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5)

发布时间:2017-11-19 所属栏目:管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一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5)

内容提要

第四章  地籍管理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
第二节土地调查; 
第三节土地登记

重点难点
地籍的含义,特点,功能,分类,内容,管理原则。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
内容讲解

第四章  地籍管理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

一、地籍及其类别
(一)地籍的含义
地籍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用途(地类)和权属关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地籍为国家管理土地、取得有关土地资料、巩固土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制订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

例题:地籍是记载土地(     )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a.位置、界址
b.数量、质量
c.用途
d.权属关系
答案:a。b。c。d
分析:地籍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用途(地类)和权属关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二)地籍的特点
地籍的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特点。
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决定的。所以,地籍的内容不仅需要记载在地籍簿册上,同时还应在地籍图册上标绘清楚,并做到图册与簿册的一致性。
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簿册(含图)的可靠性, 
地籍资料的取得,一般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并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保证了地籍的精确性。
地籍不是静态的,必须经常更新,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
(三)地籍的功能
1.地籍的税收功能
地籍的产生都与赋税有联系。在现代地籍中都记录了土地的权属、数量、用途、等级和价格,这为公平的赋税提供了基础。
2.地籍的产权保护功能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
3.地籍的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
4.地籍的土地管理功能
地籍提供的资料为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5.地籍的多目标服务功能

(四)地籍的分类
人们可从地籍功能、地籍所完成的任务、地籍所记载的对象及地籍表现形式等角度给地籍分类。
1.按功能分类
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
(1)税收地籍。税收地籍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的姓名、地址、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
(2)产权地籍。产权地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土地交易的正常运行。产权地籍必须能准确反映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的空间位置和宗地面积。
(3)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又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发展的结果,其任务不只是为税收和土地登记服务,还为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
地籍按建立的时序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1)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地籍。
(2)日常地籍。日常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日常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状况的变化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正的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
地籍按记载的对象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
(1)城镇地籍。它以宗地作为地籍单元。
(2)农村地籍。以自然村作为权属单元。
4.按表现形式分类
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1)常规地籍。以图、表、卡、册所表示的地籍称为常规地籍。
(2)数字地籍。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常规的图、表、卡、册都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存贮介质中。数字地籍是现代地籍的发展方向。
二、地籍管理

(一)地籍管理的含义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地籍管理亦称为地籍工作。
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例题:判断题: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r )
分析: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二)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根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土地调查
根据调查内容的重点不同,土地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类型。
2.土地登记
3.土地统计
4.地籍档案管理
上述诸项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是相互衔接和联系的,它们共同组成了地籍工作体系。
(三)地籍管理的原则
1.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规制度实施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地籍资料完整性是指地籍管理涉及的空间地域范围应该是其管辖区全部土地。地籍资料的概括性是指地籍资料内容包含所需的全部资料。
4.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势性
第二节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例题:(        ) 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a.土地调查
b.土地登记
c.土地统计
d.土地规划
答案:a
分析: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二 : 浅析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应用

