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谈谈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07 所属栏目:浅谈思想政治教育

一 : 谈谈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但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因素,不少青少年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亟待加强的问题.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在培养目标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国家都把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放在了首位,即坚持德育首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地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其次,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再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是政治教师按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任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包含的阶段,大致可作如下划分:第一阶段,传授知识。第二阶段,培养情感、意志。第三阶段,确立坚定信念。第四阶段,付诸实际行动。简言之,称为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过程。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所包含的阶段,也可作如下划分:⑴提高道德认识。⑵陶冶道德情感。⑶磨炼道德意志。⑷树立道德信念。⑸形成道德行为。简言之,也称为: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过程。 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后,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衡量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它所培养的学生有多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任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课教学改革都不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而且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呢?

首先,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政治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当你致力于教育别人时,不论是在教育活动的范围以内,或是在它的范围以外。同时要努力于自我教育。我们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其次,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而实施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对比、图表、选取典型事例等,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专题的教育。

 第一、理想、信仰、信念专题。不少学生缺乏“三信”,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念淡薄,对党的领导不够信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这对于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发人深思、令人忧虑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地大物博,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聪慧,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更美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只有对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爱。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了解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爱自重意识;学会文明交往等。 2、职业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是明天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爱岗。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 3、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两性交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避免旱恋、旱婚现象的发生以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等。 第四、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必须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情,懂得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离不开劳动的道理;懂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国国情和创业本身决定的。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专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其实质就是强调法律为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

以上五个方面的专题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各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政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选取历史或现实的典型事例。开展各种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活动,积极做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最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伟大任务,光靠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构建教育网络。 例如: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努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如: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法院、公安局、监狱等单位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案,听取犯人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在革命老区设立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听革命老人讲革命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此外,政治课教学还应该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上述组织在青少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诸如团队活动、团员发展、团员评议、少年团校、青年党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救灾捐款、希望工程、学雷锋活动、升国旗仪式、文艺汇演、成人宣誓仪式、国庆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政治教师要主动配合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开展工作,做到周密设计、精心安排,在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 课题论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

杨春华

【摘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所指的导课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的导入部分,这是本文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是导课原则及方式。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探索,因此,本文的研究重心不在于理论的陈述,文中的理论分析只是完成研究的基础和铺垫。研究的重心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由此讨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导课原则及方式。本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导课的含义及其理论根据,证明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思想政治课导课的意义。通过分析导课的重要性和导课的功能,证明对导课研究价值;第三部分,思想政治课导课的原则。表明导课设计应该在遵循导课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第四部分,思想政治课导课的方式。本部分主要是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分析导课的应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导课意义导课原则导课方式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好歌必有好的前奏,好戏必有好的锣鼓。思想政治课中好的导语犹如优秀歌曲悦耳的前奏,又恰似好戏开台前震天的锣鼓,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重视高中思想政治导课原则及导课方式,坚持导课原则,优化导课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标。

—、导课概念的界定及其理论根据

(一)导课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所指的导课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的导入部分,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室上课的“开场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与恰当精妙的导入十分不开的。若导入设计得巧妙,则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的妙用,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这就营造了1种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高效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课的理论根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建构的帮助者,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二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1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为了高效课堂取得好的成效,我们应当重视导课的研究。

二、思想政治课导课的意义

(一) 导课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要求课堂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完成教学目标。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非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让学生厌烦政治课,从而降低学习果。导课是否成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导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 导课的功能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的实践证明,理想的导语在政治课堂中能起到调动兴趣,激发学习愿望,启迪心智,培养想象的作用。理想的导语往往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而为学生完成新课的学习奠定成功的基础。

导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导课可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在轻松和愉快中学习,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不管以何种方式去导入,导语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三、思想政治课导课的基本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因为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学生的接受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不一,教师因性别、性格气质、不同,在文化积淀上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所以导课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导课要有针对性,就是要以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为向导,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入方式。

(二)科学性原则

笛卡尔曾经说过一句富有哲理且耐人寻味的话:“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授课者应掌握教学规律,灵活地运用教育论。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选择适宜的导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颖性原则

