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08
邱县梁二庄镇程二寨村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驻村期间,按照此次活动的要求我先后走访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通过入户拉家常、召开座谈会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的具体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真实想法,对村民增收、村级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和打工,近年来该村村两委干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蛋鸡存栏2万只、猪常年存栏2100头,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村两委班子共有7名干部。村内路面已经全部实现硬化,家家通自来水,村内环境整洁卫生。各项补助发放到位。警务室建设面积4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人员到位,数码相机、现场记录仪等执法装备还在配备中。总体上讲,该村干部配备齐整,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秩序稳定,无派系和家族势力之争,民风淳朴,多年来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二、蹲点工作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1、农民生活居住条件仍有待加强。虽然程二寨村距镇里路程不远,但是这里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镇里仍有些差距。存在民居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部分
住房修建时间长、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农民收入仍有待提高。务工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增收,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基建或装修工作,日工资能达到180元左右。但是由于这种工作稳定性较差,时有时没有,再出去农忙时间和各种节庆,农民平均能拿到手的务工收入每月也就1000余元。务农收入,收成好的话,一亩地一季玉米可收入1300元左右,一季小麦可收入1100元左右,再除去农资花费,土地一年的真正收入不足千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农民在市场消费中,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
3、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日渐突出。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都会外出务工,村里相当一部分老人和孩子无人照料,缺乏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服务。农村幼儿园建设有所改善,但养老院建设还很滞后,跟不上社会养老发展需求。
三、体会和思考
通过这次驻村工作,让我们真正了解了百姓所想所盼、所急所需,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是建强班子,切实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一个村建设的好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
产,建好家园。对农村干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探索办理养老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开展电视讲座、一对一帮扶培训、各种技能培训、资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新农民,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收入。
三是完善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经济开发区入驻项目多,所辖村庄基本都存在占地问题,失地农民为数不少。这部分群众最关心的“出路”就是就业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保障他们的生活必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鼓励,加强对民办就业培训工作的扶持,帮助农民就业。所谓“退路”,就是保障问题。尤其是对年龄偏大、劳动能力较弱的实地农民,更要制定出可持续性、稳定完善的惠农政策,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感觉有保障可依。
二 : 下乡包村调研报告
“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下乡包村
调 研 报 告
岚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索海冰
一、王狮乡阳坡坪村基本情况
阳坡坪村位于石桥山下,距209国道10公里,人口680人,165户,耕地2450亩,宜林地3500余亩,全村党员17人,学校一所,学生26人,村卫生所一所。经济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有大牲畜200余头,羊600余只,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出务工23人,人均收入2000余元。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通过逐户走访排查、实地调研和座谈会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收集汇总了现阶段阳坡坪村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当前阳坡坪村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基本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着某些不安定的隐患和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经调查发现,阳坡坪村矛盾纠纷有以下两类。
1、群众与村支委及干部间的矛盾纠纷。
(1)、干部作风问题。由于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政策执行上时常出现偏差,对待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时间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臵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常搞高压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使小纠纷激化成大矛盾,因基层干部工作方式 1
