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2017-09-23 所属栏目: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

一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基本内容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校徽

1.本校徽设计方案以红色为设计基色,标志为正圆形,热情奔放。

2.内部以纂体和字母的组合体现了学校长期以来坚持“自强、博学、弘毅、拓新”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动脑创新力和动手创造力;

3.内部区域较飘逸,意思为让学生掌握通向成功必经之路的钥匙,象飞鸟一样在世界自由翱翔;

4.内部为一片区域包含文正,标志着文正学院立足江苏大地,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也体现了学院院人包容会通的人文情怀;

5.校名采用了上英文、下中文的布局,中文为已故南通籍金石书画大师王个簃先生的集字。

6.整体设计造型简洁明了,设计语言丰富,定位精准,富有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院长致辞

《我们一直在路上》

1999年第一届学生入学至今,文正学院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从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从民办非企业到事业法人单位,文正学院的前行之路一直在集聚智慧与抛洒汗水的协调中延伸。虽占“风气之先”呼应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潮流,但无论是办学体制、内部机制,还是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文正学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心诉求,以及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学生的内在追求,是一开始就播下的希望种子。
文化是文正学院永不磨灭的底色。2010年,王澍先生夺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其实,早在六年之前的2004年,由他设计的文正学院图书馆就在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的评选中夺得公共建筑奖。无声的钢筋水泥建筑,在文正学院有着不可言说的文化温情。文化,是解读文正学院的密码;之于文正学院,文化亦是多维的视角。守望在翠微湖畔的范仲淹雕塑,传递的是责任与担当。务虚会上的言语激辩与思想碰撞,带来更大的办学格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创新是文正学院激流勇进的品格。创新,是1种开放的思维。文正学院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内在的追求。如果没有改革的精神与创新的思维,并跳出旧有办学思路、体制与机制的桎梏,就没有文正学院,而更多年轻人接受更有意义的教育愿望就成为奢望。创新,是1种接纳的姿态。“大数据”助推校园管理创新,智慧校园建设俨然成为典范;空乘专业落户文正校园,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本科建设新路径。创新,是1种学习的态度。学习永远是创新的基石。“学生工作中心化,学生活动社团化,学生组织参与管理”因学习而得以有思路、有做法,并日趋合理和完善。活力是文正学院浓墨重彩的风景。活力蕴于四时风景。连续数年,文正学院的支教团队利用假期,深入云南、贵州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外面的世界,这是在春天播种希望;在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中,文正学院屡屡斩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这是在秋天收获硕果。活力常常给予我们意外之喜。我们惊喜于学生在境内外交流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我们惊喜于社团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大学体验”,我们惊喜于“大数据”让人文关怀更加到位,我们惊喜于社会对于文正学院的更多关注与褒奖,我们更惊喜于“热心公益,志愿服务”成为文正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它已经成为1种文化植根于彼此的心中。十年又六载,我们一直在路上,身后印迹或深或浅……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基本内容
文正吴院长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建校回眸

每次经过篮球场时,总会看一下那路边两排沐浴在艳阳下的香樟树行,那是98年学院建校时,笔者和花匠们一起栽下的,由自己培育的小树苗。如今,经过十年的阳光雨露,已长成了绿荫一片的行道树。这时常使人感叹时光过得太快了,真是十年一瞬。如今的文正,成片的白色楼宇群依偎在吴山的绿色怀抱之中,已发展成为拥有近五10个专业,近万名莘莘学子,闻名于全国的综合性民办大学。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已在全国各行中为国家建设在发挥着光和热。然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林与荒野,沉默在西南之郊。

十年前,我有幸参与了学院的筹办与建设,并在建校后一直从事着学院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亲历了诞生和十年成长发展过程,往事历历在目,留下了诸多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深深地刻入了记忆的年轮,尤其是创办初期的那一段经历,令人难忘。

98年,笔者所在的公司正在西南的越溪镇进行别墅区“越溪山庄”的开发。这是一处位于石湖西岸,依山傍水、林木葱郁、环境幽美的地方。西倚吴山,东北靠着人文积淀深厚的石湖风景区,和风光秀丽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集森林、湖光、青山于一体的宝地。只要将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居住建筑与旖旎的自然风光有机配合起来,将是一处人们诗意居住的乐园。然而也就在这时我们董事长王亚芳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热爱,却萌发1个大胆的构想:将这一块用来投资建设一座学校,为地方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也通过办学来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既树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出更为的空间。董事长的深远目光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赞同。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曾构想建立一座民办高级学校,甚至连校名也想好了,并拟好了初步方案。然而说来也是1种机缘,当年6月我们在一次跟苏大领导接触中,把办学的想法一谈,立即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并表达了愿意进行合作。从办一所普通中学提升变为和一座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和雄厚教育实力的大学合作办大学,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件极大喜事。这给大家带来了鼓舞,增添了信心和决心。双方都深深认识到这正符合国家当今“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的政策精神。同时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推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办学模式,也是1种有益的尝试。大家暗下决心,在这教育改革的探索中一定要走出一条新路,树立1个样板来。双方经过周密细致的论证,决定在此合作建立一座综合性的民办大学。

