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8-01-19 所属栏目:湖北工业大学校徽

一 : 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61阅读/ www.61k.net

武汉工商学院创办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从独立学院成功转设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4月,更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2013年1月,列入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培育单位。2014年4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学校位于武汉南大门,坐落于黄家湖大学城,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固定资产总值7.36亿元,占地面积85万平米,校舍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133.49万元,馆藏图书141.67万册,建有门类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以及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设有9院1部,开设有46个本、专科专业,涉及50多个专业方向。有专任教师789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4万余人。学校被评为“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在《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排行榜》排名中,学校连续5年进入前20强。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长江工商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武汉工商学院校徽
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培育单位、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办学体制】

[www.61k.com]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荣誉校长厉无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创意产业之父”。
校长张金隆,管理学界资深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党委书记陈伟,受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委派来校任职,具有长期从事高校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
学校还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办学宗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3大战略,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发展定位】

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开展少量特色专科教育,适度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
发展目标: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服务面向: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历学位】

学校对符合国家学籍管理规定、成绩合格的毕业生颁发武汉工商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武汉工商学院学士学位。

【院部设置】

现有11院1部: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人才培养】

“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学校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6万余人。学生在国家和省部级的权威赛事中获奖800多人次,竞赛取得的成绩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近3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2014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39%,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
学校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连续3年达到50%以上,全国平均通过率仅9%。部分学院历年来考研过线率达70%以上。部分专业职业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
毕业生中涌现出“考上5所国外名校研究生”的刘长安等一批深造典型;“毕业4年资产过亿”的“创业哥”罗群、“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朱钟琦等一批创业典型;“武汉高校霸气哥”黄小松等一批就业典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湖北省人大代表、“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等一批先进典型。

【教育教学】

学校以学生就业、深造、创业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教育,优化“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教学改革实验班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精神的培育。

【素质教育】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开展大学生七彩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弘德讲坛”和“博问讲坛”,邀请杨叔子、樊明武、李培根等院士、大学校长,世界知名管理哲学大师成中英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魏国基教授、台湾EMBA名师林子铭教授、“香港学”创始人洪清田教授,经济学家巴曙松,国家教学名师马费成,“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社会文化名人陶宏开、董宏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美国安治化工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王亦宁等1大批著名学者、社会名流、企业精英来校开坛讲学,与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学术前沿、社交礼仪、创业经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交流与座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专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构建以促进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建立“5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实践环节中、专题培训中、科技竞赛中、校园文化中。
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试验班对有志创业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沙龙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校安排具有“全球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学习导师,还从“校企合作俱乐部”中聘请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知名企业家、精英担任学生的创业实践导师。
学校拨出专项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创新学分,认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建有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是同类高校中首批获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高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带薪实习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项目,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目前,学校拥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社会评价】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企业优秀职业和技术人才十佳培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排行榜》排名中,学校连续5年位居前列。

国家院校代码:13242湖北招生代码:2287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3号(黄家湖大学城)
邮政编码:430065
电话:027-88147166,8814735588147227
传真:027-88147110,88147393
网址:http://www.wtbu.edu.cnhttp://www.wtbu.cn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历史沿革

长江工商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武汉工商学院图书馆2002年7月24日,经国家民委同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正式成立。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由中南民族大学与武汉弘博高校设施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2003年3月,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2004年2月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确认,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2005年9月,新校区第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完工,05级新生入住新校区。2010年5月19日,启动拟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工作;9月20日,湖北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5人对学校申请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考察;同年,学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2011年4月7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学校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转设后校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成为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2012年5月31日,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4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

学校位于武汉市南大门,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黄家湖大学城,占地面积91.5万平米,校舍建筑面积34.1万平方米,教学馆藏图书115万册,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设施,建有门类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以及15六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江工商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武汉工商学院西大门

【师资建设】

拥有一支由资深教授专家领军、拔尖人才担当学术带头人、优秀人才担任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806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0.3%,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9.7%。
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境)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及行(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这些教授、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研讨,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形成“以经济与管理等学科为主干,工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的3两个本科专业、二十个专科专业及多个专业方向。
拥有两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两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五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三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一个湖北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学术研究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侧重应用型研究。学校拥有“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2011计划)、“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湖北省舆情研究基地),建有“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网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学术科研机构。
2008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95项;发表科研论文1292篇;还有一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校教师教研、科研经费近千万元,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比例达到81%;教师通过参加教研、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术期刊】

《武汉工商学院学报》(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武汉工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学报于2008年创刊,登记地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刊号: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44/ZY号,16开本,中文季刊。《武汉工商学院学报》秉承弘扬学术为宗旨,立足于反映民办高校科研与教学成果,致力于学术精品的推广和交流,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武汉工商学院学报》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论坛、教学改革探索、经济纵横、文学与文化、现代传媒、工程技术等。本刊面向校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

