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论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欣赏

发布时间:2018-03-22 所属栏目:中国古代文化

一 :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欣赏

《诗经》部分

诗经·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诗经·齐风·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草 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小雅·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诗经·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秦风·兼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论语》部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身令不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离 骚 (部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道德经(部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 似万物之宗, 渊兮, 而用之或不盈。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 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 动之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二 :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建立在城市之中,这些建筑犹如一道人工风景般映入我们的眼中,让我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联想。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对称美 布局 形象美
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许多方面,而中国古代的建筑更是让古今中外对其叹为观止。其规模浩大、形象曼妙。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中国的古代建筑,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www.61k.com)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体现了对称美这一思想,例如女眷的发饰,窗户上的剪纸。同样对称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对称无处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习惯和思想的沿袭,所以我国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响。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诠释,其具体思想就体现在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上。
二、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淳朴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因此,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有很多与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传说,如:云顶天空,蓬莱仙道等。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建筑建到了离天空很近。例如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布达拉宫是13层宫殿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候燃烟较少的西藏,而且它确实做到了“与天同高”,给人一种天空的假象。
我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天然合一还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里都有御花园,而许多南方的园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园、假山、鱼塘等。
三、庭院式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这些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的追求,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建筑个体的体形体量、外向性格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牢固,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所以古代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庭院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人门第思想深固,另外这种庭院结构也能体现当时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况下,庭院的规模和庭院主人的财势官力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有了古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一入深似海”。
这种错落有致的院落结构不仅加深了古人之间的门第思想,而且也给我们后人今天参观留下了几许神秘色彩。
此外,我国还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这也四合院也体现了古人庭院式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仅爱将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结构,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很多也是“庭院式”结构的,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栖息所,而除主墓外还有好多坟墓在古墓中,这些坟墓构成一个“庭院式”结构,把亲人死后也可以联系在一起,也体现了古人生死相依,封建迷信。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人无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马蛇神之类的动物作为依托来建筑的,在我国许多古楼之中,有很多房梁,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龙凤的雕刻,让人望而生畏。而古楼的楼顶四周也多以神兽动物来装饰,给人一种威严感。
而中国古代的石狮应该是中外显著的标志之一。石狮多半放在古代权威人家的门口“看家”,让对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却步。同样,石狮高大威猛,目光凶狠,给人一种威严感,象征主人的财力与权势。是家里、门第雄厚的代表。
《红楼梦》中贾府无疑是当时最为有实力的家庭之一,而大观园的门面上也同样矗立着两个石狮,象征着贾府的势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过,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阶级之分的。不是每种颜色都是可以随便运用的。即便如此,我国古代的建筑无不体现了一种大气、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尤其是在佛门之地、皇宫贵族的应用,让人看后无不感慨天朝的壮观,浮想联翩。
五、古代建筑与“风水”的结合
风水之说也是起源中国,并且可以说是流传至今,在现在,我们很多家庭盖房子还会找风水先生算上一挂。而在中国古代,由于古人对封建迷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所建建筑每一处都有风水之说。尤其是国都选址,皇陵建造,无不是“风水宝地”。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而这里的风水就是讲的“地利”,而风水宝地之处多是高山多水之处。先不说这些地方是否真是风水宝地,但是这些远离尘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灵沉静,是佛家陵墓的首选之处。也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了。
传统风水学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风水所说不需要雕饰,只需要选择。在选择风水宝地时,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地势的“美”与“恶”,与此同时,风水之说以天然的美为最好。这种天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谐。
其次传统风水学说追求的美,就是整体的美,而并非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美, 这种整体美,就是有机统一的和谐。和谐美,首先是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上的和谐统一,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美。 这种和谐,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为一体了。
六、总结
建筑的历史美,主要是体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上。我们人类的每个时代,均是用它所有的技术来创造建筑。而那些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被我们欣赏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谢承国.20070705
[2]中国古代建筑十三讲.楼庆西.三联
[3]中国传统美学特征

三 :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

秦汉建筑

“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如画。登高踏步,指天笑骂,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1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在历史上虽然为时很短,但对后世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今日西方人还称中国为China,即Sina(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秦朝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辟驰道,统一度量衡;在经济方面秦朝重农抑商,土地买卖合法化,盐铁由政府控制。但秦始皇的统治却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因秦朝此很快在人民的怨恨声中被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还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

点击此处查看"一号宫殿"立面图

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对如此规模的宫室还不满足。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于是就要再造1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1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更严重的是,项羽的一把火,非但把1个精美绝伦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也给后世留下了每当易朝的时候故意破坏前代宫室的恶习。

仿秦宫殿

仿秦城门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美伦美焕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好在近年来陕西省旅游部门复原了阿房宫的部分建筑,重建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长廊、卧桥、磙石门、上天台等建筑。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制也许复原得并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秦代建筑有1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仿秦台榭

秦代陵墓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8大奇迹”。

骊山陵远景

秦代防御及交通工程

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见证,莫过于万里长城之修筑了。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时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10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暴虐的秦王朝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朝。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1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汉武帝时,宰相张仲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学虽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但其自身也由先秦时充满理性、意气风发的思想逐渐蜕变成为1种死气沉沉、埋没人性的哲学,使中国人的思维遭到严重的限制,然而它却巩固了政治,使中国的政体相对其他民族来说变得惊人的稳定。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1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汉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3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 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汉代木构建筑

宫室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1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汉建筑群

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绿釉陶望楼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两个、执弩俑两个、立俑一个,四阿式楼顶正中立一朱雀。

