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能力训练的期末自测题的第六大题 请针对下面两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 张大爷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地球环境

发布时间:2017-12-09 所属栏目: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一 : 能力训练的期末自测题的第六大题 请针对下面两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 张大爷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地球环境

能力训练的期末自测题的第六大题 请针对下面两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 张大爷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地球环境

日益恶化,不断发展科学是在自掘坟墓,所以应当停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李大爷认为,只有尽快发展科学才是找到治理环境的最佳途径,人类不是要停止而是应当加速科学的发展.你赞成的观点是---------------------------------------你赞成的理由是------------------------------------

能力训练的期末自测题的第六大题 请针对下面两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 张大爷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地球环境的参考答案

总的来说要赞成李大爷的观点

因为:1.现代科学的发展只是为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使地球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人们运用科技改造自然的时候用了不恰当、错误的方法,所以并不是现代科学发展使环境恶化.

2.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就必须要在发展中解决,试问如果不发展科学那么如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那就要依靠人类发展来解决,依靠人们思想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来解决.

二 :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3.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www.61k.com)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而现代的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知识,充满理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群体。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也应将发展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要义,只要自己在大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届时一定会有我们施展能力的广阔空间。3、全面地学习文化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个人的发展同样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大学阶段,全面地学习至关重要。

三 :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法景玉 学号:201041070131

在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期学校又组织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发面,让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适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侧重点则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总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

总之,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跟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发展。有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完美结合,中国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好的趋势。

四 :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法景玉 学号:201041070131

在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期学校又组织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发面,让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www.61k.com)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www.61k.com)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适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www.61k.com]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侧重点则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总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

总之,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跟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发展。有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完美结合,中国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好的趋势。

五 :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发布时间:2009-02-20

今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同志等在研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在接下来一年半的集中学习和实践做了动员。今天我就根据这些精神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特征及其精神实质;三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要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要清楚认识它的背景。大的背景在十七大报告都讲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包括总结国内外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今天我先讲讲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期、阶段呢?十七大报告做了分析,提出八个同时,也是就八大特征。根据这八大特征,我认为我国现在处在四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第一个转变是从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到1990年左右,基本走完第一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00年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也就是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这时候我国总体达到小康。十六大报告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提出,首先要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呢?或者我国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任务,存在哪些矛盾呢?

我认为,原来讲的总体达到小康是一个平均概念,如果讲问题和矛盾的话,在这个平均的背后,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等问题,主要表现就是,这些年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不平衡、不协调。仅以收入为例,农村叫人均纯收入,城市叫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世纪80年代城乡收入差距是1:1.8左右,也就是城市收入是农村收入的1.8倍。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差距扩大到1:2.5左右。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农村收入也有很大提高,但城市收入提高更快,城乡差距一直是在3倍以上。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140元,增长了9.5%,与此同时城市人均收入达到了13786元,增长了12.2%,这样算下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3.33左右。

为什么说城乡收入差距或者城乡综合差距在不断扩大是个问题呢?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比较来看,总体小康可以平均,就是全国人均GDP800美元,这就是一个重要标准。而全面小康就不能简单平均,如果在城市达到小康甚至远远超过小康,而农村没有达到或者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达到小康,那就不能叫全面小康。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的目标,其中有两个指标都涉及到农村,一是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现在我国大约还有8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二是全面小康包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得到扭转。在我国发展中摆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实现现代化和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主要薄弱环节在农村,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紧接着提出五个统筹,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在五个统筹提出以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大家知道,最近中央刚刚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主要是关于农村的发展与改革。会议决定中提出几个指标,到2020年,也就说还有不到12年的时间,农村人均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现在是4140元,翻一番就是8000多元。如果在全国农村达到8000元,我认为可以实现,但非常艰巨,因为还差一半多,而现在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不是很大,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很艰巨,但如果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的第二个背景就是针对以往,主要指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这些矛盾尽管是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解决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社会发展。

