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高中数学论文: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作者:佚名二 : 关于全纳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组织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并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理论,在国外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我国的实践中去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等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全纳教育理论系统。
关键词:全纳教育;人本主义;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47-02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组织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会议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并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的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国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全纳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我们要创造性的吸收国外地全纳教育思想,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纳教育理论。
一、关于全纳教育定义的思考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美国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ral 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认为,全纳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1]。英国全纳教育中心(Cebtral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认为,全纳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与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1]。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并且具有同等的机会,尽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有差异,但是在毕业之后都要进入社会发挥作用。
就不同的人而言,也对全纳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且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的是英国的全纳教育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的解释。他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2]。而朴永馨教授则倾向于把全纳教育说成是包容的教育,即是对特殊儿童的一种包容。台湾的学者们则将全纳教育称为“融合教育”即对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一种融合,而不是强调把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儿童里面去。
尽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对全纳教育有不同的解释,但还是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把特殊儿童普通化。他们是反对歧视和排斥特殊儿童的,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要满足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全纳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达到理想化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妨试试将全纳教育的定义做一个修改,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水平。全纳教育是指让在[www.61k.com]适当的帮助下有能力与非残疾儿童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而这里的全纳教育更侧重的是纳入教育。这样说并不是对其他残疾儿童的歧视和排斥,而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公平的。与其让他们在普通学校里做“样品”,不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
二、关于全纳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全纳教育与“回归主流”运动一脉相承,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3]。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个人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人本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反对歧视和不平等,试图建立一个平等、友爱、忠诚、博爱、互敬的人类理想社会。这就是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们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人本主义的理想化状态下。而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要看我们能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有没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理论。全纳教育只强调权利与儿童的独特个性与需要,而完全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及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实际上也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4]。
三、关于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思考
任何理论要进行实践,都要有一定的基础,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理论能直接运用于实践,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不能,说明这个理论还有待改善。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全纳教育是一种太理想化的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1.全纳教育在经济上的问题
全纳教育在美国特别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有对残疾学生的特别服务:平时的学习便利服务,特殊设施服务,特别的应急预案;考试时有考试便利服务,媒介支持服务,手语翻译服务,抄写服务等;还有专门帮助残疾学生学习的辅助技术训练中心实验室。可谓全部现代化的设备都用上了,这要得益于美国发达的经济。如此多的设施在一所学校的花费就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在美国已经有约2000所高校是照此规模办学的,其他的中小学的设施更是巨大的消费。英国政府为了给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才使残疾人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5]。
马克思说得好:“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6]。在我国还尚处在不发达的经济状况下,要达到美国和英国全纳教育的这种规模是不大可能的。而只有先在少数学校,让少数在适当帮助下能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的残疾儿童加入全纳教育中来。这样既是很好地分配了教育资源,又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如果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让所有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是对一些特殊儿童不负责任的表现。 2.全纳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因材施教”一说,就是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教育。在传统看来,特殊儿童有特殊的需要,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在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正常的儿童和残疾儿童就不应该在同一所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对残疾儿童的歧视,而是为了让残疾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而在国外很早就有自由、平等的观念,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很强的意识,他们把残疾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被认为是很正常而且是在保障残疾儿童的权利。而在我国,虽然国家教委于1994年发布了第16号文件《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便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但是至今仍然很少有残疾人到普通的学校学习。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残疾儿童自己不愿意去普通学校,不想行使自己的权利,怕被其他儿童歧视;二是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儿童确实有被其他儿童歧视的现象发生。
要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所有人的努力。特别是残疾儿童自己。不要把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当成是占用别人的资源,更要正确对待其他儿童的“歧视”。其次,学校、社会、家庭也要逐渐改变观念。要达到从心理上的完全接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全纳教育在我国有观念超前,流露出一种激进的“乌托邦”情绪[7]。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将所有残疾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是对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双重的不公平。
就特殊儿童而言,虽然目前我国的很多残疾儿童都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被安置在普通学校里,但实践中出现的“随班就座”,“随班就混”等现象说明他们并没有被普通学校真正的接纳[7]。这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极度不公平,他们既享受不了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也远离了特殊教育。既然普通学校不能为所有的残疾儿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环境而造成他们在普通学校的这种不公平待遇,倒不如就让在普通学校得不到满足的残疾儿童去接受他们的特殊教育。并不是要以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人数的多少来衡量残疾儿童被社会所接纳的程度,而是要根据残疾儿童自身的需要。
对普通儿童来说,学校的资源本来就不是很充裕,特别是不发达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部分普通儿童的资源分给残疾儿童,那对普通儿童来说又是一种不公平。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沈泓博士答上海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时指出,美国的特殊学生获得的经费支持“比普通学生大得多”[7]。
在美国经费问题是不用考虑的,而到了中国,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经济水平,不能以牺牲占大多数的普通儿童的利益来换残疾儿童的“随班就座”,“随班就混”。这对普通儿童和残疾儿童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如让“随班就读”没有障碍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也未尝不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办,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残疾儿童无法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
综上所述,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仅停留在“随班就读”层面上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关系,也与中国当前的发展有重要关系。
全纳教育理论是人本主义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人性化的,是值得人们向往的。但到具体落实的时候,问题的出现也是很现实的。对待残疾儿童,要根据他们实际需要,同时要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等问题,实施最有利于残疾人需要的安置方式,让他们共同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不可能让所有残疾儿童都得到安置,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让在适当帮助下可以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残疾儿童先进入普通学校。真正做到“纳入教育”和“融合教育”,而不是形式上的全纳。全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于努力,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友谊.全纳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的应然选择[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新华文摘,2001,(10):144-146.