导课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要不断的创新。倘是教师每堂课都用同1种模式的导语,既使这种模式再先进,教师的语言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亦会生厌。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课,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使教学在学生的兴奋中有效地进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研究了很多导课的方式,以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 趣味性原则

导语的1个基本目的就是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兴趣和激情进入学习状态,为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奠定基础。教师实现了导语的趣味性,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的愿望与热情。这样,才能将学生成功地带入新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我们运用点击率较高的视频《小鸡之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五) 简洁性原则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让学生陷入无限遐想之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开篇就说道:“不了解世界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不知道国际社会就不能放眼全世界。我们今天来学习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六) 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课,想办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情绪、体验等,能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绪或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导语应该有启发性,才能是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我们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15页2个镜头回答选举方式的异同、效果、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启示。使得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七)关联性原则

教师的导入方式可以千千万万,但导语要能起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就必须要与新课有关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或通过复习、提问、回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实验、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获得表象,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实例进行引入等。那些与新知识没有直接和必然联系的即使是再有趣的导语也是无益的。我们在讲《政府的职能》时,就先列举我县政府近期的一些活动,带领学生回顾国家的性质,回顾经济学中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引导学生思考政府的作用,进入新课。

四、思想政治课导课的方式

(一)创设情境式导入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这样,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课前,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随即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特蕾莎修女》,学生们会带着情感上的震撼和这样的疑问及兴趣进入文本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故事式导入

把课堂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的爱听故事的心理,给调动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在故事的讲述中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用1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如《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我给大家讲了马克思生前最爱的哲学小故事“哲学家与船夫”,读完后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了什么样的道理?”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可能会有多样化的答案,教师再带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既给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类似的事件、故事、典故和生活中的寓言有很多,教师只要挖掘思想政治教材的内涵,积极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故事,即可给政治课教学的导课注入新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动力。

(三) 直接式导入

直接式导入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直接式导入设计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其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节专题复习时,我就直接利用PPT图片展示知识体系图,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当今国际社会大家庭中既有国家,又有国家或地区组成的国际组织。今天我们究一起走进国际社会认识国际社会成员。

(四) 设疑式导入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句话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带着“问号”学习,能使学生发挥出起智慧的潜力,让想象插上翅膀,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刺激下完成课时任务。例如,在讲经济学《公司的经营》一课时,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提出:您有过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的遭遇吗?您遭遇过,对您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的电话或短信的骚扰吗?被骚扰后您有过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企业你会觉得它的经营前途如何?你认为公司应该如何经营?学生开始讨论。

(五)音乐、歌曲导入法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一开始,有目的的唱一些歌曲,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我让学生对比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中的中国风;《东风破》中古色古香的建筑风;《双节棍》、《龙卷风》、《霍元甲》中的中华武术;《外婆》、《祖父泡的茶》、《听母亲的话》等。

(六)顺口溜导入法

思想政治课容易陷入“背来辛苦,用来糊涂”的怪圈,运用顺口溜导入音律优美,感人至深,蕴含哲理,老师出口成章,风趣幽默,学生便于记忆理解,乐于接受。如讲《探究世界的本质》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世界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开篇我就用陕西话说:“世事是(www.61k.com]拿物质揍哈的,物质是动弹的,动弹是有哈数的”。

(七)俗语、谚语及名句导入法

我国是1个诗的国度,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增加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可以增加课堂的文化厚重感。如在讲发展观时可以利用的有:“生命在于运动”、“一朝天子一朝臣”、“山不转水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光阴四季催人老,日月如梭不再返”等。

(八)幽默风趣式导入法

幽默风趣式导入语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漫画、小品、诗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针砭时弊,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话,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漫画展示、学生表演小品等来导入新课。

(九)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活动本身具有竞赛的性质,一说起猜谜,学生往往是跃跃欲试,所以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兴趣轻松的进入课堂。谜语形式多样,有成语谜语、有数字的、搞笑的、动物的、诗词的、脑筋急转弯的等等,我们在设计与本课相关的谜语时,应坚持关联性、趣味性、启发性等原则。

