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湖北省_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7-11-07 所属栏目:课题研究

一 : 湖北省_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1——10小题是选择题(2分每题),我记得有“校本教研形式”“义务教育免费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什么性质”“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什么性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等。

1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施素质教育;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团结协作。弘扬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八、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九、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成。

十、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爱?

13、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1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个材料:老师说“这个问题我都讲几遍了,你们还没听懂?”另一个老师说“我讲的同学都听明白了吗?”)

15、有个学生总是犯错误,有一次他又把学生的杯子打碎了,老师把向他爸爸告状,当老师走时听到他父亲的训斥和孩子说:“我看到杯子里有蚂蚁,我怕同学把蚂蚁喝到肚子里了”。问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应该怎么做?这个案例对你教育学生有什么启示?

16、有个班级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可有些学生体育成绩不好,可学生热情很高,最后老师只好让没参加其他项目的学生进行接力。学生的情绪都很好。讨论“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的理解?

实践中如何关注学生成长?

17、(22分)“轻负担高质量”是2008年教育的主题。

(1)讨论“负担与质量的关系”?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有哪些?

(2)在教学实践中,你们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对于这样的考试题目,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只要是老师,都会有话可说,只不过不知道判卷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还有是否认真判卷?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错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对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错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对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错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错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对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B?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

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答: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涉及的问题,从纵向来看,即怎样依照党的教育分针和素质教育理念来设计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管理职责的分配,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从横向来看,即在每一个教育阶段怎样有计划地安排儿童的学习机会以及基本标准,以利于每一位儿童的全面的、均衡发展。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该在哪些方面求突破?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4.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小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哪些特点?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特点:1. 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2. 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3. 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4.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5.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五、当前的课程改革体现哪些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特性?分析这种设置的合理性?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也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2.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3.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4.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③推进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关键环 节:一是积极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要改 革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3.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 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要改变课

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弊端,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的联系。 5.新课程要求,要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以改变。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7.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教育具有生产性和永恒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 互动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0.新课程教师角色最突出的要求是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11.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 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于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学生掌 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14.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 种特殊形式。 15.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教育目的 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五个特性。 17.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18.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 心理素质。 1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 级乙等以上标准。 20.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1.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 观、公正、准确。 22.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 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23.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 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25.《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 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26.《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7.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 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28.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 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2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 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0.中学、小学校园周围 200 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 务营业场所。 31.学校应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32.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33.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 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 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 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5.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 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36.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37.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 少年, 不分性别、 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 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8.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 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9.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 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40.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杂费。 4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 人辍学。 42.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 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 资格。 43.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 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44.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 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 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 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45.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 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46.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 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4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48.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 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 报告向社会公布。 49.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 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5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 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指出下列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C.感受,参加,养成 三个层面上展开。 (D) A.教材的更新 C.学生的选择 B.教师的发展 D.课程制度的变迁 。 (D) C.知识,技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A) D.赫尔巴特 B.设计,制作,创作 D.解释,完成,背诵 等 。 (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A.学生 A.学生

B.学校 B.教材

C.教师 C.教师

D.校长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和选择性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 课 4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17.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 程,自小学 A.必修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B.必修 1 1 课时。 (A) D.选修 3 C.选修 3 3

18.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C.强调学科内容归纳和整合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B.形成新的教育评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19.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价制度 程理念 20.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 A.活动课程 误的是(D)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与办学积极性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2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斯腾伯格 C.杜威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 (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D.加涅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22.“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 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 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2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 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C.探究发现式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A.备课 C.国家课程 D.考试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B.上课 C.批改作业 12.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 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B.示范——模仿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24.“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差异, 。 (A)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A.尊重老师、同学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7.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即使学生(B)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28.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求(D) A.从小学三年级开设科学课 C.树立当科学家的雄心斗志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B.从小就进行科学研究 D.尊重、理解、热爱科学 D.福禄倍尔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49.“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 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 这种说法违反了。 ” (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50.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 文明校风” 。这是师德教育的。 (A) A.“双赢”协作原则 德目标是。 (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52.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 每一任期一 般为。 (B) A.三年 B.三至五年 B.1994 年 1 月 1 日 起开始实施。 (B) B.1995 年 9 月 1 日 令公布的。 (B) B.和平共处原则 5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

29.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 30.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B) A.演示法 (B)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32.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是指(D)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实践中心 堂中心、课本中心 33.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34.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3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36.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37.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C.社会制度 。 (B) D.隋唐 C.杜威 D.夸美纽斯 D.科技水平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D.教师中心、课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31.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 (B) A.1995 年 9 月 10 日 A.1990 年 9 月 1 日 人民共和国第三十八号 A.国务院令 56.国家实行 5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5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 1986 年 4 月 12 日中华 B.主席令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

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 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 教师资格。 (A) A.教师资格 57. B.教师竞聘上岗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是进一步加强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38.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 “儿童中心论” 的代表人物是 (C)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39.人的身心发展是指(A)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A.系统性 A.17 世纪末 观点是(A)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43.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D.形成学生的品行 C.自觉性 。 (D) D.青年期 D.中介作用 C.少年期 D.系统性 当经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A.随意性 A.幼儿期 A.强制作用 B.娱乐性 B.儿童期 B.制度性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C.无阶级性 。 (C) C.19 世纪末 D.20 世纪末 D.等级性

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58.凡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 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 A.中国公民 A.2006.9.1 ,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 B.世界公民 B.2007.1.1 C.2007.9.1 的建

40.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41.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B.18 世纪末

59.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施行时间为 (A) 。 60.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 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 设。 (B) 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 C.农村学校 61.《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B)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62.《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 批准。 (C) 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6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C) 。 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 64.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C)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65.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

42.在教育起源问题上, 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

44.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D) 45.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46.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47.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 A.《教育漫话》 C.《爱弥尔》 B.《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48.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C)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 时间, 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

80.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 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为(C) B.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辱人格尊严 66.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 (B)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67.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 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 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 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 。 (A) C.追究行政责任 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81.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82.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 10 遍,这属 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B. C. D.不 83.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68.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 和教师采用 A.填鸭式 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C) B.题海式 C.启发式 , 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 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69.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 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 A.寄宿制学校 70. A.初中 A.可以 罪法规定的 A.违纪 B.全日制学校

84.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 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制也有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

