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和氏献璧-和氏献璧的资料

发布时间:2017-12-25 所属栏目:和氏献璧文言文

一 : 和氏献璧的资料

范文一:和氏献璧3

《和氏献璧》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www.61k.com)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方法与过程:

自读课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使用说明】

1、预习时,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预习案中的相关资料初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练习,总结收获,提出疑问;

2、课堂探究中,通过“阅读自学”、“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重点问题的探究,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3、在学完课文后完成训练案内容,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预习案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教材助读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和“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虽不情愿但又不敢怠慢,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秦王有诈,就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二、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古诗的主要内容。

2、认识并写会本课的生字。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通读课文用心思考后,写下自己的收获与疑惑。

三、预习自测

1、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一、二、三题。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石头 ( )的原因 ( )的美玉

3、比一比,再组词。

普( ) 唯( ) 犯( ) 怒( )

曾( ) 维( ) 饭( ) 努( )

纸( ) 卞( ) 璧( ) 鉴( )

氏( ) 吓( ) 壁( ) 监( )

四、 我的收获

1、关于词语的收获:

2、关于课文内容的收获:

五、我的疑惑

探究案

【使用说明】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课题导学】

探究点一:

1、和氏献玉的过程。

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2、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探究点二: “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随堂检测:

1、画出描写和氏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石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2、对照原文读一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训练案

一、完成配套练习册三、四、五、六题。

二、用“价值连城”和“坚贞”各说一句话。

三、下面么组词语中有一个不同类,把它卸载后面的括号里。

1、黄色 红色 出色 紫色 蓝色 ( )

2、蝙蝠 蚊子 苍蝇 铁牛 狮子 ( )

3、句号 记号 逗号 引号 问号 ( )

4、解放军 老师 医生 工人 妈妈 ( )

四、课文中的卞和为什么要三次献出宝石,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原文地址.html

《和氏献璧》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方法与过程:

自读课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使用说明】

1、预习时,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预习案中的相关资料初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练习,总结收获,提出疑问;

2、课堂探究中,通过“阅读自学”、“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重点问题的探究,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3、在学完课文后完成训练案内容,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预习案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教材助读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和“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虽不情愿但又不敢怠慢,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秦王有诈,就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二、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古诗的主要内容。

2、认识并写会本课的生字。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通读课文用心思考后,写下自己的收获与疑惑。

三、预习自测

1、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一、二、三题。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石头 ( )的原因 ( )的美玉

3、比一比,再组词。

普( ) 唯( ) 犯( ) 怒( )

曾( ) 维( ) 饭( ) 努( )

纸( ) 卞( ) 璧( ) 鉴( )

氏( ) 吓( ) 壁( ) 监( )

四、 我的收获

1、关于词语的收获:

2、关于课文内容的收获:

五、我的疑惑

探究案

【使用说明】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课题导学】

探究点一:

1、和氏献玉的过程。

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2、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探究点二: “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随堂检测:

1、画出描写和氏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石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2、对照原文读一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训练案

一、完成配套练习册三、四、五、六题。

二、用“价值连城”和“坚贞”各说一句话。

三、下面么组词语中有一个不同类,把它卸载后面的括号里。

1、黄色 红色 出色 紫色 蓝色 ( )

2、蝙蝠 蚊子 苍蝇 铁牛 狮子 ( )

3、句号 记号 逗号 引号 问号 ( )

4、解放军 老师 医生 工人 妈妈 ( )

四、课文中的卞和为什么要三次献出宝石,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范文二:和氏献璧(二)

【课 题】:《和氏献璧》本课共2 课时,本节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

【课标定位】:和氏献璧》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和氏献璧”的故事。2. 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3.理解句子“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自学测评】:检查课文阅读情况及表格完成情况。

【情景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词及课文大意有了一个了解,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和氏献璧”具体过程和结果。

【核心活动】:一.整体感知: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走进卞和,感悟坚贞:

1.卞和为了向君王献璧,而失去了双脚,被砍去双脚的卞和会想些什么呢?用直线勾画出来。找到的请举手。是第几段?谁愿读读这一段。(第四段)

2.从卞和的心理活动你能体会到卞和内心的痛苦吗?这一段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他的痛苦?他对宝石的珍爱从哪个动词可以看出来?圈出这段描写卞和动作、表情的词语,再读读,读出卞和内心的痛苦?