绿釉陶戏楼

这件陶戏楼分四层,上层是鼓楼,第二层是舞台。舞台又分前台和后台,有上、下场门。前台有5个伎乐俑正作表演或伴奏。

绿釉陶水榭

红陶绿釉。下为圆形水池,埂上有羊、鹿、鹅、鸡和武士俑二人、吹奏俑三人,池内有鹅、鸭、龟、鱼和梭形小舟,舟内置篙和桨。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支撑的四阿重层亭榭,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向池岸,桥边有二人恭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坐。

不详


门楼图

该门楼门户高大,门柱上施一斗三升拱,简洁有力,有一来宾正恭恭敬敬地向守门者行礼。二层有望楼2个,一仆人似持剑作四方瞭望状。

汉代建筑特点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郁唐风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被评价为“新唐风”建筑的创造者。李大有先生提倡“大汉上林苑项目应在保留汉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汉风’建筑”。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建筑理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汉风”建筑风格。则必须了解和纽带建筑。
一、汉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建筑,尤其是汉代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础,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广博而深远。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形象简单,现存的形象性资料仅有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很少的图象。现在见到的秦汉以前建筑的复原设计,都是1种推测和想象。汉代建筑,虽然其实物仅存几座汉代石阙,但大量的汉画像砖、明器等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建筑的形象性资料,对照汉代的文献资料,能够窥见汉代建筑比较真实的面貌。另外,中国古代的早期建,其变化是非常缓慢的。1种风格,前后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汉代建筑的形象,应该是包括汉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形象。
跨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究汉代的建筑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1个朝代的建筑特征,而是古代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过近3000年建筑发展的缩影。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建筑版筑城池的雏形;从周初的陕西岐山周原凤雏村遗址中最早的四合院;从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从秦王朝的阿房宫、骊山陵;一直到汉代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统一;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技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建筑的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留下了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彪彰业绩。
二、建筑群体的风格
历史进入汉代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为建筑进入了1个新的时期。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在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布局时,开始运用中轴线。这种手法可以显示封建帝王端严方正至高无上的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
其次是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设阙,李白在《忆秦娥•思秋》中写到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里所提到的“阙”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汉代阙广泛运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及陵墓建筑中。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汉宫中有关长乐、未央、建章诸宫阙之叙述更是早已为人所尽知。另外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
而后是建筑的形式、结构、型制都较前代成熟与完备,建筑组群的轮廓线生动而丰富,组合形式多样,既有高台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最后是明堂辟雍的出现。“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2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三、单体建筑的风格
汉代木结构的工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从西汉初期主要以高台建筑为主,而到了西汉末年楼阁建筑大量出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汉代建筑在结构上,不仅台梁、穿斗、井干3种水平木制结构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竖向构架形式也开始出现并奠定了以后1000多年高层木构建筑的基础。
汉代建筑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划分,包括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高台建筑台基很高,西汉早年有几十米高的,以后逐渐降低。据文献记载,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
汉代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四阿、歇山、悬山、攒尖、平顶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筑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檐口、脊多是直线,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翘的例子。屋顶瓦当均为全圆瓦当,纹样很丰富。有动物纹: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龙、凤等,文字纹样多为“汉并天下”这类吉祥文字,另外还有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云纹、火焰纹等纹样。
汉代建筑在色彩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如宫殿的柱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施彩绘;(www.61k.com]墙壁界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

四、皇家宫苑的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
阶基为中国建筑3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2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2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架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
屋顶与瓦饰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5种。汉代5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2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3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作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可分为3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1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3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

汉代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社会形态。其深厚雄大的文化积累,成为皇家宫苑深入发展的前提。在园林风格上,西汉与秦有明显延续性。以山水资源为基础;以仿天象而立宫苑的主导意向继续发展。其中苑中苑的设计和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对后世园林影响极为深远。
皇家宫苑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皇家宫苑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其中“宫”有连接、聚集的含义,通常指帝王住所、宗庙、神庙。“苑”原意为“养禽兽所也”,后多指帝王游猎场所。
汉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宫殿设计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宫殿均基台崇伟,借山冈之势,居高临下,上起观宇。而在苑囿之中,或者建湖泊以行舟观鱼,或者建楼台以登临远眺。充满理想,欲近神仙。各宫殿之间,设阁道将基台彼此相连,绵亘连属,如长桥飞虹,互相通达,用以连接。元代李好问曾这样描述:“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何如?”这对于整个建筑的印象,可以说是1个深刻的描述。
汉长安城内外,史书记载比较详细的是长乐、未央、建章三宫。
长乐宫,建于秦,汉加以修缮。史书记载:宫周回二十里,在长安城内之东南部,其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除去两序,其修广略如今北京清宫太和殿。秦阿房宫殿前铜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现存的瓦当中也发现有“长乐万岁”及“长乐未央”的铭文。
未央宫,汉代新创之第一宫,《汉书•高帝纪》中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受命修建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内之西南部,根据现存门阙记载可以考证出名目的宫殿就有八十多座。未央宫后宫分为八区,其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温室殿“墙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尽显冬处之温暖。”清凉殿则是“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中夏含霜,夏居之则清凉也。”
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前殿高度高于未央宫,宫殿东侧设凤阙高二十余丈;西面圈地数十里豢养虎豹等猛兽;北面围湖泊,名曰太液,湖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果,模仿海中神山、龟鱼的形象。建章宫与未央宫之间,则“跨玑池,作飞阁,构辇道以上下”。
建章宫南面正门称为阊阖,“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五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楼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内列凤阙及宫之东阙,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铜凤凰为饰。”
宫中另有神明台,是汉武帝命人建造用以求仙。“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五、现代古风建筑的借鉴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以特定历史为背景的古风建筑,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古代建筑的理解。综合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抓住建筑的风格特征及所要表现的文化特质。建筑由于所处的空间环境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其形式表现也不尽相同。曲阜的孔子研究院以浓重的汉风表现了儒家文化;三星堆博物馆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浪漫、夸张的青铜器作品;而炎黄艺术馆和西汉南越王墓却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流,加入古典的建筑语言,无声的传递出古老文化的信息。
其次为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总体把握、重点处理,在建筑中融入现代的特征,使建筑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贝聿铭Miho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现代功能使用要求,用现代结构形式表现古代建筑的特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古墓上的覆斗形屋顶、闾山风景区人口虚实变化的处理方式,用现代的形态处理表现古典体形。在西汉南越王墓的总体布局中,将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空间与现代庭院的有机空间、韵律序列空间、流通空间等相揉合,创造出1个丰富充满传统文化的现代空间。三星堆博物馆,用内部展品那浪漫的、非写实性的、个性强烈的手法来表现建筑,使其同展品一样,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神韵;炎黄艺术馆外观斗形母题的出现是依据展品的需要,进行剖面设计的结果。而展室的“簇群组织”更是博物馆功能设计的结果。
最后是追求整体和谐。从室内到室外,从细部到整体,古典形式与现代构图穿插运用,互相对比。注意建筑的风格与所要表现的内容一致,并与环境相谐调。从整体到局部,宜有浓有淡,有张有弛,才能给人以回昧和想象。如果古典的特征运用太多,反而容易削弱建筑的表现力,使其显得怪硬、没有生气。