【馆藏资源】

武汉工商学院图书馆前身是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图书馆,始建于2002年10月。黄家湖校区新图书馆大楼于2007年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楼高八层,融智能化、网络化、功能化、人性化设计与最新建筑理念于一体,现代典雅,气势恢宏。向外可远眺波光粼粼的黄家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向内可俯瞰绿树葱茏的天井花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馆舍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采用国际先进的藏、借、阅、查、研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管理服务模式,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傍人旁”的浓郁知识氛围。丰富优质的文献资源,和谐舒适的阅读环境,温馨高效的管理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研究的理想场所。
图书馆根据校学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点专业建设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馆藏建设,已形成与学校办学规模、专业发展相适应的馆藏体系。截止2014年12月底,储存各类纸质文献共114.9万余册,涵盖经济、管理、法学、工学、文学和艺术等6大门类学科及相关领域。电子文献方面,订购有同方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三套数据库,还拥有《读秀学术搜索》、《百链》等多种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国数字图书馆》、《汇雅》电子图书。此外,图书馆是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成员馆,可以共享使用80万册相关电子图书及1万种期刊数据。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本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
图书馆引进ILASⅢ集成管理系统,覆盖各项主要业务工作,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此外,图书借阅采用开架借阅、“统借统还”的快捷、便利、自由的服务模式。共设置有流通书库四个、阅览室四个、报告厅一个,特色书屋两个,信息共享空间一个,密集书库一个、总服务台一个。全馆拥有2200余个阅览座位,并在大厅内设有自助借还机2台、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1台、自助查询机10台。图书馆的网络系统提供24小时网上资源不间断服务,为师生提供包括书目查询、电子资源全文检索、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多元化的高质量信息服务。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

弘德博问和谐拓新
弘德:弘扬高尚的品德。弘:光大,发扬。《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德:道德,品质,善行。此处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做人的准则。
博问:—广泛地学习请教,详细地探讨学问。博:广泛,普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问:求教,详细探讨。这是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和育人的方法。
和谐:和睦团结,同心同德。和:谐也。《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和,谓心不争也。)《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谐,周旋不逆。”谐:协调,融洽,和合。《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追求全校团结和睦,民主治校,多元文化相融的大学文化。
拓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拓:开辟,扩展。《后汉书·窦宪传》:“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新:初次出现。《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都,其命维新。”这是强调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

校徽


武汉工商学院校徽以汉字“商”演绎而成。标志中上方菱形似博士帽,下方菱形似古钱币,寓意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标志左右形态由楚国传统纹样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武汉工商学院坐镇武汉南大门,享黄家湖湖光山色,孕育莘莘学子,进取向上,锻造工商英才,回报社会。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学院领导

董事会党政领导董事长彭秀春校长张金隆副董事长张金隆、邹继康党委书记陈伟董事陈伟、程虹、魏燕、肖志雄、赵晓珊、巴能军副书记孙松发---------------------------------副校长刘腾红、卢炎生、桂裕清

长江工商学院_武汉工商学院 -杰出校友

“毕业4年资产过亿”、“创业哥”罗群,“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朱钟琦等创业典型;“武汉高校霸气哥”黄小松等就业典型;“省人大代表”、“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等。

二 :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

湖北工业大学坐落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主校区位于武昌南湖之滨,校园总占地面积1675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现有包括2个独立学院在内的在校生总规模达40000余人。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另有一校区在马房山。2014年,由中组部主导的“万人计划”中,学校教授汤亚杰入选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学校方亚鹏教授入选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单介绍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建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和数字化资源,4.6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即将于2014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历史沿革

湖北农机专科学校1952年武昌农业学校创建。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1952年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武昌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
1952年武昌畜牧兽医学校创建。
1957年武昌农业学校、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武昌农业机械化学校、武昌畜牧兽医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农业学校。
1958年湖北省农业学校升格为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1970年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与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参与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73年湖北农机学院(原湖北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
1975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79年华中农学院农机系(原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部分)改建为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1984年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与湖北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
湖北轻工业学院1956年武汉食品工业会计学校创建1957年武汉食品工业会计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校。
1958年湖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1年湖北化工专科学校、湖北建筑工程学校、湖北燃料工业学校、武汉食品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
1972年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轻工业学校。
197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湖北轻工业学校轻工、纺织专业分离的基础上组建四所新学校。分出纺织专业成立武汉纺织工学院(今武汉纺织大学前身)和湖北省纺织工业学校;分出轻工专业成立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轻工业学校。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当时中南地区仅有的两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还有一所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其创建于1977年)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湖北工学院1950年中南兵工职工学校创建。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1951年中南兵工职工学校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
1952年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中湘学校。
1953年中央兵工总局中南中湘学校更名为第二一二技工学校。
1956年第二一二技工学校更名为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8年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湖北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湖北工学院。
1960年华中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等并入湖北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并入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冶金机械)并入武汉钢铁学院(今武汉科技大学),(专科部分)改建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1年湖北工学院撤销。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工学院并决定重点建设湖北工学院等两所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整体并入湖北工学院。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
2007年始建于1977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湖北省农机鉴定站(湖北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整体并入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办学规模

(www.61k.com)办学历史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本科教育办学历程已逾46年。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即学校前身),并决定重点建设湖北工学院等两所省属重点大学。“七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将学校作为重点建设单位和省属骨干高校予以重点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199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40%。现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人选8人,湖北教学名师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15人,湖北省首批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1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48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58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7人,“南湖学者计划”人选85人,湖北省教学团队三个。
学校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主讲教授、学术骨干等136人。教师中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4人,“湖北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及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0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其他各类专家77人,105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全国、湖北省劳模称号,十二个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2014年,由中组部主导的“万人计划”中,学校教授汤亚杰入选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学校方亚鹏教授入选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院系建设

