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发布时间:2017-11-08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教案

一 : 孙权劝学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二 :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司马光是猪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三 : 孙权劝学

人物简介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爸爸为孙坚、兄长是孙策,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掌事,成为一方诸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至今仍流传着孙权劝学、乘马射虎、宝剑六柄等传说。

人物生平

十五而立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孙权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兵(www.61k.com]法家孙武的第22代孙,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生来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担任阳羡(现江苏宜兴)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

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孙权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张昭、周瑜等人辅佐,地位逐渐稳定。公元203年至公元208年(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开拓领土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孙权乘新败曹操之锐气,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带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以吕蒙为都督取下刘备所据荆州地,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取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延康二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并随即兴兵问罪讨伐东吴。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之战大破蜀军

登基为帝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3州诸军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

公元223年(黄武二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

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孙权多次出兵北伐,战役较多,各有胜负。

公元234年(黄龙六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夺取叔位,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企图以吴国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孙权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竞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幸而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二宫之争

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陆逊等国家重臣都受到牵连,使政局更加混乱。自孙登夭折后,在孙鲁班等人的影响下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去世

公元251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忙将大将军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持编撰,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此文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3个部分。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怎么死的

公元251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忙将大将军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墓

孙权墓是中国著名历史古迹,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在南京市钟山南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东吴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神凤元年大帝崩,时年七十岁,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仅存1个石碑,一座石桥,1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孙权的老婆

嫡妻

谢夫人,谢煚之女,早卒。

徐夫人,徐琨之女,抚养孙登,因性格好妒被废黜。

皇后

潘皇后,生孙亮。

嫔妃

步练师,步夫人,生孙鲁班、孙鲁育,最受孙权宠爱,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王夫人,琅琊人,生孙和,其子孙皓继位后,被追尊为大懿皇后。

王夫人,南阳人,生孙休,孙休即位后后追尊为敬怀皇后。

袁夫人,袁术之女。

谢姬,生孙霸。

仲姬 ,生孙奋。

历史评价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诸葛亮: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王勃:孙仲谋承父兄之余事,委瑜肃之良图,泣周泰之痍,请吕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贤子布之谏而造其门。用能南开交趾,驱五岭之卒;东届海隅,兼百越之众。地方五千里,带甲数十万。

司马光:文帝承父兄之烈,师友忠贤,以成前志,赤壁之役,决策定虑,以摧大敌,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荆扬,薄于南海,传祚累世,宜矣。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苏辙: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

辛弃疾: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元好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毛泽东:①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②当今惜无孙仲谋。

四 : 孙权劝学(转载)

五 :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www.61k.com)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司马光是猪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本文标题: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6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