我们对经济发展快速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直接认识始于非典,首先认识到公共医疗比较薄弱。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20%,但公共医疗仅占2%,享受公共医疗的人80%在城市,20%在农村,所以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一个看法:我们的发展不仅重视GDP,还要重视CDC。CDC是疾病防预的英文缩写。这就是为什么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些重大决策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转变是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转变。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从产业结构来讲,工业化初期阶段是指一个国家农业和手工业还占有很多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不是很发达。我认为,现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到了中期阶段。中期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什么呢?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也就是有人讲的重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重化工业或者叫制造业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需求提高,煤、电、油、运紧张,这是这个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现象。到这个阶段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因为很难在短时期内超越这个阶段,如果超越这个阶段到了工业化后期,就是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这也加剧问题、加剧矛盾的产生。现在我们单位GDP的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左右,在我们国家节约或者降耗就是开源,假如我们把单位GDP的能耗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等于增加2.6倍的能源,这比多开煤矿,多开油田还要来得快。

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转变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由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在工业化初期,当时我们的收入很低,最高的消费就是所谓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可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既不需要多少能源,也不需要多少原材料,对整个经济拉动也不是很大,不需要多高的科技含量。随着收入的提高,现在的三大件是住房、汽车、通讯,这些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后,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就很大,所以原材料的消耗必然大大增加。

工业化中期和初期比,将会给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们的需要层次也进一步提高了。从政治上说,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进一步提高。通俗地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不是越来越容易,相反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以前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原来吃不饱,现在有肉吃,生活改善了应该满意才对,怎么还骂娘呢?我们分析,虽然“骂娘”是不对的,但产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原因就是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需要层次也进一步提高了。

现在收入差距太大,影响社会稳定。 “平均主义”、“大锅饭”不会有效率,差距拉得不大,左邻右舍一比,差不多,好想些。差距大了,心里就不平衡,就来气。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恰当地解决,那么,就要看差距大是怎么造成的,是劳动致富,还是非法致富,如果是前者,我认为不会因起太大的社会矛盾,而后者就会引起社会矛盾。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点要使竞争环境、竞争规则和竞争条件的公平。城乡差距一方面在经济上,另外一方面还有二元体制的结构矛盾,农民和城市不是处在同一个竞争线上。城乡户口背后,不只是一张纸,还代表着很多政策、待遇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平等。

第三个转变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从经济总量来看,现在我国可以叫经济大国,就像从奥运会的金牌总量来看,我国可以叫体育大国一样,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国还不能叫经济强国。从总量来讲,现在我国仅次于德国,处在世界第四,我估计今年就能超过德国,因为去年我国就比德国差一点零头。今年我国的发展速度就算比去年低,但超过德国应该没问题。我国进出口总额现在是世界第三,很多产品的产量都名列前茅,甚至是世界第一。比如说我国是第一大产钢国,大到什么程度呢?恐怕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几个大国加起来也没我国多。我国还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煤炭、粮食的产量我国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是服装大国,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大家出国可能有体会,现在到国外商店买服装、鞋帽、玩具,只要不是太贵的,买回来一看几乎都是“中国制造”。

我国还不能称为经济强国,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强国要看综合实力,不但要看经济,还要看政治、文化、国防等。我认为,现在我国还存在着几个问题,我概括为“五高五低”。

一是总量高,人均低。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今年就可以达到第三,但我国人均GDP就比较少,现在是两千多美元,我查了一下资料,我国现在人均GDP大约居世界第104位,排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之后。

二是投入高,产出低。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世界少有,这些年一直是9%,最近几年都是10%以上,但我们这个速度主要还是靠大量消耗资源,甚至是牺牲环境换来的。再者,我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投资拉动的,而不是靠消费拉动。

三是产量高,科技低。我国的产品产量虽然多,但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这是我国发展的另外一个突出矛盾。主要表现是很少有自己的品牌、知识产权、专利、核心技术,于是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强,一些重要行业、重要领域的主要设备还是靠引进。

不讲汽车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就是服装业,我们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浙江有一个县叫嵊州,号称领带之乡,一年产三亿条领带,但很多领带都是贴牌生产,一条贴了人家牌子的领带马上身价百倍,不贴人家牌子的就是地摊货。我们挣的只是加工钱,当然这个阶段不可逾越,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在体制上、政治上、文化上各方面要做出努力以外,从经济上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外国人称我们为世界工厂,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还称不上世界工厂,因为世界工厂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有核心技术,不在于生产量的大小,没有核心技术只能成为加工厂,所以我们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排放高,循环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是一个突出矛盾。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提高。我这儿有一个有关环保部门的资料,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我国目前有3亿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4亿城市人口呼不到新鲜的空气,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16个,前10位中中国占7个。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环境问题的压力还是很大。