六、大汉上林苑“新汉风”建筑的初步思考
大汉上林苑的“新汉风”建筑风格究竟该如何表现,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新汉风”建筑不同于仿古建筑,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高台建筑,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等功能性场所。建筑主材选择质朴大气的材料,同时配以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打造“新汉风”而不做新古董,赋予古建筑以时代的气息。
其次,在表现汉代建筑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建筑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汉代建筑特有的元素,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传统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建筑风格,通过门阙、楼阁等典型汉代建筑形制及建筑群体的组合,确立独特形象。不仅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给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新汉风”建筑就是要将古代的文化在现代建筑中表现出来。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几千年来,中国的古典建筑形式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所要表现的建筑的文化背景、时空环境及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抓住汉代的文化特征,才能从总体上准确的表现出“新汉风”建筑特有的文化气息。

四 :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20、北京天坛 1998.11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公园恢复“祭天”仪仗展演  北京天坛导游词
----------------------------

北京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游人踩文物汉白玉石雕遭蹂躏 天坛大呼请自觉 2014年10月06日07:26:07 来源:北京晨报

游人踩文物天坛大呼请自觉汉白玉石雕遭蹂躏公园设专人看守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图为“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名小游客随意攀爬踩踏汉白玉石雕,旁边家长置之不理。

  “就算有人看着都制止不了他们往上面踩。”市民孙先生抱怨。十一期间,天坛公园拥有600年历史的祈年殿南门台阶上的汉白玉石雕“惨遭蹂躏”,游客们纷纷攀爬踩踏,不仅如此,还有游客抚摸石雕,向石雕扔钱币等。这一行为让汉白玉石雕“很受伤”。昨天,天坛公园已经专门在汉白玉石雕旁边安置了一名保安人员,以确保游客能够遵守游园秩序,但是仍然没能完全杜绝踩踏等行为。

  踩着照相才过瘾

  “十一假期,北京天坛拥有600年历史的汉白玉石雕遭游客攀爬踩踏。除了踩踏行为之外,还有不少游客抚摸石雕,向石雕扔钱币以图‘吉利’。”一则新闻图片在网上疯传,图片上的汉白玉石雕上满是金额不一的钱币,更有游客踩踏在石雕上照相。记者从图片上认出,照相的地点是在天坛公园祈年殿南门石阶上的汉白玉石雕。

  昨天下午,北京晨报记者来到祈年殿的南门石阶前,此时,相比照片中的样子,石阶上很干净,钱币都已经清理。但是仔细看,在雕刻着飞龙和祥云的石雕中间仍有几个硬币成了“漏网之鱼”。虽然扔钱的情况好转很多,但是踩踏的情况却仍没有能够得到遏止。只见一名男子给爱人照相,非要爱人坐在石雕的护栏上,并用脚踩在祥云上。“踩着这个云彩,这样照才过瘾。”男子大喊,照完之后心满意足地走了。此后,又有四五人效仿。

  公园设岗专守

  记者在石雕上看到一些明显的踩踏污渍,更是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坑洼。在石阶上站岗的保安人员告诉记者,之前被网上曝光的地方就是这里。“我们都把这里清理了,不然今天根本没有办法看,又脏又乱。”保安很气愤,“这里是不能扔钱的,是文物啊,怎么能够踩着照相呢?”说着,一名游客拿出1元要往石雕上扔,被保安人员立刻制止。“就这样非要往里扔钱的,我站一个小时能劝阻20多人,这还不算没看见的。”

  记者看到,殿后北门的石阶汉白玉石雕上已经被玻璃罩封上,里面仍有钱币。“殿后的石雕现在已经不能随便触摸了。殿前的没有封上,但是禁止乱扔,更别说踩踏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这里有人专门看着,制止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殿后的执勤人员也说,即便他们磨破了嘴皮子,仍是难以阻止所有不文明行为。“总有看不见的时候,还是希望游客能够自觉,不要把祖上留下的好东西都糟践了。”