摘 要:土地作为特殊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有效管理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依据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工作特点,结合测绘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地籍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关键词:地籍测量 土地利用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29-0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也日趋加剧。地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籍测量就是为解决地籍有关问题,管理地籍信息而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每块地的分布、面积,确定其类型、利用现状,记录其价值和权属,据此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各行业各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1 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在国内没有统一概念,作为特殊的测量工作,是测绘学与土地管理学的综合应用,是涉及土地信管理,特别是地籍管理的测量工作。因此,地籍测量工作涵盖以下内容。
1.1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确保地籍测量数据精度达标的而进行的必要工作,控制测量数据作为地籍测量数据的关键数据,地籍控制测量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控制测量,即在整个测量工作中起控制作用的测量。进行地籍测量首先要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以及碎步测量等工作。为满足地籍管理工作需要,地籍图一般采用大比例尺,精度要求较高,一般高于比例尺精度。例如点误差控制在0.3 mm以内,规定界址点中误差为±0.5 mm。
1.2 界址点测量
地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有明确的土地权属的界限,即界址,界址点测量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界址点是否明确是解决权属纠纷,处理有关土地问题的关键。作为地籍测量工作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搞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各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 地籍图测绘
作为基础资料,地籍图反映了地籍各要素分布、地貌特点及其其他相关地物信息。地籍图具有完整与清晰简明的特性,又能随着时间变化更新地籍图的内容,运用本专业技术手段,制成专题地图,进而满足各类用户的特殊需求。
1.4 面积测算
测算土地面积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地籍测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土地宏观调控等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土地面积测算涉及行政管辖区、宗地、土地利用分类等面积的测算。总的来说,土地面积测算方法有解析法面积测算和图解法面积测算。具体方法有几何要素法、膜片法、沙伟奇法求积仪法、坐标法等。
1.5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
从土地信息动态监测的概念看,通常是指借助于现代的数字化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等,利用土地利用调查的相关技术方法,以及遥感的理论方法,实时掌握土地数据及其变化,最终得出合理结论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全面的反映当前情况,能够实时更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土地部门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可以依据数据的变化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执行进度,及时作出反馈信息;可以实时监测重点工程的关键指标,划定警戒范围,服务于决策;还可以协助土地监察部门查出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土地信息动态监测,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 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新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不断应用到地籍测量的工作中,在土地管理领域数字化普及应用,让地籍测绘工作向着高效率、高精度、成本低的方向发展。现代数字化测绘新技术包括RTK 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RTK GPS测量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cm级的定位精度,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输出整理,得到地籍要素及图表等,具有实时、快速、高精度、经济效益高等优势。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运用现代空间技术,以获取目标影像信息为目的,经过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加工,制成各种特殊影像图,辅助地籍控制测量中、绘制地籍图。GIS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按照空间分布和一定的格式将各种地理信息输入、储存、编辑、检索、查询、分析等综合性计算机管理系统。国内流行的MapGIS、Mapinfo等软件通过强大图形处理技术和海量属性信息处理功能能将图形与属性建立紧密联系,解决了图形与属性不能建立联系的历史性难题。
3 结语
虽然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国内专家学者对地籍测量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的地籍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在“金土工程”推动下,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地籍测量工作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推动国土资源管理进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绍良,顾和和.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天文.现代地籍测量[M].2版.科学出版社,2012.
[4] 潘正风,程效军,成枢,等.数[www.61k.com]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2版.2011.
[5] 周道春.土地利用更新润查中有关钡嵫濒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12-15.
[6] 韦春琳.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81):55-57.
[7] 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77.
[8] 吴贵才.数字地籍测量的精度研究[J].测绘科学,2011,36(5):184-185.

三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16)

第一章 土地管理基础

1土地定义    (重点)
2 概念区分
1.土地与土壤:  土地本质生产力,土壤肥力               (判断题)
2.土地与景观
3.土地与地产:地产最重要特性是起商品属性
4.土地与国土
5.土地与土地资源: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          (如何复习)
3土地的自然特性
1.面积有限:移山填海,围糊造田仅是土地用途转换
2.位置固定:土地看作不动产的代表,土地时常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不是实物意义上的市场,而是土地产权流动的市场
3:质量差异性
4: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事项永续利用)
4土地的经济特性
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实现有弹性供给)
2:用途多样性
3: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增值性
5: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商品房开发层数)
5土地的社会属性
6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7土地资源特点
8土地管理概念及含义
9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10土地管理主题: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
   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土地行政主管机关
   3:行政首长
   4:普通公务员
11土地管理的对象,基本任务          (自然载体)   (社会载体-分五类)
12土地管理的职能
13土地管理的特点               中央,省,市,县,乡 五级政府
14土地管理的只要内容          (五个方面)
15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七点)
16土地制度                    (难点)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管理的制度
17现行土地制度                (p25 25  细看)
18土地政策                    (定义,目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
19土地政策特点                (六类)
20土地政策指定的原则          (七类)
21土地政策指定的程序          (四条)
22土地管理体制: 垂直管理,1998国土资源部
23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24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5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 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1)

内容提要
土地管理概述

重点难点
土地概念、特征、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任务、基本内容。 

内容讲解
 第一章  土地管理概述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定义.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土地概念的区分
    1.土地与土壤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例题:2002判断题: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r  ]
   3.土地与景观 
    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大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的统一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它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来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一般说来,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产生了价值的土地。 “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5.土地与地产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地产和土地,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在商品经济中地产是特定的土地。土地不一定完全是地产,而地产必然属于土地。地产最重要特性是其商品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交换。但在我国,这种交换是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对使用权的经营,即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
  二、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只有在利用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土地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社会经济性质。土地的这种社会属性,既反映了进行土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也是进行土地产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例题:判断题: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社会经济性质。[  r  ]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一)按地形特征分类
  (1)平原。   (2)盆地。(3)丘陵  (4)高原 (5)山地
例题: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    ]
本文标题: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5)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18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