行动是最好的决心表现。98年10月21日,在苏大钟楼306室召开了学院筹备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成立了学院筹备小组,苏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派出以副校长殷爱荪同志为领导以及马卫中、洪国云、杨林江、张寿仁、韦唯、吴国良、吴昌政10名同志组成筹备队伍;我公司王亚芳董事长也亲自挂帅,并由曹国栋、王春年、孟燕芳三名同志参加筹备小组,开始了建校的前期筹备工作。

出于对合作投资方凯达房产的尊重,苏大礼让凯达房产为筹建的学院起名。在接受任务后凯达公司非常重视,当即公司董事会召开会议,讨论起名。会议定下1个原则:。在大家的讨论时,笔者突然想起苏州历史上一位名臣文正公范仲淹来。而历史上苏州就曾有过“文正书院” 的典范,作为1种科教兴国的传承,我们现以“文正”为学院之名,是1种极有意义之举。赋予现代的内涵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心怀天下、先忧后乐;刻苦勤学、学识渊博;公正无私、心胸坦荡;恪守正道,立场坚定,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代栋梁。这很符合我们“教书以致青年学生美好文章,育人而使青年学生端正美德”的准则。为此笔者建议以“文正”来命名即将创办的学院,即全名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提议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紧张的筹建工作也就拉开了序幕。

98年10月30日下午在苏大钟楼会议室,由苏大钱培德校长和凯达房地产王亚芳董事长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这是1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书写的一页,一座民办大学诞生了,作为筹备组一员笔者参加并见证了这一时刻。在《联合办学协议》第1款“学校名称”一栏中写道“双方商定学校定名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从此“文正”之名正式开始启用。同年12月17日,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计(1998)207号文件批复批准了创办苏大文正学院。12月22日吴县市计划委员会505号文件批准了凯达与苏大联建文正学院基建项目。一场大规模的建校基建工程日以继夜、热火朝天的在石湖之畔,吴山脚下,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越来溪旁古战场上开展起来,我又有幸成为了施工现场的负责人之一,来实施学校硬件条件的建设。

99年1月15日下午,在东吴饭店6号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苏大文正学院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文正学院机构设置、人事任免等事项;会议决定由苏大殷爱荪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聘请马卫中为副院长,文正学院的领导机构从此确立。

在越溪这一古老小镇上建大学,在当时的吴县市是1个重大的新闻,这是吴县市有史以来第一座综合性本科大学。工程刚启动不久,99年1月12日,当时的《吴县日报》在头版就刊登了一则新闻“苏大文政学院将落户越溪”。其中还将“文正”误写为“文政”,显然是未真正了解“文正”的涵义。紧接着《苏州日报》报道了2月8日王珉副省长考察苏大文正学院工程的消息,使苏州人都知道了在古城西南,吴山脚下越来溪畔一座新型民办大学即将诞生。4月8日的《报刊文摘》也以《苏大积极筹办“校内持区”》为标题转载《光明日报》的文章,报道了苏大文正学院的成立和她的改革探索之路,将文正学院推向了全省全国。在这之后全国许多省市的同行们接连不断地来校参观考察。此时文正学院的基建工作和各项筹备工作也正在马不停蹄地向前推进。

4月1日由苏大遣派组成的文正学院工作班子正式迁移到学院基建工地开始了教学筹备工作。教职员工们和我们基建指挥部的同志从此开始了同一锅吃饭,同一现场办公,共同为完成9月开学招生的预定计划目标而艰辛紧张地工作着。

为了保证学院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为了学院教学和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后勤保障及安全保卫等服务。5月10日学院和凯达房地产磋商后发出了苏大文正99字文件,决定设立苏大文正学院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实行大学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并决定由笔者担任中心负责人。全面负责并承担起全院的生活后勤保障及安全保卫等工作。从那时起笔者由原来的基建工程负责人转换成为大学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为尽快建立一支大学后勤管理与服务团队,笔者起草了《苏大文正学院生活服务区规划方案》并着手组建物业管理中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招聘工作,开始了从日常生活服务到安全保卫、环境绿化保洁、水电气运行等一系列功能的组建和安排,以保证学院的正式开学及以后的学院正常运行。