[3]孙钢.对全纳教育的思考[J].特殊教育研究,1997,(2):13-18.
[4]韦小满.英国的残疾人与全纳性学习[J].现代特殊教育,2001,(1):47-4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李芳,邓猛.全纳教育的后现代性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2):16-19.
[7]黄希利.全纳教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
(责任编辑:姚 丽)
三 : 作文教学的冷思考
新课程的改革之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各地的课堂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新面貌。但我发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特别是作文课堂上还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宝典”“考场作文大全”,来“临时抱佛脚”;还有的同学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文笔优美”,以致把作文的主题抛之脑后……这样,就使作文成为我们同学的一种极重的心理负担,越怕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作文并不是象这些同学所想的那么令人畏惧,令人高不可攀,只要你端正态度,用心去写,肯定是能写好的。我在教学之余总结了有关写作的小窍门,希望对同学有所帮助。
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交流,就如同我们同学之间平时交谈一样,它是人与人之间见闻、感受、思想情感的交流。与平时交谈不同的是,前者是使用书面语言,后者是口语,虽然各有特点,但从本质上说都是“交流”。因此,我们在战略上不必兴师动众地对待作文,不必把它看成是如此艰巨地一项任务,更不必端起架势来“作文”。我们要把它当成是一次次地心灵交流,这样,就容易消除畏惧之心。
二、“我口表我心,我心抒我情”
这是作文的“根基”,有了这个“根”,作文就会有材料源泉。苏藿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就都是作文的素材,只是许多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作文缺少的就是生活的充实体现。
新课程中要求作文必须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此,学写作文的首要环节就是:学会表达自己,要知道,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都可以写进作文,而不必强求立意的宏大高远、能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能逐步提高就是进步。
生活本来就是平常的、普通的,能从这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品味出酸甜苦辣,并生动地表现出来;能从一件不起眼地小事中,抒写出自己地一份独特地感受来;能从一处平凡地景色里,蕴涵进简单而厚重地哲理来,这就是很了不起地功夫了。
三、“说别人未说,写别人没写”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地要求讲究一个“新”字。许多同学都知道要“新”,却不了解如何做到“新”。其实,“新”有多方面的表现,如构思、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现在,报刊杂志上常有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文章,可以借鉴一下,但要注意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日新月异;也可以立足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着眼同学的日常生活,选择一些新颖的、属于第三构思类型的材料来写。在结构形式上,可采用片段拼贴式、小标题式、题记后记式等多种形式来让你的文章永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放飞想象,张扬个性”
或许你活泼开朗,作文就多几分轻松和快乐;或许你内向沉静,作文就多一点深沉和含蓄;或许你幽默风趣,作文就多几分俏皮和洒脱;或许你抑郁忧伤,作文就添些许动人的感伤……
你还可以放飞你的想象,让它在思想的天空驰骋,总之,你尽可以大胆地写出自己,张扬自己,在新世纪的阳光沐浴下,把一个活泼、全新的自我展示给同学、老师与父母亲人看吧!
五、“培养读书兴趣,勤写生活日记”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经历,所以只能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间接获得经验。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对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如果把写作能力落实到每天的日记上来,把写日记当做一个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那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的作文水平,彻底改变同学畏惧作文的想法,而转变为会写、能写、乐写。
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很多很多,我想,对于每个同学来说,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恒地锻炼,那么,成功一定属于你的!