学校一共十一个学院、一个学部、一个体育部(不包含2个独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体育部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

学科建设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截止2014年5月,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有两个省级优势学科,四个省级特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十二个省级重点学科、八个“湖北省属高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学科,二十八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以及湖北省同类学科中的省级重点学科(艺术设计学)。学校有9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十八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五个,拥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十二个,拥有五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点。
重点学科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土木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应用经济学 电气工程 艺术设计 企业管理

学校荣誉

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美誉高校”、“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湖北省外事(侨务)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50强”)等诸多荣誉称号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湖北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奖98项,259项艺术设计作品分别获法国肖蒙国际广告节全场大奖、未来设计师大奖等重大奖项。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会徽、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会徽,全国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会徽、湖北电视台台徽、武汉电视台台徽、《湖北日报》报徽以及海尔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知名企业近千项徽标均由学校师生设计。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转让推广科技成果472项;公开出版著作(含国家规划教材等)261部,发表学术论文2877篇,其中被SCI、EI、ISTP3大检索系统收录309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或转载38篇。学校先后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基础课教材《大学物理》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学校公开出版《中国机械工程》(国家机械类中文核心期刊)、《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

科研机构

截止2014年5月,学校建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两个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四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六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个湖北省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其他省市级各类科研平台五个。学校下设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于2013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有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农机鉴定站等科研单位。

科研机构(仅列出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质量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校属研究中心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及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北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湖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科研单位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湖北省农机鉴定站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科技与产业处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承办有《中国机械工程》、《湖北农机化》、《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机械工程》连续11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湖北农机化》荣获2013年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有专、本、硕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8项,学生近1300人。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哈萨克斯坦、越南、南非等4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外国留学生先后来校学习和深造;每年聘请近50名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或讲学;每年选派数百名师生赴国外学习深造、交流访学。学校国际学术氛围浓厚,先后成立了“湖北工业大学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湖北工业大学中美能源研究中心”,“湖北工业大学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平台”等科研平台,获批多项国家外专局资助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先后承办了“湖北--苏格兰创意艺术教育论坛”、“中德艺术设计论坛”、“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论坛”、“土木与建筑设计创新暨前沿技术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芬兰应用科技大学联合组队,参加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荣获欧洲组公开赛季军。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现任领导


学校领导校党委书记周应佳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德富湖北工业大学顾问纪宝成党委常委、副校长董仕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傅洪涛党委副书记蔡光兴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冬生党委常委、副校长龚发云副校长张颖江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_湖北工业大学 -校园文化

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

湖北工业大学校训释义:“厚德”,语出《易经》“地势坤,以君子厚德载物”。意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博学”,语出《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己以礼“。意既君子要广泛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博学既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创建大学的本质要求。 “求实”,求,探求,追求,寻求;实,真实,真诚,实在。“求实”就是求真务实,不唯出,不唯上,只唯实。尊重规律,追求真理。 “创新”,创,创始,首创;新,初次出现,更新。“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创新”既是学习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 : 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校简介,青岛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

青岛大学医学院坐落于中国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中心,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她创建于1946年,称为“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独立建院,改称青岛医学院,1993年为适应国家及青岛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并入青岛大学,即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院现拥有“生理学”和“眼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9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为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该专业增设七年制。学院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1个一级专业学位博士点,6种专业学位类型23个专业学位领域;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校本科生37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800多人,留学生170人,在职研究生1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5000人。学院有专任教师2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有7所附属医院和5所教学医院,可供教学实习的床位18000余张。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www.61k.com]青岛大学医学院(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创建于1946年,称为“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眼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生理学),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个,研究机构10余所。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等九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为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该专业增设七年制。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历史沿革

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校简介,青岛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_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青岛大学医学院校园环境

1、1939年4月,日本人及海军在市立医院内创办了学制5年的青岛医科大学

2、1940年5月,改称同仁会青岛东亚医(科)学院。

3、1944年7月,学院改为学制4年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俗称东亚医专)。

4、1945年11月,医学专门学校作为日本敌产被中国政府没收。校舍归还市立医院。

5、1946年1月,医学专门学校被移交给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医学院。 设1个医疗专业不设系,学制六年,首届全国招生40名。 1952年9月18日山东大学因为受校舍限制,医学院暂缓调整 。

6、1956年9月医学院独立建院迁往黄台路、松山路校址。 1966年在校医疗专业学生为760名,后停止招生5年。

7、1970年10月青岛医学院奉命迁至惠民地区北镇(滨州市)办学。 1974年医学院留1/3的人员和设备在北镇建分院。

8、1976年青岛医学院正式搬回青岛原址,北镇分院成为滨州医学院。

9、1977年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308名。1999年获眼科博士点

10、2001年青岛医学院实质性合并到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重点学科

眼科学

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校简介,青岛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_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青岛大学医学院小景