从98年12月到99年9月,要在这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内要完成1500㎡的两栋学生宿舍楼,4500㎡的第一食堂大楼,10430㎡AB教学大楼,1579㎡的水电锅炉配套用房,3944㎡物业大楼以及操场、绿化,景观等一系列第一期工程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因此工程采取了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的施工方法,领导们对在本县建立第一座大学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帮助。凡是学院工程项目特事特办、即报即批,一路绿灯。设计院的工程师们也吃住在工地,和施工人员日以继夜工作。记得那一年的春节我们就是在混凝土的搅拌声中度过了节日。王董事长和我们一样,她的身影每天都出现于现场,盛夏时她头戴安全帽,身穿长袖衬衫,脚套长筒雨靴,趟水踩泥来回于工地,皮肤晒得黝黑。尽管很辛苦,但是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憧憬。

99年的夏季,雨水特别多,给施工带来了困难。8月19日,当时的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同志考察了学院并题词,对学院的办学方式予以了肯定。当时的分管副省长王珉同志以及省教委、市县等领导也多次来现场视察指导。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干劲和信心,通过艰苦的奋斗和一致的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困难。99年9月7日,这是1个令人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几乎是1个奇迹,昨夜还是光秃秃的道路、场地,一夜之间经过绿化工人连夜的辛勤劳动,装扮一新,绿树、鲜花、彩旗将新学院装扮一新,一座现代化的民办大学以其壮丽的新面貌,和我们的热情迎接了第一批1171名入学的新生的到来。此时文正学院犹如一艘科技探索之船开始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的远航,又犹如一方沃土在园丁辛勤的劳动下开始了祖国未来人才的培育。看着一张张陌生而又富有青春朝气的年轻面孔,我们忘却了昨日的辛劳,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希望。

十年过去了,经历了文正的创办,目睹了发展,每当送走一届届毕业生走上祖国建设的岗位,心中总充满了喜悦,因为这是对自己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2008年因工作需要调回总公司工作,离开了文正,但在文正工作的那一段经历,一直是生命中一段最美好的记忆。(原 苏州凯达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收费标准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有关文件及通知精神收费。

(1)学费:以学位授予类别为依据,人文社科类专业每学年学费标准为14000元/人;理工科类专业每学年学费标准为15000元/人;艺术类专业每学年学费标准为16500元/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每学年学费标准为25200元/人,第四年可赴美国爱达荷大学学习,学费按该校当年标准收取。

(2)书籍、讲义等代办费按实收取。

(3)住宿费:2000元/年。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其他信息

办学成果

学院创办多年来,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赢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张保庆、赵沁平、章新胜以及江苏省梁保华、任彦申、张连珍等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院考察、指导,并对学院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据统计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本科毕业生28000余人,实际就业率98%。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将颁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士学位证书。

交流合作

学院崇尚办学的国际化理念,高度重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创新能力。2012年先后与德国、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学院每年派遣学生分别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大学学习和交流。

学院创办以来,始终秉承“自强、博学、弘毅、拓新”的院训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社会信誉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勃勃生机,成为莘莘学子放飞理想的场所。

现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正进1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的趋势,进1步创新办学理念,总结经验,与时俱进,进1步依托苏州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用智慧和胆识,锐意改革的精神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知名校友

展晓波:2006年新闻专业毕业生、苏州市姑苏交巡警大队四中队民警。韩雨嘉:2014年金融专业毕业校友,江苏太仓人,平面模特,演员。许方亮:2009年新闻专业毕业生许方亮作为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唯一的外派记者。陈雄:2005年法学专业毕业校友,现任扬中市三茅街道文化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镇江市人大代表,曾先后荣获“三茅镇10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等称号。姬峰:2007年新闻专业毕业的校友,现为特易资讯江苏区大区总经理。戴胜:2007年信息工程专业毕业校友。在校期间他担任学生社团上方武协社长,全国跆拳道大赛击破王桂冠。张永强:2003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现任苏州华方慧谷品牌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监、苏州华方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及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理事。王建宏:200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据了解王建宏曾多次获评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江苏省“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王建宏:200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校友,现任太仓市沙溪镇半泾村党委副书记,苏州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曾被评为太仓市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十佳”大学生村官、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

等等,不详细列举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自制微电影

《再见青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14毕业微电影。

《恢单时代》胡宇崴与陈彦妃来过文正学院空乘楼取过景。

《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10新闻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

