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 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15 所属栏目:不求甚解教案

一 : 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www.61k.com]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死抠字眼,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 教案

第四部分(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www.61k.com)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五部分(第8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第8段,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主要观点)

3、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什么地方出现?)最后一段

4、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做质疑准备

5、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议论文分立论和驳论,.驳论的定义:驳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再读思考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3.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5、“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

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6、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7、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7、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讲读书方法,前后贯通,戒“固执”。

8、“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 教案

正确的方法。(www.61k.com]

9、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10、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11、“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欣赏其大概的意思

12、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3、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从反面论证 使论证更全面。

14、“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15、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16、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拓展:

1、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请再举出2例,谈谈你的看法。

2、长期以来,对读书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说说理由。

3、试结合陶渊明、诸葛亮两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

二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14版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三 : 《不求甚解》导学案

四 :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古文中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成语后来就一直沿用到现在,关于这个成语背后引发的一些议论,也别有一番趣味。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一篇议论文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看完之后不要忘了完成后面的习题噢!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试题】(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8.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不求甚解阅读答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五 : 谜语:不求甚解(打一教育词语)

谜面不求甚解
谜语类型打一教育词语
谜底表面化学
本文标题: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 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9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