该学科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胶澳督署医院眼科、

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眼科,1951年成立教研室开始承担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学科奠基人潘作新教授是全国著名眼科专家,一级教授,1947年8月任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眼科主任。1956年在他主持下建立了眼科病理室,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家眼科学专业实验室之一,为培养眼科专业人才、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造就了国内眼科界1大批有用之才。潘作新教授首创的眼睑板切断法用于矫治沙眼并发症享誉全国,被命名为“潘氏手术”。1997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附属眼科医院,学科取得了飞速发展。2006年,为了贯彻国家人事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在谢立信院士的倡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又成立了青岛大学眼科学院,下设眼科教研室、眼科研究所和眼科医院,谢立信院士任眼科学院院长。

该学科自潘作新教授创立之初起就成为山东东部地区的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规模大、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而着称,先后涌现出了孙为荣教授、胡聪教授等1大批全国知名眼科专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已发展成为由博士生导师及1大批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专业齐全的高层次医疗、教学与科研群体,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招收眼科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眼科学博士点,同时也是学校第1个博士点,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其实验室于2006年2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为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科于2006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总带头人谢立信教授是中国眼科学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

本学科在该研究方向拥有山东省卫生厅角膜病防治推广中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角膜病研究和防治中心之一,其拥有的眼库是国际眼库联合会批准的中国3大眼库之一。

该方向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学术带头人谢立信教授是目前国内眼科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工作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角膜病的临床综合治疗和手术方法改进及理论创新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对推动我国角膜病的预防、治疗手段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角膜移植的实践中,角膜保存技术和眼库的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迄今已施行角膜移植术逾万例,并对高危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提出角膜移植后内皮慢性失功的理论。结合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多发的特点,先后开展关于病毒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不同真菌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的生长方式,并据此提出可以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感染性角膜炎,研究成果获国内外同行关注和引用。针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造成手术失败的问题,开展的前房植入性CsA缓释系统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研究方向的重点是角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研究。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均围绕此题目开展,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于角膜组织与细胞库的组织工程角膜的开发在角膜内皮失代偿和真菌性角膜炎的基因治疗等方面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方向二:玻璃体与视网膜病

该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视网膜挫伤和玻璃体视网膜等一系列眼底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在《Retina》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目前是山东省最大的玻璃体视网膜研究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为山东省玻璃体视网膜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学校传统优势之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研究的开展在山东省一直遥遥领先。1993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及基础研究,对视网膜脱离、复杂眼外伤、眼内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对复杂性眼外伤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全面开展各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底病内科全面开展眼底病造影、诊治工作,是山东省内开展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在眼肿瘤诊治方面率先在省内开展外侧壁开眶术和微创法摘除血管瘤,该技术至今在山东省专业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在山东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资助下开展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防治的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研究方向三:眼病理

该研究方向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眼科病理研究室之一,在以潘作新教授为首的老一辈眼科病理工作者近三十年努力和奋斗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国内眼科临床病理诊断和科研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方向都还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学引入眼部恶性肿瘤研究,对此类严重危害患者视力及生命的疾病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专着?眼科肿瘤学?,为眼肿瘤的基因诊断和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研究方向四:斜视与弱视

该研究方向创建于1979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术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弱视及某些特殊类型斜视诊治居国内领先水平。病人手术年龄由过去的平均21岁降低到6岁,将弱视初诊年龄由平均10岁降低到5岁,门诊诊断的病种结构、各种斜视的手术病种比例接近国际资料,说明本专业的诊断、治疗水平及在本地的普及程度均与国际接近。自1991年组建研究室以来,充分整合人才、知识、设备优势,研究开发斜视弱视方面的边缘、交叉及高科技科学。迄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承担卫生部及省市各级课题8项。撰写本专业书籍3部,中标卫生部《斜视诊断》、《斜视手术》课件的制作。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举办全国、全省眼肌学习班各一次,2004年应国际Orbis飞行眼科医院邀请做演示性手术,为培养国内斜视弱视专业人才、提高斜视弱视整体诊治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专业组在国内已率先开展斜视遗传学研究,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今后的科研重点仍然围绕斜视尤其是共同性斜视的基因研究,有望在斜视的病因学上取得突破。

研究方向五:青光眼

该研究方向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观察并探讨了维生素B族和甲醇对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长的影响,首次提出了维生素B族应在视网膜神经元和节细胞损伤的同时用药,热休克蛋白可保护低糖损伤时的视网膜神经元和节细胞。另外,观察了压力对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影响,发现经压力处理后体外培养的Muller细胞有损伤的改变,细胞代谢谷氨酸的能力下降,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还未见类似报道。在建立慢性青光眼模型基础上,对慢性高眼压对大鼠中枢神经损伤进行的研究,不仅为进1步探讨青光眼的病理损伤机制奠定了基础,而且开创了青光眼性中枢损伤机制的研究的新领域。在临床研究上,深入研究了丝裂霉素在青光眼手术中合理应用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取得了与应用透明质酸胶同样的临床效果。另一方面,利用自动静态视野检查技术进行了青光眼的高危因素与阈值视野的相关性和静态视野随诊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该专业方向的攻关重点是:(1)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2)房水排出通道的基础研究;(3)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临床与基础研究,寻找透明质酸胶片替代物。基于以往坚实的基础,在上述三方面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究方向六:眼科基础