《爱在心口难言》这是一部同性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

《爱在苏州》荣获江苏省“优秀文化产品”。

《回眸》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小寂寞工作室荣誉出品。

《异意》校园微电影。

等等,不详细列举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班车时刻表

线路1(苏大东校区):

起点站:东校区东大门内,第二站:金鸡湖大道富华苑南大门东,终点站:文正学院

上课班次

第一班:上午7:45发车

第二班:上午9:50发车

第三班:中午12:40发车

第四班:下午14:30发车

返回班次:

第一班:上午11:50发车

第二班:下午12:40发车

第三班:下午15:20发车

第四班:下午16:20发车

第五班:下午17:00发车

线路2(苏大独墅湖校区):

起点站:独墅湖校区一期北大门,终点站:文正学院

上课班次

第一班:上午7:45发车

第二班:中午12:40发车

返回班次:

第一班:上午11:50发车

第二班:下午16:20发车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_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

苏州火车站:可在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乘快8线至“文正学院”站

京沪高铁苏州北站:可乘快线8号至“文正学院”站。

汽车北站:可乘55路、54路、快8线至“文正学院”站。

汽车南站:可乘62路、503、551、514路至“文正学院”站。

.吴中汽车站: 可乘62路、或628路、55路,522路 551路至“文正学院”站。

自驾

1、G2/G42京沪高速: 苏州高新区出口下高速,左转,沿西环高架(友新高架)直行,吴中大道出口下高架,右转进入吴中大道,沿吴中大道直行5公里,过五个红绿灯后路右侧缺口转向右侧辅道;

2、G15W 苏嘉杭高速: 苏州城区出口下高速,右转,上南环高架,转友新高架(吴江方向),

3、S9苏绍高速(苏州绕城高速):石湖出口下高速,左转进入 友新路,走地面道路(不要上高架),左转进入吴中大道,沿吴中大道直行5公里,过五个红绿灯后路右侧缺口转向右侧辅道;东山出口下高速,左转进入 越秀路,直行进入吴中大道,沿吴中大道直行7公里,希文路路口掉头,进入辅道。

二 :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针推、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及中医护理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中心,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学院1989年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通过原国家教委合格评估,是全国最年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太原市汾河西畔,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针推、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及中医护理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中心,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学院1989年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通过原国家教委合格评估,是全国最年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太原市汾河西畔,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学院现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407人,其中半数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学院设有中医一系、中医二系、针推系、基础部、社科部、中药系、护理系、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国际教育中心、中西医临床筹备组、实验管理中心、体育部、研究生部等十五个教学单位,六个研究所,3九个教研室,九个综合实验室。有3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是硕士授予单位,是山西省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专科专病”为特色,正在积极创建“三甲”;第三附属医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以新九针疗法享誉全国。学院图书馆藏书22万册,是山西省中医药信息中心。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_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一批先进教学设施,使教学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学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成十三个本专科专业和方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已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超过40%。建院15年来,已先后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数千名合格中医药高级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院已成为以本科教学为主,兼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摇篮。
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校训精神,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宽基础、厚临床、高素质、强能力的实用型高级中医药人才,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年我院将继续全面实施“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改革,即:按医(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中药学)、护(中医学高级护理方向)3类进行招生。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2个专业,前三学年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从第四学年起,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志向再具体划分专业,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合格人才。通过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强化了专业方向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科研力量。“九五”以来,共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600余篇,出版论著近200部,编写成人高等教育教材31部,参编或主编国家统编本科教材18部。有82项课题中标,被列入省部级科技项目计划。2001年我院“中药保鲜饮片”课题得到国家计委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专项立项,获调产扶持资金1050万元;2002年有四项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003年又有两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标志着我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校园设施

建校以来,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积累壮大,机构设置日趋合理。学校占地面积1174亩,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13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44.6万册、电子图书近33.8万册,是山西省中医药信息中心、山西省高等院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乙级馆。

在校人数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稳步推进办学规模。从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中医专业本科生以来,共为社会培养本科毕业生5300余人,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本科生4765人,留学生3人,高职(专科)学生1566人,成人学生2415人。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历史沿革