--------------------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徵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除祈谷坛和圜丘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即斋宫和神乐署。斋宫实际是座小皇宫,是专供皇帝举行祭祀礼前斋戒时居住的宫殿,也有城河围护。神乐署则是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之下,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官署。它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署衙的位置在外坛西部,与斋宫隔墙相邻,是一组标准的衙署建筑。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

  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为宽12间,纵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后,用它来举行祈谷礼。1751年,正式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据传,北京古建筑材料中有着名的四宝,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庙前殿正中三间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现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击后重修的,其形状和结构都与原来的一样。

  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徵“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它的构造比皇穹宇复杂,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式,仿佛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大,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于是又称这些石板为“天闻若雷石”。还称这些石板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们必须是站在人石上说话,为让“皇天上帝”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实,这种奇妙的现象,正是因为皇穹宇的殿门高,而石阶下面的第三块石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声波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殿顶后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块石板位于垣墙的中心,所以站在这里击掌,都能听到它的回声,只是由于声波传播的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由于其他石板与殿门和殿内的壁三点之间难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线,所以即使站在那里的其它石板上击掌或说话,就不可能听到回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享、利、贞。这种排列据是据《周易》的“干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享”为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象徵“天圆地方”。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当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太极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而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九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为126块九组成,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

天坛公园 地址:崇文区天坛路

交通路线:17、36联64、54、106、120路天坛下车,6、35路天坛北门下车,39路天坛东门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图-北京天坛公园恢复“祭天”仪仗展演 这是祭天乐舞表演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天坛上演祭天仪仗表演和祭天乐舞表演“皇帝”坐轿2012年皇家祭天仪仗表演首次带妆彩排。与往年不同,此次皇帝乘坐“礼舆“(轿子)出场。昨天上午,在天坛公园内,由320人组成的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内廷侍从等皇家祭天仪仗队伍,从天坛的西天门斋宫到祈年殿南砖门,一路行进,展示静鞭、旌旗、幡幢、金八件等仪仗器物,其中穿插鸣静鞭、跪拜迎驾等表演环节。据介绍,皇帝日常乘坐的“玉辇”是36人抬的轿子,但是到了天坛后,皇帝“对天称臣”自降为臣子,就改乘16人抬的轿子,此次使用的“礼舆”是按16人抬的规制进行仿制。据悉,今年天坛文化周期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天坛公园每天都将上演两场祭天仪仗表演和祭天乐舞表演。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2月14日,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祭天乐舞表演再现了清乾隆十三年祭天盛典。当日,北京第六届天坛文化周正式启动。从2010年2月14日—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五),北京天坛公园依据清乾隆十三年的卤簿仪制,进行祭天仪仗、祭天乐舞展演,再现清乾隆十三年祭天盛典。游客不仅可以领略昔日皇家祭天的隆重场面,同时可以倾听祈福迎祥的天籁之音。天坛始建于公元142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在历史上共有22位皇帝先后在此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清代祭天仪仗由导象、宝象、车驾、乐队、禁军、八旗军、皇帝御前侍卫、内廷侍从、文武百官等组成。而祭天乐舞则是献给上天的舞蹈,已流传千年。据了解,祈年殿大型祭天乐舞表演分为三场,演出人员达280余人。祭天盛典表演在服装道具、礼仪规制上保持原真性,这样可以让中外游客真实体验恢弘的皇帝祭天仪式,感受古朴的祭天乐舞表演。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近日,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广场,游客观看到了昔日皇家祭天的隆重场面,听到了仪式上祈福迎祥的天籁之音。2月6日至11日(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北京天坛公园举行第四届天坛文化周活动,为中外游客献上丰厚的文化大餐。=================================================================================天坛公园天坛在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天坛有垣墙两重,分内外坛,平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270多公顷。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内坛西墙内有斋宫,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解放后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现在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近年又在百花园北新建了别具有一格的亭廊联接的庭园,增添了园景。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of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2),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北京天坛公园圜丘坛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圜丘坛宰牲亭

圜丘坛在天坛南部,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圜丘坛

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从位燎炉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祈谷坛神厨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祈年殿

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祈谷坛宰牲亭

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面积约273公顷,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单世元、郑孝燮、杜仙洲曾联名给天坛题词道:中国独一无二、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典建筑杰作。


天坛的外层围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并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的南部为圜丘坛、皇穹宇;北部为祈年殿、皇乾殿两组建筑,二者由一条360米的丹陛桥相连。

走在丹陛桥上,游客会有渐次登高之感,两侧树木渐变矮小,惟有远处的祈年殿在天光下熠熠生辉。天坛公园副园长姚安介绍,丹陛桥北端比南端高出4.5米,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祭天的崇高氛围一下子就展现出来。同样能使人触摸到500多年前建筑师灵魂的,还有回音壁。皇穹宇的围墙就是举世闻名的回音壁。姚安说,回音壁使用的是山东临清城砖,磨砖对缝砌成,临清砖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人面对墙说话,声波沿着光滑的圆形围墙连续反射,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两人隔开几米说话,彼此就听不清了,但在回音壁,距离60米,中间还有两座大殿相隔,说话如同打电话一样清晰。“上帝是活在细节当中的!”一位建筑评论家在评价回音壁时如是说。

