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北师大数学第七册《乘法》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18-02-12 所属栏目:活动方案

一 : 北师大数学第七册《乘法》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 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在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人造卫星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的时间。接着,可以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具体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当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呈现了用表格口算114×21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值制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表格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体育场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已多次渗透了估计的思想,本活动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策略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体育场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估计。有关“估计”的教学,有时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清晰”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延迟判断”,给学生多留一点“时空”,引导学生说出 “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做“更清楚”的表达或举出“更好理解”的例子。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会操作计算器。所以,本活动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各功能键后,(如“m+”,存储;“mr”,提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当然,提供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有趣的,如:1 + 2 + 3 + … + 98 + 99 + 100;999 × 9,9999 × 9,99999 × 9等,这些题目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应用,又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和说明。
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所以,在开展本活动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关,可以先出示“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可以鼓励学生讨论“1111×1111”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安排一些数据较大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尝试。也可以先出示22222222×55555555,让学生算出结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先算 2×5,22×55,222×555,发现规律后再解决8个2乘8个5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第二关,蕴涵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开始探索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算一算“乘1,2,3,4”后的结果。学生发现规律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乘5,6”的得数。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乘其他的数(如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得数的规律。
第三关,按照图像直接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所教班的学生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直接出示“999999×999999”让学生计算。实际上这道题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可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形(9×9,99×99,……)出发,寻找规律,并由此得到999999×999999的准确结果。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四关,学生在探索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寻找神秘数过程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任意”组合的意义以及如何组合最大数与最小数。然后,演示一下相减后的差以及如何把得数的四个数字组合成最大数与最小数。学生在了解这些规则后,可以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
四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教材所呈现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教学时可以搭一个长方体(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并让学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随后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由于有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可以进行交流,从中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探索与发现(三)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在出示情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对于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要控制简便计算的难度,以书上的练习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含有减法的分配律的题目不作为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本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阅读本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算筹、算盘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于计算机发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报纸查阅、网上查阅等),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实际上,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科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工具出现的意义。(1)用算筹进行计算是人们把对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为对具体的物的操作;(2)用算盘进行计算的特点是把算法“口诀”化,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3)加法机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机器进行计算;(4)差分机是第一台能够依据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5)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现在的曙光大型计算机,60年来,计算机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元件已经过四次大的变化———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时代。

二 : 20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人教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P94——P103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难点: 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四、单元教学安排
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P94——P95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校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格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的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探索发现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写“正”字等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 汇报展示。
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我们组是用图示来表示:

我们组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3)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统计图,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小结: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图日期(指画统计图的时间)、单位名称、条形、横轴(要统计的内容)、纵轴(一般表示数量)等组成。
(5)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小结: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巩固发散
1、P95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一)
用条形的长短莱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一眼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作日期、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P96——P9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 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
(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
(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
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一个格是2人,那么半个格则是1人。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
(2)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发散
1、P97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2、P9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1个格表示2个(5个、10个)单位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P100——P103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条形图的相关知识,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知道1个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并分析相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全面夯实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知道1个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
难点:分析相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103——7 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指导练习
1、P101——3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左侧纵轴每个格表示几个单位,没有给出,要求根据数据的大小合理推断。第一组,人数较少,可以表示1个单位,第二组数据人数较多,则表示2个单位合适。
2、P102——5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与之前所学的条形统计图不同,它的横轴是数据,纵轴是统计的对象。另外若表示23年,则在第一个统计表中较准确,因为一格表示5个单位,那么误差不会很大。
(三)检测评价
1、P100——1 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2、P100——2 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3、P100——4 课下完成后全班交流。
4、P103——6 独立完成并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注意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填写的是自己要统计的奖牌对象。只能选择一种。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六、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教材70页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从图中观察到了什么?
2、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并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4、让学生用三角尺检验第三个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然后归纳出这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1、认真观察插图,说说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
2、再练习纸上画出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有以下几种: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知道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前面两个图形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回忆如何检验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然后分小组合作检验这些图形,看他们的对边是否平行,并汇报检验结果。
5、分小组讨论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在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告诉学生第三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第四个图形是梯形。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给下面每条直线作两条垂线,看一看这两条垂线有什么关系。
独立完成并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额哪两种平行四边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叫做平行四边形; 叫做梯形。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四边形、贴四边形使学生认识所学的四边形。接着通过同桌合作画四边形、给四边形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见过的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而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加深理解这两种图形,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最后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木架,让学生认识到平