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 少 B.普通学校 B.不得 C.小学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B)

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B) 71. 《义务教育法》 规定, 学校 C.应当

85.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 2008 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 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86.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 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7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 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 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C)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予以保障。 (C)

73.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 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 (B) 普通

87.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 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 A.感知——动作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阶段。 (D)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4.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 保护 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 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88.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答案,不敢肯定自 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 风格属于(C) A.沉思型 B.冲动型 C.独立型 D.依存型 89.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 25%,通过 听觉能力记住 15%,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记住的则是 65%, 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 A.多感官参与 C.复习方式多样化 排,这属于(B)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及时复习

75.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 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C) 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76.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改善教 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 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 A.工人 77. B.医生 的平均工资水平。 (C) C.公务员

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

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长。 (C) 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78.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79.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 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90.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91.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 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 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B) A.信任感 A.近因效应 A.大众性 B.自我同一感 B.首因效应 B.公平性 C.主动感 C.晕轮效应 C.终身性 D.勤奋感 D.定型效应 D.未来性 92.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9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是(C)

94.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C)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质量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A.消除文盲 B.多出人才 A.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 D.开展班级多种多样的活动 C.快出人才 D.提高国民素质

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 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A.向学生回归 C.向教师回归 A.可操作性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B.向学校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时期(BCD)

95.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D) 96.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 B.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D.人的智力

97.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C)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9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D)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99.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 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 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 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 A.观察法 (C) 。 A.社会建构主义观 C.激进建构主义观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 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C.精选课程内容 A.档案袋评定 B.调整课程结构 D.改进教学方式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B.信息加工理论 D.奥苏伯尔的理论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00.主张“知识是个人的建构,不存在共同的知识”属于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 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6.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 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 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 划中的比重 17.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 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任的主体 18.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ABC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 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 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B.课外兴趣小组 D.劳动与技术教育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B.知识客观化 C.缄默知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造的过程 5.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A.学习者 A.均衡性 B.平等的 B.定向者 B.综合性 C.对话的 C.促进者 C.选择性 D.互动的 D.定论者 D.平均性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D.保障措施 性 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19.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20.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 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种方法 素质的发展 21.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 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流更及时、更开放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2.《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 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 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

9.2001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 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根据

,制定本法。 (AB)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3.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 D.未成年人保护法 来保 。 (AB)

(√)1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 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1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 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 新教材。 (×)1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 的儿童” ,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 18.在考试改革方面, 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 教 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 C.职业道德 D.信息技术 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 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重 (√)2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2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 方式的改革。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4.新课程坚持的“以人为本” ,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D.社会主义 (×)2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的培养目标,只能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学校教育不具备该项功能。 (×)26.《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 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C.教育 (√)27.作为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红烛” “春蚕”的无私奉 献精神,而作为校长则应该同时关心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28.新课程的合作教育理念,既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学习,也应该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 (×)29.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一互动,就是要求老 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0.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人格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 习,不能干预,只能表扬鼓励不能给予批评。 (×)31.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在征得未成年学生的父母 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听话的未成年学生和儿童 实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3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 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 教育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履 行责任。 (×)33.现有一名 13 周岁的男孩,为中国籍新加坡人,不 享有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3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 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5.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 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36.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 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

24.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 (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 障”(CD) 。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26.在实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要把教师的 中, 育放在突出地位。 (BC) A.学历 B.思想政治 27.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 师心理健康教育、 等。 (ABCD) C.法律法规 A.教育方针 B.政策

28.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列主义、 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BCD)

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29.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证明材料: 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BCD) C.集体主义 30.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 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 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 鉴定及材料证明。 (ABC)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四、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 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 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 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 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 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 的活动。 (×)1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 政府批准。 (×)37.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可以收杂费。 (×)38.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 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不进行义务教育。 (×)3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 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40.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少年。 (√)41.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 童、少年。 (√)42.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43.国家不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44.未经审定的教科书,可以出版、选用。 (√)45.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 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 取或者摊派费用。 (×)46.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 步骤,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规定。 (×)4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定人员应当参与教科 书的编写工作。 (×)48.宁宁今年小学毕业了,他可以到商店当售货员。 (×)4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50.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根据职责共同承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五、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 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 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②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 伍;③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④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 系;⑤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⑥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①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②倡导全人教育;③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新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①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②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课程的综 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③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 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 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①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 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②教材不再是只 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 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 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 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 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 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 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 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 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 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 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 肯定存在一个“落差” ,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 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 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 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 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答: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 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 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 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 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 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 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 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 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

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爱? 答:①尊重每个学生;②从心底去发现学生的优点;③当学 生犯错误时,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最好是个别交流,切忌在大庭 广众之下教育学生;④胸中有一颗爱着学生的心。 13.有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感慨地说: “新课程改革实际 上就是新一轮教材改革。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教材改变只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 分,不能完全等同于新课程改革。②新课程改革除了改变旧的教 材,还包括课程目标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评价 方法的改变,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等。 1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个材 料:老师说“这个问题我都讲几遍了,你们还没听懂?”另一个 老师说“我讲的同学都听明白了吗?” ) 答:①由重“教”向重“学”转变;②由重“结果”向重“过 程”转变;③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④由重“模式化” 向重“个性化”转变 15.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 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 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 “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关注人”的含义是: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 人格养成。 16.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 有:①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②以“拿”为本,形式主 义泛滥;③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 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 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 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③建立旨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 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 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 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 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 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1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要形成道德品质,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 到相应的发展,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 程。但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心理成分的培养并不 是齐头并进的。一般认为,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应沿着知情意 行的顺序进行。但由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影响 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道德教育 中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例如,可以通过 阐明道德概念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从激发道德情 感入手,还可以从行为技能和习惯的训练起步。所以,道德品质 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 展,形成道德信念。

18.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 什么? 答:①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重 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 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 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 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倡导 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 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 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9.就 “课程结构” 相关内容谈谈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答: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涉及的问题,从纵向来看,即怎样依 照党的教育分针和素质教育理念来设计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其 管理职责的分配,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从横向 来看,即在每一个教育阶段怎样有计划地安排儿童的学习机会以 及基本标准,以利于每一位儿童的全面的、均衡发展。 ①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②加 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③确保 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0.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该在哪些方面求突破? 答: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 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②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结构。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④高中阶段以分 科课程为主。⑤农村中小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1.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哪些特点? 答: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 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 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 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 同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特点:①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②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 挑战性和开放性。③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 能。④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⑤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22.当前的课程改革体现哪些课程理念? 答: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②信息素养的养成;③创造性 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⑤尊重学 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3.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特 性?分析这种设置的合理性? 答: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