现在农村的污染也需要十分注意,农村原来循环的,现在循环链条断了。比如说种庄稼,现在不用有机肥了,用化肥。用有机肥种庄稼实际上是循环,种了庄稼就吃,吃完了就排,排完了就攒粪,攒的粪再种庄稼,这是个循环。现在不循环了,种完了吃,吃完了排,也和城市一样,但又没有城市那样的排污设备。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个现象,就是逆城市化,人们都愿意到农村或郊区生活。

五是代价高,实效低。为什么要用“代价”这个词,因为这个概念不但包括投入,还包括浪费、损失,甚至于一部分破坏,就是投入以后不但无效,有时还造成一些副作用。从收效来看,我们要讲实效,有时候我们的收效是虚效,没有什么用,费不少力,还劳民伤财;有些有了实效但并没有真正的实惠,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铺张浪费,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引进“代价”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尽量减少代价,增加实效。应该尽量减少发展中的代价,增加发展中的实效。

第四个转变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现在怎么理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就是建得差不多了,收尾阶段叫完善,那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就收尾、填平补齐或者叫锦上添花呢?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肯定不只是收尾。我们现在的改革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就是处在一个攻坚阶段。什么叫攻坚呢?就是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啃硬骨头。改革开放30年来,好改的、能改的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需要完善的,不是要收尾,而是需要攻坚,要打硬仗。比如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等,我们还在打攻坚战。下面我要讲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个发展问题,还是个改革问题,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科学发展观很难贯彻落实,所以要看到我们的改革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

关于这一点中央也做了很多阐述,我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大家可能存在的疑虑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不是消极的。科学发展观虽然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但它是顺应发展的潮流、根据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不能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降速度、刹车、整顿,它还是要强调发展。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说明科学发展观不是要否定发展、减缓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发展,仍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哪里呢?它不但强调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原来我们讲又快又好,现在讲又好又快,这不只是一个字的颠倒,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不但重视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不能只讲速度。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国情、省情、具体单位的情况,不宜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叫科学?最大的科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当前来说,我们应该尊重哪些规律呢?我认为至少四大规律要尊重。

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人在大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是违背自然规律迟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讲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迟早要遭到它的报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体会,比如酸雨和雾霾。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人应该有点这样的气概,但不要去超越自然规律,现在提出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大家可以看看四川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民。

二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我们搞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从1992年正式提出来到现在十多年,我们要研究经济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宏观调控,都要研究、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不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就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做到资源配置以市场基础,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市场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包括逐渐改变过去政府高度集中、包揽一切的情况。但任何市场经济既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优越性,市场缺陷或者市场失灵等局限性,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市场体制、市场调节需要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宏观调控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调控,否则政府直接配制资源太多,就不叫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要不断认识新问题。比如最近美国出现的金融风暴,有人叫金融海啸,现在遍及全球了。美国原来号称是最成熟的市场国家,金融在发展中是个很重要的部门,但如果把它搞得玄而又玄、虚而又虚,搞一些金融衍生产品,谁都看不懂、弄不清,都在盲目买,一旦一个链条出问题,就会有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又要发展,又要研究规律,完全靠防火墙,不发展是不行的,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三是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讲的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仅指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一些社会趋势,还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发展。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政府执政、管理,没有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行,不实行一定的民主改革不行,但改革过了头也不行。比如宣传工作,现在不像过去那样封闭,有电视又有网络,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事大家马上就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用老一套办法,恐怕不太实用,所以需要不断改进一些社会管理方法、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择业观念,过去我们就一条:服从国家分配,党让上哪儿就上哪儿,现在比较复杂,双向选择,虽然看起来不太好分配或者不太好管理,但这是一种进步。