眼科基础研究是我国眼科学整体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诸多空白之处。着眼于眼科未来发展,我们组建了眼科基础专业方向,主要围绕眼科相关的基础医学问题开展攻关,比如不同因素引起的眼部炎症和免疫问题,遗传性眼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等。该方向依托本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在以往科研积累基础上,建设了眼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理学、药理学等共8个研究平台,并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组建了以王宜强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专职基础研究队伍。

然而也应当看到,虽然本学科点经过多年的强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学科规模、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将进1步加大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的力度与速度,争取申请更多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生理学

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自1948年青岛医学院建院以来,在历任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致力于神经肽生物学活性、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本学科新老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进1步改善了研究条件并发展了研究方向,于1996年经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获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资助。通过“九五”建设,在现任学科带头人谢俊霞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在原有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进1步开展了脑内源性活性物质在帕金森病等神经源性疾病及胃肠功能调节中的作用的研究,在人才梯队、学术水平、承担课题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均有了1个大的飞跃,在2001年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专家组验收中,本学科获得“优秀”的成绩,并获准成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

本学科自1978年开始招收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到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5人,“九五”期间成为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生2名,2004年,两名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论文发表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Biol Pharm Bull》和《J.Neurochemistry》上。

为了使山东省神经科学的研究在国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经山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论证,由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以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为基础的“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并由国家“973”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出任“中心”顾问。上述成就的取得,标志着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已得到国家、省主管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招生专业

临床医学(七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哲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科研部门从事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培养,毕业时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①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的哲学理论、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独立诊断、处理相应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处理急难重症,具有较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②能运用所学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分析、处理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③具有基本的临床医学科研能力和初级临床教学能力。④具有较强的外语使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使用能力。⑤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⑥具有较强的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和能力。⑦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⑧掌握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具有运用临床科研方法,正确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实验设计、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哲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学位授予:合格毕业生,授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 。

临床医学(五年)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熟练的临床诊疗工作的高级临床医师。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①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②系统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初步处理危、急病症。③了解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④具有临床科研的初步能力。⑤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预防医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卫生检测技术及卫生统计方法,能在预防医学领域中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监测或食品卫生检验等方面工作的,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妇幼与儿少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

本专业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医学影像学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和放射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①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②应用放射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掌握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构造、维修;④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医学影像科研的初步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人体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影像诊断学、放射治疗学。

本专业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医学检验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从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级检验医师。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以下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医用化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②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③医学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各种常用检验分析仪器的构造和操作技术;④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临床检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有:医用化学、仪器分析、医学统计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

本专业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检验诊断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口腔医学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熟练口腔医疗和保健工作技能的高级医师。具有从事口腔临床医疗、口腔医学教学、预防口腔疾病和口腔卫生保健能力的高级医师。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①掌握宽广的医学理论和基本知识;②掌握口腔医学基本技能;③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④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和动手能力;⑤具有口腔临床科研的初步能力;⑥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主要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诊断学、口腔影像诊断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预防医学等。

本专业具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护理学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能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对外交流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通过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①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②了解常见病、多发病诊断的基本方法;③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掌握急、难、重症护理基本原则和技能;④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专科护理、护理管理的能力;⑤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有外语交流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心理学、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

本专业具有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药学

本专业坚持一级学科培养,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药学基本技能、具有熟练的药学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植物化学与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

本专业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技术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全面生物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微生物工程、代谢控制发酵等。

本专业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食品科学技术手段,能够从事食品的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下设食品加工与分析、葡萄与葡萄酒2个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食品及葡萄酒的生产经营、商品检验、卫生防疫及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程原理与设备、葡萄酒工艺学、葡萄酒分析与检验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师资力量

概述

学院现有本科生3986人,留学生172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90人,博士研究生78人。现有教职工558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110人,兼职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院共有7所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和两个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所,共有教学床位18000余张。为国家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工作地点以山东为主辐射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并且成效显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7.74%,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为75.97%;毕业生考研率平均为57.32%;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为78%(高出全国十七个百分点);就业率平均为92.32%。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材奖20项,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0余部。

人才状况

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姜国辉王克威王晋辉李培峰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王斌 王宜强 周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马爱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刘丰春 沈卫 谢俊霞 董蒨 高美华 苗志敏 阎胜利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苗志敏 董倩 谭兰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王培林 张晨 董倩 陈伯华 刘丰春 谢俊霞 郭云良 于宏伟
卢洁 王斌 陈蕾 邢泉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沈卫 谢俊霞 高美华 王春波 张佃良 姜志荣 姜宏 李自普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王斌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姜宏 周宇全国模范教师高美华山东省教学名师蒋正尧 刘丰春 王斌王春波青岛市教学名师王春波青岛市优秀教师刘丰春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苗志敏 董蒨 牛膺筠 李宁毅 戴淑真 谢俊霞 沈卫 高美华
岳旺 王春波 罗兵 吴力群 钟进义 孙勇 李荣贵 王志斌
周岩冰李自普 李娜 孙立荣 邹云雯 梁军 陈晓亮 阎胜利
郑方胜 赵桂秋 陈宗波隋中国 张秋叶 孙桂荣 孙伟 田字彬
于洪升 王颜刚 陈伯华 李长贵 孙康 衣明纪王海波卢云
谭兰 邢泉生