3.卞和的耳畔仿佛又想起玉匠说的话。男女生对比读。(“这只是一块普普

通通的石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4.“卞和一想起玉匠就火冒三丈;玉匠,厉王叫你鉴别这块石头的真假好坏,玉匠,他是怎么做的呢?第二段用了哪个动词写玉匠的动作?(仔细端详)

5.什么叫“端详”?(就是仔细地看。)(老师配以动作)

6.仅凭肉眼就能够鉴别玉石的真假吗?玉匠,这个君王身边的权威人士,玉石专家随随便便就做出了鉴定。“普通”是什么意思?(“平常”,“平凡”的意思。反义词是“特殊”,“独特”)

7.卞和多么希望璧玉重见天日啊!他泪流满面又记起当时对厉王说的话。大声地读。(“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他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

8.你读出卞和“急切”的心情了吗?从“急切”这个词你体会到卞和的个性了吗?

9.他尊重事实,对君忠心,坚持真理,结果却被厉王砍去左脚。再读卞和急切解释的话,体会卞和急于献璧的忠诚之心。

10.卞和怎么甘心无价之宝被埋没,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他又把石头献给武王,换来的又是什么呢?读——(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12.忠心耿耿的人却被定为“欺君之罪”。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再齐读第四段,读出卞和心中的愤怒。

13.武王死后,文王登位。文王的做法和前两代君王相比进步多啦。他派人前去“查询”。女生读一读调查者说的话。(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男生来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卞和是怎样说出这番话的?设想他当时的动作、神情、模样。

14.虽历经三代君王,卞和忠诚坚贞的品质依然没改变: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卞和的忠诚坚贞?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读出对卞和命运的怜惜以及他坚贞不渝的精神的感叹。

14.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美玉吗?还有他忠于君王的心哪!让你感动的人仅仅是卞和吗?文王还了卞和一个公道,价值连城的美玉终于破璞而出。卞和的一颗忠心也终于得到君王认可。你们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话吗?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来问问。

15.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总结段意。(⑴1-2;⑵3;⑶4-7)

【课堂小结】:回归课题:“和氏献璧”,他献的是什么呢?(他献出的不仅是

和氏璧,还是一颗忠诚之心。因此,文王把这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当堂测评或作业】:语文练习册《和氏献璧》

【测评或作业反馈】:

【板书设计】:和氏献璧

第一次:顶撞厉王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第二次:欺君之罪 砍去右脚

第三次:打磨成美玉

忠诚——— 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命名“和氏璧”

范文三:(何氏献璧)

和氏献璧

教学目标: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和氏献璧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的意思)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合作朗读课文。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

三、整体感知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和氏献璧

第一次砍掉了左脚}痛心

第二次砍掉了右脚

第三次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范文四:和氏献璧(一)

【课 题】:《和氏献璧》本课共 2课时,本节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

【课标定位】: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虽然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学目标】: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7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自学指南】:熟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句子。

【自学测评】:检查读课文情况。

【情景引入】:1.如果你得到一件很名贵的宝物,你会怎么做?

2.在楚国时期,有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既可以调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主人公的距离,使学生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

3.齐读课文,让学生总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厉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他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它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仔细研究,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和氏璧”。)

【核心活动】:一.齐读课文,勇闯字词关: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不懂得词语,查字典解决,并相互交流: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端详:仔细的看。

稀世珍宝:世界上很少有的宝贝。 查询:调查询问。

不屑:①认为不值得(做);②形容轻视。

埋没:①掩埋、埋起来;②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坚贞:节操坚定不变。 整治:进行某项工作;搞;做。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珍贵,价值极高。

3.黑板上出示字词,用“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生字:普 怒 犯 捧 唯 独 价 值

匠 详 释 稀 屑 贞 治

生词:鉴别 端详 普普通通 欺君之罪 痛哭 查询 悲伤 宝玉 坚贞 骗子 原因 回报 整治 打磨 温润澄净 价值连城 命名

4.进行“生字闯关”游戏,对字词进行随机指导。

(通过这两个游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巩固了生字的字形,灵活运用词语。)

5.学习近、反义词:

近义词:断定——判定 鉴别——辨别 端详——审视 埋没——掩埋 查询——调查 悲伤——悲痛 仔细——认真 呈献——奉献 反义词:平常——特殊 不屑——珍视 埋没——发掘 悲伤——愉悦 仔细——马虎 价值连城——一文不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和氏璧的资料: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通过再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课文中提炼出的语言,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未必会形成清晰的脉络,如果用表格形式加以提示就清楚多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你对和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厉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他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它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仔细研究,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和氏璧”。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当堂测评或作业】:抄写课后生字词;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

【测评或作业反馈】: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生字:普 怒 犯 捧 唯 独 价 值