四是要遵循人类思维规律。人类思维也是有规律的,不是怎么说就怎么是,大话空话随便说。科学发展应该有科学发展的态度,有科学发展的思维。任何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超越阶段,超越现实,超越自己的条件,提一些过多、过大的口号,这样也会产生矛盾。比如说现在我们搞一些世界最高最大最快,我认为没有必要。能快尽量快,能大尽量大,能高尽量高,但是不要一味追求世界最大、世界最高,有些高起来、快起来配套跟不上,也会出问题,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思维。

在之所以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定基础,不然那几方面的建设就很难做到了。包括国防建设,现在神五、神六、神七不断上天,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做到的。

协调是不是没有差距?协调是不是都要同步?协调是不是就要一刀切?我觉得也不是这个意思,协调指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一般的发展应该是非平衡的协调发展,原有的差距解决了,会产生新的差距,这样不断协调,而不是同步。同步有时候不一定协调,走路的时候我们还得一前一后,如果两条腿一块儿跳就肯定不协调,也走不快。

还要辨证理解可持续,不能绝对化。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重视生态。我去年到北朝鲜去,它基本上就没怎么发展,现在他们主要是强调政治,强调军队。在平壤下飞机,整个飞机场就停了一架飞机,整个平壤市没有红绿灯,只有女警察在指挥交通,完全指挥得过来,因为车不多。平壤的空气好,我们住在它唯一一个五星级宾馆的最高层,晚上往下一看,没有多少灯光。当然,人家虽然生活有困难,但精神头挺好,跟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有些情况很相似。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不发展是不行的。当代发展要顾忌后代,像我国多少年来没有重视发展,这才发展了三十年,我们还有很多欠帐,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如果我们的发展速度降得太低,恐怕问题会更多。

还要辩证理解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是为人的发展而发展,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根据马克思的阐述,人的发展起码有这么几个基本点。首先,用马克思的话讲,未来社会是自由联合体。马克思确实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其次,要明确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也只能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许诺。马克思讲,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质和量两方面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总体来讲,我们要关注民生欠帐,应该重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概括地说,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强调要为老百姓做好事,最本质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主体,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

关于这一点中央也做了很多阐述,我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大家可能存在的疑虑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不是消极的。科学发展观虽然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但它是顺应发展的潮流、根据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不能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降速度、刹车、整顿,它还是要强调发展。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说明科学发展观不是要否定发展、减缓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发展,仍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哪里呢?它不但强调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原来我们讲又快又好,现在讲又好又快,这不只是一个字的颠倒,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不但重视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不能只讲速度。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国情、省情、具体单位的情况,不宜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叫科学?最大的科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当前来说,我们应该尊重哪些规律呢?我认为至少四大规律要尊重。

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人在大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是违背自然规律迟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讲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迟早要遭到它的报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体会,比如酸雨和雾霾。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人应该有点这样的气概,但不要去超越自然规律,现在提出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大家可以看看四川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民。

二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我们搞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从1992年正式提出来到现在十多年,我们要研究经济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宏观调控,都要研究、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不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就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做到资源配置以市场基础,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市场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包括逐渐改变过去政府高度集中、包揽一切的情况。但任何市场经济既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优越性,市场缺陷或者市场失灵等局限性,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市场体制、市场调节需要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宏观调控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调控,否则政府直接配制资源太多,就不叫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要不断认识新问题。比如最近美国出现的金融风暴,有人叫金融海啸,现在遍及全球了。美国原来号称是最成熟的市场国家,金融在发展中是个很重要的部门,但如果把它搞得玄而又玄、虚而又虚,搞一些金融衍生产品,谁都看不懂、弄不清,都在盲目买,一旦一个链条出问题,就会有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又要发展,又要研究规律,完全靠防火墙,不发展是不行的,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三是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讲的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仅指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一些社会趋势,还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发展。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政府执政、管理,没有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行,不实行一定的民主改革不行,但改革过了头也不行。比如宣传工作,现在不像过去那样封闭,有电视又有网络,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事大家马上就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用老一套办法,恐怕不太实用,所以需要不断改进一些社会管理方法、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择业观念,过去我们就一条:服从国家分配,党让上哪儿就上哪儿,现在比较复杂,双向选择,虽然看起来不太好分配或者不太好管理,但这是一种进步。