泰山学者

王斌教授:青岛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斌教授,男,汉族,民盟盟员,1991年~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留学瑞典Uppsala大学BMC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基础学院院长,青岛大学山东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市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斌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委、《病毒学报》特约编委、《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理事、《生物技术通讯》理事、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山东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市生物技术学会秘书长。由于多年来的专业工作成绩,王斌教授还当选青岛市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骨干(省卫生系统1020工程人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对象;青岛大学“421”特聘教授;青岛大学2003年校级优秀教师。

王宜强教授:王宜强,41岁,医学博士,研究员,眼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免疫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届“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现任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美国免疫学家协会(AAI)会员、美国视觉科学与眼科研究协会(ARVO)会员。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第二军医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爱荷华大学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科学家。2004年2月回国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研究员。

周宇教授:周宇,女,1973年出生,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2002年获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9年12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术论文曾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Science》, 《JNeuroscience》, 《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主要研究方向为:1)结合遗传学、基因工程、药理学、生理学及行为学技术手段,从不同层次上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细胞机制;2)探讨相关神经精神疾病(如衰老,精神分裂等)认知异常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性治疗对策;3)记忆改善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发展科学研究。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眼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生理学),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个,研究机构10余所。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两个;影像解剖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十一五”期间,全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64项。

学院仪器设备先进,总值3千万元。图书馆藏书42.5万册,并配有先进的光盘检索系统和网络查询系统。《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齐鲁医学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眼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十四个,研究机构10余所。“十五”期间,承担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1部,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0余部;获全国高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卫生部优秀CAI课件奖3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学院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77项,其中“863计划”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共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15项;出版学术专着93部,发表学术论文1242篇,鉴定科研成果212 项。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_青岛大学医学院 -学院展望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院将秉承“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地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学院的远景目标,为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 :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

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首批“20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省属重点高校。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5000余项,科技经费约25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学校简单介绍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www.61k.com)
学校共有学院(部)二十六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一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两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六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六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八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二十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一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0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术八个学科门类。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目前,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主题专家组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988人。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四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十二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两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七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江苏省品牌专业八个,江苏省特色专业十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十二个(涵盖三十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两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五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5篇。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四个,江苏省非金属复合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中心二十一个,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个。“十一五”以来,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近8000项,科技经费近30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历史沿革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南京工业大学校徽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

2012年,南京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在宁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

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计划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千人计划”选8人,国家“973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主题专家组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98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四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唐明述、徐南平、周廉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
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四个):
生物炼制化学品(应汉杰团队)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沈晓冬团队)
特种分离膜(金万勤团队)
材料化学工程(陆小华团队)

院系设置

序号学院序号学院1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5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6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3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7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4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18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5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19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7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21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8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2南京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9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3南京工业大学力学部10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24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11南京工业大学能源学院25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2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26南京工业大学技术学院13南京工业大学测绘学院27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14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8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独立学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一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六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六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八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二十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一个。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八个):生物化工、工业催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岩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十个):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公共安全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防灾与节能
“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八个):化学化工、工业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控制工程、土木建筑、人文社科与管理、安全能源环境、医药食品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六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矿业工程、土木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览表(4四个)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概况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推广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二十八个;拥有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国家建筑工程勘察乙级资质和国家建设工程监理甲级资质。
科技创新大楼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的概念,主持有关前沿科学问题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创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的20多项专利技术已在社会企业得到应用。“工业生物技术”也已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3年,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一园两区”的大学科技园。
2008年,南京工业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被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企业研发过程中缺少的设备、人才、环境,正是学校所具备的优势。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高校,还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为其服务,企业省心学校省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截止到2012年,已有35家企业以这种模式与南工大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
南京科技广场“一园三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助推师生创新创业;持续拓展发展外围,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体系。与无锡、泰州、宿迁等10多个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南京科技广场、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盐城海洋产业研究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实体运行;与赫克力士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院所战略合作,共建研发中心100多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成立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紫金科技呼叫中心。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100多家学科型公司,以学校为科技支撑的常茂集团、中圣集团、康力电梯、九九久科技等公司成功上市,九吾高科、同凯兆业、工大数控等企业进入上市辅导。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视察。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这所大学很有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验与科研都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办学的方向也是对的”。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抢抓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机遇,进1步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彰显产学研用结合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美国斯坦福和加拿大滑铁卢式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打造最适宜创新创业的高校品牌,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基地(四个)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省部级科研基地(3六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业节水减排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实验室过程强化与新能源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精细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工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无机及其复合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水化学与工业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渗透汽化膜与膜过程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工业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化学工业(全国)工业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化学工业(全国)膜工程技术中心(南京)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建设厅)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事故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非金属复合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分离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工业水处理技术培训中心中石化南京工业生物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江苏省(中圣)工业节能技术研究院中石化总公司南京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建材行业集料碱活性研究测试中心江苏省土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电光源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药物新制剂研究及工程化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江苏省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科技服务中心市级科研中心江苏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南京市开放实验室)南京市化工污染事故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氢能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工业过程装置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化工过程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吸附分离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生物反应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生化工程中心)南京市膜材料与膜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1年-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近8000项,科技经费近30亿元。
截止2012年6月,申请专利1574项,授权专利637项,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80%左右,专利的申请数量与质量位居省内高校前列。SCIE论文1633篇,2010年排名上升到47位,EI论文1565篇,排名上升到54位。
2010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高校第37名,位居江苏省高校第5名。
2011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高校第36名,位居江苏省高校第5名。
获国家级奖励情况:项目名称获奖等项时间主要完成人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黄维等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欧阳平凯等多通道多孔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徐南平等工业循环水用新型缓蚀阻垢杀菌剂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王锦堂等化工设备预测性维修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涂善东等连续陶瓷膜反应器的研制与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邢卫红等高危险性化工装置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装备及其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蒋军成等低钙水泥体系及其在重点工程中防治碱集料反应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许仲梓等面向超细颗粒悬浮液固液分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徐南平等生物磷酰化新技术制备高能磷酰化合物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应汉杰等不同工况反应与蒸馏集成技术及其在化工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年乔 旭等超细耐磨钛酸盐纤维制备新技术及其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年陆小华等高效节能的新型紧凑式换热器及工业化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2年凌 祥等生物法生产富马酸及其衍生物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3年黄 和等压力容器极限与安全定性分析及体积型缺陷安全评估工程方法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作)2001年沈士明等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作)2005年周昌玉等********研究(保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作)2008年陈国兴等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作)2010年刘伟庆等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特色专业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专业
(本科生专业的详细内容可以根据参考资料进入官网阅读)

