈妈你一定要好起来。

学生1:他想用这个细节来表现自己对母亲的祝福之情

学生2:我认为这一细节的描写是假的,因为手术室里家人是不能进去的。

学生3,我也认为是不真实的,因为医生做手术时是聚精会神的,不允许唱歌。

这时我说::应该说作者想要表现的对母亲的情感是真的,语言功底也很好,知道用细节描写来感动人也是好的,但这一细节的描写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自然也就很难打动人心了。

其实亲情无时无刻不洋溢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怎样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呢?

学生1:细致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

学生2: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放过与父母等亲人相处的每一个生活小镜头。

学生3:注意积累,生活中有一点感动的东西,就要用日记等形式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4:平时要多跟亲人交流。

……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从细微处入手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将真情实感抒写出来呢?

学生1:罗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能体现亲情的生活细节,筛选出最值得去写的细节。

学生2:思考自己最想抒发的对亲情感悟最深的是哪一点,自己所选的细节是否切合所要抒发的情感?

学生3: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描写细节。

学生4:要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写具体、写生动。

学生5:还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

说得很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样能体现亲情的伟大。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尽可能地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定格放大,运用多种手法将细节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尽量做到细微之处显真情,同时用最美的语言将自己的对亲情的体会、理解和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的作文便是成功的。

接下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生活中最感人的事情,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自主拟题,写一篇表现家庭亲情的文章。

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看,本次作文教学应该说是成功的。在学生的作文中表现出的不再是假、大、空的东西,而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组成的体现亲情的好文章.如有一位学生在《父亲为我梳头》中写道:“爸爸总是喜欢用一只热乎乎的大手按住我的小脑袋瓜,另一只手细细地把我的头发拢顺——他的动作柔柔的,有时会挠得我痒痒的,逗得我咯咯笑个不停。我猛一回头,看见爸爸也正冲我笑,心里暖融融的。另外还有《奶奶织的一双手套》、《不能原谅的我》、《父亲精心熬的一碗汤》等等无不让人心动。

看到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被感动了。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设想,那就是让学生的父母们参与到此次作文中来,让他们品味一下自己孩子的文章,了解一下自己孩子对亲情的感悟。因而,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带回去给父母阅读、评改。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也是可行的,从许多家长评语中可以看出,他们被孩子的细心、懂事所感动,有的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对孩子有这样大的影响,这无疑拉近了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

[案例反思]

此次作文使学生们认识到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于生活,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点,便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了。

此次作文还使学生们认识到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生活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一些细节,如草地上归来,我们记住的可能只是一朵花,一株草;与友人分别后,记住的可能只是他的某一个习惯性动作或富有个性的语言。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真实、生动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写具体、细致,进行必要的“定格放大”,便能更好地抒发真切、自然的情感,使文章于细微处显真情。

此次作文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学会了以满含幸福的情怀去抒写平常的事情,学会了摒弃自私自利、感情虚假等不足之症。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生活处处有真情。有了一颗感动的心,你就会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自己真切感受过的每一个细节,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只有打动过自己的真切情感体验,写出来才会打动别人。所以说“细微之处显真情”是写好情感作文不变的主旋律。

 

四 : 体验式作文教学案例

 

问题提出:

曾经有一年,上海的不少高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的“孤儿”。一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进而获得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父母。

对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多贫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浅,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可多见,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过了,一直写到现在。甚至更令人怀疑的是,这些事例的描写,也许是家长小时候教给学生的。

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这里不想对“造成学生体验缺失的原因”作过多的分析,只想对“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作一过有益的探讨。

 

理论依据: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词源来看,据伽达默尔研究,“体验”一词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术语化的。体验,在德文中为“erleben”,有“亲历”、“亲见”之意。“erleben”是由“leben”和一个前缀“er-”构成,而其中的“leben”有生活、生命、生存之意。所以“erleben”(体验)就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我把三四年以来我所坚持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在这里作一个小结。

 

实施策略:

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  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就要以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但并不所有的事件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围绕“板车”和“板车人”,进行观察。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板车”没有过多的在意,甚至没有“板车”的概念。于是我们让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做有意的观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生1:黝黑的肩膀上,挂着一条的带子。我原以为那是车夫又脏又破的汗巾,然而不是,那是一条隆起的筋肉,像是对紧勒着的车绳的天然反抗。也许这是对命运的反抗……