天坛有绿地面积168公顷,各种树木6万多株,其中古树3500多棵,全是活的文物。天坛是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林地,相当于四个北海,是中山公园的12.4倍,对于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净化,噪音的减少与隔离,小气候的改善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天坛的空气质量等级始终为北京城区空气质量最佳地区。夏季气温比市中心平均低五到六摄氏度,相对湿度高10%左右,真正成为古人所称的“天人协和”、“至洁至广”的天坛。其实,不能再造的岂止是古柏,天坛的古建筑杰作,绵长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是不能再造的珍贵遗产。

==============================================================================

景区信息

天坛门票价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

除公园门票外,园内景区收门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以上票价学生半价

开放时间

大门6:00~22:00开放,内部景点每日8:00开放。止票时间:20:00,静园时间21:00。

3月1日~6月30日:大门16:00止售联票,景点17:30关门。

7月1日~10月31日:大门16:30止售联票,景点18:00关门。

11月1日~次年2月28日:大门15:30止售联票,景点17:00关门。

交通

乘特3、53、803路天坛南门站下;乘6、35、106路天坛北北门站下;乘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下

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如果冬天去过于冷清。但冬天去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冷清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

-------------------

著名皇家园林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经过大修后一改过去的沧桑感,变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了

对比一下大修前的皇穹宇回音壁,反差强烈

红、蓝、黄三色是典型的皇家建筑风格

祈年殿后面的皇乾殿,色彩搭配庄重典雅

-------------------

·牡丹江边墙被列入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

--------------------------------------------------

北京天坛导游词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斋宫,坐落于西天门内大道南侧的松柏绿树丛中,原是封建皇帝来天坛祈谷、祀天前进行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占地四万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内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四周筑有两重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建筑讲究,警卫森严。走进斋宫正门,迎面便是气势巍峨的正殿,红墙绿瓦,甚为壮观。据说用这种绿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殿分五间,呈拱券形,为砖砌结构。整个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无梁殿"。殿前丹墀上有两座石亭,右边的一座较小,是放时辰牌位的 地方。左边的一座呈正方形,较为高大,名"斋戒铜人石亭"。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 张,罩黄云缎桌衣,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以使皇帝"触目惊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来。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竖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坛之上,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位于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东西两侧的是东、西配殿,原是分别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分别辟为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神厨”从前是为祭祀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库,是收藏祭品的库房。现在经过呈"W"字形长廊,它共七十二间,起着连结祈谷坛、神厨、神库及运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该长廊的间数正好与72地煞的数字相同,过去传说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内灯笼式竖灯暗淡,阴森可怖。后来将其窗坎拆除,从而长廊景观大变,成为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天泉井于神库门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时用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体建筑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一组精美、庄严肃穆的祭祀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庙宇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斋宫又称小皇宫,专供皇帝祀天斋戒时使用。图为斋宫东门。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坛域由两重坛墙环护,外坛墙南北相距1650米,东西相距1725米。内坛墙南北相距1243米,东西相距l046米。中心称“内坛”,两坛墙之间的地段,称“外坛”,主要入口设在外坛西侧。

铸造精细的乾隆大钟是珍贵的古文物,其钟环双龙头是皇权的象征,它表示威严。

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南北两坛由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砖砌甬道——丹陛桥相连,组成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圜丘坛占地44.66公顷,由圆丘、棂星门、皇宫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牲亭、长廊,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年。

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内有无梁殿、寝殿、钟楼等建筑,占地4公顷。外坛西部偏南有附属建筑“神乐署”(管理祭祀乐舞)和“牺牲所”(圈养牲只)。



用来焚化配祀供品的燎炉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该殿是按所谓“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阳极数之意。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柱础,海水宝相花柱身,沥粉堆金,美观壮丽,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层金柱十二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节令的象征。三层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则为三十六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

祈谷坛皇乾殿

  遗产价值

  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斋宫正殿大厅内的编钟

另一方面,天坛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特色。天坛从选址、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例如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

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

天坛题一: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的特点;丹陛桥;祈谷坛建筑群;七星石)
(历史沿革)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天坛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初建时,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大明嘉靖皇帝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泽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嘉靖帝还要求将这些改变“著载会要,勿得混称”,天坛由此得名。嘉靖十七年改建大祀殿,嘉靖二十二年又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新殿,更名为大享殿,专用以行大享礼。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祈年殿三层琉璃瓦俱改为蓝色,以象征天。此外,乾隆年间还改建了斋宫、皇穹宇,扩建了圜丘,增辟了圜丘坛门,并改造了天坛内外坛墙。

(天坛布局的特点)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其中林地占163公顷,草坪占10余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余株,著名的九龙柏,莲花柏,柏抱槐等。天坛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每年孟春在内坛北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祈谷大典;冬至在内坛南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祭天大典。封建皇帝历代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祀。

天坛的布局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来概括。

“一”: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昭亨门一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一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专门演习祭天乐舞的场所)和牺牲所建筑群(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
“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得山形图案,称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四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丹陛桥)

我们从天坛南门进入,游览过圜丘坛和皇穹宇后,北出成贞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宽敞的大道就是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连接天坛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大建筑群的重要轴线。桥长108丈,路面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之所以称之为“桥”,有两种说法:一说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为与天相接,故称“桥”;二说因桥下建有走牲的通道,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桥”。

丹陛桥下这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到宰牲亭,必经此道通过,凡经此道,再无生还可能,故俗称“鬼门关”。

祈谷坛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端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围以汉白玉石栏的方形砖台。每年祈谷大典,皇帝从斋宫先至此更衣盥洗,然后小坐待祀典。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来此更衣,返回紫禁城。


(祈谷坛)