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 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也是新的基础 教育课程教学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 平均 3 课时。 (2)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 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3)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 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4)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①坚持学 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 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③推进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4.为什么说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答: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②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 为生产力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25.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答:①要利用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学方法 要灵活多样,要富有艺术性。③教师讲课要富有激情,以此感染 学生。④要排除影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2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②课程标准提出了教材 教学的最低要求。③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能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7.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 分。②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③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 28.《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由哪级政 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答: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 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29.《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 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 设人才奠定基础。 30.《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答: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 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 周岁入学。 31.《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答: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 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32.《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33.《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 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答: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 的;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③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 恶劣的。 3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 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的?

答: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35. 《义务教育法》 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 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是什么? 答: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 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审订教科书。 36.《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 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 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答: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 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答: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 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 定的各类学校。 3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 答: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 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3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 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答: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4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 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 答: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 人民政府批准。 4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 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 答: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 童、少年就业。 42.《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 资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43.《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 例,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 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44.《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答:①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 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②国 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 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③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 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 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45.《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答: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 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 工作者给予奖励。 46.《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

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 学接受义务教育。 47.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 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答: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 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 被监护人入学。 48.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答: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 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 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49.《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答: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50.《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答: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 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1.《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答: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 设备。 5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答: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53.《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答: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 1992 年 3 月 14 日实施的。 5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 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 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 况确定? 答: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 况确定。 5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 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答: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 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56.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 任务的机构有那些? 答: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 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 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 ,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 儿童辅读学校(班) ,工读学校等。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 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上述单位自行实 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57.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 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 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答: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58.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 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5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 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 答:①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 准。②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 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③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 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6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 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及其在校接受义 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 答: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 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 就学。 6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 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答: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 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 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6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 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 答: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 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 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6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 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 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答: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6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 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答: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6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 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 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答: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 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 收费用。 66.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 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答: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6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 保护的? 答:①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 生身心发展的需要;②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 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③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 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68.与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相比,新修订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优势或独特性在哪里? 答:第一,它有非常强的专门性,紧紧扣住义务教育的性质 作出规定。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义务性都是它 的专门性带来的。第二,它有可操作性,这部法律尽量写得具体, 对于政府、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和投入都作了比较 细的而不是原则性的规定。第三,它有针对性,立法意图很明确。 比如对于政府保障的责任、管理职责的规定,对学校不能分为重 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规定等,都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热点问题有 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第四,它具有明确的规范性,法律责 任规定得比较具体。在突出义务教育性质方面的条款很清楚、准 确,容易操作,不会发生歧义。而且尽可能对义务教育阶段一些 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而过去我们立法的一个难点往往是绕着走, 比较原则。 69.与 1986 年的《义务教育法》相比,新《义务教育法》在 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答:第一,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第二, 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第三,新的《义 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义 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都非常重要,这也 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第五,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第六,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第七,规范了义 务教育的办学行为。第八,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 第九,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70.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 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 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 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 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其特点:它 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 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 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 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 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 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71.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 动中的地位。 答: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 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 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 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 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 育的对象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

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2.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 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 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 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 部分。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 20 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 学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 (20 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产生于 20 世纪初。 1902 年第一近代学制, “壬寅学制” 《钦 即 (即 定学堂章程》),1903 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 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 年我国颁布了“壬 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74.论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 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 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 世纪末,欧美一 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 界上 180 多个国家中,有 2/3 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 教育制度。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 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 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许多国 家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二战后,综合 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大,也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 化的趋势。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 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 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 出现;在内容上,基础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 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⑤学历教育与非学 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5.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 么特点? 答:教育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 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征:①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进行的。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教育 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③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 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③教育的科学化 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①全体

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②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 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6.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答: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 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 行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是均等的,教育方法也只是限于动作 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 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 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标志。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 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盛况,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 一直到 1905 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大约也在四千年 前,古代埃及的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 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点,印度 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 院学府的特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 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 创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化复兴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 重大影响。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 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 教育思想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 导思想。 77.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使社会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 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① 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 各个方面的连续教育。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之中。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③教育 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 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④教育多元 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 价标准的多元化等。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 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 方法的变化。 78.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①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 和“君子”。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 《论语》中。②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内容是教学相长,启 发式教学,师严而道尊等。③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 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 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④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的教育

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⑤文艺复兴时 期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 拉伯雷和蒙田等,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 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 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79.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 1623 年首次把教 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是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632 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他的贡献:①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 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②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 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③首次提出并论证 了一系列教学原则;④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 了班级授课制。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 弥儿》。裴斯泰洛齐:瑞士平民教育家。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 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教育漫话》。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 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 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8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 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 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 学知识。 8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 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④政治经济制度决 定相关内容的选择。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 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 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8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 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影响教育目 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 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①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 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 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 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 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 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 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

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 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83.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 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 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 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 属于人的一部分。 84.什么是学校文化? 答: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 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 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由观念文化、规 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可分解为 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规 范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 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 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85.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 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 任;④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 文化的功能: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②学校文化具有凝聚功 能;③学校文化具有规范功能。 8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 过程;②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 程;③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④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良好的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87.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答: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 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 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 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 育学上,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身心在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人从 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人的身心发展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 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 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 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 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 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 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88.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①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人的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89.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那些?其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①遗传决 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 缓作用。它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②环境决定 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化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 的环境决定的。其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 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 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 是乞丐、盗贼。”③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 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认为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9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 教育。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 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A、遗传素质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B、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 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 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D、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 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 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 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A、 B、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C、环 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3、学校教育。A、学 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 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 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 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三者关系如何? 答:①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 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 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 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 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 预期变化。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③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 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 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 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92.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 用实现的: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93.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 答:一是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 物有:中国——孟子;西方——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 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代表人物有:中国 ——荀子;西方——柏拉图和康德)