山西中医学院是一所年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学校接收原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1989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开始接受本科生。
1999年6月,学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_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2004年,学校接收了原太原铁路中心医院和太原铁路结核病医院,并改建为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4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2月,学校获得了硕士单位授予权。
200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办学思想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教学医院7所,实习医院6所,中药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十二个,满足了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校以来,山西中医学院恪守“求真”校训,秉承“职责、规范、严谨、效率”教风和“诚信、精进”学风,坚持“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校风,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办学之路。当前,全校上下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1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为创建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系部设置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_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学校校本部设有:中医系针灸推拿系中药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基础部社科部体育部计算机教学与网络管理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实验管理中心成人教育学院据有关数据显示,学校有60个教研室,十七个教学实验室,四个科研实验室,一个科研实验中心。另有一所办学体制相对独立的专科层次二级学院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五个专业和中医学医学英语、中医学医药信息管理、针灸推拿学英语、中药学中药分析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级第1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一个):中医学省级品牌专业(三个):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三个):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国家级重点学科(五个):中医文献学、方剂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省重点扶持学科(四个):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3门):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针灸针法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室、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技术实验室省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医学基础实验室为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1-2]2013年增加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植物保护康复治疗学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师资力量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校有专任教师368人,其中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7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92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73人。现有双聘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名,“山西省教学名师”8人。现有硕士生导师97人,8人被兄弟院校聘为博士生导师。34人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规划教材的主编、编委;14人担任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的编委等。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奖学制度

学院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特殊贡献奖、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和学习进步奖学金。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教学科研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_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据有关数据显示,该校出版各种学术著作2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5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0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0项,累计取得国家科研经费22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8项。2007年,学校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学校还自筹经费相继实施“前锋”“攀登”2大科技计划,鼓励科技创新,活跃学术氛围,推动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新校区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学校简介,山西中医学院-历史沿革 _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新校区项目位于山西省高校新校区,晋中市经四路以东、新建路以西、纬五街以北、山西职工医学院以南。新校区占地911.3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大楼、药学大楼、护理大楼、医学大楼、科技大楼、图文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中医药博物馆、学术交流中心、生活附属设施等工程。建设资金通过学校自筹、旧校区土地处置、申请银行贷款及争取政府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解决。新校区建成后可满足9100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8000人,研究生1000人,留学生100人)的学习生活需要。建设新校区是建设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基本载体,是山西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校区项目将充分体现“人文、数字、绿色、安全、经济”的理念,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和三晋文化元素为一体,达到“生态化、园林化、文化型”的“百年名校、生态学府”的建设目标,成为承载、传播、交流中医药文化的基地和园林校园。新校区的开工建设必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为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校区工程作为2011年山西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紧紧抓住省政府加快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实施,严格监督,依法合规,把新校区建设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

山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_山西中医学院 -对外交流

为了进1步扩大对外交流,学院受国家经贸委委托,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国际针灸培训班”,得到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数百余名外国学者以及国家经贸委的高度评价。为了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学院每年选送学生赴日本进修,并开办了对外留学生教育。

三 :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

贵阳医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院校,成立于1938年,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现为贵州省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全省唯一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73年来,贵医人始终铭记学校创始人李宗恩院长提出的“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秉承“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为贵州乃至全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成立于1938年3月1日,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隶属于教育部的我国最早的九所国立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12月24日根据国家统一规定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政府管理。六十七年来,贵医人始终铭记李宗恩院长提出的“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博采众长、服务地方、励精图治、团结拼搏,走过了创建于抗日高潮、扎根于贵州沃土、成长于建国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壮大于迈向新世纪的历史轨迹,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六十一届3万多名合格的医学本、专科生和二十四届900余名硕士研究生。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概况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占地面积768.5亩,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82,729平方米,教室面积28,040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56,521平方米,运动场地总面积43,345 平方米。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16,204平方米,是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指定的贵州省医学信息中心和全国医学信息三级中心,除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外,还承担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和全省卫生科研课题的查新检索工作。
学校现设置有十二个教学单位,另有直管附属医院2所,非直管附属医院6所,非直管临床医学院1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5所,其它专业实习单位十二个。
现设有二十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另有六个专科及高职专业。现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共六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1993年批准的我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于2001年在省级评估中获省级优秀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单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于2003年9月批准成为我院第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二十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院有四个二级学科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已通过了贵州省学位委员会评审,已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待批。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3777人,学院编制教师共有730人,其中,教授83人,副教授14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31.64%;讲师229人,占31.37%;专任教师627人,其中,博士50人,硕士27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 51.20%。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20人(含附属医院编制人员),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1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8人,贵州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历史沿革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
1937年12月31日,教育部聘李宗恩(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朱章赓(原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公共卫生学专家)、杨崇瑞(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校长、协和医学院妇产科专家)等教授为国立贵阳医学院筹备委员,并任命李宗恩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1月1日筹委会在汉口建立,教育部加聘张志韩(原任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和杭立武(在教育部任职)二人为筹备委员。在汉口实际负责筹建工作的还有原武汉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汤佩松等,到贵阳后还得到原贵州省省立医院院长朱懋根的大力协助。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当时,教育部令筹委会移用国立武昌医学院筹备费十六万元(旧币),作为国立贵阳医学院筹备费,又令筹委会接收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武昌办事处。筹委会于1月中旬至2月上旬.分别在汉口、重庆、西安、长沙、贵阳五处设招生处,招收流亡的医学生及护士助产学生, 登记者共约三百人,除贵阳地区外,均由招生处负责输送学生入黔。 汉口招收的学生,由汤佩松和齐登科等教授带领,从武汉出发,经重庆转抵贵阳。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宣告成立,教育部正式聘任李宗恩博士为院长。直至1947年7月,李宗恩院长调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另任朱懋根教授为我院院长。此时的贵阳医学院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2月24日根据国家统一规定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办学规模