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来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学生虽然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些认识,其余的了解甚少,如有些学生能够画出梯形,但对它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如果课前能够事先准备好几个大一点的、并涂上颜色的四边形的话,这样学生的视觉感觉就会更清楚、明白些,认识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学生探究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学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就行了,老师可再通过习题来验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

握情况。而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抓重点词、反复读,其目的是想让学生记住定义,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学生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牢记概念。

三 : 湖北省武汉市鲁巷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第一

课题: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课型设置【自研·互动20分钟+展示25分钟】

学习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4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1

1细胞分裂是指

A细胞从原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为其他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B新细胞的子细胞逐渐长大的过程

C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

D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2有关细胞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可以生长、分裂 B随着生物体的增长,细胞的数量也是增长的 C生物体内的细胞数量是一成不变的 D细胞是处在分裂中的

3细胞分裂时,先分裂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4已知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细胞经分裂后的新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A23条 B23对 C46对 D11对

5生物体由小长大,是因为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细胞分裂和生长

6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

A不定的 B一定的 C变化不大的 D以上都错

7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中遗传物质的数量在什么时候已经加倍 A细胞分裂前 B细胞分裂后 C细胞质分开时 D细胞核分开时

2

四、【培辅课】(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五、【反思课】:

今日心得: 今日不足:

【教师寄语】新课堂,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今天你展示了吗!

3

四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人教七册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全部

来源:网络 2009-07-22 00:30:19

[标签:四年级 人教版 大数 数学]精华教育资讯 免费订阅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P2-P5 例1、例2 练习一 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关键:掌握数位顺序及数级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建议:

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类推,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有必要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可采用口答形式复习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对于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出示一组数据如:2005年路桥区前两个月共实现农林、渔业总产值17013万元,其中农业产品6383万元,林业产值94万元,渔业产值7560万元。在对万以内数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6个大数,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听到,看到的大数。在这环节中我们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运用旧知识去读数。这里学生肯定会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新课时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后,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

2、小组讨论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互相说一说其它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4、学习读数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可先出示万以内的数2496,让学生读后回答这个数在哪一级,表示多少?如果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在万级又该怎么读?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这样使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这样就渗透了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然后出示几个如:308、3080000、4007、40070000的数让学生读,读后思考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含两级数的读法

让学生应用刚学的万级数的读法再结合以前学的知识自己读出6407000、85000300,在读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读哪一级,怎么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什么情况下“0”要读?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第4页你知道吗?是直观让学生感受1亿有多大,特别是小精灵每秒钟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画3年2个多月,学生对这个时间感受是不具体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想想,如果你从现在开始画,等画完就过了3年2个多月,你就读几年级了?这样学生的感知就比较实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P6-P7 例3、 练习一 6~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集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中间有“0”和未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建议:

本课时教材是由电视播放新闻的形式呈现两组数,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数记录下来,引出写数。并且教材给出个级、万级八个数位,让学生对着数位写数,只给出两个数的写法,其余的两个数由学生自己写,这样既给了模仿的样板,同时也留有探究的空间,此外还可以利用此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时,我想可以同亿以内数的读法类似,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再引出亿以内数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路桥小学有学生二千一百八十名。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六千七百多米,公路桥长四千五百八十九米。

2、你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学生写后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利用信息,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情境图

a、提问:刚才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

b、试着写出这些数,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写法,在学生介绍自己写法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补充。在同学的争论中明确整万数的写法。即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再在后面加4个“0”.。

d、教学含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和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这两个数和P7做一做,让学生尝试去写,写后反馈交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2)在写数时,什么时候写“0”?

对于“0”的写法,可结合具体数据,如:四万零九十这个数百位和个位为什么写

“0”。一百万的十万位、万位为什么写0,以此来使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写0,最后得出含两级数的写法。

“你知道吗”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来历,为后面数的基本理论作铺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这一块内容也可以与下面“数的产生”一起教学。

练习中的第7、8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让学生直接写出数。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计数单位,分清级别再去写数。第9题是根据数的组成写数,训练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和正确写数的能力。在练习时可借助数位表来写,特别要提醒学生0的占位。

第三课时 练习一(P11、P12 10~1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分析判断能力及数感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的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建议:

本课时主要是对亿以内数读写的巩固练习。第九题是通过转盘游戏来练习数的读法,这里可以师转生读,同桌互转读也可以四人小组。完成之后可以问一下:你们认为怎样读数比较方便?第11题:写出横线上的数。教材提供了光的传播速度,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蜻蜓的小眼只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在练习之前可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写亿以内的数?练习之后可以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第15题,下图中哪些说法不合理,主要是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些素材让学生去判断合理不合理,如我国陆地面积约960平方千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4400米。第16题是读、写数的综合练习,难度比较大,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进行,有困难的可借助数位顺序表,显得直观点。

第四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P13 例4 练习二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以上的数比较大小

教学建议:

教材是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具体环节如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收集的万以内数的信息。问:你会比较大小吗?(复习万以内的大小比较)

2、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大数的信息,请把你收集的数和同学说一说。

二、引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些数中那个大?哪个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比较这些数大小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把收集的大数和同桌比一比,谁的数大。

学生比后反馈如: 9023000>3467500 85000300>24960000    470050>107070 708000<5690000     30609008<3070800

板书出示学生比的结果(板书时有意识的把数位相同的写在一块)后,问:你们是怎么比的?从而归纳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就大;当数位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相同就看左数第二位,以此类推。

2、出示例4图,呈现各省的面积数,由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每两个省份面积数进行比较,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学习

P13 做一做

第五课时:改写---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P14、例5 练习二 3、6、7)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的方法发现问题。

3、体会较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的科普知识。让学生在了解一小滴血液中含红细胞个数、白细胞个数的同时,学会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出示多个大数,如例5的数据,也可以是教材中出现的例4,让学生通过读、写、想三步来学习:想一想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感受到数字很多写那么多“0”的不方便,,读起来也不方便。通过读、写之后,再出示实例,进行比较,如: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和500万个,通过小组讨论,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特点:两种形式的结果完全相同,表达的意思也相同,只不过简写后的形式读写更加方便。再出示白细胞:10000个=( )万个,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在讨论时应当引导学生想,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位后面是几个0?最后得出结论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

第六课时 求近似数(P15 例6 练习二 4、5、8)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通过观察,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的过程,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本课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材运用拟人的形式,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对话,呈现有关地球、太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并且结合具体数介绍“四舍五入”法。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条信息,如:三峡水库最终蓄水393亿立方米,26台机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为修建三峡水库,120余万人从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请大家看看,哪些是近似数。最后说明:393亿和120余万,这些数所在统计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舍弃了尾数,这些是近似数,26台是准确数。再出示教材中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收集并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描述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再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怎样能很快看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使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从而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显得方便。进而引出怎样将“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从而介绍“四舍五入”法和如何用“四舍五入”将非整万数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在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后,应该根据具体例子让学生讨论:取近似数为什么用“≈”,改写与取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练习二第4题,下面画线部分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七课时 数的产生(P19、P20 练习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以及数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理解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认识亿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感受数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体验到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进行。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三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汇报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学生的汇报后出示主题图介绍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再介绍各国各地区的数字和符号(如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2、认识自然数

a. 教学时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认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学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b. 自然数的性质、特点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a. 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如我国人口有1295330000人,这就需要比亿位更大的数位,猜一猜比亿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要求学生填出书本中剩下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在学生填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

b.借助计数器理解进率。可先拨出1亿,边拨珠边数,得出十个一亿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c. 掌握理解十进制后可出示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让学生了解。

第八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P21、 P22 例1、例2、例3 练习三3~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通过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有能力。

3、进一步理解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4、掌握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未尾有0的数是读写法

教学建议:

由于前面学过亿以内数的读写和改写、求近亿数,学生再来学习亿以上数认识难度一般不大,可以放手让学自己试做。

一、教学读法

出示下面信息:

全球人口:6100000000人;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01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723400000000元。其中,沿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250300000000元。学生试读上面的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法,在读中体会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亿以上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数”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行。

即时练习,读出P21,做一做,读后提问,哪些零读,哪些零不读。

二、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读法,在计算器上拨出这几个数,观察计算器,看拨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写后互相交流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出方法。

(2)例3是改写,改写成为“亿”为单位数,应强调整亿数去掉后面8个零后要加上一个“亿”字。对于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强调最好先分级,看亿位的数是多少,再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最后注意不能忘写“亿”字。

第九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P23-P2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教学建议:

本小节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在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可以结合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寸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丹心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可结合32页你知道吗?更加具体的介绍算筹)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解救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这350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子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式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支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第十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P26-P27,例1、例2 练习三11-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建议:

例1要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例2是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教学如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学习输入数字