94.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有哪些? 答: 教育目的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 要。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2、我国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其基本思想: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 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 由的发展的人;B、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C、分 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D、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 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E、共产主义社会使人 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唯一方法。 9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答: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教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6.什么是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答: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 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 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 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 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97.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 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 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 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③重视创新能力的 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98.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有哪些? 答: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 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 挥政府作用;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 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体制;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完善 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99.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有哪些? 答: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②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 么都学、什么都学好;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 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 外活动,多上文体课;⑥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 分制考试;⑦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100.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答: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 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是促进个体 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主要通过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第一、搞好教学工作。第二、做好思想品德 教育工作。第三、关心学生的健康。 101.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 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 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102.教师的角色有哪些? 答:1、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 理者;朋友。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 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3.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1、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的复杂性 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它要求教师了解学 生,并能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2、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 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 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 力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3、系统性:是由教育的 系统性和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 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 导作用。 10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道德素养对普通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的要求是“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 教,为人师表。”综合起来看,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 求: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②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全面关心学 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 放飞学生。③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必须做到:善于与同事 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必 须做到: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105.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知识素养? 答: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第一,各门学科的知识 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第二,当代中学 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 意识增强;第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2、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 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 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 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 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觉地把教 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 和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106.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答:①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②驾驭 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③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运用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较高的教育机智; ⑥ ⑦教育科研能力。

107.教师应具有哪些个性素养? 答: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 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 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 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08.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 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 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有: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 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有: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 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109.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 人,包括着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 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 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第三,学 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 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 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 专业训练的人。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 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110.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答: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以 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 习。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 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 中实现自我。第二,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 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的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 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 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111.《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原 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 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12.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权利? 答: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1、受教育权:包括受完 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包括身心健 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 行的特殊保护。 113.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答:《儿童权利公约》、《宪法》、《婚姻法》、《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 和政策。 114.为保障学生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答:①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 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②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

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 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③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 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④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 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 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15.学生的义务有哪些? 答: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16.试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答: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 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 活动的指导,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 2、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 成长,热心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 儿童转。3、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 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 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 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117.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 系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 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 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 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 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 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118.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答: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 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 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 广义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 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规 定了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 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 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 安排。 119.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1、按 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择课程 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 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20.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以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 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答:(1)合作及民主的态度; (2)仁慈、体谅; (3)有忍耐 心; (4)兴趣广泛; (5)和蔼可亲; (6)公正无私; (7)有幽默 感; (8)言行一致; (9)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 (10)处事有伸缩 性; (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 (12)精通教学技术和艺术。 六、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 试前一天的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 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 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 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 ”脸色煞 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 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 怎样做? 答: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 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他的做法 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 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 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 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 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他的做法的错误之 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 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 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 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 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定不会这样做,如果是我发现了王林 这种不轨行为,我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 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 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 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 C 级组的标准 是“语言通顺” ,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 “我 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 100 分,我觉得 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 B 级、 ” A 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 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 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 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 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 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第四,关注 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3.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 下:连接 AC,因为三角形 ABC 与三角形 CDA 的三边分别相等,所 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ABC 的面积等于 1/2 底乘高,所 以,平行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

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 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 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 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 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 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 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 性缺失。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 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 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 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4.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民的 孩子叫方仲永,五岁能写一手好诗,后来由于没有受到恰当的教 育,他的良好的素质逐渐泯灭了,到了二十岁时,他写的文章就 很一般了。 请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说明儿童心理发展与先天因素及后天 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这说明先天素质只提供了儿童知识才能发展的自然前提, 但不是决定条件。①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受社会生活条件、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儿童 的心理发展也就不一样。②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来实 现的。③但是教育的主导作用,又不能离开儿童自身的积极活动 ——主观努力)和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先天素质)“外因通过 。 内因起作用” 。 5.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 题, 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否, 教师一概肯定, “你真行” , “你真棒” , “你真了不起” 或一律送上小礼物以示奖励, , 或给以热烈的掌声。 请你评判一下这种作法的得与失。 答: (1)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 (2)对学生好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认识 周围的人和事。 (3)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 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 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 出来。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鼓励赞 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4)但上述教师这样做的结 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 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总之,赏识教育不能“赏过了头” 。

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 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 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 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 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 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答: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 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三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 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 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答: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 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 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答: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 罚或变相体罚。 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 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 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 应由谁承担? 答: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 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 一起入室盗窃案,二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 李××、赵××,并将二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 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答:不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 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1.某中学高一年级二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 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二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 处分决定正确吗? 答: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 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2.小明(13 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 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答: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13.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 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 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里组织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 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 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答: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14.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 突然对她说: “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 妈一个人忙不过来。 ”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 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 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 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 “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

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 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 ”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 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答:不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 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 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 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 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 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 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 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 16 周岁 的儿童。 15.王力是一个 15 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 16 岁的 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 么? 答: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三 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 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 者个人为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 16 周岁的 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 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 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 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 16 周岁 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16.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 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 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 “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 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 ”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 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 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 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答: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 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 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 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 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 己的错误。经过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违反了学校纪 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讲,实际上侵 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17.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 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 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 师说: “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 。为防止波波自 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 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 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

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 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 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请问张老师 的做法对吗? 答:不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 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 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 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 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 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的话,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 18.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 课上他不认真听讲,所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因此, 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 数学老师? 答: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 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 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 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 不认真听讲而体罚王洋,无疑会对他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伤害, 影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对于老师的 违法行为,王洋可以通过他的监护人或者学校领导,要求教师纠 正其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如果老师坚持不改的话,也可以要求 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学生 自己的合法权益。 19.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尽管学习 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 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强强说: “你怎么那么笨, 多简单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哄堂大 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脑子” 。强强羞愧极了, 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 因,找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强的班主 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 能取笑强强。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 诽谤和诬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零一条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 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荣誉。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还 不健全,因此,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 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 年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件事中,强强班主任的行为已经对强强的 人格构成了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情节比较轻微,可以用 赔礼道歉的方式弥补。如果情节恶劣,严重侮辱强强人格,还要 负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20.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 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 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 有 300 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