简单粗暴而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与群众钓恶性互动起了双方的对立,基层群众把对个别干部的埋怨转化成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对村委会的不信任。而群众的上访也让村委会把其划为“刁民”,干群关系逐步紧张。
(2)、管理职能与体制问题。基层组织,群防群治作用发挥不好。综治网络、人民调解网络不健全,组织的不健全导致在基层工作中,基层网络作用发挥不好,对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邻里关系等引发的民事纠纷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处理。矛盾长期得不到化解,基层群众对村委会的信任度成下降趋势。
(3)、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然而少数村干部在村级集体事务管理中;没有真正贯彻“四议两公开”,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务、财务公开,但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只是个别领导开个会就研究决定了,决策的不公开极易引发村民不满,村民代表会和村民议事会多数形同摆设,村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见,反映村干部吃喝贪占和财务混乱的越级上访问题仍居高不下。
2、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由于法律条文枯燥难懂,群众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邻里发生纠纷后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基层组织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从而导致邻里之间矛盾不断加深,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不断恶化。这些纠纷纠纷既影响 着村内的和谐、村风的健康发展,也使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
群众间的纠纷主要表现为:
(1)、因宅基地、责任田引起的纠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与村规民约、历史与现状 2
的冲撞,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主要因村庄规划不够科学与规范;部分村民法律意识较为淡漠,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自主翻建或新建’,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宅基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加之现在农村年青人往往不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某些村民在翻建房屋时,为了能让自己和父母分开居住“建新不拆旧”,形成事实上的“多占抢占”,而产生了矛盾纠纷;有一些村干部不按法律、村规民约办事,乱许口,乱批地,也造成了许多纠纷;宅基地纠纷,往往特别难调处。
(2)、因家庭、婚姻关系引起的纠纷。伴随着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家庭婚姻类纠纷成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级。农村伦理道德遭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等犯罪现象。
三、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类型的多样性。矛盾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
二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许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艰难与复杂性。过去的纠纷多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调处时当事人的情绪也较为温 3
和,现在的矛盾纠纷多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且大多发生在个人或群体基层组织、政府部门之间,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达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当事人往往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而政府部门对待这些非正常上访事件,往往片面强调“和谐稳定”在处理问题中往往做出过多的妥协,最后事情虽然得到解决,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恶劣影响。
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少数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
2、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
4、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深入细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4
不大。
5、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是基层政府及基层干部必须直面面对的。
(1)、加大普法力度,促使群众知法、遵法、守法。现在,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加大对普法宣传的投入。
(2)、健全制度,依法管理,缓和干群关系。在健全村务管理制度中,乡镇政府帮助村级自治组织健全村务管理制度,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制定出相关考核办法。通过加强巩固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党务、村务行为,加快基层民主化进程,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因村务管理混乱而产生矛盾纠纷。
(3)、依法行政、减少行政纠纷。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不损群众利益,从而减少矛盾纠纷,促使社会和谐。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5
三 : 暑期三下乡“古村落文化“调研报告14
湘潭大学物理院
赴飞仙桥乡开展古村落文化保护