学生2:黑色的煤球,黑色的汗巾,黑色的皮肤,但板车轮胎的钢条却锃亮可鉴。他喜爱他的生活工具,他喜爱他的生活……

学生3:拉板车的已不是那男子了,板车上也不是那碳黑的煤球了;板车上坐着的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而拉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她父亲拉着的煤球是生活,她母亲拉着的也许就是希望……

等等,所有这些感受不仅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用处,而且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价值观的

定型有积极的影响。

2、  亲身经历,体验心理之体验。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

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刚开始时,学生哄堂一笑,“三点一线,单调乏味,有何可体验的”?但是经过一周时间的体验,并每天做好记录。结果真是“乐事多多”。

又如,与陌生异性学生交流的心理活动描写。让班级的所有学生找一个本校的异性同学进行对话、交流,谈话之后,并要求当事者记录下谈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以便检查核实)。结果学生都有东西可写,并写出了自己的激动、紧张等心理。

再如,母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买一束花或一个小礼物,说一句祝福的话,想一件感人的事。然后在第二个星期的作文课上,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感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改以往的“无处感恩”。

学生1: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做了不少的事,事后我给母亲写一张清单:洗碗一次5元,烧饭一次5元,拖地一次8元,陪弟弟学习半天15元,加上其他的,零零碎碎,共48元,明天在你去上班之前,留下48元。……第二天,在我的床头,我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给你洗衣服免费,给你烧饭做菜免费,给你整理房间免费,给你上学接送免费,加上其他的,林林总总,全都免费。看了这些之后,我木然,我的视线顺着眼泪朝下看,眼泪滴在了一个五十元的钱上,我不禁哽咽,继而号啕大哭……

学生2:我家有三个姐弟读书,我是老大,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靠卖水果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家里的经济依然紧张。但母亲还是坚持让我们读书。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平时也不会乱花钱。因此,这个母亲节还是一样,我虽然想给母亲买点什么,但我一想到这些钱是母亲的辛苦劳动所得,我还是忍住了,不买。……母亲节的那一个晚上,我家里响了三次电话,这三次电话是由我、弟弟、妹妹的三个班主任打来的,他们(她们)都如实地向我们的母亲汇报了我们在学校里的良好的学习情况。这让母亲感动不已,也许这正是母亲所需要的。……

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更能让学生做好人。在这些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  营造气氛,体验虚拟之体验。

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

持续。虚拟体验可以弥补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虚拟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比如,我们在教学话题作文“在选择与失去之间”,是这样营造氛围的:

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最离不开的五样东西。经过选择,每个学学生罗列出五项。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心爱的玩具、渊博的知识、美好的生活、亲密的朋友、荣誉奖励、兴趣爱好、父亲母亲,等等。并让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充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然后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和我的解说话语:“人生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也会有逝去的一天。当这些东西一旦逝去,就成为永诀。如果是你,你一定得失去你最喜欢的、最不愿失去的五样东西里面一样,你会让哪一样先失去呢?失去之后你又会怎样呢?”

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默、思考;然后再告诉学生,必须得失去第二样东西,再让学生沉思;再告诉学生,必须失去第三样东西,也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沉思。

在学生沉思时,不经意地改变背景音乐――《二泉映月》。我适时地说:“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不想失去的。当这三样我们所珍贵的东西失去时,我又是怎样的失落与痛苦。失去的已经失去了,让我们珍惜留下的两样东西吧。……然而,此时我们必须得再失去一样东西时,你又会让它失去什么呢?你能把你所想的写下来吗?”

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下痛苦地选择,痛苦的沉思……“我们不能再失去什么了,我们留下我们最珍贵的――父亲母亲。谁愿意再让他们失去呢?然而命运是多么的残酷与可怜,当这种命运真正来临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在失去之前,写下我们最想说的话语……”(我适时的发言)

此时,我听到了学生的啜泣声,看到了学生泪光点点。然而他们却在继续写着……这写下来的文字,字字含泪。这不仅是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心灵境界的提升。

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下锅”,就是无材料可写,也就是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 

本文标题:小学作文教学案例-作文教学案例:快捷观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543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