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 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 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 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 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按照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扬扬的 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扬扬和她爸爸之间的父女关系是改变不 了的,扬扬的爸爸仍然有抚养扬扬的义务,必须负担扬扬义务教 育的费用,并把扬扬抚养成人。扬扬的爸爸如果不给抚养费,扬 扬可以请妈妈代她去法院告爸爸,法律会帮助扬扬的。 21.李某有一女李霞 14 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 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来赚钱。遂于 2003 年暑假,将 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 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 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 有时还恶语相报: “孩 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 请问: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 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 (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 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 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三款规定“禁 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 业。 ”对义务教育分别从家庭和社会方面做了法律保障。 《未成年 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 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 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 有规定的除外。 (3)李某及个体户。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 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 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22.某老师经常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予 以批评。请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老师的做法发表你的看法。 答:第一,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经常请家长到学校 予以批评,实际上是借制裁家长来惩罚学生,更容易导致师生的 对立,起不到预想的促进作用。第二,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正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说明对待学习的态 度上存在问题,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谈心沟通法,师 生沟通,互相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 学习态度;激励发现法,努力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长处、优点, 通过激励学生发扬长处,自觉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帮 助学生制定改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3.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过于注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谈谈你的改进措施。 答:首先,在教学中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讲解清楚,采取科学 的讲授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发 展规律,在教学法中由具体然后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 识,成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辅以必需的练习,以巩固 知识,提高认识。第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创设环 境,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对知识理解的讨论中,使学生发现问题,

缩小差距,加深理解,掌握并巩固知识。 24. 一班的 A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 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 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 了一道命令: “向左看齐” ,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 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 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 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 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 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 静后,A 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 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 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 B 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 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 的氛围中?? B 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 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 请问:A、B 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 法? 答: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 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 。A 教学” ,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 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 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 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 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 到的教学效果。而 B 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 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 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 老师“以知识、 学科为本位” ,把学生当作“学科人” ,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 长中的完整的人” 。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 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 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25.新华中学的王老师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布置一条“勇 敢者的道路” (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 条等长的跑道) ,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 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当某一位同学完成练习后, 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 障碍物做尝试练习。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第三 次练习:选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第 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 思考:1、请你指出该活动的设计思路。2、在你的教学中, 能否借鉴这种设计思路?举例说明。 答:该案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在基本技能形成过程中促 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活动思路设计的关键点:一 是道路的名称“勇敢者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二是 由学生自己亲手布置,这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性的 尊重,从教师的尊重中,学生会获得尊重。三是练习过程由易到 难,逐步升级,避免了学生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在渐进的成功 中自信心增强。

26.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 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 (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 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 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 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踊跃发言, 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 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 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 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 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 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答: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 一。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 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 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 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 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 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27.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 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 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 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 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 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 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 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 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 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 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 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1、经历探究过程。2、获 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 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 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 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学习是一 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 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 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28.王同学期中考试数学得了 50 分,虽然在全班的名次有所 提前,但还是不及格,王同学申请重考,几天后,王同学再考这

张试卷得了 80 分。李老师在王同学的报告单上填上了数学 80 分, 并给出了激励性的评语。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谈谈看法。 答:李老师的做法是对的。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理由是: 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 激励他们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②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 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纵向发展” ,而不是“横向比较” ③评价时, 。 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 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④对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能使他们看到自 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29.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 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 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 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 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 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 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 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 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 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 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 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答: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 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②评价指标单 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③ 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 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④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 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0.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一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 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 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 。 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 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 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 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 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 。它 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 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 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 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答: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 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①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②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③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 地评价学生;④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 针对性;⑤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⑥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①容易走形式、走过场;②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

好整理、分析;③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④很难保 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⑤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⑥工 ; 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⑦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七、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 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 , 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 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 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 “学习主题” , , “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 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 ,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 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 去那种只有“预设” ,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 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 , 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 。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 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 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 ;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 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 可“粗一点” ,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 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 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 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 。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 , ,及时抓住并 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 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 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 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 ,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 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 ,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 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①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②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③给 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⑤学生参与 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⑥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 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 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 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 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 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 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 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 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 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 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 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追求科学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 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 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 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 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 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 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 之中。 5.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 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 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有意 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 的;④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 史继承性: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 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的不平衡性: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 时教育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从历史上看,教 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①教育 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 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 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 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 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 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 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 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 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 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 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 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 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 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 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7.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1)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他们亲自实践。 (2)放 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 力得以发挥。 (3)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使学生对知识

加深理解, 灵活运用。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4) (5) 延迟判断,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创造。 (6)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 (7)鼓励学生独立评价,即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 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或暗示。 (8)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 (9) 重视提问,既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认真对待;也 向学生提一些不拘泥于课本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 (10)尽 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概念、观点以及材料、工 具等。 (11)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 (12)注重整体结构, 把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 8、分析论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答:第一,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第二,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必须做到以下 几点: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展开论述)(2)树立正确的发展 ; 观(展开论述)(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展开论述)(4)树立 ; ; 正确的师生观(展开论述) 新课改组织推进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课改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课改的重要特征:设置综合课程。 课结调整原则和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改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 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 育课程体系。 课改六大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 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①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 课程标准;②形成教材编写、审订和选用的有效机制;③形成三 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④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制度;⑤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 价体系;⑥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如何保证新课程有效落实?①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 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②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确 保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③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避免外部因 素的消极影响;④把好教材关,建立教材编写出版的科学机制。 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 条件。(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和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 源作为前提。但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 大于课程本身的个延范围,它只有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 才能真正进入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 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 校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 土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 要意义:①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 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②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地位,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 育观念,从而更好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新教材的特点:①新教材注重了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②新 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④ 新教材为创造性学习留有余地;⑤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优先性和适应性。 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途径:①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 动方式和手段;②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差异;③为学生提 供反馈资料;④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⑤制定参与性的技 能清单;⑥总结与反思教学活动。⑦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①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预测 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②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实现自己目 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③开发和利用课程 实施的各种条件;④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育学生的情况; ⑤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⑥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 家意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 质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 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 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 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 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 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 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 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 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标: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和高质量。 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 制度。 课程实验区应注意:抓重点重实效、重过程促发展、重可行。 新课程的评价变化:①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③改变了教师对 教学能力的认识。 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好处:①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 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 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因此要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长作为父母和教 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 育;③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应 有的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 效途径;④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 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原则:①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②学习 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③校方应综合分析多 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④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指 导。