调
研
报
告
指导老师: 张佑祥 调研实施地点: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调研时间: 2012年7月1日——7月15日 团队名称: 湘潭大学物理院赴飞仙桥乡开展古村落文化保护调研团
摘要
我们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认为古村落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几个重点古村落的保护,这一系列的保护带来的光明同样需要照耀到那些很难被注意到的角落,因此我们团队准备从邵阳市新宁县麻林乡这个少有人知的瑶家聚居地入手,开展我们的调研行动。我们此次调研行动将通过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出近年来当地的村落文化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是积极的,哪些变化是消极的,并分析出这些变化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最终提出保存和发展古村落文化的一些建议,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以及这些建议,能够为全国的古村落文化保存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我们所有调研成员,都真心地希望古村落文化,在跟随时代潮流的过程中,保存其优良的传统,不断优化自身,得到最好的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 ,瑶族 ,峒语,八峒瑶山跳古堂,崀山风景区
目录
第一章 调研背景??????????????????????3
第二章 调研目的??????????????????????4
第三章 调研时间地点及参与成员???????????????4
第四章 调研采集的资料???????????????????5
第五章 调研过程及收获???????????????????6
第一节 实地采访??????????????????6
第二节 名人采访??????????????????10
第三节 新宁县电视台????????????????12
第四节 其它行动??????????????????12
第六章 调研结论?????????????????????12 结束语??????????????????????????14 附录???????????????????????????16
第一章 调研背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探索,也越来越受到人的重视。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由于其中生生不息的居民而成为一种活的历史,成为诠释过去农耕时代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厚载着我们民族先人的嘱吒和期望,传递着先辈们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的创业精神,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通过思考,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带着这一种责任感和好奇心,促使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试图了解、探寻这些南方小村落文化里的种种。邵阳市新宁县麻林乡位于湖南中西部的一个瑶族聚居地,那里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其生产方式、居住条件,传统服饰和经济生活方式也很特别,但是这个瑶族聚居地并不出名。因为它面积小,特色文化不够明显,因此在全国性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视,而且据居住在当地的一位同学所说,当地的古村落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情况并不乐观。“古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古村落,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村落和建筑相关,但首先它是一个文化聚落。当地民众的传统文化主要在村落保存,保护古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遗产的关键节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现代化进程中的古村落保护。我们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认为古村落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几个重点古村落的保护,这一系列的保护带来的光明同样需要照耀到那些很难被注意到的角落,因此我们团队准备从这个少有人知的瑶家聚居地入手,开展我们的调研行动。
第二章 调研目的
农村,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现实,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参加三下乡调研活动,同农民们接触,既是对自己人格的洗礼,更是像小学生一样汲取人类优秀文化基因的途径。农民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农村既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这是一种良好的正反馈机制。只有置身于农村的现实,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认识到一个真实的农村,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结构,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同时,实践中也是我们进一步检验理论和丰富发展理论的途径,我们利用专业知识为农村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所以,三下乡调研的根本目的不是做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是在调研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我们掌握的知识,做到能够熟练地应用;通过我们对农村的实地考察,最终提供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则更是锦上添花。
第三章 调研时间地点及参与成员
时间:2012年7月2日-18日
地点: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麻林瑶族乡、一渡水镇、八角寨、新宁县电视台、县政府宣传部
暑期三下乡“古村落文化“调研报告14_下乡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表:
第四章 调研采集的资料
1. 调查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文化保护的认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联系以及对于古遗产保存和发展意识;
