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发布时间:2017-09-30 所属栏目:突出表现

一 :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发布时间:2017-05-13

4《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 理解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
      [资料下载]
      1. 作者介绍: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 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虔信qián     慰藉jí
      ② 词语积累:
      虔信:恭敬而相信。  
      2.理清思路: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来源地址:

发布时间:2017-05-13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结构图:
      
                     自然风光
      奇特的爱情              平淡中见真情
      农家生活
      3.讨论解惑:
      ①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 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本文地址:

发布时间:2017-05-13


      ④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结。
      2.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资料下载]
      1. 作者介绍: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3.名家点评: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深邃suì     晨曦 xī    瞰kàn 望    黝yōu 黑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3


      ②词语积累:
      深邃:深远,深奥。
      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理清思路: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层:第一、二节  写我“了解河流”。
      第二层:第三节    紧扣“河流”,抒写我对黑人历史的了解,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层:第四.五节  呼应第一层,再次强调我对“河流”的了解。
      文章结构图:
                   幼发拉底河(亚洲)
          刚果河(非洲)
      尼罗河(非洲)        了解人类历史
                          密西西比河(美洲)
      
      3.讨论解惑:
      ① “我认识河流”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诗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③“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来源地址:

发布时间:2017-05-13


      ④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中: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②理解“河流”这一意象的意义;③明确黑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来源:

二 : 《外国诗四首》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1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1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2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2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1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黄杲炘译)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1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1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1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2:录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以备参考
孤独的收割人
看哪,那孤独的高地姑娘--
形单影只地在那田野里!
她独自收割,她独自歌唱。
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1个人割,她1个人捆,
唱的是1种哀怨的歌声;
听啊!这幽深的山谷里面。
已完全被她的歌声充满。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的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什么?
也许这哀哀不绝的歌声
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
或很久以前的战争;
要不,她在唱通俗的小曲--
唱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或者是痛苦、损失和悲哀?--
它们曾发生,还可能重来。
不管这姑娘唱的是什么,
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
我看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看她弯着腰使镰刀;
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
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冈,
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
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索引
①《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华兹华斯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③诗人:“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的名诗《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名作欣赏》2000年第1期)
④《世界名诗鉴赏词典》(辜正坤主编)

三 : 海潮诗两首保家卫国【原创】

诗文/山西冯恩启

中国人民告诉你们美、日这两个豺狼和强盗:我们不想要战争,但是我们不怕战争。我们不想动武,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敢动武。谁敢犯我境,一定把谁消灭掉。保卫中国的海疆,保卫中国的钓鱼岛。

(一)

苍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谁敢犯我境,(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把它消灭掉。

(二)

下海挽狂涛,

任它激浪高。

昂首如山峰,

豪气贯九霄。

【2015一9一20】

四 : 诗魂外一首

诗文草木白雪

一诗梦

这些年

我一直活在梦里

不顾一切的让灵魂

与其残缺不全的病体分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

扇动梦的翅膀,向天空

飞去,让太阳之火

把灵魂点燃

/

跨越疾病与死亡的天空

梦是一道雨后

的彩虹

/

当尘世抛弃我的一切

唯有诗歌,不离不弃

的拥抱着我的灵魂

二诗魂

我的灵魂是一个微不

足道的小小蚂蚁

爬在诗的骨头上,啃食

着诗歌

在诗的骨头上提炼诗歌

在诗的血液里,融入

我发白空虚的灵魂

/

诗歌,给了我安身立命

诗歌给了我孤独与寂寞

/

诗是我的魂

诗是我的血

诗是我的泪

诗是我的心

诗是我一生

换不来柴米油盐和

金钱的悲哀。

本文标题: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07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