教师自评建议:①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 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②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方法; ③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④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 思能力的提高。 教师发展改进计划:①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 教师改进的要点;②确定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③描 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 教师评价的内容: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 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 1983 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①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 的“学生观”; ②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 ③帮助 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如何建立学生评价体系:①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②选择并 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 果的资料;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建立评价学生体系应注意:①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 求“全优发展”; ②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矛盾。 学生评价的内容: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 与情感。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与 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③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④评价内容综 合化;⑤评价方式多样化;⑥评价主体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评价改革应注意:①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和 教训;②要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③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 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教育评价工作的突破口:①前期工作经验;②最容易操作和 见实效的方面;③热点问题和矛盾集中的方面。 考试改革重点:①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 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 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 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④关于 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 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课程实施评价改革重点: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 系;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以展。 教师评价改革重点:①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 绩的传统作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②强调 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多元 共同参与、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 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③要将考试 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 价功能的转化;②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

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 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 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 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立足过程,关注发展。 新学校教学制度应: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②建 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 评制度。 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①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 理;②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③以“权”为本,权力至 上。 现代学习方式特征: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 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独立性【独立性是现 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独 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 变革。 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 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 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 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师生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 伦理关系要努力: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②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合法权利;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 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 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 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 的统一体。 情感关系要努力:①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③完善个性,展 现个人魅力。 新课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 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 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 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 生是责权主体。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意味着: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情趣 生活和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为:①重认知轻情感;②重教书轻 育人。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 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 “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

“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 到、思考到的课程。) 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重过程;教学应该关注人。 新教改的主要任务:①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 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②要坚定不移 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③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 重建。 课标的特点: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 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习方式;④体现评价促 进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⑤为课程实施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0 年初课标项目申报,2001 年 5 月审议,2001 年 7 月, 18 种课标实验稿颁布。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内涵有:是按门类制定 的;规定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 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 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 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课标与教材的关系: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者 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 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依据,教材又是 课标的最主要载体;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 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③教材是对课程的一 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一是教材编写可检验课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二是通过使用教材 可检验、完善教材和课标。 “大纲”改“课标”的原因:因为旧大纲有以下弊端:目标 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大多数学 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 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而新课标体现了:①从课程价值 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②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 面提高;③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④课程管 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标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 录等各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①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 源建设;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 术素养;③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原因:因为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 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作为基础教育 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新劳技教育的特点: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课 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拓展了劳动 与技术的学习空间;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 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 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 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 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 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 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善待自己。 为什么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①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 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研究性学习课程 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身 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 学生的所有知识;②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导的性 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课 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 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 作用出发,建构自己的意义。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联系:二者都 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 性发展;二者直接目的有别: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 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 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两种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 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 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从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 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是相辅相成、 结伴而行的。课改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说“接受性学习不 好”,前者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它是 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 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 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 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课的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 主性。 综合实践课展开阶段的组织方式: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 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 究、跨地区合作探究等。 综合实践须遵循的原则:①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 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 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 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 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 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实施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的联系:它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者既有其相对而言的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①学科领域 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②综合 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 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③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 些学科打通进行。 实施综合课程应注意:①知识琐碎化问题;②教师知识和经 验问题;③管理的问题。 新课程分科课程特点:①在目标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 发展本位的转向;②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 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分科课程的优点:①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是 学生简捷有效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②有助于体现教学 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 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 效率。 分科课程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 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维广度。 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①要承认每门课 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的必然要求;③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 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类型:按属性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组织方式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应具备的条件:一是要掌握基 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 是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时代发展的特征: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新课程的特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终身良好的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 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 者。”“(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 : 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关键环节:一是积极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要改革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的联系。

5、新课程要求,要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加以改变。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7、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 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9、新课程教师角色最突出的要求是由 传授者 角色转变为促进者 。

10、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1、教育具有 生产性 和 永恒 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 性。

1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 教育目的 教学内容 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改革。

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于一定事物的 指向 和 集中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 必要条件。

14、教学过程是 教师 和 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15、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 概括和总结,体现了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自主性五个特。

17、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18、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1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0、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1、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22、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23、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25、《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26、《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7、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28、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2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0、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1、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32、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 )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八)章( 六十三)条。

33、( 2006)年( 6)月( 29)日第(十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3、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和( 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学校应当把( 德育)放在首位,寓( 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5、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 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36、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 公益性)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37、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 性别)、(民族 )、(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8、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 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9、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 )、(服务 )等方式谋取利益。

40、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杂费 )。

4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

42、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 )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43、(各级人民政府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44、国家建立(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 )标准和( 学校建设)标准、( 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45、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 初级)职务、(中级 )职务和(高级)职务。

46、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4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48、人民政府( 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49、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 )制度和( 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50、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二、选择题

1、“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2、“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3、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 13、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

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 14、B

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求 15、D

A、从小学三年级开设科学课 B、从小就进行科学研究

C、树立当科学家的雄心斗志 D、尊重、理解、热爱科学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B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8.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B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1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1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1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1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B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1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1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18.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 )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1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2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D )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22.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D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8.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19.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C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2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2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2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

A、三年 B、三至五年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B )之日起开始实施。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2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B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28、国家实行( A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29、( A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A、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30、( A )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3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B )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B ) 。

A.学费 B.杂费 C. 书费 D.住宿费

3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 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 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 CD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 ( CD )

A、 靠教师 B、 靠社会 C、 靠法制 D、 靠制度

3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 BC )

A、 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 信息技术教育

36、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 ( ABCD )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7、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BCD )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38、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BCD )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3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 ABC )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40、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4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a )。

a、2006 .9.1 b、2007.1.1 c、2007.9.1

4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 b ;)的建设。

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 c、农村学校

4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 b ; )。

a、收学费,不收杂费b、不收学费、杂费c、不收书本费、杂费

4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 c ; )

批准。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45、凡年满(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b ; )周岁。

4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c ;)。

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4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4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c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4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b )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5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a )。

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 c、追究行政责任

5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c)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填鸭式 b、题海式 c、启发式

5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a),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寄宿制学校 b、全日制学校 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53、( b)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a、初中 b、普通学校 c、小学

5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5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c )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5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c)予以保障。

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5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 b)。

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5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c)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5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 c)的平均工资水平。

a、工人 b、医生 c、公务员

60、(c)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61.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62.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63. 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64. 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65.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66. 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67. 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68.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6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70.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那一阶段(D)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1.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C)

A沉思型

B冲动型

C 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72.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 ,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 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多样化