位于丹陛桥北端的就是祈谷坛了。坛分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三层坛面均围以汉白玉护栏,南北正中台阶丹陛上均有雕刻着龙凤呈祥主题的浮雕。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上殿下坛,为仿明堂大木架构建筑。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明代为三色琉璃瓦顶,清乾隆年间将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以象征“天”。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内圈为四根龙井柱,其东方柱间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代表秋季,北方柱间代表冬季;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l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l2个时辰。殿内天花为龙凤藻井。
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其祭祀对象位次与圜丘坛第一层相同,但无幄,无从位,仪式过程与圜丘坛祭天相似。祈年门外东南侧有燔柴炉,瘗坎,望燎位各1个,燎炉8只。

位于祈谷坛北侧的是皇乾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天地分祭后此处专门存放大享礼所需的神牌。
祈年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面阔九间。原来里面分别供奉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及山川太岁的神牌,改制后这些神牌部分移到先农坛供奉。现在这里是供游人参观的展室。

在祈年殿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称为“长廊”。长廊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长廊东端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

(七星石)

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浮雕,称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七星石代表北斗七星。明嘉靖时,有道士称大祀殿(祈年殿)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长寿。于是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另一种说法: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至于七星石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山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而后增置的。

那么天坛祈谷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

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天坛题二: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祭天;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


(圜丘坛——建筑特点)

圜丘坛位于天坛南门(昭亨门)内,明嘉靖九年兴建,是一座通高5.7米的巨大圆造台。圜丘坛三层四出陛,每层九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护栏。外围有两道壝墙,四正位设棂星门。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

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有一块圆石叫“天心石”。天心石有回音效果,人若站在天心石上喊话或拍手,声音会特别响亮。以天心石为中心,坛的上层、中层、下层均各铺了九圈扇形石板,共二十七圈。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十八块,是九的倍数;第三圈为二十七块,也是九的倍数。以此类推直到第二十七圈,每圈均为九的倍数。九为极阳数,用九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幄次。正位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朝南,为圆形,是皇天上帝的幄次;配位幄次长方形,按昭穆之制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从位幄次共四组,均为长方形,位于坛中层东西两侧,是众神、二十八星宿、北斗星等的幄次。另外,皇帝的拜位位于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祝版案位于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共祝版。

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戒斋三天。清雍正年间,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后,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届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后,大驾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左门、内外壝墙南北棂星门左门,进入皇穹宇,在皇天上帝、各配位牌位前上香、行礼。而后到圜丘坛东侧的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和祭器。最后到圜丘坛上阅视祀位与坛位上各种陈设,礼毕,去斋宫斋戒。

冬至日,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到达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盥手完毕,稍息,等候神牌奉安。日出前七刻,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进外壝墙棂星门左门、内壝墙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司赞人员报仪程。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与之相配的中和韵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乐章,分别是:

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3.进俎4.初献礼 5.亚献礼 6.终献礼7.撤馔8.送帝神 9.望燎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供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前,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圜丘坛外壝(wei)墙内西南方向有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当时仅建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三座,现仅存其一。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杆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外壝墙内东南方有燔柴炉,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各有台阶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进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燔柴炉的东侧是瘗坎,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瘗坎用于瘗埋牛毛、牛血、牛尾,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坛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放在8个燎炉内焚烧。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谷坛长廊的东侧。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场所,以供皇帝祭天、祈谷大典时使用。天坛的宰牲亭也有南北两座,分别位于南北神厨的东侧,是屠宰牺牲的地方。


(皇穹宇)

出圜丘坛北棂星门向北,我们看到的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原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北侧为圆形的皇穹宇大殿,殿前东西两侧为开间五楹的配殿。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基为青白石砌筑的圆形须弥台座,四周围以汉白玉护栏。东、西、南三面出陛。大殿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的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皇穹宇殿内正中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东西两侧分别安放有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神版。院中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西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牌。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坛天心石的回音效果,被称为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声学现象是后人发现的。回音壁指的是皇穹宇的围墙。它有回音效果是指: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后面,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后面,面朝北,把耳朵贴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它会产生回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墙面平整光滑,利于声波的反射;二是由于围墙上部覆盖有琉璃瓦,致使声波的散失大大减少。三音石是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甬路上的从北往南数的第三块石头。站在此石上击掌,可以听到三次回声。不过它们的回音效果只有在人少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好了,天坛的圜丘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

------------



天坛公园概况

特色推荐:金秋时节 菊花飘香   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北京旅游电子杂志  旅行新方式--搭乘地铁畅游北京名胜
       北京公园年票办理指南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市中心3公里,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万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即建有“沮泽”,是统治者郊祀并兼游猎的处所。金时对“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于圜丘”,均有明确记载。元朝的郊坛在元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历代郊坛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宫殿城池。同时,在南郊兴建郊庙,历时14年(1420年)建成,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朱厚(骢)注熜:此字应是“火”字边,需单造。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清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及修缮。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朗风貌。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七十二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天坛古松柏及古槐3600多株,多植于明清两代,少数为元代种植。大片常绿树木营造出的广袤苍茫的氛围,形成天坛独特的园林意境。
  ·每年4月中旬可到天坛公园赏丁香花>>
  天坛收藏文物逾万件,多与祭祀有关,礼器、乐器占据相当大比例,分别陈列在皇穹宇祭天文物展览、祈年殿历史原貌恢复展览、祈年殿西配殿祭天礼仪馆展览、祈年殿东配殿祭天乐舞馆展览当中。