匠 详 释 稀 屑 贞 治

生词:鉴别 端详 普普通通 欺君之罪 痛哭 查询 悲伤 宝玉 坚贞 骗子 原因 回报 整治 打磨 温润澄净 价值连城 命名 近义词:断定——判定 鉴别——辨别 端详——审视 埋没——掩埋 查询——调查 悲伤——悲痛 仔细——认真 呈献——奉献 反义词:平常——特殊 不屑——珍视 埋没——发掘 悲伤——愉悦

范文五:和氏献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激趣导入

师:相传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手里的一块美玉。这美玉就是价值连城的

和氏璧。那么,这绝世珍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氏献璧》。(板书课题 齐读)

二、讲授新课: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整体感悟。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指名说一说。(相机评价 你真会读书 总结)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次献璧。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卞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 (高兴 非常有勇气 信心十足)指导读出信心。

趁兴而去,结果却被鉴定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师:此时的卞和,心情又会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着急)你能读出他话语中的着急吗?(指名读)

师:他不能容忍有人将美玉贬低为石头,急切地解释说:„„

师:玉匠的平庸使他忘记了君臣礼仪,他急切地解释说:

师:失去了左脚的卞和,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难受,失望„„

师:您为什么会伤心?

生:我好心好意地去献璧,却被砍去左脚。

生:明明是一块宝石,却无人能识别它。

师:此刻,你有什么愿望?

生:我一定要让国王知道这是一块宝玉,而不是一块石头。

(2)学习第二次献璧。

师:对,卞和有决心,对帝王还有信心,于是在武王登位后他又去献璧。用学习第一次献璧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卞和第二次献璧,等待他的又是什么?(砍去右脚)

师引读:卞和难以忍受砍去双足的疼痛,更忍受不了别人的嘲笑(出示:生读:失去了双脚的卞和„„师:他想„„生接读)

师引读:他是多么渴望有人能识得这绝世珍宝啊

师引读:此时的卞和内心几乎绝望了„„..

(3)学习第三次献璧。

师:正是由于卞和对国君几乎不抱有希望了,所以文王即位时,(出示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师:读一读这句话,相信红色的词语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请大家做做“捧”的动作。从这个动作中,你想到了卞和对这一块石头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1.: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 生2.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师:我们要读出卞和的小心。

师:还有那些词语?

师: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

师:还有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极点的?

(生答:从“一连”“ 直”“ 三天三夜”)

师: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多么可怜啊,)

师:你能读出他的可怜和伤心吗?(读得真感人)

师:能带着同情心再读一读这句话吗?(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正在痛哭的卞和,听到了他悲痛欲绝的哭声)

卞和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把描写原因的句子画下来。师:用卞和自己的话来说,他如此悲痛的原因是——

(幻灯: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上找出与这句话意思对应的语句。说说卞和悲伤的原因。

出示: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师引读:他痛心的不是自己的委屈与痛苦,而是宝玉难见天日„„.. 师引读:对人格的侮辱,远远超过了身体的创伤„„..

师引读:无能之人颠倒黑白,坚贞之士怎能不悲痛呢?

师:卞和冒着生命危险三次献璧,他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生:永不放弃,坚贞不渝,忠心耿耿,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师:看得出来,你们都是善于积累的孩子

出示:

“和氏献璧”他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玉吗?还是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师:看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我真是不忍心打断。指名汇报 板书 忠贞)

三、拓展:

师:学到这儿,课文中的人物那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话想对他说吗? 指名三位同学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项完成)

1、收集带有“玉”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3、将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感想写到练笔本上,明天同学们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献给厉王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献给武王 砍去右脚 忠贞

献给文王 命名和氏璧

范文六:和氏献璧教案

和氏献璧教案

五三小学 田彩云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等方式,深入体会,层层感悟。,

教学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结合卞和献璧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卞和的忠诚。 教学难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朗读的指导,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说一说:和氏献璧的含义。

(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献”是指把珍贵的东西送给值得尊敬的人。“璧”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用璧组词是白璧微瑕、完璧归赵。)

3.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语:卞和献璧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氏献璧。)

(二)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1.明确阅读要求: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卞和献了几次璧,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3.课件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引导:你对卞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根据学生谈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学习。)

2.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第一次献璧。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感受。

(2)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二次献璧。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现在是武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在场的一名大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畅所欲言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

4.学习第三次献璧。

(1)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

(2)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课件)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4)出示学习方法:

①练习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②文章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点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

思考:前两次献玉的经历比较坎坷,卞和第三次去献璧了没有?如果有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③品析句子: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④结合你的理解,填一填:我并非为__________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呢。

(过渡语:卞和的话引起了文王的注意,文王是怎么做的呢?)

