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课时
课题 | 《在山的那边》 | 总课时 | 2 | 第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强朗读训练。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1、对于“痴想”、“隐秘”“飘”“枯干的心灵”重点词或短语的理解。 2、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精神进行培养。 | |||||
教学 准备 | ||||||
教 学 过 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这节课我们细细品味诗人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来进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怀。 二、新课研讨。 1、请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品味诗句感情。 2、请学生找出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句诗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态啊?把“痴想”换个词试试? 为什么其他的词无法表现?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这句写的是诗人自己吗?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 *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读课文,领会感悟。 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四、布置作业 。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 齐声朗读。 通过节奏、重音等品味诗句的韵味。 学生自学讨论。 思考某句诗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如有自己不懂的诗句,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痴想”意思是发呆得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面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知识衔接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文分析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 | ||||
板 书 设 计 | ||||||
课 后 记 |
二 : 在山的那边获奖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师:1、第一部分诗中写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在第二部分中第一句却说“在山的那边是海!”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小组讨论)
(给学生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作答)
——不矛盾,第一节中的海是真正的海,第二节中的“海”是指用信念凝成的海。
2、师承接提问:海指的是一种信念、理想,那“山”呢?
——指实现理想、追求梦想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3、这是用来什么写作手法?
——象征(简介象征)
4、文中诗人一次次“爬山”,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是只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人生理想终将实现。
【四、品读研讨】
(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深藏于内心,这是属于自己的秘密。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也像铁青着脸冷冰冰的拒绝“我”。“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哭”蕴含怎样的情感?
——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顺势引导应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6、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8、“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9、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
—— 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
三 :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与教法
二课时。
1、讲授法,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品味语言。
2、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4、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ppt展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 分四人一组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拟朗读处理方案,并说明理由。(配轻音乐《母亲教我的歌》)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6.讲讲诗歌的大致含义,并试着给诗歌列举小标题,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读者的对话。
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第一节写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对话。
第一节定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写的是象征意义的山和海。
……
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7、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四)、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学生研读诗歌,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2)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3)“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6)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7)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作用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师提问,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拓展迁移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可多种):教师起的是引路、指桥的作用。
1联系个人实际,交流感受、畅谈。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每个人都跋涉过不同的山。你的“海”与“山”是什么?你是如何做的? 这很好的体现出新课程“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2就你的积累,结合本诗主题,说出1-2句名言警句。
3联想、想像:你还能以什么物象来形容困难挫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
(五)、发散思维训练: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险阻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出发,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六)、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我们虽历经千辛万苦却仍一无所获,此时,我们怎么做才更合适呢?请听一篇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八)、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抄写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小时候--→山(群山、铁青着脸)--→海(奋斗之路)-→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 ∣ ∣
↓ ↓ ↓
长大了--→海(奋斗目标)—--→全新的世界--------→ 象征:理想的境界或目标
四 : 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在山的那边(肖文华)
教学目标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