提问:28601这个数怎么输的?学生操作

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出示386+179

说说怎样用计算器计算

认识“CE”键的作用

3、学生独立计算,825-138

4、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计算后提问,你觉得使用计算器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5、说说做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出题。

一、 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四人小组)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

9999×5 9999×7 9999×9的得数

二、 练习(P27做一做,P30 11~14)

第十一课时:综合练习(练习三 15~19)

教学目标:

1、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比较大小、多位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综合复习课,它应起到提优补差的作用。

第15题是读数练习,先让学生任意写出几个多位数,再读一读,这样更能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6题是写数练习,在写数时应让学生看清计数单位,这个数是两级还是三级。

第17题是写数,改写同时进行,增强了知识的综合性。

第18题比较数的大小,练习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第19题呈现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情境,可让学生展开关于计算结果的讨论,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也可用估算方法判断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最后你知道吗?是关于算筹的介绍,这块内容可以放在计算工具的认识中结合计算工具的发展进行教学。

第十二课时 1亿有多大(P33-P3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3、通过探究1亿有多大活动,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充分去感受1亿究竟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呢?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人教论坛四年级教研室中云老师对这节课的看法及她的设计。

“在通读教材,研究这节课教学目的后,我觉得这节课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很多的材料准备有些难度,所以我决定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猜想和制定活动方案两个活动,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或者是一个小组同学在家里进行,并且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第二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给我的时候,我在心里喊道:我的学生,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你们真的是一群认真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他们不但收获了数学知识,也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节约每一滴水”“积少成多”“换种思路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实验活动后的感慨,我们教师要真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下面是学生的数学日记:

四年级四班 祝捷

我们刚刚学完了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但一亿这个数有多大对于我来说有点茫然,今天我就打算探究一下一亿到底有多大。我准备算一下一亿滴水有多少升。我先打来一根针管,吸取2亳升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原来2毫升的水有60滴,那么1毫升的水就有30滴了。我又算了一下,一亿滴水竟有3333333毫升。也就是说总共有3333升。一亿滴水竟汇成了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运水车,数目有多大啊!真是滴水汇成江河啊,看来我们要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

1亿有多少

小组成员:李晓龙

活动名称:1亿个三鹿牛奶箱横着摞起来有多高。

活动步骤:先用尺子量出一个纸箱有多高,高14厘米,按1亿Χ14来算,等于14亿厘米,等于14000000米。也就是说1亿个纸箱摞起来有14000000米! 结论:14000000米,多么令人惊讶的数字啊!这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多少倍啊!所以说,1亿件同样的东西摞起来,不要光看到一样东西多渺小,它们摞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硕大。这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团结力量大。

四年级四班 王金艺

已经开学20天了,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学了大数的认识,我学会了怎样写大数,读大数,求近似数。可是老师最后还留给我们一个作业,是:1亿有多大?我准备来算:口算一道题要用多长时间。我口算一道题大约要用1分钟,口算1亿道题就要用1亿分钟,1亿分钟等于几小时呢?我来算一下,1亿分钟除以60分钟等于一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个小时四十分。我再来等一下等于几天?一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个小时四十分除以二十四等于六万九千四百四十四天。现在我终于知道1亿有多大了。

代若伟 四(4)班

一亿本数学书有多高?

今天晚上,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念头:一亿本数学书有多高? 然后,我就开始动手了。先测量出一本数学书有多厚,原来厚一厘米,可别看这一厘米,里面的知识多着呢。知道了一本书的厚度,再乘以一亿,等于一亿厘米,也就是一百万米,一百万米也就是一千千米。通过这个小试验,我认识了一亿个一厘米等于多少米和多少千米,更详细地认识了一亿,并且亲身体验了它,是啊,生活中地大数真多,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

冯亚琦 四(4)班

今天,老师让我们用一亿个东西来调查它的重量、长度、厚度。我调查的是一亿粒大米有多重。我想要调查一亿粒大米,难道要一粒一粒数出来吗?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秤出一千粒大米的重量是15克,然后,用乘法乘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十五乘以十等于一百五十克,然后,再把一百五十乘以十,等于一千五百。这是十万大米的重量,再乘以十,再乘以十,再乘以十,得出的结果是一百五十万克,也就是一千五百千克。通过这一次调查,我知道事情一定要换个思路,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

看了云老师的设计及学生的数学日记,我想大家是否都在想,让我的学生去试试,相信他们会有更精彩的活动方案。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北师大数学第七册《乘法》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50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