⑤出示课件:文王命玉匠整治,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现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思考:人们为什么惊呆了?你知道价值连城的意思吗?

(因为人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因为呈上来的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贝。秦王想用十五个相连的城池交换和氏壁,所以说它价值连城。)

(四)课外拓展,深化感情(课件12、13)

(过渡语:卞和献出的究竟是什么呢?他的这些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课后深思(课件14):“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课文回放

1.《和氏献璧》写的是卞和()次献()的过程,赞扬了卞和()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和氏是()国人,它的名字叫()。“献”是指把()的东西送给值得()的人。“璧”指古代的一种(),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用璧组词是()()。

3.用自己喜欢的词来形容和氏璧。和氏璧()()()

4.评价人物:卞和是一个()的人。厉王是一个()的人。武王是一个()的人。 文王是一个()的人。

(六)作业设置

1.再读课文,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搜集关于石头的故事、名言、警句

(七).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砍掉了 左脚

第二次 砍掉了 右脚

第三次 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忠诚——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和氏献璧教案

五三小学 田彩云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等方式,深入体会,层层感悟。,

教学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结合卞和献璧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卞和的忠诚。 教学难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朗读的指导,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说一说:和氏献璧的含义。

(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献”是指把珍贵的东西送给值得尊敬的人。“璧”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用璧组词是白璧微瑕、完璧归赵。)

3.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语:卞和献璧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氏献璧。)

(二)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1.明确阅读要求: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卞和献了几次璧,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3.课件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引导:你对卞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根据学生谈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学习。)

2.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第一次献璧。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感受。

(2)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二次献璧。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现在是武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在场的一名大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畅所欲言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

4.学习第三次献璧。

(1)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

(2)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课件)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4)出示学习方法:

①练习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②文章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点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

思考:前两次献玉的经历比较坎坷,卞和第三次去献璧了没有?如果有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③品析句子: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④结合你的理解,填一填:我并非为__________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呢。

(过渡语:卞和的话引起了文王的注意,文王是怎么做的呢?)

⑤出示课件:文王命玉匠整治,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现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思考:人们为什么惊呆了?你知道价值连城的意思吗?

(因为人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因为呈上来的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贝。秦王想用十五个相连的城池交换和氏壁,所以说它价值连城。)

(四)课外拓展,深化感情(课件12、13)

(过渡语:卞和献出的究竟是什么呢?他的这些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课后深思(课件14):“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课文回放

1.《和氏献璧》写的是卞和()次献()的过程,赞扬了卞和()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和氏是()国人,它的名字叫()。“献”是指把()的东西送给值得()的人。“璧”指古代的一种(),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用璧组词是()()。

3.用自己喜欢的词来形容和氏璧。和氏璧()()()

4.评价人物:卞和是一个()的人。厉王是一个()的人。武王是一个()的人。 文王是一个()的人。

(六)作业设置

1.再读课文,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搜集关于石头的故事、名言、警句

(七).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砍掉了 左脚

第二次 砍掉了 右脚

第三次 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忠诚——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范文七:和氏献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玉的珍贵和卞和忠诚之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和氏献璧》。理解“献”、“璧”。

引导学生看题质疑。

二、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先解决。

2、检测字词。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那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

4、学生回答,了解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

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卞和的忠诚。

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体会卞和说的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谈一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作业:把和氏献璧的故事请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细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玉的珍贵卞和的忠实之心。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氏献璧》。

全班一起课文。

二、学生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呢?

讨论之后,学生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而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三、拓展

学生交流资料,《和氏献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结合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石灰吟》

范文八:《和氏献璧》反思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先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何氏璧的故事,如为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接着,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是学生理解讨论的重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却让我感到意外: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要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心,是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不一定要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还有,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这篇课文不太妥当

范文九:和氏献璧教案2

和氏献璧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齐读课题两遍) 2.理解“献”、“璧”的意思。 (1)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一)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指名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三次) (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次献璧。(第1自然段) (1)自愿起立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一次献璧,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2.学习第二次献璧。(第2自然段) (1)自愿起立读第2自然段。 (2)指名说说: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右脚) 3.齐读第1、2自然段。 4.学习第三次献璧。(3—5自然段)

(1)指名接读3—5自然段。

(2)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a.互相交流,读一读。

b.指名汇报。

c.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③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a.将“捧”字换成“抱”字理解。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卞和抱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b.指名说说:用哪个字好?为什么?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④理解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a.谈谈你怎样理解他说的话。

b.指名汇报。

5.齐读第3—5自然段。

6.讨论:“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并指名说说。

7.齐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活动。

1.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第二次 砍去右脚 忠诚

第三次 命名“和氏璧”