5
2. 了解调研当地政府文化局等目前针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及想法;
3. 深入调查农村发展现状,具体了解村民身边的乡村文化,从小处思考,继而进行调研;
4. 深入了解古村落的成形与发展、古村落现今的遗存与价值、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古村落的内在美无庸置疑,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古村落文化的调研必不可少的是向每位村民宣传建筑文物等古遗产保护和发展意识;
5. 在调研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我们掌握的知识,做到能够熟练地应用;通过我们对农村的实地考察,最终提供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
6.我们在麻林乡政府调研时,办公室雷主任给了我们一本《麻林瑶族乡志》
作参考,这本书写于2009年,是麻
林乡政府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
乡政府宣传部,联合麻林乡4位德高
望重的老人一起编写的,这本书里详
细介绍了麻林瑶族乡里的各种特色
文化、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和民情民
风。由于这本书乡政府也仅存两本,
我们无法带回,只能拍照存档。
第五章 调研过程及收获
第一节 实地采访
我们总共组织了3次实地采访调研。我们利用支教的空余时间,组织没有支教任务的成员,前往调研地点,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的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留以及认识的情况,调查当地普通居民有关语言、饮食、服饰、建
6
筑、生产方式、娱乐休闲等文化以及各种新兴文化的实况。
一、 麻林瑶族乡调研
7月4日,我们调研小组一行十人前往麻林瑶族乡开展我们的首次调研工作。
这是一个许多文化都不同程度与汉族相融合的瑶族聚居地,我们的成员在采访一位老爷爷的时候,他强调,什么建筑、服饰都不重要,峒语代表瑶族
的尊严,一定要把本民族的峒语传承下去,他
请求我们为他们民族写关于保护峒语的文章希
望我们能以此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峒语的保护
受到上面的重视,现在的峒语在当地瑶族年轻
一辈中的掌握度也在下降,开始面临失传的危
险,针对这一局面,当地政府也准备在一年内
开设峒语传授课程,希望能缓解这个危机。但
是我们觉得单纯加大传授力度还不够,我们希
望能够在瑶族内部加大宣传力度,即关于瑶族的文化价值方面的宣传,让当代年轻一辈的瑶族居民们从心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只有本民族的所有人群从内心重视起本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继续传承下去。我们采访了几位年轻一辈的人群,发现他们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民族的建筑没有现代化建筑美观、舒适,除了祭祀之外很少穿过瑶装大体上他们都是觉得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不够,因而重视度不高。我
们分析认为这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
化大量融合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一
致认为我们需要在基层加大宣传力度,
让本民族居民重视起自己的文化来,打
好他们的思想基础,
这样会有利于我们
7
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
此外,我们走了8里的山路,来到了一个较为偏远的山村(泥鳅村),这个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仍然具有传统的生活习惯,也是我们调研的对象之一。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泥鳅村之所以仍然保留了较多的瑶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是因为这里的村民没有足够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被迫过着较为传统的生活,当地居民反映,如果给他们足够的钱,他们也会选择搬到相对繁华的乡政府,过更舒适的日子,但是搬到了繁华地带,也将意味着他们必须抛弃某些传统文化。
二、一渡水镇调研
7月6日,我们调研小组一行四人前往新宁县一渡水镇进行调研。汽车在
公路上颠簸得非常厉害,一路上灰尘仆仆,部
分路段还有山体滑坡的痕迹,有一段路还在爆
破施工修路,连续3个小时的赶路,终于赶到
了调研目的地。
到达一渡水镇后,调研小组不顾旅途疲惫,
立即赶往西村坊村调研。西村坊具有新宁县保
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当地居民说该建筑群
至少有400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成功申请省级
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在进行进一步调研时发现,当地虽然具有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但是缺乏文化底蕴。首先当地居民对自己居住的古建筑缺乏了解,因为这些建筑并非他们祖传下来的,而是土地改革时期分配到居民家的,在文革时期遭到过破坏;二是当地居民缺乏
保护意识;三是当地政府虽然已经下了
保护建筑群的命令,但是并没有拨款对
建筑群进行检修,有部分建筑
8
有倒塌的危险。
7月7日,我们继续前往一渡水镇的三渡水村进行调研,三渡水村也有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牌楼,我们采访了股牌楼附近的居民,了解到,这个牌楼在文革以前遭到过破坏,后来被县政府设为重点保护文物,但是由于牌楼上的雕刻非常精美,曾经有一些不法分子偷窃了上面的部分石雕。这一点反映了当地虽然重视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此后,我们又去了三渡水附近村庄里的一个被称为“狮子庵”的祠堂。这个祠堂嵌在山壁上,50平米大小,木质的地板,踩上去咯吱作响,给人一种
随时会掉下去的感觉。负责维护祠堂的只有两位年
迈的老人,祠堂里一片破旧的景象,我们赶到时恰
逢一位女士在祠堂问卦,我们赶紧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在采访这两位老人的时候,他们反映,这个祠
堂也被列为了县文化遗产,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资
金维护。
三、八角寨调研
7月9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阳晒着,我们团两位队员前往崀山镇八角寨实地去调研当地的古村落的保护情况。八角寨山脚下是王背村,清一色的木质
结构的房屋,大部分是一层,
门窗都涂的红漆,墙壁都以白
色粉饰。经过了解,这是近年
来为发展旅游业,政府要求家
家进行粉刷的。之后两位队员
辗转来到石田村,来到闻名遐