“十一五”国家特色专业

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

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

校级品牌、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化学,会计学,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英语,金属材料工程,建筑学,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城市规划,艺术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关于各个特色专业对应的学院,立项具体时间,可以根据相对应的参考资料进入官网进行详细阅读。)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录取招生

录取分数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12--489471----第二批2011--522502--9本科二批2010--512494--9本科二批2009489530515--10本科二批2008477500488--10本科二批2007488518501--12本科二批2006479505485--8本科二、三批2006479505486--8本科二批2005443483475--11本科二批2002433--------不详2001----432----不详截至2012年专业分数线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经济学经济学类金融学--506497法学法学类法学--517511管理学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529527管理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519516管理学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530526

收费标准

学费:4600元/人/年,其中艺术类6800元/人/年、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专业6440元/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1600元/人/年。
住宿费:1500元/人/年。
学校已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按学年学费预缴,学年末按实际选修课程结算,具体按照苏价费[2006]319号文件及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执行收费及相关退费。

奖学金制

奖学金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多元配套资助体系,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切实帮助和有力保障。学校有各类奖助学金近80余项,还专门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和新生创新基金,为优秀新生提供学术和科技创新经费,每年有20000余人次获校内外奖助学金2000余万元,人均获奖助近1000元。

学校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积极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全校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数保持在1000余个。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后,可申请国家及学校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学校实行“先贷后免”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学校领导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维党委书记:王德明
校长:黄维
党委副书记:朱跃钊、高明
副校长:高明、刘伟庆、乔旭、崔益虎、蒋军成、张进明、巩建鸣、邢卫红
校长助理:吴胜红、何学军
纪委书记:朱跃钊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知名校友

江建人 建筑业的骄子,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
李玉林 南京大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卢正刚于1995年创办了水晶石电脑图像开发有限公司。
钱培全国劳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质量先进个人。
钱增德任江苏中淮建设工程公司总经理。
秦引林 云南柯菲平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南京柯菲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互赢信息咨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众志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和浙江分院、上海分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闵恩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化工界一代大师。
江东亮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湘洪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董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新雄江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被选举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苏宏业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方玉根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
谭仲明全国劳动模范、中材料集团总经理
刘燕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副会长、中国建材建设工程协会副会长、“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主编。
汪世宏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总裁兼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顾宗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
邵寅初 江苏省化肥公司总经理。
王林建合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杨建龙,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建工学院工民建专业。现任江苏省送变电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
柏冈曾任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营业部总经理。
包耕莘绍兴县中景建筑设计院院长。获浙江省勘察设计优秀设计奖,2001年获国家建设部三等奖,“中国2001年建筑表现展”一等奖
陈伟北京聚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任公司董事长。
方小朋 成立了上海亚太嘉园数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使其成长为华东地区前几强的建筑表现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宗旨:立人立学立业
办学方针:育人为本学术领先科学发展
校风:诚朴自强
精神:忠诚精实