(www.61k.com]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800余名专任教师,200余名博士,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数的64%,2名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贵州省核心专家,31名贵州省省管专家,12名二级教授,11名贵州省教学名师,有50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40余人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教学团队)。2013年,学校副院长、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孙诚谊教授和附属医院院长助理、血液科学科带头人王季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13年底,学院设有十八个教学单位,即:13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口腔医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1部(社会科学教学部)、4系(法医学系、医学工程系、麻醉学系、外国语教育系)。3三个本科专业及本科专业方向,六个专科及高职专业。

学院设置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
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研究生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
口腔医学院
附属医院
截至2013年底,有直管附属医院7所(在筹中1所),非直管附属医院7所,非直管临床医学院1所,教学医院23所,实习医院15所。
直管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乌当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安顺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筹)

学科建设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贵阳医学院我院现有六个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1993年批准的我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于2001年在省级评估中获得“优秀学科”称号。
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单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于2003年9月批准成为我院第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二十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肿瘤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儿科学、眼科学、麻醉学、针灸推拿学、药理学、药剂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长期展开各项合作和交流活动,2004年9月,“中加防癌抗癌—控制吸烟”代表团来到附属医院参观、讲学并达成合作协议。2004年12月,教育部“春晖项目”留瑞学人服务团到学院讲学并签订科研合作协议。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务院各部委、贵州省政府的各种科研项目千余项,获科研经费2亿元;获各类科研奖项百余项,2008年、2011年、2012年获得3个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院教师中担任国家级专业学会的理事和委员30余人,全国性学术杂志编委100余人,主办杂志2份、协办国家级期刊1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或参编统编教材百余部。贵州省省级医学会及各分科学会负责人、地方性医药杂志编委大多数均由学院教师承担。[1]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两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民族药中药开发应用工程中心,贵州省首批院士工作站一个;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检测中心。院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四个。[1]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地方病与少数民族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检测中心(一个):经卫生部批准的化学品毒性鉴定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四个):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健康相关产品检测机构
院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四个):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还成立了药物开发研究中心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重点学科

学科

现有三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皮肤性病科。
七个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卫生毒理学、药剂学。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1993年批准的我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于2001年在省级评估中获得“优秀学科”称号。
七个临床重点学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科、血液科。
一个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代谢科。

硕士点

我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单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二十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肿瘤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儿科学、眼科学、麻醉学、针灸推拿学、药理学、药剂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博士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于2003年9月批准成为我院第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基础医学),涵盖七个二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文化传统

校徽

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概况,贵阳医学院-历史沿革_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
校徽说明:本校园校徽为一杖,上绕一蛇,杖上端两侧有翼。此标帜系由古希腊诸神使者Mercury手中所持之Caduceus手蛇化而来。Mercury为诸神使者,又为驱病托梦之神,手中常持一杖,上绕两蛇,杖上端两侧有翼,常以之招人入梦。相传彼曾见两蛇互斗,乃以之象征彼所应解决之纷争。杖上之双翼,所以表示其传达神意之速度。
稍后,蛇又为希腊医神Cisklepios之标帜,后人之Asklepios 画像中,就可以见其手中持一杖,上绕两蛇,Asklepios相传为乐神Apollo在人间之子,后为Thessaly之酋长。以善医著名,后人尊为医神,乃跻於希腊诸神之列。祠彼之庙,演化为最早之医院,神龛中祠诸蛇,患者求治,先斋戒沐浴,献蜜糕及烤肉,卧殿中床上,熄灯入睡后,庙中祭司出,敷药於病者之眼上,作鸡鸣,有巨蛇出自神龛中,舐病者之眼,病者霍然。
由上之传说,可见Caduceus自古已为医道之标帜,而蛇之化成为1种超自然力量之象征,众谓可以驱除百病,亦为时甚早。本学院采此为校徽,亦即其为医学之象征也。
(根据民国三十年七月国立贵阳医学院便览翻印)
新校徽
新校徽说明:
外形改为圆形,象征着团结和凝聚。上方贵阳医学院校名选用繁写的毛主席的行书字体,下衬以相交的橄榄枝,以表达现代气息和尊重人民领袖的感情。校徽中央的三角形图案是延用国立贵阳医学院老校徽适当修改而成,力图反映我院悠久的办院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传承。下方环行采用单色,即使整体浑然一致,又鲜明地显示出我院历史和现代的高度统一和一脉相承。