四 : 雅思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by chris liu
第一、深入研究写作评分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教学实践
1. 评分标准的四个方面:内容、连贯、词汇、语法
2. 草根版评分标准
3. 以评分标准为纲领,按不同分数要求指导教学与学生写作实践
第二、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
1. 常见句子结构
2. 常见句子错误类型及改正方法
3. 常见标点使用
4. 汉译英练习
第三、学生作文练习质量为本
1. 每篇作文至少批两遍,多则三四遍
2. 步步为营,强化基本功
3. 反复修改发现不足,篇篇有收获
第四、数据图表:高度概括、化繁为简
1. 对各类图表文抽象概括、总结规律
(1)传统分类:线、柱、饼、表
(2)我的分类:动态趋势、静态比较
2. 两类图表、四大句式、易于撑握
(1)趋势描述句式
(2)数据引入句式
(3)大小排序句式
(4)大小比较句式
撑握四大句式,应对各类数据图表
第五、树立信心、应对流程图
1. 强调流程图直观性
2. 过程描述的基本方法
3. 典型练习
第六、议论文写作:简化结构、核心话题、培养论证方法、注重教材
1. 简化结构:分析解决型、观点讨论型、利弊讨论型
(1)三十秒判断结构
(2)个性化结构框架,每人两个结构框架
(3)提高写作速度、规范写作思路、结构符合评分标准
2. 核心话题:按题材分成十大类,
(1)每类选取一至两篇代表性题目重点练习
(2)好处:总结思路、积累词句、举一反三
3. 培养论证方法:解决无话可说、无从说起
(1)道理、举例、数据、假设对比
(2)论证思维、临场发挥
4. 注重教材:解决思维短路问题
(1)统计分析:半数考题可以两本教材中找到相似范文
(2)先汉语积累、后英语研读
(3)两遍以上
(4)题目转换、举一反三
第七、模拟训练、体验实战
1. 时间分配、二四开
2. 用最熟悉的思维与语言应对陌生话题
3. 不求新颖,但求合理
第八、考题分析、总结趋势
1. 每周题目汇总,按题材、类别、关键词分类
2. 规律总结
(1)图表题始终以趋势描述、数据比较为主要考点,过程描述频度增加
(2)每月议论文题材相对固定、各有侧重
(3)半数考题源自教材范文
第九、学生配合、勤写勤改
1. 各项教学内容的基础
2. 分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五 : 中考作文总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5年荆州地区中考作文复习思考一、对余映潮先生作文理念的思考
余映潮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为荆州中考出语文试题近二十年,早已有了自己的风格与理念。2005年的中考即将来临,3月11日,余先生在“市初中语文第九届研究会”上对今年的中考作文作了重要的指导讲话。让我们对中考的作文复习与指导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1、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型:
依照以往中考作文反馈的情况,余老师确定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型是:(1),话题作文;(2),半命题作文。
余老师认为,话题作文虽是当今的一种热门题型,但通过2004年本地区中考历年来唯一一次话题作文的考试情况来看,不容乐观。话题作文对于初中生来说,一是太泛,学生不容易把握,二也是因为太泛,考生很容易抄或者套。而半命作文既有命题作文的范,又有话题作文的活,所以余老师更偏向于半命题作文。
2、余老师对2004年中考作文的评价
2004年的中考作文,余老师的评价是不容乐观。提出了两点,归纳出八大硬伤。
两点:(1)、优秀作文不多。(2)、作文的思路窄、不清晰。
八大硬伤:(1)、套。(2)、假。(3)、旧。(4)、泛。(5)、盲。(6)、怪。(7)、傻。(8)、抄。
套,是指内容或者是结构上套用已有的模式;假,是指编造的事件假,表达的感情假;旧,是指选择的材料旧;泛,是指表达指向不明确,不集中,也是立意不明确,写作很随意;盲,是指写作很盲目,没有确立一个中心,也就是没有立意;怪,是指主观上想出奇制胜,而客观上却形成了不伦不类;傻,是指在选材布局和语言表达上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抄,当然就是指照抄一些刊物或优秀作文上的现成作品。
3、余老师的作文理念
从这么多年来余老师讲课,作文指导,以及中考作文的出题走向来看,余老师的作文理念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规范美文。
(1)规范。这里的规范并不是说有一种条条框框加以限定,并不是所谓的“八股文”,而是说你所写出来的作文,从结构布局上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均衡的、完整的、合理的,从语言表达上看应该是可以让人领会的、让人接受的,从主题思想上看应该是一种善意的、美好的、积极向上的。总之,你的作文无论怎样的出奇灵活,都应该给人一种整体上的完整,阅读上的美感。
(2)美文。这应该是从结构、语言、感情、思想等方面来说的。
结构美,是指在布局上出奇制胜,多用一些手法,比如对比、呼应、卒章显志、小标题、题记、日记体等等。这些东西只要运用得当,会令人耳目一新,收到奇效。
语言美,是指语言的表达上要生动形象,最好是要有一点文学性。这样的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章语言中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多用一些雅词,尽量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
情感美,是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要真实,有恰当。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感动人,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一种感情上的美感。