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范文十:和氏献璧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

《和氏献璧》说课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轻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坚贞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我所教学是《和氏献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急切、无价之宝、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3、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坚贞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也是本课重难点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抓卞和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来体会人物心情,感悟人物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含义,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设计思路:

一、以璧引入,提出质疑。

1、从课题入手,理解“璧”的意思,提问:卞和献的是块什么样的玉?引出文中三个写玉的词语:价值连城、稀世珍宝、无价之宝。引出“惊呆”一词,质疑,除了美玉让人惊呆,故事里还有什么让你惊呆?激起孩子兴趣,再次走进文本。价值连城、稀世珍宝、无价之宝是文中关键词,正是因为璧在卞和心中是这样的,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献璧,也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并相机板书。

二、紧扣惊呆,以读促学

1、孩子自读2——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让人惊呆的语句,然后交流。

2、学习卞和第一次献璧。结合这一自然段的特点,我采用分角色朗读方法,人物对话中去体会 卞和急切的心情,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指导学生朗读,让孩子明白朗读时加上动作和表情,可以让朗读更有感染力。体现朗读方法上的指导。

3、看图,说说第一次献璧的结果怎样?吃惊。老师接着问:这样的结果你想到了吗?还有让人 们更没想到的是——失去了左脚的卞和第二次献璧,失去了右脚。学生看图描述了当时情景,不但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借助了画面丰富了想象,更深切的体会到了献璧的结果让人惊呆,更让人惊呆是卞和献了一次又一次。

4、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想什么呢?教师引读,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通过朗读,引导孩子发 现句式不一样,但表达意思一样,文中用反问句,语气强烈而肯定。完成句式训练。

三、重点字词,领悟坚贞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1、换词法。

“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从动作中读出卞和对玉的珍惜。或许心里还存着一丝期待,期待被人发现重新认识美玉,还自身清白)

2、找词语。

再读读,还读出卞和怎样的心情?(从“一连”“直哭”等词语中读出痛苦的心情。)

3、比较法。

去掉“痛”读,有什么不同?(从身体痛到心里痛,从痛的程度上,由表及里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从“尽”字体会内心的痛楚之深,心碎之极。)

这一句话的教学,我充分挖掘卞和的“哭”的内涵,还原作为“坚贞之士”的卞和较为丰满的形象。借助反复地有感情朗读,体会卞和的心碎、期望、痛苦、无助能揉杂在一起的矛盾而复杂的情绪。

4、哭的目的是什么?明白了是为了让王发现,第三次献玉更让人惊呆。

5、以卞和为什么这样痛苦引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出示文言文中卞和的话,使得“古文”能以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走进学生的眼睛。同时也借助这一开放度很大问题,引导学生对卞和“献的仅仅是璧吗”多元解读,引导出坚贞。让孩子明白,坚贞的之心如玉一样美好一样价值连城。

四、拓展补充资料,引发阅读期待

1、介绍韩非故事,发现与卞和相似之处,懂得那坚贞不屈的情操,就象玉石一样纯洁而美好!让孩子从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2、单元主题下的拓展阅读,给孩子推荐关于玉的故事。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期待通过资料的阅读与整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既有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带来的温度,又有深刻把握文本和适当拓宽学习领域而带来的广度与深度。努力让这节课能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丰满学生的情怀有机的结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 和氏献璧

文言文《和氏献璧》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1璞:含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的玉。
2诳:欺骗。
3刖:砍去脚。古代的一种酷刑。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4薨:古时诸侯死叫薨。
5奚:何,为什么。
6理:去掉玉外层的石质。
7和氏: 人名。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8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9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10 泣:一作“泪”。
11子:你。
12 题:名,叫
13贞士:精诚的人。
14遂:于是,就
15相:鉴别
16使:派遣
17及:等到
18乃:就
19得:得到
【翻译】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www.61k.com]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三 :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厉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他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它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仔细研究,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和氏璧”。

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以“奇妙的石头”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石头的知识和故事,表现了不同石头的奇妙所在。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承上启下,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块石头,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虽然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三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强烈,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但是本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生时间离现在很远,故事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太熟悉,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课前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对于学生学习好本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10个要求写的生字,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理解词语意思,能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①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②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1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并整理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及资料。

六、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三部分,有含义较深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自读自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七、时间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果你得到一件很名贵的宝物,你会怎么做?