校训

校训是:【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
校训释义(源自国民三十七年国立贵阳医学院便览):
惟能对自己忠实,乃能言治事治学;欲建设合於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情形之公医制度,尤须具有服务人群的精神。
历史教训,固应重视;但我国千余年来拟古之恶习,实应纠正。
治学者、行医者首先要自己做到诚实,才能做到忠于人民和大众,只有尊重历史不忘记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开辟未来。
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现任领导

贵阳医学院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赵明仁
党委副书记:何志旭、吕保平
党委委员、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文小平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高勇
贵阳医学院行政领导
名誉院长:钟南山
院长:何志旭
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王小林
副院长:刘兴德、罗俊、孙诚谊、刘健、罗鹏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学校荣誉

2002~2004年,获科研项目总数为413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分别为2项、4项、6项。其它国家级(科技部、教育部等)基金1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件。
2002~2004年,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473篇,其中权威和重要期刊351篇,以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共82篇。出版学术专著55部,主编或参编教材87部。
贵阳医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校园整洁美丽、设备先进、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省属医科院校。

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_贵阳医学院 -学校地址

贵阳医学院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
邮政编码:550004 

四 :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历史沿革

广州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7月,是华南地区惟一的体育本科高等学府,也是建国以来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2008年6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各类学生共有8000多人,是一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的在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具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10月,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侧起点,面朝天河体育中心,毗邻威尼国际大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体育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是华南地区唯一体育专业高等学府。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各类体育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台湾省。不少优秀人才担任了各级体育部门、学校等单位负责人、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学校简单介绍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历史沿革_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10月,是华南地区唯一体育专业高等学府。我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各类体育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台湾省。不少优秀人才担任了各级体育部门、学校等单位负责人、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自1990年以来,我院在省内外参加重大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378枚,约380人次打破省高校或全国体院、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运会纪录,其中我院健美操队4次代表国家参加了国际比赛,2004年共有17名学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赴雅典参加第28届奥运会,学生冼东妹获女子柔道52公斤级金牌,杨维和张洁雯获羽毛球女子双打金牌;在第13、14届亚运会中,取得了3金6银8铜的好成绩;学院健美操队和体育舞蹈队还多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我院连续多届获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3个第一;为国家、学院争得了荣誉;“九五”期间以来,我院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级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4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00多篇。

我院主办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体育类核心刊物,另外还主办了《体育师友》、《游泳季刊》、《广州体育学院院报》等学术刊物和宣传刊物。我院设有研究生部、运动训练学系、体育教育学一、二系、运动人体科学系、社会体育学系、成人教育部及社会科学教研部,并创办了二级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深圳学院”。目前我院设有运动训练系、体育教育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运动与健康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部、继续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大学外语部等10个系部和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师范)、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模特)、社会体育、经济学(体育经济)、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特殊教育(体育)、新闻学(体育新闻)等12个专业。

全院共有二十六个教研室,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科研体系,建立了体育理论、田径等两个(省级)、游泳等五个(院级)重点学科体系。全院近100门课程评估合格,其中运动生化、体育统计等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为省高教重点实验室。学院电教中心、实验中心、康复中心、社会体育研究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八个教学实验室,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训练、科研设备。

我院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基地。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赋予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院在编专职教师236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93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14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81人。

学院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马来西亚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8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近20名中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我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普通类学生达3800多人,各类在籍学生5000多人,运动健将近200人,一级以上运动员近400人。在省体工队、广州市体工队设有教学分教点。

广州体育学院在党的16大会议精神鼓舞下,正努力实现“立足广东、面向华南”,发展与港澳台地区(省)及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使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入全国体院的先进行列,为实现“十·五”规划,争取早日把我院办成以体育为主,多学科性的、现代化“广东体育大学”而努力。