迩的刘氏宗祠,并在此采访了
9
暑期三下乡“古村落文化“调研报告14_下乡调研报告
一位这里的维护员。据了解,刘氏宗祠是清末大官刘坤一的宗祠,上级对此非常重视,并于2008年申请了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并拨出一定量的经费对此进行维护。现在这座宗祠保护得相对较完整。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座宗祠外面已经长满蒿草,一片萧条,鲜有人问津,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人有待开发。
第二节 名人采访
我们总共组织了两次专题采访。第一次是与当地乡政府取得联系,进行有关当地文化情况的采访;第二次是采访县政府的宣传部陈部长,据给推荐我们采访陈部长的邵阳市旅游局的彭小姐所说,陈部长对新宁县的历史、文化都研究得比较深。
一、 再访麻林乡
7月9日,我们的一个2人调研小组继续前往麻林乡进行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采访麻林乡政府指定的代表人办公室雷主任以及当地比较有名望的老人蓝爷爷。从多方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村古落文化保护遇到的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政府缺乏资金来保存和复苏一些古村落文化,二是一些
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在民众中的受欢
迎度下降导致它们们被逐渐冷落和
淡化。同时,当地政府与民众之间
沟通不够,导致民众对政府的措施
不够理解,不够支持。我们在调研
的路途中,随机采访了当地的一位
居民,了解到当地一些古老的木质民居之所以能够保存完整大致有三个方面
原因,一是户主比较贫困无法建造砖瓦楼房,二是有一部分居民移居到其他
地方使一些建筑被弃置,三是有一少部分人觉得这些民居有文物价值而没有破坏。
二、新宁县政府采访宣传部陈部长
7月14日,我们一个四人调研小组前往县政府做最后的调研采访工作。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采访新宁县宣传部陈湘运副部长,请求他解答我们前一段时间调研产生的疑惑,并对我们的调研工作进行指导。本次采访主要以交流为主,陈部长仅从个人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县政府。
陈部长认为,部分古村落文化,尤其是我们调研的中心地点麻林乡的瑶族传统文化,开始被汉文化取代,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不能说是被同化,而是瑶
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
程,这种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一种
必然趋势。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文
化,或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的当代社会慢慢地不适用,或
是不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了,因
而它们逐渐被淡化或是消失是
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无
法强行扭转的,对于一些无法顺
利传承的文化,我们只需要保存,而不用追求发展或是强行提拔;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则必须考虑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古村落文化保存是需要资金的,政府获取资金的最佳途径便是开发当地旅游业,有生命力的古村落文化便是开发旅游业的重要资本,是形成当地旅游文化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
一。最后,陈部长提出古村落文化保存的三个重要方法,一是政府全力支持和投入保护工作,二是民众自愿性传承传统文化,三是来自于社会志愿人士
的支持和关注。他非常支持我们这种类型的志愿活动,并号召大家都行动起
来,积极参与到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志愿活动中去。
第三节 新宁县电视台
调研结束后,新宁县电视台的记者对我们几位调研负责人进行了采访,我们主要简述了我们的调研经历、这半个月来调研的成果和感想以及我们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一些建议。
第四节 其他行动
调研的同时 我们和当地领导取得联系,建议在新宁县试行以乡镇文化站为核心,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县乡村等进行推广,力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因为只有乡村文化基础好,古村落文化的保存才不会存在问题。
第六章 调研结论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发现,我们的主要调研地点麻林瑶族乡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当地具有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当地传统文化在于外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改变是必然的趋势;2. 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视度不够;3. 一些古村落文化的保存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4. 当地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保护力度有所欠缺;5. 当地居民与政府之间交流不够,对政府的一些保护措施不够理解,导致这些保护措施支持率不高,实施起来比较困难;6. 部分古村落文化缺乏生命力,或是不再被当地民众喜闻乐见,或是在当代社会不再适用,或是特色不够鲜明,难以进一步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当地加大宣传力度,向民众解释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起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使得他们在本民族文化与外界交流与融合中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确保本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被同化,保证本民族文化稳定地发展。
2. 为了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在古村落文化保护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让保护政策更有效地实施,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在展开每一项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解释这一措施的目的与好处,及时地破除民众心中的疑惑,将更有利于这些措施的施行。