D及时复习

73.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7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B)

A信任感

B 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75.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 )

2新课程坚持的“以人为本”,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 )

3、《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培养目标,只能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学校教育不具备该项功能。 ( ×)

4、《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5、作为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红烛”“春蚕”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作为校长则应该同时关心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 )

6、新课程的合作教育理念,既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应该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

7、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一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8、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人格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习,不能干预,只能表扬鼓励不能给予批评。( ×)

9、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在征得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听话的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10、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责任。(×;)

11、现有一名13周岁的男孩,为中国籍新加坡人,不享有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

12、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3、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14、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

15、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可以收杂费。(× )

1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不进行义务教育。(× )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18、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

19、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

20、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

21、国家不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

22、未经审定的教科书,可以出版、选用。(× )

23、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24、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规定。(×)

2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定人员应当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26、宁宁今年小学毕业了,他可以到商店当售货员。(× )

2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28、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承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四、词语理解

1、思维: 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在感知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的高级阶段。

2、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所作的概括,是人们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3、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掌握知识,并且能够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五、简答、论述题

1、某老师经常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予以批评。请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老师的做法发表你的看法。

答:第一,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经常请家长到学校予以批评,实际上是借制裁家长来惩罚学生,更容易导致师生的对立,起不到预想的促进作用(4分)。第二,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说明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存在问题,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3分)。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谈心沟通法,师生沟通,互相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励发现法,努力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长处、优点,通过激励学生发扬长处,自觉认识

到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改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5分)。

2、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过于注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谈谈你的改进措施。

答:首先,在教学中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讲解清楚,采取科学的讲授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4分)。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法中由具体然后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辅以必需的练习,以巩固知识,提高认识(4分)。第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创设环境,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对知识理解的讨论中,使学生发现问题,缩小差距,加深理解,掌握并巩固知识(4分)。

3、有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感慨地说:“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教材改革。”请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答:第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材改变只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等同于新课程改革(4分)。第二,新课程改革除了改变旧的教材,还包括课程目标的改变(2分),教学方法和 学习方法的改变(2分),评价方法的改变(2分),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等(2分)

4、分析论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答:第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分)。第二,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展开论述,4分);(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展开论述,4分);(3)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展开论述,4分);(4)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展开论述,4分。)

5、为什么说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答: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②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6、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答:①要利用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富有艺术性。③教师讲课要富有激情,以此感染学

生。④要排除影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7、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②课程标准提出了教材教学的最低要求。③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能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③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1、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12、 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6、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7、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8、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 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9、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21、 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22、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23、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

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24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25、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26、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7、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 生,忠于职责

28、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29、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30、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3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 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35、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36、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1992年3月14日实施的。

37、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 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38、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3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

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 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 (班),工读学校等。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4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4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 护人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4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

(1)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 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2)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 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3) 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4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 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

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4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4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 ?

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48、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

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5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保护的?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 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 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53、与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相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优势或独特性在哪里?

答:第一,它有非常强的专门性,紧紧扣住义务教育的性质作出规定。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义务性都是它的专门性带来的。

第二,它有可操作性,这部法律尽量写得具体,对于政府、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和投入都作了比较细的而不是原则性的规定。

第三,它有针对性,立法意图很明确。比如对于政府保障的责任、管理职责的规定,对学校不能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规定等,都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第四,它具有明确的规范性,法律责任规定得比较具体。在突出义务教育性质方面的条款很清楚、准确,容易操作,不会发生歧义。而且尽可能对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而过去我们立法的一个难点往往是绕着走,比较原则。

54、与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相比,新《义务教育法》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答:第一,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第二,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第三,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第五,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第六,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第七,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第八,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 第九,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20世纪中其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第一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论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许多国家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啬,也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是均等的,教育方法也只是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标志。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大约也在四千年前,古代埃及的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牲,印度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天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化复兴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7、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必教育。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2)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4)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8、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反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内容是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师严而道尊等。(3)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总是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5)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9、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他的贡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瑞士平民教育家。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其代表作《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1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爱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相关内容的选择。教育爱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1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13、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4、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规范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政党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15、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功能:1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2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3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学校文化是怎样开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良好的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8、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19、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育学上,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身心在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20、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那些?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养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同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化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其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认为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2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B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D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C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3学校教育A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3、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它们的关系如何?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索坏蛋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24、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5、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中国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代表人物中国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26、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1就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思想: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的人;B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C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D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E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教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8、什么是素质教育?及其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9、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0、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31、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32、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是促进个体社会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主要通过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第一,搞好教学工作。第二,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第三关心学生的健康。

33、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4、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2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3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

36、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道德素养对普通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的要求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综合起来看,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必须做到: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做到: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37、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知识素养?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第一,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第二,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第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身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宽厚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学地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和管理的技巧与艺术。

38、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39、教师应具有哪些个性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0、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有: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有: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41、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包括着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4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自我。第二,学生装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4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44、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那些权利: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1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的特殊保护

45、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儿童权利公约》《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6、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3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4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7、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8、试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2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热心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3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9、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中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50、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广义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5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六、案例分析

1、王安石在《伤仲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民的孩子叫方仲永,五岁能写一手好诗,后来由于没有受到恰当的教育,他的良好的素质逐渐泯灭了,到了二十岁时,他写的文章就很一般了。

请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说明儿童心理发展与先天因素及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这说明先天素质只提供了儿童知识才能发展的自然前提,但不是决定条件。

①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就不一样的。②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来实现的。③但是教育的主导作用,又不能离开儿童自身的积极活动9主观努力)和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先天素质)。“外因通过内因取作用”。

2、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否,教师一概肯定,“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或一律送上小礼物以示奖励,或给以热烈的掌声。

请你评判一下这种作法的得与失。

(1)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2)对学生好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认识周围的人和事。(3)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4)但上述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总之,赏识教育不能“赏过了头”。

3、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 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他们亲自实践

(2) 放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3)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4)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5) 延迟判断,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创造

(6)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鼓励学生独立评价,即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或暗示

(8) 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

(9) 重视提问,既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认真对待;也向学生提一些不拘泥与课本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