[www.61k.com]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历史沿革

学校筹建于1956年,校址设在风光秀丽的珠江二沙岛,隶属于广州市人民政府管辖。

1960年学校与广东体育学院合并,定名为广州体育学院,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

1969年学校合并到广东师范学院,成为广东师范学院体育系。

1975年复名为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师资力量


该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赋予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中国著名武术家黄啸侠和张登魁、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任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优秀乒乓球教练冯国浩等1大批知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
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703人,专任教师39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63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59.1%。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际级裁判员15人,国家级裁判员41人。学院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英国、葡萄牙、韩国、法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1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50多位中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到2013年,学院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运动与健康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部、继续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大学外语部等十一个教学系部。

该院设有研究生部、运动训练学系、体育教育学一、二系、运动人体科学系、社会体育学系、成人教育部及社会科学教研部,并创办了二级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深圳学院”。

硬件设施

截止到2013年,全院共有二十六个教研室,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科研体系,建立了体育理论、田径等两个(省级)、游泳等五个(院级)重点学科体系。学院电教中心、实验中心、康复中心、社会体育研究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八个教学实验室。

学院拥有教学大楼、图书馆、科研楼、实验中心、田径训练馆、体育馆、网球馆、恒温游泳池等教学训练场馆。其中,学校亚运篮球馆是按洲级标准建设的承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篮球赛事的现代化运动场馆;学校图书馆是一座面积达20552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0万余册、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学校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初时只有一间60平方米的图书室,截止到2013年,图书馆面积达20552平方米,采用大开间、大流通管理模式,主要以体育专业书刊为主,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为辅。

图书馆从1993年开始实行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拥有150台高性能的多媒体电脑。图书馆现设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五个部门,提供阅览座位1300个,全馆现在在编工作人员29名。
学科建设

该校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批国内知名的研究生导师,其中篮球、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类专业教育学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休闲体育(高尔夫球、康乐体育)专业、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文学新闻学(体育新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主播)专业、舞蹈学(模特、流行舞蹈、体育舞蹈)专业理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经济学经济学(体育经济)专业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专业数量备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三个)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六个)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新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备注备注省级重点课程运动生化、体育统计等6门课程省级名牌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项目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级科研训练基地(中心)。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3年5月,学校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奥运攻关课题、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中芬政府合作、中澳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43项,出版学术著作125部。

学术资源


截至2012年,学院馆藏图书数量42万多册,报刊1200多种(其中专业原版外文期刊150多种),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资源,引进了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自建了本院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优秀本科生论文数据库、体育资源库、本院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休闲体育信息数据库等一批电子资源。

学术期刊


该院主办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全国中文体育类核心刊物和CSSCI来源期期刊,另外还主办了《体育师友》、《游泳季刊》、
《广州体育学院院报》等学术刊物和宣传刊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德厚学博文精武杰
广体精神:行胜于言、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拼搏奉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现任领导

许宗祥,广州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许永刚,广州体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1年(许永刚3月份就不再担任院长了)

招乐辉,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永东,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蔡任民,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陈德平,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陈琦, 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朱征宇,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_广州体育学院 -著名校友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历史沿革_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容国团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历史沿革_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周总理祝贺戚烈云打破世界纪录
冼东妹

容国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世界冠军获得者,我院运动系首届学生。

戚烈云。生于香港,1952年他一举夺得全港泳赛100米和200米桂冠,人称“蛙王”和“神童”。我国第一位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冼东妹,奥运会柔道冠军,我院05级硕士研究生。

孙淑伟,奥运会跳水冠军,我院研究生。

张洁雯、杨维,奥运羽毛球女双冠军,我院07届本科毕业生。

陈肖霞,原籍广东东莞市。 1981年就读广州体育学院,第8届“亚运会”冠军。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女子跳台冠军。第3届和第4届世界杯跳水赛,男女混合和女子团体共3枚金牌。

贺慈红,游泳世界冠军,我院04届硕士研究生。

郑希,游泳世界冠军,我院04届硕士研究生。

谢杏芳,羽毛球女单世界冠军,我院06届本科毕业生。

赵利红,广州体育学院2008届函授本科毕业生。1993年和1995年曾两度被评为女足联赛最佳球员入选世界大赛的第一阵容,有“世界第一左前卫”的美称。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获银牌。

高礼泽,奥运会乒乓球男双亚军,我院03届港澳本科毕业生。

梁伟芬,广东肇庆人,1988年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亚洲游泳锦标赛冠军,亚洲最好成绩创造者。

李春江,著名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我院03级本科学生。

我院学生、国际健将宋波、张小龙、葛智斌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健美操大赛,并获健美操世锦赛第五名。

我院武术系学生王巍堡二指禅神功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多次出国交流访问。

本文标题:南通工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历史沿革,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基本内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93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