四是要遵循人类思维规律。人类思维也是有规律的,不是怎么说就怎么是,大话空话随便说。科学发展应该有科学发展的态度,有科学发展的思维。任何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超越阶段,超越现实,超越自己的条件,提一些过多、过大的口号,这样也会产生矛盾。比如说现在我们搞一些世界最高最大最快,我认为没有必要。能快尽量快,能大尽量大,能高尽量高,但是不要一味追求世界最大、世界最高,有些高起来、快起来配套跟不上,也会出问题,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思维。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全面辩证地理解,不要片面地理解。有人就提出来,全面要不要有重点?要不要有中心?我觉得,全面不等于没有重点,不等于没有中心。所以我认为,虽然要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但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我们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这是不矛盾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定基础,不然那几方面的建设就很难做到了。包括国防建设,现在神五、神六、神七不断上天,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做到的。

协调是不是没有差距?协调是不是都要同步?协调是不是就要一刀切?我觉得也不是这个意思,协调指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一般的发展应该是非平衡的协调发展,原有的差距解决了,会产生新的差距,这样不断协调,而不是同步。同步有时候不一定协调,走路的时候我们还得一前一后,如果两条腿一块儿跳就肯定不协调,也走不快。

还要辨证理解可持续,不能绝对化。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重视生态。我去年到北朝鲜去,它基本上就没怎么发展,现在他们主要是强调政治,强调军队。在平壤下飞机,整个飞机场就停了一架飞机,整个平壤市没有红绿灯,只有女警察在指挥交通,完全指挥得过来,因为车不多。平壤的空气好,我们住在它唯一一个五星级宾馆的最高层,晚上往下一看,没有多少灯光。当然,人家虽然生活有困难,但精神头挺好,跟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有些情况很相似。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不发展是不行的。当代发展要顾忌后代,像我国多少年来没有重视发展,这才发展了三十年,我们还有很多欠帐,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如果我们的发展速度降得太低,恐怕问题会更多。

还要辩证理解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是为人的发展而发展,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根据马克思的阐述,人的发展起码有这么几个基本点。首先,用马克思的话讲,未来社会是自由联合体。马克思确实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其次,要明确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也只能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许诺。马克思讲,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质和量两方面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总体来讲,我们要关注民生欠帐,应该重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概括地说,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强调要为老百姓做好事,最本质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主体,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本”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在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下,相对来说,政府是高度集中的,一定程度上包揽一切,发展是靠政府推动的。因为政府计划、政府立项、政府投资,甚至于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现在各级领导,每天主要忙着调动群众积极性,不是开会就是发文件,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时候调一调就动了,不调就不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动,所以一级等一级,一级靠一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体系,我们要把这些问题逐理顺了。

我们现在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我到浙江调查发现,浙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民众创业、老百姓创业,再加上政府鼓励支持来发展,我把这种经济称为民本经济,以老百姓为发展的主体动力。我把他们的运行机制归纳为四句话,我认为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做到的: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市场配置资源,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必须要自主经营,要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具体来讲就是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宜搞过多的经营。

现在有很多人提全民创业,我觉得这不行。民众创业是指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全民创业搞不好就和全民经商差不多,人人招商引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这么做,搞不好就官商不分、权钱交易。

有同志说,我们现在讲民本,我们古代也讲民本,而且讲得很精彩、很丰富,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古代讲的民本实际上是一种手段论,而我们现在讲民本不否定手段论,但应该坚持目的论。过去讲民本,比如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凝;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等,他们充分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但这充其量是一种手段论或者工具论,,他们知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但一旦得了天下,反过来又欺压百姓,所以他们不断灭亡。而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民为本,是得了天下之后,实行的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执政党体现人民的意志,所谓执政为民,这样做到目的论,才能真正摆脱过去剥削阶级的局限性。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实这个问题说难讲很难讲,说好讲很好讲。我刚才讲了,五年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历次重要讲话或者部署,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所以我们现在再讲新的办法、措施,就我个人来讲,我讲不出太新的。只要中央这些战略部署、战略措施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那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取得时效。