(10) 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概念、观点以及材料、工具等。

(11) 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

(12) 注重整体结构,把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

4、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1) 合作及民主的态度(2)仁慈、体谅(3) 有忍耐心(4) 兴趣广泛(5) 和蔼可亲( 6) 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言行稳定一致(9) 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 处事有伸缩性(11) 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 精通教学技术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要形成道德品质,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但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心理成分的培养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一般认为,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由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影响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例如,可以通过阐明道德概念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行为技能和习惯的训练起步。所以,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

5、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6、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7、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8、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9、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0、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1、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12、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13、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14、王力是一个15 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15、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的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16、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的话,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

17、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所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体罚王洋,无疑会对他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伤害,影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对于老师违法行为,王洋可以通过他的监护人或者学校领导,要求教师纠正其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如果老师坚持不改的话,也可以要求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

18、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强强说:"你怎么那么笨,多简单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哄堂大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脑子"。强强羞愧极了,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因,找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强的班主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能取笑强强。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荣誉。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因此,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件事中,强强班主任的行为已经对强强的人格构成了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情节比较轻微,可以用赔礼道歉的方式弥补。如果情节恶劣,严重侮辱强强人格,还要负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19、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按照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扬扬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扬扬和她爸爸之间的父女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扬扬的爸爸仍然有抚养扬扬的义务,必须负担扬扬义务教育的费用,并把扬扬抚养成人。扬扬的爸爸如果不给抚养费,扬扬可以请妈妈代她去法院告爸爸,法律会帮助扬扬的。

20、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请问: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1)有违法行为。(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三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对义务教育分别家庭和社会方面做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3)李某及个体户。(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七、教学案例列举

(一)教学观、学生观

案例1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1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案例1分析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2: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3:

一班的

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案例3: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3分析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

"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案例4:

新华中学的王老师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当某一位同学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

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

第三次练习:选两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

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

思考:1、请你指出该活动的设计思路。

2、在你的教学中,能否借鉴这种设计思路?举例说明。

案例4分析:

该案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在基本技能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活动思路设计的关键点:

一是道路的名称"勇敢者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二是由学生自己亲手布置,这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性的尊重,从教师的尊重中,学生会获得尊重。

三是练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步升级,避免了学生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在渐进的成功中自信心增强。

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案例5: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

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

。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6: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

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6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案例6分析: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7: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案例7: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7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案例7分析: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8

王同学期中考试数学得了50分,虽然在全班的名次有所提前,但还是不及格,王同学申请重考,过几天后,王同学再考这张试卷得了80分。李老师在王同学的报告单上填上了数学80分,并给出了激励性的评语。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谈谈看法。

案例8分析

n 李老师的做法是对的。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理由是:

n 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他们的学习不,改进老师的教学。

n ⒉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

n ⒊评价时,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n 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评价

n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评价标准要分层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关注发展过程。

案例9: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9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10: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案例10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1: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案例11: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1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案例11分析: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四 : 十堰市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一、填空35分

1.《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强调三注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知行统一”,在实践中活化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品格;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6.世界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中的葛朗台,长篇小说《死灵魂》中的泼留希金

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是代纳兰性德写的。

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9.教学风格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力量。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薛法根努力追求着"智慧的语文教育",倾心打造他的"组块教学"品牌。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超越课堂,走向生活;超越训练,走向实践;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孙双金第一个呼唤新课堂的人。他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只举,小嘴常开"。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成长。窦桂梅“主题教学”课题的研究成就享誉全国,她的课堂激情四射,是人文的课堂。

10.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二、选择题。20分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要求教学中贯彻。(A)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2.“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句话来自于(B)

A、陈鹤琴B、叶圣陶C、陶行知D、蔡元培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来自于(A)

A、杜甫B、朱熹C、孙洙D、吕叔湘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教室瑕疵徜徉不落窠臼歌声粗犷(C)

AshǐzīchánɡcháokuànɡBshì cīchánɡkēɡuǎnɡ

CshìcītánɡcháokuànɡDshǐzītánɡkēɡuǎnɡ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因地制宜举一反三声名狼籍千头万绪

B.意味深长为富不仁安然无恙变本加利

C.走投无路慢不经心川流不息怨天尤人

D.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再接再厉相提并论

5.《给教师的建议》作者是(D)

A、夸美纽斯B、陶行知C、徐特立D、苏霍姆林斯基

6.王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原班班主任告诉他班上的李浩聪明伶俐,最有发展前途。于是,王老师让李浩负责早读、当课代表,课堂上也总是喊他起来发言。开始王老师觉得李浩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尤其是基础知识掌握太差,但王老师还是对李浩关注比较多。一年之后,王老师对原班班主任说:“你介绍的李浩同学确实了不起,他上课特别会听讲,学习成绩优秀,同学们都非常佩服他。”原班班主任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B)啊!”

A、微波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晕轮效应D、蔡戈尼效应

7.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识字的要求改为(D)

A、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B、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C、认识常用汉字2000个,其中1000个左右会写。

D、认识常用汉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D)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B、感受、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D、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9.下列古诗,哪一首不是王维的作品(C)

A、《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B、《送元二使西安》C、《江南春》D、《鹿寨》

10.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三、判断(10分)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X)

2.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3.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

4.“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 )

5.“川流不息、高山大川、百川归海”三个词中的“川”意义相同。( √)

四、简答题()

新课标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要求有什么不同?

五、观点论述题10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六、教学片断设计

七、教学案例分析15分

[案例]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学完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太恰当。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乎常理。

生:据我了解,只有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所以这里根本谈不上“逼近”。

生:“逼近”有时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一点也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啊,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和“接近”,看来,值得推敲,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学生沉思)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枝千多而密,以至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有道理!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表明你已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以前读过《小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山崖和巨石高大,可以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不也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

生:从前面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巴金爷爷游玩时的心情很好,虽然小船离大榕树还比较远,但内心却已很迫切,“逼近”反映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的迫切心情。

生:我认为用“逼近”。更富有人情味。因为此时,作者亲眼看到的不是一株大树干,而是枝多、叶密、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卧在水面上”的一个生命,作者好像已进入榕树的内心,正在与榕树交流情感。

师:你能抓住这个词语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言之有理。……

师:从“逼近”一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问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结合案例谈谈怎样构建生成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六、课题研究10分

学校准备开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题实验,如果让你负责这项实验,你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研究方法这两部分内容打算怎么写?请写在下面。

本文标题: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湖北省_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06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