思想美,是指文章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倾向应该是美好的。也就是要赞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积极向上。这才是我们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方向。
4、荆州地区历年来中考资料上的作文训练方式
2003年的中考指导上的作文训练是分“个人成长类”、“亲情友情类”、“社会生活类”、“吟咏畅想类”,四大类进行指导训练的。可是,当落实到实际的训练时,这些类只不过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最后的实际指导也就是“题目与要求”、“写作指导”两大块。学生真正受到的训练也就是“对文题的认识”和对该文题下的作文的“写作思路”。
2004年的中考指导上的作文训练换了一种提法,提出了“规范、有序、紧凑、集中、新鲜、生动、细腻、灵活、深刻、创新”。这些概念的确细致了许多,也具体了许多,可是这些东西都是从整篇作文上来说的,很适合于那些作文能力相对较强,语言能力很强的学校或学生,而这样的学校和学生毕竟很少,所以用起来也是很难推广。并且,最后的训练落实也只是“文题”、“写作提示”,有的也就只是一个文题而已。
今年的中考指导上的作文训练干脆就换成了“作文构思指导”,虽然缺乏新鲜,却也是实在。于是,也就实实在在地做成了“文题设计”、“文题分析”、“构思指导”三大块。
从2003、2004、2005这三年的荆州地区中考资料上的作文训练题型设置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就是:(1)文题设置。(2)文题分析。(3)写作思路。
对于一个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或者说是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经过正规系统的规范的训练了的初三学生来说,这的确是够了。因为这样的一分析,学生对本文题下的选材、布局、剪裁、立意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并且还可以向深处挖掘一些东西。可是,对于我们这种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却是空中楼阁。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你就是把思路全部给了他们,他们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无源之水。并且,本校的很多学生,对文章的选材、布局、剪裁、立意等一般性的作文技法都不甚了了。
二、现状与复习思考
1、现状
对于一 就农村中学来说,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确不敢乐观。当然,现在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本来就是一个难点,也是公认的少慢差费之一,一个农村中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本校 就本班而言,能够用比较准确而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的学生的确太少了,一个八十人的班,也就三五个人,实在是少都可怜。更不要说其它的文章技法的运用了。另一个现状就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没有什么训练作文的思路。当然,全国都没有一个好的作文训练思路,也正因为此,我们有好多的老师也就干脆不思考作文训练的思路了。很多老师的训练思路就是让学生写,写了一篇又一篇,然后在班上念几篇优秀作文,而这样的作法对学生的启发并不大,因为这种作法太粗,学生很难落实使自己增强能力。最多也就训练成眼高手低者。
2、复习建议
(1)要有思路、有方法。
现状不容乐观,但,训练我们还得做,而且还应想出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也许没有多大的用,但一定比没有措施与方法好得多。
本人思考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是否可以按下面的专题思路训练复习:
A、选好材。B、立好意。C、拟好题。D、布好局。E、叙好言。再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用一点表现手法。这些东西应该说在初一初二就应该训练,具备,再拿到初三来训练是否浅薄,可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差这些东西。
另外,我们知道,现在的潮流是创新,对于作文也是全方位的创新,可是,本人认为,农村中学学生的基本作文能力都不敢说强,还要去写什么剧本、童话等等之类,那是那么好写的吗?先还是多训练一些基本的作文能力,才是实际。
(2)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作文训练着眼于基本的技法,但,训练要具体,要有操作性。
例如训练“选好材”,本人先为学生归纳出选好材的五点:即“抓住感情的触发点”、“抓住事理的感悟点”、“抓住生活的兴趣点”、“向历史、文学作品中挖掘”、“关注时事、社会热点”。让学生对选材有一个方向性的认识,然后再在每点中举出我们初中课本中的例文,如“抓住感情的触发点”选《荔枝蜜》,“抓住事理的感悟点”选《敬畏生命》等,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最后出一些作文题训练选材,再互评。(见《中考作文之 选好材》)
(3)加强语言训练
语言的训练首先是准确与条理,这样才能保证清楚叙述。然后才是语言的生动,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