天坛公园必赏景观

圜丘: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神坛。圜丘为3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坐石,各层坛面具墁以艾叶青石,环以汉白玉围栏,上层坛中心有天心石,也称“太极石”。查看圜丘详细信息>>
  皇穹宇:是存贮祭天正位及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称天库。有正殿、配殿、围垣及券门等。正殿为供奉皇天上帝及配祀诸神位之处。查看皇穹宇详细信息>>
  祈年殿:是一座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檐建筑,是清王朝举行祈谷典礼的神殿,是祈谷坛的中心建筑。查看祈年殿详细信息>>
  斋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前在天坛内举行斋戒仪式的宫殿,有皇帝居住的寝宫、举行活动的无梁殿及宫门、钟楼、值房、膳房、河廊等建筑。查看斋宫详细信息>>

景区服务

无障碍设施与服务:
  公园主要门区无障碍,主要游览干线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无障碍,无障碍标识准确、规范。
  坡道、无障碍售票口、无障碍卫生间、低位售货口、低位电话、无障碍车位、轮椅服务、手语服务。

景区提示电话:010-67013036

门票:旺季15元(联票35元),淡季10元((联票30元),学生票8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优待证游览公园免收门票费(不含园中园,大型活动期间除外)残疾人免收门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路天桥东侧

交通路线:乘公交2、6、7、15、17、20、25、34、35、36、39、41、43、53、60、69、71、105、106、110、116、120、122、504、525、610、684、685、686、687、707、723、729、826、829、958、快速公交1线、特3、特11、特12、运通102、运通202路天坛路;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更多出行线路查询>>

持公园年票者可直接刷卡进天坛公园
2013年“中和韶乐”中秋专场音乐会:古乐、宫廷乐、民乐演出及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

---------------------------

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出门旅游,经常会参观园林建筑,尤其是到苏州、扬州一带旅游,参观园林更是不可或缺的。当您徜徉在这些园林之中您会发现,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是经过人工精心建造的,虽然不是天造地成,但也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十分讲求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之充满诗情画意。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山真水之中,有一种“不出城廓,而享山水之美”的感觉。


图一篙新涨接沙汀

在游园林时,人们往往被园中那些造型奇特,构思精巧,布局充满情趣的亭台、楼阁所吸引、陶醉,有时甚至驻足于一幅对联之前而情思飞扬,流连忘返,陶醉其间。那么什么是亭?什么是台?什么是楼?什么是阁?亭、台、楼、阁、榭、轩、舫、轩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如何欣赏这些园林建筑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美感呢?

中国的园林建筑主要讲求的是叠山、理水、筑屋、构景。所谓叠山,就是利用各种天然石材建造假山,以“瘦、皱、漏、透”为主要特征,力求与园内其它建筑浑然一体。所谓理水,就是建造小桥流水、飞瀑灵泉。所谓筑屋,就是在园林中建造亭台楼阁,使之成为可居、可游、可赏的处所。所谓构景,就是通过山、林、水、屋来构造整座园林,用布局、掩映、虚实、疏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媚”,园林中无山则失去了壮观,无水便失去了灵气。清代诗人沈朝初有一首《忆江南.春游名胜》道出了江南园林的山水之美:

苏州好,

城里半园亭。

几片太湖堆崪嵂,

一篙新涨接沙汀,

山水自清灵。


图木渎水榭秋色

那么如何来鉴赏和区别亭、台、楼、阁等建筑呢?在此作一点阐述供大家参考。

:古籍《释名》中曾记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可见亭子是供人休息或观赏景物的建筑。据说亭在古时是指道旁供人休息的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仍可以找到一些当初“亭”的雏形,如路边的售货亭、卖报亭等。

亭,是园林中形式最多、最为灵活的建筑。或建在花间、或设在水畔、或置于山巅、或隐于竹里。而亭子造型多变,并没有固定的定式,只要能满足停憩和造景功能即可。

常见的亭子多以单柱或多柱撑顶,四周敞开,一般无窗,四周设有座位可供人们休息或观景。也有的亭子中置有一小桌,供人下棋、饮酒之用。亭顶多为攒尖式的,常见的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等。亭子的柱上也常常挂有楹联,以增加游人情趣。如:苏州沧浪亭前有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图江苏木渎羡鱼亭

:也称眺台,是指高于地面、供人登高望远的露台式建筑。古时的台主要用于操练点兵和观赏戏剧之用。在园林建筑中多与楼廊亭榭相结合,供人眺望山林之景色台多建在高地或临水的池边。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就是著名的临湖赏月平台。


图贵阳甲秀楼


:“楼者,重屋也。”楼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的。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主要用于居住女眷。

严格一点说,楼只在一面或两面设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的,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楼房的阳台。

楼的造型有多种多样,但园林中的造型是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相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等等。

20北京天坛[古代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的鉴赏与区别]
图武汉黄鹤楼


图 安徽宏村秀楼

:“重屋为楼,四敞为阁”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点。通常我们很难区分哪座建筑是楼,哪座建筑是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将楼与阁混为一谈,连楼阁一词也是混在一块使用的。但在古时楼与阁是有严格区分的。

楼与阁的相同点是二者均为“重屋”,也就是说楼与阁都是两层或以上建筑。但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一种类似凉椅式的坐椅),供人休息,凭栏观景。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登高可观看颐和园全景。


图江西南昌勝王阁


但在中国楼阁建筑中也有名与实不太相符的。严格地说,岳阳楼为楼,而黄鹤楼则是阁。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外形不是“重屋”的水阁。如: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就是一座临水而建的单层建筑。