3. 当地在采取了保护措施之后,须要将这些措施落实到底。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主要是文物)保护的任务具体分配到某一个部门,同时定期检查保护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防止因维护不当造成损失。
4. 当地用以保护古村落文化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政府的拨款,另一个是当地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以开发旅游业,当地在全力实现与崀山风景区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先实现文化的融合,再实现地域的融合。即先将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推广到崀山风景区,通过崀山景区将特色文化推向外界,在获取了足够的关注度后再考虑招商引资,摆脱当地交通不便的现状,在地域上使崀山与当地紧密相连。
5. 当地的特色文化很多,但是特色不够鲜明,在开发旅游业的时候难以吸引外界的目光,这是当地权威人士给我们的一个当地文化现状的概括。我们认为这些文化在应用于旅游业的时候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八峒瑶山跳古堂”,持续时间长达三天,不具观赏性,但是我们可以截取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去除其中拖沓冗长的片段,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将这一祭祀活动改成一场精彩的表演,将其中的最亮点展示给游客。总之,传统文化在历
史的发展潮流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想让它延续下去,就必须要创新。当地政府在这一方面,不应该太过悲观地把传统文化的消失当作一种必然趋势,而是要勇敢地去尝试,去改造这些文化,使其顺应新时期的要求,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有希望发展和延续下去。
6. 即使是当地政府对于某些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无能为力,也一定要保存足够的这种文化的资料,为后世复苏这些文化保存一份希望,绝不能让这种文化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任务,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必要行动起来,积极地去承担这一份重任,为这些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贡献出自己能够尽的一份力量。
注:本文中所提的“当地的传统文化”即当地的古村落文化。
结束语
这次大学生暑期调研活动,是我们参与的第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相信每一位成员都收获良多,这次调研注定成为我们这个暑假最难忘的回忆。
在调研期间,我们所有成员首要解决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开展工作,而是如何安排好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在调研的同时还参与了支教活动,因此我们寄居在调研地的一所学校里,那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对于我们每一个成员来说,劈柴生火洗衣做饭都是每天必做的事情,这对我的生活自理能力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同时,为了不让调研与支教相互冲突,我们特地调整了课表,在白天一部分人留校支教,另一部分人外出调研,晚上的时候则是写实践日记,准备宣传稿,虽然每一天都要在忙碌中度过,但是都过得无比充实。作为调研组的组长,我几乎参与了团队的每一次调研行动,调研途中可以在蜿蜒的山间
暑期三下乡“古村落文化“调研报告14_下乡调研报告
公路上欣赏沿途的风光,偶尔还要爬几里山路,在几百米高的山顶发出胜利的呐喊,调研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其中不乏一些热心的居民给予了我们大量的帮助。总之,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无形之中陶冶了我们心性,沉醉于于山水之间,一切烦恼都消失不见。
调研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开一次会议讨论安排接下来的行程,但是工作上我们也会有迷茫的时候,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成员之间也会产生分歧,生活上偶尔也会产生矛盾。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让我们放弃,这些矛盾也没有冲淡我们之间的友谊。无论分歧有多大,我们都默契地选择了坚持,最终殊途同归;无论矛盾有多大,最终还是寸寸瓦解,付之一笑。无疑,这些挫折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这些矛盾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记得在我们开展调研之前,我曾对大家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一个集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做到了。不论调研的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胜利者。调研只是短短的半个月,但是它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却可以让我们保留终身,它给我们培养出的友谊让我们享用不尽。
在这里短短半个月的调研生活,竟然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一种归属感。记得刚来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的,可是在这里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关心当地的文化发展,仿佛我就是当地的人,这些古老的文化就是我家的财富一般,看到一些古老文化渐渐消失,我也会感到非常惋惜,有一种竭力去保护它们的冲动。一个地区的文化,不单单是属于这个地区的,而是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我们整个民族有责任和义务团结起来,保存和发展这些文化。我们大学生通过走读这些乡村文化,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它们的美,形成这一种责任意识,扛起这一份重担,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它们的队伍中去,我想,这就是大学生走读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所在吧!