2、在楚国时期,有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既可以调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主人公的距离,使学生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字词,用“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3、进行“生字闯关”游戏,对字词进行随机指导。

(通过这两个游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巩固了生字的字形,灵活运用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2

2、学生交流读书结果。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补充完整:

(通过再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课文中提炼出的语言,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未必会形成清晰的脉络,如果用表格形式加以提示就清楚多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你对和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

(四)重点读文,深入学习

根据学生谈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学习。

(学生谈到哪次献璧印象深刻,就先学习哪一次献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1.学习第一次献璧。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卞和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

(2)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一次献璧的场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面对卞和被砍去左脚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次献璧。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现在是武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在场的一名大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畅所欲言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

3.学习第三次献璧。

(1)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

(2)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4)出示学习方法:

①练习分角色朗读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②文章中什么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点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来。 ③辩论: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卞和第三次该不该去献璧?

(5)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一种学法各自进行学习,老师巡视点拨。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根据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到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令人最心痛的。)

(6)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7)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五)美读课文,品味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的含义。 (理解课文后再美读课文,更能体会出文章的内涵,读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作业设置

1、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3

2、将学习了这篇文章的你的感想写到练笔本上,写完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十、板书设计:

十一、案例点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本节课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较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卞和哪一次献璧印象最深,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下面的教学,以学定教。

2、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比如:学了第一次献璧后你有什么感受?学了第二次献璧后,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等等。这都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当时的情景,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第三次献璧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出示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辩论等等方法自读自学。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这些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了自己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的那种痛心。当然,学习方法的出示还可以和学生共同提出。

《和氏献璧》教学小结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并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之璧”采得于何处

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

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 5

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三,安徽芜湖县说。《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其四,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入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不识。略剖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七年(1092)上巳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迨、苏过同游荆山,留诗咏叹:“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明儒宋濂有《游荆涂二山记》,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记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卞和采玉的故事,古籍记载不仅在地点上有所歧异,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众说不一。《韩非子》记载为楚厉王至文王时代;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中则记为楚共王之时;而一些地志和杂记又谓其中发生在楚平王年间,按史书记载:楚文王在位时间应在公元前677年以前;楚共王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楚平王应在公元前516以前。前后相差150多年。孰是孰非,难以断定。

玉石可分,荆山难辨。哪方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成为千古难解之谜。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6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7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评议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给同学提善意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何氏一共献了三次璧玉。

生3:我知道和氏第一次把璧献给楚厉王,第二次把璧献给武王,第三次把璧献给文王。

生4:我觉得卞和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教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放手让学生读文后,自由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教师的板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三个层次。)

2、自主识字,质疑理解。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

用教学课件出示生字,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2)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什么叫“鉴别”?

师: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吗?

生:(读后理解)

生2:我不懂“价值连城”是什么意思?

师:谁收集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介绍《完璧归赵》的故事

师:秦王想用十五个相连的城池交换和氏壁,所以说它价值连城。

生4:我不明白什么叫“坚贞之士”?

师:在你的头脑中有没有英雄人物的名字,说出来。

生5:刘胡兰

师:她在钆刀面前不低头,英勇牺牲,是一位坚贞之士。

(3)小小组互相测评生字,全部会认的画上智慧星,加以鼓励。把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圈画出来,再次在小组中集中认读。(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不但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生字,更重要的是在小组中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和氏三次献壁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故意欺骗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壁”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8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2、指名接读3——5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卞和没有直接去找文王献玉,而是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再次朗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

生3: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生4:我觉得玉匠第三次和前两次对待这块璧的态度不同.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师生对读。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体验玉匠对待璧的态度,与卞和的态度对比,进一步感受卞和的坚贞。)

3、出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说说你怎样理解这段话。指名汇报。出示书后文言文练习,请同学猜读理解(老师提示这段正是卞和说的话),对照课文理解后文,教师提示,题指命名,诳:骗子。

(第三至五段的学习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我没有设计过多的问题,而是通过与前文比较、画一画词语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即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3——5段

(5)讨论:“和氏献璧”献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4、复述故事,试着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

(四)扩展延伸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证价,学习认真倾听和表达清楚。

生1:我在课外书中了解了另一个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完璧归赵》??