比如三项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三大任务很艰巨,每前进一步都很不容易,能前进一步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很好的落实。比如两个转变: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是个技术问题、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也是个体制问题。由过去以投资拉动为主,变成消费打头,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怎么提高消费水平?而提高收入水平,就涉及到十七大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在企业分配中的比例,就是要给职工涨工资,这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当然不只是提高收入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有了钱了,还得敢花、会花。像我们这些60多岁的人,转变消费观念就很不容易,年轻人还比较快。

我认为,在两个转变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固然不容易,转变体制机制更重要也更关键。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很难转变,所以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决定作用。

这两年我参与了一项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什么叫集体林权改革呢?过去我们的承包制主要解决了耕地问题,而林地、山地的问题没有解决,集体林权就是把林地、山地的产权明晰。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前,林区、山区各级领导也经常给老百姓讲,我们要保护生态,不要乱砍乱伐,要植树造林。如果发现乱砍乱伐,严重的时候就动用行政手段,但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该砍还砍,该伐还伐,山上的树越来越少,生态问题越来越多。

集体林权改革以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虽不能说是全部得到了解决,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后,林地、山地的所有权不变,就像土地一样,但林地、山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包括交易权交给农民,70年不变。这项改革做到了三句话: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责权明确了,现在人们就不乱砍树了。不但不砍树,大家都栽树、植树。现在问农民,为什么现在不乱砍乱伐了,他们说,一是现在栽树就相当于在山上办银行,今天种的树,过几年就可以卖,有收益,能增值。二是现在在山上种树是为子孙后代留财产,政策规定是70年不变,而且文件讲,70年后还可以根据情况不作变动。发科学发展是永恒主题,什么事儿都得讲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保障,必须有一定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就讲到这儿,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今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同志等在研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在接下来一年半的集中学习和实践做了动员。今天我就根据这些精神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特征及其精神实质;三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要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要清楚认识它的背景。大的背景在十七大报告都讲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包括总结国内外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今天我先讲讲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期、阶段呢?十七大报告做了分析,提出八个同时,也是就八大特征。根据这八大特征,我认为我国现在处在四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第一个转变是从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到1990年左右,基本走完第一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00年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也就是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这时候我国总体达到小康。十六大报告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提出,首先要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呢?或者我国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任务,存在哪些矛盾呢?

我认为,原来讲的总体达到小康是一个平均概念,如果讲问题和矛盾的话,在这个平均的背后,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等问题,主要表现就是,这些年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不平衡、不协调。仅以收入为例,农村叫人均纯收入,城市叫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世纪80年代城乡收入差距是1:1.8左右,也就是城市收入是农村收入的1.8倍。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差距扩大到1:2.5左右。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农村收入也有很大提高,但城市收入提高更快,城乡差距一直是在3倍以上。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140元,增长了9.5%,与此同时城市人均收入达到了13786元,增长了12.2%,这样算下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3.33左右。

为什么说城乡收入差距或者城乡综合差距在不断扩大是个问题呢?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比较来看,总体小康可以平均,就是全国人均GDP800美元,这就是一个重要标准。而全面小康就不能简单平均,如果在城市达到小康甚至远远超过小康,而农村没有达到或者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达到小康,那就不能叫全面小康。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的目标,其中有两个指标都涉及到农村,一是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现在我国大约还有8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二是全面小康包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得到扭转。在我国发展中摆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实现现代化和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主要薄弱环节在农村,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紧接着提出五个统筹,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在五个统筹提出以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大家知道,最近中央刚刚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主要是关于农村的发展与改革。会议决定中提出几个指标,到2020年,也就说还有不到12年的时间,农村人均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现在是4140元,翻一番就是8000多元。如果在全国农村达到8000元,我认为可以实现,但非常艰巨,因为还差一半多,而现在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不是很大,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很艰巨,但如果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的第二个背景就是针对以往,主要指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这些矛盾尽管是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解决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社会发展。

我们对经济发展快速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直接认识始于非典,首先认识到公共医疗比较薄弱。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20%,但公共医疗仅占2%,享受公共医疗的人80%在城市,20%在农村,所以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一个看法:我们的发展不仅重视GDP,还要重视CDC。CDC是疾病防预的英文缩写。这就是为什么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些重大决策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能力训练的期末自测题的第六大题 请针对下面两种观点发表个人看法 张大爷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地球环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2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