(十)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各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的。巴甫洛夫指出:“任何1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此可见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我在上《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就运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我这样说:“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运动的,那么这个运动是有规律的?还是杂乱无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十一) 悬念式导入

上课一开始,就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正如小说写到精彩处却嘎然而止,来1个“且听下回分解”,让读者更想知道下文。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亚里士多德讲:“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设悬念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味盎然,不知不觉地爱上这节课,从而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再讲《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吴菊萍实例,让学生猜想后面的结果如何,进而引出面对道德冲突我们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十二)解释题目导入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从文题常常可以窥视本课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好了心理基础。如一位教师在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她这样导入: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1个“多样性”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个中心词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

(十三)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之前把先前学过的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以板画、图片、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导入法常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切入新课主题快速、高效。如在讲货币的职能时,直接用课件展示人们交易的场景即可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再例如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节时,利用图片展示我们目前的选举现象,就可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不同选举方式的优缺点;对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展示就更能体现直观导入的特点了。图片具有直观、感性、具象化的特点,利用图片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甚至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四)新闻热点导入

从教育心理的观点出发,时政式导入新课,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最新时政新闻有机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思想课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接受和理解,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政治课新知识的主动性。政治课导课的新闻背景很多,比如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当地的,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如《中国共产党执政》一课中,“18大”这一热点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争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党如何执政?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建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和态度倾向。

(十五)时尚话题导入式

21世纪是1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是书本,还有网络,如果老师用网络上的内容做导语,就可以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诚信危机”、“抵制日货”、“拆迁”、“经济适用房”、“网购”、“躲猫猫”、“表哥”、“新交规”、“校园安全”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实践联系的东西相对较多,我们要善于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除了以上导入方法以外,还有即兴导入法、联想式导入法、背景式导入法等,在此不做过多列举了。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新课的导入方式方法也会不尽相同,只有恰当选择导课方式,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因此要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导课的研究,坚持导课原则,探究导课方式方法。

三 :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点”

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改革旨在发展,目的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有所收获,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认识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把握好教学过程 中的“四个点”,即结合点、生命点、兴奋点和情感点。

一、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首先必须全面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应当说,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因此,必须先学好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若脱离实际,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很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即考虑“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的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例如,讲授“按规律办事”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足球、篮球比赛不能缺少规则等,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是不能没有秩序的,进而用类比方法让同学明确自然界、人类社会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必须遵守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确定不移的秩序,即规律。讲授“普遍联系”观点时,可针对“美伊战争对世界的影响”这一热点问题,组织同学围绕“萨达姆被抓住之后,国际社会会出现哪些反映?”的主题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立场、利益的不同,各国的反映也会不同的”这一结论,最后达到“事明理喻”,即明确联系是普遍的观点,等。可以说,这种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二、体现“生命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可见,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读、议、讲、练”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读”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指导看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领悟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用基本原理作指导,同时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不能脱离教材想当然地乱讨论。“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自学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和教师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得到弥补。如在讲《学会交往》中“人际关系”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 :先由学生课下自学两点:一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接着,着重对后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自己的看法或做法,而教师则重点讲解调节人际关系的几种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全体学生每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整个教学过程 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中完成的。这样,不仅学得印象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指导了自己的行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文章,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归纳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刺激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例如,讲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利用课后思考题P116“试试”第1题,先请同学写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请同学找出“这五种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其共性为“S=1/2(a+b)h,S是面积,a是上底,b是下底,h是高”,这样,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观点。这既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能力,又能体会哲学与数学科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

    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像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丰富知识等;还可收集一些剪报,加以分门别类整理;或写一些教学卡片,买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当然,讲究教学“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使“趣味”成为教学内容的外加东西,游离于科学知识之外,像这样的教学,绝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其效果必然是无效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政治课由“自发”变为“自觉”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四、抓住“情感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 :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极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 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只有这样,才能 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有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 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三、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发挥主体作用,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们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 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做文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用不学”无可厚非。这正如一杯水摆在口渴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杯水摆在口不渴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喝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求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中有关“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先解释书本理论,而是组织学生到商品市场和几家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在调查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围绕“如何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等问题,再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在校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
本文标题: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谈谈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82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