文化标志

校训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沉毅笃行
明德:崇尚精神,彰明美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
厚学:学识广博,厚积薄发。学问之道,在于多思多问,在于扎扎实实,在于兼收并蓄,在于融会贯通。
沉毅:静穆刚毅,沉着勇敢。砥砺意志,坚韧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上善若水,大道无言。
笃行: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言行表里如一,善行终生不怠君子也。
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采用欧洲传统盾形徽章纹样,总体结构由工业大学的简称“U”和“T”组成。内部图案分别有龙、虎、青铜鼎、人形纹、1902和书。龙和虎代表学校所在地南京(南京素有“龙盘虎踞”的美誉),同时表达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之义,青铜鼎是江苏省政府2002年为祝贺学校办学百年所赠,象征着学校踏实严谨的学风与雄厚的科研实力,并传达了“一言九鼎,诚实守信,努力拼搏,问鼎科学巅峰”的治学精神,鼎内部的人形纹由“工”和“大”组合而成,又形似汉字“天”,传达“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并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涵,1902传达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书象征着教育机构。
中文字体采用“毛体”,雄浑有力,符合学校的定位;英文字体采用“古罗马体”,古朴大方。
色彩选用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蓝,色彩值取自中山陵的蓝色琉璃瓦,同时也勾勒出学校所在地终年青山环抱,碧水荡漾的自然环境与悠久历史,大气磅礴的人文环境,蓝色具有冷峻大方与科学严谨的气质,并且具有开明的精神,故选用蓝色作为学校的形象色。
校歌

百年历史,百年沧桑,百年学府业绩辉煌;桃李满天下,为国育栋梁,为国育栋梁!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催我奋进,心雄志壮,啊!南京工业大学,我们成长的摇篮,张开那理想的翅膀!
新的世纪,新的篇章,新的校园,青春荡漾,科教兴中华,同心齐开创,同心齐开创!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代代相承,扬帆远航,啊!南京工业大学,我们共同的名字,张开那理想的翅膀!
共同的名字,永恒的太阳!共同的名字永恒的太阳,永恒的太阳!

社团组织

党委宣传部2大组织:校报记者团、校园电视台
校团委5大组织:学生会、科学技术协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播台[52]
校级艺术类组织:舞蹈团、管乐团、话剧团(德毅剧社)、礼仪队

图书馆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校简介,南京工业大学-历史沿革_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是在原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和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基础上,于2002年合并而成的。现有江浦校区逸夫图书馆、模范马路校区图书馆、浦江学院图书馆3个分馆,馆舍面积4.5万平方米,在编工作人员79人,主要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98小时。馆内设置办公室、信息系统部、信息咨询部、数字图书馆服务部、文献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等部门。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以及江苏省工程文献中心核心成员馆。图书馆馆藏文献种类广泛,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诸门类。其中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文献收藏颇丰,形成馆藏特色,在国内高校有一定影响。目前,图书馆馆藏总量168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是江苏省高校第一家超星电子图书镜像站点、国内第一批清华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目前拥有国内外大型光盘和网络数据库30多种。这些电子资源的引进,进1步完善了馆藏资源的结构和配置,并实现了校园网上资源的共享,在教学和科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络以千兆接入校园网,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及其他的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我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早,1992年即采用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1999年起,采用国内先进的“汇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开通了OPAC联机公共检索系统,提供馆藏书目查询。
逸夫图书馆是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江浦校区中心位置,以现代新颖的立面造型、功能完备的平面布局,成为现代化的信息中心。中央空调、通透式大开间,集藏借阅检一体的服务模式,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文献外借、阅览、复印、检索、馆际互借等传统服务外,还提供了通借通还、专家送书上门等特色服务。通过集约式管理,三校区图书馆已经实现资源共享,无缝链接,形成1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_南京工业大学 -学校地址

详细地址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主校区):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邮编:211816

南京工业大学模范马路校区(丁家桥部分):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5号。邮编:210009

南京工业大学模范马路校区(虹桥部分):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00号。邮编:210009

乘车路线


南京火车站、中央门汽车站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火车站西广场157路到浦厂小区转汉江线、浦新线、江扬线或者603路工业大学站(龙华广场站)下。中央门汽车站起点为157路金桥市场站,接下来与南京火车站坐法一样。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火车南站、南京汽车南站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搭乘地铁,在地铁二号线兴隆大街站下,换乘D7线、浦新线阅景龙华站(龙华广场站)下。

以下线路阅景龙华站即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D7线西水湾站→江东万达广场站(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5:45-21:3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6:00-22:30)

以下线路龙华广场站即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603路浦口区中心医院站→浦口区浦东路站(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6:00-20:0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6:30-20:30)

浦新线浦东路站→新和源装饰城站(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5:30-21:3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6:45-22:30)

以下线路工业大学站即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

汉江线盐仓桥站→江浦客运站(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5:30-21:0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4:30-20:00)

江扬线江浦客运站站→扬子五村站(起点站首末车时间:06:00-18:00;终点站首末车时间:06:10-18:00)

以下线路青石村站、东柏果园站即到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

32路、45路、83路、156路、162路青石村站下。95路、318路东柏果园站下步行400米。

以下线路虹桥站即到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

13路、16路、31路、34路、45路、67路、73路、83路、100路、151路、156路、162路、168路、D1线、D2线。

地铁交通

丁家桥校区/虹桥校区:南京火车站、南京火车南站乘地铁1号线至新模范马路站,出站沿新模范马路向西。

江浦校区:地铁10号线南京工业大学站。(地铁10号线在建、2014年青奥会前建成通车)
本文标题: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学校简介,武汉工商学院-历史沿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13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