生2:我在爸爸的帮助下上网查找了有关的资料,知道《和氏献璧》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并且说明搜集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五)学习写字

1、用课件出示词语,重点认读:鉴别、欺骗、查询、价值四个词语。

2、交流难记字的识字方法。如:“鉴”用“蓝”去掉部首,再把皿字底换成“金”字。“值”用读右边的办法记住它。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鉴、骗”两个生字。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互相评价。

(将学生的书写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家面前,互相学习,既提高了书写效果,又使大家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开始,老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质疑解疑。在3—5段的理解中,老师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复 9

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二是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识记生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所获。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

三、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表格:

____次

献给谁

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二次献璧

请学生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己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0

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砍掉了 左脚 } 痛心 第二次 砍掉了 右脚

第三次 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献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整节课上,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紧紧抓住词句进行有层次的训练,主要方法是学生读书体会和我的点拨引导,理解重点词语意思,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小结评价:如对内容的及时小结、对下文的恰当过渡、学习方法的点拨总结。

教学中,我从前两次献璧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入手,来体会卞和献璧之艰辛,及其执着的精神。并为下文体会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和“‘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两句话做铺垫,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反复练读这句话,体会卞和的痛苦之心。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问学生: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然后我让学生品读文言语句,抓住对“坚贞之士”这个词的理解回到课文的前两段,看看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让他们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搞清楚卞和痛苦的真正原因,从而深刻地感受卞和的忠诚。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还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卞和第一次献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演示卞和是如何献璧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还有在最后,我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他们发言踊跃,思维活跃。

反思整堂课,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改进,比如: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熊 伟 朱 瑛

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在他的新著《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指手画脚,人人 11

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事实的确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多年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纷纷扰扰实在太多,近年来又围绕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展开热议,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又怎么教的问题很自然地也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

曾几何时,语文老师心目中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第二课时才是课文的精华所在,以至于众多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只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而对第一课时教学避而不谈。即使上,也是要么太“胖”,把本该第二课时的内容搬到第一课时来上;要么太“瘦”,只蜻蜓点水地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理解一下词语,导致学生读文结结巴巴,析词迷迷糊糊。在对完整、完美地呈现阅读教学过程的追求中,第一课时的教学被我们“迷失”了。

“迷失”了第一课时教学必然陷入困境: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跌跌撞撞,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面对“迷失”后的困境,惟有呼唤“回归”才有可能从困境中解脱。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于永正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课堂践行着“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底线。这些专家的观点与做法告诉我们:学会字词,读熟课文,理清文脉,为第二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才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要务。

怎样才能使第一课时教学走上扎实、有效的“回归”之路呢?下面单就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实施谈几点认识。

要使第一课时教学行之有效,应该在准确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段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言就有: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就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而言则有: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书写拼音或字词要字迹端正,写字姿势要正确。就阅读能力培养而言提出: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与 12

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5、查找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时候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讨论。

基于以上高年级学段教学目标,我们在实施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因此,作为阅读教学初始阶段的第一课时导入环节,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从课题入手,或从作者入手,或从文前提示语入手,我们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做文章,努力做到课未始趣已生。

2、要重视课前预习与课中反馈。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前应布臵有关字词学习、读文、质疑等方面的预习任务。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反馈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本大意。在反馈中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并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

3、要继续夯实字词教学。

不少教师认为,字词教学只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学习只是为学生顺利阅读扫清障碍,因而无足轻重,字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课堂上教师或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致使字词教学留于形式,这种行为无疑是错误的。字、词是组成语文学习材料的基础,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基石。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仍应重视字词教学,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它不可能像低年级那样,占据太多课堂时间,作为教学重点,而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为阅读教学推波助澜。教学生字时,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还应把握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教学词语时,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将词语学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要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挖掘该词语与文本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挖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使文本的解读变得丰满起来,达到以词串文的学习效果。

4、要采用多种形式读熟课文。

13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让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并做到正确连贯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每节课都会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真正做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把初读做得扎实有效,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5、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时下很多课堂,由于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上的绝对化,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活力无限”的课堂背后实则是“无效低效”的课堂。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考虑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这也是第一课时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可利用课前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把握住学习的“起点”;还可利用“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创设情景,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教学有的放矢;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演绎课堂未曾预约的精彩。

第一课时教学是该“迷途知返”了,让我们在百舸争流的语文改革大潮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回归”的方向,以第一课时教学的扎实,成就阅读教学整体的精彩。

第一课时,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目标与板块?