蒋浩
2012年8月25日
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附录:
一个民族的尊严
“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那就没有了这个民族的尊严。”听到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了灵魂上的震撼。我不知道这是出于压抑已久的对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呐喊,还是对本民族唯一剩下的一点非物质文化的无奈与惋惜。我的内心却是久久不能平静。
————题记
“感谢你们这群大学生啊,能到我们这偏远的瑶族聚落来,就已经是对我们的关心了。”一口浓浓的本地方言,还不时夹杂几句峒话,笑呵呵的和我们这群来访者交流,似乎是在“炫耀”自己比我们多一门语言——仿佛有一种老顽童的“俏皮”。我们外来的几个采访者,都是很吃力的听着他给我们讲述他们文化,幸好还有旁边的“湖南妹。
经过一番沟通和交流,我们才了解到“如今瑶族的物质文化——建筑、服饰等都不同程度的被汉化,能够保存下来的也都是少之又少。唯独语言、祭祀文化还在“奄奄一息”还能看到一点民族色彩。”我不禁为此感到惋惜。和他的交流的过程中,他不时伴着激情澎湃的阔论,也不时伴着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担忧。一双深邃的眼睛盯着前方——这是一位智者对本民族的思考。他左手握着膝盖,坐在椅子上,身子微微前倾,右手还不时“抑扬顿挫”打着节奏。他仿佛陶醉于本民族的文化,似乎忘了我们的到来。
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是一位智者对一个民族文化存亡的思考。当听到
“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那就没有了这个民族的尊严。”我全身仿佛触电般,为之一振。如果不是在现场,我都很难相信这一句富有深奥哲理的话,竟然会出自于这位老爷爷!这让我不得不去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民族。
在后来的交流中,他一直提到“如今这什么古建筑、服饰啊,都不重要了,只要能把本民族的语言延续下去,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现在会讲峒话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多岁年轻人,几乎都不会讲,只有五十来岁以上的才会讲。”这种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被汉化。的确令人担心,如果不是出于对本民族的关心,那是很难体会到老人这种感情的。我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最后一课》,内容大概讲的是,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法国战败,德国对法国进行文化的侵略,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那一天就连平时调皮捣蛋,不学习的“小弗郎士”都去听那最后一节的国语课。而且那一节课,他们听的格外认真。
诚然就像一个民族不能同一个国家相比,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也不能同一个国家的灭亡相比一样。但是他们都能为自己即将灭亡的国家,去认真的听好最后一节课,难道我们就不能多一分对本民族的关注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做一些改变呢?难道非得等到哪一天这个民族“消失”了,我们才去做一些努力。估计到那时一切都迟了,留下更多的是哀叹和惋惜。
“梁林故居被拆,曹雪芹故居被拆,徐悲鸿故居被拆,就连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林白水故居也被拆了。这无不是一个个鲜活而又残忍的事实吗,为什么那些条条款款的法律制度在现实面前,却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呢?更何况这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民族,一个“没有外来入侵的民族”,她的物质
文化的保护已经是“无力回天”了。然而对于那仅存一点的非物质文化,怎么就得不到关注呢?的确麻林乡这个不为人知的瑶族聚落,没有张家界风光的旖旎,也没有像凤凰古城那样的悠久,只有那闭塞的交通和蜿蜒曲折的山路,还有那可口山泉,破败的小木屋,一片片绿油油的梯田。(泥鳅村)俨然就是人间仙境。
我不是有感于这个民族的肇始,而是出于对这个民族的一种思考和审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乡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个充满“铜臭的年代,什么无形,而又无价的文化遗产对于一些人来说还不如手中的RMB。唯独那些老人,那些能够对这个民族有深刻思考的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那就没有了这个民族的尊严。”
他们是多么期望,本民文化族能够发展和延续下去啊。“延续”这不是多么奢侈的一个词,而是为了自己民族的尊严乞求。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人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对我们说“希望我们能写些文章,向外界反应这里的文化保护的情况。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关注瑶族,也希望瑶族的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我顿时感到我们肩上沉甸甸的。
调研组成员:易孝峰 写于2012年7月8日
四 : 乡村小调【一】
天际渐失炊烟生
一轮圆月挂堂中
渺虚自若神仙意
谁人不恋乡村情
本文标题:下乡驻村调研报告-驻村蹲点调研报告08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