图天津蓟县观音阁


榭:
多指水榭,是临水而建,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建筑。一般在水边架设平台,平台的一部分建在岸上,一部分探入水中。平台的上部建有顶盖,而四周如亭子般敞开,临水的周围环以低平的栏杆或安置美人靠椅,供人依栏观景。如:北京颐和园谐趣园中的“洗秋”和“饮绿”即为水榭。

水榭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一端往往与廊台相接,另一端常常与曲桥相通,这是鉴别水榭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 苏州园林水榭

图苏州园林中的与谁同坐轩

:是指园林中小而明亮、适宜读书的建筑。也有称其为“斋”或“室”的。

:是指用石料制成的船形建筑。古时有一种巨型画舫,雕龙描凤,金碧辉煌,专供游人在水面上荡漾游乐。在园林建筑中模仿画舫的模样,用石头在水边建一石舫,其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似船而不能划动,故而称“不系舟”。私家园林建舫,除作为景观外,还寓意主人归退山林,不再涉险于官场。皇家园林建舫,寓意水不可覆舟,确保皇家江山万代永固。


图颐和园清宴舫


:是一般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厅多是园林中最大、最宽敞的房间。厅多南向朝阳,正向开门,主要用于主人会客和宴请客人。也有四周用门窗隔扇而没有墙壁的,称之为四面厅,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宴请客人时观看四周景色。


图尊闻堂

:也是园林主体建筑之一,通常是一家之中长者居住的正室。它与厅有相似之处,但厅通常在南北两侧设门,而堂只有正面设门,其余三面为墙或雕花阁。在观赏这些建筑时,可以看一看若房顶的大梁是方(扁)型的,则为厅,若是圆型的梁则为堂。

也有的在一个建筑中即有方梁又有圆梁,这样的建筑多为堂。那么有雕花的,是男主人居住使用的,而无花的、朴素的,则为女眷所用。反映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图私家祠堂


:是接待私家客人临时居住的客房建筑,与今天的宾馆有些相似。馆,通常不建在园林的正面主要位置,而是建在园林的一侧略显安静的地方。

:是指用于跨越水面,连接陆岛,便于交通的建筑。庭院内的桥不同于庭院外道路交通用的桥,所以园林建筑中建桥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曲不宜直,宜低栏或无栏,”使人行走在其上有一种凌波之感。桥的用途除宜于交通外,主要用于驻足观鱼、休闲观景、移步换景等。


图台儿庄廊桥


:是连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廊的特点是,上有顶棚,以柱支撑,用以遮阳、挡雨,便于人们游走过程中观赏景物。廊也常常被用来分割景区,廊分为空廊、半廊、花廊等。一侧有墙的称为“抄手廊”或“半廊”;架设在水面上的称为“水廊”;中间是墙两侧是廊的称为“复廊”等等。


图隔景廊

:墙分为内墙和外墙。外墙主要用于隔开外界,起防护作用。内墙则主要是用于分割景区,因此不宜过高。在园林建筑中许多墙上设有漏窗,使园林中的景观内外相通可视,人们可以透过花窗来观看墙的另一侧的景致,使之产生借景和造景的作用。墙的上沿起伏如波浪状的,称为云墙;墙上沿有龙形雕塑的,称为龙墙。园林中的墙多采用白色墙体,灰色瓦顶,用以增加园内的空间感,也被称为粉墙。



图云龙墙

三、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匾额、楹联、碑刻和书画

我们在参观园林建筑的过程中,常见的各类相得益彰的建筑外,匾额、楹联等书画艺术作品常常会在园林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园林建筑中悬挂匾额、楹联,是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显示出园林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品味,而且也使整座园林建筑更加生机盎然,意境深邃,引人联想,启人思绪,充满诗情画意。但我们并不是时时能分清什么是匾?什么是匾?它在园林中的作用是什么。为此若掌握一点有关知识对增加游兴十分有益。


图悬于山海关的匾


匾额:通常悬挂在厅堂上方的为“匾”,镶嵌在门楣上为方的是“额”。或者说横挂的为匾,竖悬的为额。

匾额的题写和悬挂对美化园林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除了借景抒情,表达主人的情趣外,还有的是按皇帝的旨意来承办的。在游园中常可以看到有的匾额上带有“敕”(chì)字,那就是奉皇帝的旨意来制作的。也有的是皇帝亲自题写的,这样的匾额对园林主人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耀,因而常常被悬挂在园林中最为显著的地方。


图故宫太和殿的额

碑刻:镌字于长方体石头上用以纪念或记叙某事物,称之为“碑”。而在山崖巨石上雕刻的文字称其为摩崖石刻。或者说长石条上镌字的是碑,巨石崖体上镌字为刻。

明代明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死后可以立碑,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只能立一种上圆下方、形状像碑的石条,称之为“碣”。碑与碣的重要区别在于碑大多有“碑帽”,即在碑的上方雕刻有一种装饰物,而碣没有装饰物,只有一个半圆形的石材本体。


图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元代碑碣

在游览园林时,我们常可以看到皇帝题写的碑文,这种碑体的特征是碑身高大,并有龙纹碑帽,文中落款处有“御笔”二字,同时盖有皇帝的印章。印章往往印在碑文的正上方。普通人题刻的碑文绝不能用龙纹碑饰。

楹联:是指悬挂在房屋大门两侧柱子上或房屋大厅内墙壁上的对联。书画多悬挂在厅堂内的墙上,室中正面最大、悬于正中的书画作品称为“中堂”,两侧悬挂的长方形称为“条幅”,横挂的称为“横幅”。


图 平遥县衙中的中堂


==============================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建筑欣赏论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欣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163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