时下,放眼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与过程;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或“越位”,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应该在 14

第一课时落实的目标却没有落实。这就使得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给一线老师带来了诸多的误导与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因为观摩、展示课上,“名师们”就是这样上的;第一课时能这样上?这样上了,那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因为家常课不会这样上)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溜出跑道,各跑各的。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所致。

我以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旁落或匆匆走个过场。下面以一个家常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试着对第一课时固有的共性目标与板块作个解读,以就教与方家。

教例一:人教版三下《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看图说话,感受水的珍贵

1、出示图片。(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随图理解“干涸”。

2、讨论引导。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

3、激趣揭题:同学们都有过口渴的经历,即使是短短的时间,都难以忍受。在这么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的毫无疑问就是水了。一天夜里,一个已经不记得自己连续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嗓子冒烟、焦渴难耐的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颗钻石》。

【通过图片,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后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轻声读、默读课文各两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个问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感知故事大意。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能感知故事的大意,意在训练学生重视初读,并在初读中捕获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1、分组出示本课新词,自由练读。

A、地球 旱灾 水井 干涸 丛林 干枯 小狗 焦渴而死

B、竟 匆匆忙忙 哀哀 忍不住 反正 累

C、水罐 喜出望外 绊倒 舔 递给 凑上 咽 唾沫

2、自主理解词语

3、检查读音情况,师生正音。着重注意“竟、咽、唾沫”的读音。

4、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⑴指名说,哪个理解说哪个;

⑵提示:还有哪个不懂,可以问一问;

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通过“演一演”理解“ 喜出望外 绊倒 舔 递给 凑上 咽 唾沫”等词语; 通过“画一画”理解“水罐 涌出”。

……

【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中年级字词教学依然是重点。适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15

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

1、指名轮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2、选择任意一节练读。

3、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五、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指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3、小结过渡: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水罐,不但能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而且在小姑娘被绊倒后也能不倒不洒。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由木的变成银的,又由银的变成金的,最后还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并且随后喷出一股水流。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象,这也正是小学生喜欢的原因。扫除阅读障碍后,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文中母女爱的伟大埋下伏笔。】

六、作业(略)

细读上述设计,我们感到第一课时似有下列一些固有目标与板块。

读通、读顺课文与字词学习的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目标。其中,字词学习目标应该具体、明确、精细,可观察,可检测。当然,在目标把握上,教师应明确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在学好字词的基础上,要加强词句与朗读训练;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上。还有就是各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如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培养识字兴趣,做到读准确、写正确,达到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则要运用在低年级学到的识字、写字方法,自主识字,教师要加强对易错、易混字词的比较与辨析。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识字、写字的速度与质量。关于板块,则有:

第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认真学习,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如《七颗钻石》的设计,教师以图引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猜测与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第二、有效初读,整体感知

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短课文读个4—6遍,长课文读3—4遍。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可以出声朗读,也可以静静默读,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但在试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通畅的初读效果。如《七 16

颗钻石》的设计,教师在要求学生轻声、默读课文各两遍的基础上,又安排了检查性读书和自由练读,就是出于此目的。

第三、学习字词,交流感知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三个学段,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如例子中设计的词串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中,在表演中,在动手中学习,由“地球、旱灾”引出“旱”字,由“旱”字猜“旱灾”的意思,进而出现一组词串,从读到说,由说到读,再加上图片的暗示作用,使整个字词教学富有温度、厚度与效度。交流感知时,教者精心设计了“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这一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概括出主要内容。

第四、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例子中的第五环节,教师让学生读描写“水罐神奇”的句子,并在指导读出神奇的味道后,抛下“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哪里?”的问题就是此目的。

当然,对于课时目标的确定,教师首先要依据年段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选有语文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同时应该明白:学段不同,教学侧重点肯定不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虽然各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如阅读教学,低年级侧重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声音响亮;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加强朗读,学习默读,掌握多种理解词句的方法;读一段文字,能抓住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了解构段方法;学习略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要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做到言、意、法兼得,并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

虽说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一样,课时目标也各有特点,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每一课时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责任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田”。

17

四 :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抓主线 明中心透析人物内心

初读《和氏献璧》觉得这故事如此精短,一读就通,怎么用、怎么讲?当十几遍读下来,感觉这文章有嚼头,最终我确立了以“献”字为主线,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理清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指导孩子们查字典、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何为“献”,它同给是否一样,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到卞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楚王毕恭毕敬的诚心,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再以“卞和抱着这块石头,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留了下来”抛砖引玉,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体会之后比较抱字的表达效果,从而与“献”字融为一体,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着,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是否会第三次献璧?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畅谈,“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如果不去献璧,那人们就认为我真的是个骗子,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这样才能让无价之宝的说法得到证实。”“如果我是卞和,我不会第三次献璧,因为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身体遭受痛苦,不值得。”……学生的争议在我的意料之中,课堂上每个学生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最后,回归整体,回味全文,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讨卞和的“献”的价值、意义,从而让学生的学与个性体验巧妙结合。

这堂课我上的激情飞扬,学生热情洋溢,我想正是有了课堂主线的捕捉,才让课堂活起来,今后我想在教材主线的捕捉上继续努力!

本文标题:和氏献璧-和氏献璧的资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53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